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诗歌与曹植

合集下载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一、曹丕的诗歌成就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曹操在世时先后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被立为魏太子,曹操去世后于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在位六年。

曹丕生活的环境相对安定,交往的对象也主要是文学之士,留守邺城时与曹植、建安七子(不含孔融)、吴质等朝夕游宴,形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今存诗四十馀首,乐府、古诗约各居其半。

曹丕诗的题材相对狭窄,这与其生活经历和个人气度是分不开的,但他在诗歌体裁上却有多方面的尝试,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无所不有,而尤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曹丕诗歌的题材大致可分三类:一为军事征伐之作,如写军旅之壮,《黎阳作》云:“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至广陵于马上作》言:“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皆颇具声威,有追步曹操的志意,只是笔力嫌弱,难以振起全诗。

第二类是述游宴之作,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等,反映了他与邺下文人游山玩水的雅致生活,清丽华美,深合其“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主张。

第三类是代言游子思妇之情的作品,也是他写得最好的,如《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之别的痛楚,哀婉动人,又如《杂诗》其二: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这首诗不像上述模山范水的华丽之作,运语淳厚古朴,深得汉乐府及汉人古诗真谛,尤其中间几句,重言反复,与诗歌要表达的游子客居畏人而无法排解的思乡之情十分吻合。

锺嵘《诗品》说曹丕诗“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始见其工”,是有独到的眼光的。

其写思妇的诗可以《燕歌行》其一为代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建安诗歌——精选推荐

建安诗歌——精选推荐

建安诗歌建安诗歌 1、《咏怀诗之⼗九》 阮籍 西⽅有佳⼈,皎若⽩⽇光。

被服纤罗⾐,左右佩双。

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

登⾼所思,举袂当朝阳。

寄颜云间,挥袖凌虚翔。

飘恍惚中,流盼顾我傍。

悦未交接,晤⾔⽤感伤。

2、《杂诗》 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涂,东路安⾜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轻济,惜哉⽆⽅⾈。

闲居⾮吾志,⽢⼼赴国忧。

3、《吁嗟篇》 曹植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宿夜⽆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云间。

⾃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惊接我出,故归彼中⽥。

当南⽽更北,谓东⽽反西。

当何依,忽亡⽽复存。

飘周⼋泽,连翩历五⼭。

流转⽆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

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连。

4、《野⽥黄雀⾏》 曹植 ⾼树多悲风,海⽔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罗⽹,黄雀得飞飞。

飞飞苍天,来下谢少年。

5、《美⼈篇》 曹植 美⼥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皓腕约⾦环。

头上⾦钗,腰佩翠琅。

明珠交⽟体,珊瑚间⽊难。

罗⾐何飘摇,轻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若兰。

⾏徒⽤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路,⾼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谁不希令颜? 媒⽒何所营?⽟帛不时安。

佳⼈慕⾼义,求贤良独难。

众⼈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6、《杂诗·其⼀》 孔融 岩岩钟⼭⾸,赫赫炎天路。

⾼明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结根在所固。

吕望⽼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囚⾂,独能建功。

⼈⽣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与世同举。

由不慎⼩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慕。

7、《杂诗》 孔融 远送新⾏客,岁暮乃来归。

建安诗歌:幽愤文姬,风骨三曹

建安诗歌:幽愤文姬,风骨三曹
建安诗歌
幽愤文姬,风骨三曹
一、历史属性: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
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 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 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 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 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代表作家主要是曹 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 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
《赠徐干》的建功立业:
惊风飘白日。 忽然归西山。 圆景光未满。 众星灿以繁。 志士营世业。 小人亦不闲。
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观沧海》的阔大气派: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中的积极进取精神: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 ,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 阳武,生前为陈王,去世后谥“思”,又称 陈思王。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 哀诗》等。其诗以笔力雄健。谢灵运有“天 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诗品》(钟嵘)“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 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 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建安风骨与曹植

建安风骨与曹植

老子
基本定型于战国初年
《老子》共81章,5000余言,书分为 老子》 81章 5000余言 余言, 上下两部分,上篇称为《道经》 上下两部分,上篇称为《道经》,下 德经》 上下合称《道德经》 篇《德经》,上下合称《道德经》. 但在一九七三年, 但在一九七三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 帛书《老子》 乙版本, 帛书《老子》甲,乙版本,却都是 德篇》在前, 道篇》在后, 《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依据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我们可知当初此书的编排 顺序. 老子》一书奠基于春秋末年, 顺序.《老子》一书奠基于春秋末年, 而基本定型于战国初年. 而基本定型于战国初年.
《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 洛神赋》的思想,
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 洛神赋》的思想, 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 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 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 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 诸赋相提并论.其实, 女》诸赋相提并论.其实,曹植此赋 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 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 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 《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 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 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 此外,它的情节完整, 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 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雄健的笔力
曹操乐府较多描写他本人的政 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写出了大 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诗歌以雄健的笔力, 诗歌以雄健的笔力,生动饱满地 描绘了沧海的形象. 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大海那吞吐 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 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正是 诗人博大襟怀的影写. 诗人博大襟怀的影写.

建安诗歌代表作

建安诗歌代表作

建安诗歌代表作建安诗歌代表作建安文学时期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安诗歌代表作,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魏晋建安七子建安年间(公元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

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

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

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

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

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

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瑒在建安十三年后。

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瑀《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

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

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论《古诗十九首》与曹植的关系

论《古诗十九首》与曹植的关系

论《古诗十九首》与曹植的关系———兼论《涉江采芙蓉》为曹植建安十七年作笔者此前发表了有关《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和汉魏五言诗演变历程的系列论文,从各个侧面论证了“十九首”是五言诗在建安十六年“成立”之后的产物。

五言诗在两汉期间,还仅仅是涓涓细流的“发生”时期,而不是“成立”时期。

“十九首”是成熟的具有“穷情写物”审美特质的抒情五言诗,不可能产生于建安十五年之前,五言诗的这种意象抒情体制,是由三曹六子以及曹彪、甄后等诗人所共同创造的,“十九首”的作者范围应该就在这个范围之内。

可以说,笔者此前的论文,都还仅仅是铺垫,从本文开始,笔者将进一步系统考察“十九首”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一、曹植之原罪及其作品的遗失曹植作品的遗失,是一个历史的发展链条:首先与曹、甄之间的隐情有关。

所谓隐情,含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曹植与甄后之间,确实存在着男女之间的爱情;另一个层面,是指曹丕、曹睿父子认为曹、甄之间有暧昧之原罪。

这是两种性质的问题,需要分别清楚。

曹睿由于不能容忍这种暧昧关系对于皇室的侮辱和损害,遂有景初中临终前撰录曹植文集的行为。

以笔者之见,曹甄之间,确有隐情,这一隐情,主要体现在曹植现存的作品之中及《魏书》《魏略》《三国志·魏书》(以下简称《魏志》)等史料中,其中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魏略》,提供了比陈寿《魏志》更为真实的信息,而此两种史书早于《魏志》,更为可信,这些有关曹魏时代的最早记录,分别体现在甄后、曹植、曹睿、卞太后、曹丕等多人的言行中,散见于各种史料中,史料记载连同曹植诗文作品及散失的曹植作品,就像是一颗颗非常有价值的珍珠,单独来看,似乎不能说明问题,但当把它们使用逻辑的、理性的线索串联起来,同时,摒弃宋明以来学者给予我们先入为主的陈腐观念,重新冷静客观来审视曹、甄之关系,考量曹植文集的重新撰录,我们不难得出“十九首”之从曹植文集中的删除,正与曹、甄隐情有着密切的关联。

详论参见笔者稍后将发表的《论曹甄隐情与十九首的关系》一文。

比较“三曹”诗歌异同

比较“三曹”诗歌异同

比较“三xx”诗歌异同“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一、“三xx”诗风比较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

他笔下的题材常与军事活动相联系,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又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

这些构成了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男女风情,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细腻委婉,情感凄凉哀怨。

如《燕歌行》、《杂诗》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情景交融,思绪绵绵。

《燕歌行》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其内容是写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

把少妇独居的孤寂,痛苦的期待,表现得惟妙惟肖。

同时作者也对这类妇女表示深切的同情。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其诗歌风格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称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不同的两个时期。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

后期诗歌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情绪低落。

《杂诗》、《赠白马王彪》等篇都很好地表现了曹植后期作品的风格,曹植在这些诗中发出慷慨激昂的呼声,由于受到排挤和压迫,抑郁不得志,悲怨之情,溢于言表。

但终究不能直接表达,曹植只好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诉说自己怀才不遇,遭谗受害之情,内容深沉。

建安风骨和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建安风骨和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 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特征:首先是现实性。

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道:“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痛斥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

《蒿里行》则叙述了群雄私争,自相残戕,致使兵祸连绵,民不聊生。

诗歌形象描绘兵祸惨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植在《送应氏》中具体描写了当时洛阳毁败的情景也令人惨不忍睹:“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在这破败的景象中,传达出一种悲凉感,在时直抒作者的惨伤,悲愤情绪:“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论建安文学中三曹的文学特点

论建安文学中三曹的文学特点

论建安文学中三曹的文学特点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所体现的文学内涵包括强烈的现实主义,浓郁的悲剧色彩,突出的个性表现,并高扬政治理想。

前言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包括强烈的现实主义,浓郁的悲剧色彩,突出的个性表现,并高扬政治理想。

曹操、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他们整体上君临天下的霸气和建功立业的豪气,称为建安风骨现实主义的核心和精髓。

1建安文学的背景建安时期政局动荡,儒学崩溃,各种思想应运而生。

各种社会文化行为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对问题的思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认识,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增强了人们的个体意识,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

建安文学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迅速崛起的。

不得不说,建安时期,尤其是汉献帝迁都、曹操定都冀州之后,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文学学者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同时,创作了许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使建安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2什么是“建安风骨”“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即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

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

辽东学院2009届本科毕业论文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摘要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文坛上涌现出大批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而“三曹”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领风骚。

他们总起来,构成了建安诗歌一代繁荣的格局;分开来,又各以其独特成就傲视文坛。

把握了“三曹”,就把握了建安诗歌的核心,把握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诗的第一个高潮,把握了五言古诗“彬彬之盛”的一个时代。

本文以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三曹”的文学作品,从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对个人人格、文学情趣、创作道路的影响揭示“三曹”诗歌在创作形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诗歌风格这些方面的差异,充分肯定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价值。

在通过诗歌参证历史或通过历史印证诗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素养,还能拓展认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了解,初窥学术门径。

关键词:“三曹”诗歌;艺术特色;差别;原因建安时期的文学巨匠——“三曹”父子,作为这一时期文坛的领军人物,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中国文学史做出的重大贡献更是不容忽视。

“三曹”诗歌的艺术风格在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之上又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各以其独树一帜的创作,为自己立下了不朽的丰碑。

本文试图对其中的差别进行深入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

建安诗歌更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三曹”作为建安诗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

同时也受到《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

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

在形式上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钱志熙我国金代的一位诗人叫元好问~他写了一组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中一首写建安诗人的~“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诗写得很有气势~元好问是崇尚这种阳刚之气的~比较豪放风格的这样一位诗人~我们看曹刘曹就是曹植~刘是刘桢是建安七子里面的一位。

我们感觉到在元好问看来~他们的文学虎虎有生气~曹植本人在当时称他文如绣虎~那么刘桢~我们现在大概是比较陌生一点~但是他在当时~曹丕说他的五言诗妙绝世人~曹丕说这个话大概不包括他自己和曹植在内~至少在建安其它的诗人里面~刘桢的五言诗是妙绝世人的~钟嵘也说除了曹植之外~刘桢在诗歌方面堪称独步~所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那么这个虽然论的是曹植和刘桢~两个人的诗风但实际上是元好问~对整个建安诗风的一种印象~一种感觉~以这两位诗人为代表下面两句~可惜并州刘越石~刘越石就是刘琨~西晋的刘琨他是西晋末的诗人~西晋末这个时代的风气和诗歌的风气~已经和建安时候有很大的不同了~刘琨是和曹操比较相近的~一个英雄人物民族英雄~他的抗战事业虽然是失败了~当时是匈奴入侵但是他的诗风~是十分接近于建安诗歌的~所以元好问深深地为他惋惜~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横槊又同时用了~曹操横槊赋诗~这样一个典故~所以这首诗总体上讲是论述建安诗风的~同时也是论述象刘琨这样受到建安诗人影响的~所以建安诗歌我们刚才说~距离我们好象已经十分久远了~但是对我们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总体来讲~我想建安诗歌~在我们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性~至少从这样两个方面去认识~体现在这么两点第一点~我认为建安诗歌~是我们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文人诗歌的源头~不包括诗经楚辞~这个等一下我们还要讲~也就是说~它是百代的文人诗之源。

第二点我们可以说建安诗~同时又是百代文人诗的典范~是后世文人诗的一种经典~仅仅就这么两点就已经足以说明~那么建安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地位~我们先说第一点~为什么说它是文人诗的源头呢,因为中国文人创作诗歌的传统~是从建安诗人开始确立的~我们中国所以称为一个诗的国度~主要是因为有唐宋诗人的创作~那么主要有文人的创作~文人创作诗歌的这个传统~不是在诗经的时代就已经有了~那么也不是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而是到了建安这个时候~才确定了这个传统~也就是说~从建安文人开始才注定了~中国会出现这样一个所有的文人差不多都要去开始~写诗歌这样一件事情~没有哪个民族规定~我们现在也是规定~每个人都要写诗~但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体上差不多都要写诗的~那么这种传统是从建安时候确立的。

论三曹的诗歌对建安风骨形成的影响及贡献

论三曹的诗歌对建安风骨形成的影响及贡献

三曹,即曹操、曹植、曹丕,是中国东汉末期至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他们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后来的文学发展和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从曹操、曹植、曹丕的诗歌创作中探讨他们对建安风骨的影响及贡献。

### **曹操:雄浑豪放的豪杰气象**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表达了雄浑豪放的豪杰气象,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豪放的政治家:**曹操以雄才大略和果断的决策而著称。

他在政治上的豪迈风格不仅表现在战场上,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天下英雄豪杰的景仰,对时事变迁的感慨,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宏伟抱负。

2. **豪放的战略家:**曹操在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军略才能。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战争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军事胜利的渴望和对敌人的轻蔑。

这种战略家的风采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3. **武将之风:**曹操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武将之风,对武士的武勇和侠义精神的歌颂。

他通过对武将的描写,弘扬了武士阶层的英雄形象,为后来建安风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曹植:文学艺术的风采**曹植是曹操的次子,文学才华出众,尤以其诗歌而著称。

他的诗歌充满了艺术的风采,对建安风骨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艺术的追求:**曹植在文学方面表现出对艺术的高度追求。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抒情的元素,常常表达对自然、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艺术的追求在建安时期的文学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2. **才情横溢:**曹植的诗歌充满了才情横溢的氛围,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为建安风骨注入了积极向上的元素。

3. **创新意识:**曹植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创新意识,尝试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

他的诗歌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婉约清丽的抒情诗,这种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对后来建安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启示作用。

建安诗歌三曹

建安诗歌三曹

建安诗歌三曹建安诗歌三曹,是汉末三个著名的诗人,他们分别是曹操、曹丕、曹植,本文将按照列表形式介绍他们的代表作品和诗歌特点。

一、曹操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汉末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风格简练明快,艺术性与实用性并重。

代表作品《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特点1.善用对仗技巧,声调韵脚优美。

2.以平淡之笔传达深刻思想,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二、曹丕曹丕(187年-226年),曹操之子,魏国第二任皇帝。

曹丕的诗歌作品风格优美典雅,情感真挚感人,被誉为“深情玉女”。

代表作品《燕歌行》:“金碧辉煌,禁苑翠微,下视野旌千万,上观频旆十余里。

卢舍静寂,钟鸣鼎食之际,漏刻霜天已晓,客思悠悠。

”特点1.善用众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2.情感细腻,写出如柳絮般轻盈柔软的女性形象。

三、曹植曹植(192年-232年),曹操次子,魏国皇室成员。

他的诗歌作品形式和主题多样,风格华丽瑰丽,让人印象深刻。

代表作品《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荷丝隐约,桐叶婆娑。

其顶如缤纷千翠,翻而檐动下如之何其?素衣蔽体,语助旁征,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特点1.诗歌形式多样,除了诗歌还有辞、赋、文等。

2.充满了华丽的修辞和气势雄伟的骚体语言,表现了豪放不羁的性格。

建安文学以诗歌

建安文学以诗歌

建安文学以诗歌
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以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

一、建安诗歌的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那时候啊,战争就像家常便饭一样,到处都是烽火连天。

百姓们的日子可惨喽,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但是呢,这种动荡的社会却给文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各路英雄豪杰纷纷登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到处奔波,孙权在江东也是割据一方。

这些英雄们的故事,就成了建安诗人们创作的源泉。

二、建安诗歌的代表诗人及作品赏析。

1. 曹操。

2. 曹植。

3. 曹丕。

三、建安诗歌的艺术风格。

建安诗歌总的来说有这么几个风格特点。

1. 慷慨悲凉。

这是建安诗歌最典型的风格。

你想啊,当时的社会那么乱,诗人们心里肯定不好受。

他们看到战争带来的破坏,看到百姓的苦难,心里就充满了悲愤。

所以在诗里就表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情绪,同时又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就像曹操的诗,既有统一天下的壮志,又有对战争中牺牲者的同情。

2. 刚健清新。

建安诗人们的诗很有力量感,语言简洁明快。

他们不会用那些花里胡哨的词藻来堆砌诗句,而是用最直白、最有力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曹植的诗,虽然描写很细腻,但并不给人一种软绵绵的感觉,而是有一种清新刚健的气息。

魏晋南北朝诗之建安诗歌之曹植

魏晋南北朝诗之建安诗歌之曹植

第二十六页,共30页。
4、善于炼字,对偶渐工
《公宴》:
秋兰被长阪,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赠丁仪》: 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
《侍太子坐》: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白马篇》: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失题》:
游鸟翔故巢,狐死反丘穴。
《魏志·陈思王植传》:
太和元年,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 曰:……(《求自试表》) 三年,徙封东阿。五年,复上疏求存问亲戚,因致其意曰:……(《求存问亲戚表》)
其年冬,诏诸王朝六年正月。其二月,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 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 望。……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 疾薨,时年四十一。
●《魏志·陈思王植传》: “太祖……以罪诛脩。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 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 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 罢之。”
(裴注:魏氏春秋曰: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 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第五页,共30页。
3、黄初年间
的“忧生之嗟” (29岁—35岁):
A、《薤露行》:
……
人居一世间,
忽若风飘尘。
愿得展功勤, 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 慷慨独不群。
第十页,共30页。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B、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建安文学诗歌

建安文学诗歌

建安文学诗歌
建安文学诗歌是汉末建安时期出现的一种诗歌形式,以曹操、曹丕、曹植等人为代表。

这些诗歌多以抒情为主,内容多描写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及个人感受,被誉为“建安风骨”。

以下是一些建安文学诗歌的代表作品:
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感慨时光荏苒、人生短暂的感慨。

曹丕的《燕歌行》: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歌,以清新婉约的语言表达了思妇的思念和忧虑。

曹植的《洛神赋》:这是一首描绘洛神美丽动人的诗歌,同时也表达了曹植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王粲的《七哀诗》:这首诗以悲凉哀怨的笔调,描写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悲哀。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以长城为背景,表达了对家乡和爱人的思念之情。

刘桢的《赠从弟三首》:这首诗以松柏为喻,表达了对从弟的赞美和期望。

徐干的《室思诗六首》:这首诗以室内景物为喻,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

应玚的《别诗》: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这些诗歌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建安 文学 诗句

建安 文学 诗句

建安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产生了很多优美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安诗歌: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丕的《燕歌行二首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除了以上这些,建安文学还有很多其他优美的诗句。

这些诗句在历史上一直被广泛传颂和引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赠白马王彪》: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
钟嵘《诗品》: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注重文采、对偶、铺排,独具风格,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美女篇
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2)闲:同“娴”,雅。
(3)冉冉:动貌。
(4)攘袖:捋上袖子。
(5)约:缠束。
(6)金爵钗:金钗头上作雀形。“爵”,同“雀”。
(7)交:络。
(8)木难:碧色珠,传说是金翅鸟沫所成。
(9)还(音旋):转。
(10)啸:蹙口 出声,今言吹口哨。
(11)以上二句言走道的因她而停止,休息着的为她忘了吃饭。这诗用《陌上桑》的意思而压缩为两句。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褥。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节妇吟》以节妇的坚贞不二自比,表示了对藩镇李师道收买的拒绝。
闺意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注释】
(1)本篇是《杂曲歌·齐瑟行》歌辞,以美女“盛年处房室”比喻自己虽有才具而无可施展。
二、“建安之杰”——曹植
•曹植,字子建,被封陈王,卒后谥为“思”,故又称之为陈思王。
•曹植前期倍受父亲宠爱,志得意满,恃才傲物,诗歌的主要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
《与杨德祖书》: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白马篇》:
寄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城南端:城的正南门。
(13)青楼:涂饰青漆的楼,指显贵之家,和后代以青楼为妓院的意思不同。
(14)重关:两道闭门的横木。
(15)“容华”句言颜色之美如朝日之光辉照人。
(16)希令颜:慕其美貌。“令”,善。
(17)玉帛:指珪璋和束帛,古代定婚行聘用它。时安:即时安置。这两句说:媒人在干什么呢?怎么不及时地让她被人聘娶呢?
•诗歌铺写美女容貌之美、服饰之丽、门第之高,步步作势,反衬其“盛年处房室”的不幸。
•全诗借咏美女盛时不嫁、幽闭闺中的不幸遭遇,渲泄自己虽有才具而无可施展的抑郁心情。
•五言诗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已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
•曹植的五言诗在艺术风格上,在广泛地吸纳、融汇前代诗歌艺术: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叙事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抒情情调。
(18)这两句说一般人徒然七嘴八舌乱说,哪知道彼女自有她的见识呢?
•同是铺陈手法描写形象,《陌上桑》侧重于静态描写,而《美女篇》则着重于动作姿态,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神采风姿。
•《美女篇》较《陌上桑》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和大量使用对偶,体现了曹植“词采华茂”的诗歌特征。
•诗歌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盛年处房室”,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王粲
被羽在先登,甘心除国疾。
•陈琳
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
(三)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内容充实、感情丰富,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特质。建安诗歌也具有个性高扬,独具风貌的特点。
“建安风骨”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美学的典范。
在中国诗歌史上,建安时期第一次掀起了文人五言诗歌的创作高潮。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
•《闺意上张水部》以新嫁娘初见公婆前的忐忑心理,隐喻举子应试前夕的惶恐心情。
无题
李商隐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诗人以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出了姿容美丽、品行高洁的少女愿望难成的苦闷之情,借以感叹个人的沦落,伤感人生的失意。
第四讲建安诗歌与曹植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则大致包括了汉末、魏初共三十六年。即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到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
•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蔡琰。
一、建安诗歌与建安风骨
(一)建安诗歌的时代特点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曹操《蒿里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徐干: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阮瑀:常恐时岁尽,魂魄忽高飞。
•理想张扬,个性风发
一方面,汉末的动乱现实给建安诗人提供了建功立业可能,激发起他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
•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植《送应氏》: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王粲《七哀诗》: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二)建安诗歌的文学特点
建安诗歌内容:
•写实色彩浓厚
•功业理想突出
建安诗歌风格:
具有悲凉慷慨、爽朗刚健的格调
•生命意识,悯时情怀
一方面,汉末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现状,给建安诗人带来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薤露篇》: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曹植后期因备受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抑郁失志,诗歌更多地表现了才志难伸的苦闷和悲愤。
《杂诗》其五: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野田黄雀行》: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怨歌行》: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风格:既有慷慨悲凉之刚健,也有含蓄婉约之柔美,文采与气骨兼备。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三、古典诗歌中“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
古典诗歌中女性形象的写实与象喻
《诗经》的女性形象,多为写实,没有托喻的色彩。
从《离骚》开始,古典诗歌有了“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