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上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祖父周介孚,进士出身,当过知县和内阁 中书,父亲周凤仪是个秀才,没有官职。 母亲鲁瑞,娘家住在乡下,但通过自修达 到看书的能力。
•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 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 化和文学的基础。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探省, 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亲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并对 他们产生好感和热爱之情。(《故乡》、《社戏》),这 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 • 1893年以后,因祖父周福清犯科场案监押于杭州狱中多 年,父周凤仪又长期患病,家境衰落,鲁迅经常出入于当 铺、药店,深切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从而萌生了背 叛封建阶级,寻求新的思想和道路的想法,终于成了他出 身阶级的逆子。
•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 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 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 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 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二、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1、进化论思想与鲁迅: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 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 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 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 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鲁迅这样回忆起早 期所受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 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 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笔记

鲁迅一、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该期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集《呐喊》。

1924~1926年,是鲁迅边战斗边探索的时期,也是他战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该期间创作了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

1930~1936年,是鲁迅战斗创作的第三个高峰期,主要作品是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鲁迅是左翼文艺运动的光辉旗手,是中国文化的主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二、小说《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其总主题是反封建,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呐喊》第一篇《狂人日记》,小说塑造的狂人形象,就作者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来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者的形象。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作品中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在艺术上多姿多彩,以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故事新编》一共收录历史小说8篇。

《补天》(女娲)、《奔月》(后羿)、《理水》(大禹)、《非攻》(墨子)、《铸剑》(眉间尺和宴之敖)、《采薇》(伯夷、叔齐)、《出关》(老子)、《起死》(庄子)。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

是对中国戏曲艺术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故事新编》以它丰厚的思想内容和特别而多样的格式,占有重要地位。

三、杂文鲁迅一生写的最多的是杂文,前期作品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后期有《而已集》、《三闲集》、《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十本杂文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 鲁迅

[例7] 看客的麻木无聊
阿Q向吴妈求婚,闹出了一场风波后,出去舂米一番便都忘了。此 时却听得外面很热闹。 阿Q生平本来最喜欢看热闹,便即寻声走出去了。寻声渐渐的寻到 赵太爷的内院里,虽然在黄昏中,却辩得出许多人……吴妈只是 哭…… 阿Q想:“哼,有趣,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他想 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时他猛然间看见赵太爷向他奔来,而 且
2、艺术贡献
《呐喊》《彷徨》完成了从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到现代小说艺术的根 本转变,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艺术的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A、把典型人物塑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打破古典小说的故事性框架,开始根据题材的需要自由的选 择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 “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 C、表现手法上的新的开拓--既娴熟于传统白描,又广泛运用 象征、意识流、精神分析等纯属现代形式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多种 创作方法结合的源头。 D、鲜明的个性风格--热烈与冷峻结合,寓深厚情感于冷静的 客观描写之中。 从本讲分析中,不难发现鲁迅的实验的广泛性:他实际上是借鉴了 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 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 以至“戏剧体小说”等等。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 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的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 不自觉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呐喊》与《彷徨》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2012-1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他看见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间悟到自己 曾经被打,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些相关。他翻身便走。 阿Q被枪毙以后--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 坏,被枪毙便是他坏的 证据;不坏何至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 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 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了。

2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2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 《记念刘和珍君》 • 是对屠杀者的愤怒,对青年人革命激情的 尊敬,对青年人轻易赴死的惋惜。这就是 一个师长对后辈的关爱。 • 《祝福》 • 文中的“我”遇到祥林嫂,祥林嫂问人到 底有没有灵魂,死了之后一家人能不能见 面的时候,“我”是那样的痛苦,没有办 法回答。怎么回答好呢,如果照直说“人 是没有灵魂的”,这样对祥林嫂来说会非 常残酷,让她唯一的精神寄托没有了,所 以“我”就说或许有吧,“我”非常矛盾、 非常痛苦,这痛苦并不亚于祥林嫂的痛苦。
小结:

把所有的这些作品综合在一块,我们会发现 其中都贯穿了一个字——“爱”。虽然他表面写 的是“隔膜”、是“凉薄”、是“吃人”、是 “惨淡的人生”、是“淋漓的鲜血”、是“哀其 不幸,怒其不争”,但这背后是鲁迅先生的 “爱”:爱亲人、爱朋友、爱生活。爱进步的青 年,也爱愚昧的群众。鲁迅不是一个充满仇恨的 人,他不是只会成天骂人的人,他是一个心中有 着真正大爱的人,这个爱就是儒家讲的“仁”, 就是基督教讲的“博爱”,就是一种悲悯。 • 鲁迅曾说过中国只缺少两件事,一个真,一个爱。 • 鲁迅一生的文章都在为这两个字奋斗。
凡人鲁迅
——读《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有感

他一直在深黑的隧道中苦苦探求着。孤身一人,桀骜 地站立在这被封建黑暗势力的狂风所撕碎的世界之中,单 薄的身躯却挺得笔直,试图守护这唯一的净土——思想中 的觉悟。我仿佛能够跨越时代的鸿沟,近距离地看到他的 面容,那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僵硬的线条勾勒出冷峻的 五官,眉宇之中都透露着坚毅。好似一尊雕塑的姿态,完 美无缺,但却冰冷得让人难以接近。没错,中国太需要一 个榜样了,于是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塑造出了圣人鲁迅的 形象——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的脊梁,民族的 良心。我们所标榜的他如此高大,站在了民族的觉醒之上, 但是,这样的鲁迅无疑缺了血色,我感受不到他作为一个 “人”的真实感,直到读到萧红女士的这篇《鲁迅:深刻与 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其在言论上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他的小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作家之一。

他的现实主义文学风格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里程碑,是一种准备步骤,也使得中国的社会文化开始向更加自由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鲁迅广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讽刺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反映了他对旧时代的讽刺和反对旧习惯的厌恶。

他利用讽刺和诙谐来表达他对旧社会政治不平等的反对和追求新生活的向往。

他的小说内容贯穿着反战、反抗压迫、反革命的主题,激发起广大读者推翻旧社会制度的行动。

此外,鲁迅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他采取全新的文学思想,在文学形式上对文学实验,其辛辣的语言、超现实的构思,都使文学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

他也探索出多种新的文学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譬如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形而上学等,从而发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浪潮。

鲁迅的作品为巨大的古典诗歌手法带来了全新的起点,他的作品提出的新的文学概念对中国的诗歌创作,对讽刺性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他也发挥着极大的社会作用,引导社会和文化走向更加自由和进步,大大提升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

总之,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他为古典文学注入了新鲜活力,激发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以及对新生
活的向往、对旧习俗的反对。

他的作品为中国文学发展注入新的能量,为中国人民和整个世界创造了无数珍贵的文学宝藏。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上册)第三章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第三版)(上册)第三章   鲁迅
▪ 魏连殳的死亡方式其因无非有三: 一是,由对生存的珍视而产生的对 死亡的珍视;二是,自我的生存已 陷入了无意义,无意义的自己只配 生存于这无意义的世界;三是,有 意延缓死亡过程,让一个清醒的自 我看着另一个自我慢慢走向灭亡, 更接近自残与自虐!
孤独者 插图/丁聪
.
▪ 《伤逝》
▪ 以“涓生的手记”的形式,Fra bibliotek过 带有忏悔情调的独白,讲述了涓 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
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在广州
.
▪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来到
上海,开始人生最后一个阶段 ▪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之一 ▪ 此外还积极参加其它进步的社会
活动,先后加入革命互济会、中 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和反帝反战同盟。
1933年鲁迅合家照
.
▪ 杂文是鲁迅晚年的主要创作, 晚年的杂文记录了鲁迅思想的 发展和变化,在三十年代严酷 的政治环境下,他不断变换笔 名和杂志进行写作,杂文手法 更加炉火纯青。
第三章
.
鲁迅
.
第一节 鲁迅文学道路
.
▪ (19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 周樟寿,字豫才,周树人是南京求 学时的学名,1918年发表《狂人日 记》时开始署名鲁迅。
▪ 鲁迅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少时正值“家道中落”,过早体验 了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 1898年,带着“走异路,逃异地” 的决绝,远赴南京求学,进江南水 师学堂,次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 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 吕纬甫回乡办的这两件小事,其 实又很大,这大概是失意人生仅 存的意义寄托,母亲意志与自我 意义的重合,说明母亲的存在, 对于业已丧失自我意志的吕纬甫 来说,是生存意义的最后维系。

中国现代文学史03(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03(鲁迅)
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打油诗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诗剧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阵营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了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 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独特的题材(题材的突破性) (1)知识分子题材:

旧知识分子有两类: A.孔乙己、陈士成(《白光》):屈从于封 建文化意识,又被封建科举制度所抛弃。 批判之际充分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B. 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 子》) :“ 昌明国粹,力挽颓风”的伪道学, 新思潮冲击下的封建怪胎。
(2)农民题材
描绘农村生活和关注农民的命运问题, 深刻揭示了农民所遭受的精神奴役和 创伤 ;反映了底层人民在强 权统治 面前的意识深层的奴性。《故乡》 《明天》《风波》《离婚》《阿Q正 传》。
2、 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 “精神的病苦”



鲁迅关注的不是经济压迫、物质困苦,而 是凝固的传统社会对人的心灵的毒害、人 的心理的病态和痛苦,从而突出改造国民 性主题 。《故乡》《祝福》《孤独者》。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 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 和看客,病死多少也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第一要务,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 自序》





回国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文言小说 《怀旧》写辛亥革命爆发时,一个小镇上的 骚乱。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现代白话小说集《呐喊》《彷徨》,1936年 出版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朝花夕拾》 1930――1936出版8本杂文集,《坟》《华盖 集》《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 等 以及《中国小说史略》学术著作,译著,如 加入左联后,翻译了普列汉诺夫《艺术论》, 培养大批左翼文艺青年,与左联内部的左倾 倾向进行坚持不懈地批评斗争,提出了很多 珍贵的意见。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白话文文学的奠基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开山鼻祖”。

1.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作品,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通过主人公的心理独白,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崩溃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批判了封建礼教和旧有制度。

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普通农民阿Q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描写,呈现了中国民族传统精神的底层广泛存在和封建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助和挣扎。

3. 社会批判: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反映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道德衰败、束缚人民的封建礼教、腐败的官僚制度等,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4. 文学革命:鲁迅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书写文学作品,摒弃以往文言文的传统。

他的努力为白话文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现代中国文学铺平了道路。

5. 思想启蒙:鲁迅的作品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与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他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质疑和反思,形成了一种新的革命意识。

6. 长篇小说创作:除了《阿Q正传》,鲁迅还创作了其他一些重要的长篇小说,如《热风》、《孔乙己》等,这些作品通过个体的命运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困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农民的痛苦。

7. 散文创作:鲁迅的散文以骨力文字见长,语言生动、犀利,内容贴近人民生活,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病。

他的散文作品包括《朝花夕拾》、《故乡》等,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回忆的描写,展示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8. 教育观念:鲁迅主张以民众教育为基础,强调教育应该使人民认识自己的利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解决社会问题。

他提出了“百年崛起”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中国国民的命运。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6章 鲁迅(上)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6章 鲁迅(上)



二、《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呐喊》和《彷徨》实现了小说艺术的现代转型,是中国现代汉语小说成熟的 标志。 第一,题材的变革。在晚近白话小说由传统的追求情节、讲求传奇、极少凡人 的写法转向描写普通平凡人的过程中,《呐喊》、《彷徨》把这一转向深刻化、

经典化,深入展示现实社会的常事常人。题材平凡,但发掘很深,能让读者重

2.完成“立人”思想的建构 不再以“角逐列国是务”为目标指向,而是从根本上调整了立人与强国 的主从关系,确立了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价值尺度的思想基点,从而与 梁启超的“新民说”划清了界限, “立人”思想由此获得了现代性的 本质意义。

其“立人”构想的两个层面:一是指向精神的,意味着观念层面上自由 的获得和精神的提升运动,解决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和文化性格的问题; 二是指向生存环境的,意味着社会生活层面上自由的获得和生存环境的 改良,解决社会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体系的问题。为实现前者,必须通 过价值重估和批判国民性,揭示国民的灵魂以引起警醒,从而祛除国民 身上的奴隶性和各种因袭的精神枷锁,产生人的觉悟和做人的追求;为 实现后者,必须反抗一切压迫和奴役,反抗一切非人的社会规范,使人 获得独立存在的合法性。因此,鲁迅一直把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专制制 度、封建伦理与行为规范的批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他以 “立人”为指向的启蒙主义话语。
蒙的先觉之声,文化荒原的死寂与空漠感就越加浓重。

3.4鲁迅的消解、质疑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启蒙的终极意义和许诺于未来等层面— —这种启蒙话语倾向带有强烈的廉价乐观情绪和肤浅的社会进化论色彩,在忘 情于国民性批判时往往呈现出挥之不去的道德精神上的优越感。鲁迅的质疑实 际上是对启蒙者在预设前景上的乐观情绪与高蹈倾向的一种制约。同时,他将 启蒙者自身亦纳入启蒙对象这一范畴进行审视,在现实层面强调启蒙者思想、 行为重构的必要性,进而将启蒙进程的起点建立在启蒙者的自我拯救上。

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

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

第二节鲁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鲁迅文学创作概况】<识记>第一篇论文:1907《人之历史》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综合运用>➢他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了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上的一个杰出成就;➢《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的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祝福》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特点;➢《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色彩【鲁迅的思想特点】<领会和简单应用>鲁迅的思想是中国20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思想具有丰富复杂、博大精深的特点。

1、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

2、个性主义思想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他所强调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受尼采思想影响的痕迹。

第三章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第三章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北京鲁迅故居
.
▪ 1920年《新青年》团体解散,
鲁迅虽不是《新青年》的编 辑,但对他的打击很大, 1923年,鲁迅又一次陷入了 沉默。其后,开始了《彷徨》 和《野草》的创作。
▪ 1923年,发生了对于鲁迅人 生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两件事。
▪ 7月,周氏兄弟突然失和
▪ 同月,鲁迅受聘为北京女子 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因为涉 及女师大事件及许广平的爱 情,拉开了此后新的人生大 幕。
▪ 在南京,鲁迅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 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
江南水乡绍兴 鲁迅出生的房子
.
▪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 门学校学医。
▪ 大致来说,日本时期,1906年 之前,鲁迅的著述活动主要集 中于科学方面,除了译述爱国 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还 翻译了几篇科幻小说
▪ 幻灯片事件后,决定弃医从文。
1927年鲁迅在厦门
.
▪ 三·二零惨案后,鲁迅被列入通缉 的黑名单,不得不躲避起来。
▪ 1926年8月,鲁迅接受了新成立的 厦门大学的聘书,为了开辟新的 生活,他和许广平一道南下,鲁 迅赴厦大任教,许广平回家乡广 东。
▪ 1927年1月,接受邀请,前往广州, 任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兼教务主任。 7月15日,广州爆发抓捕暗杀共产 党人的清党事件,许多学生失踪, 鲁迅力主营救,遭到校方拒绝, 便辞去教职。
▪ 在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下, 1912年至1918年会馆孤寂的六 年间,大多以“钞古碑”、校 古书打发时间
.
▪ 至1923年,成小说15篇,后 集为《呐喊》,并完成了后 集成《热风》里的大部分杂 感,翻译了《现代日本小说 集》、《现代小说译丛》和 《工人绥惠略夫》;
▪ 同时,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 师范大学等校兼课,在北大 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讲义,编 为《中国小说史略》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考点整理1、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关键点:封建传统吃人的总主题;权势者、卫道士、社会群体、被损辱与被损害者以及觉醒者的形象塑造;叙事结构及表现手法上的根本性创新。

2、《阿Q正传》的永恒艺术魅力关键点:阿Q形象中的国民性弱点——自我意识缺乏及其“精神胜利法”;小说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艺术上,现实主义典型的塑造以及悲剧和喜剧的有机结合。

3、散文诗集《野草》中的情感意向与艺术特点关键点:五类抒情意向——自我主观情绪的表现、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对庸俗倾向的揭露、对反动统治的控诉、对某些青年思想的批评;象征主义艺术方法的运用和奇幻壮美的意境创造。

4、散文:《朝花夕拾》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关键点:人情世态的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融议论于记叙的表现手法5、《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05年简答题已考)关键点:内容上两类三组;艺术上古今贯通6、杂文:鲁迅的主要文化和文学业绩关键点:内容上,中国社会思想的百科全书(成熟期对八类历史事件和思想斗争的论战——①对国民党的政治、文化专制;②创造社、太阳社部分激进青年;③对“新月社”;④对“民族主义文学”;⑤对“自由人”和第三种人;⑥对“论语派”;⑦对左联部分领导人;⑧对各类文坛小丑);艺术上,理性的启迪、情感的感染和形象的刻画熔于一炉。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一、封建传统吃人的总主题:《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小说中,有赵贵翁这样一些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也有那些为封建传统蒙蔽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与吃人。

封建礼教影响的普遍性决定了人吃人的普遍性。

而封建礼教又是以家族制度为核心的。

小说中“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他并非有意戕害“狂人”,但他所遵奉的礼教观念决定了他要遵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医生”这个意向则集中体现了在传统封建社会里,那些以“治病救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一类人的实质,他们实际上起着帮助统治者吃人的作用。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课用课件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课用课件

坟(1907-1925)

风1918-1924)
且介亭杂文(1934)
华盖集(1925) 华盖集续编(1926)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1926) 而已集(1927) 三闲集(1927-1929) 二心集(1930-1931) 南腔北调集(1932-1933) 伪自由书(1933) 准风月谈(1933) 花边文学(1934)
鲁迅名言
1、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 财害命。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 梁。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
4、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5、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8、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了 。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毛泽东的评价
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
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绝不屈服。“孺子” 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
创作情况

主要文学作品有:
3部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
夕拾》。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呐喊自序
伤逝
弟兄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
长明灯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中国现代文学史之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史之鲁迅

一,鲁迅的思想:㈠前期思想:⑴进化论和尼采的个性主义⑵生物进化论与阶级斗争观念;国民性与阶级性;个性解放与群众创造历史的消长㈡后期思想: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二,鲁迅的作品:㈠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㈡杂文集:⑴前期:《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①杂文的特色: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②创作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③主要内容:反对国粹主义;批判迷信落后思想;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社会解放;解释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对“整理故国”的否定和对欧化绅士的批判;对“打落水狗”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提倡⑵后期:《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集外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杂文的主要内容:政治评论;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思想评论⑶贯穿鲁迅杂文始终的灵魂: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⑷杂文的艺术特色:辛辣遒劲睿智广博①善于抓取典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②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③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④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⑸鲁迅的杂文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特质:①犀利、深刻的批判②挥洒自如的行文结③蓄含哲理的隐喻性论述④强烈的主观抒情性⑤极富创造力的语言㈢散文诗集:《野草》(1924~1926)⑴作品表现力鲁迅在苦闷、彷徨中求索的心路历程,作品所包含的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复杂矛盾的心情,既反映了时代的矛盾状态,又体现了鲁迅在思想大转变前夕所坐的严肃的自我剖析。

⑵在艺术上,《野草》采用的是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的“小触感”的形式,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

㈣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⑵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畅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中外的社会相、清末民初的时代剪影;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

1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1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1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第一篇:1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不仅显示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重要成就,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首先,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

这是鲁迅对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

鲁迅是一位具有深邃的悲剧精神和浓郁的战斗精神的伟大作家,他以对文学的执着和杰出的艺术手段去反映和表现社会人生,传达出一个觉醒的现代个体生存意识和现代反抗意识。

鲁迅的文学与思想情感是与变革现实紧密连在一起的。

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

为改造民族精神,传达启蒙思想,鲁迅以其不朽的著作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批判人性的残缺,反思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解放出活生生的个人的生命能量。

而这种反思和批判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无声的中国”的沉寂与悲哀,打破“瞒与骗”大泽所遮掩的奴役关系,寻找处于社会变动、民族困局和文化转型中的人的精神出路,使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这种正视现实人生,并带有革命血气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健康的、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主潮,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最可宝贵的精神内涵。

其次,鲁迅在多种文体样式上进行了积极而卓越的探索,创造了多种文学样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广泛吸收借鉴了果戈理、契诃夫、安特烈夫、尼采、显克微支等外国作家、思想家的思想艺术养分,将其融合于中国艺术传统之中。

鲁迅以现实主义为主,汲取融合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及表现主义艺术元素,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广阔道路,形成了崇高刚健、清峻警拔而又老辣苍劲的美学风范。

鲁迅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迅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迅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文豪之一,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其时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到现在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声望。

首先,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力非常巨大,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和思想家,鲁迅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以写实主义思想为基础,将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与文学作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许多深刻、生动、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

他所写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反映了人类在阶级斗争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危险。

其作品不仅有精深的思想深度,还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形式的美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酷。

鲁迅的深刻思想和精湛技艺,使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许多作家和读者的楷模。

在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作品是极具影响力的,尤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碑,受到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内的众多文化界领袖和知名人士的高度评价。

他的思想和作品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程,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所写的文学作品具有非凡的现实内涵和强烈的时代感,也深深地感染了很多中国读者。

其次,鲁迅的艺术成就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在今天依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通过其“作家的责任”思想,倡导了艺术对社会和民族的责任,他的文学思想意识是极其先进和超前的,鲁迅强调文学要深刻反映时代特征,恢复人的本真、扶助生产、改造生活,尊重文化底蕴,并从骨子里维护文化的独立。

他所提出的恢复人的本真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主张,让后来的作家和社会倡导者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对于解决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困境,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再次,鲁迅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给中国文学发展带来了可贵的启迪。

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现代化的拐点,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此大的变化,也必然带来文化的更新和改良。

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因为它真实而直接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的弊端,唤起了人们的反思和警醒。

尤其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对于社会的斥责和对于人性的探讨是非常深刻的,这也是他的文学成就能够得到人们认可的重要原因。

鲁迅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于1919年开始文学创作,坚持用鲜明的个人自我特色,投入到新时代的文化进程之中。

他的文学作品被很多人誉为“活生生的文学”,因为他执着于用鲜明真实的笔触,反映出生活的本质。

他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普通人的形象,他们所处的情景都是那么的真实、生动、充满生命的力量。

同时,他也深刻揭示了那些虚伪的表象,警示人们不要迷信领袖、教条和不合理的制度。

作为一名文学家,鲁迅的人生和作品密不可分。

他的文学作品反映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更是全民族的精神面貌,呈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可以说,鲁迅的思想、作品和人格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鲁迅的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他谴责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面,深刻地探究了中国人性的根源。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落后来源于封建社会制度下的麻木和迷信,以及在前途与死亡的压迫下,人们所做出的对于生存方式的荒唐选择。

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那些社会弊端,多数都是来自于文化落后而带来的迷信陋习。

他反对的是腐朽的文化、教科书文化、太上皇的文化,继而批判了那些依靠官方言论、党派宣传的文化。

正因为鲁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他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他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社会自觉、民族自觉,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而言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承载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当时的历史和社会,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心声。

大一现代文学鲁迅知识点

大一现代文学鲁迅知识点

大一现代文学鲁迅知识点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大一学生应该了解的关于鲁迅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鲁迅的生平与背景鲁迅于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书香世家。

他曾留学日本,在日本时期接触了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并开始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

回国后,他从事了医学工作,但同时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社会运动,成为了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

二、鲁迅文学的特点1. 现实主义倾向:鲁迅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呈现人们的苦难和贫困。

他通过作品中的形象和事件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2. 犀利的讽刺和讽刺:鲁迅揭示了社会问题的荒谬和可怕之处,他的作品中常常有尖锐的讽刺和黑色幽默的元素。

3. 对人性的思考:鲁迅的作品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扭曲性。

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并以此展示了人性的阴暗面。

三、鲁迅的代表作品1. 《狂人日记》:这是鲁迅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之一,通过主人公让出“盲人”来探讨现代中国文化的堕落与愚昧。

通过讽刺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鲁迅对社会和人性的怀疑。

2. 《阿Q正传》:这部小说以阿Q这个形象,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底层人物。

阿Q在面对外界的压迫和挑衅时,表现出懦弱和妥协,从而暴露了中国社会的虚伪和残酷。

3. 《热风》: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的代表作品有《孔乙己》、《药》等。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犀利的批判,展示了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评和对人性的深思。

4. 《故乡》:这是鲁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封建社会的厌恶。

四、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启示和文学创作为社会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了社会变革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侧重揭露封建伦理道德对劳动妇女精神上的残害。封建伦 理道德不仅使祥林嫂想当奴隶当不到,而且使其死后灵魂不得安宁, 连死后亦不放过,其死是死于精神上的折磨。 《离婚》主题主要由爱 姑的斗争与失败表现出来,反映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精神的压迫,及妇 女反抗的失败。
一、《呐喊》《彷徨》概述 《呐喊》和《彷徨》收入了鲁迅一生所作的全部现 实题材的白话短篇小说,不论就其思想意义之丰厚, 还是就其艺术价值之崇高来说,它们在中国现代小 说史上都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现代小说的 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 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严 家炎《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长明灯》写另一狂人,可说是姊妹篇。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阿Q正传》—国民性批判与改造
精神胜利法
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 侮与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 的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 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 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彷徨》转向鲁迅自己的内心,解剖内心无法解 脱的失败的痛楚。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题〈彷徨〉》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呐喊》与《彷徨》的差异
主题表现上,《彷徨》减少了热情。在表现独异个人与 庸众之间的关系时,《呐喊》往往将二者并置创造出 戏剧性的紧张局面,《彷徨》则多分别探寻孤独者的 命运与庸众的行为。对独异个人的态度也发生变化, 《呐喊》中那尖锐、挑战的狂人和烈士逐渐为痛苦的 愤世者、中年的追忆者与失去往昔的自信、失望而伤 感的厌世者所替代。
技巧上,《彷徨》脱离了外国小说的影响,技巧稍为圆 熟。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二、《呐喊》《彷徨》的思想价值及人物形象
(一)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这篇和果戈理短篇 同名的作品发表于五四运动前一年,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 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鲁迅利用早年获得的医学知识,以严格 的现实主义态度,使社会生活的具体描写结合狂人特有的内心感 受,艺术地贯串在小说的全部细节里,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 话,但是狂人说的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二)对农民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
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小说以 抒情的笔调,竭力渲染了童年生活的美丽,将回忆中海 边西瓜地上手捏钢叉的小英雄闰土,和眼前被生活压瘪 了的同一个闰土对照,写出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 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的灾难。闰 土的形象在过去农村里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他淳朴, 勤劳,象大地一样沉默和厚实,承受了一切艰辛和痛苦。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1925年 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中心南 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落下来,鲁迅一 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意气冷了不少”。他便 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 着鲁迅对社会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 的心境。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他 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如《明 天》、《祝福》、《离婚》等。
《明天》中的单四嫂,丧夫之后,恪守妇道,遵循封建道德“夫 死 从子”的规矩,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便是她的明天。 因 此,她起早贪黑,全心全意地扑在儿子身上。然而,不幸的是儿子也 死了,单四嫂子在浓重的黑暗里盼望着“明天”,结果盼来了更大的 不 幸和痛苦,她是没有明天的。小说从单四嫂子的悲惨命运中,对封建 制度发出了抗议。另一方面写蓝皮阿五之类的旁人,不是真正关心帮 助她,而是想乘机揩油,没有一个真正同情她,反映了人情的冷漠, 从而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中国农民所有被压迫者的明天 。《明 天》表现了鲁迅所说的“无主名(无主犯)、无意识的杀人团”。
第一节 生平与前期思想
一、鲁迅的生平(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几个关节点:
绍兴 祖父科场贿案 父亲病重病亡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南京 求新知 开眼界 “物竞天择” 接触进化论
仙台 攻医学 欲救民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东京 创办文艺杂志《新生》 出版两册《域外小说集》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小说一开始利用日常生活里一般人对狂人常有的围观、注视、 谈论,反激起“迫害狂”患者内心的恐惧,逐渐地引出“意在暴 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序》)的主题。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日记里这样写着:“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坚睡不着,仔细 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 着两个字是‘吃人’。”
2020/2/6
中国现代文学史
《呐喊》共收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二年间写的十四篇小
说(注:《呐喊》于1923年8月由新潮社出版,列入新潮 社《文艺丛书》,收小说十五篇。1926年起改由北新书 局出版,作为《乌合丛书》之一。北新版第十三次(1930 年1月)印刷时,作者删去最后一篇《不周山》,剩小说 十四篇),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给革命 者助阵作战,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小说具有充沛的反封 建的热情,从总倾向到具体描写,都和“五四”时代精 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的特色。
绍兴杭州 辛亥革命爆发 积极参加宣传活动
由失望转入苦闷 北京 抄古碑 苦闷沉默 思索追寻
应索稿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鲁迅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以 小说《呐喊》来表明自己的战斗精 神。在反封建的文化斗争中,他仍 然是以人的个性解放和立人作为变 革代文学史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