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
2024年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运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认识100以内的数2.加法和减法3.表内乘法和除法4.角的初步认识5.数据的收集和整理6.量的计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数的读写、加减法、乘除法运算,认识角、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量的计量。
2.教学难点:100以内数的读写、乘除法运算、角的分类和性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100以内的数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数,引导学生关注100以内的数。
2.教学内容认识100以内的数,包括数的读写、大小比较、相邻数等。
利用教具(如计数棒、小圆点等)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
3.活动设计分组游戏:学生两人一组,轮流抽取数字卡片,读出卡片上的数,并比较大小。
个人展示: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数,用小圆点表示出来,并介绍这个数的特征。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加法和减法1.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100以内的数。
2.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
利用实际问题引入加法和减法的应用。
3.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小贩和顾客,模拟购物场景,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表内乘法和除法1.导入复习加法和减法。
2.教学内容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
乘法和除法的应用。
3.活动设计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
游戏活动:设计乘法和除法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运算方法。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课时:角的初步认识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引导学生关注角的形状和特征。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1 估一估测一测◆教学内容教科书1页、2页,比较铅笔和蜡笔的长度,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学提示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选择的物品都是学生每天使用的。
本节课的测量活动对学生来讲,没有困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3.感受和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了解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难点: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铅笔、蜡笔、课件、直尺学生准备:铅笔、蜡笔、文具盒、曲别针、橡皮◆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多媒体展示1只铅笔和1只蜡笔,并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铅笔和蜡笔。
解答问题:(1)铅笔和蜡笔,哪个长?那个短?(2)估计一下,1只铅笔的长度等于几只蜡笔的长度?2.小组合作,动手比一比,并解答上述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实际量一量。
要让学生学会量的方法:方法1:两支笔一端对齐,在铅笔上一根蜡笔长度的地方画上线,在移动蜡笔,接着量。
方法2:可以用几只蜡笔接着摆,看一看一支铅笔大约等于几只蜡笔的长度。
3.找同学来展示自己比一比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这个过程中,要学生体会“大约”的意思是大概,差不多。
)设计意图:直接给出问题,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抓住重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口的空间。
了解“大约”的含义,体会“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发现问题:1.指一指:哪个是课桌的长?2.同桌合作,选用身边的物品作为测量的工具,实际测量一下,看看课桌的长是多少?(教师指导各组选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稳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建立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稳固计算的方法;在比照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稳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稳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预备:课件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一)游戏活动: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课件依次演示:)七八()()三十()八十一四八()54÷9=()35÷()=7 ()÷8=9 ()÷2=5(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忆梳理,建立联系(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1)三道题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4.学生自主提问。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排列问题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等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把三组图形有规律的摆放和照相等问题,使学生认识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和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交流,观察等活动,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2、结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积极参加操作、拼摆、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
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第一课时探索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材分析说明:教材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摆图片的摆作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学习。
学习活动它排了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在原有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把○□△各三张图片有规律地排成一行,并交流各自的做法;二是把○□△各三张图片有规律地摆在“3×3”的方格里,并交流做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规律的多样性和探索规律的乐趣。
教学目标:1、经历拼摆、交流、观察等探索稍复杂图形的排列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图形排列中的简单规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发现和欣赏图表排列的美妙。
教学准备:○□△图片各3张,2—5扑克牌各4张教学过程:1、学生观察,说出摆的图片中的规律。
2、教师出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谈话:老师把3个○、3个□、3个△摆成了一排,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规律?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准备好的○□△各三张在课桌上有规律地摆成一排。
引导学生交流出示九宫格,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各三张有规律地摆在方格里。
3、交流各自的摆法,说出规律是什么?引导学生摆出每行和每列的图片各不相同的摆法。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数到99的读法。
2. 能够理解百位上的数是几十几,并能用言语表达出来。
3. 能够用竖式计算加法,并能够正确填写计算过程中的进位。
4. 能够用竖式计算减法,并能够正确填写计算过程中的借位。
5. 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
教学重点:1.理解多位数的组成和读法。
2.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能够正确填写计算过程中的进位和借位。
2. 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本和练习册。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和直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与学生互动问候,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们会数到多少?2.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学过的数的读法,然后告诉学生,现在我们要学习数到99,提问:那你们知道从10数到99用什么方法呢?3. 鼓励学生尝试用心算的方法数到99,然后把答案说出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教学。
Step 2 新知呈现1. 显示数字卡片10和11,并问学生这两个数是怎么组成的。
2. 引导学生自己组成其他的两位数,例如12、21、30等,然后提问:你们知道每个两位数的百位和十位分别代表什么吗?3.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23,并读出23的读法:二十三。
然后提问:百位上的数是几十几呢?4. 引导学生发现百位上的数代表几十几,并且通过更多的例子加以巩固。
Step 3 拓展练习1. 让学生用书上的数字卡片进行练习,组成不同的两位数,并说出它们的读法。
2. 教师给出两个两位数,例如15和29,让学生说出百位上的数是几十几,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Step 1 复习巩固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问一位学生:55是几十几?2. 让学生自己写一个两位数,然后问:这个数是几十几?3. 随机请几位学生回答问题。
Step 2 引入新知1. 显示一个加法竖式,例如:34+26=。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第周——第周共需 3 课时年月日至年月日本单元教材分析(内容、体系及前后联系)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上,认识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和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第1课时,在学生动手拼、摆图形的过程中,探索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第2课时,教材设计了两个学生熟悉的事情,学习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1、通过拼摆、交流、观察等活动,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2、结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积极参加操作、拼摆、交流活动,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
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重点、难点、关键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充分拼摆、交流、观察。
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为学生提供充分拼摆、交流、观察等活动的机会。
单元教学安排共3课时排列问题 ……………… 1课时排列组合…………………1课时机动 ……………………1课时、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
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
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
、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
新版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含教学计划
新版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含教学计划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含教学计划,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设计。
本教案力求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注重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几何图形认知和空间观念,加深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3.加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2.第二单元: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3.第三单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4.第四单元:简单的逻辑思维。
三、教学计划第一周: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1.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和认识,通过数数、数的组成和比较大小等方法,加深对100以内数的理解。
2.学习加减法运算,通过实物操作和图片辅助,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第二周: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1.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2.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三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1.学习数据的收集方法,如调查、观察等,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2.学习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分类、排序等,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第四周:简单的逻辑思维1.通过图片和故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简单的逻辑推理,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和动画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2.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运用数学知识。
3.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运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五、四边形的认识课题名称:长方形的特征1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的特点【教学难点】:长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法】:自主探究、引导讲解【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生2:长方形相对的边都相等。
生3: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生4:长方形有2条长边,两条短边。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验证特征。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对长方形的了解,那么这些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想不想亲自验证一下。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生:我想用剪刀剪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角。
生:我想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我想用小尺量一量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下面我们在小组内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做法。
下面的时间就交给你们了。
(学生活动)师:刚才同学们猜想出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哪个小组同学愿意汇报。
生1:我是用直尺量的方法得出上下两边一样长,左右两边一样长。
生2: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生3:我是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验证4个角都是直角。
生4:我是用直尺先量出一个角得出结论是直角,然后对折再对折,这样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师生总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齐读: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三、认识长和宽师:刚才同学们猜想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请你指出手中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
【板书设计】: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正方形的特征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课题名称:认识厘米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测量、交流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教法】:直观讲解、讲练结合【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认识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长.【教学反思】:课题名称: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教法】:讲练结合、实物演示【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米的认识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或 1m=100cm【教学反思】:课题名称:分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有多长.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学重点】: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教学难点】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讲练结合、师生互动【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分米也可以用dm表示1分米=10厘米或 1dm=10cm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教学反思】:课题名称:我们的测量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身上的数据,能用手拃、步长等作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过程与方法:经历选用合适的工具,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测量身体某部位或物体长度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工具,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教学难点】能用手拃、步长等作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教法】:实际操作、体验探究【学法】:小组合作学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利用体检场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按体检表上的要求进行估计和测量.二、自主测量、体验探究.1、学生分组活动,自主操作记录自己的现在.2、小组间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并说一说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你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解决的呢?”3、突出问题:“在测量物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学生解决.三、实践与拓展.充分放手,让学生到室外自主测量.把剩下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来到户外,通过小组活动,在学生的互相检查交流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让他们逐渐学会认识他人,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我们的密切联系.教师谈话:告诉大家一个消息,为了调查同学们的发育情况一会儿要对你们进行全方位的体检, ,测量自己身体的这一项就由我们自己来完成.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准备的工具,认真完成此项任务,一会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谁是出色的小小测量员.学生兴高采烈地准备认真完成此项任务.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预设小组活动结果:小组一:我们小组分头测自己的手长、脚长,其他的小组合作完成.测量前要先估计一下物体的长度,选用合适的工具,这样会方便很多.小组二:通过测量,我认为我们组的xx是全班最高的,他125厘米.小组三:到底是1米29厘米高还是125厘米高呢?一个用米,一个用厘米,长度单位不统一,怎么进行比较呢?小组四:要先统一长度单位,小组四:什么是一步长?小组五:我们组课前就问过家长,是从前脚尖到后脚尖的距离算一步的长度.第五小组能够做到积极质疑并自己先找答案,非常好,我们要向他们小组学习.小组六:我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测量任务还利用剩余的时间测了课桌间的距离,椅子的高度.【板书设计】:我们的测量【教学反思】:二、有余数的除法课题名称:有余数的除法(1)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法】:操作探究、讲练结合【学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1.出示10÷2.(1)请学生们口算,板书“10÷2=5”.提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2)学生们动手分一分,并完整地说一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1)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学生各自动手操作,指名说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2)出示表格将表格填完整.(3)提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这10根都分完了吗?(没有)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剩下的1根不够分)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或者每个人分得3根,分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分的人数不同,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正好分完,如果每个人分得3根,还剩1根没分掉)(4)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枝,5枝、6枝,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两人一小组动手分一分,再将表格填写完整.学生们分组活动.3. 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好分完了,另一种情况是分了之后还有剩余)问:这些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4.提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以及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列式,独立完成.)师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个人,还剩几根?(学生完整回答.)教师讲解并列式:(板书:10÷3)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就是求10里有几个3.)算式中的10和3分别表示什么?提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个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 ?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 ……1(根)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21÷5=4(个)……1(张)余数21÷5=4……1读作:21除以5商4余1【教学反思】:课题名称:有余数的除法(2)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教法】:操作探究、讲练结合【学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1)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17÷3=5(根)……2(根)(2)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17÷4=4(根)……1(根)(3)平均分成5份呢?17÷5=3(根)……2(根)(4)平均分成6份呢?17÷6=2(根)……5根)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示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教法】:操作探究、讲练结合【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1)教师板书:“”这个符号表示除号.(2)继续板书:“”,被除数13表示有13根小棒,除数4表示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板书设计】: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30只纸鹤,每6只穿一串,能穿几串?板书30÷6=5(串)30只纸鹤,每7只穿一串,能穿几串,还剩几只?板书:30÷7=4(串)……2(只)【教学反思】:课题名称:有余数除法的练习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与同学分享学习成果【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教法】:自主练习、指导讲解【学法】:自主练习、合作交流【板书设计】:有余数除法的练习(1)30元钱能买几枝郁金香,还剩多少元?30÷9=3(枝)……3(元)(2)30元钱能买几枝马蹄莲,还剩多少元?30÷7=4(枝)……2(元)(3)30元钱能买几枝康乃馨,还剩多少元?30÷4=7(枝)……2(元)想:被除数中最多有几个除数,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反思】:课题名称:解决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教法】:情景教学、重点讲解【学法】: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板书设计】:解决问题(1)18名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2)计划玩2小时,每条船每小时9元.100元钱够吗?【教学反思】:三、认识1000以内的数课题名称:认识1000以内的数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比较熟练的数1000以内的数,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和数实物的个数.过程与方法: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口头数数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能比较熟练的数1000以内的数.【教学难点】: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和数实物的个数.【教法】:事物操作、讲练结合【学法】: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板书设计】:认识1000以内的数一个一个的数数,2个2个的数,5个5个的,十个十个的数【教学反思】:课题名称:读、写1000以内的数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知道计数器上数位的顺序.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能够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过程与方法:在数方块过程中,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在计数器上拨数的过程中,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自主尝试读数、写数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能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教学难点】: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教法】:自主探究、重点讲究【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板书设计】:读、写1000以内的数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写作:503 读作:五百零三写作:460 读作:四百六十读数、写数都从高位起【教学反思】:课题名称:1000以内数的组成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知道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能够用不同方式表示1000以内的数.过程与方法:经历、尝试三位数的摆数、读数、写数、用图形表示数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用不同方式表示数的奥秘.【教学重点】: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知道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能够用不同方式表示1000以内的数.【教学难点】:能够用不同方式表示1000以内的数.【教法】:指导为主、重点讲解【学法】: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教学过程】:【板书设计】:100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反思】:课题名称: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使用>或<符号表示1000以内数的大小.过程与方法:经历由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数字组数、排列数的大小的活动中,学会简单的数学思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能够正确使用>或<符号表示1000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经历由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到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教法】:情景教学、讲练结合【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板书设计】: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1000>632 499<6321000>499 499<1000【教学反思】:四、认识克和千克课题名称:用天平测量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天平,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过程与方法:经历用选定的物品作单位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有趣的测量活动,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天平,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教学难点】: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教法】:互动教学【学法】:动手操作、体验感受【板书设计】:用天平测量【教学反思】:课题名称:认识千克和克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法】:实物教学【学法】:操作体验、小组合作【板书设计】: 认识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 或 1kg =1000g【教学反思】:五、四边形的认识课题名称:长方形的特征1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长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法】:自主探究、引导讲解 【学 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生:长方形有四个直角,有四条边.师:长方形的图形里藏着许多秘密,想不想发现它?生:想.师: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的特征二、探索新知(1)观察猜想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猜想一下长方形有什么特点?生1:长方形有4条边.生2:长方形相对的边都相等.生3: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生4:长方形有2条长边,两条短边.师根据生回答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2)验证特征.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对长方形的了解,那么这些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想不想亲自验证一下.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生:我想用剪刀剪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角.生:我想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生:我想用小尺量一量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下面我们在小组内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做法.下面的时间就交给你们了.(学生活动)师:刚才同学们猜想出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哪个小组同学愿意汇报.生1:我是用直尺量的方法得出上下两边一样长,左右两边一样长. 生2: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生3:我是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验证4个角都是直角.生4:我是用直尺先量出一个角得出结论是直角,然后对折再对折,这样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板书设计】: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教学反思】:课题名称:正方形的特征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观察、操作能力及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正方形,了解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教法】:自主探究、引导讲解【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板书设计】: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认识平行四边形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过程与方法:在对简单形分图类的过程中,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作用【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完整版)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厘米、分米、米课题名称: 认识厘米课时安排: 2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体会厘米的含义, 会用厘米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测量、交流活动中, 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厘米的含义, 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法】: 直观讲解、讲练结合【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记作1cm。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 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 画到数字几, 就是几厘米长。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 米的认识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米的含义, 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 认识长度单位“米”。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教法】: 讲练结合、实物演示【板书设计】: 米的认识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 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或 1m=100cm【教学反思】:课题名称: 分米的认识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 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板书设计】:认识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记作1cm。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长。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教法】:讲练结合、实物演示【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米的认识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或 1m=100cm【教学反思】:课题名称:分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讲练结合、师生互动【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一、问题情境1、师生谈话,回忆、展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通过观察,引出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尝试探究1、认识分米。
2、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课题名称:认识厘米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测量、交流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法】:直观讲解、讲练结合【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认识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记作1cm。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长。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教法】:讲练结合、实物演示【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米的认识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或 1m=100cm【教学反思】:课题名称:分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表格式,128页,全站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表格式,128页,全站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本单元教材分析(内容、体系、前后衔接)在一年级第二册中,学生们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则。
本单元以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理解稍微复杂的图案排列规则和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在第1课中,学生将探索并发现拼写和放置图形过程中的一个稍微复杂的模式排列规律。
在第二节课上,教科书设计了两个熟悉的东西,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排列和组合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1。
通过拼写、钟摆、交流和观察等活动,我们可以发现稍微复杂的模式排列规律。
2.结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能够简单而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并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4.积极参与操作、拼写和交流活动,发现并欣赏图形编排的美。
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提高教学效果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措施,找出稍复杂的图案排列规律,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简单而有条理的思考会表达你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充分拼写、交流和观察。
为学生提供活动机会,如集合、交流和观察。
单元教学安排有3学时,问题的安排是什么1.课时的安排和组合1学时手机1学时课时计划8月1日(星期一),本学期第一节教学内容安排的新课程类型以一种稍微复杂的方式完成了观察、安排和交流的过程。
教学目标包括2.能够在图形排列中找到简单的规则,能够以简单有序的方式思考知识和能力,通过考试,并初步学会表达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发现并欣赏图形编排的美。
关键是在图形排列中找到简单的规则,简单而有条理地思考,并学会表达他们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关键课件和教具准课堂安排1课堂图片学生活动的几个方块图教师活动1。
自主学习和探索新知识:1挥杆:(1)老师:请用你准备的东西?,□, △桌子上有规律地排成一行的三幅画。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方法
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和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更加熟练的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思维的灵活性。
预
习
作
业
1、家长给出几道关于”有余数的除法”题目。
2、课本19页第1、2题。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主备
副备
一、基本练习
1、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 )×(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预
习
作
业
1、提前预习“认识米”的知识。
2、家长给出几道关于“米”的题目。
3、课本8页第2题。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主备
副备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哪就是米。
二、新授
1、认识米。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能用老师提供的尺子(短尺)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认识到尺子太短,测量太麻烦。
师:对,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主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第1课时厘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
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
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汇报,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始终经历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直尺,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含义。
测量、划线、用手比划、举出实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在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估计,学会测量。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同伴共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尝试估测和学会测量,而且充分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测量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测量,感受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测量延伸到课外。
教师谈话:(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分别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揭示课题我们都要进行测量。
本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我们就学习测量。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学生估计后发言。
要知道估计的是否准确,就要测量。
下面就请你拿出一根铅笔和蜡笔来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学生试量后交流。
(可能出现不同的量法)首先教师通过谈话过渡引出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师提示参与活动的方法:先估计课桌面的长度有几个测量物体那么长,然后再测量,预设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①用铅笔来量的课桌的长度,有4根铅笔那么长;②用文具盒量的课桌的长度,有3个文具盒那么长;③我们是用拃量的,大约有6拃。
教师谈话和学生一起思考、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铅笔量,还有用拃量;┅┅测量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教师引导:要是我们测量的课桌的长度结果一样,我们必须用同样的一种测量工具而且一样长的来测量。
下面我们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结果是多少?请学生用一样长的小棒再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长度。
(学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后汇报交流)教师:今后测量长度只要都用这样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吗?(让学生质疑)别人没有这样的小棒怎么办?看来要知道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工具和长度单位来测量。
那现在都用什么工具呢?(尺子)教师:请大家都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一下,然后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4……;还有cm等。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用字母“cm”来表示。
请大家找到1厘米,从“0”到“1”就是1厘米长。
请学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手比一比、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的线。
然后进行比较,结果都一样长。
学生自由找出几种约长1厘米的物品。
如: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长度等。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确测量物品的长度吗?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一块新橡皮的长度,测量、交流、汇报,同时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
重点让学生展示要从“0”开始量。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新铅笔的长度:要求先估计,再测量。
然后交流、汇报,说出是如何测量的,和测量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参加测量活动:然后展示各组的测量成果,表扬合作出色,测量正确的小组同学,并以发“合作优秀”卡奖励。
学生在测量前往往不喜欢先估计,教师应给与重视:可让学生比一比谁估计的最准确,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的进行,可以这样安排:学生前后桌4人一组,分工测量文具长度,测量前每个人都要估计,填在估计表格中,然后一人用直尺测量,一人监督,一人读书,一人记录。
如此轮换分工,比一比谁估计的最接近,谁测量、读数不出现错误。
教师深入到各组参与,指导。
学生随便测量自己的身体各部位,然后填“个人特别小档案”表。
第2课时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
(主要是直尺或米尺)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数,从而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观念,并通过数自己探索出1米=100厘米。
联系生活实际,第三次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身边的数学为窗口,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在已经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进一步对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进行巩固练习。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对个别测量方法不正确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请学生说出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请你们用尺子(包括米尺)来测量一下绳子的长度。
指导学生总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做单位。
开展测量课桌的比赛,看那个组测量的又快有准。
可能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尺子测量,有的学生用老师准备好的米尺进行测量。
汇报交流时学生很容易比较出用米尺测量又快又准。
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需要用米作单位?小朋友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做单位,那么你们知道1米到底有多长吗?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
老师告诉你们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
预设可能:有的用手感知;有的会看一看1米到自己哪儿;有的学生会说墙围的宽度是1米。
学生可能有多种方法让学徒手比划1米的长度,1米的高度;米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
让学生观察一下米尺上的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数一数有多少个1厘米。
学生通过一边做动作,一边归纳比划:1厘米这么长,100个这么长就是1米。
小朋友们,你们能从教室中找出几种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吗?可能找到:教室中的日光灯的长度、黑板左右两边的长、门上下两边的长、课桌的长等。
在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花池的宽、我小弟弟的身高、我家电视的宽……先估计,再测量先让学生用手比划1枝铅笔的长,再比划2、3、4、5、枝铅笔的长度,从而估计出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5或6枝)让学生先估计教室中的黑板、门、讲台等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然后再进行实际测量。
重点使学生学会测量结果不够整米时,怎样描述测量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让自主进行实际测量。
(教师适当进行指导)适时进行汇报。
第3课时认识分米教学目标:1、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3、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米尺、尺子、线绳、电脑课件、长纸条。
教学重难点:1、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2、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师生谈话,回忆、展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通过观察,引出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体验探究1、认识分米。
2、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