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演变下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
02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变动趋 势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定义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是指劳动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反 映了劳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程度。
劳动要素收入包括工资、津贴、奖金等,是衡量劳动者报 酬的重要指标。
全球劳动要素收入份额变动趋势
0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劳动要 素收入份额呈现出先上升后下 降的趋势。
要点二
政策变化
政策变化如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可 能影响劳动要素收入份额。例如,税 收优惠可能提高企业利润,从而降低 劳动要素收入份额;而产业政策可能 改变劳动力需求结构,从而影响劳动 要素收入份额。
要点三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 劳动力需求,从而影响劳动要素收入 份额。同时,技术进步也可能改变劳 动力需求结构,对不同类型劳动力的 需求产生影响。
提升教育质量
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特别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劳 动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劳动力的资 源配置效率。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使 劳动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
中观因素
行业差异
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竞争程度、技术水平等可能影响其劳动要素收入份额。例如,一些高技术行业 可能具有更高的劳动要素收入份额。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可能影响当地的劳动要素收入份额。例如, 一些发达地区可能具有更高的劳动要素收入份额。
微观因素
企业特征
研究不足之处
1 2 3
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研究
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变动分析_张璇
年我国 A 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劳动份额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 过运用生产函数估计了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发现, 劳动者所得 低于其对产出的贡献, 在企业的初次分配中存在着对劳动者 不公的现象 。 劳动报酬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资本报酬, 在初次 分配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 由此可知, 国家的政策在初次分 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向资本的倾斜是我国劳动报酬占 初次分配比重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 。 (二) 劳动力过剩 受市场规律的作用, 职工工资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劳动力 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供小于求则职工工资上涨, 供大于求则 职工工资回落 。 而现阶段, 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劳 动力严重过剩 。 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2012) 》 , 2011 年我国 15 ̄64 岁 人 口 数 达 到 100283 万 , 同 年 就 业 人 口 数 为 76420 万,就业人数约占劳动力人数的 76.2%,劳动力市场上存在 大量的待就业人口 。这种状况使得劳动者在与企业家的博弈 中处于劣势地位, 企业家很容易压低劳动者的报酬, 进而使 劳动者的劳动所得低于劳动边际生产率 。 根据 《中国统计年 鉴 (2012) 》 , 2011 年 我 国 城 镇 单 位 就 业 人 员 的 平 均 工 资 为 41799 元, 与 2001 年相比增加了 2.86 倍, 而同一时期 GDP 增 加了 3.88 倍, 两者差距很大,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由于劳动力过剩导致的职工工资过 低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的一个重大 难题 。 (三) 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投资的拉动, 而企业家投资的方向主要是第二产业中资本密集型产业, 对 第三产业特别是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 业的投资热情不高 。这一结果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吸收劳动力 能力不足,且资本处于强势地位,不断侵蚀劳动份额。 2003 ̄2005 年,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大幅度下降的一个 — 房地产行业的兴起, 资本 重要原因就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 盈利能力很高, 劳动份额则相对地减少 。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2012) 》 , 2011 年 我 国 GDP 三 次 产 业 的 结 构 为 28.2% 、 47.9% 、 23.9% , 劳 动 力 三 个 产 业 结 构 为 34.8% 、 29.5% 、 35.7% 。 这样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 第一产业虽然吸纳了较 多的劳动力, 但它在 GDP 中的占比却不高; 第二产业在 GDP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劳动市场也随之快速变化。
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市场中,劳动者的收入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过去数十年中,中国劳动报酬的份额变化已经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探究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初期,由于低成本的产业和廉价的工资水平,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相对较高。
直到90 年代,随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的快速崛起,工资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劳动报酬份额却逐渐下降。
图1: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从图1 中看出,“国有企业改革”期间,劳动报酬份额逐渐下降,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随着改革的深入,“两个一百万人” 下岗工人的潮流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和调整,使得劳动报酬份额越来越低。
2000年左右,随着外贸的发展,外资企业加入到市场竞争的行列中,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劳动报酬份额跌至历史最低点。
2010 年后,可以看到中国的劳动报酬份额开始回升。
2010 年,工资增速超过GDP 增速,但是劳动报酬份额还是处于一个低位。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共效应显现,劳动力市场整体供求的轨迹始终被政策所掌控。
此后,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外贸逆全球化环境的影响以及国内科技、知识产权、产业格式深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劳动报酬份额逐渐上升。
二、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影响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对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者的消费和生产选择行为受限低的劳动报酬份额意味着员工的可支配收入较低,这限制了他们对消费和生产的选择。
在消费方面,员工可能会选择更实惠的消费,从而影响高端市场的销售;在生产方面,缺乏高技术的员工不仅会影响企业创新,也会限制企业的制造和提供产品的能力。
关于劳动收入分配若干问题的思考
213 经济理论与政策创新关于劳动收入分配若干问题的思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出台的各项大力刺激经济增长政策仍然是以投资为主,国内需求的低迷是制约我国经济未来长期增长的瓶颈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支出的比例明显偏低㊂究其原因,居民收入偏低尤其是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是制约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㊂一 关于我国居民劳动收入分配的现状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一直呈下降的趋势㊂李稻葵等人(2009)的研究表明,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从1992年开始到1996年略有上升,然后逐步下降㊂1999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比重约为54%,但到2006年时已经下降到了50%以下㊂白重恩㊁钱震杰(2009)的研究表明,1978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约为50%,此后十年略有上升,但自1990年以来缓慢下降,2004年以来下降趋势尤为明显,2006年这一数值已降至47.31%㊂这些研究数据都表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已经下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㊂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劳动收入降低到了历史最低水平㊂赵俊康(2006)的研究表明,从1996 2003年,我国城乡就业人员增加了5482万人,劳动报酬却从54.3%下降到了49.62%㊂除内蒙古㊁辽宁㊁浙江和山东外,27个省市的劳动报酬都有不同程度下降㊂徐现祥㊁王海港(2008)的研究表明,1978 2002年我国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分布不断向右平移,资本所得普遍增长,劳动收入不断下降㊂罗长远㊁张军(2009)研究发现,1995 2004我国劳动报酬从51.4%下降到了41.6%㊂卓永良(2007)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在不断上升,从1978年的42.1%上升到1983年的56.5%㊂但自1984年以来,我国劳动收入开始不断下滑㊂到2005年劳动收入份额已经下滑至38.2%㊂虽然众多学者对我国劳动报酬占GDP 的绝对份额度量存在很大差异,但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却是个不争的事实㊂综合学者们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估计可以得知,2002 2006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乐观估计大概是50%,悲观估计是在40%左右㊂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相伴随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在逐渐缩减的收入份额中,其中的劳动收入分配差距也在逐年扩大㊂李实(2005)的研究表明,1995 2002年,不论是从城镇居民㊁农村居民,还是从全国居民数据来看,我国洛伦兹曲线都显著外移,说明我国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拉大㊂王祖祥(2009)利用‘中国统计年鉴“(1995 2005)的收入分配数据进行估算,发现目前我国城镇与农村两部门内部的基尼系数都不大,都没有超过0.34,但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加总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4,远远越过了警戒水平0.4㊂市场经济国家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3 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㊂而我国从2000年来,基尼系数一直在0.41以上,表明贫富差距的程度还在上升㊂劳动收入份额和收入差距存在密切的关系㊂资本收入增长过快,劳动收入增长缓慢是造成国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㊂正常情况,收入差距是由于不同的劳动生产率造成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意味着更高的劳动报酬,或者,从劳动生产率的反面资本生产率的角度也可以解释,资本生产率如果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会导致在收入分配过程中,财富朝拥有资本的一方倾斜,从而减少劳动收入份额,同时也增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㊂工资性收入作为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其比重的下滑跟工资的增长缓慢有关,中国大概有1亿 1.5亿的劳动人口处于未就业或未充分就业状态㊂这阻碍了工资收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进而导致了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的持续下滑㊂因此,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导致资本收入以及政府收入比例的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依靠赚取工资的居民与获得资本回报的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㊂换言之,收入份额的下降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㊂313关于劳动收入分配若干问题的思考 413 经济理论与政策创新二 关于劳动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既然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收入份额的提高和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那么找到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㊂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主要是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所致㊂劳动收入份额反映了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经济社会地位㊂该份额越低,说明劳动者的经济社会地位越低㊂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不同类型的所有制经济中,非公经济中劳动收入份额一般较低,并且工人的平均工资也低㊂在相同情况下,公有经济的劳动收入份额要高,并且工人平均工资也高㊂在私有经济中,雇主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必然极力压低工资,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好处尽量为雇主和资本所得,从而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必然越来越低㊂当前,中国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强调更多地发展私有经济和对外招商引资,现存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也大量被股份私有化,这必然会导致劳动报酬占比的下降㊂从目前披露的数据和收入与所有制的经济学规律来看,劳动报酬占比下降,是公有制的比重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下降㊁政府和工会未能在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结果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含内资和外资)越大,劳动报酬占比往往越低㊂而在公有制经济内,工人通过职代会㊁工会等机构可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且公有制经济的工资决定直接受政府管理,工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比较完善㊂而在私营经济中,工资决定完全由资方决定㊂工人的发言权丧失,相应地社会保障待遇和福利待遇也被大大削减,而且私营经济部门没有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㊂这是我国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主要原因㊂此外,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城镇企业内部职工收入增长滞后于管理人员的工资增长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数量越来越庞大,工资收入在农村居民家庭中的比重逐年提高㊂1984 1996年,我国农民工工资收入占农村居民家。
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与问题_以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为视角_张车伟
一、引言中国目前正处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初次收入分配格局却出现了不利于劳动者的趋势,一些研究表明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份额(简称劳动份额)呈现下降趋势。
如白重恩等(2009)用全国劳动报酬除以净GDP(总GDP扣除净间接税)的比例来表示劳动份额,并认为劳动份额从1995年的59.7%下降到2006年的47.3%。
李稻葵等(2009)用劳动者报酬除以总GDP表示劳动份额,认为中国劳动份额从1990年的53%下降到2006年的40%左右,且在国际范围内劳动份额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U”形关系,而中国正处在这一曲线的下行区间,这意味着中国劳动份额还将继续降低。
罗长远等(2009)则认为中国劳动份额从1995年的51.4%下降至2003年的46.2%,而在2004年之后加速下降,到2007年仅为41.6%,远低于世界多数国家55%~65%的水平。
中国劳动份额是否出现显著下降,虽然到目前为止的研究对此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但因为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这些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并不充分。
首先,从对劳动报酬的核算来看,上述研究基本上是直接使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等数据,没有按照国际上可比的口径对数据进行调整,而这些未经调整的劳动报酬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与问题———以劳动报酬占G D P份额为视角张车伟张士斌数据在某些时期往往包含了土地或资本的收益。
这些不属于劳动要素贡献的部分理应被剔除,但现有研究都没有这样做,据此得出的结论显然不能反映劳动份额变动的真实状况。
其次,现有研究对劳动份额变动情况的考察仅限于比较短的时间段,主要研究1995年以来中国劳动份额的变动情况,而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是一个需要从较长时期考察的宏观经济变量,仅依靠十余年的变动情况得出的结论显然并不充分。
要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特征与规律不仅需要使用更确切的劳动报酬数据,而且也需要从更长的时间段上进行考察。
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演变及评价
国 民收 入 占 比 的变 化 趋 势 及 原 因 , 分 析 得 到 了我 国
8 9 2 %。 辉煌 的经济成就也给国家 、 企业和居民的收入 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 础, 1 9 7 8 — 2 0 1 2 年的劳动者报酬 从 1 6 8 4 . 4 1 亿 上升 到 2 6 2 8 6 4 . 0 6亿 ,增 长 了 1 5 5 . 0 6 倍, 年均增长率为 8 1 6 %: 生产税净额从 4 3 1 . 2 5 亿上 升到 7 4 1 3 2 . 8 7亿 ,增长 了 1 7 0 . 9 0倍 。年 均增 长率 为 8 9 9 %; 营业盈余从 9 4 6 . 7 8 亿上升到 1 4 7 9 1 9 . 8 5 亿, 增 长了 1 5 5 . 2 3 倍, 年均增长率为 8 1 7 %。虽然数据揭示
续下 降趋势 , 并得到初次分配 中“ 廉价劳动力 和廉价 资本造 成 了企 业 利 润 和政 府 收 入 的 增加 ”等 基 本 结
论 。 白重 恩 和钱 震 杰 ( 2 0 0 9 ) 的研 究 基 本 赞 同李 扬 等
人的研究结论 . 同时界定 了政府与企业对 居 民部 门
对 劳 动 者 报 酬 持 续 下滑 的 贡 献 度各 占 5 0 %。 推 测 国 民收 入格 局 不 平 衡 的主 因 可能 是 企 业 占 比过 高 。李
和政 府 以“ 转移 支付 ” 手段 承担 中低 收入 组群 的教 育投 入 等政 策 建议 。 关 键 词 :初 次分 配 劳动 者报 酬 营业盈 余 生 产税 净额 劳动者报 酬 占比
中图分类号 : F 2 4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2 3 8 2 ( 2 0 1 5 ) 0 4 — 0 0 3 9 — 0 6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与总体工资水平估算及分析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与总体工资水平估算及分析*张车伟内容提要:由于存在统计口径问题,有关中国劳动报酬份额问题经常被误读。
国际上一般使用雇员劳动报酬衡量劳动报酬份额,而我国使用的统计口径除了雇员劳动报酬外还包括自雇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不同口径之间的比较是导致误读的主要原因。
本文按照国际上通常使用的统计口径估算了我国雇员劳动报酬份额及其变动状况,并把这一变动与就业格局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观察发现,2003年以来我国雇员劳动报酬份额在雇员就业比例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导致工薪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下降,收入分配格局向资本倾斜,劳动者分享经济增长程度不足;与此同时,工薪劳动者内部工资水平也出现分化,越是低收入的劳动者工资增长速度越慢,而高收入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相对较快。
如何实现劳动者尤其是低收入劳动者工资合理增长是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关键。
关键词:劳动报酬份额 工资水平 自雇就业 雇员化就业 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以下简称劳动报酬份额)是度量初次分配中劳动者分享程度的指标,也是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变动不仅关系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关系到经济竞争力和持续增长能力。
统计数据表明,近些年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出现了下降,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样的看法。
由于劳动报酬存在统计口径差异,使用不同口径数据进行国际比较常常会导致认识上的混乱,造成对问题的误读。
使用雇员劳动报酬这一可比口径数据进行国际比较会发现,中国劳动报酬份额水平确实很低,但这主要是就业雇员化程度低所决定的。
中国目前就业雇员化程度只有50%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达86%。
如果就业雇员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将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劳动报酬份额过低现象会不复存在。
当然,在使用雇员劳动报酬衡量劳动报酬的情况下,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不仅反映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而且还和雇员数量变化密切相关,在给定工资水平不变条件下,劳动报酬份额会因雇员数量增加而上升。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分析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
一、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一)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从收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
在此期间,统计口径的调整是其原因之一。
即便考虑这一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近年来我国储蓄率持续上升,主要是企业储蓄上升的结果。
企业储蓄率1992年为13.3%,近年超过20%。
对于居民来说一定程度上不是消费相对少了,而是收入水平相对下降了。
从国际比较看,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企业盈余则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份额近年一般介于50%到57%之间,比我国2007年39.7%的水平高10~17个百分点。
而这些国家的企业营业盈余介于20%~25%之间,比我国31.3%的水平低6~11个百分点。
(二)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86倍,2007年时达到3.33倍的高位。
这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很大程度上依然反映的是城乡差距问题。
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除了行业特征和技术密集等合理因素外,当前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垄断因素导致的。
我国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演变轨迹研究
( )改 革 开放 以 来 劳 动 报 酬 在 初 次 三 分 配 中 比重 变化 及 原 因分 析
期。这段时期 ,劳动工 资工作是地方或企
业根 据 中 央 确 定 的方 针 政 策 , 自行 处 理 工
导 致 了该 比 重 在 1 5 9 7年 后 表 现 出 下 降 又 上 升 的 态 势 ,这 与 当 时企 业 自主 权 下 放 过
信卫平 在 《 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的思考 》一文中将国 民经济核算 中的资金 流量表中的 5个 部门归并为住 户
是 整个 收 入分 配 格 局 中最 重 要 的环 节之
逐 渐 加 强 了集 中统 一 管理 。这 段 时 期 劳动 工 资 制 度 因 受历 史 发 展 条 件 的 影 响导 致 波
2 2 1 2 中央财 经大学经济学 院 北 京 10 3 、
( 8 YA0 1)的 阶段 性 研 究 成 果 0E 0 ◆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24
者在初次分配 中各 自 占的比例 。他 认为三
个 部 门收 入 的年 均 增 长 率 不尽 相 同 ,其 中 政 府 和 企 业 两 部 门 的年 均 增长 率 均 高于 初
方 面 可 以 为我 国收 入 分 配 改 革 重 点 的 转
渡和企业盲 目破 除规章 制度最终造成管理 ; L gI 有关。1 6 年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 91
移提供参考 ;另一方面研 究该 比重的演变 有助于从现行的制度 、 经济 、 社会等层面 ,
探 寻 该 比 重 变 化 的 深 层 次 原 因 ,避 免局 限 干 现 在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一 些 不 合 理 的现 象 ,
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变动趋势、成因:一个综述
及 学 习费用 , 职 业 的稳 定 程 度 , 职业 所 承 担 的责
价值 成 比例 的价格进 行交换 的信 条 后 , 又将 此信 条应 用 于劳动 力 。工 人得 到 自己 的价值 , 即按 劳 动 时间计算 的成 本 , 雇 主则 使用 劳 动力 去生 产 大 于 劳动力 成本 的价 值 。工 人 的成 本 就 是 维 持 生
) , 女, 新疆乌鲁木齐人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生 , 研究方 向为收入分配 、 城镇化等。
一
1 3—
好。 ” 斯密还 揭示 了工 资决定 的规 律 , 即维持 工人
马克 思在 接 受 了所 有 的商 品都 按 照 与 自身
自身及其 家庭 维持基 本生 活 的费用 , 同时 指 出工 资 的上升 和下 降 取 决 于 劳 动力 市 场 上 对 劳 动 力 的需 求 , 而对 劳动力 的需求 取决 于 国 民财 富 的增 长 。在 “ 国 富论 ” 第 十章中, 分 析 了产 生 工 资 差
、
收 入分 配理 论
高度 不 均 的 问题 。 国 内学 界 对 经济 研 究 热 点 的
排名中, 2 0 0 3 -2 0 0 8年 收 入 分 配 与 收 入 差 距 最
( 一 )古典 经济 学 中的分 配理论
最初 的古 典 经 济 学 曾把 分 配 理 论 视 为经 济
理论 的核 心部 分 。
降, 这种 趋势 会 继 续 恶 化 总 体 收入 差 距 , 扩 大基 尼 系数 。因此 , 缓 解 总体 收入 差 距 扩 大 的态 势 ,
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
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一、本文概述1、简述GDP中劳动份额的概念及其重要性GDP中的劳动份额,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劳动者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换句话说,它是衡量劳动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分配比例的重要指标。
这个比例反映了劳动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以及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
劳动份额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是衡量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重要指标。
如果劳动份额过低,意味着劳动者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例较低,这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
劳动份额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
劳动份额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增加其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
劳动份额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可持续的重要参考。
如果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本投入,而劳动份额过低,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研究GDP中劳动份额的演变规律,对于理解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各国都在寻求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并优化劳动份额,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提出文章主题: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在深入研究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在GDP中,劳动份额的演变呈现出一种独特的U型规律。
这个规律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而且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经济体中得到了体现。
本文的主题就是探讨这一U型规律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的启示。
我们观察到,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劳动份额往往较高,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资本积累的增加,劳动份额开始逐渐下降。
这一趋势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出现逆转,劳动份额开始回升,形成了一个类似于U型的曲线。
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
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揭示劳动份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及其背后的原因。
文章首先对GDP中劳动份额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劳动份额的变动对于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即劳动份额在经济发展初期呈现下降趋势,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动份额逐渐回升,形成一个类似U型的曲线。
为了验证这一规律,文章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理论模型构建、实证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等。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劳动份额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揭示劳动份额演变的机理。
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是否存在,并探讨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劳动份额演变过程,为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上,通过揭示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有助于深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理解,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实践上,对于政府而言,了解劳动份额的演变规律,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协调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了解劳动份额的变动趋势,有助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劳动份额,即劳动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程度的重要指标。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加速,劳动份额的演变规律引起了广泛关注。
其中,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 型规律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劳动份额的决定因素。
一些学者从要素禀赋的角度出发,认为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供给决定了劳动份额。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制度因素、全球化、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劳动份额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指出,工会力量、劳动法规、社会保障制度等都会影响劳动份额的大小。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演变轨迹_原因及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演变轨迹、原因及对策研究※The Analysis of the Ev oluti on Track,Reas on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the Pr oporti on of Labor Reward in the First D istributi on since Refor m and Opening2up韩金华 李忠华 白子芳 HAN J in2hua L I Zhong2hua BA I Zi2fang(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摘 要]本文在勾画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演变轨迹的基础上,指出近年来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的下降主要缘于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和制度创新时更多地向企业倾斜,而忽视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企业因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而忽视劳动者权益、劳动者因自身素质差而降低了与企业谈判的能力。
因此,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合力:政府要维护市场秩序,并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向劳动者适当倾斜;企业要在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劳动者要借助于国家的帮助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与企业谈判的能力。
[关键词]初次分配 劳动报酬 演变轨迹[中图分类号]F0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9)12-0063-06一、问题的提出为了更好地理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和更好地解决收入分配悬殊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其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改善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关键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现有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分析初次分配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危害性。
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动的决定机理(王朝科,冒佩华)
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动的决定机理王朝科①冒佩华②内容提要: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问题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是最终分配格局形成的决定力量,而且还因为其是社会公平的初始决定力量。
自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来,学术界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仔细梳理一下近几年的文献,发现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如何正确测算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2)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演变规律;(3)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形成机理;(4)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化进行解释,特别是对本世纪初以来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进行实证分析和解释;(5)改革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
但是却很少有文献研究随着经济发展,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动态变化的决定机理,本文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初次分配劳动者报酬占比经济增长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应地,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和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说明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对最终收入分配格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深入研究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随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决定机理无疑具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对现有研究文献的简要回顾官方统计资料和实证研究显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一直呈下降趋势③(蔡昉,2005;李扬,殷剑锋,2007;白重恩等,2008;李稻葵,2009),这一现象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学术界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文献关注的重点主要包括:(1)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测算方法。
在已有的文献中,测度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最常用的方法是借助按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这实质上是一种近似的替代方法,毕竟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不是一回事④。
初次分配中的劳动份额_变化趋势与要素贡献_常进雄
明 ,产 品 市 场 的 竞 争 程 度 、劳 动 者 的 谈 判 能 力 以 及 经 济 波 动 是 导 致 劳 动 份 额 偏 离 劳 动 贡 献 的 重 要 因 素 。
关键词:初次分配;劳动份额;要素贡献
中 图 分 类 号 :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 4565(2011)05 - 0058 - 06
资本收入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和固定资产折旧, 分别取自公 司 年 度 利 润 表 中 的“营 业 利 润 ”和 公 司 年度现 金 流 量 表 中 的 补 充 资 料“固 定 资 产 折 旧 ”。 “营业利润 ”反 映 了 公 司 在 正 常 的 经 营 生 产 中 获 得 的税前利润,不 包 括 投 资 所 得。 劳 动 者 获 取 的 工 资 报酬数据来源于公 司 年 度 现 金 流 量 表 中 的“支 付 职 工以及为职工支付 的 现 金 ”项 目,该 项 目 包 括:职 工 工 资 、奖 金 、津 贴 和 补 贴 ;包 括 职 工 福 利 费 ;包 括 医 疗 保险费、养老保险 费、失 业 保 险 费 等 社 会 保 险 支 出。 该项目全面反映了劳动者得到的劳动报酬。
放以来我国在经济 高 速 增 长 的 同 时,收 入 差 距 越 来 越 大 ,引 起 了 社 会 上 的 广 泛 关 注 ,很 多 学 者 希 望 从 要 素分配角度理解居 民 收 入 差 距 的 扩 大,并 获 得 更 加 有针对性的政策以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 李稻葵、
* 本文 获 以 下 基 金 的 资 助: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 批 准 号: 09CJY027) ;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科 研 创 新 重 点 项 目 ( 批 准 号: 11ZS6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 目“初 次 分 配 中 的 劳 动 份 额:理论、实证与政 策 ”( 批 准 号:10YJC790224 ) ;上 海 财 经 大 学‘211 工程’三期重点 学 科 建 设 项 目; 上 海 市 重 点 学 科 建 设 项 目 ( 项 目 编 号:B80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演变(下)——基于中国部门数据的实证研究郭雅娴2013-3-31 10:47:43 来源:《经济问题》2012年第11期四、实证分析按照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将分析的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1993~1999年是劳动者报酬占比逐步上升的阶段,1999~2002年是劳动者报酬占比基本稳定的阶段,2002~2008年是劳动者报酬占比快速下降的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各部门之间的相对结构变化和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化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见表2)。
接下来分三个阶段对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表2 不同时期劳动报酬占比变化的部门影响分解单位:%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表1中数据计算而得。
(一)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逐步上升阶段:1993~1999年1993~1999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逐步上升,在此期间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3年的56.69%上升到1999年的59.65%,提高了2.96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劳动者报酬占比提高的主要因素是部门结构的变化,贡献度为91%。
这种结构影响主要来源于住户部门和政府部门在国民经济中贡献的提升,尤其是住户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6.32%提高到1999年的30.31%,提高了约4个百分点。
在此期间,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均值分别为40%和36%,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均值分别为79%和91%。
由于住户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数值是所有部门中最高的,因此其在GDP中比重的提高带动了全国劳动报酬占比的上升。
住户部门在国民经济中贡献的提升主要源于个体经济和农户经济在此期间的迅速发展。
这一阶段各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总体影响很小,其主要原因是劳动者报酬占比在金融机构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快速上升与在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快速下降相互抵消。
事实上,这一阶段是我国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金融机构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占比由1993年的24.70%上升到1999年的44.28%,提高了约20个百分点;政府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占比由1993年的64.20%上升到1999年的95.37%,提高了约31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占比由1993年的42.29%下降为1999年的36.20%,降低了约6个百分点。
而这一时期金融机构部门和政府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跳跃式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以后阶段的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1999年这两个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达到了峰值,从此以后基本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
这一阶段金融机构部门和政府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提高主要源于两部门内部可供分配资源的增加和劳动者工资议价能力的增加。
这一阶段非金融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下降则可能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减员增效造成的企业内的劳动者数量下降,二是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劳动者及下岗劳动者数量的增加,造成了企业内劳动者议价能力的下降。
(二)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基本稳定阶段:1999~2002年1999~2002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基本稳定,在此期间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9年的59.65%略降为2002年的59.45%,降低了0.2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劳动者报酬占比基本不变的原因是结构影响和内部影响相互抵消,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和住户部门占GDP比重下降的影响相互抵消。
在此期间,非金融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9年的36.20%上升到2002年的39.75%,增长了约3.5个百分点,从而拉高了国家整体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数值;住户部门占GDP比重出现了下降,从1999年的30.31%下降为2002年的28.31%,减低了约2个百分点,从而拉低了国家整体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数值。
这一阶段非金融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可能主要源于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后的工资增加,而住户部门占GDP比重下降则可能源于个体经济和农户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环境相对恶化。
(三)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迅速下降阶段:2002~2008年2002~2008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快速下降,在此期间劳动者报酬占比从2002年的59.45%迅速下降为2008年的53.22%,降低了6.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劳动者报酬占比迅速下降的主要因素是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贡献度为71%。
这种内部影响主要来源于除住户部门以外的其他三个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非金融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从2002年的39.75%下降到2008年的34.58%,年均下降超过0.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从2002年的35.92%下降到2008年的29.10%,年均下降超过1.1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从2002年的92.84%下降到2008年的78.00%,年均下降约2.5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非金融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尤其是低技术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导致的劳动力价格下降。
这一阶段金融结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并不是源于该部门劳动者报酬的下降④,而主要源于该部门创造的增加值迅速提升,这种提升是由于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彼此并不独立,因此即使是财政政策也往往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配套贷款才得以完成。
这一阶段政府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增加值构成中资本性收入(即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的份额相对上升,这种上升也主要是由于政府财政政策中用于投资的资金迅速上涨造成的。
政府这一时期的宏观政策通过上述两个部门影响了同期全国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内部变化,其贡献率约为41%。
这一阶段劳动者报酬占比迅速下降的另一因素是部门间结构的变化,贡献度为29%。
引起这一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作为劳动者报酬占比高的两个部门,住户部门和政府部门在经济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两个部门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重均下降了约1.7个百分点:住户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28.31%下降为2008年的26.60%;政府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11.13%下降为2008年的9.45%。
这一阶段住户部门和政府部门增加值占比的下降可能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政府部门将更多的资金投向非传统的公共服务领域,其创造增加值的能力不断降低;二是居民部门中个体经济的发展环境没有得到相对的增强,从主观的生产积极性到客观的生产条件没有同步提高,导致其创造增加值的比重逐步降低⑤;三是由于这一期间政府的宏观政策,大量的资源投入到金融结构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而住户部门中个体经济所得甚微,从而使得金融结构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创造增加值的能力得到较大增强,这两个部门占GDP比重的增加也导致了住户部门与政府部门比重的下降。
五、结论1993年以来,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变化可以分为上升、稳定和下降三个阶段,目前看来依然处于下降通道之中。
在将这种占比变化分解为结构影响和内部影响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主要得益于1993~1999年期间个体经济和农户经济的发展环境相对宽松;而在1999~2002年期间虽然整体劳动者报酬占比基本稳定,但已经出现了住户部门发展减缓的趋势,同时金融机构的劳动者报酬开始迅速增加;2002~2008年期间劳动者报酬占比迅速下降,则源于劳动力供给增加而工资议价能力相对下降、宏观政策中资源投放偏向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部门、政府用于投资的资金快速上涨等因素。
事实上,宏观政策诱发了部门间非均衡发展,而部门间非均衡发展又导致劳动者报酬相对下降,然后又致使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下降,接着又引起主要依靠居民消费的住户部门增加值相对下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也是近10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现象。
如果政府不在宏观政策的资源投放方向和再分配政策方面进行调整,这种恶性循环可能在未来的10年继续发生,并最终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基金项目:吉林省软科学项目“‘十二五’时期吉林省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研究”(20110605)注释:①我国劳动者报酬中还有极小的一部分来源于(或支付给)国外部门,这个比例在各年中一般不超过0.5%,因此,在本文分析中不再考虑国外部门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均按四个部门进行计算。
②由于我国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的编制相对滞后,目前公布的最新数据为2008年。
③具体解释和计算方法请参见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
④事实上,从2002~2008年,金融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的年均增长率为27%,而同时期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这一指标均为13%,非金融企业部门也仅为18%。
⑤住户部门生产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开始出现下降,一直到2008年的9年期间没有一年出现过上升。
作者简介:郭雅娴(1979—),女,山东临清人,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财政支出、宏观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1]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6).[2]董碧松,张少杰.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基于消费需求视角的研究[J].经济问题,2009,(9).[3]黄乾,魏下海.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0,(4).[4]卓勇良.关于劳动所得比重下降和资本所得比重上升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7,(5).[5]安体富,蒋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分配所占比重[J].财贸经济,2009,(7).[6]翁杰,周礼.中国工业企业利益分配格局快速变动的原因分析:1997~2007[J].中国工业经济,2009,(9).[7]肖红叶,郝枫.中国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2009,(2).[8]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9]龚刚,杨光.论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演变[J].管理世界,2010,(5).[10]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11]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份额: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