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苏教版语文九上第17课《桃花源记》练习题
苏教版九年级(上)第17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九年级(上)第17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对“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既然出来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的方向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B.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扶着树枝向着道路的方向走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C.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每一处都记着它。
D.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2.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 shè屋舍俨然s hě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嘱咐他道:“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6.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寻病终(没有实现)..魏晋(不管) B.未果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9.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10.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2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2《桃花源记》复习2一、课外拓展“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千百年来,写桃花的诗句可谓数不胜数。
你能再写出有关桃花的一句诗词吗?,。
二、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诣太守()此中人语云()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今义()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今义()闻:古义()今义()四、加横线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具答之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五、翻译句子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六、课内阅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补足原文。
2.用原文填空:a.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b.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文中“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二、qiānmòtiáoyāohuánsuìjiànwèiyìyù三、①古义:不必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条件关系②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等方面古义:听见;今义:新闻;嗅四、C(因为题干中“皆叹惋”的“皆”字译为“全,都”,而C项“具答之”的“具”解释为“详细、详尽”,所以选C项)五、①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快乐悠闲,自得其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同步达纲练习】一、选择与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1.屋舍俨然()2.欲穷其林()A.完全B.穷尽,尽C.没有钱,与富相对3.芳草鲜美()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A.妻子一人;没有前途的地址B.妻子一人:与世隔间的地址C.妻子和儿女;与世隔间的地址5.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二、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述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
2.写出描述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3.写出本文中显现的三个成语。
A. B. C.三、选择以下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池之美。
B.有良田池水桑叶竹子等。
C.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水池和桑树竹子之类。
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类植物。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
()A.问起此刻是什么朝代,竟然不明白有过汉代,更不说魏晋了。
B.问起此刻是什么社会,于是不明白有汉代,不管是魏仍是晋了。
C.问起此刻是什么朝代,不管如何也不明白有过汉代,更没必要说魏晋了。
D.问起此刻是什么朝代,竟然不明白有过汉代,更没必要说魏晋了。
四、阅读《桃花源记》选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这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世隔。
头号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不管魏晋。
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其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将“渔人”和“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地填在文中括号内。
(2)用原文回答①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②表现“村人”都来关切渔人的句子有;③“村人”来桃花源的缘故是;④“村人”“不知不汉,不管魏晋”的缘故是。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3]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3]》摘要:)皆叹惋,) 《桃花记》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渔人 B 5 二、()6桃花以外世人老人孩7交通交错相通《桃花记》复习3 、基础部分下面加音正确组是( ) 便舍船屋舍俨然ěB外人道捕鱼业男女衣着z 便要还与外人隔人语云ǔ下面句加副词不能用皆代替项是( ) 黄发垂髫并怡然乐B村闻有人咸问讯问所从,具答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3请括里填入省略成分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下面句子翻译正确项是( ) 林尽水桃林没有了溪水头却发现了B诣太守说如(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情况寻病终没有结因寻病死了遂无问津者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人了5下面说法不正确项是( ) 《桃花记》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B以渔人进出桃线以先序平铺直叙作者虚构了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美境界寄托了己政治理想反映了广人民愿但这样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病终是了暗示桃是虚构二、()下列语段完成6~题林尽水便得山山有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乐见渔人乃惊问所从具答便要还设酒杀鸡作食村闻有人咸问讯云先世避秦乱率妻子邑人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人语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科] 6外人指____________黄发垂髫指________和________7.释下列词语古今义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8填出段省句子9便要还通假是_______通_______思是___________0翻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下面说法有误项是( ) 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人热情客风尚B村人要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情况是因他们不愿让外人打破桃宁静安乐生活村人叹惋是渔人费了这么多周折才到他们而叹惋己住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村人发现渔人非常吃惊是因以前从没有外人三、试试写出出三成语请再写出三你能说出故成语参考答案、B 3村人村人渔人渔人 B 5 二、()6桃花以外世人老人孩7交通交错相通;各种运输事业总称妻子妻子和儿女;男子配偶绝境与人世隔绝地方;没有出路境地无论不要说;表条件关系连词8遂与外人隔不足外人道也 9要邀邀请0(桃人)问(渔人)现是什么朝代(桃人)竟然连汉朝也不知道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了、世外桃怡然乐豁然开朗孟母三迁掩耳盗铃纸上谈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写桃花源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2.这段文字写了桃花源中的景色,用一句总写渔人的感受。
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图景与当时 ?形成鲜明的对照。
3.这段文字表现了人们对的厌恶和对社会的追求。
4、.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俗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5、第二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6、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和平共处的理想社会。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他的书里也描写了他所想象的实行公有制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意即。
真是与陶渊明不谋而合。
7、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8、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了桃花源是一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为了让他回到外界之后不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 见渔人,乃大惊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客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六、课外阅读题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B卷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 . 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 . 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 . 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 . 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逐渐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2. (2分)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 . 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 . 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 . 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3. (2分)朗读下面文言语句,句中语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A . 京中/有善口技者B . 入则无法/家拂士C . 陈太丘/与友期行D .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4. (2分)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 问/今是何世。
C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 后遂无问/津者。
5. (2分)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B .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C .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D .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6. (2分)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A .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B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C . 子孙弃者无论焉D . 若业为吾所有7. (2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A . 暮春花落时B . 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C . 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D . 初夏水涨之时8. (2分)翻译下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练习 苏教版
《桃花源记》巩固练习01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等第: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渔人甚异.()之。
复.()..()缤纷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并.()..()垂髫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不复出焉.(),遂.()与外人..()来此绝境间隔..()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括号中写出加点字或词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复前行,欲穷其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苏教版
第17课桃花源记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俨.然诣.太守 huò然垂tiáo2.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名_______,______朝代人。
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著名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映桃花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描写了桃花源的关丽景色和人情风俗。
B.作者陶渊明在文章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
C.文章开始写“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表明渔人是无意中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同时也为后文写不得复寻桃花源埋下伏笔。
D.文章第四段写桃花源一度显现之后,接着又同世间隔绝了,这暗示了桃花源并不存在。
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B.屋舍俨然.并怡然.自乐C.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骨髓,司命之所属.5.分别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练习及解析3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练习及解析3《桃花源记》复习3一、基础部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2.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3.请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 )停数日,辞去。
4.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桃林没有了,溪水的源头却发觉了。
B.诣太守,说如此:(渔人)拜见了太守,叙述了他进出桃花源的情形。
C.未果,寻病终:没有结果,因为查找时病死了。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打听渡口的人了。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陶渊明。
B.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刻先后为序,平铺直叙。
C.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域,寄予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宽敞人民的意愿。
但如此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D.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病终是为了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二、阅读(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6~11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看起来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爽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17《桃花源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17《桃花源记》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俨.然(yǎn)豁.然(huò)B.垂髫.(tiáo)绚丽..(bīng)C.阡陌.(mò) 诣.太守(yì) D.距离..(jiàn) 平旷.(kuànɡ)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2)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4)诣.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率妻子..邑人______________(6)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下句子朗诵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此人/逐一/为具言所闻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了解文意,按要求默写。
(1)文中说明渔人〝欲穷其林〞的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1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训练及答案1《桃花源记》专题复习资料一.填空。
(1)本文原是__________中的“序”。
《桃花源记》是一篇_________的名作。
它虚构了一个与_______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________,反映了_______ 的意愿。
(2)《桃花源记》以________为线索,_____________为顺序。
二、文段阅读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加点的字:1、才2、仿佛3、豁然开朗4、属5、叹惋6、要7、俨然:8、交通:9、妻子:10、绝境:11、无论:12、向13、遂14、规15问津(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寻寻向所志()寻病中()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三)翻译句子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大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桃花源记》练习(无解答)苏教版
桃花源记
一、默一默(字音)
豁()然俨()然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邑()人间()隔此中人语()云诣()阡陌()
二、读一读
1.请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三、想一想
1.本文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关键词句思考。
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样的地方存在吗?从文中找出依据。
3.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等)。
四、练一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
3、欲穷.其林
4、阡陌
..交通
..
5、豁然
..
..开朗 6、屋舍俨然
7、黄发垂髫
.. 8、便要.还家
9、咸.来问讯
..
.. 10、遂与外人间隔
11、率妻子邑人
.. 12、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来此绝境
13、一一为具.言.所闻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二)默写全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练习 苏教版
十七桃花源记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缤.纷()俨.然()豁.然()平旷.()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咸.()阡陌..()()郡.()诣.()问津.()邑.人()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_(3)缘.溪行________________(4)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5)未果.________________3.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便要还家B.将军身被坚执锐C.为天下唱D.及郡下,诣太守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寻.向所志寻.病终B.处处志.之寻向所志.C.屋舍俨然.怡然.自乐D.见渔人,乃.大惊当立者乃.公子扶苏5.根据《桃花源记》一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却“”。
6.翻译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填空。
(1)《桃花源记》作者________,又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自号________,世称“靖节先生”,是我国________诗派的创始人。
(2)《桃花源记》中,渔人忽逢桃花林,见到这样一番奇异的景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桃花源人的淳朴、好客。
(3)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儿童。
现在常说的“豆蔻年华”中的“豆蔻”在古代的年龄范围是________到________岁。
8.你班学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后,开展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苏教版九上语文《第十七课桃花源记》复习题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3分)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5.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想一想自桃花人来到桃花源到渔人进入桃花源期间,桃花源外的世间又发生了那些战争?请至少写出三个来。
(写出战争的名称即可)(3分)6.陶渊明在现实社会黑暗的现实情况下,他个人无法改变这样的状况,于是他营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桃花源,来告诉人们他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因此,有人把他的笔下桃花源称之为“乌托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一、释词。
1、古今异同。
①、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②、交通古:互相通达(或交错相通);今:运输与邮电事业总称③、妻子古:妻子与儿女;今:指男方的配偶④、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地方⑤、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⑥、缘古:通“沿”,沿着;今:缘故,缘分⑦、间隔古:隔断,隔绝;今: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⑧、问讯古:询问消息;今: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请人解答2、一词多义。
①、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子)②、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③、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④、之渔人甚异之(代,渔人见到的景象);忘路之远近(助,的);有良田……之属(代,这);具答之(代,她们,指桃花源人);处处志之(助,起凑足音节作用,可不译);闻之(代,这件事)。
⑤、为捕鱼为业(动,作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给);不足为外人道也(介,向、对)⑥、乃乃大惊(于就是,就或竟,竟然);乃不知有汉(竟,竟然)⑦、具具答之(全,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详尽)⑧、通才通人(通过); 阡陌交通(通达,相通)3、通假字。
①、缘溪行(缘:通“沿”,沿着);②、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4、同义词。
①、“ 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中的加点字都可译为“全、都”;②、“便要还家”的“要”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延”都可译为“邀请”。
③、“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怡然自乐与欣然规往”中的“然”字都可译为“……的样子”5、其她词语。
欲穷其林(走,指走到……尽头);阡陌(田间小路)交通;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第25课《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就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
(共7分)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属: 要: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2分)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您描述一下您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分)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就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就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就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就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就是: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她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她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4分)(1)欲穷其林穷: (2)便要还家要:(3)处处志之志: (4)欣然规往规: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就是( )(2分)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就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
(17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就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
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就是【】(填序号)(2分)俨yǎn ①庄重。
《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
”②整齐。
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8、请发挥您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所展现的画面。
(4分)9、从《桃花源记》与《饮酒》中,您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您对建设与谐社会的认识。
(4分)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8、本文作者陶渊明就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就是她的著名诗作之一。
(1分)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就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她什么样的愿望?(2分)12、本文就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请您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
(共7分)12、属:类要:同“邀”,邀请。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评分标准:(2分)每句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与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
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1)领着妻子儿女与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就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分,每句2分)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
(1分)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分)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避秦时乱(3分,每小题1分)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
(1分)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与睦相处。
(共2分,答出一条评1分,答出两条即可评全分)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与乐富足,宁静淳朴的与谐生活环境。
(3分)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18、D19、带着妻子儿女与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就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与平与自由与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
(17分)5、②6、要:邀请其:她的、自己的(代渔人) 以:用7、(1)小孩与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
)(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
(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
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
(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9、理想境界就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与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
(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 对建设与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
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甲)(10分)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就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分,抄写全句也可)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2分)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