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支农政策分析
试论我国财政支农政策 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有: 产弹 性 补 贴 ( 期 是 休 耕 补 贴 ) 最 生 早 、 低 保护 价 补 贴 、灾 害 紧急 援 助 、粮 食作 物 保 险补 贴 ( 贴 6 %) 环 保 补 贴 等 。我 补 5 、
持 农 业 生 产 , 是 各 国 政 府 普 遍 采 用 的 支 持 农 业 生 产 的 最 主 要 手 段 。 一 些 发 达 国
电价 昂贵 ,有一 半 以上 的 农 户 没 有 自来
水 。农 村 基 础 设 施 的 瓶 颈 和 “ 残 ” 极 病 ,
段 。近 年 来 ,从 中央 到 地 方 相 继 出 台 了
民 的 直 接 补 贴 为 2 0 美 元 ,2 0 2亿 0 0年 为 2 0~ 3 0亿 美 元 ,对 农 民 的 补 贴 种 类 4 0
政 投 资 杈业 的总 量 不 足 。近 几 年农 业 投 资 力 度 虽然 有 所 增 强 ,但 由于 受到 财政
收 支 状 况 的 制 约 ,政 府 对 农 业 的 支 持 和 保 护 程 度 非 常 有 限 , 农 业 投 资 长 期 徘 徊 不 前 ,甚 至 有 所 下 降 , 由 此 导 致 目 前 农 业 基 础地 位 不 稳 和 农 业 发 展 后 劲 不 足 。
费不 足也 使得 农业 科技 成 果的转 化率 低 。
据 有 关 资 料 统 计 , 目前 我 国 已 取 得 6 0 00
随 着 世 界农 产 品 市 场 形势 变 化 及 我 国 农 产 品 市 场 的 进 一 步 开 放 ,我 国 必 须 借 鉴
W TO 成 员 国 政 府 在 农 业 扶 持 政 策 方 面 的 有 益 经 验 ,针 对 我 国 财 政 支 农 政 策 存 在 的 问题 ,及时 有 效 地 制 定 相 应 的农 业 发 展 政 策 , 利 于 我 国 更 好 地 运 用 W TO 以
支农支小政策的理解
支农支小政策的理解
支农支小政策的理解
支农支小政策,是指由政府推行的一项政策,其目的在于为农民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小型农场的经营。
此类政策主要包括政府出资、农村再生和技术指导,而且还有更多的政策激励。
首先,政府出资是支农支小政策的一部分,它主要是为了推动农业服务体系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设立农业服务中心,以提供农村地区的技术咨询,帮助农民合理种植,发展新兴农业业态,改善农业结构,提供村民技术服务,改良农村实体经济,提高社会发展水平等。
其次,农村再生是支农支小政策的另一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在加强农村协同发展的基础上,落实部门间的政策协同整合,建立农业资源配置机制,并在全社会大力支持下,重点推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革,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最后,政府技术指导也是支农支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农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营效益。
通过认证认可、技术指导、技能培训、财经管理和信息化等措施,可以帮助农民改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之,支农支小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小型农场经营而推行的有效政策,它可以帮助农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促
进农业和农村发展。
同时,支农支小政策还可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政策
试论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政策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导致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成为关乎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一、“三农”财政政策的必要性1.是我国农业战略地位的必然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兴衰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繁荣和萧条,决定着整个国家社会政治的稳定。
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还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在工业化初期及其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工业自身积累能力有限,农业资金积累成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资金来源渠道,因此搞好农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全局。
离开国家的扶持和引导,农业就无法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如果农业发生大的问题,出现大的波折,将会对国民经济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没有农业的健康发展,也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没有农业的稳定,也就没有农村的稳定、国家的安全和社会政治安定。
因此,政府必须强化对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支持和保护。
2.是“三农”问题的严峻性改革的需要(1)农村非税项目繁多,农民综合税费负担加重,农业负担潜伏着反弹的压力。
农业税及农村其它税收是处理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的重要方式,也是农民应尽的义务。
问题是,现在我国农民除上交规定的农业税和其它税收以外,还承担大量的非税负担,包括统筹费、提留款、教育费附加以及地方利用各种名目收取的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由此导致农民综合负担不断攀升,苦不堪言。
(2)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已发生转移,由农业增产问题转向农民收入问题。
而且,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还决定了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相统一存在困难。
其一是前述的农产品市场总体上的买方市场。
其二是农户经营规模过小,对于大部分农户而言,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自给性生产,即使有一点商品性生产,由于其规模太小,提价对其增加收入的作用很小。
如每公斤收购粮提价0.10元,国家财政的支出规模已相当大,但对每年生产商品粮1000公斤左右的农户而言,增加收入也就是100元左右。
财政支农政策
财政支农政策生产篇一、农作物良种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是指国家对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的种植者实行的良种补贴。
水稻良种补贴,早稻10元/亩;中晚稻15元/亩;小麦、玉米、油菜良种补贴的补助标准10元/亩.二、能繁母猪补贴改为养殖保险能繁母猪保险60元/头,中央财政补助60%(36元),地方财政补助20%(12元),农户自出20%(12元),获赔1000元/头;生猪保险27元/头,中央财政补助60%(16。
2元),地方财政补助20%(5。
4元),农户自出20%(5.4元),获赔500元/头。
三、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经费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经费指中央、省、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国家实施强制免疫的牲畜口蹄疫、高致病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和猪瘟等预防用疫苗经费。
补助方式:由省级统一组织招标采购疫苗后以实物形式下发到市级。
各市疫苗经费通过直接支付的形式拨付厂家,疫苗管理必须登记,要建立疫苗的入库、出库制度和实物台账疫苗经费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
财政支农政策生活篇一、粮食直补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利民工程,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粮食直补的内容:即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分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补贴时间通常为每年的4月—5月,补贴发放严格执行“五到户”、“七不准”,即政策宣传到户,清册编制到户,张榜公示到户,通知发放到户,资金兑付到户,不准降低补贴标准,不准由村干部代领代发存款折,不准借发放存款折之机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不准用补贴款抵扣各种收费和债务,特别是不准抵扣水费、修路等集资款项,不准截留、挤兑和挪用补贴资金,不准违规向享受补贴农民以外的个人或集体支付补贴资金,不准拖延补贴兑现时间。
二、家电下乡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购买家电积极性,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也有利于引导企业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扩大内需并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是党和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惠农政策。
关于支农再贷款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报告
关于支农再贷款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报告本调查报告旨在探究我国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实施效果。
通过对多个农村地区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实施情况
1. 政策实施面广,涉及多个农村领域,如农业生产、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2. 多种贷款形式,包括贴息贷款、担保贷款和无担保贷款等,满足了不同农民的需求。
3. 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支农再贷款占比逐年上升。
二、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实施效果
1. 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加快,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创业等方面受益良多。
2. 政策对于脱贫攻坚工作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3. 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得到提升,为农民提供更加专业的金融服务。
4. 支农再贷款政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实施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继续完善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金
融服务。
三支一扶的支农待遇
三支一扶的支农待遇三支一扶的支农待遇三支一扶的支农岗位属于服务基层岗位,主要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
服务期限一般为2年,工资待遇包括:1.生活补贴:每月发放,按月发放,标准为专科生不低于2000元,本科生不低于2500元,研究生不低于3000元。
2.社会保险:单位缴纳5险1金,个人缴纳1险1金。
3.家庭经济困难的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为每年3000元。
4.一次性安家费:本科、专科毕业生1000元,研究生2000元。
5.健康体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健康体检。
具体工资待遇可能因地区和政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建议您在报考时仔细阅读当地的公告和政策。
三支一扶的支农好吗三支一扶的支农岗位是很好的,因为支农是中国国家农业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培训等方面的任务。
在支农岗位上工作,你将有机会接触到农业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和信息,了解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此外,支农岗位通常拥有较为稳定的工作环境和相对较高的福利待遇,因为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如果你对于农业技术、农村发展和农民培训等方面有浓厚的兴趣,那么选择支农岗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然,选择支农岗位也需要考虑到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
如果你希望在农业领域有更深入的发展,或者希望在政府机构中获得更高的职位和待遇,那么选择支农岗位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因此,在选择支农岗位之前,需要仔细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
三支一扶的支农工资三支一扶中支农岗位的工资为2200元每月,含五险。
当然,具体收入水平也受地区和单位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
如果想要了解具体的工资水平,可以参考当地的招聘信息或者咨询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三支一扶的支农的前景“三支一扶”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
关于支农再贷款政策的思考及建议
加强与农村金融改革政策的协同,推动支农再贷款政 策与农村信用体系、金融科技等领域的结合,提升农 村金融服务水平。
与农业保险、农业补贴等政策相互配合,形成政策合 力,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探索创新支农再贷款模式,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创新支农再贷款模式,如开展涉农 资产抵押贷款、农业供应链融资等业务,满足农业经营主体 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增加农业信贷投放
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实施,有效地 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 投放,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降低贷款成本
由于支农再贷款是低成本的资金 来源,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降低对 农民的贷款利率,减轻了农民的
负担。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支农再贷款政策的实施,提高了 农民的融资可得性,促进了农村 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也为农村 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
鼓励金融机构与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探索 以农业科技、产业资本等为依托的支农再贷款业务模式,推 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加强政策监管力度,确保政策实施效果
建立健全支农再贷款政策的监管机制,加强对政策实施主 体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强化对支农再贷款政策支持项目的跟踪管理,防范政策风 险,确保政策实施效果和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04
支农再贷款政策的未来发 展趋势及展望
进一步扩大政策实施范围和对象
扩大支农再贷款政策的覆盖范围,将更多符合条件的 金融机构纳入实施主体,提高政策的普惠性和效果。
拓展政策实施对象,将更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如农民 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纳入政策 支持范围。
财政支农政策分析
2、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诺斯认为,市场机制在影响人的行为决定、资源配置 与 经济绩效的诸因素中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时市场本身很难克 服“外资性”这一问题,究其根源就是制度的不合理。农业 巨大的正外部性使得农业本身需要在制度上得到更大的扶持。
3、经济成长理论
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 按照科学技术、工业发展水 平、产业结构和主导部门的演变特征,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 甚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历史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即传 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 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三)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系
1、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实施 2、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3、做好跟踪调研监督。 4、探索“省直管县,乡财县管”的财政支农体系。
4、公共物品理论
政府作为经济中的一个部门,主要提供公共物品,而私 人物品则由私人部门提供。不过,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之间还有一种就是混合商品,例如农业,相应地农业就是混 合产业了。混合商品多数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联合提 供。 财政支农的特点是通过政府的干预活动为农业发展提供 财力,引导资源合理流向,努力实现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 配置。市场经济下的初次分配往往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出现贫富分化现象,进而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投资消费。
二、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财政支出对农业投入总量偏小
2、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
(1)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部分不到位。 (2)用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农资金偏少。 (3)财政支农用于农业劳动力培养方面的资金偏少。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评估体系不够科学合理,所以 一直未能形成合理的财政支农资金支出比例,这是财政支农资 金支出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财政支农管理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导致各种名目的 支出都纳入财政支农的计算体系。没有标准,什么都能往财政 支农上靠拢,什么都能归到财政支农上;没有标准,全国各地 财政支农效果都是“非常明显”,都是“使当地农民生活又上 一个台阶”;没有标准,既管不住干部又管不住资金,造成了 财政支农资金的严重分流。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问题分析
置补贴达 到 12 0 7亿 元 , 长 了 1 7 增 0 %。20 0 9年 , 中央 财 政用 于“ 三农” 的支 出合计 7 5 2 3亿元 , 长 2 . % , 增 18 占财
政支 出总额 的 9 6 . %。2 1 00年国家财政拟安排 “ 三农 ” 投 入 88 13亿元 , 09年增长 1. % , 比2 0 2 8 占全国财政 支出预 期总额 的 9 8 。但 目前 财政 支农 资金在政策 、 .% 资金管理 和使用上 还存在着许 多问题 , 主要 表现在 :
与事权 , 防止投 资的缺位 与越 位 ; 深化农村税 费改革 , 促进农村 经济发展 ; 完善 财政 支农 管理体制 。 [ 关键词 ]三农 ; 财政 支农政策 ; 财政补贴 [ 中图分类号 】F 1. 82 8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 2 8 (00)0— 1 1 0 0 2— 8 0 2 1 1 00 — 2
吴 昊 李泽文
( 徽财经大学 , 安 安徽 蚌埠 2 34 ) 3 0 1
[ 摘
要】 财政 支农政策是政 府促 进农业发展 、 高农 民收入的有效 手段 之一。现阶段 我 国的财政 支农 提
资金 在管理和使 用方 面存在 着投入 总量不足 , 投入 结构不合理 , 财政 支农 方式 效率差 , 缺乏灵 活性 , 中央和地
主要都是补 在流通环节 , 补贴 在价格 上 , 政策 难 以惠及 农 民。而这类政策 工具在发达 国家政府是为减 少政府对 市 场直接干预 而采用的财政支农政策工具 。 ( 财政 支农 资金 投入结构不合理 三) 从 目前情 况看 , 一是 农产 品流通 领域 和生产 经 营性
一
、
财 政 支 农 工 作 中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现状分析
点 和 方 向 , 财 政 农业 投 入 政 策 的组 成 部 分 。 不断 优 是
业 发 挥 着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 政 投 入 对 于 支 持 农 业 发 1 7 财 9 8年 以 来 , 然 财 政 农 业 投 入 从 总 量 上 保 持 了 较 快 虽
展起 着至 关 重要 的作 用 。从 资金供 给 和 资金 需求 两个 的 增 长 速 度 , 其 占 国 家 财 政 支 出 的 比 重 在 总 体 上 却 但
足 的低 水平 状况 与 当前 农业 发展 面 临的 形势 和任 务很 不 相称 。 因此 , 后 国 家财 政还 需进 一 步加 大 对 农业 今
( ) 国 公 共 财 政 对 农 业 投 入 的 结 构 三 我
财政 农业 投 入 的结构 体 现 了政府 对 农业 业 投 入 占 农 业 GD . P的 比 重 分 析 。 财 政 农
财 政 农 业 投 入 的 规 模 可 以 反 映 出 政 府 对 农 业 支 持 业 投 入 占 国 家 财 政 支 出 的 比 重 可 以 反 映 出 国 家 对 农 业 而 P的 比 重 的 程 度 , 般 采 用 国 家 财 政 部 门 在 一 定 时 期 内 用 于 农 投 入 的 重 视 程 度 , 财 政 农 业 投 入 占 农 业 GD 一 即 业 支 出 的 资 金 总 量 来 衡 量 。 而 改 革 开 放 后 , 国 经 济 则 可 以 反 映 出 国 家 对 农 业 的 投 入 深 度 , 对 农 业 投 入 我
DP占 全 国 GD P的 比 重 比 较 。 我 国 财 政 农 业 支 出 占 府 的农 业投 入 规 模还 是 明显偏 低 的 , 国 农 业发 展 资 G 我
金总 量 不 足 的 问题 , 没 有得 到 根 本 有效 的 解决 。 当 并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收入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和城乡差距扩大,财政支农也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问题一:资金投入过度集中目前,我国在财政支农方面的资金投入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过度集中。
由于资源有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流向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基层农村地区则面临缺乏资金支持的困境。
针对这一问题,应出台政策,合理分配财政支农资金。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资金分配比例,增加对基层农村地区的支持和投入。
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财务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公平和透明。
问题二:财政支农政策缺乏差异化目前,财政支农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往往缺乏差异化。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类型和不同农民群体的差异,同一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效果往往不一样。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财政支农政策。
例如,对于粮食生产重要的农业地区,可以加大粮食生产补贴的力度;对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可以采取更多的扶贫政策。
问题三: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虽然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大量,但是不同程度上存在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农村地区存在资金浪费和滥用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部分财政支农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政府可以建立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评估机制,对项目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管理水平,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问题四:缺乏长期稳定的财政支持目前,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
由于财政预算的不确定性和政策的频繁变动,农民在农业生产和发展中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浅谈中国财政支农的政策
二 、我 国 “ 三农 ” 现在 存 在 的 问题
从 我 国农业 发 展的 现实 情 况上 看 ,我 国三 农 问题 十 分 严峻 ,不 容 乐观 。首 先 ,我 国农 业生 产 的基 础—— 土地 过 于 分散 ,不 便于 大 规模 大范 围 的生 产 ,我 国农 业 的生产 设 备还 十 分落 后 ,技 术水 平低 ,生产 效率 也 低 。然 后就 是我 国 的农 民生 活 水平 一直 保 持在 一个 比较 低 的线 上 ,农 民 的 收 入普 遍较 低 ,城 乡 收入 差距 在进 一步 拉 大 ,农 民子 女 的 教 育 问题 十分 严峻 ,农 民工 的工 资低廉 且拖 欠 问题 很严 重。 再 来就 是 农村 问题 。农村 公共 设施 还 很简 陋 ,基 础设 施 薄 弱 ,农村 建设 滞 后 ,农村 物质 文 化和 精神 文化 层 面 都需 要 大 大提 高 ,我 国城 乡差距 在 进一 步拉 大 ,城 乡二 元 结构 明 显 ,统 筹城 乡发展 还存 在不 少的障 碍 ,和 谐社会 还需努 力 。
XI NNONGC UN
2 2 0 01 . 1来自帼 椭 蓍
一
夔 嚣
四 、财 政 支农 的主 要 政 策
1中央 政府制 定了 一系列 的确实可 行的政 策 . 比如 推行 一些 税 收上 的优 惠 政策 ,取消 农 业税 ,减轻 农 民的负 担 ,让他 们 有更 多 的资金 和空 间来 切 实改 善 自己 的生 产力 。取消农 业税 ,鼓励农 民劳作 ,是一 个明智之 举 。 2一直坚 持把农 村 的教 育 问题 摆在 重要 的位 置上 . 教 育 是一个 国家 强大起 来 的坚 实 基础 ,当然 也是 一 个 农 村 富裕起 来 的保 障 。农村 在教 育上 最大 问题 就 是 农 民子 女 的基 础教 育经 常 得不 到实 现 。所 以对 农村 的教 育 ,国 家 主要 是针对 农 民九 年义 务教 育和 农村 中存在 的大 量 青壮 年 文 盲 ,只有 解决 这 两个 现实 了 ,农 村才 可 以开展 全 面 的有 效的教育 文化 建设 。 3坚 持加 大农村 各种水 利设施 和农村公 共事 业的建 设 . 水利 设 施是 对 农 业 提高 生 产 率 的 辅助 工 具 ,有 了它 , 可 以省 时省 力 。而农 村 的公 共设施 建 设是 把农 村 向新 农村 建 设方 面努 力 的重要 一 步 ,是必 不可 少 的一步 。水 利设 施 是 对农 业发 展 的技 术提 升 ,而基 础 设施 则是 对农 民生活 水 平和生 活质 量 的一 个提 升 ,两者 必不 可 少 。所 以政府 对 这 个 措施十 分重视 ,也调 动了很 多 的人 力物 力进行 建设 。
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
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建设农业,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的要求,这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而且是有效解决“三农”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和转变,对于制定实施新时期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做好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指明财政支农的方向。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供给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和农村扶贫开发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逐步形成了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三农”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对于财政支农工作来讲,就是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针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从城乡协调、社会经济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地区协调的大局、全局出发,以人为本,围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深化农村全面改革三大任务,积极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逐步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历史沿革和基本发展趋势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是国家财政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政策的总和。
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实施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国家财力和不同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目标任务,带有鲜明的特征。
(一)财政支农政策的历史演变。
从新成立起,财政支农政策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当时国家财力还比较薄弱,为了稳固新生的政权,国家逐步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以保证化的推进。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总结9篇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总结9篇第1篇示例: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总结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振兴的工作。
为了落实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这里,我将对我所在单位近期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政策宣传和落实情况作为政府部门,我们首要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让广大农民了解政策内容和政策性质。
我们通过制定宣传方案、举办政策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民普及政策知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农业发展。
我们加强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组织的联系,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
在政策落实方面,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政策得以落实。
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负责监督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支农惠农模式,引导农民发展新产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二、政策效果评估和问题反馈在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政策效果的评估和问题的反馈。
我们定期组织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政策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政策内容和执行方式。
我们鼓励广大农民和农业从业者积极反馈问题和意见,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政策措施。
在推动支农惠农政策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部分农民对政策不够了解,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部分地区存在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继续改进工作方式,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展望未来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优化支农惠农政策,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
我们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和享受政策红利;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政策落实的合力;探索新的支农惠农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第2篇示例:一、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知晓率在支农惠农政策工作中,第一步是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政策的知晓率。
2024年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工作总结
2024年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为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财政在支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
下面对2024年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总体情况2024年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总体规模和安排得到了充分保障。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需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总额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
二、农业生产发展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改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等方面。
通过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产能和效益。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还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公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方面。
通过修建道路、铺设管道、改善供电设施、提供宽带网络等措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生产条件。
四、农民增收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通过发放农业补贴、农资补贴和农业保险补贴等,提高农民的生产收入。
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农民技能、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措施,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
五、政策宣传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还用于加强农村政策的宣传和培训。
通过开展农村政策宣传活动和培训班,提高农民对国家农村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六、监督和评估在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加强了监督和评估工作。
建立了资金使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和效果。
七、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在2024年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资金使用的效果和成效需进一步评估,以便及时纠正和改进工作。
其次,宣传和培训的效果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农民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加大对监督和评估的力度,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对于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关于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
关于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
财政支农是指国家财政部门对农业进行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的一种措施。
这种措施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下面将对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财政支农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
财政支农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进行资金投入,用以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以及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销售等。
这些投入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财政支农可以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财政支农,农民可以得到政府的资金补贴和农业技术培训等支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财政支农还可以推动农村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财政支农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财政支农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差别化的资金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从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财政支农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通过财政支农,农民的经济收入得以增加,这将促使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
农民的消费需求的增加将带动农村商品市场的发展,增加农民对工农业品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财政支农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对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各类支农惠农政策解读
各类支农惠农政策解读
支农惠农政策是指国家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涉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各类支农惠农政策的解读:
1. 农业生产支持政策,包括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生产领域给予补贴、财政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2. 农产品流通扶持政策,包括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给予支持,如建立农产品物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等,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农民利益。
3. 农村金融支持政策,包括对农村金融机构给予支持,鼓励发放农业贷款、小额信贷,支持农民创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4. 农民收入保障政策,包括建立农民工资保障制度、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包括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6. 农村土地政策,包括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流转政策、土地确权登记等,以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流转,提高农民土地收益。
综上所述,各类支农惠农政策涵盖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金融、农民收入、基础设施和土地等多个方面,旨在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三支一扶就业政策解读
三支一扶就业政策解读三支一扶是指国家开展的一个就业政策,旨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升农村就业水平和农民收入。
具体包括“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这四个方面是为了满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支教是三支一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支教,大量大学毕业生可以到农村地区的学校担任教师,为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为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提升了他们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农村地区教育质量。
支农也是三支一扶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村地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也是农民的主要就业来源。
支农政策通过引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这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农村社区,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第三,支医是三支一扶政策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农民在看病就医方面面临很大困难。
而支医政策则通过引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从事医疗工作,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这不仅提高了农村地区医疗水平,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扶贫”也是三支一扶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村贫困人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扶持的群体。
通过政府支持下的扶贫项目,大学毕业生可以到贫困地区扶贫,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脱贫工作做出贡献。
这项工作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条件,也提升了农村地区整体的发展水平。
三支一扶就业政策旨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升农村就业水平和农民收入。
通过支教、支农、支医以及扶贫,政策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到农村地区就业的机会,同时也推动了农村教育、经济和医疗等领域的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解读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解读一个共识已经非常明确: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自身寻找出路,也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推动。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解读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解读一个共识已经非常明确: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自身寻找出路,也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推动。
从现实情况看,目前的外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市场和政府,其中在政府推动力量中,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2004年,为了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中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体现在财政上,不仅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绝对量最多,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也是近年来最高。
更重要的是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支持“三农”的指导思想和支持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改变了国家与农民之间传统的利益分配格局,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具有一种里程碑性质的重要意义。
一、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初步分析现行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体系是逐步演变而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改革、创新的过程。
目前包括支出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主要是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运用投资、补助、贴息、税收等政策手段对农业农村发展给予支持。
在支出方面。
目前中央财政直接支持“三农”支出有15大类,按照这个口径,1998—2003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9650亿元[1]。
重点用于包括大江大河治理在内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建设、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其他改革、农业行政事业管理、农村中小学教育、农村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和救济等。
在税收方面。
主要有农业税轻税政策、农业税减免政策、农产品加工增值税抵扣和出口退税政策。
此外,国家财政还通过利用外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分析近年来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转变和形成过程,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支出总量保持较快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支农政策分析报告08级行政管理一班“国家支农政策”分析小组组员:代玉静靳绍君李晓敏刘明月娄贝常园崔广辉杜利杰李海波李佳佳2009年11月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分析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必须懂得,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取决于农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时刻把农民放在心上,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这些政策将连续、稳定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和农村呈现出全面、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4年开始,我国连续出台了4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这些重大的政策和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的目标和取向,重点突出、导向明确、操作性强、受益面大。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四减免”、“四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从2006年起,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
2004年以来,国家还先后出台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扩大粮种补贴范围和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粮食直补等农业各项补贴总额达到526亿元。
同时,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今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达到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520亿元,增长了15.3%。
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各类项目进展顺利。
比如,大规模建设户用沼气池、乡村公路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对农村义务阶段教育实现“两免一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这些政策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深受农民的欢迎。
中央多次强调,要保持支农惠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且不断地加以巩固、完善和加强。
事实证明,中央出台的这些支农惠农政策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助推力量,促进我国农民增收走上快速良好的发展轨道。
统计显示,2004年、2005年、2006.2007年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8%、6.2%,7.4% 7.5%,8%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五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
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11元,增幅为13.3%,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的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6.25%下降到2006年的43.02%。
2004---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下页)下面,我们就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家电下乡做逐一分析:一农村义务教育本届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在支农政策制定以及政策实施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农村义务教育的巨大变化更是一大的亮点。
一、政府确立了农村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制定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决策,决定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并先后多次召开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现场会、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现场会、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专门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农村教育工作:(1)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决定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
并要求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的问题。
(2)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6年在西部地区实施,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 (3)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2007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
“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
二、紧紧围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加大投入,精心设计,步步深入,环环相扣,逐步构建起全方位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1、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坚决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民集资,直接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上由农民为主向政府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2、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缩小西部地区与全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差距。
3、组织实施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危改工程。
4、实行“一费制”,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农村学生的教育负担。
5、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并逐步发展到全部免除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杂费和全部提供免费教科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6、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7、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
8、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试点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农村中小学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
9、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
10、国家安排资金100亿元,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以外的536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革命老区县和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县,以及西部地区部分省级贫困县、边境县。
11、提出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并要求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三、支农政策下取得的喜人成果:五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普及程度实现新的跨越(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1、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如期完成,主要目标全部实现。
到2007年底,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比2003年初的77%提高了21个百分点,超出计划目标(85%)13个百分点;西部各省(区、市)初中毛入学率均超过计划提出的90%;西部地区到2007年底累计扫除600多万文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
西部各省份均实现了各自的攻坚目标。
410个攻坚县中,368个实现“两基”,4个实现“普六”。
2、全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实现新的跨越,小学净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进一步提高,初中毛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迅速提升,主要增量都在农村地区。
例如:2002-2007年普九人口覆盖率变化情况(%)模不断扩大,住宿条件得到改善。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中央共投入专项资金100亿元,2004年至2006年下达90亿元,2007年下达10亿元“以奖代补”资金。
工程共覆盖中西部地区953个县,已新建、改扩建7651所项目学校。
——200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总规模达到2992.4万人,比上年增加67.9万人;增长2.3%;寄宿生比例达到18.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2007年全国小学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达到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平方米。
2007年全国初中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达到2.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
4、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生均仪器设备值和建网学校比例增加较快。
——2007年农村地区小学建网学校比例为8.68%,比2002年提高了6.75个百分点;初中建网学校比例为32.36%,比2002年提高了20.27个百分点。
2002-2007年全国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建网学校比例情况(%)53.14%,比2002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初中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为72.82%,比2002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
——2007年农村地区小学图书为119374.99万册,比2002年增长6.24%;初中图书为75861.59万册,比2002年增长15.27%。
2002-2007年全国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图书情况(万册)5、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高学历和高级教师的比例提升明显,城乡之间教师学历合格率差距有所缩小。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两年共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特岗教师3.3万名,覆盖了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95个县级单位的4074所农村中小学,缓解了“两基”攻坚地区教师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
——农村地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
2007年农村地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高中及以上学历)合格率达到98.97%,比2002年提高了1.88个百分点;农村地区小学高一级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大幅度提高,2007年达到63.35%,比2002年提高了34.73个百分点;农村地区小学高级及以上教师比例达46.95%,比2002年提高了14.02个百分点。
2002-2007年全国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学历、职称情况(%)——2007年农村地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合格率达到96.74%,比2002年提高了7.85个百分点;初中高一级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41.39%,比2002年的14.11%提高了27.28个百分点;中学一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45.60%,比2002年提高了15.2农村义务教育虽然取得巨大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只是相对于过去过于薄弱和相对落后的局面而言,发生一系列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从整体上讲仍然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与城市教育体系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现实中依然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仍需要全社会予以高度关注,丝毫不可松懈和掉以轻心。
从有学上、上得起学到上好学的新要求,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农政策---农村合作医疗分析在农村医疗方面,为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无钱看病、因病致贫等问题,提高农村健康保障水平,近几年国家先后实施了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并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