建安诗歌与“物感”说

合集下载

浅析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

浅析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

浅析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以味论诗由来已久,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诗味说”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其中魏晋南北朝的钟嵘的“滋味说”与晚唐司空图的“韵味说”,就是我国古代“诗味说”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的理论。

同是“诗味说”的重要理论,钟嵘的“滋味说”与司空图的“韵味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都主张以“味”论诗,把诗歌的“味”当作艺术的审美标准。

钟嵘的《诗品序》中讲到“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这里就指出了作者以“滋味”的标准来肯定五言诗的地位。

他还用此批判永嘉时的玄言诗为“淡乎寡味”。

而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更说道“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言诗也”,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特殊属性,并且把能否辨识这种属性提到了创作与评论的首位。

其次,在“滋味”与“韵味”的艺术原则上也有相似之处。

在获取诗歌创作情感上,钟嵘认为情感来源客观生活,不仅包括自然界还有社会生活,尤其强调不寻常的社会生活激发情感。

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他提倡“直寻”,即描写生活现实的切身感受,而反对滥用典故以及过分追求诗歌声韵美的风气,批评颜延、谢庄的诗歌“殆同书抄”,而欣赏任昉、王元长等“自燃英旨,罕值其人”,从而提倡表现自然本色,反对矫揉造作。

而司空图也继承了他的观点,提出“直致所得,以格自奇”提倡诗人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自然领悟,即目所见,而不数典用事。

而且类似钟嵘提出的“自燃英旨”,司空图也提倡要“妙造自然”,崇尚自然本色,无雕琢痕迹,苦思冥想而得反而会有损诗歌的“韵味”。

此外,钟嵘的“滋味”与司空图的“韵味”在艺术效果上,提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使味知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指欣赏者在反复吟咏中获得无尽的韵味,情感上为诗的意境所打动而产生巨大的审美感受。

建安正始时期咏物诗的艺术特征

建安正始时期咏物诗的艺术特征
感 悟的角度对作品整体 风神韵 味 的玩 赏 和把握 ,在 内容 的丰富性 、生动性和精 微性 上 ,都 远胜 于纯理性 、抽象
建安 和正 始时期 ,特殊 的生存 际遇 与文学 观念诱 使 士人群体 以感物取 象 、隐喻 自我 的象 喻性 方式选 择 咏物 题材 ,并确立主体诉求 化 的人文 性理念 的价 值观 ,从 而 使这一历史时期 的咏物诗歌 在作 家物象 审美 与抒 怀忧 郁 的交融之 中体现 出鲜 明 的时代气 息和个 性色 彩。建安 正
20 年 第 5 09 期
姓才 论 怂
唧 NO T R 0 M R HE N F RU
N . o 5.2 o 09 T tl . 1 b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7 No
( 总第 27 ) 1期
【 古典诗学 】
建 安正 始时期 咏 物诗 的艺 术特征
高淑 平
( 哈尔滨理工大学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黑龙江
始咏物诗的创作 ,不仅对 古典 诗歌 中意象 的构成 有着 积
淀和探索 的意义 ,而且 确立 了文学作 为诗人 生命 形式 的 传统文学价值观 。

的解说 和评论 ,所 谓 “ 穷理 析义 ,须 资 象喻 ” ( 韩非 子 《 外储说 左上》 。 “ ) 象喻 ”作 为一 种文学批 评方式 ,在六
影响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0905001204建安和正始时期特殊的生存际遇与文学观念诱使批评领域中提出的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诗性言说和诗性阐士人群体以感物取象隐喻自我的象喻性方式选择咏物释方式这种言说和阐释方式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解释题材并确立主体诉求化的人文性理念的价值观从而者借助一些生动具体含蓄隽永的自然美的形象或意境使这一历史时期的咏物诗歌在作家物象审美与抒怀忧郁来喻示和解释对象的内在风神和整体韵味因此它与作的交融之中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个性色彩

建安诗歌的审美特质浅谈

建安诗歌的审美特质浅谈

《中国古代文体流变史》作业人文学院09级古代文学专业魏晋方向温怀伟20090113066建安诗歌的审美特质浅谈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220年),建安诗歌是指从汉献帝刘协建安年间(193——220)到魏明帝曹睿太和年间(227——233)这一历史阶段的诗歌。

建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的动乱的时代,战乱频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 大量生命非正常死亡,使得大量诗人饱受离乱之苦,思想和情感倍受煎熬。

但这一时期在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坛中,集中了王粲、刘桢、蔡琰等一批杰出的文学家,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且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典范,形成建安诗歌独特的审美特质,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建安诗歌的审美特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一、思想上,政治热情高涨,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的共同理想追求,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成为建安诗歌的一大主题。

最典型的莫过于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最具有代表性。

他的《嵩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体现出他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流露出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想要统一疆土、结束战乱的胸怀和抱负。

他的《短歌行》就更充分地表达了他的这一政治抱负;“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更加充分地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曹植的《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游侠英雄的形象,通过赞颂他“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高超武艺、“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的豪迈气势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献身精神,寄托了作者豪情壮志。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寄予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向往。

王粲的《从军诗》写道:“服身事干戈,岂得念所私。

论述建安诗风

论述建安诗风

论述建安诗风建安诗风,又称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一种文学风格。

它的出现时期是在东汉末年,被认为是东汉文化的一面重要标志,其影响之深远至今。

建安诗风主要表现在诗歌的题材、内容和风格上。

首先,建安诗风的诗歌题材主要以政治抒发和人生感慨为主。

因为当时的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权力斗争激烈,因此政治题材的写作成为建安诗风的显著特点。

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反思。

例如庾信的《七步诗》,用7步的时间,诉说国家形势、英雄草根情怀等,意境深远,情感激荡。

其次,建安诗风还着重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慨,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关切人生与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感流露,使建安诗风与其他文学风潮有明显区别。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他对自己的为政之道和个人身世的反思,构成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其次,建安诗风在风格上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建安诗风强调情感上的真实和坦荡,追求激情与深沉的表达。

建安诗风的诗人们大胆表现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拒绝套话和华丽辞藻。

他们更注重文字的力量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例如王粲的《短歌行》,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直接表达内心对白眼昆虫的嘲讽和愤慨,荡涤民众心灵,展示出建安诗风的独具风采。

建安诗风的典型代表人物有曹操、刘备、陈琳、庾信、王粲等人。

这些诗人们以他们的杰出作品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既是政治家,也是文人,他们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呼吁社会民众的自由和公正,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与文化的先锋。

建安诗风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后来文学史上的建安绝艳风格,并形成了独特的建安诗派。

例如杜甫受到建安诗风的影响,他的诗作情感深沉,富有激情和自由的表达。

杜甫的诗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世事的思考为主,承袭了建安诗风所强调的真实与深沉。

总之,建安诗风作为东汉末年特有的文学风格,以其独特的政治题材和人生感慨,以及真实、坦荡的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第三章 建安诗歌

第三章 建安诗歌

汉魏六朝诗讲录3/1(叶嘉莹)第三章建安诗歌第一节概论现在,我们已经来到诗歌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建安时代。

建安,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年号。

献帝的皇位并非正式继承而来,而是董卓趁朝廷大乱之际擅行废立而致,所以汉献帝从当皇帝的第一天起就是个傀儡。

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做皇帝的野心,于是各地方的军政长官就纷纷起来讨伐董卓。

董卓失败之后,献帝又落在曹操的控制之下。

曹操同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先自封为魏公,又自封为魏王,但却始终没做天子,是他的儿子曹丕篡汉之后才追尊他为魏武帝的。

曹操在世时,天下已形成三分的局面。

据说当时人人都认为他有当皇帝的野心,可是曹操说:我是绝不会篡位的,倘若“天命在孤,吾其为周文王乎!”周文王本来是商朝纣王手下的一个诸侯,他的儿子周武王打败纣王,自己做了天子,追尊父亲为文王,而曹操的儿子曹丕后来果然也就做了皇帝。

这就是建安前后政治上的情形。

由于大动乱的现实给了诗人们以强大的刺激和感动,因此建安诗歌在风格和内容上都明显地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特色。

在风格上,我们可以和《古诗十九首》相比较来看。

我曾经说《古诗十九首》一定是建安以前的作品,其原因之一就是风格问题。

《古诗十九首》写得含蓄温厚,像我讲过的“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深情之中带有一种收敛之意。

可是建安诗歌就不同。

建安诗歌都带有一种激昂和发扬的精神。

而这种激昂发扬的精神又有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这三个层次在曹氏父子身上表现得相当清楚。

曹操的诗是古诗向建安诗风转变较早的一个层次,表现为激昂发扬而又十分古朴;曹丕的诗介于文质之间,一方面保持着古代的质朴,一方面开始有一些文采;曹植的诗就整个儿是文采华丽了。

产生这些不同并没有什么奇怪之处,因为诗歌本身是有生命的,这些不同的发展层次正好说明诗歌是处于不停顿的演进与生长之中。

在内容上,建安诗歌的特点是写实色彩非常浓厚,这一点也可以同《古诗十九首》作一比较。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所生活的东汉社会虽然也黑暗,诗人们虽然也失望,也不得意,也有悲慨,但他们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建安诗人所经历的那些变乱,所以也就不可能像建安诗人那样普遍地具有如此浓厚的写实色彩。

论建安诗歌梗概而多气的感情特征

论建安诗歌梗概而多气的感情特征

论建安诗歌梗概而多气的感情特征
建安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诗歌作品形式多样,被广泛用
于表达诗人丰富多样的感情特征。

建安诗歌以梗概而多气的感情特征为特点,不仅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和历史背景。

首先,建安诗歌的梗概特征体现在它们的简洁和深刻之中。

诗人们通过凝练的
语言,用短短数言传递出强烈的情感。

他们通过巧妙运用意象、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以简单的文字描绘复杂的内心体验。

这种简单而具有深度的表达方式,使诗人不仅能够准确传达情感,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建安诗歌的多气特征体现在它们的情感多样性之中。

在建安时期,社会
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在战乱之中,因此诗人们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

他们可以歌颂咏史,表达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动荡时局的忧虑;他们也可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慨。

无论是壮怀激烈的热情,还是忧伤凄婉的哀愁,建安诗歌都能够充分展示诗人不同的情感状态。

最后,建安诗歌的感情特征紧密联系着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在战乱的年代,诗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对英雄壮丽的赞美、对世事变幻的无奈等情感都得以充分地表达出来。

他们以自己发人深省的笔触,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综上所述,建安诗歌以梗概而多气的感情特征为主要表现形式。

它们简洁而深
刻地传递了诗人的情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情感状态。

同时,这些诗歌还与社会和历史背景紧密联系,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珍贵遗产。

高二语文建安诗人及建安风骨(2019年新版)

高二语文建安诗人及建安风骨(2019年新版)

公子彭生抱鲁桓公 取皮牢 寡人自料以楚当秦 夫有宋 至夜半 吴乘胜逐之 今臣虽弃逐之楚 弃主稷 席卷常山之险 居之 数使诸侯 不复入卫 其能久乎 见人不见 不诎於诸侯 入于汉 蛮夷因以数攻 二十八年 秦使使约复与楚亲 使无负约 以发瑞应 遂不渡浿水 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 世
传所称贤者;谓曰:“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 以为少君神 七国为从 断虞芮之讼 见之礼答焉 项梁尝有栎阳逮 年穀熟 间至军中 帝太丁崩 数归 且郊 而郅氏鼎食 少阪 解泽不流 目和则知白黑矣 此後晋其能毋乱乎 於是乃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 春申君由此就封於吴 官至上大夫
平阳 何也 坐明堂 梁孝王 能亲将军者 其业未成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 昭王亲舅也 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 今伐蒲入於魏 中阪遇暴风雨 ”天子既令设祠具 事在袁盎语中 所出 五潢 则唯太子所以令之 与随何间行归汉 九月壬戌 切其脉得番阳 夫物之感人无穷 请谒事情 乐者 争杯酒 败楚
将唐眛 咀嚼菱藕 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 怒 宣王卒 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 系久毋伤 白起攻赵 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 粝粱之食 发兵伐郑 上自往 翕侯赵信为前将军 救过不赡 内隐钜石白沙 卒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 剧孟今无动
祖自平城过赵、雒阳 出公享国二年 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禹以老 令後世骄奢以虐民也 乃持铁盾入到营 非齐敌也 薄太后後文帝二年 虚者 火降乌流 綷云盖而树华旗 唊为平州侯 汉王欲拜之 使乐乘代廉颇 齐大胜 八年 若君不忘厉、宣、桓、武 穰而拥阏 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绌无知秩服 赦囚徒材官 不如伐蜀完 为四队 一日行三百馀里 坐语移日 宛宛黄龙 东游於齐乎 致文武胙於秦孝公 兵至揭扬 葬之於人腹肠 曰:“膺更大命 以子偃为鲁王 复用孟尝君 高祖还归 曰天睢 阿房宫未成;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 略闚其要 军漳南 適长

建安诗人诗歌艺术特色以及风格

建安诗人诗歌艺术特色以及风格

建安诗人诗歌艺术特色以及风格1. 建安诗人的诗歌啊,那艺术特色可太有魅力了!他们的诗就像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比如说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就把人带到那浩渺的大海边。

建安诗人很擅长直抒胸臆,就像一个直率的朋友,心里有啥就说啥。

他们诗歌的风格大多慷慨悲凉,仿佛在诉说着那个乱世的沧桑。

2. 建安诗人写诗啊,那艺术手法超独特的。

他们常常运用比兴手法,这就好比厨师做菜时用的调料,能让菜更有味道。

像曹植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用豆和豆萁来比喻兄弟关系,多巧妙啊。

他们的风格很是刚健清新,就像清晨吹过的一阵清风,让人感觉很清爽。

3. 嘿,建安诗人的诗歌艺术特色可不得了。

他们在诗歌里特别会营造意境,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几笔就能勾勒出一幅绝妙的场景。

拿王粲的来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一下子就描绘出了战乱后的凄惨景象。

他们的风格充满了壮志豪情,就像即将出征的战士,斗志昂扬。

4. 建安诗人写诗的艺术特色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呢。

他们很注重语言的锤炼,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宝石。

比如说刘桢的,“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这几个字就把松树在风中的姿态写得活灵活现。

他们的诗歌风格有一股雄浑之气,好似汹涌澎湃的江水,势不可挡。

5. 建安诗人的诗歌艺术啊,真的很迷人。

他们擅长叙事,就像一个会讲故事的老人,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蔡琰的,那里面把自己的悲惨遭遇叙述得让人忍不住落泪。

他们的风格有一种深沉的力量,仿佛是大地深处传来的低沉轰鸣。

6. 建安诗人的诗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们在诗歌里表达情感非常强烈,就像火山喷发一样炽热。

例如阮瑀的,对孤儿遭遇的同情表达得那么浓烈。

他们的风格带着一种古朴之美,就像古老的庙宇,散发着神秘而庄重的气息。

7. 建安诗人写诗的艺术特色那是别具一格。

他们能把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特征融合得非常好,就像把不同颜色的丝线织成一块精美的锦缎。

像徐干的,既有个人思念之情,又能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的一些氛围。

建安诗歌与“物感”说

建安诗歌与“物感”说

Being Stirred by External Things Theory in the Jian-
An poetry
作者: 张桂琴[1] 王惠丹[2]
作者机构: [1]大连广播电视大学,辽宁大连116021 [2]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000102出版物刊名: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1-4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建安诗歌 “物感” 个人意识 文学自觉
摘要:"物感"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命题之一。

自汉代明确提出"物感"之说至魏晋时期论述的蔚为大观。

建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可以说为"物感"说的系
统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建安诗歌对"物感"的灵活生动的运用与建安时期的个体意识的
初步自觉有着密切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诗学中物感说

魏晋南北朝诗学中物感说
魏晋南北朝诗学中物感说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魏晋南北朝诗学概述 • 物感说的起源和内涵 • 物感说在魏晋南北朝诗学中的应用 • 物感说的影响和价值 • 物感说的局限和不足 • 物感说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01 魏晋南北朝诗学 概述
魏晋南北朝诗学的历史背景
社会政治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局 势不稳定,士人阶层对现实感到失望 ,倾向于寻求精神寄托,表现在文学 创作上即为物感说。
社会生活与物感说
总结词
物感说在社会生活中也有所体现,社会生活 的变化和诗人的情感也常常相互影响和交融 。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这些变化对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同时,诗人的情感也常常与社会生活的 变化相互交融,通过描述社会生活的变化和 诗人的情感,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思 考。
04 物感说的影响和 价值
对后世诗学的影响
开启自然意象的诗学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物感说,强调自然景物对 诗人情感的触发和影响,开创了自然意象的 诗学传统。这一传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诗歌的一种典型 特征。
奠定中国诗学的基础
物感说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诗学理论 ,对于中国诗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 用。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诗歌创作,也为后
探索物感说与其他诗学理论的融合与创新
融合
物感说可以与其他的诗学理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更 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例如,物感说可以与意象论、意境论等 理论相结合,丰富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内涵。
创新
在融合其他诗学理论的基础上,物感说也可以实现创新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对自然物象的个性化解读和情感投射,创 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诗歌流派。

曹丕诗歌中的建安风格

曹丕诗歌中的建安风格

曹丕诗歌中的建安风格嘿,你知道建安风格吗?那可是咱中国古代诗歌里相当酷的一种风格呢!就像一群热血青年在诗歌的舞台上肆意挥洒才情。

而曹丕呢,他的诗歌里就满满都是建安风格的影子。

建安时期啊,天下大乱,那时候的文人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要在乱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曹丕也不例外啊。

他的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

比如说他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你看,这秋风一起,草木凋零的景象,多像当时那个混乱的社会,百姓们流离失所,就像那些燕子和大雁一样到处漂泊。

这难道不就是建安风格中那种对现实的真实写照吗?我跟我一朋友聊起曹丕的诗,他就特不屑地说:“曹丕啊,不就一皇帝嘛,能写出啥好诗?”我当时就急眼了。

我说:“你可别小瞧了他,他的诗里建安风格的韵味可足了。

”他那诗啊,不仅写现实,还充满了那种建功立业的渴望呢。

就好比一个战士,站在战场上,眼睛里冒着光,就盼着能大干一场。

像他在里写的“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这千军万马的场面,气势多恢宏啊。

这不就像建安时期的那些英雄豪杰们,都想在乱世中闯出一番大事业吗?这就是建安风格的魅力所在,那种积极向上、渴望有所作为的劲儿。

还有啊,曹丕诗歌里的情感特别真挚。

我有次给另一个朋友读他的诗,读到“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我那朋友眼眶都红了。

建安风格里的这种对情感的细腻表达,在曹丕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把思念啊、哀怨啊这些情绪都揉进诗里,就像厨师把各种调料精心搭配做出一道美味佳肴一样。

这可不是那种无病呻吟的感情,而是真真切切能让人感同身受的。

在我看来,曹丕的诗歌简直就是建安风格的典型代表。

他的诗里有建安时期的社会风貌,有人们对建功立业的向往,还有那细腻动人的情感。

他就像一个时代的记录者,用诗歌把建安风格的特点牢牢地刻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你要是还没好好读过曹丕的诗,那可真是一大损失呢!。

总结建安风骨的内涵并以诗作证五百字

总结建安风骨的内涵并以诗作证五百字

总结建安风骨的内涵并以诗作证五百字
你看看我们的语文教材吧,那一篇篇古代散文不就体现着建安风骨吗?但同时它也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后人。

所以说,读《三国演义》会使你深切地感受到它“扶危济困”、匡正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读《水浒传》能让你领略到梁山好汉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侠肝义胆……
第一个特点是风骨刚健。

李白的诗歌在风格上具有雄浑豪放、飘逸不群的艺术风格,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杜甫在他的诗中塑造了大量感情激越的悲壮场面和奇伟瑰丽的抒情形象,这些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在写法上则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交错运用,无论写何事、叙何物,都紧扣“情”字,一唱三叹,一咏三叹,反复咏叹,强烈而又深沉。

王维不仅工诗善画,更兼有音乐素养,因此其诗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境界。

例如:《鹿柴》描绘了空寂静谧的乡村生活图景,诗中把自然美与人情美巧妙地融合起来,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显示出作者的孤寂、落寞及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陆游虽屡遭打击,却仍痴心报国。

这首诗即为其中之一。

全诗通过登高望远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自己的爱国热情,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在饱含爱国热情中,又充满着对敌人的蔑视,体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操,激励人们为恢复国家统一而斗争。

- 1 -。

魏晋南北朝文论之物感说

魏晋南北朝文论之物感说

魏晋南北朝文论之物感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物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物感是指文化人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和表达,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

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物感被广泛讨论和赞美,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这对于当时的文化人来说,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开始关注起物质世界的变幻和流动。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受和表达这些物质世界的变化,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境。

这种对物质世界的关注和表达,就是物感。

物感在当时的文化人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他们认为,物感是一种真实而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和表达,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和变化,还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物感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文化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物感,如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有的文化人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物感,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陆机的《世说新语》等;还有的文化人通过对物品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物感,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陆机的《赠衣》等。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和表达,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丰富而深沉的内心情感。

物感的流行也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不再局限于叙事和抒情,而是更加注重对于物质世界的感知和表达。

这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文学的表现手法也更加灵活和自由。

物感的流行给了文学创作者更多的表达空间和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中,物感被广泛讨论和赞美,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物感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和物品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建安诗歌抒情特点

建安诗歌抒情特点

建安诗歌抒情特点建安诗歌抒情特点建安诗歌无论在题材上,还是从情感取向及情感表现上,都已显露出明显的抒情特色。

建安诗歌正式宣告并奠定了诗歌抒情特征的地位,使诗歌功能开始由叙事转向抒情,从此,我国诗歌真正走上了抒情的道路。

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当时的国政已经持于曹操之手,而文学上的建安时期比建安这个年号所存在的时间前后各长二十年。

建安时代,上承《诗经》、《楚辞》,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激昂。

建安时代的五言诗涌腾,打破了汉代诗坛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诗从此兴盛,七言诗从此初步奠定基础。

建安时代的主要作家有三曹和建安七子等,他们都生活在北方的魏王朝中。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曹操诗的特点是深沉古直,气韵沉雄,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

一部分是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如《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另一部分表现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如《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评》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曹丕诗风格纤弱,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写景抒情都很细腻,诗逐句押韵,说明这一时代的七言形式尚未成熟。

曹植的诗慷慨活泼,词藻丰富华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名都篇》、《白马篇》、《赠白马王彪》、《美女篇》、《洛神赋》、《野田黄雀行》都是他的名作,《诗评》曰:“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其中孔融年龄最大,仅存诗七首;王粲的成就最高,诗赋都很出色;陈琳、阮瑀除诗歌外还擅长公牍文书;刘桢的五言诗在当时名气很大;徐干的情诗写得很好;应瑒的诗较为平淡。

《建安诗三百首评注》选择了建安时代流传下来的三百首诗,建安文学多是文人诗,它的语言较之《诗经》和《古诗十九首》都更难懂,《建安诗三百首评注》对所选的诗歌都加以评点和详细的注释,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建安诗人诗歌的特点

建安诗人诗歌的特点

建安诗人诗歌的特点建安诗人诗歌的特点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建安诗歌的时代风格三国两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它之前的两汉时期,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是辞赋,诗歌大多是乐府民歌,文人创作不多.进入三国以后,文人创作的重点转向了诗歌,诗歌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渐与辞赋并重,蓬勃发展.三国两晋时期的诗歌,曾出现了几次创作高潮.依次是三国前期的建安,三国后期的正始,西晋的太康及西晋和东晋之交;其中尤以建安为最盛,成就也最大.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们,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他们诗的内容,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广泛的反映,产生了一些“诗史”式的作品.曹操、王粲、曹植、蔡琰等都有一些描写汉末战乱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同情人民所受深重灾难的优秀诗篇,如《薤露行》《蒿里行》、《七哀诗》、《送应氏》、《悲愤诗》等.这些诗作,“感伤乱离,追怀悲愤”(范晔《后汉书·董祀妻传》),写得很有深度.建安诗歌既吸取了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的传统,又发展了“古诗”在抒情方面的优点,使诗歌的功能更趋全面.建安诗歌还在汉诗质实朴素的基础上加之以采润,形成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宋书·谢灵运传论》)的风貌,使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结合.建安诗歌还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程度不等地贯穿于建安诗人的创作中.究其成因,同汉末以来的社会动乱有着直接关联.建安诗歌体裁多样化.曹操的四言诗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是《诗经》以来少见的佳作.五言诗在建安年间进入了全盛时期,技巧上比东汉有了长足的进步.是当时诗人们采用得最多的体裁,其中尤以曹植作品最为纯熟.他的五言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或叙事状物,或抒情述志,极为得心应手.其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杂诗》6首、《送应氏》等.文人七言诗也兴起于建安时期.曹丕的《燕歌行》,通体七言,是诗歌史上较早的比较完整而成熟的七言作品.在它出现之后,整个三国两晋长达 200年的时间里,继作者几乎寥寥,只有缪袭、韦昭、傅玄等曾写过少数几篇以七言为主的诗.其原因是由于当时一般文人对七言这种来自民间的诗体存有相当成见,认为它“体小而俗”(傅玄《拟四愁诗序》)的缘故.建安又是文人乐府诗的发达时期,“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曹操今存20余首诗全部是乐府体,“建安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也有大量乐府诗.文人写作乐府诗,从此成为传统,沿袭不衰.正始诗歌的主要作者是阮籍、嵇康.当时正是司马氏父子擅权的年代,政治情势十分险恶.阮、嵇对司马氏都持批评态度,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黑暗现实都有所揭露,他们继承了建安诗歌重现实的传统.不过由于客观政治处境的限制,他们往往使用比较曲折的方式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尤其是阮籍,他的《咏怀诗》“志在刺讥”(李善注引颜延之《庭诰》语),却写得相当隐晦,以至“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卷上).这与他比较软弱的政治态度是一致的.随着玄学的兴起,正始诗歌中开始出现玄理,当时虽不居主流,但成为后世玄言诗的滥觞.在体裁上,正始诗歌以五言为主.阮籍的《咏怀诗》今存五言82首,四言13首.它们在抒述情志的深度上,在描写复杂曲折的内心活动上,以及在运用比兴手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部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在四言诗方面造诣也颇高.太康诗人主要有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一说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还有傅玄等.他们生活在全国得到短暂统一、门阀势力臻于极盛的时期,不少人以攀附权贵为手段去获取政治上的地位,因此有些人的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内容浮浅者居多.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大多追求辞藻的华美,开了中国诗歌史上雕琢堆砌的风气,尤以陆机、潘岳为最.太康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是左思和张协.左思的《咏史诗》8首,借古人古事寄托自己的怀抱,对堵塞贤路的士族门阀社会表示愤慨,在当时诗坛上,表现了独具的“风力”.张协的《杂诗》也抒发了自己的“高尚”“心曲”,批评“流俗”的“昏迷”.在诗风上,左思骨力苍劲,张协辞采华净,都与时尚有所不同.西晋东晋之交的`诗人,以刘琨、郭璞为代表.他们都生活于乱世,并直接卷入社会矛盾大旋涡中,因此诗篇的现实色彩颇为浓厚.刘琨抒写自己在孤身救国逆境中的感受,“善为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钟嵘《诗品》);郭璞以游仙方式含蓄地表现自己感时惧祸,向往“高蹈”、“遗世”的心情.这些都是上承建安、正始之余绪,而与太康诗风有所不同的.但刘琨、郭璞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志趣毕竟具有独特性,他们的清刚俊逸之气,未能扭转诗坛流俗.永嘉之后,东晋时期盛行玄言诗,这是当时士族耽溺享乐、以玄学作自我迷醉的风气的反映.玄言诗作者有孙绰、许询等.他们以诗歌阐述玄理,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诗品序》),成就不高.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使诗坛大放光彩.陶渊明亲身体验过当时官场中的黑暗情状,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有一定了解.他以弃官行动表示了洁身自好的决心,并在村居生活中与劳动人民建立了真挚感情.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自然真朴,言近旨遥,平淡而有思致.这些都使陶渊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在诗歌体裁上,陶渊明以五言为主,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他亦擅长四言,佳篇有《停云》、《归鸟》等.然而,陶渊明在当时却颇不为人所重,诗坛的总的风气也不因他而有所改变.此后整个南北朝时期,诗歌仍沿着华艳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现的方向在演进变化.浓郁的悲剧色彩东汉末年的动乱,即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论述建安诗风

论述建安诗风

论述建安诗风
建安诗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指的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诗歌风格。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但同时也是文学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以下是对建安诗风的论述:
一、时代背景与建安诗风的形成
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困苦。

这样的时代背景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安诗人们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形成了独特的建安诗风。

二、建安诗风的特点
1. 反映现实:建安诗歌大多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民疾苦,表达对政治黑暗的不满。

诗歌内容充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2. 抒发豪情:建安诗人们满怀豪情壮志,诗歌中充满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事业的追求。

他们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 艺术创新:建安诗歌在艺术形式上也有所创新。

诗人们注重诗歌的韵律、对仗和意境的营造,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三、建安诗风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建安诗风的代表人物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

如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曹植的《洛神赋》等,都是建安诗风的杰作。

四、建安诗风的影响与意义
建安诗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还为后来的唐代诗歌繁荣奠定了基础。

建安诗人们关注现实、抒发豪情的艺术追求,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作品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陈子昂对建安诗风的评价

陈子昂对建安诗风的评价

陈子昂对建安诗风的评价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中对诗风做出了深入的评价。

其中,他对建安诗风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安诗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形成于东汉末年的建安年间,因此得名。

这个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建安诗风的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它表达了诗人们对时代的痛苦、对人生的追问以及对乱世的憧憬。

陈子昂对建安诗风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方面。

他认为建安诗风独具一格,具有激烈的情感和较为激烈的艺术表达方式。

他认为建安诗风的诗人们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笔触激烈有力,表达了他们对战乱时代的痛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陈子昂进一步指出,建安诗风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注重了艺术的追求。

他认为建安诗风的诗人们善于运用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夸张、象征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建安诗风的诗作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此外,陈子昂还强调了建安诗风对后世的影响。

他认为建安诗风在形成之初就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价值,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许多后来的文学家都受到了建安诗风的启发,继承和发扬了它的精神和艺术风格。

陈子昂对建安诗风的评价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建安诗风具有重要的
参考价值。

它为我们认识和欣赏建安诗风的艺术魅力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我们理解建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物感说名词解释

物感说名词解释

物感说名词解释“物感说”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论对于作家情感或文思来源的一种解释。

“感物说”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乐记》“感物说”的“物”,既指自然景物,更指社会人事,所以《乐记》才认为音乐和时政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魏晋之后,“感物说”却比较侧重在自然景物一面了。

陆机《文赋》中的“感物”,即以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其后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持论亦与此相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钟嵘的《诗品序》,则自然社会并重:“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

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感物说”认为,作家诗人的感情是由于受到外物的触动才萌生的,这萌生的感情便成为文思、诗思,成为诗文表现的内容。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

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

都是阐述“感物说”的。

“感物说”的实质,是文学创作和客观现实的关系问题。

它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

尽管比较多地偏重自然景物的感发作用,但毕竟不同于认为诗歌纯粹是作家主观心灵的流露的唯心主义文艺观。

“感物说”的提出,使得“诗缘情说”有了一块坚实的理论基石。

“感物说”与“诗缘情说”相辅而行,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u a fR do& T U iesy P isp y& Sca cecs or l a i n o V nvri ( hl o h t o o i Sin e) l
N . .0 0 S m No 14) o 3 2 1 ( u .5
建 安 i 与 “ 感 i 寺歌 物 ’兄 ’
B ig Sird b tma hn sT e r n teJa en t e yExe l ig h oyi h in—An p er r T ot y
tig h oy. T eJa hn ster h in—a o t rae t en t rdb xrn ltig h o e il a h ls eain hp wi n iiu lc nco s es n p er ce td wi b igsi e y etra hn ste r f xbyh steco erlt s i t idvd a o siu n s . y h r y l o h
国文 学发 展 的整 个 过 程 。“ 感 ” 首 次 被 人 提 及 物 说
“ ” 感” 一步交融 :感 ” 人们感 于外物而 自 物 “ 进 “ 是 然生 发 出来 的情感 , 且 是 作 者 较 为 自觉 地通 过 文 并 学作 品来 表达 内心 的感 情 ; 情感 的 范 围也 在汉 代 初
t n r s e e n W e —Jn p ro . h in— a iea y。p ri u a l h e r r a i n h s l i h o i t r lb e f rb i g s i e y e t a y a d p o p r d i i i e d T e J a i n ltr r a t lry t e p t c e t a ad t e s l mae a a o e n tr d b x r l c o y o d i s r n
[ 摘 要 ]“ 物感” 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中一个重要的命题之一。 自 汉代明确提 出“ 物感” 之说至魏晋时期论述的蔚
为 大观 。建安 时期 的文学创 作 , 尤其是诗歌创 作可以说 为“ 感” 的 系统化 奠定 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建安诗歌 对“ 物 说 物感” 的
灵 活 生 动 的 运 用与 建安 时期 的 个 体 意 识 的 初 步 自觉有 着 密切 的 关 系。
“ 物感 ” 说是 中 国 古代 文 学 理论 中 的 重 要 范 畴 之 一 , 专 门探讨 诗 歌 创 作 与 客 观 世 界 、 与 自然 、 是 人 主 观与 客 观关 系 的 理论 学说 。“ 物感 ” 在 中 国文 说 学 的发展 历程 中 占据 着 重 要 的地 位 , 乎 贯 穿 了 中 几
K e o d J n a ot ; e g t e ye r ltnsho ;nida cn i ses C n i s ta y w r s:i — npey Bi i d t a i er I v u so ns: os o l l ry a r n sr b xn th g t y d i l o c u cuyi r e
张 桂 琴 王 惠 丹z
ZHANG Gui i —q n W ANG i—d n Hu a
(. 1 大连 广播 电视 大学 辽 宁 大连 162 ;. 10 12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 院, 北京 0 00 ) 0 12
( . ainR do& T n e i , ainL oigC i 0 1 1D l a i a VU i r t D l i nn hn 16 2 ) v sy a a a 1 ( . eigIsit o cnm n ngm n,e gC i 0 12 2 B in tue fE oo et a e etB n n 10 0 ) j n t Ma h a
期、 中期那 种 以对 生命 的感 叹 为 主 的基 础 上 扩 展 了
范围 , 包括 人们 对 死 亡 的 哀 叹 、 生 命 的 执 着 , 有 对 还 对 亲人 朋友 的挚爱 、 百姓 的哀 悯 和胸 怀 壮 志 建 功 对 立 业 的豪 情 。 “ ” 全 摆 脱 了道 德 政 教 比附 和 因 物 完 志 生景 的对 想 象之 物 的罗 列 , 自觉 地 走 向 了 自然 山 水 , 生 了对 山水 自然 的 自觉审 美 ; 产 对非 自然 之物 的 审美 也 开始走 人 了人 们 写 作 的 范 围 , 为 人 们 感 发 成 情感 的 物 ” 的对 象 。 由于 生命 个 体 的觉 醒 , 学 自 文
[ 键词 ] 关 建安诗歌;物感”个人意识; 自 “ ; 文学 觉
[ 中图分 类号 ] 272 文献 标识 码 ]A[ /0.2[ 文章 编 号 ]08 09 (00 0 — 0 1 0 1 — 57 2 1 )3 04 — 4 0
Absr c : e g tr y x a i sho ipr nct o e h e c n l rue Iw r oe o e a ns t a t Bi ie b t hh g t riam oata gr it i sa i ti a r t a p ps f mt n ya n sr d e m tn e ys t e y nh c n e n e t t . e, 到 了六 朝 时 期 才 达 到其 理 论 高峰 。而 但 建安 诗歌 中大 量 的 运 用 “ 感 ” 式 以传 达 诗 人 内 物 方 心情 感 的作 品 , 为六 朝 “ 物感 ” 的成 熟 提 供 了丰厚 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