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研究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研究
平的优势 。
国的某产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相反, 一定程度的逆境往往成为刺激 一国特定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两种理论表现的生 5、 产力不同。竞争优势是各国各产业的(与他国相同产业相对的 较生 )比 产力, 而比较优势体现的是一国特定产业与本国产业的生产率差异 与他国各产业的生产率差异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二)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联系。 比较优势可以转化为竞 1、 争优势。 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也就是说 , 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换句话说, 比较优势是形成 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它可以促进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 高。 、 2 两种优势的同时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时性是指在一国的产业发 展中, 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就会同时发生作 用0 3、 两种优势的相互依存性。 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 才能体现, 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 也无法 实现其比较优势。 反之, 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 往往较难形成和 保持国际竞争优势a 4 、 两种优势都是生产力优势的比较。比较优势和 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 所不同的是, 比较优势强调 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 而竞争优势强调的则是各国 相同产业之间生产率的比较。 四、 对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简要评价 应当肯定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对中国经贸发展的指导 作用 , 忽略任何一个方面或者重此轻彼都是不科学的。 比较优势理 论的指导作用是具体的、 局部的、 策略性的, 而非思想性的、 全局性的、 战略性的。比较优势原理, 只能说明静态条件下国际贸易的格局。竞 争优势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了各种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范式, 从 全新的角度演绎了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但在其内容和逻辑上并不是对 比较优势的否定, 而是对比较优势的拓展与深化, 有竞争优势一定会 有比较优势, 而具备比较优势不一定拥有竞争优势, 所以发展竞争优 势应该在传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 比较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 条件; 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 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 才能形 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应当在利用 比较优势原理的同 时, 不断学习先进, 创造自己的新的比较优势和不断克服自己的劣势 从而平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那么,如何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 转变? 不否认竞争优势也可以从零做起, 但是, 培育竞争优势除了机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关系一、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发展比较优势的思想发端于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第四篇第二章中提到不同国家生产商品的固有的或后天获取的“自然优势”(naturaladvantage)和交换的合理性。

--之后,李嘉图将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思想发展为相对比较优势思想,并将这种思想理论化和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初步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

按照李嘉图的观点,比较优势,即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源自各国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交换,双方均可获利。

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之后,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的进展,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贸易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的可能性。

里昂惕夫发现,美国进口资本密集产品与出口劳动密集产品的状况,与美国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现实不符。

这就是所谓的“里昂惕夫难题”。

该难题的提出,使人们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普适性产生了怀疑。

为了对现实作出新的解释,一些研究者引入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改进,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揭示不同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

还有一些研究者试图通过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部分重要假设来构建“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从以下两个方向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发展方向之一,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研究规模收益递增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指出一国的企业或者行业可能仅仅由于历史或偶然的原因较早地进入某个产业,从而可以较早地扩大生产的规模,并利用规模经济形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

发展方向之二,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参与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的企业或产业获得不同水平或内容的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技术可获得性差异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侧重点不同
比较优势更侧重于国家层面的整体比较,而竞争优势则更侧重于产业或产品层面的比较。
动态性
比较优势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而竞争优势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市场等因 素的变化而变化。
影响因素差异
资源禀赋
比较优势主要受资源禀赋的制约, 如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而竞 争优势则更多地受到技术、品牌、 营销等因素的影响。
技术水平
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越高, 其在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时 的成本就越低,从而比较优 势越明显。
市场规模
一个国家的市场规模越大, 其在生产某些产品时的规模 效应就越明显,从而比较优 势越强。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一个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时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 地位和利益分配。
优势。
品牌形象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品牌形象,提高消 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市场营销
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与可持续性
01
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是指一个国家或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在较 长时间内得以保持。
02
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价格来衡量,即一个国家 在生产某一产品时的价格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价 格。
形成原因
自然资源禀赋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 种类和数量会影响其在生产 某些产品时的成本,进而影 响其比较优势。
劳动力成本
不同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存在 差异,这会影响其在生产劳 动密集型产品时的成本,进 而影响其比较优势。
创新与学习
比较优势主要依赖于现有资源和 条件,而竞争优势则更注重创新 和学习,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 品牌建设来获得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讨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讨

比较优势战略在山东省对外贸易进展中不适用分析摘要:山东省在开展对外贸易中,长期以来实行的主若是比较优势的进展战略。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对外贸易取得了庞大的成绩。

可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转变,山东省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性,本文对此作了分析,并得出结论:比较优势战略不适应山东省以后经济的进展,山东省对外贸易必需进行战略调整,从比较优势战略转向竞争优势战略。

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从全世界范围看,进展中国家依照比较优势理论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的进程中,尽管取得了必然利益,可是经济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进展中国家单纯以资源和本钱优势来确信对外贸易的结构,最终显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加的局面,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对山东省来讲,过度强调发挥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阻碍,制约了山东省出口创汇的持续增加。

一、强调发挥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形成了低层次的出口商品结构依照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地域)应该生产和出口集中利用该国(地域)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

山东省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主若是丰硕的劳动力资源的产品,而相对稀缺的矿产资源、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决定了山东省在矿产品、车辆及有关运输设备、仪器及医疗器械等资源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通过计算我省要紧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能够验证,山东省出口产品在第1,2,4,8,11,12,13和19类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其中第1,8,11,12类的RCA 指数达到2.50以上),这几类产品主若是活动物、植物产品、食物、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和轻工产品。

而山东省的矿产品、化工产品、机电产品、车辆及有关运输设备、仪器及医疗器械等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见表1)。

尽管随着山东省经济快速进展,资本和技术要素积存不断增加,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RCA指数呈动态上升趋势,但其比较劣势并无发生质的转变。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对比分析兼论钻石模型对提升我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启示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对比分析兼论钻石模型对提升我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启示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和国家都需要寻找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然而,在追求比较优势的过程中,企业和国家有时会陷入 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本次演示将探讨比较优势陷阱的概念、危害以及如何 通过创新、提高质量、增加综合实力等方式跨越这一陷阱,从而实现从比较优势 到综合竞争优势的转变。
总之,跨越比较优势陷阱对于企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 创新、提高质量、增加综合实力等方式,企业可以逐步实现从比较优势到综合竞 争优势的转变,提升自身的竞争地位。同样,国家也需要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培 养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 此,企业和国家都需要不断努力跨越比较优势陷阱,追求综合竞争优势,才能在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竞争优势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Porter提出,它从国家和企业的层面, 探讨了如何通过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来获取经济成功。竞争优势理论强调,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不仅取决于资源禀赋和生产成本,更取决于其产业的结 构、企业战略、政府政策以及当地创新环境等因素。
与比较优势理论相比,竞争优势理论更加国家或地区在产业层面上的创新和 升级能力,以及政府和企业如何通过制定和执行战略来提高这些能力。此外,竞 争优势理论也更加重视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等现实情况。因此,竞争 优势理论对于指导国家或地区发展具有更高附加值和可持续性的产业具有更强的 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陷阱是指过分依赖比较优势,而忽略了其他潜在的竞争优势,导致 经济困难和落后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它们往往为了追 求出口增长和市场份额,过度依赖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或产业,而忽略了技术创 新、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其他方面的竞争优势。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 高,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

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的对比分析_朱艳丽

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的对比分析_朱艳丽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年第8卷第7期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的对比分析□朱艳丽【摘 要】波特认为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基础地位,一直受到竞争优势的挑战。

但是笔者认为两者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问题从不同方面进行的研究和给予的解释。

本文首先对波特对比较优势的误解进行解释,然后对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文认为比较优势是在不断变迁的,要保持动态的比较优势更需要竞争优势的实现。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比较分析【作者简介】朱艳丽(1977~),女,安徽蚌埠人;滨州职业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 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

一般认为,消费、投资与国际贸易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因此,一国如何在国际贸易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并通过贸易促使本国经济发展更显重要。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

在波特看来,各国在贸易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原因在于拥有竞争优势,而不是主流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

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竞争优势理论同比较优势理论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竞争优势理论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寻找贸易成因,而主流贸易理论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寻找贸易成因。

一、对波特看法的质疑与修正在《国家竞争优势》一文中,波特提到,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在各国的技术相等的情形下,生产方式会决定于土地、劳动力、天然资源与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差异。

每个国家比较自己与其他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差异后,选择发展条件最佳的产业,出口比较优势高的产品,进口比较优势低的产品。

但是这种比较优势并不足以解释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例如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

而且,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法则的假设:(1)不考虑经济规模,认为技术具有普遍性;(2)生产本身没有差异性,连国家资源也被设定;(3)资金与熟练的工人不会在国家之间移动与大多数产业的实际竞争行为无关。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理论线索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理论线索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理论线索从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到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国家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并在国际社会中立足,就不能逃避与其他国家进行商品交换,每个国家都会选择一定的方式参与形成自己的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和竞争。

而在这一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贸易,怎样进行贸易能为国家带来最大利益,这样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而随着国际分工与竞争模式的演化与经济学家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与优势形成机制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古典阶段传统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成本学说,国家优势的理论最早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以“地域分工论”作为其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提出了绝对优势说。

他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贸易分工的基础,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虽然揭示了产生国际贸易的部分原因,但其理论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解释事实上存在的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的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因而其理论缺乏普遍意义。

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了对外发生贸易的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不同,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也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差异,就会出现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比较成本差异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

其中最令人不满的有三点: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仅涉及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忽略了其他要素对生产和贸易的作用,也未对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作出解释;二是该理论难以解释多种要素存在情形下的比较优势来源;三是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只强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能够通过自由贸易获益,而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贸易改变了各国国内的利益分配制度,可能出现多数人因贸易受损,而增加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况。

最新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1

最新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1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1)摘要:本文从历史的逻辑的角度,阐释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

指出比较优势理论致力于解释经济现象和揭示经济规律,隶属于经济学;竞争优势理论致力于用经济规律指导经济管理运行,隶属于管理学。

两种理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正确认识是进行科学实践的前提。

若不能正确地把握不同理论问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理论指导实践时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本文拟就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澄清某些认识误区,使相关实践活动获得正确的导向。

一、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发展比较优势的思想发端于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第四篇第二章中提到不同国家生产商品的固有的或后天获取的“自然优势”(natural advantages)和交换的合理性。

--之后,李嘉图将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思想发展为相对比较优势思想,并将这种思想理论化和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初步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

按照李嘉图的观点,比较优势,即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源自各国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交换,双方均可获利。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

其中最令人不满的有两点: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仅涉及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二是该理论难以解释多种要素存在情形下的比较优势来源。

对李嘉图理论的不满导致了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倍受关注的是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份额理论”。

该理论构造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

该模型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及其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异的角度探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得出了一个国家应出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富有要素的产品,进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的结论。

并指出,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可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并影响产业布局。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及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文章首先将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两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接着,文章将分析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探讨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

文章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内在联系,分析两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二是新结构经济学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重新解读,探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如何为理解两者关系提供新的视角;三是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应用,分析如何有效结合两者,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本文旨在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各国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如何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提供启示。

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两个在经济学中常被提及的概念,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紧密相关。

比较优势源于大卫·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时的相对成本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和利益分配。

新结构经济学则进一步指出,比较优势的实现需要有效的市场和政府作用,以确保资源和要素能够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配置。

竞争优势则更多地关注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它源于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创新、品质、成本、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化来获得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竞争优势的获取不仅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在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下,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个产业或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国的企业就有可能在该领域获得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竞争优势又可以强化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兼论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发比较优势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在80年代发表了其闻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

那么,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到底有何异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进展的战略取向。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应追求竞争优势来进展对外贸易,另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进展对外贸易依旧应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

本文第一从学术背景上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概念辨析,然后介绍波特教授最新提出的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对我们的启发。

一、比较优势的内涵是不断进展变化的萨缪尔森认为,比较优势这一概念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精妙方法。

关于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内涵,80年代初期我国国际贸易学界曾经烈火讨论过。

正是通过对它的讨论,迎来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确实,比较优势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

说它古老,因为在古典经济学时代,李嘉图就创立了它;说它年轻,是因为其内涵在当代还在进展。

比较优势概念内涵的进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1.古典经济学时期,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比较成本。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本人提出的是比较成本论。

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对外贸易发生的缘故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的不同。

李嘉图也考察了技术对贸易的阻碍。

但他没有考察技术进步的缘故,即技术是外生决定的。

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李嘉图的例子,李嘉图确实具有机会成本的思想,只只是他考察的只有劳动这一稀缺要素。

2.新古典经济学时期,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机会成本。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市场交换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变成对稀缺资源如何进行配置。

实质上是论证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

如此,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机会成本概念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作者:杨思振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年第01期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由大卫·李嘉图创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惟一决定因素,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不同的机会成本。

即使一国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但只要该国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他们都将在贸易中受益。

这就是说,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而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更小的产品,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该理论突出强调的是所谓“比较的特性”,即相对竞争原理,而不是绝对竞争原理。

但是,该理论对比较优势是为什么和怎样决定的,却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赫克歇尔与俄林进一步发扬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们的观点假设在各国的技术相等的情形下,比较优势会决定于土地、劳动力、天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

每个国家比较了本国于其他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以后,选择发展条件最佳的产业,出口比较优势高的产品,进口比较优势低的产品。

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国家同外国相比,在较多使用便宜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其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发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实现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飞跃。

在《国家竞争优势》发表之前,波特研究的重点是企业战略和企业的竞争力问题。

随后,波特将其研究的企业竞争力扩展到产业和国家,进而形成了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指导所有产业从事国际竞争。

竞争优势表现为两个不同层次的优势。

一是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主要是指由于自然资源、自然禀赋等优势所赋予的,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规模经济和简单生产方法等,不需要太大的代价就可以获得的较低层次的优势。

谈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

谈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

谈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内容摘要: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

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是由生产因素、需求因素、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政府及机遇决定的。

本文主要从前提、角度、范围、性质等方面比较了两者的异同。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比较比较优势理论简介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认为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像重商主义者声称的那样,一定是非赢即输的,而是可能实现“双赢”的。

经济主体的“利己”不应通过损人去实现,而应通过利他来实现。

具体途径为,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显然,交易活动一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出现了。

斯密的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虽然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参加上述国际分工?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比较优势。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

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探究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探究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探究国际贸易刘双双 201230711199摘要:在对外贸易领域,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往往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两个范畴对立起来,甚至提出用竞争优势理论来取代比较优势理论。

本文将证明,对两种理论的上述理解是错误的,与这种理解相反,本文认为,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竞争优势只是比较优势发展的一种特定的高级形态。

发展中国家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的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

关键字: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外贸发展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及综述(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的研究最早追溯至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或称绝对成本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均有其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优势,若各国都按照其绝对的优势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交换产品,能有效地利用各自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贸易各国的物质财富和社会福利,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低层次自然察赋差异的国际分工,斯密虽然证明了贸易对参与国双方都有利,但其前提是贸易国出口的产品其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世界其他国家。

这无法解释当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生的大量双向贸易。

这一难题由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给出了合理解释。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般来说,人们将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看作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

李嘉图认为,贸易的基础就是生产技术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出口获利,只需在该产品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而不一定要绝对优势。

一国可能会在所有的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定会在某些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所以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出口在生产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在生产率方面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演变过程,并兼论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自大卫·李嘉图提出以来,一直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比较优势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其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的挑战,进而引入竞争优势理论,探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本文首先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阐述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传统地位。

接着,通过实证分析,揭示比较优势理论在当代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不足,如忽视创新、技术进步和制度因素等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竞争优势理论,详细阐述其内涵、特点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应用。

竞争优势理论强调国家在创新、品牌建设、营销网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这些因素在形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还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从而进一步揭示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和竞争优势理论的优越性。

本文将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比较优势理论回顾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提出,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拥有更低的成本或更高的效率,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

然而,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为何一个国家会出口其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李嘉图在斯密的基础上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他提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也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选择生产并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同时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实现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国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内在联系和差异

国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内在联系和差异

国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内在联系和差异作者:袁正明秦盛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9期摘要: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路径是围绕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的组合变化而进行的。

通过从比较优势理论的三条演进路径反映了国家竞争优势的路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发展必须将比较优势与国家竞争优势相结合。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联系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002-04一、国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内在联系国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内在联系是通过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化演进体现出来的。

大卫·李嘉图在发展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

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出发点。

在李嘉图看来,比较优势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差异。

然而,这一理论存在两大局限性:一是假定两个国家的两种可贸易产品的生产都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且给定生产要素(劳动)的供给;二是李嘉图是假设了而不是解释了比较优势的存在。

由此可见,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一种静态分析。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导致了国际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赫克歇尔—俄林把李嘉图的单要素模型扩展为一个包含两要素的模型,从国与国之间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限定之下指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充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简言之,在一个只有劳动和资本两要素的模型中,劳动相对充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这个定理说明要素禀赋和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贸易利益。

但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假设条件仍然把其限定在静态分析的范围内。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浅析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转变摘要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出现贸易条件恶化的局面,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应。

我国外贸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从比较优势战略转向注重大力发展高科技、优化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战略。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进而通过自身努力培育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外贸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对外贸易战略ABSTRACTOur country adhered to the comparison superiority strategy in foreign trade for a long time, and achieved great economic success. However, China’s foreign trade is always threatened by worsening trade conditions and increasingly severe pauperization. Nowadays, the comparison superiority strategy is outdated as a result of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conomic situations. The comparison superiority in resources reported and comparative cost is weakening. Our country must amend foreign trade strategy, and change from the comparison superiority strategy to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y, which values high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innovations, production cost reduction, our country can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ependently, and obtai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foreign trade.[Key words]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Comparison superiority Foreign trade strategy目录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1)(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 (1)1、古典理论 (1)2、现代理论 (2)(二)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 (3)1、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 (3)2、竞争发展阶段论 (3)(三)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分析 (4)1、理论前提不同 (4)2、研究对象不同 (4)3、研究内容不同 (5)4、研究角度不同 (5)5、研究方法不同 (6)二、分析比较优势战略与中国外贸经济的发展 (6)(一)比较优势陷阱的解释 (6)(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不适合中国外贸的发展 (7)1、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弱化 (7)2、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限制比较优势的发挥 (8)3、引进外资的方向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偏差 (9)三、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竞争优势理论 (9)(一)中国经济分析 (9)(二)创造产业竞争优势 (10)四、从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 (12)(一)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 (12)(二)技术创新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 (13)(三)调整产业结构,确立新的主导产业 (14)(四)重视政府在形成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14)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浅析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转变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于18—19世纪,并一直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产业发展的奠基理论。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活动,提高创新效率。
创新需要关注市场需求和竞争态 势,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战 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
挑战。
品牌建设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好的品牌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 的客户和消费者。
品牌建设需要注重品质和服务,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水平,以满足 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实践应用
比较优势
在实践中,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各国根据其资源禀赋和生产成本进行国际分工,专注于生产具有相对优 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获得利益。
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则指导企业通过创新、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等方式,在全球市场上获得和保 持竞争优势。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分工,提高各国的经济效率和福利水平。 通过发挥各自国家的比较优势,可以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全球经济 的发展。
依靠竞争优势领先的企业
01 02 03 04
案例一:某智能手机品牌
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提供卓 越的用户体验,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案例二:某电商平台
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和算法,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建立强大的 品牌忠诚度,在电商市场获得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协同发展的企业
在利用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同时,注重技 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差异化
竞争优势,实现协同发展。
利用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增长的比较优势,加大 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可持
续发展。
案例一:某汽车制造企业 案例二:某新能源企业
感谢观看
THANKS
05
案例分析
利用比较优势成功的企业

谈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一)

谈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一)

谈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一)比较优势理论简介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认为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像重商主义者声称的那样,一定是非赢即输的,而是可能实现“双赢”的。

经济主体的“利己”不应通过损人去实现,而应通过利他来实现。

具体途径为,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显然,交易活动一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出现了。

斯密的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虽然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参加上述国际分工?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比较优势。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

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

与此不同,李嘉图的理论则认为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差别造成的,也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

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西方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轨迹及其启示【文章日期】2005-05-20【作者】郭波/吕守庆【正文】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6)01-0071-06由托伦斯首先提出并由李嘉图系统创建起来的比较优势学说,是西方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20世纪中期以后,以赫克谢尔—俄林—萨谬尔森模式出现为标志,它又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传统的比较优势学说从理论上证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各国都会得到比较利益。

一二百年来,这个理论一直受人称颂,反复论证,成为经典。

但在国际经济现实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比较优势学说究竟是否正确?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参加WTO能否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得到比较利益?如果能,其条件又是什么?为此,本文试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作一番回顾和分析,以便从其变化的轨迹中找到解答问题的线索来。

一、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轨迹(一)古典阶段的李嘉图贸易理论作为国际贸易成因的比较优势,其来源是比较成本。

虽然首先提出比较成本这一观点是托伦斯(R. Torrens),①但注意到比较成本的重大意义并对此进行系统论证用以解释国际贸易现实的却是李嘉图。

李嘉图首先注意到比较成本的重大意义,他说:“使我们决定输入商品的动机是发现外国的价格比较便宜,是商品的国内价格和国外价格的比较。

如果一国输出帽子,输入毛呢,那是因为制造帽子以交换毛呢比自己制造毛呢所得更多。

”②李嘉图曾以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模型来说明比较优势以及比较利益的形成。

他假设英国和葡萄牙生产酒和呢绒的单位劳动成本如下表所示:表1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单位:人/年呢绒酒英国 100 120葡萄牙 90 80比较成本(英/葡) 100/90= 120/80=从表中可以看出,英国生产酒和呢绒的单位劳动成本都比葡萄牙高,但比较起来,英国生产呢绒的效率相对高一些(或者说成本相对低一些),即英国生产呢绒具有相对优势,通过交换可获得比较利益;而葡萄牙尽管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占绝对优势,但两相比较,生产酒的优势更大,故生产酒更有利,生产呢绒则相对不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探究摘要:本文从历史的逻辑的角度,阐释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

指出比较优势理论致力于解释经济现象和揭示经济规律,隶属于经济学;竞争优势理论致力于用经济规律指导经济管理运行,隶属于管理学。

两种理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关系正确认识是进行科学实践的前提。

若不能正确地把握不同理论问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理论指导实践时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本文拟就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澄清某些认识误区,使相关实践活动获得正确的导向。

一、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发展比较优势的思想发端于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第四篇第二章中提到不同国家生产商品的固有的或后天获取的“自然优势”(natural advantages)和交换的合理性。

--之后,李嘉图将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思想发展为相对比较优势思想,并将这种思想理论化和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初步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

按照李嘉图的观点,比较优势,即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源自各国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交换,双方均可获利。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

其中最令人不满的有两点: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仅涉及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二是该理论难以解释多种要素存在情形下的比较优势来源。

对李嘉图理论的不满导致了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倍受关注的是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份额理论”。

该理论构造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

该模型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及其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异的角度探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得出了一个国家应出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富有要素的产品,进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的结论。

并指出,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可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并影响产业布局。

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之后,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的进展,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贸易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的可能性。

里昂惕夫发现,美国进口资本密集产品与出口劳动密集产品的状况,与美国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现实不符。

这就是所谓的“里昂惕夫难题”。

该难题的提出,使人们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普适性产生了怀疑。

为了对现实作出新的解释,一些研究者引入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改进,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揭示不同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

还有一些研究者试图通过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部分重要假设来构建“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从以下两个方向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发展方向之一,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研究规模收益递增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指出一国的企业或者行业可能仅仅由于历史或偶然的原因较早地进入某个产业,从而可以较早地扩大生产的规模,并利用规模经济形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

发展方向之二,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参与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的企业或产业获得不同水平或内容的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技术可获得性差异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就发达国家而言,即便两个发达国家在开发技术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由于随机性因素的影响,开发出来的具体技术也是存在差异的,且不同国家还可能专业化地开发不同产品或生产技术,因而,两个国家的技术能力相同并不意味着最终产品相同,具有相同技术能力的国家仍然存在贸易的可能性。

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研究结果是导致著名的产品或技术“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

该理论认为,新的技术和产品一般是在发达国家首先开发成功的。

当产品和技术趋向成熟并进入标准化阶段时,产品的生产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

与产品和技术的这种生命周期相适应,首先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新产品,其后则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成熟的标准化的产品。

至于为什么新的技术和产品总是首先在发达国家开发成功,研究者则一般从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角度予以解释,认为,只有富裕国家才有可能支付得起昂贵且具有高失败概率的研究和发展费用。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处于创新期的产品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处于发展期的产品为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处于成熟期的产品为资本与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处于衰退期的产品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产品的产地也从技术创新的国家向其他国家转移,由此决定了国际贸易的走向。

研究者们还得出了以下结论: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最有可能具有相似的消费者偏好与市场需求特征,当一国的厂商计划进行跨国经营时,他们最有可能进行开发的市场首先应当是与本国收入水平相当的市场,从这个角度讲,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间的贸易量应当是比较大的。

贸易理论的上述新进展与国际贸易发展的要求是相适应的。

按照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国际贸易应当主要在要素禀赋结构相差较大的国家间进行。

然而,20世纪中期以来的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却是要素禀赋结构相似的国家(地区)间的贸易——主要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占有国际贸易的主要份额。

新贸易理论为国际贸易的这种新的发展动向提供了解释。

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的系统构筑者是迈克尔·波特。

波特于1980年、1985年和1990年相继出版了其著名的竞争3部曲:《竞争战略》(CompetitiveStrategy)、《竞争优势》(CompetitiveAdvantage)和《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0f Nations)。

三部著作一脉相承,自成体系,成为现代管理学界的权威论著。

《竞争战略》,运用作用于一个产业的5种竞争力模型。

确定了分析产业及其对手的理论框架,提出了获取竞争优势的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和目标集中战略(Focus)。

《竞争优势》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论述了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和途径。

《国家竞争优势》,利用所构建的“钻石体系”模型,探讨了国家、州(省)与其他地理区域如何取得持久竞争力的问题。

波特认为自己所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在于:后者集中在宏观经济政策(政府预算赤字、货币政策、市场开放或民营化)或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方面;前者则突出强调主要根植于商业环境的地点竞争力,认为劳工、资本和自然资源并不能决定繁荣,因为取得这些资源并非难事,竞争力来自企业以当地的资源生产出更具价值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则离不开国家和区域的竞争环境。

他所构筑的“钻石体系”模型,从“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战略与竞争背景”、“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等4个方面探索了竞争力的来源、变化及其对政府与企业的意义。

三、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辨析目前,有关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关系的认识存在两种极端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不相容,只能择其一。

另一种观点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不存在本质的区别,只是采用了不同称谓。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均有片面性,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分别隶属于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二者既相对独立,也相互联系。

1、两种理论相对独立波特明确指出,其研究的领域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给自己的定位是管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

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经济学致力于解释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是一门认识世界的学科;管理学致力于提供实现预期经济目的的途径和方法,是一门改造世界的学科。

虽然经济学和管理学呈现出交织发展的特点,但仍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

第一,理论基点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点是交换和贸易,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点是竞争。

尽管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先于竞争优势理论,但二者在逻辑上并不存在严格的前后相继的关系。

波特虽然提及比较优势理论在探讨竞争力问题中的应用,但并未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建立竞争优势理论,而是另辟蹊径,对比较优势理论所未涉及到的植根于商业环境的地点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研究。

第二,作用目标不同。

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对已经发生的国际贸易及相关的经济现象做出解释、分析和判断,为预测国际贸易发展趋势,选择合理的国际贸易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战略管理理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则是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致力于为经济行为主体做出合乎价值取向的决策、设计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作用目标不同,理论体系框架及其应用范围也必然有所不同。

第三,发展路径不同。

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绝对比较优势”到“相对比较优势”、从“外生变量”到“内生变量”、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的历程。

作为战略管理理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则经历了从企业微观层面向产业中观层面乃至国家宏观层面的历程。

2、两种理论相互联系笔者强调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相互独立,并不意味着否认二者的相互联系。

在笔者看来,比较优势理论中所论及的生产要素自然秉赋、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无疑是形成国家、区域、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尽管波特更多地是从管理学角度构建竞争优势理论,却未曾割断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联系。

况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并不能涵盖竞争优势理论的全部,还有众多的国内外学者从其他视角(比如生产要素禀赋)对竞争优势问题进行研究。

相应于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隶属于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必定是隶属于管理学的竞争优势理论的重要基础。

既然两种理论体系既相独立又相联系,那么,两种理论就应该结合运用。

林毅夫结合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提出并论证了后发优势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林毅夫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

产业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体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

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形成后发优势,便应该将经济发展目标定位于尽可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

而要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