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大地”

合集下载

解读《存在与时间》五|“在之中”:Dasein之da的展开方式

解读《存在与时间》五|“在之中”:Dasein之da的展开方式

解读《存在与时间》五|“在之中”:Dasein之da的展开方式前面我们在讨论“在世界中存在”时已经分析过“在之中”了,海德格尔为什么在这里又来讲“在之中”?在此我们有必要说明海德格尔经常使用的方法。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通常所使用的方法是这样的:他经常先来一般性地摆出此在的生存论机制和生存论建构,然后从现象学的角度实施所谓的“生存论分析”,即对此在在日常生活的生存论活动进行现象学描述。

做完这项工作之后,他便又返回去在更具体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入地揭示此在的生存论机制和生存论建构,然后再回到此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此在的日常生存活动。

然后……。

《存在与时间》这部著作基本上就是按照这种“来来回回”的方式进行的。

海德格尔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方法?我以为,这是此在之为此在的特点决定的。

此在是能在,它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此在可以显现,也可以不显现而“显似”――它不显现自身而显现为别的东西。

因此,此在的存在方式有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区别。

这样一来,我们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就不仅仅是“描述”此在的日常生活――那可能是“非本真状态”,还要“还原”到它的存在方式上去,而“还原”到此在的存在方式上去,也就是由此而展开它的“本真状态”;不仅要“展开”此在的本真状态,还要由此而确定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

如此等等,不是一次性的描述与还原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所以,海德格尔的方法是,先摆出此在生存论机制的一般性原则,然后对此在的日常生活进行生存论分析,然后回去再确定此在的生存论机制的具体方式或内容,然后再回去分析此在的生存活动……。

当然,正因为如此,《存在与时间》一书存在着重复的缺点。

现在,我们就处在“返回”的方式中:最初我们在“在世界中存在”中就曾经解说过“在之中”,不过那时是“一般性的”,只是摆出了“在世界中存在”的一个生存论环节:说明Dasein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在一个之中的存在者状态上的关系,而是生存论的关系,即Dasein生存着融身于世界,展开自身为世界,因而Dasein的世界与Dasein水乳交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海德格尔 世界与大地概念

海德格尔 世界与大地概念

海德格尔世界与大地概念篇一:正文:海德格尔是20世纪哲学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世界和大地成为了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介绍海德格尔的世界和大地概念,并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1. 世界的概念在海德格尔的眼中,世界是一个无限广阔而又无处不在的存在。

他提出了“存在-本体”的概念,认为世界是本原的存在,也是人类存在的本体。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存在,它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人类则被困在这个世界中,无法逃脱。

大地则是世界的基础和支撑,也是人类存在的场所。

海德格尔认为,大地不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人类存在的本质。

大地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变化的存在,它为人类提供了生命的源泉和归宿。

同时,大地也是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人类通过不断地耕耘和创造,使大地变得更加美丽和丰富。

2. 大地的概念在海德格尔的眼中,大地并不是一个平面的大地,而是一个充满变化和起伏的曲面。

大地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变化的存在,它不断地向前发展,而人类则被困在这个世界中,无法逃脱。

篇二:标题:海德格尔世界与大地概念正文:1. 起源在19世纪中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尼采的哲学观念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种影响也导致了一些哲学家的分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荷兰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2. 大地概念海德格尔认为,大地是存在的基础,是人类存在的根源。

他认为,大地的本质是一种“存在-实践”,而不是一种物质实体。

大地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承载着人类的精神与情感,同时也承载了人类的行动和活动。

3. 世界概念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与黑格尔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存在。

世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地方,而是一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存在。

4. 大地与世界海德格尔认为,大地是连接世界和人类的存在。

大地是创造和演化的根源,同时也是人类存在的基础。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赵佳燕国贸102班 2111004035 摘要:本文基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时代背景,阐释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和技术的本质理论,旨在表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人与自然之关系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海德格尔关于人、自然、技术三者间的关系可总结为:人是自然存在的看护者;技术是存在的“促逼着的解蔽方式”;拯救技术危险的方法是“诗意地栖居”。

结合我们正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文章最后指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人及一切存在者应该诗意地存在,诗意地安居。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技术的本质现实意义马克思在100多年前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能力不断增强。

一种征服、控制和改造自然的人类欲望便不断膨胀。

如今,当人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辉煌成就时,却不幸地发现自己也置于钢筋混凝土所构筑成的冰冷世界里。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绿地面积迅速减少,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洪水泛滥,能源短缺、资源匮乏,使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受到挑战,人们不禁要问“技术是福是祸?”,“长此以往,人类的‘栖居之地’究竟何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在20世纪上叶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技术之本质的追问,并指出拯救技术危险的最后归宿: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对于今天我们寻求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深刻意义。

一、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马丁﹒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新方式来进行,重踏哲学历史足迹,一步一步出发。

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

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

论海德格尔的_存在_之_道_

论海德格尔的_存在_之_道_

333第23卷第4期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12月 Vol.23 No.4Journal of Suihua Teachers College Dec.2003①②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之“道”冷志勇1 张 浪2(1、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2、华容一中 湖南岳阳 414200)摘 要:从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中去”这一视角出发,通过“时间性”境域和“语言”之途,海德格尔阐释了其现象学存在论的“存在”之道,使得生活与思想的表达在一个原发的“境域世界”中充分贯通,这样,就跳出了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二元分立的襁褓,使得各种在世的问题都澄现出来并获得解决。

关键词:现象学,时间性,语言,存在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3)04-0031-03 一我们中国人常言“道”为:“道可道,非常道”,用道来言说世界的演化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并且常存于我们视域里的还有客观自然的“天道”;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行道”,还有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道”。

不管是“微几”的天道,规整的行道,还是代表正义的人道,它们都不能被称之如海德格尔所言说的那种形而上的道。

在前者,道被遮蔽了!而在海德格尔那里,道却敞开着、流动着、散发着大地泥土的气息,这就是“存在”之道,在荷尔德林的诗:“母亲亚细亚,我向您……致意,凭借多瑙河,每当它从山头下来,向东方奔出,寻找世界,乐意载着舟楫,我便驾着滚滚波涛,拜见你。

”[1](P117)中,存在的根系就显现在海德格尔的视角里。

二从梅斯基(Messkirch)镇的钟志到托特瑙山中小屋附近的田间小道(Feldweg);从一位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到“反犹的纳粹党员”;从“存在”到“诗”,海德格尔一直处在存在“思”之途中,却没有完成。

作为对形式显示的思之道路在海德格尔那里是一种直接的照面,是一种在静观中对存在之道的境域的无穷反思,这种存在之道已不再是传统经验论或唯理论在抽象的二元论基础上建构了感情之实或“理性之光”,在这种“存在”之道上已没有感性与理性、本质与内容、形式和质料、偶然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取向关系,用胡塞尔的话说:“抽象的二元区分,比喻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对象与意识、直观与理智,在此已不再有效,或不完全有效”,胡塞尔用其意向性现象学说明了他所意指的形式显现境域:“即在一个围绕在显示点周围的边缘域,它总总是已在暗中匿名地,非主题地准备好了下一步的显示与可能性。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文论#精选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文论#精选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文论存在主义出现在20世纪的初期和上半叶,是直接渊源于现象学的一种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家致力于揭示存在的真理,尤其是现代人生存的真理。

存在主义文论直接派生于哲学理论且就是哲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用理论的方式较为严密地推出了存在思想,是广义的存在主义思潮的直接肇始者和确立者,其存在主义文论博大精深,有非常独特的见解。

当然这避免不了其中一些纯概念理论的玄化,使之难以理解,所以这里只对德格尔的我能理解的主要文论思想加以论述。

一、从“此在”到“存在”“存在”一词是海德格尔整个存在主义的核心,所以我们首先从它谈起。

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学生,其思想直接发端于现象学,不过很快,海德格尔与老师发生分歧。

他认为,作为老师知识确定性的基础“纯粹的先验自我”只是一种科学理想而并非真正的“实事本身”,事实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被抛在时空中并不得不与他人共在的具体的个人,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此在”才是思想应回到的实事本身。

由此,早期海德格尔建立了他自己的“此在的基础本体论”,历史性的个人生存开始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

但是,即使在早期对“此在”的思考中,海德格尔的最高哲学旨趣也不只是探索“此在”的问题,而是企图经由“此在”的分析而揭示“存在”的意义。

只不过在探究途中,海德格尔发现“路”反了,不应从“此在”走向“存在”,应从“存在”走向“此在”,亦即对“此在”的理解必须从“存在”出发才能有可能,貌似唯有把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个人放在广阔无垠的时空中,才能看出它的意义。

“存在”(德文sein,英文being)一词在西语中乃是联接主语和谓语的系词的名词化,它表示语言表述中主语和表语之间的意义关联,不能把它理解为在汉语语境中表实在的汉语语词“存在”,而应理解为语言活动中发生的意义所在。

对“存在”的思考即对“意义之在”的思考。

显然,只有把握了“意义之在”(存在)才有可能理解“人的存在”(此在),因为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即意义之在的历史性发生。

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述论之二

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述论之二

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述论之二梁景时【摘要】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心"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中从海德格尔存在论中对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思想的阐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出发,进而阐发了海氏的基本存在论思想时后期存在主义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存的昭示.【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11【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存在论;存在;存在者;存在主义;生存昭示【作者】梁景时【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通化,13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54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66),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有独创性的、影响广泛的思想家。

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存在与时间》(1926),由于此书,海德格尔被视为现象学学派的发展者、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存在与时间》的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的意义的问题,而且,他一生中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

关于“存在”,自古到今的思想家、哲学家们对此的解析众说纷纭,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

特别是在以人为本及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史实可以见证,不论是古希腊哲学的存在论,还是近代形而上学哲学的存在论,都是关注存在者的情况,追问存在者的根据或前提,用对存在者的研究代替对存在本身的研究,颠倒了存在和存在者的关系,从而忽视了本真的存在。

从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看大地艺术

从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看大地艺术

从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看大地艺术作者:张超楠来源:《艺术广角》2020年第04期一、海德格尔以“诗意栖居”之思拯救自然“诗意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这一思想寄寓了他对生存在技术“阱架”时代下的人们处于“无家可归”状态的忧虑。

“无家可归”在海德格尔看来是指众神隐遁、生态毁灭、人类在精神“荒野”中流浪的状态。

人们沉醉在技术时代“日新月异”的迷梦中无法自拔,忽略了技术本质——通过“摆置”的方式强行促逼解蔽事物,是造成人们处于“无家可归”状态的主要原因。

简言之,人类仅从有用性角度来认识并利用当代技术,自然本真的丰富性因此被人类遗忘。

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和谐共生、互为明证的关系被打破,自然成为人满足自身欲望、肆意开掘的对象,人非但没有成为受益者,反而也被卷入其中,饱受其害。

人类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整个世界变得单薄、苍白、空乏、无力。

海德格尔提出“诗意栖居”的想法,试图通过“诗意栖居”的拯救以实现人类幸福栖居在世界之中的目的,实现人对“主客二分”模式的超越,将“无家可归”的人们带回到从前人神共在的精神家园之中。

海德格尔“诗意栖居”中的“诗意”,指的并不是我们凡俗意义上的“诗”或者“诗歌”中的意味,而是“一切艺术,作为在者真理之到来的那个让发生,本质上都是诗。

”[1]“艺术,作为真理之置入作品,是诗。

”[2]他认为“诗意”是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追求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

同时,海德格尔考察了“栖居”一词在古萨克森语、古哥特语、古德语中的原初含义。

他发现“栖居”的核心指向是保护:“安居(栖居),置于和平中,就是说,处于和平中,处于自由中。

自由在其本质上保护一切。

安居的根本特征是这种保护,它遍于安居的整个领域。

当我们沉思到人就在于他的安居,就在于他呆在大地上的安居,安居的领域就已经向我们揭示自身了。

”[3]关于拯救,海德格尔认为“拯救真正的含义,是把某个自由之物置于它的本质中。

拯救大地远非利用大地(自然),把大地盘剥殆尽。

论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四方游戏说

论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四方游戏说

论海德格尔的“天地⼈神”四⽅游戏说海德格尔的“天地⼈神”四⽅游戏说的提出源于他对整个时代状况的分析和对于⼈类当前存在状况的重新审视, 并得益于他对科技本质的精辟阐释。

“天地⼈神”四⽅游戏说是为了拯救现代技术世界所造成的⼈与世界的割裂、上帝的隐匿、诸神的逃遁以及⼈类⽆家可归的现状。

他在对技术本质的批判过程中, 逐渐孕育出了世界的四重结构这⼀思想, ⽤以揭⽰技术时代对存在的遮蔽, 克服技术本性对⼈的束缚和⽀配, 使⼈从技术世界中逃避存在、背离存在的主体, 蜕变为存在的守护者, 栖居于由天地神⼈构成四重世界之中。

引⾔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和主要代表之⼀。

⼤约以1930年为界,海德格尔的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代表作当然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也正是这本书的问题促使他转向后期思想。

我们知道,此书是⼀件未完成的作品,并且在这以后海德格尔仍未正式补全其余的部分;反⽽在1930年、特别1935年之后,海德格尔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艺术的本质、诗和语⾔的存在论含义、技术、乃⾄“道”;写作的风格也有改变,新词⼤量出现,除了讲课稿之外,越来越以短篇⽂章为主,等等。

所以,不少海德格尔的弟⼦和研究者认为他在三⼗年代经历了⼀个剧烈的思想“转向”(Kehre)。

海德格尔本⼈并不否认有这个转向,但不同意流⾏的关于此转向的解释。

转向意味着他对《存在与时间》这本书的思想、⾸先是关于“缘-在”的思想的决定性的补充或实现,即从“存在与时间”的审视⾓度反转为“时间与存在”的⾓度。

⽽且,这样⼀种反转在《存在与时间》⼀书就已经开始了。

海德格尔在“论⼈道主义的信”中谈到,他的“论真理的本性”可被视为“转向”的标志。

海德格尔在思想转折时提出的“天地神⼈”四⽅游戏说,得益于他对整个时代状况的分析和对⼈类存在的重新审视, 得益于他对科技本质的精辟阐释。

“建立世界”与“制造大地”--海德格尔的艺术本源思想新释

“建立世界”与“制造大地”--海德格尔的艺术本源思想新释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l.19No.10 Oct.2019第19卷第10期2019年10月文章编号:2096-3874(2019)10-0120-04“建立世界”与“制造大地”——海德格尔的艺术本源思想新释康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艺术作晶的本源》一文中,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晶”。

探究观点背后的思想根源,会发现海德格尔之意乃是托借艺术之名,叙述其存在论思想。

对《艺术作晶的本源》一文的讨论,自其发表之日起就从未断绝,或针对文中作晶考证,或针对文中观点可能隐含思想进行推断。

“百家争鸣”当然好,但是不要忘记,此《艺术作晶的本源》一文的目的不在于得出一个“完美无瑕”的结论,而在于通过艺术之思帮助人类解除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枷锁,最终栖居于存在本源的近旁,叩问人生真相。

关键词:海德格尔;大地;世界;艺术中图分类号:10文献标识码:A《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方面的重要论文。

他在文中不但否定了“模仿论”“表现说”等西方传统艺术论,还通过对梵高绘画、希腊神庙的分析得出结论:艺术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

该文发表至今引发论争不断,著名的海德格尔一夏皮罗一德里达之争自不必说,文中关于民族、历史方面的观点也是当今学界还在争论的焦点。

想要对这些争论有所判断,只了解海德格尔有关艺术方面的观点是不够的,因为这些观点和他的存在论思想以及后期诗学思考密切相关。

一、追问艺术作品本源的起点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开篇给我们做了两个循环论证。

第一,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互为本源,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括另一方,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它们共同的本源——艺术,才能解决艺术作品本源的问题。

第二,要对艺术概念有所把握,需要我们重新面对艺术作品;然而为了确定艺术作品,我们又需要清楚艺术的概念。

海德格尔 世界与大地概念

海德格尔 世界与大地概念

海德格尔世界与大地概念
正文: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一个关于世界和大地的重要概念,即“存在-大地”(Being-大地)。

这个概念强调了人类与大地之间的联系,并将大地视为存在的基础。

海德格尔认为,大地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实体,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它包含了人类的存在。

他认为,大地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

大地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场所,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源头。

人类通过与大地的接触,与大地建立了一种精神联系,这种联系使得人类能够感受到大地的力量和美。

海德格尔的“存在-大地”概念还涉及到对“存在”的理解。

他认为,“存在”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

大地是“存在”的基础,因为它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

同时,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也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大地、时间、空间等事物相互联系的。

除了大地概念,海德格尔的思想还涉及到对诗意栖居的理解。

他认为,人类应该将生活视为一种诗意的栖居,在这种栖居中,人类能够感受到大地的力量和美,并与大地建立一种深刻的联系。

拓展:
海德格尔的“存在-大地”概念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等。

这个概念强调了人类与大
地之间的联系,并将大地视为存在的基础。

它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包括尼采、萨特、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许多现代派哲学思想。

天、地、神、人的四元合一-文档资料

天、地、神、人的四元合一-文档资料

天、地、神、人的四元合内容提要:海德格尔天、地、神、人四元合一的哲学思辨是当代深层生态学的思想基础,生态整体观将代表自然的“天地”、代表精神信仰的“神”和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终有一死的人”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失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无家可归者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莱斯利?西尔科在《仪式》中分析了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生活中土著人的艰辛和持续的生命力,而更大的目的则是通过塔尤的故事发掘出“老兵复原与重归族群” 背后所蕴含的印第安文化的生发力,而这种生发力就来源于印第安民族一直拥有的传统生态整体思想。

美国土著传统文学源远流长,虽然从1 8世纪下半叶起就有土著人从事创作活动,但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了第一代真正意义上从本民族的文化视角用英语进行创作的土著作家。

从60 年代末开始,随着美国国内民权运动的深刻影响和人们对印第安文化的关注,斯科特?莫马迪( Scott Momada)y 的《黎明之屋》(House Madeof Dawn 1968)和詹姆斯?韦尔奇(James Welch)的《浴血隆冬》( Winter in the Blood ,1974)等作品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

以莫马迪荣获普利策文学奖为起点,美国文学史上出现了被著名学者肯尼思?林肯( Kenneth Lincoln )称作美国土著文学复兴”( Native American Renaissance )的新阶段。

在土著作家的文学创作中,读者明显感知到了印第安民族的宗教观和灵学思想与基督教等西方传统宗教理念的不同、土著人的群体意识与白人的个人主义的差异等。

在所有当代美国土著作家的作品中,“莱斯利?马蒙?西尔科( Leslie MarmonSilko ) 的《仪式》(Ceremony 1977)在评论界获得最多赞扬”,迄今已被译作日文、德文等在多国出版,出售逾50 万册。

《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的前主编罗伯特?纳尔逊( RobeaNelson )认为:莱斯利?西尔科可能是最广为人知,当前被最频繁地收录进文学选集的美国印第安作家。

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一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说."我在等待神的来临。

"有时候人信仰宗教,却离开了存在的根源,因为人把宗教视为现实世界中的工具来使用,相信自己死后可以升天堂,但这往往只是心理自我安慰的心灵幻觉而已!海德格尔则告诉人们要以真诚、开放的态度,揭开被遮蔽的世界,寻找真理的真相,以等待神的来临。

引言时代背景海德格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

他的影响力极为广泛,也极为深刻。

这是因为他充分掌握到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形而上学。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偏重于有形可见的一切,譬如,努力追求对宇宙的认识,他所能产生的心得就仅止于向外了解物质世界。

或者,如果他只注意到人的问题,如加缪、萨特等哲学家,便仅能专注于人的世界,对历史、社会、文化有其评论与见解。

然而,形而上学则是探讨这两者最后的根源。

天地间的存在之物有二:自然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

但是,这两者的存在均无必然的理由。

世界可能因战争而整个毁灭,人的生命更是短暂,连文化也可能被我们自己所破坏。

既然这两者没有最后的保障或内在的根据,它们为什么又会存在呢?因此,哲学家研究形而上J学,就是要深入这些现象的背后,询问这两个世界既然没有内在的基础,但它们事实上又存在,那么一定有别的理由,这个理由便称作"终极的世界"。

相对于我们的有限,它是无限的;相对于我们的变化万千,它是超越的;相对于我们的浮面,它是根本的。

形而上学就是要研究这第三个世界,换言之,就是要去找寻前两个世界的最后基础何在。

由此观之,海德格尔的关怀焦点是非常准确的。

海德格尔生于188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正好是他的盛年时期。

他三十八岁出版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 Beingαnd Time)广受重视,成为当代的大哲学家之一。

1933年,纳粹统治德国,海德格尔四十四岁,竟接受纳粹的指示,出任弗莱堡( Freiburg)大学的校长。

这件事一直为后人所批评。

海德格尔论“大地”

海德格尔论“大地”

海德格尔论“⼤地”贺念摘要:海德格尔思想的道路是:思想的事情的规定。

此条道路根据其前、中、后期集中讨论的主题不同,⽽分别表现为此在敞开的世界性、存在⾃⾝作为虚⽆敞开的历史性和语⾔⾃⾝道说的语⾔性。

任何思想的局部都相关于其整体,因此海德格尔论述的⼤地也必须分别从世界性、历史性和语⾔性三个维度进⾏探讨。

前期世界性的⼤地是⼿前之物,它依赖于与此在的相遇⽽敞开⾃⾝的本性并世界化;中期历史性的⼤地是“涌现着-庇护着”的⾃⾝锁闭者,即作为本源性的⾃然,它与世界的⽃争实现了⽆蔽,即真理;后期语⾔性的⼤地是作为天地⼈神中的⼀元参与世界的游戏,它与天空、神和能死者的四元游戏为⼈诗意的居住赠予了家园。

关键词:海德格尔;⼤地;世界;历史;语⾔;林中空地作者简介:贺念,武汉⼤学哲学学院美学专业研究⽣,研究⽅向:西⽅美学。

引⾔1889年9⽉26⽇,海德格尔出⽣于德国的梅斯基尔希⼩镇;1976年5⽉26⽇,海德格尔逝世于德国的梅斯基尔希⼩镇。

他的⼀⽣,正如他⾃⼰的遗⾔所说,是⾛在⼀条既显现⼜隐匿的思想的道路上,那是“⼀条通向对思想的事情的规定的道路”。

[1]作为思者的海德格尔,其思想的核⼼问题是思存在本⾝,“在其整个哲学⽣涯中,吸引海德格尔的问题,简明地说就是:存在意谓什么?”[2]。

海德格尔在其成名作《存在与时间》开篇就提出要重新思索存在的意义问题,“我们现今对‘存在’究竟意谓什么有答案了吗?没有。

所以我们应该重新思索‘存在意谓什么’这⼀问题”[3]。

⽽⽐梅尔不同意这⼀看法,他认为,“如果我们试图把握那个使海德格尔的思想充满活⼒,使其探究永不停歇的问题的核⼼,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个核⼼是双重的,它既是对存在的探索⼜是对aletheia(真理,⽆蔽)的探索”[4]。

尽管如此,但正如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后记中指出的,“真理是存在者如其所是的⽆蔽。

真理是存在的真理”[5]。

可见,存在与真理是同⼀的,它们共属⼀体,且存在⽐真理更为本源。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第七主题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家园”主题读写“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哲学思辨中遨游半辈子后的幡然醒悟。

的确,除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精神的家园,一个诗意的家园在。

在这一家园中,我们可以享受文学、音乐、爱情、亲情……从而获得精神的幸福与满足。

不管你闲居陋巷还是身陷缧绁,只要你的心灵是自由的,只要你有放飞心灵的那一片蓝天,只要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汲汲于富贵,不醉心于功名,那么你就能超越物质化的生活,摆脱尘世的羁绊,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诗意家园,获得诗意般的美好人生。

开辟心灵的后花园作者:王开林先引用一则小笑话,版权归大文豪苏东坡所有。

当年,东坡先生因为写讽刺诗得罪了当权派,被贬谪到穷荒之地的黄州(今湖北黄冈),挂职为团练副使。

其政治处境和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必须亲自种地才有口粮。

真可谓人不堪其忧。

轼也不改其乐,茶余饭后,编出许多小笑话,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讲的人姑妄言之,听的人姑妄信之,一笑能解万古愁。

一则小笑话的译文是:有两个人在一起交谈各自的理想。

一个说:“我生来未满足的只有吃饭和睡觉两件事,往后发了财,要吃饱了饭便睡觉,睡足了觉又吃饭。

”另一个说:“我的想法跟你不同,要吃饱了接着吃,哪有闲工夫再去睡觉?”这两个人在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直讲得唾沫飞溅,其最高理想却远在基准线之下,所以令人喷茶喷饭。

笑过之后,你我反躬自省,比起这两个可怜虫来,又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当然啦,你我都不是那种吃了又睡、睡了又吃的蠢猪,也不是那种吃了又吃的饕餮之徒。

我们会将理想的基准线至少拔高一千米,从生存层面拔高到生活层面上来。

但离生命的层面仍有一千米的落差。

活着(生存)——活得体面(生活)——活出意义和乐趣(生命),理应层层推进。

“我将不甘平庸!”你也许会指天发誓。

具体的做法,说简单,真的很简单:多读几本好书;多听几首名曲;多看几场精彩的演出;多游历几处风光旖旎的山川;多结交几位见识不凡的朋友;或是集邮,收藏小玩艺;或是练习琴、棋、书、画;或是热爱体育运动。

“林中空地”及其本性——论海德格尔中期思想一核心语词

“林中空地”及其本性——论海德格尔中期思想一核心语词

的本义就是指 四周为森林所围绕的一块 空地 。初看之下 , 这

翻译显得过 于诗 意化 甚至有 点随 意, 不太 像 一个 哲学概
念, 但熟悉海德格 尔思 想 的人都 知道 , 反对的恰 好是传统 他
哲学把握意义上 的概念 。他 强调 语词 , 不寻 求和 诉诸 概 而
念 , 的思 想 也 不 是 建 立 在 概 念 、 断 和 推 理 之 上 的 。他 甚 他 判
正如这一语词所 显示 的那样 , 中空地首先是一敞开领 林
期 , 中空地却为语言 的声音。但 唯在 中期思想 中 , 林 海德 格
尔不厌其烦地思索着林 中空地的意义和本性 。


何谓林 中空地
域, 与稠密森林相对 。正因为如此 , 它才能为存在 者的进 出、 敞开和隐蔽提供可能。存 在者惟有进入敞开领域 , 或者离开
现 代 思 想 的基 本 主 题 是存 在 , 区别 于 以理 性 为 主题 的 这
“ 澄明之境”, 彭富春 的翻译为 “ 中空地” 林 。虽 然前一 种翻 译在学术界广为流传 , 但无论 就该德文词 的原意 , 还是就 海
德 格 尔 的 思想 本 身 , 一种 翻译 显 得 更 为 贴 切 。deLctn 后 i i ug h
d i tn 英文 的翻译一般为 c aig熊伟等 翻译为 i Lc ug, e h lr , e n

收 稿 日期 :09—1 — 20 1 9
作者简介 : 李相武 (90一) 男, 18 , 湖北研 究。
第1 期
现了一敞开领域。根据存 在者来思考 , 比存在者更具有存 它 在特性。因此 , 这一敞开中心不是为存在者所包 围, 相反 , 这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海德格尔说,作品要通过艺术家而释放出来,达到它纯粹的自立。

正是在伟大的艺术中,艺术家与作品相比才是某种无关紧要的东西,他就像一条为了作品的产生而在创作中自我消亡的通道。

我们一般认为,作品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先有作家后又作品。

但是在这里,作家处于被动的地位,关键因素在于作品本身而不是作家。

作品虽然是由作家创作的,但是作品并不依赖于作家而存在,作品以作品本身而存在。

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就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它们是休戚相关的,处于作品存在的统一体中。

作品所建立的这个世界,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

作品所建立的世界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关于作品建立一个世界,涉及到了如何建立以及建立的世界本质是什么。

作品在自身中开启出一个世界,并且在运作中永远守持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非对象性的东西,而我们人始终隶属于它。

也就是说,作品建立的世界本质在于命名和决断,我们人也活在其中。

在艺术作品建立的世界中,作品材料的本质显现出来。

如石头在建筑作品中显现,因为建筑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石头本身得到保存。

在建筑作品敞开的意义世界里,石头意味着硕大和沉重,建筑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石头的硕大和沉重也即它的本性的命名力量之中。

艺术创作的目的是显现材料的本性,作品把自身置回到万物的本性之中,这样作品才能成为作品。

作品回归之处,作品在这种自身回归中让其出现的东西,我们曾称之为大地。

大地乃是涌现着庇护着的东西。

大就是物自身,作品使物自身显现,使万物各为其物。

作品把大地本身挪入一个世界的敞开领域中,并使之保持于其中。

作品让大地是大地。

也就是作品让万物以其自身方式保存在作品所建立的意义世界中。

大地是本质上自行锁闭者。

制造大地意思就是:把作为自行锁闭者的大地带入敞开领域之中,即把不可揭示性通过艺术作品揭示出来。

大地意含某物自身以及万物自身。

只有当大地作为本质上不可展开的东西被保持和保护之际,大地才敞开地澄亮了,才作为大地本身而显现出来。

灵魂,大地的异乡者——海德格尔对特拉克尔诗歌中颜色意象的解读

灵魂,大地的异乡者——海德格尔对特拉克尔诗歌中颜色意象的解读
切入点ꎬ试图对海德格尔哲学进行一些分析和解释ꎮ
一、存在之蓝
在特拉克尔的诗中ꎬ蓝色是唯一一种基本上由
始至终都代表同一个含义的颜色ꎬ他代表着“ 神圣
存在” “ 上帝” 或者“ 道” ꎮ 而蓝色这种颜色在特拉克
尔诗中的使用频率也是最高的ꎬ在笔者选取阅读的
狂与野兽ꎬ池塘与石头ꎬ鸟的飞翔与小船ꎬ异乡人与
«梦中的塞巴斯蒂安» [2] 中ꎬ“ 蓝” 总共出现了 86 次ꎮ
Abstract: This article based on Heidegger’ s book The way that leads to languageꎬin this book Heidegger put his own theo ̄
ry on explaining Trakl’ s poetry. This article try to reinterpret Heidegger’ s unique explanation of Trakl’ s poetry and analyze
Soulꎬthe Stranger on the Earth
———Analysis of Heidegger’ s understanding to the Colors and Images in Trakl’ s Poetry
SONG Hui-ling
( School of Philosophyꎬ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ꎬ Beijing 100872)
遮蔽的ꎬ但同时ꎬ这两种朝向的可能性又如同月亮的
所有的诗作ꎬ使这“ 独一的诗” 成为其所有诗作的精
两面ꎬ不同在者的存在方式展示着不同的显现面ꎮ
神底色ꎬ这正是特拉克尔诗作具有非凡价值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海德 格尔 思想 中真 正将 大地形 成 主题 的是在
罩着我们 的庞大之物。更有甚者 , 客体最终 以集 置
的方式 促逼 着人 , 以把人 置入 它 的 强 大 的 阴森 的力 量 中的碎 片的方 式而摆 置人 及万 物 。
庞 大之 物和表 面上看来 总是 完全能得 到计 算 的东
西, 恰恰 因此成为不可计算的 东西。后 者始终是一种 不
Hale Waihona Puke Apr 2 2 , 01 论 中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 大地”
蒋邦芹
(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武汉 40 7 ) 3 0 3

要: 海德格 尔思想中的现代技 术彰显 了作为存在 者意义上 的“ 的世 界 , 有” 同时 , 蔽 了大地 的 大地 性 : 遮 而
此一遮蔽性 却充分地 体现在 艺术作 品 中, 艺术作品在 建立世界 的 同时制造 大地 。决定技术 和艺术 区别的 关键 是 。 是否让 大地作为 大地显现 。海德格 尔试 图通过对 艺术的沉思 , 显现被遗 忘了的存在 , 以此, 期待现代技 术 回到技 术

6 ・ 2
21 0 2年第 2期
到 自身 中并消失于 自身 中, 即一种 涌现 着又返 回到 自身
基金项 目:湖北省教育厅 人文社科 基金 项 目“ 海德格 尔世界之思与和谐社会建构的关联性研 究” 2 1j q 2 ) (0 l 15 D 作 者简介 :蒋邦芹 , , 女 河南信 阳人 , 武汉纺织 大学哲学与文化研 究所讲师 , 士。 博
的 本 质 之 中。
关键词 : 德格 尔; 界 ; 海 世 大地 ; 术 ; 技 艺术 中 图分 类 号 :5 65 文 献标 识码 : 文 章 编 号 :0 66 5 (0 2 0 - 6 -4 B 1 .4 A 10 -12 2 1 )20 20 0
在 以《 存在与时间》 为代表的前期作品中, 海德
第 31 l 2 卷 第 2期 0 2年 4月
J m oJnhnU i ̄t H m ni c ne di 1 o  ̄ fi 江汉 大学学报 ( ai s i E i0 u aga n e i( u t S ec tn v y 人文科学版) e
V 1 1 N . 0. O2 3
可见的阴影; 当人 成 了 主 体 而世 界 成 了 图 象 之 际 , 种 这
中期 的思想 中 , 并于 《 艺术 作 品 的本 源 》 文 中正 式 一 提 出大地 概 念 。在 他 看 来 , 大 地 不 是 一 个 任 意 选 “ 定 的场 所 , 而是 这样一 个地 方 , 他各 个地 方都 以之 其 为基 础 ; 照希 腊人 的说 法 , 是 按 它 ∈ 自然 ) ” ( 。
的在 场 。他 指 出 :
对希腊人来说 , 乃是表 示存 在 者本 身和存 在
整体的第一个根本性名称。在希腊人看来 , 存在 者乃是
那 种 东西 , 自立 自形 , 所促 逼 地 涌 现 和 出现 , 它 无 它返 回
我们认为 , 对大地 的不同态度构成 了技术世界
与艺术 世 界之 间 的本 质 的 区别 , 这种 区别 同时显 现 出技术 世 界与 艺术世 界之 间的悖论关 系 。我们 通过 研 究 中期海 德格 尔 的大地 之 思 , 现 技 术 世 界 与艺 展
此 在通 过 “ ” 手 建立 了与世 内存 在者 之 间 的关 联 , 这 些 世 内存在 者分 为 以人工 产 品为代表 的器 具和并 非 处 于上 手状 态 的在 手之 物 两 大 部 分 , 地 明显 属 于 大 需要 通 过此 在使 用器具 的 活动揭 示 自身 的存 在 意义 的在手 之物 。后 期 的海 德 格 尔 指 出 , 言作 为道 本 语
术世 界 的悖 论关 系 , 现 出区 别 于尼 采 意 义 上 的一 展
个世 界 目的 只有一 个世 界 的观点 。

∈ 是 涌现 着 )

现代技术世界 中的“ 大地”
在 形 而上学 的历史 中 , 地属 于 自然 , 大 自然和历
收 稿 日期 : 0 1 1 0 2 1 —1 — 9
格 尔通 过此 在理 解世 界 , 界是此 在 的性质 与规 定 。 世
史 共 同构成世 界 。在这 个世 界 中 , 人成 为 主体 , 界 世 成 为人 所设立 的对 象 , 且 人 可 以通 过 表象 性 思 维 并 方 式将 这 个 对 象 图 像 化 。 “ 预 先 计 算 中 , 在 自然 受 到 了摆 置 , 历 史 学 的事 后 计 算 中 , 史 受 到 了 摆 在 历 置 。 …明 此 , 为存 在 者 整 体 的世 界 被 摆 置 到 有 ” 在 作 理性 的人 的面前 , 受 理性法 庭 的审理 , 经 世界 成 了有 表 象能 力 的人 的图象 ,世界 被 把握 为图象 了”】 “ _9。 ] 随着 主体从 和它共 同在 场 的万物 中 凸显 出来 , 体 客 也 随着 主体性 力量 的增 强 而增 强 , 至 于显 现 为 笼 以
身让天、 、 、 地 人 神作为天 、 、 、 地 人 神存在 , 并形成 四
方 域 的游戏 。虽 然 自然 的天地在 语 言指 引之前 就 已 经存 在 了 , 那是 与我 们人 没有关 系 的 自然 的天 地 。 但 天 、 、 、 作 为 世 界 出 现 , 成 历 史 的开 端 是语 地 人 神 形 言 , 地置 于语 言 的规定 之下 。 大
阴影总是 笼罩着万物 。 卵 [
庞大之 物表 现 了现 代 技 术 的特 点 —— 集 置 : 它 在“ 限定 ” 强求 ” 的基 础 上 对 物 、 与“ 人 自然 构成 “ 限 定” “ 与 强求 ” 可 以说 , 现 代 , , 在 “自然 死 了 ” 。那 么 现代 人是如 何看 待 自然 的呢? 首先 , 海 德格 尔看 来 , 在 自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