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试题教学文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版)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学时学分:54学时/36学时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导论》、《计算机原理》适用专业:教育技术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21世纪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随着IT业的迅速崛起, 计算机网络大量应用于各行各业。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新技术及动态,同时必须重视实用技术的运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分析比较和选择网络技术元素的能力,掌握较复杂的局域网组建的综合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知识、以及了解流行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和配置管理等网络应用能力,为相关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职业技术能力目标结合实训环节,培养学生具备网络管理员、网络应用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主要包括:网络定义、网络组成、拓扑结构、网络分类、网络功能、网络发展、数据通信系统、信号和信道、数据传输、数字编码、模拟调制、数据数字化、串行通信、多路复用、交换技术、传输媒体、通信接口、调制解调器、通信控制、网络协议和结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TCP/IP体系结构、模型的各层功能、局域网模型、媒体访问控制、传统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无线网络、虚拟局域网、广域网模型和结构、ISDN、TCP 协议、UDP协议、互联网结构、IP协议、对等式网络、集中式网络、客户/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DNS、FTP、WWW、SNMP和电子邮件系统、Intranet系统和网络安全。
2、本课程培养学生的主要能力主要包括:界定网络的类别、分析网络功能、确定网络组成部件和作用、选择和设计网络结构、选择通信介质、确定连接方式和通信方式、选择网络交换技术、配置和使用通信接口、使用调制解调器、分析比较和选取以太网技术、描述网络工作原理、能识别地址结构、比较和选取广域网技术、说明广域网工作原理、比较和选择TCP和UDP协议、描述互联网中进程的通信过程、比较和选择网络计算模式,建立特定模式的网络系统。
大学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教案
大学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各种常用网络设备的功能和特点,建立面向实际应用的网络设计思路和方法,掌握网络的配置、管理和维护等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各种常用网络设备的功能和特点,网络的配置、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 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的基本原理(1)组网的基本要求(2)网络互连技术(3)协议体系结构(4)数据传输方式2. 各种常用网络设备的功能和特点(1)集线器(2)交换机(3)路由器(4)防火墙等安全设备3. 网络的配置、管理和维护(1)IP地址配置(2)路由配置(3)网络拓扑管理(4)安全管理(5)网络故障排除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网络组网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某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与应用的平台。
四、教学评估本课程评估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平时成绩。
包括出勤率、作业成绩、实验成绩等。
2. 期末考试。
主要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网络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评分将考虑实验完成情况和报告质量。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需要使用的教学资源包括:1. 教材。
建议使用《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等教材。
2. 实验室。
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以便学生进行实验。
3. 课程网站。
提供课程资料、实验指导、在线测试、论坛等功能,可以方便学生学习和交流。
六、教学进度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如下:第一周: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概述第二周:网络互连技术第三周:协议体系结构与数据传输方式第四周:网络设备的功能和特点第五周:集线器的使用第六周:交换机的使用第七周:路由器的使用第八周:网络安全技术第九周:网络配置和管理第十周:网络故障排除和维护第十一周:复习和总结七、教学保障为保障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应配备满足以下条件的师资和教学资源:1. 师资力量。
计算机网络 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并为信息传输提供了便利。
为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框架。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的熟悉程度。
3.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和管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对网络性能和优化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2. 网络通信原理2.1 数据传输和交换技术2.2 网络协议和数据包转发2.3 IP地址和子网划分2.4 路由和转发算法3. 传输层协议3.1 传输层协议的作用和特点3.2 TCP和UDP协议的比较3.3 TCP连接管理和流量控制3.4 UDP的特点和应用场景4. 应用层协议4.1 HTTP协议和Web应用4.2 DNS协议和域名解析4.3 SMTP协议和电子邮件4.4 FTP协议和文件传输5. 网络安全和管理5.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5.2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5.3 虚拟私有网络和加密通信5.4 网络性能监测和优化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实验,如搭建局域网、配置路由器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3. 课程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型网络项目,如搭建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论文阅读和讨论:要求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论文,并组织小组讨论,以促进他们的研究和思考能力。
四、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程项目的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理解进行考核。
chap1_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 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等概念 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 – ISO/OSI参考模型和 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参考模型和 模型
9
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 21 世纪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 世纪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 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 网络现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 济的重要基础。 济的重要基础。 • 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 网络是指“三网” 即电信网络、 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 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2
考查目标
•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了解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 典型网络设备的组成和特点, 典型网络设备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 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 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 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 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
5
参考教材3 参考教材
• Andrew S. Tanenbaum. 计算 机网络( 机网络(第4 ).潘爱民 版).潘爱民 北京: 译.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 大学出版社, 2004
6
第1章 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内容提要
• 计算机网络概述
–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 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教师:徐可清《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教师:徐可清《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授课时间:2007.9-2007.12授课班级:2006级电子商务1,2,3班、经济信息管理1、2班。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介绍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和应用的课程。
本课程通过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协议与技术,培养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并初步了解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平台,具体学习目标包括: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和技术;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3.了解各层协议的功能、数据格式和交互过程;4.掌握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组成、特征与应用;5.熟悉常用的网络技术和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6.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3.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5.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第二章物理层1.信号的基本概念2.传输媒介3.信道带宽4.调制与解调5.误码率第三章数据链路层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2.基本概念3.差错控制4.数据链路层的协议5.以太网6.ARP7.RARP第四章网络层1.网络层的功能2.IP协议3.路由选择协议4.ICMP协议第五章传输层1.传输层的功能2.TCP协议3.UDP协议4.数据分段与组装第六章应用层1.应用层的功能2.DNS协议3.FTP协议4.SMTP协议5.HTTP协议第七章网络安全1.安全的基本概念2.密码学基础3.防火墙4.VPN5.病毒和恶意软件6.安全认证和安全协议第八章网络管理1.管理的基本概念2.SNMP协议3.网管功能和结构4.SMI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讨论、实验和综合实践等。
其中,课堂讲授以讲解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讨论则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深入思考理解。
实验和综合实践则是通过给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和问题来强化他们的理论知识。
评分方法本课程评分一般采用考试和作业相结合的方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OSI网络参考模型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案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③服务和功能的概念不一样并非在n层内完成的全部功能都称为n层服务,只有那些能够被高一层看得见的功能才能称为服务。
第n层功能的实现,是它向上一层提供服务的保证。
①服务访问点(SAP):即:n层实体向上一层实体提供服务时,所使用的n与n+1层之间的接口。
②层间的接口方式原语调用是层间模块调用的一个重要方式。
共享数据结构和数据缓冲区。
发送端:各层将数据单元加上本层的控制信息,传递给下一层,直到物理传输介质。
接收端:将各层从其下一层接收数据单元,去掉与本层有关的控制信息后,递交上一层,依次类推。
三、OSI 参考模型概述1. OSI的分层结构2. 数据传送单元采用不同类型的数据单元来分别表示相邻层间和对等层间的不同的信息传送方式。
(1)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定义:指已建立连接的对等层实体(N)之间交换信息的数据单元。
组成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2)接口数据单元:IDU(Interface Data Unit)定义:在(N+1)层和(N)层的接口上,(N+1)-PDU和(N)- PDU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组成:(3)服务数据单元:SDU(Service Data Unit)定义:是相邻两层的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时所使用的数据单元。
SDU与PDU并不等同。
若PDU较短,而SDU较长时:SDU进行分段。
若PDU较长,而SDU较短时:SDU进行合并。
典型例题:网络协议实质上是一组约定或规则,但它不包括对()的约定。
A、信息的传输顺序B、信息的格式C、信息量D、信息内容巩固练习:1、ISO/OSI网络参考模型共分()层。
A、4B、5C、6D、72、在OSI模型中,第N层提供的服务是哪项与对等层实体交换信息来实现的()A、利用N-1层提供的服务以及按N层协议B、利用N层提供的服务以及按N-1层协议C、利用N+1层提供的服务以及按N层协议。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王崇刚)教案 (理论部分) 网络体系结(一)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课题网络体系结构(一)——网络体系结构概述课时1课时(45 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2)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分层设计的思想(3)了解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思政育人目标:通过学习网络体系结构,让学生体会分层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勇于探究、不畏困难的科学精神,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做出一份贡献。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网络协议、分层设计思想教学难点:分层设计思想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文旌课堂APP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 min)→问题导入(3 min)→传授新知(25 min)→课堂互动(10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2 min)⏹【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问题导入(3 min)⏹【教师】通过两个主机交换文件案例导入课程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成熟的体系的应用,比如邮政系统,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邮政系统中,各个角色(用户、快递员…)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却又能协调合作达成一种“高度默契。
问题: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比如,通过问题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连接在网络上的两台计算机需要进行通信时,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和异质性,需要考虑很多复杂的因素,同学们思考一下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要讲的知识传授新知(25 min)⏹【教师】结合教材讲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网络体系结构就是指为了实现计算机间的通信合作,把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定义的层次,并规定同层次实体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服务。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Computer Networks)一、课程简介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
是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手段,是教育技术领域最基础、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OSI(开放系统互联)模型为理论体系,以TCP/IP体系为应用体系的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探讨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在内的TCP/IP体系结构各层次的主要功能、原理、协议和设备。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系的学生能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主要的网络协议、主要的网络互连设备、主要的网络服务配置以及近年来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为他们应用局域网、Internet网络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的应用,解决教学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计算机网络》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熟悉常用的网络通信协议及网络体系结构;了解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初步掌握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的配置方法;能独立组建较为简单的局域网;掌握常用的网络服务的构建与配置;具备初步的网络管理及维护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引入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拓展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前沿性;(二)规范课程实验、实训,完善课程实验及实训的考核体系,加大实验成绩在课程评价中比重,突出网络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三)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两种主要体系结构OSI和TCP/IP体系结构;(四)掌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等主要层次的功能及协议;(五)掌握常见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及特点,初步掌握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互连设备的配置;(六)掌握VLAN、TRUNK的原理与配置,熟悉IP子网规划;(七)掌握DNS、WEB、FTP、DHCP等常见网络服务的原理、配置与应用;(八)了解无线网络、网络安全及网络管理的相关知识。
《计算机网络》第1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络》第1章:计算机⽹络体系结构第1章计算机⽹络体系结构1.1计算机⽹络概述计算机⽹络是⼀个将分散的、具有独⽴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络是互连的、⾃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个完整的计算机⽹络主要由硬件、软件、协议三⼤成分组成,缺⼀不可。
硬件由主机(端系统)、通信链路(双绞线、光纤)、交换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通信处理机(⽹卡)等组成。
计算机⽹络由通信⼦⽹和资源⼦⽹组成。
计算机⽹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可靠性、负载均衡计算机⽹络的分类按分布范围分:⼴域⽹(WAN)、城域⽹(MAN)、局域⽹(LAN)、个⼈区域⽹(PAN)。
按交换技术分:电路交换⽹络、分组交换⽹络、报⽂交换⽹络。
按拓扑结构分:星形⽹络、总线型⽹络、环形⽹络、⽹状形⽹络按传播技术分:⼴播式⽹络、点对点⽹络按使⽤者分:公⽤⽹、专⽤⽹按传输介质分:有线⽹、⽆线⽹RFC(Request For Comments)上升为因特⽹正式标准需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因特⽹草案、建议标准(这个阶段开始成为RFC⽂档)、草案标准、因特⽹标准。
计算机⽹络的性能指标:带宽:⽹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单位是『⽐特每秒(b/s)』时延:指数据(⼀个报⽂或分组)从⽹络(或链路)的⼀段传送到另⼀端所需要的总的时间。
n 发送时延:节点将分组的所有⽐特推向(传输)链路所需的时间。
也称传输时延。
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宽度n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度n 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节点为存储转发⽽进⾏的⼀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n 排队时延:等待输⼊队列和输出队列处理所需时间。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般忽略不计⾼速链路提⾼的仅是数据发送速率⽽不是⽐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度。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重点掌握局域网技术;掌握网络互连技术;掌握Internet的应用及使用技巧;掌握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
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概念、新技术,从而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
掌握: 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交换概念与传统的电话交换机数据交换概念的区别, OSI/RM, TCP/IP, ATM 参考模型; 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应用层的基本功能; INTERNET 的IP 理论,网络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集成; 计算机网络常用的软/硬件; 网络互连及设备; 网络管理; 计算机网络安全; INTERNET的各种应用。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讲授, 课堂实验和开放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基本知识由教师授课。
该课程配备有单独的实验课。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计算机网络涉及数据结构, 计算机基础, 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冯博琴、陈文革主编,《计算机网络(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二. 课程的教学内容, 重点和难点第1章引论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系统1.2计算机网络的概念1.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4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1.5计算机网络分类1.6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重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分类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第2章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2.1基本概念2.2信息及其主要特性2.3传输介质2.4数据编码2.5多路复用技术2.6数据交换技术2.7差错控制及检错重点:信息及其主要特性、传输介质、数据交换技术难点:信道复用技术、编码理论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1网络体系结构3.2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3.3OSI各层概述3.4TCP/IP体系结构重点: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TCP/IP体系结构难点:体系结构分层第4章计算机局域网络4.1局域网概述4.2介质访问控制方法4.3传统以太网4.4局域网扩展4.5高速局域网技术*4.6无线局域网4.7结构化综合布线的标准4.8简单局域网的构建重点: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以太网的MAC层难点:时延的计算、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第5章计算机广域网技术5.1广域网概述5.2公共传输系统5.3广域网的通信服务类型5.4广域网的帧封装格式5.5公共电话交换网5.6综合业务数字网5.7数字数据网(DDN)5.9帧中继方法重点:广域网的通信服务类型、综合业务数字网、数字数据网(DDN)、帧中继难点:综合业务数字网、数字数据网(DDN)、帧中继第6章网络操作系统6.1概述6.2常见的网络操作系统重点:网络操作系统的特征、网络操作系统的操作难点:网络操作系统的操作第7章常用网络设备7.1网络接口卡7.2中继器和集线器7.3网桥和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机7.4路由器7.5网关相关标准重点:网络设备的功能、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难点:STA算法、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第8章网络互联与因特网基础8.1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8.2因特网的体系结构8.3因特网接入技术8.4因特网的链路层与网络层8.5因特网传输层协议重点:因特网的体系结构、IP地址编制机制、子网规划、路由选择协议、端口、UDP协议、TCP协议难点:IP分组转发原理、路由选择协议流量控制、拥塞控制、重传机制。
2024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案(完整版)
数据编码与调制技术
数据编码
数据编码是指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形式,常见的编码方式包括非归零编码、曼 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等。
调制技术
调制技术是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常见的调制方式包括幅移键控、 频移键控和相移键控等。
编码与调制的关系
编码和调制是相互关联的过程,编码后的数字信号需要通过调制转换为适合传输的模拟信号, 而接收端则需要通过解调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进行解码。
分段和重组。
会话层
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 会话,以及同步活动。
表示层
负责数据的表示、转换 和加密等操作。
应用层
提供网络应用服务,如 文件传输、电子邮件、
远程登录等。
TCP/IP协议族及其层次结构
01
02
03
04
网络接口层
对应于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 路层,负责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网络层
实现IP协议,负责路由选择和 分组转发。
防范措施
为了应对网络安全威胁,需要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如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补丁、 限制不必要的网络访问、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备份重要数据等。
安全意识和培训
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是防范网络安全威胁的关键,因此需要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用户 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拨号接入
通过拨打电话线的方式, 将计算机连接到广域网 中。这种方式成本较低, 但传输速率较慢且不稳
定。Leabharlann 宽带接入利用宽带技术(如DSL、 Cable Modem等)将 计算机连接到广域网中。 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传 输速率和较好的稳定性, 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接入
方式。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和应用。
2.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和TCP/IP协议栈。
3.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4.学会使用网络命令和工具进行网络诊断和故障排除。
5.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概述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1OSI七层模型2.2TCP/IP协议栈2.3网络层协议2.4传输层协议2.5应用层协议3.数据通信基础3.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3.2传输介质3.3网络设备3.4数据编码和调制技术4.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4.1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4.2路由器与交换机4.3网络地质转换(NAT)4.4虚拟专用网络(VPN)5.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5.1网络诊断的基本方法5.2常用网络命令与工具5.3故障排除的步骤与技巧6.网络安全与防护6.1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6.2网络攻击与防护技术6.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6.4数据加密与数字签名三、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际网络环境进行讲解。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原理。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4.定期进行课后练习和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3.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1周:计算机网络概述2.第2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第3周:数据通信基础4.第4周: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5.第5周: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6.第6周:网络安全与防护7.第7周:复习与实验8.第8周: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源1.教材:《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参考文献与网络资源:IEEE、ACM、中国知网等3.实验设备: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路由器、交换机等4.辅助软件:Wireshark、GNS3、VMware等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原理、网络设备与互联技术、网络诊断与故障排除、网络安全与防护等方面的知识。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授课班级:XX年级XX班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023年10月15日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要素,如计算机、网络设备、通信协议等。
3. 了解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结构及OSI七层模型。
4. 掌握网络通信原理,包括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5. 熟悉网络互联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结构及OSI七层模型。
3. 网络通信原理,包括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4. 网络互联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教学难点:1. 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结构及OSI七层模型的理解。
2. 网络通信原理中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区分。
3. 网络互联设备的配置与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都使用什么方式进行网络通信?比如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为新课导入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发展历程及重要性。
2. 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结构及OSI七层模型- 介绍网络拓扑结构,如星型、环型、总线型等。
- 讲解OSI七层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3. 网络通信原理- 介绍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及区别。
4. 网络互联设备- 讲解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互联设备的配置与应用。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个简单的网络拓扑图。
2. 模拟网络通信过程,让学生分析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特点。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课后阅读相关教材,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提问、讲解、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通信原理和网络互联设备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计算机网络》教案 .doc
《计算机网络》教案单位。
Bit 来源于 binary digit,意思是一个“二进制数字”,因此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 1 或 0。
速率即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在理解上可以认为是网络中单位时间内通过横截面的比特的数量。
速率的单位是 b/s,或kb/s, Mb/s, Gb/s 等,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
2. 带宽注意:带宽的理解有两种,在早期时上网通用的是使用类似电话网络的模拟信号环境,因此带宽的定义主要是指电磁波的频率范围;而到了后期,传输数字信号的网络中则主要是以最高的数据率,也就是比特率作为指标。
说明两者的关系,重在理解。
“带宽”(bandwidth):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现在“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每秒”,或 b/s (bit/s)。
常用的带宽单位罗列如下:千比每秒,即 kb/s (103 b/s)兆比每秒,即 Mb/s (106 b/s)吉比每秒,即 Gb/s(109 b/s)太比每秒,即 Tb/s(1012 b/s)请注意:①在计算机界,K = 210 = 1024M = 220, G = 230, T = 240。
②带宽的不同表现为数字信号流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在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带宽的增大而变窄。
③关于带宽理解上的几个错误有人认为,带宽变化如果用一个实例来比喻的话就是;数据被比喻为在马路上跑的车,一个比特就是一辆车,带宽变大,人们会认为速度变快,可是这个速度的理解却很模糊。
是路变宽了?几辆车能同时在马路上跑?还是路变好了,从泥巴路变成了高速公路,所以车跑的快了?其实理解都不对,以在电信局开通ADSL为例,带宽变大,表现为下载速度变快,其实是单位时间到达我主机的数据量变多。
数据传输始终是串行,所以仍然是单车在马路上跑;电信局到我住户之间并没有重新铺设网络,所以路也没有变好;数据量在单位时间内变多,其实是因为车与车之间的距离变短造成的。
《计算机网络》教案
第 2 页 共 109 页
四、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44 学时)和实践教学(12 学时)两 部分。理论教学借助计算机网络五层原理性体系结构来组织教学内 容,以因特网为实例,围绕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按照:概述、物理 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的顺序讲授各层内容,最 后教授与以上各层都相关的网络安全。 一是概述。使学生对整个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的功能、构成有 一个整体粗略的了解。了解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理解什么是 网络协议,网络协议的分层体系结构及各层的基本功能。 二是物理层。主要让学生理解一些数据通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 物理层能为上层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为理解上层协议的工作原理提供 一定的基础知识。 三是数据链路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底层技术:数据链路层要 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重点是媒体访问控制和局域网技术。 四是网络层。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掌握网络层是理解 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的关键,要掌握 IP 地址、分组转发、路 由选择、网络互联等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技术和重要概念。还要掌握网 络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关系,以及将网络虚拟化链路的概念。 五是运输层。理解运输层在网络分层体系结构中承上启下的重 要地位,掌握可靠数据传输和 TCP 的工作原理,掌握流量控制和拥塞 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六是应用层。由于学生对网络应用的使用较为熟悉,应用层主 要是使学生理解应用层是如何利用下层提供的服务来实现各种网络 应用的,理解应用层协议所要解决的问题。理解典型网络应用的基本 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一)计算机网络概述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和功能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的发展历史4.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1.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2.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等概念3.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1.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2.数据报与虚电路重难点:1.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包括协议、分层、体系结构、实体、接口和服务等概念。
2.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分层和各层的功能。
3.带宽和时延的理解和计算4.区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数据报与虚电路)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使用范围。
本章基础要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功能计算机网络可以定义为:按照网络协议,以共享资源和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将地理上分散且功能独立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起来构成的集合体。
简言之,计算机网络就是一些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从逻辑功能上讲,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部分组成。
计算机网络具有一下基本功能:1.数据通信:它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
包括连接控制、传输控制、差错控制、流量控制、路由选择和多路复用等子功能。
2.资源共享:包括数据资源、软件资源以及硬件资源的共享3.信息综合处理:将分散在各地计算机中的数据资料进行集中处理或分级处理。
如自动订票系统、银行金融系统、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等。
4.负载均衡:即将工作任务均衡地分配给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
5.提高可靠性:指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彼此互为替代机。
6.分布式处理OSI参考模型:物理层:规定了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规程特性。
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传输数据的物理介质。
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流。
属于物理层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 V.35RJ-45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
该层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成帧、流量控制、数据检错、重发等。
数据的单位称为帧。
协议代表:HDLC PPP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
还用于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
数据单位称为数据包和分组。
协议代表:IP RIP OSPF ICMP传输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进程到进程的层次。
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地或不可靠的传输。
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数据的单位称为报文或数据段。
协议代表:TCP UDP。
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以及数据交换。
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外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
实现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层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协议代表:FTP HTTP SMTP等。
1.Internet最早起源于()。
2.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两个功能是(),其中最重要的是()。
3.加密和解密属于OSI参考模型中表示层的功能4.实现数据交换的功能是OSI参考模型的会话层5.因特网上的数据交换方式是分组交换6.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带宽和时延。
7.在 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8.一个最大距离为2km的局域网,当带宽等于时,传播时延(传播速度为2×108m/s)等于100bit分组的发送时延?9.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0协议和服务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答:协议和服务的区别是:协议是为对等实体之间进行逻辑通信而定义的规则或规约的集合,其关键要素是语法、语义和同步;而服务是指一个系统中的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功能。
协议和服务的关系是:一个协议包括两个方面,即对上层提供服务和对协议本身的实现。
11.计算机网络包括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下列属于资源子网的是(C)A网桥.B.交换机C.计算机软件D 路由器12.判断正误:1.比特的传输时延与链路的带宽无关。
2.带宽为1Gb/s的网络比带宽为1Mb/s的网络,数据传播速率要高很多。
13.在下列数据交换方式中,数据经过网络的传输延迟长而且是不固定的不能用于语音传输的是(B)A.电路交换B.报文交换C.数据报D.虚电路14.下列不属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的是(D)A.提高系统可靠性B.提高工作效率C.分散数据的综合处理D.使计算机相对独立15.协议是在(D)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或约定A.同一结点上下层B.不同结点C.相邻实体D.不同结点对等实体16.在OSI参考模型中,第N层与它之上的第N+1层的关系是(A)A.第N层为第N+1层提供服务B. 第N+1层将从第N层接收的报文添加一个报头C. 第N层使用第N+1层提供的服务D.第N层和第N+1层相互没有影响17. 分组交换中,分组的平均长度(A),适于在交换机中存储和处理。
A. 固定且具有统一的格式 B.不固定,但格式统一C.固定,但格式任意 D.不固定且格式任意18.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C)。
A)实时性好、线路利用率高B) 实时性好但线路利用率低C) 实时性差但线路利用率高D) 实时性和线路利用率都低19.所谓互连网是指(D)。
A)大型主机与远程终端相互连接B)若干台大型主机相互连接C)同种类型的网络极其产品相互连接起来D)同种或者异种网络及其产品相互连接20.在计算机网络中,TCP/IP是一组(B)。
A)支持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互连的通信协议B)支持异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互连的通信协议C)局域网技术D)广域网技术21 构成计算机网络的要素主要有:通信主体、通信设备和通信协议,其中通信主体指的是(C)。
A.交换机B.双绞线C.计算机D.网卡2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标是(D)。
A.分布处理B.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C.提高计算机可靠性D.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23.IP电话、电报和专线电话分别使用的数据交换技术是(B)A、电路交换技术、报文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B、分组交换技术、报文交换技术和电路交换技术C、报文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和电路交换技术D、电路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和报文交换技术24.下列设备属于资源子网的是(A)。
A、打印机B、集中器C、路由器D、交换机25.计算机网络中,分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的(A)A、体系结构B、组成结构C、TCP/IP参考模型D、ISO/OSI网26.(多选题:十二选五)在ISO/OSI参考模型中,同层对等实体间进行信息交换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称为(),相邻层间进行信息交换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称为(),相邻层间进行信息交换时使用的一组操作原语称为()。
()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端到端的信息传送,它利用()层提供的服务来完成此功能。
BACKIA. 接口;B. 协议;C. 服务;D. 关系;E. 调用;F. 连接;G. 表示;H. 数据链路;I. 网络;J. 会话;K. 运输;L.应用。
27.(4选3)网络按服务方式分类,可分为()()和()。
A.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B浏览器/服务器模式C. 对等式网络D. 数据传输网络28在TCP/IP体系结构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B):A)主机—网络层B)网络层C)传输层D)应用层27 在OSI参考模型中,保证端-端的可靠性是在哪个层次上完成的?(C)A)数据链路层B)网络层C)传输层D)会话层29、网络协议主要要素为(C)。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C、语法、语义、同步D、编码、控制信息、同步30.关于因特网,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D)A)从网络设计者的角度考虑,因特网是一种计算机互联网B) 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因特网是一个信息资源网C) 连接到因特网上的客户机和服务器被统称为主机D) 因特网利用集线器实现网络与网络的互联31.以下关于计算机网络的讨论中,哪个观点是正确的?(D)A)组建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实现局域网的互联B) 联入网络的所有计算机都必须使用同样的操作系统C) 网络必须采用一个具有全局资源调度能力的分布式操作系统D) 互联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独立自治的计算机系统32.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D)A)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特征是网络通信和资源共享B) 计算机网络是联网的自治计算机的集合C) 联网计算机通信需遵循共同的网络协议D) 联网计算机之间需要有明确的主从关系33.在网络协议要素中,规定用户数据格式的是(A)A)语法B) 语义C) 时序D) 接口34.关于OSI参考模型各层功能的描述中,错误的是(C)A)物理层基于传输介质提供物理连接服务B) 网络层通过路由算法为分组选择传输路径C) 数据链路层为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服务D)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各种高层网络应用服务35.TCP/IP协议是一种开放的协议标准,下面哪个不是它的特点?(C)A)独立于特定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B) 统一编制方案C) 国际标准D) 标准化的高层协议36计算机网络是一个以(D)为目的的复合系统。
A.信息交换B.资源共享C.协同工作D.A,B和C37.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它们所能覆盖的地理范围不同,而且还在于它们(D)的不同。
A.所使用的介质不同B.所提供的服务C所能支持的通信量D.所使用的协议38计算机网络在逻辑功能上可以划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资源子网是由(B)组成的。
A.主机、终端控制器、传输链路B.主机、终端和终端控制器、外部设备C.终端、交换机、传输链路D.通信控制处理机、传输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