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三维)
2.掌握运动的形成过程,包括神经系统的调节、骨骼的杠杆作用、肌肉的收缩和关节的支点作用。
3.能够解释不同动物运动方式的形成原理,如奔跑、跳跃、游泳等。
4.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不同动物的运动适应性和运动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来自励他们勇于提问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对团队合作和交流的重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动物的运动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运动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动物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2.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动物,亲身体验不同运动方式的适应性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对于运动系统的组成和运动形成的过程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运动简单地理解为肌肉的收缩,而忽视了骨骼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动物运动的形成,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3.提醒学生运动系统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运动的原理和作用。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动物,撰写一篇关于该动物运动方式及其适应性的小论文。
2.鼓励学生在撰写作业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学术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与学生进行交流,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第15章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案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第1课时)一、设计思路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本节教学中,以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究、交流和讨论以为主,以教师适时的启发和点拨为辅,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在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探讨动物运动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
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骨骼、骨骼肌组成的。
人体的每块骨都是一个器官。
教材中以长骨为例阐述骨的结构及其与功能的适应性。
通过实验探究骨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物质组成的,这两大类物质的比例决定着骨的硬度和韧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1)观察辨认长骨的主要结构(2)解释骨的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3)说明骨的特性与骨成分之间的关系2.能力(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3)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交流合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和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2)关注骨健康,预防骨疾病四、教学重点1.长骨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2.骨的成分和特性五、教学难点1.骨的结构和组成成分与其功能的关系2.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活动六、教学准备1.准备新鲜的羊长骨、鱼肋骨、鸡的下肢骨以及其他形状的骨。
2.准备实验中可能用到的药品和器材。
七、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学生观察、探究、交流和讨论与教师的启发点拨相结合2.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前瞻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作为组织者,教师应该有效地创设丰富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质疑,进而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寻求实验的结果,而是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
九、教学过程十、问题探讨1.骨质疏松表现为骨骼呈现中空疏松、脆弱易骨折等。
骨质疏松是一个缓慢而持续多年的过程,大夫或患者本人对它尚未察觉时,可能发生意外的骨折。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15章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第3课时
三、运动中骨骼肌的协调
在一个简单运动中,至少有多少骨?多少关节?多少骨骼肌的参与呢?引出运动过程中的骨骼肌的协调。
自此利用屈肘伸肘的例子,结合简单模型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运动中骨骼肌的协调作用,归纳总结。
拓展
除了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在运动中还需要哪些结构参与?
引导学生思考:消化系统负责获得有机物,呼吸系统负责提供氧气,循环系统负责运输……,感受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重点
人体运动的形成
难点
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
教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教材分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法说明
引入
活动:完成屈肘、伸肘动作,体会一个动作的完成,除了骨、关节,还有什么结构参与了?
学生回忆
学生思考
复习:骨骼肌的结构及特性
骨骼肌在我们初一学习人体基本组织的时候曾经设计过,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出示图片,介绍骨骼肌的结构组成——肌腹和肌腱。结合生活中学生吃鸡腿的感受,归纳总结。强调骨骼肌的着生位置。
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的骨骼肌的功能特性是什么?
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是什么?在运动形成中的起动力作用。
学生复习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听老师介绍、补充
二、运动的形成
出示屈肘伸肘图片,讨论屈肘、伸肘动作中,骨、关节,骨骼肌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运动时如何实现的?
结合杠杆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产生,是在神经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动着骨围绕关节活动,明确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杠杆、支点、动力)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第三课时)
课 题
第15章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第三课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生物第15章动物的运动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增强学生对动物运动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2.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动物运动的结构与功能,降低学习难度。例如,通过动画演示肌肉收缩与松弛的过程,使学生更易于理解。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种动物运动方式,分析其在自然界中的适应性,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2.设计一份关于动物运动知识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动物运动的基本结构、肌肉收缩与松弛的生理机制、不同动物运动类型的适应性等。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突出重点,体现创意。
3.教师批改练习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基本类型、适应性等。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教师解答学生疑问,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4.强调动物运动在生物进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运动方式,分析其在自然界中的适应性。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总结所选动物运动方式的特点、优势以及在生存竞争中的意义。
第15章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第4课时)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这些题目旨在检验学生对动物运动形成原理的理解程度。我会在学生做题时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动物运动的基本结构、形成过程和能量转化。我会强调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阶段,我会先介绍动物运动的基本组成,包括骨骼、肌肉和关节。我会用图示和模型来展示这些结构在动物体内的位置和作用,并解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产生运动。
接着,我会深入讲解生物力学原理,如力的产生、传递和转化。我会通过动画和实际运动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原理。同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以及这种转换对动物运动的意义。
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展示动物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动物运动的特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知识讲解,突破难点:以讲授法为主,结合案例分析,讲解动物运动形成的生物力学原理。
教学策略:采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原理。针对学生的认知难点,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动物运动形成的生物力学原理,掌握骨骼、肌肉、关节在运动中的协调关系。
2.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在合作中的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动物运动实例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
1.生物力学原理:分析动物运动中力的产生、传递和转化。
第15章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第2课时)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教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运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动物运动的形成。
3.讲解与探究:
(1)讲解骨骼、肌肉、关节等在动物运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动物运动的基本结构。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动物运动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小测验等形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骨骼、肌肉、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运动产生的基本原理。
2.难点:理解动物运动形成过程中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动物运动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教师将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4.撰写一篇关于动物运动的科普文章,内容可包括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运动原理、运动的意义等。要求语言简练,图文并茂,字数不少于500字。
5.开展小组合作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动物运动现象,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该运动方式的原理和特点。下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分享研究成果。
1.观察身边的动物运动现象,选择一种动物,描述其运动方式,并分析其骨骼、肌肉、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要求不少于300字,以日记形式记录,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 课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15章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9至19页第五单元第15章第2节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学习了一年生物课,多数学生初步具备使用生物学基本实验仪器、器具进行探究实验的技能,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及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以学生熟悉的人为例,主要阐述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以及躯体运动的形成。
教材主要通过学习骨、骨连结、骨骼肌三个方面的知识点,从而理解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
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是通过实验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了解骨的结构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实验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本节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好奇心理,巧用实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分析。
借用多媒体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长骨的结构与功能,骨的成分与特性。
3、教学难点:骨的结构和成分与其功能的关系。
教学目标:1、描述骨的形态,辨认骨的结构、掌握骨的功能。
2、探究骨的成分组成、分析骨的特性。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依据所学骨的知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和培养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思想。
教学策略:1、本节内容丰富,知识点的连贯性强,一环扣一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骨、关节、骨骼肌的知识点时,各个知识点要连贯起来,帮助学生建立人体运动系统组成的基本框架,以及理解人体运动形成的基本特点。
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学会观察与思考,教师尽可能多地使用直观材料,如新鲜的动物长骨、脊椎骨和骨骼标本、模型或挂图等。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骨的结构、成分和特性。
2、本节知识对学生的要求层次较高,教师要注意抓住最核心的东西,揭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动物运动的形成教案
动物运动的形成教案教案: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运动的形成和进化过程;2.掌握动物运动的分类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动物运动的形成;2.动物运动的分类和特点;3.动物运动的进化过程。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1.观察一些不同种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让学生思考动物是如何运动的。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动物可以在陆地上行走,而另一些动物则在水中游动?Step 2:讲述动物运动的形成1.介绍动物运动的形成,包括进化和适应性。
2.解释进化是指在生物种群中逐渐发展和改变的过程,生物通过进化适应环境变化。
3.讲解适应性是指动物生理和行为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
Step 3:动物运动的分类和特点1.分类: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将动物分为四类:行走动物、游泳动物、飞行动物和爬行动物。
2.特点:a.行走动物:四肢支撑身体,通过重复地移动来前进。
如人类、大象、狗等。
b.游泳动物:有特殊的身体形态和肌肉控制,能在水中灵活前进。
如鱼、鲸、海豚等。
c.飞行动物:可以在空中滑翔或飞行,有适应性的翅膀和羽毛。
如鸟类、昆虫等。
d.爬行动物:通过爬行的方式前进,身体接触地面或其他支撑物。
如蛇、蜥蜴、螃蟹等。
Step 4:讲述动物运动的进化过程1.进化过程:动物运动的形成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
2.以脊椎动物为例,从鱼类逐渐进化为两肢动物,再进化为四肢动物,最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行走、游泳、飞行和爬行动物。
Step 5:运动方式的适应性1.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都是适应其生存环境的产物。
2.行走动物适应陆地环境,游泳动物适应水中环境,飞行动物适应空中环境,爬行动物适应各种环境。
3.运动方式的适应性使动物能够更好地获取食物、避免危险和繁殖后代。
Step 6:巩固知识点1.分组让学生讨论不同类型动物的特点和适应性。
2.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发现,并与全班分享。
Step 7:课堂小结1.总结动物运动的形成和分类。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我将采用以下情景创设策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动物运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中产生探究欲望。
2.创设生活情境,如引用学生熟悉的运动员、舞蹈演员等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动物运动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设计互动游戏,如“动物运动会”,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以下是具体策略: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探讨其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研究报告,包括搜集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举办小组汇报活动,让各小组分享研究成果,互相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针对问题进行解答,消除学生的困惑。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选取一种动物,描述其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并分析其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2.作业要求:内容完整、结构清晰,语言表达准确,体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作业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与交流分享
案例中强调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探讨、研究动物运动系统。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通过小组汇报和交流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4.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
本案例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动物运动系统模型、观察动物运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这种紧密结合实践与理论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课题第15章第二节动物运动的形成(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说出人体关节、骨骼肌的组成,描述人体躯体运动的发生。
能力目标:运用生活中常见材料,尝试制作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
情感目标: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1.运动系统的组成;2.躯体运动的形成。
难点:躯体运动的形成。
教法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推理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观察分析法等。
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模型等。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一、情景导入【创设情景】由一组动物生活行为的视频引入动物的运动。
【提问】1.视频中有哪些动物?2.它们在进行怎样的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从视频影像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回答后得出视频中的动物和动物运动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探究活动一:运动系统的组成1.请全体学生起立活动筋骨,探究思考“哪些结构参与了动作的完成?”。
学生结合预习说出运动系统的组成,然后请学生坐下。
2.骨连结的三种形式:【展示】人体骨骼结构图介绍人体的骨骼,根据学生预习情况举例说明骨连结的三种形式(不活动的连结、半活动的连结、活动的连结)。
【活动】【学生活动】1.学生说出: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2.学生回答:不活动的骨连结,如脑颅骨各骨之间的连结;半活动的骨连结,如椎骨前方椎体间的连结;活动的骨连结即一般所说的关节,如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等。
3.学生参与活动并思考和回答问题。
(1)观察抚摸:颅骨连结的紧密性,体会其作用;(2)体验思考:进行深吸气和深呼气,体会胸骨和肋骨的活动情况,并思考其意义。
(3)知识拓展:活动一下全身的关节,回想一下足球运动员容易损伤的是那个关节?体会这些关节中哪个是最灵活的,活动范围最广的?【提问】“关节为什么具有灵活性”,引出关节的结构。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第15章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础,掌握骨骼、肌肉、关节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作用,了解运动产生的过程。
2.学会观察和分析动物运动的方式,能通过实例解释不同动物运动的特点和适应的环境。
3.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途径获取与动物运动相关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爱自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互动游戏来导入新课。我会邀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模仿不同的动物运动,如青蛙的跳跃、鸟类的飞翔、猫的行走等,其他学生猜测他们模仿的是哪种动物。这个游戏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之后,我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动物会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及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
为了巩固学生对动物运动形成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选取一种动物,详细描述其运动方式、运动系统结构以及适应的环境。要求用生物学术语进行准确描述,不少于300字。
2.设计一项实验,探究肌肉收缩对动物运动的影响。要求列出实验目的、材料、步骤、预测结果和结论,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数据。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并提出几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说明原因。
4.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一起观察家中宠物的运动方式,分析其运动原理,并撰写观察报告。
5. �搜索与动物运动相关的新闻或科普文章,了解当前科研领域关于动物运动的研究动态,与同学分享收获。
6.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关于动物运动的宣传海报,内容包括:动物运动方式、运动系统结构、健康意义等,要求图文并茂,富有创意。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生物第15章动物的运动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
3.选择一位你熟悉的运动员,了解他的运动项目及运动表现,分析其身体结构、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等方面的特点,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分析报告。
3.教师以青蛙跳跃为例,详细讲解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包括肌肉收缩、关节活动、能量转换等,引导学生了解运动产生的基本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你观察过哪些动物的运动?它们有什么特点?
b.为什么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会有差异?
c.动物运动对它们的生存有何意义?
3.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动物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对动物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结合教材,讲解动物运动的基本概念,如骨骼、肌肉、关节等,并阐述它们在动物运动中的作用。
2.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骨骼、肌肉、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动物运动原理的理解。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a.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保护、关爱动物等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b.通过对动物运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对个体和种群生存的重要性,增强生命观念。
7.课后拓展,巩固知识:
a.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b.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动物运动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肌腹——主要有肌胞构成、多位于骨骼肌的中央部位,
是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部位,内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我的教
学调控
(个性化备课)
参看图15—16牛的腓肠肌
3.骨骼肌的分类:头颈肌、四肢肌、躯干肌。
参看图15—17人体骨骼肌
4、参与运动的结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骨骼肌三部分共同组成。
5.屈肘动作的完成过程:参看图15——18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
屈肘动作:肱二头肌收缩,尺桡骨向上抬起,肱三头肌舒张,完成屈肘动作;伸肘动作: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完成屈肘动作。
6.人体运动大多数是通过骨的杠杆运动表现出来的。
请学生参看图15——19杠杆和屈臂工作原理比较示意图
注意:骨骼肌的收缩要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运动要消耗能量,这个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教
学
重
点
骨骼肌的结构、运动系统的组成,屈肘动作的完成过程
教
学
难
点
屈肘动作的完成过程
教学
准备
模型、挂图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我的教
学调控
(个性化备课)
1、导入新构。
2.骨骼肌的结构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位于骨骼肌的两端,附在不同的骨上
钟山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集体备课
课时教案(总第四课时)
年级
八
学科
生物
主备教师
王开权
集体备课成员
授课教师
王开权
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
午第节
执教班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第15章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在本节教学中,我将运用生动、具体的情景创设,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动物运动的奇妙世界。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实景图片、播放动物运动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对动物运动的兴趣。同时,结合学生熟悉的动物运动实例,如奔跑的猎豹、游泳的鱼等,引导他们关注动物运动的特点,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第15章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新课改的背景下,生物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第15章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动物运动的生理机制及其进化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更好地认识到动物运动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为后续学习生物进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动物需要运动?”“动物运动是如何形成的?”“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促使他们在思考中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特点?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2.动物运动在生物进化中有哪些意义?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动物运动对生存和繁衍的影响。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生物学思维。在此过程中,我会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15章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教案2 (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骨的成分及其物理特性。
2、知道骨连接的几种形式。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设计骨的成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得出结论,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对骨的成分的学习,自觉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及关注老年人走路乘车安全。
二、教学重难点
1、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2、体验关节的活动范围。
三、教学过程
骨的结构决定着骨既坚固又轻便,骨的成分决定着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这些都是与运动相适应的。
我们全身的骨又借助骨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其中关节在运动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北师大版生物八上第二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教案二
北师大版生物八上第二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案二第二节动物运动的形成第二课时一、骨与骨之间是怎么连接的?关节有什么特点?教师活动l、简单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同时提出新的问题:人体有那么多骨头,它们是怎样连接的?为什么人能够很灵活地做各种各样的运动?2、学生回答后,做必要的补充和说明:骨与骨之间以纤维、软骨和骨组织连接的,而关节是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并由此转向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关节的剖面模式图。
讲解关节的结构。
3、做演示实验:观察关节的结构。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关节结构的了解。
4、指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并提出问题;不同的关节运动的方向是否相同?这种特性与人的运动功能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些关节很容易脱臼?5、放幻灯片指导学生观看不同部位关节的运动方向。
随后归纳总结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及与人体运动的关系。
6、指导学生观看人体骨骼的模型,讲解各个骨骼的特点及其功能,并随时让学生感受一些骨骼的特殊功能及作用,帮助学生记忆。
7、指导观看人体肌肉挂图,讲解肌肉的名称、作用和特点,并让学生在自己身上相应部位找到挂图中的部分肌肉,让学生体验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8、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牛的腓肠肌。
并提出问题:腓肠肌是组织还是器官?腓肠肌的收缩怎样带动骨骼学生活动l、认真听取老师对上节课知识的总结,并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知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骨与骨之间是靠关节连接的,人能灵活地做各种各样的运动也是因为有关节的缘故。
2很有兴趣地听取老师对问题的补充,注意自己未曾了解的结构,并跟随老师仔细观看挂图,牢记关节的牢记关节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
3、观看老师做演示实验,辨认关节各个组成部分,并把实际看到的关节结构与挂图上的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理论和实际的差别,并向老师提出疑问。
4、配合老师,带着问题做体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不同部位的关节的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并根据常识回答肩关节等容易脱臼的原因?5、认真观看幻灯片,比较体验活动中各个关节的活动方向是否与幻灯片中说的一样,之后听取老师对关节结构和特点的总结,做好笔记。
北师大初中生物八上《5.15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第3课时 word教案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识图说出关节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2、知道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
3、依据位置能说出人体骨骼的基本组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有序的观察关节的结构,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提高观察及分析能力。
2、通过对骨骼部分的自学及对人体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讨论,培养自学能力、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关节的结构及功能的学习,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的学习,养成坚持运动的好习惯,加强运动中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关节的结构与功能。
2、关节的结构与运动相适应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的作用,既牢固又灵活,那么有了骨做杠杆、关节做支点,就能实现运动了吗?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讨论。
八年级生物教案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目标1、观察长骨的结构,辨认骨的基本结构;2、探究骨的成分,解释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3、说出人体骨骼和骨骼肌的组成,描述人体躯体运动的发生;4、根据骨的成分知识,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教学重点1、长骨结构与功能的适应;2、骨的成分和特性;3、躯体运动的形成。
教学难点1、骨的结构和成分与其功能的关系;2、躯体运动的形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阅读板书设计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一、骨1、活动“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2、活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二、骨连结——关节活动“体验人体关节的运动方向”三、骨骼1、中轴骨2、四肢骨四、骨骼肌五、躯体运动的形成学生学校情况学校的实验器材有限,没办法每个人拥有一套,只能几人共用,这正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学生来自农村,对生物的感性认识多,特别是对家禽家畜,更是不陌生。
第一课时以活动“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为主,则由学生自带动物的长骨,通过课堂实验,一起动手来认识骨的结构;再以活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为主,认识骨的成分。
因此,组织好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实验,是骨教学的基本保证。
此外,应教会学生运动骨折后的急救,特别是要保护骨膜。
要重视联系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运动保健知识。
标题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 10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骤讨论 1、长骨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重要功能是什么?三部分。
骨膜——骨的形成和骨折后的愈合;骨质,骨密质——抗压和抗扭曲力强,骨松质——坚固性;骨髓,红骨髓——造血功能,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当身体大量失血或贫血时,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2、为什么说长骨既坚固又轻便?长骨的骨干主要由骨密质构成,形成管状结构,轻而结实,弹性强。
标题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1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讨论 1、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无机物,主要是钙盐等,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优秀教
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发布者:吴宝英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长骨的结构,辨认骨的主要结构;解释骨的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
2、探究骨的主要成分,阐明骨的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
3、说出人体骨骼和骨骼肌的组成,描述人体躯体运动的发生;
二、能力目标
1、观察长骨,对照模式图辨认骨各部分结构;
2、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骨的坚韧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目标
1、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2、在小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3、从科学和道德素养的双重角度,认同公共场所照顾老年人的行为;认同和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教学重点】骨的结构、骨的坚韧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骨的结构和功能的适应
【课时安排】:3课时,其中实验课1课时
【教材分析】
在第一节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教材第二节内容进一步探讨动物运动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
在该节内容中,教材首先概述:运动的形成是在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参与下,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
然后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运动系统的组成,二是躯体运动的形成,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本节课学习运动系统的组成中“骨”的知识。
【教学设计思想】
一、骨的结构教学:骨的结构为事实性知识,虽易于理解,但涉及名词较多。
故教师通过提供直观性的长骨实物,并利用教材图文并貌可读性好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文、对照实物辨认、记忆各部分结构及名称。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提出能引发学生思维、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以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为线索,使学生知道骨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骨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关系。
通过学生自学研讨、教师质疑,试图使本来枯燥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二、骨特性与骨化学成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能采取适当的个人行动。
设计教学环节及目标如下:
观察和自身体验:认识骨坚韧而有弹性的特性
↓
提出问题:骨坚韧而有弹性的特性和什么有关?
↓
作出假设:骨坚韧而有弹性的特性和骨成分有关
↓
交流和查阅教材资料:明确骨的主要成分,推理各成分和骨特性的关系
↓
引导学生合理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骨成分与骨特性的关系
↓
交流、思考和应用:根据发育过程中骨成分的变化评价行为,指导健康
三、骨的成分
1.骨的成分及变化水分、无机盐(主要是钙盐);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
2.人体骨成分的变化:
少年儿童
成年人
老年人
无机物
<2/3
2/3
>2/3
有机物
>1/3
1/3
<1/3
特性
弹性大,硬度小,易变形
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弹性小,易骨折
3.探究骨的特性和骨成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知识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及目标
复习导入
1.提问:①动物运动的意义?
②动物为什么能够运动?
2.总结概述动物运动的形成。
3.请学生说出运动系统的组成。
明确运动是由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它系统的配合下完成的。
讲授新课
一、骨
骨的结构
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羊长骨,同时阅读教材中图文,识别骨的结构,认识各部分的功能。
2.检测、落实、提升学生学习成果和认识:
⑴提问:①骨是生物体的哪一个结构层次?为什么?
②血管神经位于什么部位?如果一个人不小心受伤,如何初步判断其是否骨折?为什么?
③骨折后为什么会愈合,你为什么能不断长高
⑵出示举重运动员图片,提问骨的支持承重作用靠哪一部分完成?
⑶出示教师申报骨髓捐献志愿者图片,质疑:老师的长骨中是黄骨髓,为什么还能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如果配型相和,从那里取骨髓?
⑷师生共同总结骨的结构和功能。
小组合作,培养自学和交流合作能力。
知道长骨的形态
知道骨是一个器官,由多种组织组成。
确认骨膜内血管、神经、成骨细胞的作用。
确认骨质组成和作用
明确红骨髓的部位和作用
学会利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知识加工技能
二、骨的成分和特性
1.请学生触摸弯曲鱼骨,说出骨的特性?
2.质疑:为什么骨坚硬而有韧性?
3.阅读教材,确认骨的主要成分及含量。
4.请学生做出骨的成分和特性之间相互关系的假设,即钙盐和骨的硬度有关;骨胶蛋白和骨的弹性有关。
5.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中的两个观点,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实验中的可变因素是什么。
6.请学生实验并观察碳酸钙粉末遇盐酸后溶解的实验现象。
思考如何去除教师所提供的鱼骨中的钙盐,以比较有或无无机盐时骨的硬度。
提示学生用盐酸安全。
7.质疑:如何去除骨中有机物,以比较有或无有机物的骨弹性的差异?提示学生注意燃烧骨的安全。
8.师生共同总结骨的特性和骨成分的关系。
9.知识的应用:
⑴出示公共汽车上年轻人未给老人让座的图片,请学生对该图片加以评述,并说明其科学道理。
⑵出示学生课堂上标准的坐资图片,质疑:为什么老师上课要求正确的坐姿?
尝试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进行逻辑推理,解释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
知道骨的主要成分。
学会做假设。
学习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把实验设计思路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步骤。
从科学和道德的素养的双重角度,认同公共场所照顾老年人的行为
认同和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活动〗观察骨的结构,探究骨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观察长骨,识别骨的结构,认识各结构的功能;
2、实验探究骨成分和骨特性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锯开的羊长骨(每组1)、鱼刺骨(每组3),caco3粉末、Hcl(和水的比例1:3)、酒精灯、镊子、培养皿、试管、小烧杯。
【组织形式】4人一组
【程序和方法】
一、解剖观察哺乳动物长骨
根据观察和阅读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结构
位置及特点
功能
骨膜
骨表面结缔组织膜,有血管、神经、成骨细胞
与骨营养、感觉、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
骨质
骨密质
位于骨外层和长骨的骨干,致密坚硬。
抗压、承重
骨松质
骨骺和短骨等内部,蜂窝状
骨髓
骨髓腔和骨松质内
红骨髓造血
二、探究骨成分和骨特性之间的关系
1.问题:为什么骨坚硬而有弹性?
2.假设:骨坚硬而有弹性的特性和_________有关。
3.设计及实施实验方案,分析获得结论:
①原理:盐酸可以_______________;骨中的有机物可以被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方案及结果记录:
实验组Ⅰ
实验组Ⅱ
对照组
实验操作
用镊子夹鱼骨在酒精灯上充分燃烧后,于培养皿中敲击。
用稀盐酸浸泡鱼骨5分钟,用镊子捞出放于小烧
杯中用水冲洗后,对折弯曲。
不做处理
现象
脆,易碎
软而有韧性
坚硬而有韧性
分析结论
骨中含有有机物,使骨有韧性;骨中含有无机物,使骨坚硬
【表达与交流】
1.为什么捐献骨髓可以治疗白血病患者?
2.从骨的成分变化分析为什么要保持正确的站、坐、行的姿势?为什么在公共汽车上要给老年人让座?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运动是由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它系统的配合下完成的;
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一、骨(长骨为例)(每一块骨是一个器官)
㈠骨的形态:管状中空
㈡骨的特征:坚固轻便
㈢骨的结构:从外到内包括骨膜、骨质、骨髓三层结构。
1.骨膜:有神经和血管、骨膜内层有成骨细胞
2.骨质:骨松质、骨密质
3.骨髓:红骨髓、红骨髓→黄骨髓→红骨髓
㈣骨的生长:长长:软骨层的细胞
长粗: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
三、骨的成分:有机物(骨胶蛋白)和无机盐(钙盐)
四、骨的特性:
少年儿童
成年人
老年人
无机物
<2/3
2/3
>2/3
有机物
>1/3
1/3
<1/3
特性
弹性大,硬度小,易变形
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弹性小,易骨折
五、骨骼: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设计,运动,动物,教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