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运行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以农业为主导,到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再到如今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新时代下,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1. 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处于萌芽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农业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工业产值占比较低。

这一阶段主要是依托农业进行工业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些基础产业和轻工业,但整体产业结构仍然相对单一。

2. 工业化进程加速,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引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我国的基础工业和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棉纺、机械、冶金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一阶段,我国产业结构逐渐呈现出工业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3. 服务业快速崛起,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我国的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此时,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工农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形成了全面的产业体系。

4. 面临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随着国际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科技革命的不断推动,我国的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而新兴产业则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这一阶段,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二、新时代下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1. 制造业升级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制造业升级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

当前,我国正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的发展,力求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 服务业蓬勃发展为经济新动能的战略机遇我国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变化思考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变化思考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变化思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2018年GDP已经达到13.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变化的几个重要方面:第一,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导,经过40年的发展,现在中国的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

第二,外贸的地位。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外贸主要是政府出口。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转变为市场化、自主经营的外贸。

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出口额逐年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家。

第三,对外投资增长迅速。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企业通过对国外资产、项目的收购和投资来改善企业的财务情况。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在过去几年中增长稳定,已经成为全球投资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四,城市化的加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58.52%,城市化还带动了产业的转移和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第五,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由于快速发展,面临着不少环境问题。

政府已经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环保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这是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这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在产业升级、重视环保、加强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发挥优势,投入更多的研究与开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从几乎一无所有的殖民地国家,到如今世界工业大国,这一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生产力水平极低,工业品的产出不足以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新中国领导人不顾艰难困苦,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确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总体方针和发展工业的基本政策。

一大批全国性的重点工业基地相继建成,电力、石油、钢铁、机械等基础工业逐步发展起来,为后续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二、三大战略决策和先进经验的引进我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首先是1960年代的冶金工业立国战略决策,当时国家领导人意识到冶金工业的重要性,决定集中资源进行大规模建设。

这一决策让我国冶金工业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国际上引人瞩目的工业大国。

其次是1970年代的科技兴军战略决策,国家领导人大胆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推动了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的一系列飞跃。

再次是1990年代的改革开放战略决策,让我国工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除了自主探索,我国还引进了不少先进的经验,比如1960年代从苏联引进了纺织工业技术,70年代从美国引进了石油加工技术,8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90年代继续从日本、德国等国引进了高新技术和新的制造工艺。

三、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可谓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从冶金、石油、电力到汽车、电子、通讯,我国各个工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量不断攀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信息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

内容摘要:制度变革、充足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外需为主导的需求拉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国经济仍会继续高速增长,但不排除在个别年份甚至一段时期内出现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短期冲击,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不能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美国金融危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

对这些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本文主要从制度变革、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三方面论述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一)制度变革。

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制度创新和变革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人员和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这其中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1978年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经济体制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办、经济特区的成功,每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都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它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样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经济组织的效率,充分地发挥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潜力,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促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中去。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管理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彻底转变为市场体制,中国工业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工业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大的引擎。1978-2008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1.98% ,支撑了国民经济(GDP)年均9.8%的高速增长。可以说,工业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1.2城镇化
1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1.1工业化
新中国建立后,工业化的进程同步开始,并在短短三十年时间里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工业经济体系。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曾客观指出,“毛泽东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1]在物质资源最贫乏的基础上,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和极少外援情况下,中国在1/4世纪时间内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主要工业大国。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1952-1976年,中国工业产量以平均每年11.2%的速度增长。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尽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工业生产仍继续在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从1952年至1976年期间,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了617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木材产量从1100万吨增长到了5100万吨,电力从70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2560亿千瓦/小时,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变成了10400万吨,化肥产量从3.9万吨上升到了869.3万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生产大量的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远洋轮船。举国之力大力发展工业,虽然从现在的角度看不太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却唤起了强大的民族荣誉感和民族凝聚力,也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打好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生产经验。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摘要: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工业实力得到迅速提升,而改革开放的实施更是使中国工业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

回顾过去,快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及工业现代化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未来10余年,中国工业经济将依然沿着这条路前行,同时将逐步迎来产业转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环境友好”“精密制造”的核心,快速发展。

关键词:工业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环境友好,精密制造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ese industry has developed swiftly and industrial economic has come to a time of quick development due to reform and opening-up. A series of great achievements makes China ‘the world’s manufacturing center’. Looking back on the past, quick industrialization, quick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have been the major features of Chine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r the coming 10 years,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ic will still develop in this way, and meanwhile, come into a change which aims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enters on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precision manufactured’.Keywords:industrial economic, industrialization ,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friendly, precision manufactured1引言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三十多年的历史,无锡工业以改革、发展、转型为主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无锡工业发展主要历程(一)第一阶段:城乡工业双轮齐动,乡镇工业异军突起阶段(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无锡市委、市政府围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极大地释放了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按照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等系列政策的实施,无锡市工业系统按照党中央改革开放总要求,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依托城市工业基础,掀起农村工业化浪潮,大办乡镇企业,带动制造业迅猛发展。

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土地、集体经济积累和借助“星期六工程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铸就了“说尽千言万语、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千难万险(四千四万)”的创业精神,创造了影响全国、盛极一时的“苏南模式”,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并举、高中低技术并存、门类比较齐全的制造业基础,机械、纺织、化工、冶金等产业迅速壮大,纺织、轻工、电子等行业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

江阴县、无锡县占据了“苏南五虎”的2席,成为发展乡镇工业的典型。

无锡县荣获全国百强县第一名,被誉为“华夏第一县”。

1、无锡工业改革发展启动时期(1978-1981年)。

1978年6月,无锡市委召开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简称《工业三十条》)广播动员大会。

8月,无锡市委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奠定了把无锡市建设成为城乡结合、轻重兼备、技术先进,以生产高、精、尖轻纺产品为主,各行各业协调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的主基调。

11月,江苏省在无锡市召开现场会,要求全省工交基建战线学习推广无锡市工业生产经验。

同年,无锡水泵厂试制成功两台全国口径最大的4.5米全自动调节轴流泵;无锡无线电专用设备厂试制成功焊接涤纶的接片机,经鉴定接近国外70年代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工业经济运行年度工作总结9篇

工业经济运行年度工作总结9篇

工业经济运行年度工作总结9篇第1篇示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工业经济的运行状况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工业经济在过去一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就对我国的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年度总结。

一、基本情况1.总体发展态势在过去一年,我国工业经济整体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产值和利润均有所增长。

各项指标表明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整体向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2.结构调整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传统产业仍然是支柱,但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一直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过去一年,我国加大了技术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强科技投入,提升了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

二、存在问题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但还存在一些难题需要解决。

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问题等问题影响了工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虽然我国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提升,但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企业需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3.市场需求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方向。

过去一年我国工业企业还存在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市场拓展力度。

三、未来发展方向2.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是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未来我国工业发展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3.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四、总结我国工业经济在过去一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要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经济一直是其推动力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工业经济的现状1. 工业经济的总体发展情况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工业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

根据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之一,不仅是制造业大国,也是高科技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2019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达到了31.6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28.2%。

2. 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不断加快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中国工业经济正在经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

目前,中国加快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步伐,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力度。

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转型的趋势,中国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在制造业中,随着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发展,高技术制造和服务性制造等产业正逐步崛起。

二、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趋势1.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产业互联网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经济正在面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时代。

未来,产业互联网将为行业提供更高效、高质量的服务。

2. 智能生产和自动化制造智能生产和自动化制造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中国工业经济正在推动着新型智能制造、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等方面的发展。

数据显示,这些智能制造设备的应用已经催生出一个庞大的市场,预计未来几年将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3. 绿色工业经济的发展绿色工业经济是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

随着环境可持续性的日益凸显,中国工业经济也在逐步转型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模式。

近年来,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政策,加强了环保监管力度,促进了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发展。

总之,中国工业经济在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正逐步迈向更高层次,并在不断努力探索和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历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处于极度贫困和落后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优先发展工业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在此阶段内,中国实行了“三线建设”计划,建设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

1957年全面规划调整时,中国工业产值已经达到247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3倍。

第二阶段(1958-1966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大跃进”,强调快速发展,实施了一些过于激进的政策,导致中国经济遭受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然而,工业产值增长率仍然很高,即使在若干个重要行业中,例如钢铁和煤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三阶段(1966-1977年):这一时期被称为“文化大革命”,国家对工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不过,国家仍然在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如钢铁工业、轻工业和冶金工业等。

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发展经历了极速发展和高速增长。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率先实施了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引进海外投资和技术。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国家之一,包括汽车、能源、基础设施和通讯等领域。

总的来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发展历程中,中国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但是在衷心服务于人民群众、创新、改革和开放等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次历史发展,也是中国民族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页,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变化不仅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进行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历史回顾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行改革开放。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以“按劳分配”为核心的,工作和生活资源实行“平均主义”。

这使得中国在经济建设上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阻碍。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引入市场制度,使得新经济体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方面来说,改革开放的推行促进了市场化,促进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得以前失落的提高了工作业务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同时,中国国企的改革,使得一批高效率企业脱颖而出,而另一部分低效企业被淘汰。

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中国的整体经济水平,也使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大的政治地位。

政治上,改革开放的开始是党的领导下对社会的适度放权,这使得市场制度的推行成为可能。

同时,这次变革对于中国的国际地位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果断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向国际贸易开放大门,使得中国对外贸易的量和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文化上,改革开放虽然没有采取非常强力的文化改革,但是根据市场需求,娱乐文化、青春文化等均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同时,中国在此期间展开了大规模对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率和质量都得到了增强。

未来展望改革开放需要不断发展的动力。

未来发展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得到关注: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公开程度,只有充分的公开,才能让中国社会能够更加理解改革开放的意义,增强社会的互信感。

铺平全球产业发展的道路对于国际企业来说是重要的,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对商业的明确规则和法规的态度将是这些企业在中国的收入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国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总结论文

我国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总结论文

我国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总结论文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增强。

本文将从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总结。

在分析中,本文会着重讨论我国的工业结构、技术创新、绿色发展以及工业4.0的趋势。

首先,我国工业发展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30%以上。

汽车、电子、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成为我国工业的支柱产业。

同时,我国的工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换代,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这些变化使得我国工业能够不断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

其次,技术创新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工业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例如,中国的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这些创新在提升我国工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工业的转型和升级。

再次,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我国工业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例如,我国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大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力度;加强环境监管,推动工业企业行动起来。

这些措施使得我国工业发展更加可持续,同时也树立了我国工业在全球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形象。

最后,工业4.0是未来我国工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工业4.0是指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我国工业在这方面的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果。

例如,我国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物联网领域具有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在快速增长。

未来,我国工业将继续加大对工业4.0的推动力度,提升工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竞争力。

总结起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着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改革开放30年的工业化进程

改革开放30年的工业化进程

第一章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工业发展历史回顾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路线,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给工业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之初,工业改革从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逐步使企业从管得过严、统得过死的框架下解放出来,成为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为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蓄积了超常的扩张能量。

同时,通过对外开放,大量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加快了我国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潮,各地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经济在改革调整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基础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工业取得巨大成就。

工业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国家实力显著提升的关键力量。

工业的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中国工业在世界工业中的地位,“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市场一支重要力量。

(一)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工业规模不断壮大。

1978年,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增加值仅有1607亿元。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工业经济迅猛发展。

199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此后每两三年就迈上一万亿元台阶,2000年突破4万亿元。

2003 年以来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

2009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达到134625亿元,比1978增长23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6%。

其中2009年一年实现的工业增加值超过1994年以前17年工业增加值的累计,2005-2009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改革开放前二十五年工业增加值的总和。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40年的跌宕起伏。

回首过去,中国经济的腾飞让人惊叹,但也不乏失败的经验。

在这个里程碑之际,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迅速提升。

1979年,中国开放了14个沿海和边境城市,允许外商进入,开放战略迅速展开。

19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实行的措施包括:分类改革,代表社会资本的新企业的建立,购买股份以及股份制企业的形成等。

1987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建立全面计划经济体制并逐步实现市场化的九五方针。

19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向更加深化的方向推进。

中央政府授权地方政府再造企业以完善改革,并在1992年正式建立股票市场,为中国经济实现更丰富资本来源奠定了基础。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快车道,保持了世界级的水平。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被认为是中国在开放方面取得的里程碑式的成就之一。

而改革也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商品市场化程度显着提高的背景下,非农业部门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断加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也不断深化。

2005年,中央政府开始重点推进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战略。

回顾过去的四十年,中国经济呈现出实力崛起、改革创新、对外合作的特征,不仅在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对全球也产生了影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阶段收获卓著的成就归因于国家扛起开放和创新的大旗。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更需要聚焦于创新,打造技术领先的工业生产基地,并进一步破除限制,加强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实现经济与国际接轨已易如反掌,但应更清晰明确地看到,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重提升国家科技实力的愿景正快速成为现实。

中国加大创新投入,创建全雷区的高科技产业生态体系,并在大规模展开创新驱动经济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工业经济运行工作总结6篇

工业经济运行工作总结6篇

工业经济运行工作总结6篇篇1一、引言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工业经济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考验。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大背景下,我们国内工业经济运行整体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本报告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工作建议。

二、工业经济运行概况1. 生产情况: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较大幅度提升。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尤为显著,有效推动了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 需求情况:内需持续增长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同时,外部市场需求也有所回暖,对工业经济增长形成了良好的支撑。

3. 利润情况:随着工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工业企业效益不断提升,实现利润保持增长。

其中,龙头企业表现尤为突出,为行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

三、重点工作进展1.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断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2. 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工业经济向中高端迈进。

3. 企业服务优化:加强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

4. 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绿色制造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工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四、问题与挑战1.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外部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对工业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影响。

2. 内部转型升级压力:部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新兴产业占比有待提高。

3. 资源环境约束: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4. 企业发展瓶颈:部分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存在瓶颈,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

五、未来工作建议1.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工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力度。

2. 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 深化改革开放:深化工业领域改革开放,提升市场活力和竞争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展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1978年,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农村改革、国企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这些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的起飞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注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国际贸易的增加,中国逐渐转向重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GDP)迅速增长,一度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外向型经济发展,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并逐渐在高技术和创新领域崭露头角。

同时,改革开放还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的转移,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展望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增长。

首先,中国需要加强内需。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依赖外需和投资驱动,而内需的拉动力量相对较弱。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促进消费升级和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中国需要加强创新。

虽然中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整体创新能力仍然相对落后。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中国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并建立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

此外,中国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也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减排措施和推动绿色发展。

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意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最后,中国还需要加强对外开放。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继续扩大开放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可以通过深化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加入更多的国际组织,进一步推动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进程。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30年山西省晋城市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30年山西省晋城市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17 9 8年 的 1 0 1 . , 1 8 年 的 4 .5 ; 、 4倍 是 9 5 42 倍 煤 电、 、 化 冶四大主导产业 实现增加值 2 0亿元 , 0
占规模 工 业的 9 . 同 比增 长 2 .1 51 %, 4 %。 2
2 工业 经济效益显著提 高。改革开放以 . 来, 在工业 生产 快速增长的 同时, 工业经济运 行质 量也 同步提 高。18 95年, 晋城 市工业企业
调 整 和 煤 电 化加 快 发 展 三 个 阶 段 。 实 现 了 由
倍 。“ 九五” 期初( 96年 )全市工业企业实现 19 . 利税 76 亿元 ,实现销售收入 4 . .1 8 9亿元 , O 到 20 0 0年 。 全 市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企 业 实 现 利 税 81 . 亿元 ( 2 现价 ,下同 ) ,实现销售收入达到 6. 39 2亿元 。“ 十五” 期初 (0 1年 )全市规模 20 , 以上工业 企业 实现利税总额和销 售收入 分别 是 99亿 元 和 7 . . 45 5亿 元 ;0 5年 ,利 税 总 额 20 和销售收入分 剐增加到 7 .4亿元 、2 .9亿 1 4 3 38 元 , 比增 长 3 . %、81%。 “ 一五 ” 间 。 同 63 4 . 7 8 十 期 企业改革继续深化 , 结构调整不断深入 , 能源 经济走俏 市场 ,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也得到 了大 幅增长 , 可谓是一年一个新 台阶。2 0 0 6年规模 以上 工业销售 收入 3 62 7 .0亿元 。比上年增 长 1. %。其 中, 65 1 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实现销 售收 入 3 93 亿 元 , 长 1.5 全 市规 模 以 上 工 4 .6 增 51%: 业 企 业 实 现 利 税 7 .5亿 元 ,增 长 95 ;0 7 82 .3 20 年规模 以上工业销 售收入 598 5 .9亿元 ,比上 年增长 4 . %。其中。 57 3 四大传统 支柱产业实现 销 售 收 入 5 3 2亿 元 , 长 4 .2 实现 利 税 1. 6 增 70%;

中国的工业与工业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与工业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与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本文将回顾中国工业的历史,并探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点、挑战和前景。

一、工业发展历程中国的工业开始于19世纪,当时主要是以手工业为主导。

然而,由于封闭的经济政策和外部侵略,中国的工业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发展。

直到改革开放,中国才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重振工业。

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点1.政府引导: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政府通过制定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提供资金、土地、税收和其他优惠条件,吸引国内外投资者。

2.工业结构调整:中国的工业结构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制造业为主导向高科技和服务业转型,使中国的工业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

3.城市化进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城市化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4.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与世界各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引进外资和技术,加速了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挑战1.环境问题:工业化进程给中国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导致了严重的污染问题,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资源短缺:中国的工业依赖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但是中国的资源供给有限。

如何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工业化进程面临的重要问题。

3.技术创新:虽然中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上仍然存在差距。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研发是工业化进程的关键。

四、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前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但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制造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目标,致力于加强技术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化进程迈上新的台阶。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这将为中国的工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同时也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经济运行工作交流会发言稿

经济运行工作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经济运行工作。

在此,我代表我们部门,向大家汇报一下近期经济运行工作的情况,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经济运行工作回顾1. 经济运行总体情况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们国家经济保持了6.8%的增长速度,实现了稳中向好。

这得益于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1)国内生产总值(GDP):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8%,增速与一季度持平。

(2)工业增加值: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8.6%,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4%,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

3.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贸易摩擦加剧,对国内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2)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结构调整压力较大。

(3)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

(4)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二、经济运行工作建议1. 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加大对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投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

2.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1)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

3.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1)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 加强风险防控,确保经济安全(1)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关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一直是媒体的热门话题。

前几年,媒体热议中国到底是不是世界的制造中心,而后又针对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进行广泛报道,而最近诸见于报端的是关于“中国制造业过冬”的报道与讨论。

要把这些问题的是非讨论清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制造业走过的成长历程进行回顾,并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来分析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此,特撰本文,诚挚欢迎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并进行深入讨论。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崛起历程的回顾1)1978年至1987年,中国制造业的复苏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

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和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

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消费水平很低,从粮票到布票、肉票,产品种类还非常匮乏。

虽然中国早就有了电视,不过我想大多数中国人与我一样,1978年才看到了电视。

当时,我家所在的学校买了一台波兰生产的24寸黑白电视。

那时,最好的汽车就是上海牌轿车、北京吉普,而卡车大部分是解放牌。

进入八十年代,日本进口的9寸或12寸电视机开始进入中国家庭。

接着,收录机成为时髦的产品。

各种票据逐渐成为历史。

八十年代中叶,中国的制造业开始重新崛起,逐渐有很多家庭开始购买国产的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电视上开始有了各类产品广告,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则广告是黄石生产的好乐牌冷饮机。

从八十年代后期,中国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消费品名牌,各个大城市都拥有了自己的消费产品名牌,例如武汉的莺歌电视、荷花洗衣机等等。

在这个十年当中,国营企业还是中国制造业的绝对主流,一些军工企业开始生产民用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运行回顾与展望摘要:本文以轻重工业发展历程和三种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改革路径为主线,详细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

1998年开始,在城镇化加速、基础设施大规模扩建等因素的推动下,工业结构重化趋势明显。

在企业所有制方面,国家每一次对体制的成功改革都会给工业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引领工业化进程。

目前,中国处于重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内部改革尚未完成,外部挑战不期而至,影响工业经济发展前景的因素有好有坏。

但整体看,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影响当前工业化进程的利弊因素分析,本文展望了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字:工业经济,重工业,轻工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一、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改革所有制、投资体制、价格形成机制、垄断范围等多个重要领域,工业经济活力得以加强,为中国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使工业经济体制得以从计划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变。

在工业化水平持续上升的同时,工业竞争力和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经营效益明显改善,规模迅速扩大。

按当年价格计算,2010年工业增加值是1978年的90多倍,增速长期保持在1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维持在40%左右。

(见图1)图1:工业增加值总额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

注:按当年价格计算;2011年为第一季度数据。

下面按时间顺序,分三个时期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工业经济改革起到重要作用的政策措施。

(一)、1978—1992年,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1)1978年,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意在放权让利,以此激励生产经营积极性。

(2)1979年,扩大企业自主权在工业部门广泛展开。

(3)1980年,经济特区设立后,正式实施“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政策,逐步放开价格管制。

(4)1981年,全面推行利润分成制和经济责任制。

(5)1983年,开始利改税改革。

(6)1984年,对国有企业实行“拨改贷”改革。

(7)1986年,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制定沿海地区外向型发展战略,深化价格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经济格局。

(8)1987年,广泛进行组建集团企业、开展公司股份制等多种尝试。

(9)1992年,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二)、1993—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

(1)1993年,确立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2)1996年,对国有企业实行“三改一加强”方针策略,即把国企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3)1997年,十五大明确时间表,要求大中型国有企业用3年时间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

(4)1997—2000年,依照抓大放小策略,80%左右的国有小型企业实施了改制;与此同时,中央管理企业的集团化组织形式逐步确立。

(5)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将一些主管工业总会撤销并改组为国家局, 不再直接管理企业。

(6)2000年,对一些国家局进行撤销和改革,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体系。

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三)、2001年以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1)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2002年,十六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尽其才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开始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4)2005年,出台“非公36条”,是中国第一个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文件。

(5)2006年,颁布实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为营造自主创新环境提供政策支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6)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新设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从管理体制上体现工业化与信息化并重、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目标。

(7)2010年,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工业经济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下文将从轻重工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两个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经济进行详细回顾。

1. 从轻重工业层面回顾工业经济发展工业企业统计口径在1998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1998年以前统计口径为独立核算企业;1998年及以后,口径变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 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2011年,口径再次扩大为2000万元)但不论采用哪种统计口径分析轻重工业比重,都可以按照轻重工业结构变化趋势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发展粗略分为两个时期,即1978—1997年的轻重工业同步协调发展时期和1998年以来的工业重化时期。

1.1 1978—1997年,轻重工业同步协调发展在这一时期,轻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维持在47%左右。

除1978、1979年轻工业占比略低,为43.1%和43.7%,其余年份变化平稳,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为1981年的51.5%和1994年的46.3%。

按当年价格计算,1997年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55701亿元和58032亿元,是1978年的30.5倍和24.1倍。

(统计口径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1)以推行农村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涉农改革释放了农业生产力,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原料和城市食品供给。

(2)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分别为1978年的14.6倍和14倍。

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再加上温饱问题长期困扰中国、消费品长期短缺,共同引发了人们对工业品极为旺盛的需求。

(3)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带来的外贸扩张,成为这个阶段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动力。

1997年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14.7倍,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7.7倍。

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有以下两个个主要原因。

(1)1978—1997年,中国处于资本短缺、劳动力丰富时期,在要素禀赋的制约下,对资金和技术要求比较低的轻工业发展势头迅猛。

(2)这一时期,诸如住房这样涉及民生的重要领域还未完成改革(1994年开启住房市场化改革,1998年废除住房实物分配制,真正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

),同时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对未来收入提高的预期,居民消费呈现出比较强烈的即期消费特点。

而此时的城市住房、汽车等由于制度缺失和价格过高,不属于家庭普遍消费领域。

因此,轻工业品就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对象。

1.2 1998年以来的工业结构重化调整从工业总产值分析,这一时期,重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上升,从1998年57.07%连续增长至2008年的71.33%,虽然2009年略有回落,但比重也仅次于2008年;按当年价格计算,2009年重工业总产值达到386813.3亿元,为1998年的10倍,而轻工业总产值同期只增长5.6倍(见图2)。

图2:1993年—2009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注:按当年价格计算1997年及以前年份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8年至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07年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

从工业增加值上看,图3显示,重工业月度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低于轻工业增速的最长时段出现在2009年2—8月,为期7个月,但1999—2011年4月的绝大多数时段,重工业月度增幅明显高于轻工业,前者均值为12.5%,后者为15.1%。

图3:1999年—2011年4月轻重工业月度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

注:按可比价格计算。

轻工业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

重工业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工业。

从工业销售产值分析,按当年价格计算,2010年重工业销售产值达到493475亿元,为2000年的9.9倍,而同期轻工业仅为6.1倍。

除2009年以外,重工业销售产值占全部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连创新高,2011年1—4月更是达到了72.5%。

(见图4)图4:2000年—2011年重工业销售产值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

注:按现价计算;2011年为1月—4月数据。

综合以上三点,1998年以来,工业重化趋势明显。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

虽然非公所有制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目前全社会的主要资源仍然控制在政府手里,各级官员出于完成政绩考核的目的,偏好向大工业项目和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导致工业重化。

(2)重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助推了重工业的发展;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使住房、汽车、电器成为消费热点,从而刺激重工业发展;经济的蓬勃发展使资本不再严重稀缺,伴随着各工业企业升级技术水平、扩大规模、整合产业链以提高附加值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强烈愿望,工业部门必然产生资本深化和重工业化趋势。

2. 从工业企业的登记注册类型方面回顾工业经济发展2.1. 国有企业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展开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使国有企业彻底融入市场,通过充分竞争发展壮大,从而再反哺中国工业化进程。

依照国有企业融入市场的情况,我们大体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到十四届三中全会,而后到十六大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为十六大以后。

2.1.1 1978—1993年,通过多方面改革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具体是通过放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

这一时期,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逐年上涨,1993年达到22724.67亿元,是1978年的6.9倍。

虽然总产值连续刷新历史记录,但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却连创新低,1993年降到了最低的46.95%。

相比工业总产值的稳步增长,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则有较大起伏,1990年最低,为388.1亿元,1988年最高,为891亿元。

2.1.2 1994—2002年,着重解决国有企业市场化后暴露的弊端国有企业加入市场竞争后,暴露了诸如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员工过度冗余等严重问题。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非常困难,受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影响,1998年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国有企业亏损,全年实现利润总额525.1亿元,仅比1978年多16.3亿元。

在这种严峻情况下,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通过债转股、技改贴息、政策性破产等政策措施,实现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2002年产值和利润分别为1999年1.27倍和2.64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