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的转向与鲁迅文学意识的价值建构

合集下载

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

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

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自古以来,许多名人都是珍惜时间的典范。

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时间的重要性,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以下是几个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是如何把握时间、创造价值的。

一、鲁迅与“生命三法则”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非常珍惜时间。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时间,鲁迅定下了“生命三法则”:一是工作,二是看书,三是娱乐。

他坚持按照这个时间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每天按时起床、睡觉、工作、娱乐,从不浪费时间。

正是这种严谨的时间管理,让鲁迅在短短的56年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二、巴菲特的时间观巴菲特是全球知名的投资家,他对于时间的价值有着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时间是有限的资源,每个人都应该将时间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

巴菲特非常注重工作效率,他每天都会列出自己的任务清单,优先处理最重要的工作。

他相信通过高效地利用时间,每个人都能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科比的时间哲学科比·布莱恩特是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他以卓越的技艺和勤奋的训练而著称。

科比非常珍惜时间,他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能达到职业生涯的高峰,是因为我每天都在不断努力。

我从未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了,我一直在追求进步。

”科比的时间哲学是:把每一分钟都用于提升自己的技能和体能。

他每天都会早起进行训练,晚上也会加练,甚至在比赛后也会进行反思和总结。

正是这种对时间的敬畏和珍惜,使科比成为篮球场上的传奇人物。

四、莫扎特的时间使用法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是欧洲古典音乐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一生短暂而辉煌,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曲、室内乐等。

莫扎特非常珍惜时间,他常常在创作时选择固定的时间段,集中精力进行创作。

同时,他也会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创作或学习。

比如,他会利用旅途中的时间写信给朋友,探讨音乐创作的问题。

这种高效的时间使用方法使得莫扎特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以鲁迅研究为支点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刘中树先生的学术贡献

以鲁迅研究为支点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刘中树先生的学术贡献

刘中树先生1935年出生于吉林集安。

13岁就参加了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并亲历革命工作。

1954年考入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留校任教后,一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刘中树从鲁迅研究出发不断向周边研究领域拓展和延伸,逐渐进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等领域。

在治学过程中,他主动谋划和开拓了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东北与东北亚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等领域,为学界培养了一批优秀学人。

20世纪50年代初的吉林大学中文系聚集了一批关内北上的精英知识分子,既有来自北京大学的杨振声和废名先生,也有来于延安参加过文艺座谈会的公木先生。

青年时期的刘中树就在这个充溢着革命的理想和人文的情怀的环境中求学。

当时,废名先生给学生们开设了“鲁迅及其创作”的课程。

在课中,他集中讨论了阿Q是否具有农民形象的典型性的问题,并发表了《论〈阿Q正传〉》加以系统阐释。

刘中树则在当时苏联文论典型论的影响和启发下有了与废名先生的不同认识,由此写成了《就〈阿Q正传〉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冯文炳教授商榷》,发表在《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上与之争鸣。

多年后谈及此事,刘中树自谦这篇文章“反映了一个青年学者某些幼稚和形而上学”①。

其实,在那个苏联学术体系指导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知识范式整体转换的历史时段,青年人以苏联文论作为研究的知识凭借,乃是意料之内和情理之中的事情。

无论如何,我们都能从中看到青年时代的刘中树敏锐的学术眼光和敢于挑战权威的胆识。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鲁迅研究开始成为刘中树的学术志业,并渐渐形成了自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路和方法。

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样,“一九五八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我就一直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鲁迅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学习与研究鲁迅的过程中,从文艺观到方法论都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鲁迅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影响,使自己的文艺观——学术思想逐渐地成型、成熟起来,成为我的文学史观与文艺批评观的理论灵魂”②。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0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02“学衡派”由1922年1月在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

这些人都留过洋,满脑子“国粹”,却又自我标榜“学贯中西”,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是把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与中国封建文化拼凑起来,作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

他们还配合北洋军阀政府“取缔新思潮”发表了《评提倡新文化者》(梅)、《论新文化运动》(吴)等。

诋毁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以白话代替文言。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

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1933年,《学衡》停刊。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

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文学研究会宣言》声称:“将文艺当作高兴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文研会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坚持了现实主义道路,表现出一种淳朴、真挚、从容、自然的文风。

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古代“儒雅”一派作家所看重的“中和”品性,并在“五四”精神的影响,赋予了新的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引言近几年来,中国文坛对于思想的不断呼唤,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文坛,那是一个风云汇集,思想变化万千的年代。

首先是政治与艺术的纠葛,其次是道与器的交会,文学不断寻找属于自身属性的真正文学性的坚韧与执着。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我们一直从双重意义来归纳出其概念。

首先,时间概念:从1917年到1949年;其次,价值归宿(根本属性):中国新文学,在另一方面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换句话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

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是站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即中国新文学思潮,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内在的文学思潮系列。

很多时候国内作家与文学理论家们都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分歧较为明显,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演变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性梳理总结,找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源背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外来思想蜂拥而至,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制约,因此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反侵略战争打破了清朝一直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器炸开了中国的大门。

随着中西文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内逐渐形成了争相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

人们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就要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

在1898年,一场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件,改良政治教育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维新改革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

这次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呼吁解放传统思想,创办学堂与报刊杂志,努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在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传统封建思想弊端直接揭露并进行猛烈抨击,有效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

浙江省衢州市、丽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衢州市、丽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衢州市、丽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史的著述始于19世纪后期的西方和日本,而中国人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则始于清末黄人(1866~1913)于1904年撰写的《中国文学史》。

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至今只有120年的历史。

这是当今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基本判断。

这一判断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中国是一个史学意识自觉很早的国家,至少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历史意识。

有三千年历史自觉意识,而对文学史的认识和著述只有一百多年,这是不合情理的。

文学史是客观存在,文学史著述是对文学史认识的书写,就是探讨文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对文学自觉的认识,是对文学史自觉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文学史著述的基础。

“文学史”的核心是“文学自觉”。

关于中国文学的自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战国时屈原创作诗歌而“抒发忧愤”,西汉司马迁提出“发愤抒情”说,《七略》《汉志》“诗赋”独立为一略,说明战国以来,文人对诗赋的自觉是没有疑问的。

即使一般的散文,恐怕西汉时也已自觉,不然我们就对东方朔创作《解嘲》、扬雄创作《答客难》、王褒创作《僮约》无法解释了。

它们完全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特定“情志”的发泄。

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

《史记》的“文学自觉”主要表现在对笔下人物倾注的同情心和历史故事的文学描写上。

《史记》的“文学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作家身份的确认和对其作品创作线索的探讨。

如《司马相如列传》,是一篇司马相如作品的编年。

这篇传记百分之八十的文字是转录司马相如的作品,用叙事的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每篇前面是此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后面叙写此篇产生的效果,就如同后世选集的解题说明。

《列传》中既有对司马相如作品的总体评价,又有每篇作品的阅读效果描述。

这种创作背景、创作主体、作品展示、受众情况的立体叙述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史的著作形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阅读兴趣。

(2)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掌握生字词,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兴趣。

2. 教学难点:(1)理解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练习。

(2)学生选择课后习题,进行练笔。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理解和感悟。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与时间教案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案设计

鲁迅与时间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鲁迅简介1.1 鲁迅生平出生背景:1881年,浙江省绍兴市教育经历:江南海军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文学创作: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社会活动:参与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改良逝世:1936年1.2 鲁迅作品特点深刻揭示社会现实:关注民生、揭露封建制度独特的艺术风格:讽刺、幽默、悲剧思想启蒙: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第二章:时间观念的觉醒2.1 鲁迅对时间观念的反思传统时间观念的束缚:历史循环论、宿命论西方时间观念的启示:线性时间、进步观念鲁迅对时间观念的觉醒:强调个体觉醒、历史责任2.2 《狂人日记》中的时间意识主人公对时间的敏感:日记形式、时间的连续性时间的焦虑与挣扎:逃避现实、寻求自我救赎时间观念的转变:从封建宿命论到个体觉醒第三章:时间的讽刺与悲剧3.1 《阿Q正传》中的时间讽刺阿Q的时间观念:自尊自大、盲目乐观鲁迅对阿Q时间观念的讽刺:荒诞性、喜剧性时间讽刺的深层含义:揭示封建社会的病态3.2 《呐喊》中的时间悲剧悲剧的产生:历史的沉重、个体的无力时间的悲剧性:命运的不可抗力、历史的恶性循环鲁迅对时间悲剧的反思:批判封建制度、倡导变革第四章:鲁迅与时代精神4.1 鲁迅对时代精神的批判封建遗毒:儒家思想、礼教制度民众的冷漠与无知:缺乏历史意识、自我觉醒时代精神的迷失:追求物质、忽视精神价值4.2 鲁迅对时代精神的倡导民主与科学:提倡启蒙思想、反对封建迷信个性解放:倡导自由、平等、人权历史责任:关注民族命运、传承文化精髓第五章:鲁迅与当代时间的关联5.1 鲁迅作品在当代的意义反思传统时间观念:摆脱封建束缚、追求个体觉醒批判时代精神:关注现实问题、倡导文化传承鲁迅作品的时代价值:激发思考、引导社会进步5.2 当代时间观念的变革时间的多元性:全球化的影响、跨文化交流个体时间意识的崛起:重视个人成长、追求自我实现鲁迅与当代时间观念的关联:启示我们审视时间、思考人生意义第六章:鲁迅作品中的时间主题分析6.1 《孔乙己》中的时间主题孔乙己的时间困境:封建社会的压迫、个人的无助鲁迅对时间主题的揭示:批判封建制度、关注个体命运时间主题的深层含义:社会变革与个人觉醒的紧迫性6.2 《药》中的时间主题药物的象征意义:时间的治愈与救赎鲁迅对时间主题的探讨:历史的沉重、人性的挣扎时间主题的启示:反思历史、追求人性的完善第七章:鲁迅与当代时间的对话7.1 鲁迅作品与现代社会的关联现代社会的时间问题:快节奏、焦虑、失去自我鲁迅作品对现代社会时间问题的启示:审视时间、追求真实生活鲁迅作品与现代社会的对话:激发思考、引导人生价值观7.2 鲁迅作品与当代文学的对话当代文学的时间观念:多元化、现代性、反思历史鲁迅作品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启发创新、丰富文学传统鲁迅作品与当代文学的对话:共同探索文学与时间的关联第八章:鲁迅时间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8.1 个体觉醒与时间观念个体的时间觉醒:认识生命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鲁迅时间观念的启示:珍惜时间、积极面对生活挑战个体觉醒与时间观念的实践:制定目标、合理安排时间8.2 社会变革与时间观念社会变革的紧迫性:历史责任、时代发展的要求鲁迅时间观念的启示: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变革社会变革与时间观念的实践:关注民生、推动社会进步第九章:鲁迅时间观念的传承与发扬9.1 鲁迅时间观念的传承鲁迅作品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历史责任感鲁迅时间观念的传承方式:文学作品、学术研究、文化传播鲁迅时间观念的传承路径:学校教育、社会氛围、家庭教育9.2 鲁迅时间观念的发扬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时间观念:反映现实、探索人性、体现时代精神鲁迅时间观念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启发创新、丰富文学传统鲁迅时间观念的发扬途径:文学创作、文化研究、社会实践10.1 鲁迅与时间的关系鲁迅作品中的时间主题:揭示社会现实、关注个体命运鲁迅时间观念的意义:启发思考、引导人生价值观鲁迅与时间的关联:文学创作与时代精神的碰撞10.2 展望未来当代社会的时间问题:挑战与机遇鲁迅时间观念的启示:审视时间、追求真实生活未来展望:借助鲁迅时间观念,探索人类发展与时间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1. 鲁迅作品的深刻社会现实揭示2. 鲁迅对时间观念的反思与觉醒3. 鲁迅作品中的时间主题分析4. 鲁迅与当代时间的对话5. 鲁迅时间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 鲁迅时间观念的传承与发扬对于每个重点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1. 鲁迅作品的深刻社会现实揭示:教案中应详细分析鲁迅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如何通过作品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病态和民众的冷漠与无知,以及鲁迅如何通过作品批判封建遗毒和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价值观。

进化论与浪漫主义文学的根源——鲁迅早期思想研究

进化论与浪漫主义文学的根源——鲁迅早期思想研究




精神 革命

解 放个

浪 漫 主义


可 以 在 原 理上 贯 通 起 来

鲁 迅 早期 论 述文 学 思 想 的 几 篇 论文 便 颇 能

印 证 这 些 关键 词
不 过有 意 思 的 是

鲁 迅 又 将 自 己 的 思 想 体系 归 结 为

进 化论





似 乎 是 更 为 根 本性 的

这 些 内 容无
疑 是 和 冯 雪峰 回 忆 中 的
精 神 革命




解 放 个性




浪 漫 主义

等 联系 在

起的

尽管
鲁 迅早 年 经 历 了 弃 医 从 文 的 转 向 精 神的 是


我 们 的第

要著

是 在 改变 他 们 的 精 神



而善 于 改 变
我 那时 以 为 当然要 推文 艺


西 方科 学 传 人近 代 中 国 的 方 式 独 特

科 学 的 价 值 和 意 义 始 终被放 置

在 它 与 社会和 政治 的 内 在 联 系 之 中 ③


但 首 先需 要 明 确 的 是
进化论 之 于 鲁 迅 绝 非 以

唯科 学 主 义

的形 态 出 现

其次

倘 若 将 进 化论 作 为 鲁 迅 早期 思 想 的 总 体概 括

鲁迅的生平与成就

鲁迅的生平与成就

鲁迅文学风格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以犀利 的笔触揭示社会问题,对中国 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推 动了中国文学的进步。
鲁迅的教育观念
鲁迅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社 会进步的关键,他的教育观念 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积 极影响。
鲁迅的社会贡献
1 鲁迅的文学成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如《狂
鲁迅的批判精神对中国现代 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 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 启示。
鲁迅的爱国情怀
1 鲁迅的爱国情操
鲁迅深深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他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以笔为武器,痛斥封建统治者和 侵略者。
2 鲁迅的反帝思想
鲁迅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丑恶本质,唤起人 们的民族觉醒。
鲁迅的社会活动
2
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示了旧社会的黑
鲁迅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贡献,他还积极参
暗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与社会活动,通过文字批判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 鲁迅的教育思想
鲁迅对教育的关注
鲁迅关注教育问题,他提出了 “读书无用论”,并强调教育 的普及和民主化,为推动中国 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作品传播
1 鲁迅作品的广泛流传
鲁迅的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自问世
鲁迅作品的现代传播
2
以来,就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独特的文学风格
随着科技的发展,鲁迅的作品不仅在传统的书籍
3 鲁迅的救国行动
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中表达爱国情怀,他还积极参与到实际的救国行动中,以实际行动为 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贡献。
鲁迅的现实主义
鲁迅现实主义思想的 来源
鲁迅的现实主义思想源于他 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对 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他以 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揭 示社会矛盾,提出改革的呼 声。

夏目漱石对鲁迅的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

夏目漱石对鲁迅的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

夏目漱石对鲁迅的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发表时间:2018-01-03T16:28:47.470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9月下作者:刘亚男[导读] 面对着自身民族文化走向这样严峻课题,鲁迅以文学的形式给出了深刻也极具个性的回应。

本篇论文从夏目漱石对鲁迅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刘亚男(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众所周知鲁迅曾在日本留学七年,也正是由于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导致他最后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可见日本文学对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鲁迅是在留学时期受到了夏目漱石对日本社会强烈批评和讽刺的精神的影响,在后来的写作中形成了类似漱石的富讽刺与嘲笑于轻妙笔致之中的风格。

面对着自身民族文化走向这样严峻课题,鲁迅以文学的形式给出了深刻也极具个性的回应。

本篇论文从夏目漱石对鲁迅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文学观;比较研究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他最喜爱的作家“是俄国的果戈理和波兰的显克微支,还有日本的夏目漱石和森鸥外”。

对于明治文坛的日本文学不甚关心的鲁迅,却对夏目漱石的评价极高,且几乎保持了终生的兴趣。

鲁迅与作为日本“国民作家”的夏目漱石,在19、20世纪之交相似的时代状况中,各自面对着自身民族文化如何“现代”的课题,以文学的方式做出了极为深刻同时也极具个性的回应,加上鲁迅对夏目漱石在事实上的文学阅读,二者在思想和文学上的比较研究,对我们来说具有丰富的探究空间。

1.鲁迅和夏目漱石鲁迅于1902年在日本留学,当时东京是中国革命党人在海外活动的中心,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情。

因他在预备学校中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思想,开始醉心于科学。

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对西方的科学最早是从接受医学开始的,这驱使他1904年赴仙台学医,来救抬病人的疾苦。

但不久,他便发现“医学并非紧要事”。

因为愚弱的国民,当务之急,是“改变他们的精神”。

这样,他毅然弃医从文,希望借文学力量,来唤起国人的自觉,也就是改造“国民性”。

时间视域与鲁迅小说的现代转型

时间视域与鲁迅小说的现代转型
21 0 1年 l学 报
J u n l fS ia c n c lI siu e o r a hy n Te h ia n t t o t
De .。 0l c 2 l
第 2 4卷第 6期
V o. NO 1 24 .6
时 间视 域 与 鲁 迅 小 说 的 现 代 转 型
开 启
在 西方 , 间意 识 在 现 代哲 学 、 会 学 、 学 等 观 念 , 时 社 美 主要 以文化 上的优 劣差 异 、 非种族 和生 理差 而
[ 收稿 日期 ] 2 1_01 0 l1 —9 [ 基金 项 目] 浙 江省 “ 江青 年社 科 学 者 ” 才 计划 , 江 省哲 学 社 会 科 学 青 年 人 才 课 题 ( J 之 人 浙 Z QN2 1T53 。 0 1 — ) [ 作者 简 介 ] 吴 翔 宇 (9 o )男 , 江 师 范 大 学人 文学 院副 教 授 , 学 博 士 , 究 方 向 : 国 现 当代 文 学 。 18 一 , 浙 文 研 中

的外 显 线索 , 布 于文 本 的肌 理 之 中 。而 内在 结 构 遍


传 统 历 史 观 的 崩 溃 与 现 代 时 间 观 的 心 理植 根在 国人 心里 ,古代 中国人 大多 秉持 一 种天 “
圆地 方 、 中华 ’ 中 、 ‘ 居 四面 皆是低 等 ‘ 夷人 ’ ‘ 的 天下 ’
统 话语 与现 代话语 以及 不 同 阶级集 团 、 想流派 , 思 相 要 有波 德 莱 尔 、 鲁 斯 特 、 略 特 、 雅 明 。然 而 , 普 艾 本
互 碰撞 、 渗透 , 大一统 中心话语 霸权 颠覆 中有 了各 “ 在 时间 ” 旧是一 个 复 杂而 抽 象 的命 题 , 依 而且 不 同 民

鲁迅的社会地位、影响、价值与教学意义

鲁迅的社会地位、影响、价值与教学意义

第一讲 三家、庭衰中落学:鲁鲁迅迅性作格品、思的维教方学式形意成义的逻辑起点
(一)语言构思之创新 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
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 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 终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教科书,而是通过 教科书的范例形成语文能力。
鲁迅是中国的语言大师,通过学习鲁迅 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汉语的博大精 深和奇妙无穷。
二、鲁迅的社会影响
(一)鲁迅的纪念活动
1.鲁迅逝世纪念活动 2.鲁迅诞辰纪念活动 3.鲁迅学术研讨活动
第一(讲二家)庭民衰国落:以鲁来迅入性格选、教思材维方的式鲁形迅成的作逻品辑起点
第一(讲 三家庭)衰近落1:0鲁0年迅性鲁格迅、著思维作方出式版形成统的计逻辑起点
近100年鲁迅著作出版统计表
第(一讲四家)庭近衰1落0:0年鲁迅鲁性迅格研、思究维著方作式形出成版的统逻辑计起点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 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 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 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 空前 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 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4.陈独秀对鲁迅的经典评价
陈独秀《我对于鲁迅之认识》: 世之毁 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鲁迅先生 和他的弟弟启明先生,都是《新青年》作者 之一人,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作者,发表的文 字也很不少,尤其是启明先生;然而他们两 位,都有他们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是因为附 和《新青年》作者中那一个人而参加的,所 以他们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别有价值, 这是我个人的私见。“鲁迅先生的短篇幽默文 章,在中国有空前的天才,思想也是前进的。 在民国十六七年,他还没有接近政党以前, 党中一班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文不值,那 时我曾为他大抱不平。后来他接近了政党, 同是那一班无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 天以上,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我却以 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 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走近鲁迅第13课《有的人》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走近鲁迅第13课《有的人》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5. 课文拓展题
题目:请结合课文《有的人》,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和价值观的看法。
答案:结合课文《有的人》,我认为人生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有无私奉献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我们应该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不追求个人的权势和享乐,而是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内心的满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活着,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有意义。
- 鼓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3. 学生互评:
- 同伴评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课文内容,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能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思维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于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审美情趣还不够理解,对于《有的人》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可能存在误解。
6. 语文实践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题型整理
1. 课文内容理解题
题目:请简要概括课文《有的人》中描绘的两种人对人生的态度。
答案:课文《有的人》中描绘的两种人对人生的态度分别是:一种是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他们虽然生活简朴,但精神富足,他们活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另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他们只追求个人的享乐和权势,对人民的痛苦和需求视而不见。

2024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案

2024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案

一、2024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和文学地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简介2. 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介绍3. 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影响4. 鲁迅先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5. 鲁迅先生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文学地位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内涵和思想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了解作品特点和文学地位。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鲁迅先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文学地位和价值观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文质量:评估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理解和思考在作文中的体现,以及对作品内涵的把握。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鲁迅先生生平事迹、作品特点、文学地位和价值观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集:用于让学生阅读和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2. 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包括书籍、文章、视频等,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 写作纸张和文具:用于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总共需要__课时完成本单元的教学。

2. 每节课时分配: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合理分配每节课时,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九、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和文学地位。

《朝花夕拾》文学的个人史(之一)——以《小引》《后记》为中心及延伸考察

《朝花夕拾》文学的个人史(之一)——以《小引》《后记》为中心及延伸考察

一、创作心态和背景:以《小引》《后记》为中心鲁迅《小引》自述,10篇作品分两地创作,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在厦门。

《小引》写于次年的广州。

从写作过程和《小引》的语调推测,鲁迅的心情并不愉快,或说还有点郁闷。

他说,其中的3篇是“流离中所作”,后5篇是遭到排挤打击之后写的。

写作过程“或作或辍”,多有不顺吧。

至少,我们可以认为,鲁迅要交代和给人的印象,是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种种不如意、不顺心。

这就难怪多篇作品行文都有情动于中而怒形于色的明显感性表露。

写作难免留下当下性的情绪或思想的痕迹。

真近于所谓的风格即人格吧。

至于写的内容,鲁迅说的是“回忆”“记忆”。

这些作品在《莽原》上首发时,冠名是“旧事重提”,结集初版时改题为《朝花夕拾》,也都是重在忆旧之意的。

那便是一般所谓的回忆散文了,也是广义的文章或文学的一种。

即具有创作性质,很难说就是自传——自传应该至少在主观上要认定为真实性意义上的写作。

鲁迅后来计划编辑自己的文集目录时,也都是把这部作品归列为“创作”类——与《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编》同类的五种创作之一①。

怀有那么一点郁闷心情的回忆之作,笔调流露出间杂着感伤抒情和沉郁凝重的缠绕、回旋的风格,该是很自然的了。

这也是内心衷曲的一点释放和排解,尤其是个人生活、生命史的回忆,写作者《朝花夕拾》:文学的个人史(之一)——以《小引》《后记》为中心及延伸考察*吴俊摘要:本文视《朝花夕拾》为鲁迅的文学性个人史写作。

首先以《小引》《后记》为中心,简析鲁迅写作的心态和背景。

继而就个人生活事件对其创作生涯略加延伸考察,简述了兄弟决裂、鲁许恋爱等对于鲁迅个人史变轨的重要性,及对写作的可能影响。

本文系连续文章之首,尚有续篇待发表。

关键词:鲁迅;《朝花夕拾》;个人史;兄弟决裂;许广平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21)02-0005-09DOI :10.19867/ki.writing.2021.02.001第2期2021年4月No.2Apr.2021作者简介:吴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灵魂的碰撞

灵魂的碰撞

灵魂的碰撞摘要:本文从西方现代哲学中的几个代表性观点出发,对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作了重新解读。

寻找其中与《狂人日记》思想内容相契合的点去阐释,力图挖掘《狂人日记》更丰富的内涵,展现中西思想文艺大师可贵的灵魂碰撞。

关键词:狂人;鲁迅;狂人日记;现代西方哲学一、引言每当我用心聆听中西方大师们的思想,总感觉那是一场可以穿越时间之河跨越国界疆土的灵魂碰撞。

20世纪,无论是西方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心灵巨创,及被机器工业文明异化而产生的精神危机,还是东方的中国在被腐朽的封建势力压制的数千年之后喷薄欲出的革新力量,都在这场灵魂的碰撞中达到共鸣。

十九世纪末尼采一声宣布:“上帝死了!”要重估一切现实价值标准后,西方传统理性大厦坍塌,人们用新的思维审视这个世界。

西学东渐,觉醒的中国人也在西方新思潮指导下,思索民族的历史与命运。

五四运动的先驱鲁迅打响了文艺反封建的第一枪,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诞生,这不仅使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伟大的思想杰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中西思想在文学领域交融的第一篇现代小说。

文学理论认为读者鉴赏作品事实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因为文学形象包孕的丰富性有时超越了作家的主观认识,显示自身的客观内涵;又因为哲学与文学关系密切--哲学为文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文学也为哲学补充哲理性思想。

故在前面分析之背景上,浅析《狂人日记》的西方现代哲学解读方式,发前人之所未发,试图挖掘《狂人日记》更丰富的内涵,展现中西方大师灵魂和思想的碰撞。

二、主题:尼采的“上帝死了”与狂人对“仁义道德”的价值重估尼采的影响尼采的“上帝死了”的宣言是他思想中最具批判性的成分。

他说:“要做一个创造者,总是要破坏”;“我持着一具天平秤量世界”。

[1]尼采要破坏的就是传统的道德和文化标准,打倒一切偶像--欧洲传统文化的支柱基督教这一奴隶道德:“它敌视生命——鼓吹‘原罪说’,助长脆弱——渲染同情、宽恕、慈悲,遏制本能——鼓吹乐天知命等等。

鲁迅课程设计

鲁迅课程设计

鲁迅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作品及其时代背景,掌握鲁迅文学创作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理解鲁迅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和评价鲁迅作品的艺术价值,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鲁迅的代表作品为主,包括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散文《呐喊》、《彷徨》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鲁迅生平简介及文学地位概述。

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使学生对鲁迅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第二课时:《狂人日记》。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刻画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3.第三课时:《阿Q正传》。

分析作品的社会背景、人物塑造和艺术风格,使学生认识鲁迅对国民精神的探讨。

4.第四课时:散文《呐喊》、《彷徨》。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鲁迅散文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讲授法:教师对鲁迅的生平、作品和主题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鲁迅作品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鲁迅作品的深入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

4.实验法: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出版的鲁迅作品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鲁迅研究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收集鲁迅生平、作品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用于课堂演示。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文学创作所需的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

鲁迅《明天》教案

鲁迅《明天》教案

鲁迅《明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明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光辉。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精神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对作品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2. 鲁迅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明天》。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老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2. 请谈谈你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明天》为背景的故事。

2.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3.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鲁迅作品阅读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 . r 201 2
时 间观 的转 向与 鲁 迅 文 学 意识 的价值 建构
吴翔 宇
( 江 师范 大学 人 文学 院 , 江 金华 3 1 0 ) 浙 浙 2 0 4
摘 要: 鲁迅 时间意识 的建构契合 了2 O世纪 中国文 学转型的 时代语境 ,以其文本为参照 系, 能洞悉其时间意识 的文化 成就和

濮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a fP y n c to a a d T c nc lC l g o r l u a g Vo ain l n e h ia ol e n o e
Vo . 5 No 2 I2 .
— —
相 协调 的愿望 。”J 了从历 史 中看 待时 间 的认识 , I有
收 稿 日期 :0 2—0 21 2—1 3
历史 ” 向 以循 环往 复 的 “ 间—— 历史 ” 为 方 时 观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 重点项 目“ 鲁迅与二十世纪 中国” 1A D 6 ) ( 1 Z 0 6 的阶段 性成果 ; 浙江省政府 “ 之江青年社 科学者” 出人 杰
思 维 特 质 。 具 体 而论 , 鲁迅 时 间 意 识 的嬗 变主 要 呈 现 出如 下 轨 迹 : 由早 期 的批 判 静 态 时 间 的进 化 意 识 , 中期 的 关 注 主体 存 在 到
的 中 间意 识 , 到后 期 的 实 践 古今 融 通 的 历 史 意 识 。以 “ 间意 识 ” 角度 切 入 有 助 于扩 充 鲁 迅 主 体 思想 内涵 的 广 度 和 深度 , 再 时 的 也 能 将 鲁 迅 的 文 学 想 象放 置 于“ 代 性 ” 一 背景 中 来观 照 和 思考 。 现 这
了 把 不 变 的永 恒 和 短 暂 的 运 动 之 间分 裂 调 和 的 愿 望 , 时 间外 的无 限 和短 暂事 物 的有 限 , 把 一个 和多 个
在 中国古 代传 统 的历史 时 间观念 中 , 循 环 ”或 “
“ 回” 轮 的时 间观 是最 有影 响力 的一 种 。这样 就将 时 间 中的 “ 去 ” 过 强化 了 , 这种 以 “ 过去 ” 为楷 模 的 “ 时间
生存 实践 的心理 结构 。 以说 , 可 我们 如果 解 开 了不 同
时间不再被视为恐怖 、 神秘 、 异己的力量和因素, 时
间被 看作 是 丰富 的 、 多产 的 、 生机 勃勃 的和辩 证 的力
量 和 因素 。时 间成 为 达 到永恒 而必 需 的不 可少 的环 节 。存在 于历 史之 中的人 不可 避免 有对 时 间 的感 知 和思 考 ,我们 可 以通 过处 于历 史 之 中的人 对时 间三 维( 过去 、 在 、 来 ) 现 未 的认 知来 把握 历史 流 动和衍 变
才 计 划 (J N 0 15—3 。 Z Q 2 1T )
作者简介 : 吴翔 宇( 90 ) 男 , 18 一 , 湖南平江人 , 文学博士, 浙江师范大学人 文学院副教授 , 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 硕 中国现 当
析想 要显 示 的是 :这 一存 在者 并非 因为 ‘ 在历 史 处 中’ 而是 ‘ 间性 的 ’ 相反 , 因为它在 其存 在 的根 时 , 只 据 处是 时 间性 的 ,所 以它才 历史 性 地生 存着 并能 够 历 史 性地 生存 。”2 以这 么说 , [可 】 一种社 会历 史 时间 观 念 的 变 化 就 必 然 意 味着 社 会 或 文 化 的 变 化 或 转 型 ,也 意 味着 会 出现不 同的时 间体 验和 时 间感知 方
时 代 不 同地 域 人 们 生 活 模 式 背 后 所 潜 隐 的 时 间结
构 ,则 可 以从很 大程 度 上破 解 这些 群体 的生 命存 在 的 基 本 走 向 ,从 而 能 深 刻 地 把 握 其 生 存 的 基 本 样 式 。 迅时 间 意识 的建 构契 合 了 2 鲁 0世纪 中国文学 转
关键词 : 鲁迅 ; 时间意识 ; 历史意识 ; 宇宙意识 ; 生命意识
中 图 分 类 号 : 1 1 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1 12 1 )2 0 3—0 17 —9 6 (0 2 0 —0 8 6
“ 时间 ”隐藏 着人 类 的生命 密码 , 规 约着人 们 也
型 的时代 语境 , 它与 “ 宙意 识 ” “ 宇 和 生命 意识 ” 紧密
相联 , 与此相 关 的 “ 历史 ” “ ” 统摄 到 现代性 逻 和 人 被 辑框 架 中 。 以鲁 迅 时 间意识 的嬗 变 为线 索来 探究 鲁
的规 律 。 同时 , 体 的历史 意识 又 可 以作 为一 个标 尺 个 来 打 量和 审视 整个 群体 、 民族 乃 至整个 人类 的过 去 、 现在 和将来 。从这 种 意义来 说 , 时间是 历史 的表 征 , 过 去 、现 在 和未来 所体 现 的关 系 网络构 成 历史存 在 的整 体结 构 的重要 内涵 。这 正 如海德 格 尔所说 :时 “ 间性 的绽 露 为此在 的历 史 性 ……此 在 的历史 性 的分
式。
迅思 想 的动 态变 化 , 以达 到对 当下 存在 、 史运 动 可 历
进行 探询 与 思考 。


时 间想 象与 历史 意识 的 内在 关联
“ 时间 ” 一个 复 杂 的哲 学 命题 。要 把握 一个 作 是 家对 文学 作 品 “ 间 ” 时 想象 问题 , 必须 与 “ 历史 意识 ” 联 系起来 。 所谓 “ 历史 意识 ” 是 指人在 现 在对 过去 的 , 回忆 和对 将 来 的展望 中表现 出 的某种 理 性 的意识 和
反思 。历史 作 为整 体 的运动 , 为过 去 的 、 在 的和 “ 作 现
将 来 的运 动 ,它 把世 界 的短 暂仿 佛 瓦解 的东 西 又集 结在 一起 , 时间 , 变质 的因素 , 人类 来说 , 了人 类 对 成
得 以实现 的条 件 。 为 唯一一 项 运动 的 时间 , 作 它满 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