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地理规律第五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跟踪训练98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含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讲)(含解析)

专题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向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讲高考】1.考纲要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命题规律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南极科学考察、北冰洋航线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例1】(2018·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16~18题。

16.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7.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18.“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答案】16.A 17.D 18.C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一方面会影响水库水源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势必会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选项正确,排除B选项。

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排除A、C选项。

18.“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选项正确。

8.气候变暖,一方面,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退后,另一方面,由于温度较高,积雪不易存留堆积,积雪冬季覆盖时间变短,矮小灌木裸露,缺少积雪的覆盖,加上强劲的风力,使得冻害加剧。

考点:本组题主要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意在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带的影响。

2019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优秀课件(共29张PPT)

2019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优秀课件(共29张PPT)
的公平性;而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减少环境承载力;对 人们的消费观念影响不大。故选 D。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对点演练]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 ④
D.①④
(2011.福建)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 料回答问题。
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 异性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 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
地貌
海水倒灌,海岸线侵蚀加剧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掌握 核心知识]
• 一、一个概念——自然带 • 1.形成
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以北半球为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分异规律
1.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分析
地域分异规 律 主导 因素 成因 总结
2.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
(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纬度 地带性的变化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 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 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 (3)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 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2019年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19年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解题思路 借助昆仑山两侧地势高低知识➡读取图中地面高度信息 ➡判断甲乙坡➡运用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判断丙自然带类型,以及 导致带谱差异的因素。 信息解读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含义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举例说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 变化过程,保证了自 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 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 环境状态的改变
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危害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规律,并以此指导 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2.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 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 成因
(理想状态)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 度地区 地形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 高原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 叶阔叶林带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呈带状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苔原带、针叶林带
高考地理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清单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含义
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通过水循环、 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① 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换, 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 体,因正午太阳大多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 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常考点一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常考点一

常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构造运动可以使河流发生迁移和变形。

汾河位于山西省的中南部,下图为“紫金山隆起与汾河改道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汾河在改道前的流向是()A.向东B.向南C.向西D.向北2.紫金山隆起的原因是()A.褶皱上升B.板块挤压C.断块上升D.火山活动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汾河改道后可能导致()A.河流径流量明显增大B.两岸植被类型大量增加C.河中鱼类种类大量增加D.河流侵蚀作用增强答案 1.B 2.C 3.D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及古河道的位置可知,紫金山北侧有河流流经,说明汾河改道前是由北向南流的,紫金山隆起使汾河被迫改道向西流。

B项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紫金山岩层发生断裂,并且出现明显位移,位于断层构造处,是断层相对上升一侧隆起形成的断块山。

C项正确。

第3题,汾河位于山西省,其主要补给类型为降水补给,径流量不会因河道改向而明显增大,A 错误;植被类型主要受气候影响,河流两岸植被类型不会因河流改道而发生大的变化,B错误;河中鱼类种类也不会因河流改道而大量增加,C错误;汾河改道后,河流弯曲程度改变,且其流经的地势发生了变化,河流侵蚀作用可能增强,D正确。

关键原理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018·广西部分重点中学联考)矮曲林是指山地森林上限附近由矮化、扭曲及变形的树木组成的林地或丛林,矮曲林树木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中国矮曲林总体可分为寒温性矮曲林和常绿苔藓矮曲林两类。

下图示意中国矮曲林分布及分布区气候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结合材料可推测,中国矮曲林()A.分布范围北方比南方宽B.分布地区年降水量稀少C.全部由常绿阔叶林长期演化形成D.长白山寒温性矮曲林树种组成比较单一2.矮曲林的形成是由于所在地()A.全年寒冷、干燥B.持续大风,土层瘠薄C.多云雾,冬季气温低D.太阳辐射强,土层肥厚3.矮曲林一般分布在()A.山顶或山脊B.山谷或山顶C.山脊或山麓D.山麓或山谷答案1。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解析 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
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最大,气温较低。
解析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 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
作用下降,冻害加重。
解析
剖析题型 提炼方法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 下降约6°C,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 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 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 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③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 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④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方法技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 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 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

全国卷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全国卷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命题预测 (2019·唐山三模)某科研团队针对我国某热带植物园的生态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 发现该地区有典型的地貌分布,且出露岩石可将降水和大气沉降养分分配给周围的斑块 土壤,而斑块土壤能够维持多样化植物生长(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 1~2 题。
1. 图中显示,分布在该植物园区的地表岩体导致( C ) A. 植物分布更连续 B. 地表形态趋平缓 C. 土壤表层被切割 D. 径流流动遭阻隔 解析:由图可知,该类土壤主要由石灰岩组成,且受流水侵蚀严重,分布在该植物 园区的地表岩体导致土壤表层被切割。由图可知,分布在该植物园区的地表岩体导致植 物分布不连续,地表形态起伏较大,地下径流未被阻隔。
2. 出露岩石对临近斑块土壤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D ) A. 排除水分 B. 连续输入养分 C. 调节温度 D. 可增加碳来源 解析:由于石灰岩中含有一定的碳元素,因此出露岩石对临近斑块土壤的贡献主要 体现在可增加碳来源,对排除水分、连续输入养分和调节温度影响不大。
3. (2019·福建三明三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云贵高原在距今大约两亿年前为海湾环境,堆积了深厚的石灰岩等。新生代以来, 云贵高原不断抬升,始新世末,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再度被抬升。 西双版纳的山红树种群数量少,零星分布于海拔 600~850 m,石灰岩基底的沟谷, 是地质变迁的残留物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与其伴生的 乔木树种多。山红树的天然繁殖能力较弱,种子成熟期在 10~11 月份,在自然状态下 休眠期极短,常温贮藏 2 个月即完全丧失发芽能力,忌低温干燥,土壤温度 25 ℃以上 才能萌发。 甲图示意全球部分地质年代及干湿冷暖变化,乙图示意西双版纳山红树分布区的气 候资料。
(1) 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 对里海的影响。

2019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2019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精品课件: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考 考
点 点
一 二
课 堂 巩 固 复 习 练 案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2018·湖南长沙市雅礼中学、河南省实验 中学联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 《易经》有言:“天玄而地黄”。黄土高 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距今1万年前 中华先民就在黄土高原上耕耘,种植粟黍, 发展农业,历经万年而不绝。黄土土质疏 松,吸水能力犹如海绵,能使蕴藏在深层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2018·江苏卷)右图为 “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 垂直带谱示意图”。据 该山地海拔2500~ 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 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
• (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 •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流域内水量 支出中蒸发和下渗占了30%,结合图可知, 2400~3400m范围内是山地针叶林的主要
• (1)描述图中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特征。 分别分析位置、山地、降水多少对黄土厚 度的影响。 • (2)若六盘山和秦岭不存在,分析推断图中
• 【答案】 (1)自西北向东南沉积物颗粒越 来越小。①位置:距沙源地的远近决定了 西北风能搬运和沉积黄土的最适距离。② 山地:首先是山地阻挡减弱了西北风,拦 截并沉积黄土;同时也减弱了对已沉积黄 土的风蚀和搬运作用。图中有两处厚度最 大,一处是六盘山西边附近,因位于贺兰 山和乌鞘岭的山口地带,又处于西北季风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盐池滩羊“甘美异于他乡”的自然原因。 (2)说明圈养滩羊对盐池县滩羊产业的不利影响。 (3)为实现盐池县滩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哪些措施?
• 【答案】 (1)气候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 大,降水稀少,光照充足,蒸发强烈,有 利于牧草营养物质积累;草场资源丰富, 且含多种中草药,草质优良;土壤偏碱性, (矿物质多),适合碱性牧草生长;(盐湖众 多),地下水丰富,矿物质多,(水质好); 草场广阔,滩羊活动量大,肉质好。 • (2)圈养使用青贮玉米和精料喂养,(营养单

精品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学案

精品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学案

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考纲原文呈现]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全国卷近5年3考)[理·主干知识]1.基本原理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就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大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悟·方法技巧]典题感悟【典例】[2017·天津文综,13(4),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

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该区域矿泉水资源过度开发所带来的问题。

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从水资源过度开发对矿泉水资源、地下水、地表径流、湿地、植被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答案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

1.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答题思路该类型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确定该自然地理要素的种类,如地形等→分析该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分析该要素的形成原因2.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答题模板分析角度解题方法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2.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3.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4.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整体=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
a. 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 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 保持稳定的能力。
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共同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大气 提供 植物 提供 土壤 提供 岩石 水 CO2、光热 叶绿素 水分、无机盐 结合起来 有机物 生产出了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 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 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如青藏高原:海拔高对气候、土壤、生物的影响?
说一说我国西北内陆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和地貌等 要素的相互关系
案例2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P88)
6.澳大利亚东北部近海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 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 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 了地球环境具有( A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解析】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导致全球变暖进而 影响珊瑚的生存环境,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7、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我国华南地区较炎热,华北地区较温凉 B、秦岭南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于北坡 C、热带雨林被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 D、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海拔高度低于北坡
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例如:大气中CO2的含量长期保持稳定。
大气本身不具备这一能力来自依靠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地理环境能自动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吸收CO2主要靠
光合作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5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与热点专题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第5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A.火山、地震
B.台风、暴雨
C.滑坡、泥石流
D.洪涝与干旱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公园位于福建漳 州市,地处亚热带地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第 (2)题,山丘东 南沿海一侧光热充足、降水丰富,但流 水 和风力侵蚀作用更强,使土层瘠薄,故植被低矮而稀疏。第 (3)题,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地区,每年夏秋季节易 受台风影响,引发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不利于游客游览, 导致公园闭园。
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 引起的其他要素
成因。应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 发生的变化;③
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 分析“全身”呈
析与之相关地区的内在关联性以及演变 现出怎样的变化
运动过程
[2014·福建高考]如图示意 1972~2011 年我国西北地区 某流 域不同朝向冰 川面积的变 化 (单 位: km2)。 读 图, 回答 (1)~(2)题。
答案 (1)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 半湿润区,蒸发量较大;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 发海水入侵;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较高。
(2)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对地下 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对动物:失去栖息 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 低。
(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解题流程
技法点拨 冰川面积变化雷达图的判读
(1)对比不同年份冰川面积大小的变化,注意不同朝向 冰川面积大小分布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跟踪训练(九) 第一讲地球运动规律一、选择题(2018·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考前最后冲刺模拟)植被覆盖度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

华北地区生态区可划分为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业生态区。

图1示意华北地区的三类生态区分布,图2示意植被生长期内华北地区三类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2中Ⅰ、Ⅱ、Ⅲ曲线分别对应的地区是图1中的( )A.甲、乙、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解析] 图中Ⅱ有两个植被高峰,应是农业生态区种植两季农作物,6月前后收割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故Ⅱ为农业生态区。

草原和森林的区别主要在冬季,冬季草类枯萎,而华北地区森林虽有落叶,但仍有树干,所以森林在冬季的植被覆盖率高于草原,故Ⅰ为草原,Ⅲ为森林。

农业生态区主要位于年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平原地区,森林生态区主要为年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山地,草原生态区一般位于年降水量在200~400 mm的地区。

根据华北地区的地形和降水分布,可知应选择C。

[答案] C2.与Ⅰ、Ⅲ曲线相比,Ⅱ曲线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A.草场过度放牧 B.作物成熟收割C.副高逐渐北移 D.夏季降水增加[解析]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Ⅱ曲线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的原因为作物成熟收割,故选B。

[答案] B(2018·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三次模拟)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历山舜王坪草甸(2100~2358 m)进行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分别在距离游览路径两侧0 m、4 m、8 m、12 m 处设置样带,调查物种丰富度(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的变化。

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

下图为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判断优势物种最不明显的地区位于游览路径两侧( )A.0 m处B.4 m处C.8 m处D.12 m处[解析] 据材料可知,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

物种均匀度越高的地区优势物种越不明显。

据图可知,4 m处物种均匀度最高,因此优势物种最不明显。

故选B。

[答案] B4.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均匀度呈现单峰规律。

对该分布规律成因解释合理的是( ) A.0 m处人类干扰最大,植物生存自然环境恶劣B.4 m处人类干扰较大,少数耐性较强植物优势较大C.8 m处人类干扰较小,植物种类较多D.12 m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解析] 人类干扰越大,物种越均匀。

据图可知,4 m处物种均匀度高,说明人类干扰最大,12 m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均匀度最低。

故选D。

[答案] D(2018·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我国某山地在海拔2140~2220米区域过去主要生长耐寒的矮小灌木、苔藓和地衣,草本植物很少。

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该区域草本植物不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变矮退化。

下图示意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后绘制的草本入侵程度与海拔、坡度的关系。

据此完成5~6题。

5.推测该坡地最先受到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在( )A.海拔2150米的地区 B.低海拔坡缓的地区C.高海拔坡陡的地区 D.低海拔坡陡的地区[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草本植物入侵程度较高的地区也是最先受到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该区域海拔较低,坡度较大。

[答案] D6.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侵入区域的土壤水分增加,其原因是( )①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②苔藓生长耗水减少③地衣涵养水源能力较强④灌木生长耗水总量减少A.①④B.①② C.③④D.②③[解析] 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侵入区域的土壤水分增加,说明水分来源增多,水分消耗减少,通过分析可知,草本植物涵养水源作用较强,使水分来源增多;灌木耗水较多,随着草本植物的增加,灌木变矮退化,导致耗水减少。

[答案] A(2018·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植被覆盖指数(NDVI)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

净初级生产力(NPP)指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光合产物中扣除植物自身呼吸消耗部分后的剩余部分。

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由典型旱生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有中旱生杂类草等)和草甸草原(草原中较湿润类型,以中旱生草本植物为主)的NPP和NDVI表现统计图。

据此完成7~8题。

7.①②③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A.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B.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C.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D.荒漠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解析] 根据材料,草甸草原是草原中较湿润类型,以中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植被覆盖指数较高,①是草甸草原。

荒漠草原植被最少,植被覆盖指数较低,③是荒漠草原。

②是典型草原。

所以①②③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B对。

A、C、D错。

[答案] B8.若该省级行政区为西藏自治区,其植被水平方向符合①至③变化规律的是( ) A.由东南向西北 B.由西北向东南C.由东北向西南 D.由西南向东北[解析] 若该省级行政区为西藏自治区,其植被水平方向覆盖率、净初级生产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符合①至③变化规律的是由东南向西北,A对,B、C、D错。

[答案] A(2018·华南师大附中、广东实验中学、广雅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四校期末联考)老秃顶子为辽宁省最高峰,属于长白山系龙岗支脉向西南延伸部分。

下图示意老秃顶子北坡植物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垂直梯度变化。

据此回答9~10题。

9.老秃顶子山顶部的自然带是( )A.山地针阔混交林带B.高山草甸带C.山地苔原带D.高山冰雪带[解析] 据图可知,该山海拔较低,因此不会出现苔原带和冰雪带,据材料知老秃顶子北坡高海拔处草本层物种最丰富,因此老秃顶子山顶部的自然带应是高山草甸带,B正确。

[答案] B10.该山北坡草本植物种类在1167米以上,其植物种类明显多于海拔较低地区的原因是( )A.阴坡蒸发弱,空气湿度更大B.水土流失少,土壤更肥沃C.冰雪融水补给多,水源更充足D.上层植被遮蔽少,光照更充足[解析] 本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据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可知,高山草甸带以下依次为灌木、乔木,1167米以上植被遮蔽少,光照更充足,因此该山北坡草本植物种类在1167米以上,明显多于较低海拔地区。

故选D。

[答案] D(2018·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林树下线是指干旱河谷地区由低至高出现的灌丛到森林的混合交错带的平均海拔。

下图示意四川省北部某干旱河谷山区自然带垂直分布(左图)及林树下线1999年和2009年分布变化(下图)。

回答11~12题。

11.林树下线平均海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压B.气温C.水分D.光照[解析] 森林耗水量大,林树下线平均海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水分条件适宜,森林便可生长,C对。

气压、气温、光照不是影响森林分布的主要因素,A、B、D错。

[答案] C12.关于该地山区林树下线与坡向的关系及其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南坡高于北坡——南坡为阳坡,比北坡热量条件好B.西坡高于东坡——西坡为背风坡,比东坡热量条件好C.东南坡高于西北坡——西北坡为阴坡,水分条件比东南坡好D.西南坡高于东北坡——西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比东北坡好[解析] 该山区林树下线海拔南坡高于北坡,因为北坡为阴坡,比南坡水分条件好,所以分布海拔低,A错误。

西坡低于东坡,B错误。

东南坡高于西北坡,因为西北坡为阴坡,水分条件比东南坡好,C正确。

2009年,西南坡高于东北坡,说明西南坡水分条件比东北坡差,D错误。

[答案] C二、综合题13.(2018·高三TOP20十二月Ⅱ卷)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气候条件是控制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以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黑河流域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南以祁连山为界,南北横跨数百千米,在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了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

下图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

(1)说明5月份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生物量较为接近的原因。

(2)从水热条件分析野牛沟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变化的规律及原因。

(3)判断野牛沟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的月份,并说明判断依据。

[解析] (1)祁连山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海拔较高,5月份时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植被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高寒草甸生物量在不同海拔较为接近。

(2)由于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增加,所以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变化呈单峰型。

(3)由图可知7月份高寒草甸生长最为旺盛,所以此时水热条件最佳。

[答案] (1)野牛沟流域纬度和海拔较高,5月份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均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生物量较少,积累速度较慢,生物量较为接近。

(2)变化规律:生物量随海拔先增加后减少(随海拔呈单峰变化模式)。

原因:在野牛沟流域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在海拔为3180米的区域降水条件较差,在海拔3400米的区域气温条件较差;3300米海拔区域水热综合条件最好,生物量达到峰值。

(3)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在7月份。

依据:7月份不同海拔处生物量积累速度最快,说明水热条件较好。

14.(2018·山东省烟台市高三4月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物种生长的范围和生长条件的研究,日益为地理学界研究所重视。

“红石滩”景观,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东南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它的形成必须要满足有大量原生的石头(即表面干净、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

下图示意四川西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注: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重要指标)。

(1)说明“红石滩”景观形成需要的条件。

(2)分析“红石滩”景观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海拔较高的原因。

(3)指出贡嘎山郁闭植被东、西坡分布上限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4)简述“红石滩”景观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附近的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红石滩”考查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

准确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是解答该题的关键,读图“红石滩”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地可得出其形成需要较低的气温,且有大量原石,藻类植物的生长需要潮湿的环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热条件以及组合状况是影响垂直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

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受纬度位置的影响,纬度越低,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较高。

(1)由材料中“红石滩”景观主要分布在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可以得出其形成的条件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潮湿。

橘色藻附着于表面干净的原生岩石上,丰富的矿物为藻类生长提供养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