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荒诞与自由的生命悲歌_边境三部曲_的存在主义初探

合集下载

《加缪小说选》中的存在主义思想与人生意义

《加缪小说选》中的存在主义思想与人生意义

加缪小说选中的存在主义思想与人生意义1. 简介在《加缪小说选》中,作者阿尔贝·加缪通过其作品深入探讨了存在主义思想以及人生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2. 加缪与存在主义2.1 存在主义的概念简介 - 对比传统哲学观点,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并对人类经验进行深刻反思。

2.2 加缪的背景与影响 - 小说家、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是20世纪最重要的存在主义作家之一。

- 受尼采、康德和海德格尔等哲学思想启发,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2.3 加缪小说中的共性主题 - 存在性焦虑:角色常常经历无意义和孤立感。

- 自由与责任:个体必须自行决定行动,并承担后果。

- 死亡与绝望:对于生命暂时性和不可避免死亡的沉思。

3. 《加缪小说选》中的人生意义探索3.1 人的自由与意义 - 加缪认为,存在者必须在没有预定意义的世界中主动创造自己的目标与价值观。

- 通过小说中角色的境遇和行动,探讨生活中矛盾、困惑和挣扎。

3.2 定义人生的选择 - 加缪强调每个人都要负起选择责任,无论选择什么,都需要面对责任和后果。

-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着各种选择,展示了不同选择所带来的内心挣扎与困境。

3.3 死亡与生命有限性 - 加缪关注生命的暂时性以及面对死亡所引起的绝望。

- 小说中通过个体感受到生命脆弱性,表达对无尽寂静之前存在的焦虑。

4. 结论阿尔贝·加缪在《加缪小说选》中深入探讨了存在主义思想以及人生意义。

他通过角色的经历和行动,展现出了人类存在所面临的自由、责任以及死亡等问题,并一直思考着如何在这些困境中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

这些作品对读者来说,提供了深入思考人生本质的机会,引发思想上的共鸣与反省。

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田园主题

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田园主题

yuwenjianshe001@59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田园主题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徐翠萍摘要:在主题书写方面,麦卡锡在《边境三部曲》中以生态主义的人文视角进行了传统田园主题的现代书写。

在《边境三部曲》中,科马克・麦卡锡通过对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矛盾的架构,通过对自然风光的瑰丽描写与赞扬,通过对诗意栖居的价值诉求与哲学升华,完成了从现实回归到理想,再到诉求内化的主题书写,蕴含了非常重要的人文价值与时代精神。

本文从三方面入手,逐层剖析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田园主题,以期进一步完善麦卡锡小说的理论研究体系,加深对《边境三部曲》的文本认知。

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 《边境三部曲》 田园主题引言在《边境三部曲》中,作者对美国传统的西部小说进行了时代性创新与实践,不管是人物塑造方面,还是田园主题书写方面,小说都实现了对传统的突破。

客观来讲,《边境三部曲》是典型的当代西部小说,既有浪漫怀旧的情绪基调,又有着悲凉苍劲的语言风格。

通过对传统田园主题的回归与重写,麦卡锡从自然风光中汲取创作灵感与动力,以完成对后现代文明的文本消解与重构。

可以说,对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田园主题进行文本剖析,可以正确认识小说生态主义思想和时代人文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同时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对这一话题的探讨,无疑是在自然与文明的对话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现实回归:荒野天堂的追忆因文本背景设置的原因,《边境三部曲》中的主人公对西部田园生活的追寻显得尤为复杂,他们的追寻之旅并非是进军美国西部,而是南下墨西哥。

在传统牛仔的眼中,这无疑是一个错误选择,因为他们认为墨西哥就是一个充满邪恶、犯罪的未开化之地,是美国法律和文明无法渗透的不毛之地,这种隔阂与陌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消减。

麦卡锡小说中的主人公执意要南下墨西哥,是为了找寻美国土地上消失不见的老西部。

约翰・格雷迪和比利坚信可以在墨西哥找到真正的西部田园生活,在完全没有被现代文明破坏的大自然中实现美丽的田园梦。

现代文学中的生死边缘与存在主义精神

现代文学中的生死边缘与存在主义精神

现代文学中的生死边缘与存在主义精神在现代文学中,生死边缘与存在主义精神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主题。

这些作品通过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和个体的孤独等问题,引发读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现代文学中生死边缘与存在主义精神的表现。

首先,生死边缘在现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类对生命的矛盾情感。

一方面,生命的脆弱和有限性使人们对死亡产生恐惧和焦虑。

许多作品中描述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绝望和无助感,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萨,他在变成昆虫后,感受到了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冷漠和排斥,最终孤独地死去。

另一方面,生命的脆弱也使人们更加珍惜和享受当下的存在。

例如,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中,城市被描绘成一个瞬息万变的存在,人们必须珍惜每一刻,因为它们随时都可能消失。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生死边缘的矛盾,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存在主义精神在现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责任,认为人类是自己存在的创造者。

这种思想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例如,加缪的《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他对社会的规范和道德价值持怀疑态度,最终选择了杀人,因为他相信自己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命。

另一个例子是萨特的《莎莎的死》,故事发生在一个被封锁的城市,人们被迫接受一个无法逃脱的命运。

小说通过描绘人们在绝望中寻找自由的过程,表达了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

此外,现代文学中的生死边缘与存在主义精神也与时间的概念相关。

时间的流逝使人们对生命的有限性产生更深的感受,同时也引发了对存在的疑问。

例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主人公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和青春时光,试图抓住时间的流逝,寻找存在的意义。

另一个例子是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行者》,小说中的人物在寻找一本无法完成的书时,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和迷失。

这些作品通过对时间的思考,探讨了生命的短暂和存在的无常。

总之,现代文学中的生死边缘与存在主义精神在表达人类对生命的矛盾情感、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责任以及时间的概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直面荒诞与自由的生命悲歌——“边境三部曲”的存在主义初探

直面荒诞与自由的生命悲歌——“边境三部曲”的存在主义初探
2 1 2月 00年 第2 9卷第 2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nl f i njn oeeo d ctn ora o l g agCH g f uao Heo i E i
Fb2 1 e .0 0 V0. 9 No 2 12 .
直 面 荒 诞 与 自 由 的 生 命 悲 歌
一 一
不知 自身是从何 而来 , 又到何处去。
在麦卡锡的小 说 中, 乎所有人物 都存在这种丧 几
失 自我的焦虑和 困惑。在 小说 的尾声 , 卡锡试 图概 麦 括和归纳他在 “ 三部 曲” 中的种种 思索。“ 可你 的生活
又是什么呢?你 能看见它 吗?生活一 出现 , 马上就开 始消失 , 一直消失 到再也 没有什么东 西。你仔 细看看 这个世界 , 在什么 时刻你看见 生活 中发生 着的东 西变
国文坛上 大师的地位 。 存在 主义的研究 对象是人 , 关注人 以及人 的生存
为了寻求失去的天堂 与真爱 , 投身 于世 界并与荒诞 抗
争。但是 , 自由选择的过程中 , 在 即在寻求 自我的过程 中, 他们面临 的现实 世 界与 想象 中的世 界截然 不 同。 牛仔少年们的 自由选择导致他们心 中怀有的幻想破灭 与厄运踵至。他们感到迷惘、 悲怆 , 逃脱不了孤独与死
收稿 日期 :0 9—1 7 20 2—1

荒诞的世界
“ 荒诞 ” 一词包 括狭义和广义 两种含义 : 狭义上 的 “ 荒诞 ” 表 达欧洲知识界对 二战 以及战后世界绝望 是“ 情绪的思潮” 而“ ; 荒诞 ” 在广义上 的含义则是指“ 非逻
基金项 目: 0 年黑龙 江省研究生创科研项 目( JC 20 — 5H J 2 8 0 YSX 08 13 L) 作者简介 : 刘元直(92一 , , 18 )女 黑龙江 哈尔滨人 , , , 助教 硕士 从事美 国文学 和英语教学 研究 ; 姜涛 (96 )男 , 15 一 , 黑龙江

荒野之殇与科学人文主义曙光--论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主题

荒野之殇与科学人文主义曙光--论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主题

㊀㊀2019年7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ul.,2019总第304期㊀第7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04㊀No.7㊀文学语言学研究[收稿日期]2019-04-01[基金项目]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科马克㊃麦卡锡小说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研究 (16BWW041);2016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中美当代自然散文中的荒野思想之比较研究 (2016SJB750038)[作者简介]李世存(1972-),男,河南南阳人,副教授,从事英美文学研究㊂荒野之殇与科学人文主义曙光 论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主题李世存(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摘㊀要]麦卡锡的写作受美国文学中荒野传统影响㊂其三部曲中的主人公们是他塑造的当代牛仔形象㊂他们的形象根植于美国文学中的荒野传统,体现了一种在荒野中诗意栖居的生活理想㊂在现代化大潮背景下,这种理想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㊂他们在荒野之行中见证了荒野的消亡,经历了诗意栖居理想的幻灭㊂在工业文明侵蚀下,荒野逐渐沦丧,生态环境亦遭到破坏㊂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失落和人性的沦丧㊂面对文明与荒野冲突及其带来的种种问题,麦卡锡以自然文学作家及科学家的双重视野,努力探索解决之道㊂他倡导一种生物中心主义立场,认为在自然界中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一律平等,都有其内在价值并应受到伦理道德关怀㊂三部曲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互融共生的 生物中心主义地图 ,体现了麦卡锡文明与荒野共生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㊂[关键词]麦卡锡;边境三部曲;荒野;科学人文主义[中图分类号]I712.74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7-0172-08科马克㊃麦卡锡(CormacMcCarthy,1933 )被誉为海明威和福克纳的当代传人,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㊂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㊃布鲁姆(HaroldBloom)把他和托马斯㊃品钦(ThomasPynchon)㊁唐㊃德里罗(DonDeLillo)㊁菲利普㊃罗斯(PhilipRoth)列为当今美国最主要的四大小说家㊂麦卡锡的小说创作可分三类:南方哥特小说㊁西部边境小说和后启示录小说㊂‘边境三部曲“是麦卡锡从南方哥特式小说转入西部小说创作的成熟之作,包括‘天下骏马“(AllthePrettyHorses,1992)㊁‘穿越“(TheCrossing,1994)㊁‘平原上的城市“(CitiesofthePlain,1997)三部小说㊂三部曲描绘了20世纪中期美墨边境地区发生的动人故事,既有噩梦般的屠杀㊁令人震颤的暴力,又有优美的田园诗和柔细入心的安魂曲,被称为 地狱与天堂的交响曲 , 是可与中世纪以来的文坛巨星但丁㊁爱伦㊃坡㊁麦尔维尔㊁福克纳㊁斯坦培克的杰作相媲美的当代经典 [1]㊂麦卡锡的创作生涯与荒野和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㊂其作品的背景大多是阿巴拉契亚地区的荒野山林或美国西南边陲的沙漠,其中的人物也大多是荒野上的流浪者㊂研究者指出,大自然始终是麦卡锡作品中最伟大的存在㊂[2]前言3在对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研究中,大部分国内外研究论述了其西部小说中的生态思想内涵㊁西部历史的再现㊁美国民族神话的消解以及其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之间的互文关系等㊂但对麦卡锡西部小说中包含的荒野思想㊁麦卡锡对荒野与文明冲突的反思等关注不多㊂本文拟从麦卡锡三部曲中的荒野思想入手,探讨麦卡锡在反思文明与荒野之冲突中体现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㊂㊀㊀一、西部荒野的诗意栖居美国具有 自然之国 和 新大陆 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荒野主题在其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㊂ 荒野意象是整个美国文学发展中的主要母题之一,并形成了美国文学的传统㊂ [3]在殖民时期,北美大陆广袤的原始森林和草原以及艰苦的生存条件形成了美国早期的荒原意识:荒野为危险和邪恶之所在,又为自由和避难之去处㊂19世纪以来,人们对荒野的看法逐渐由贬抑转为褒扬㊂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等人认为荒野自然是净化心灵和提升自我的上帝精神的体现㊂梭罗极力倡导荒野对文明的重要性,提出了 在荒野中保留着这个世界的希望 [4]的著名命题㊂随着19世纪中期以后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美国的拓疆运动致使遍布北美大陆的荒野不断减少,荒野愈发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㊂兴起于20世纪的美国自然文学以荒野为关注的焦点,讲述荒野故事,探索人类与荒野的关系㊂许多作家,如约翰㊃缪尔(JohnMuir)㊁爱德华㊃艾比(EdwardAbbey)㊁加里㊃斯奈德(GarySnyder)等人,还像梭罗那样以荒野为家,在荒野中生活居住㊁游历写作㊂麦卡锡深受美国文学这种荒野传统的影响㊂与前辈及同时代许多作家一样,他钟爱自然,与荒野有着不解之缘㊂他从不描写自己没去过的地方㊂无论是早期的田纳西州东部还是后来的美墨边境地区,麦卡锡一生大多与荒野比邻而居,他或与少年伙伴到荒野中探险,或独自一人到荒漠中考察游历㊂麦卡锡喜欢与科学家为伍,很少与同行作家交往,却与激进的环保主义作家爱德华㊃艾比(EdwardAbbey)熟识,还曾与之一起策划 把狼重新引进南部亚里桑那州 [5]㊂在其西部小说的代表作‘边境三部曲“中,麦卡锡塑造了一批在荒野中诗意栖居的牛仔形象㊂牛仔是美国传统西部小说中的必备元素,其形象可追溯到库珀笔下的纳蒂㊃邦波(NattyBumppo)㊂三部曲中的格雷迪㊁罗林斯㊁布莱文斯㊁比利等人是麦卡锡塑造的当代牛仔形象,他们继承了早期西部牛仔英雄的特质,能轻松面对艰苦的荒野环境,有娴熟的野外生存技巧,还具备过人的胆识和毅力㊂[6]他们身上有一种 荒野 气质,面对工业大潮的侵袭和田园生活的式微他们渴望出走,渴望原始的狂野;[7]他们与美国社会格格不入,而在荒野中却如鱼得水,展现出一种诗意栖居的生活状态㊂三部曲中的人物梦想自由,向往野性的生活㊂‘天下骏马“中格雷迪和罗林斯向往昔日的牛仔生活,希望到梦想中的墨西哥实现牛仔梦㊂布莱文斯不堪其继父的虐待,希望成为一名牛仔,到荒野中寻求自由㊂‘穿越“中比利想护送母狼返回墨西哥荒野,因为工业文明侵袭之下的美国南方已无狼的立足之地㊂在比利的心目中,墨西哥或许是狼自由奔驰的最后荒野㊂他们的南下墨西哥之旅是寻求自由梦想之旅和野性生活之旅㊂不像现代人的荒野旅行要带上全副装备,他们只带些简单随身物品:一支枪和一把小刀是必备之物,再加上一条毛毯㊂小说中多次描写他们打猎的场景㊂南下墨西哥的路上 景色单调,除了荒野还是荒野 [2]71,而且 一路上都可以看到牛㊁野猪㊁鹿和土狼的踪迹 [2]64㊂13岁的布莱文斯是个神枪手,他能一枪把罗林斯扔到空中的钱夹子打个洞㊂他打到了一只长耳大野兔,像印第安人那样 当场用小折刀给它放血开膛,连皮埋在沙土下面,然后在上面生起火来 [2]78㊂比利送狼归山的途中也打过野兔和火鸡当食物㊂打猎场景是麦卡锡用来塑造其荒野英雄的重要手段㊂这些来自城市或农场上的年轻人仿佛是天生的猎人,打猎是他们在荒野中生存及生活的方式㊂他们脱离了文明的羁绊,在荒野中席地幕天㊁风餐露宿㊁随遇而安㊁怡然自得,过着充满野性而自由的生活㊂麦卡锡以一种诗化的笔触描写他们的荒野生活,读起来令人神往㊂南下途中格雷迪等人一次在一块岩石上宿营㊂夜里,格雷迪躺在毛毯里,遥望着一弯弦月吊在山边,幽蓝的夜空里金牛坐七星明亮如灯㊂他睡不着, 思索着四周那不开化之地,也思索着自己体内的那种野性 [2]75㊂翌日罗林斯问他下山还得走多久时,他说, 干吗操这个心,走就是了 [2]281㊂迪格雷是三部曲中真正的荒野英雄,荒野唤醒了他身上的野性,使他的整个身心都融入了荒野㊂这荒蛮的大山正是他希望的家园,因此他流连忘返,不思离去㊂后来,在经历了一场牢狱之灾后,格雷迪返回牧场去见他的心上人㊂尽管身上有钱,他还是选择风餐露宿地步行㊂一天傍晚,他与农场工人在宿营地共进晚餐㊂晚餐后, 主人们愿为他搭个床,但被他谢绝了㊂他告辞后,在黑暗中继续向前赶路,他走到一片灌木丛跟前,便躺下睡着了㊂早晨醒来,见到一群绵羊在路上走着 [2]46㊂这场景有着浓厚的浪漫气息,使人想起了以荒野为家的印第安人,也使人想起了 美国自然保护运动的圣人 约翰㊃缪尔㊂他当年在美国西部的群山中考察荒野时,就曾时常露宿于树下㊁灌木丛中㊂他说: 走向森林就是重返家园,我认为我们人类最初就是从森林中来的㊂ [8]格雷迪等人就是像缪尔那样的以荒野为家的人㊂美国的自然文学强调荒野与人性的紧密联系㊂荒野为人类之根,是人类精神的家园㊂在荒野中,人类质朴的天性得到完全释放㊂三部曲中的人物不仅在荒野中享受着自由和野性的释放,他们身上还闪现着人性的光辉㊂‘天下骏马“中格雷迪在南下墨西哥的路上不顾罗林斯的反对,坚持带13岁少年布莱文斯同行,尽管后者给他们惹下巨大的麻烦,他也无怨无悔㊂‘平原上的城市“中格雷迪想尽办法解救身陷贼窝㊁受黑社会控制的妓女玛格达莱娜,并计划与之结婚㊂‘穿越“中比利一直帮助别人:在故事开头时帮助一个并不十分友好的印第安人㊂帮助被捕获的母狼返回墨西哥故乡,后来在其受到凌辱折磨㊁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实施仁慈枪杀,又将母狼的遗体埋葬在荒野之中㊂在路上救助被坏人追逐的墨西哥少女㊂这些都体现出主人公身上的人性之光,也是传统牛仔身上那种高尚品质的再现㊂三部曲中的主人公形象植根于美国文学的荒野传统,也是 诗意地栖居 的体现㊂他们钟情荒野,以荒野为家,将自己的命运与荒野紧密联系在一起,视自己为荒野的一部分㊂在荒野中,他们找到了梦想的自由,展现了纯朴的天性㊂荒野成了他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依附之所,成了他们不懈追寻的 地方 ㊂他们主动远离现代文明,走向荒野,奔向自然的家园㊂在荒野中,他们获得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充分自由,在荒野中诗意地栖居㊂㊀㊀二、工业文明侵蚀的荒野之殇在现代化大潮的背景下,工业文明步步为营,不断侵蚀着荒野的领域,破坏了自然生态,侵蚀着人们的精神生活㊂工业文明与物质主义使人变得狂妄而贪婪,人性丧失㊂曾经壮美的荒野如今已变得面目全非,传统的牧歌生活和人文精神已经失落㊂‘边境三部曲“是西部荒野和牧歌传统的挽歌㊂格雷迪等人在经历了短暂而充满了自由和诗意的荒野之行后,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㊂他们痛苦地发现,墨西哥并非躲避工业文明的绿洲和想象中的乐园㊂荒野正在消失,他们寻觅的家园不知路在何方㊂在美国历史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是工业文明对荒野不断侵蚀的过程㊂19世纪中叶后,美国的边疆逐渐消失㊂在三部曲中,格雷迪等主人公们目睹并经历了工业文明对荒野的侵蚀㊂在‘天下骏马“中,格雷迪和罗林斯在南下墨西哥的途中经过一个牧场,被十字交叉的铁丝网拦住㊂一路上,到处都有这样的铁丝篱笆: 连绵起伏的山野,覆盖着野草和野雏菊㊂西边一英里之处有一道铁丝篱笆,一杆连一杆地就像是缝在这片青灰色草原上的蹩脚的针线㊂ [2]2 带刺铁丝网 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和入侵荒野的触角㊂它于1878年在美国西部草原被推广用作围篱,到19世纪晚期,西部草原到处都是带刺铁丝围篱,它严重破坏了大草原的原始风貌和生态平衡,加速了荒野的消失㊂[9]172铁丝网改变了大草原的原来形态,而工业化大潮的到来则彻底改变了它的面貌㊂二战前西部的发展比较缓慢,基本上是农业㊁畜牧业㊂二战期间和战后,美国政府开始在西部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军事工业,其结果是工业化替代了农业㊁畜牧业,城市化消解了广袤的大平原㊂在‘平原上的城市“中,格雷迪和比利工作的牧场位于南部七个州最穷地方的中心,这里被军方看中,即将征用来进行军事试验场地㊂三部曲中不断出现利奥㊃马克斯(LeoMarx)所说的 花园中的机器 的意象㊂‘天下骏马“开头,美国西部田园景观的宁静和谐被机器的入侵所破坏㊂一辆巨大的火车 从容不迫地从东方开过来,就像初升太阳的一名粗俗的随从在远处号叫着㊁轰鸣着 [2]385㊂火车是典型的 花园中的机器 的意象,以火车为代表的机械化㊁工业化已经侵蚀了偏远的西部边疆㊂在‘天下骏马“的结尾,格雷迪告别家乡继续骑行在荒野上㊂ 河谷旁边耶茨油田的采油机立在地平线上㊂那一起一伏转动着的机器宛如一群机械鸟㊂这些由钢铁焊成的宛如传说中 原始鸟 的机器,可能就群踞在原始鸟一度栖息过的地方㊂ [2]118在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平原上的城市“的结尾,见证了牛仔文化失落的比利仍然在亚利桑那州中部的荒野上流浪,时光已到了2002年,他已经是个78岁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了㊂真正的荒野已不复存在,他在穿过田野的高速公路的高架桥下避雨,晚上就睡在公路边的一截水泥管子里㊂水泥管子是钢筋水泥铸成的,而钢筋水泥是现代化的象征之一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代表西部田园生活的牧场已被钢筋水泥所取代㊂西部传统的农牧生活方式已被现代工业化浪潮连根拔起㊂[9]91在工业文明侵蚀下,荒野逐渐沦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㊂‘平原上的城市“的最后展示了西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流浪中的比利看到到处都是无人看管的牧场,大路被沙石埋没,整个草原几乎看不到牛羊的踪影㊂[10]328‘穿越“和‘平原上的城市“中都提到了狼的消失㊂人们为发展经济而砍伐森林㊁开采矿产㊁发展畜牧业,狼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领地和猎物㊂约翰逊老爹充满遗憾地对格雷迪说, 三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听见过一声狼嗥,也不知道到哪儿才能听到,大概是再也没有样的地方了 [10]158㊂狼是荒野的象征,随着狼的消失,荒野也消失了㊂‘穿越“的最后则展示了生态破坏的灾难性后果㊂小说临近结尾时,比利在南部的旷野上流浪㊂他在一座废弃的破房子里遇到了一只外貌丑陋的狗: 它浑身透湿,像只落水狗,全身伤疤累累,一副凄惨状,就像是被一个精神错乱的活体解剖者用狗的零件草草拼凑起来似的㊂ [11]455这只狗使人想起‘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1818)中科学家用尸块拼成的怪物:面貌丑陋凶恶,想接近人却被人拒绝㊂它还使人想到一种因受核辐射而发生变异的形象㊂[12]176而小说结尾部分比利恰恰目睹了核爆的场景(评论家指出,这是指1945年美国在新墨西哥州沙漠举行的TrinityTest)[12]177:午夜时分天空中忽然升起了一个 人造的太阳 ,黑夜被照亮如昼,万物惊慌失措,大自然本来的秩序被它扰乱和破坏了㊂核爆是工业文明破坏荒野生态系统的最极端形式㊂‘穿越“的结尾预示了‘路“中出现的末日场景:没有人文精神制约的科学技术最终将毁灭整个世界㊂与荒野的沦丧伴随而来的还有人们精神家园的丧失和人性的沦丧㊂这一点在格雷迪的母亲和比利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㊂‘天下骏马“中格雷迪的母亲是得克萨斯州牧场主之女㊂她年轻时也爱马,并因此与格雷迪的父亲走到了一起㊂但在二战之后工业大潮的影响下,牧场经营难以为继,她开始喜欢上了城市的生活㊂她在父亲去世之后继承了牧场㊂由于厌恶艰苦单调的牧场生活,她不顾格雷迪的反对和恳求将牧场卖给了得克萨斯州的一家石油公司,自己到城市去了㊂她对16岁的儿子漠不关心,不管不问㊂作为母亲应有的温情和关心在格雷迪母亲身上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追求享乐的物质主义和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㊂‘穿越“中的比利是个坚忍不拔㊁热爱荒野的荒野英雄㊂但到了‘平原上的城市“中他已经发生了蜕变㊂尽管依旧生活在接近自然的牧场上,比利已经喜欢上现代文明的生活: 手指一按,电灯就亮 [10]96㊂比利描绘的这种生活是一种典型的 按钮式生活 ㊂这种 按钮 代表着一种现代文明和现代快捷的物质消费:一切都是简单和舒适的㊂比利虽然觉得这样有点背叛了过去的自己,但他对格雷迪坦言: 可是人们一旦习惯了电灯和自来水,要他们再过原先的生活就太难太难了㊂ [10]182比利的这种变化表现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牛仔文化和荒野精神正在没落㊂㊀㊀三、科学人文主义是荒野与文明共生的曙光面对工业文明的强势进逼和荒野的逐渐沦丧,人类追求诗意栖居的梦想变得支离破碎㊂未来将会如何?在‘穿越“的结尾,荒野中流浪的比利在深夜见证了一次核试验爆炸㊂面对能够改天换地的强大的工业力量,比利只能掩面而泣㊂但麦卡锡接着以一种洋溢着希望的笔调描写核爆之后的早晨: 时间又一次地推出了一个灰色的黎明,又一次地托出了一轮神造的㊁完美的太阳㊂太阳升起来了,它又一次地照耀着大地,照耀着一切,不计善恶,不论功过,不分厚薄,一视同仁㊂ [11]457虽然工业文明的力量展现了无比暴戾的一面,但温暖的太阳依旧以博大的胸怀润泽大地,丰盈万物,带来了荒野与文明共生的未来曙光㊂梭罗曾说, 如果没有一些未经探险的森林和草原绕着村庄,我们的乡村生活将是何等的凝滞㊂我们需要旷野来营养㊂ [13]荒野与文明的关系是美国文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㊂纳什在‘荒野与美国思想“中总结说,荒野是文明的解毒剂(antidoteofcivilization),荒野与文明不是敌对关系㊂现代文明需要荒野,而荒野的存在和保护也需要一种有自制力的文明㊂[14]作为有着丰富荒野经历㊁又与科学界有着密切联系的作家,麦卡锡对荒野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有着深沉的思考㊂核爆之后 神造太阳 照耀大地的意象表明了麦卡锡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也暗含着他对如何解决荒野与科学之间关系的理解㊂在麦卡锡看来,人类凭借科技的利器向荒野步步进逼,以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对荒野恣意妄为㊂缺乏了人文精神浸润的科技主义就像从潘多拉魔盒释放出来的恶魔,最终将给人类带来灾难㊂当人类彻底征服荒野和自然之时,生态系统破坏殆尽,人类离自身灭亡也不远了㊂麦卡锡的后启示录小说‘路“展示的正是这样的前景㊂那么,出路何在呢?与许多自然文学作家一样,麦卡锡相信文明与荒野可以共生㊂在他看来,人类的科技与荒野之间不应是一种零和博弈关系,而应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关系㊂科技应该存在和发展,但应以人文精神为浸润㊂人类应当谦卑地认识到,他只是自然的一员,荒野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根,而且荒野自然有其内在的价值,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㊂人类应摈弃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走向一种生物中心主义㊂作为环境伦理学重要思想内容的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rism)倡导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将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所有的生命体㊂在三部曲中,麦卡锡既通过荒野的沦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也通过对自然主体的颂扬㊁对动物生命的关爱和尊重等表达了他对生物中心主义立场的认同和对科技与荒野冲突之出路的思考㊂三部曲中的人物活动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和德克萨斯州与墨西哥北部之间的广阔地域㊂这里是美国和墨西哥的边疆地带,虽然工业化的痕迹随处可见,但自然依然保留着较为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㊂这里有高山野岭㊁广阔的平原㊁水草丰美的沼泽地㊁大片的沙漠及点点绿洲㊂人物在这广袤的荒野大地上活动,见证着自然的壮美:早晨,平原上 一轮红日像一个沸腾的大玻璃球,膨胀着,升华着 [11]205;白天, 群山在冬阳下闪着炫目的银光,它们看起来是那么清丽,那么新颖 [11]34;傍晚,残阳如血,漫天红霞,古铜色面庞的牛仔骑马独行, 纤柔的水鸟正赶在日落之前飞回北方,就像群鱼在燃烧的大海中游弋一样 [2]118;夜晚,草地上的野花随着月光的清辉开放[11]105,原野的夜空上 数不清的星斗在墨黑的苍穹上缓缓移转,有如海洋中闪光发亮的深水浮游生物 [10]38㊂类似这种美的荒野描写在三部曲中比比皆是㊂麦卡锡以一种自然文学作家的眼光观察和描写荒野㊂他笔下的山地河谷㊁平原沙漠㊁树木鸟兽等往往与小说的情节并无太大关系,而是以其野性之美无言地展示着自身的存在,与活动于其中的人类一样成为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进程中的一部分㊂罗尔斯顿认为, 作为产生生命的源,荒野本身就有其内在的价值 ,而 自然的内在价值是指某些自然情景中所固有的价值,不需要以人类作为参照 [15]213㊂麦卡锡在三部曲中的自然书写正彰显了荒野自然的内在价值㊂在他的笔下,荒野自然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主体,与人类有着平起平坐的地位㊂法国思想家史怀哲(A.Schweizer)于1923年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㊂他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道德的基本准则就是: 善就是保护生命㊁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㊂恶就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㊂这是必然的㊁普遍的㊁绝对的伦理原理㊂ [16]三部曲中的主人公们与动物有着亲密的关系,有时虽然为了食物之需而猎杀动物,但他们从不虐待动物,而是对动物平等相待,关爱有加㊂‘天下骏马“中的格雷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㊂格雷迪自幼爱马如命,深谙马的习性,是个出色的驯马师,但他从不使用马鞭等驯具粗暴地对待马匹,而是通过抚摸和谈话等方式与马交流,从而建立起与马之间的信任㊂该部小说还描写了一次特别的打猎场景:格雷迪在结束墨西哥的冒险返回美国的途中打猎充饥,他用枪打中了一只小母鹿: 他走近小鹿,看到小鹿躺在草地上血泊之中㊂他支着枪跪下来,用手抚摸着小雌鹿的脖颈,小鹿温情地望着他,两只眼睛湿润润的,没有一点恐惧的样子,然后便死去了㊂ [2]359评论家指出,这场景如同一场荒野中的圣餐仪式[17]154,猎物与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变成了施行与领受的神圣交流㊂‘穿越“中比利护送母狼归山也是一个典型例子㊂因为母狼咬死了他家牧场很多牲畜,比利遵照父亲的吩咐最终捕捉到了它㊂但在与母狼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比利逐渐懂得了狼,对其命运充满了怜悯,于是决定违背父命,送狼归山㊂一路上他为狼疗伤㊁饮水㊁喂食,悉心照料㊂后来为了维护母狼的尊严㊁结束其痛苦不得不开枪将其打死㊂比利将狼的尸体带到深山中埋葬,此时小说有一段感人至深的话:比利 从落叶上抱起它那已经僵直的头并拥在怀里,试图去抬起一个无法抬起的灵魂,那已经奔走于山林之中的可怕却美丽的灵魂 [11]138㊂‘平原上的城市“中也有类似关爱动物的描写㊂比利㊁格雷迪等牧场工人为了保护牧场上的牲畜,杀死了许多在牧场上肆虐的野狗㊂但在行动结束时,格雷迪发现了藏在岩洞中的一窝小狗崽,他和比利设法营救它们并将幸存的一只带回饲养㊂野狗咬死牧场牲畜固然可恨,但它们只是为了自身生存,而工人们为了维护牧场主的利益而杀死野狗也实出无奈,最后格雷迪等人营救并饲养小狗崽的情节却蕴藏深意:它似乎是某种形式的忏悔和救赎,透露出对动物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㊂麦卡锡的荒野书写和动物描写表明,自然界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内存价值,都应该受到一种伦理道德的关怀㊂三部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勾勒了一种新的图景: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存在之网中,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环,是自然界万物中平等的一员㊂安德鲁㊃K.埃斯蒂斯(AndrewK.Estes)认为,麦卡锡的后期作品提出了一个认识美国空间的新思维,他将其称之为麦卡锡的 生物中心主义地图 (Biocentricmap),它强调自然的动态变化以及生物圈中万物的相互联系㊂与石油公司的充斥着人类中心主义意图的旅游地图相反, 生物中心主义地图 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界互融共生的画面㊂[17]麦卡锡独特的经历㊁天才的哲思造就了他深邃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㊂与荒野的不解之缘形成了他浓浓的荒野情结,而与科学家为伍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又使他对当代科技发。

萨特作品介绍

萨特作品介绍

● 从艺术特征上来看,《苍蝇》表现了萨特戏剧的特点:
● 第一,遵循了法国传统的戏剧结构原则即以古典主义"三一律"来结构戏剧, 集中凝练地表现戏剧冲突。
● 第二,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痛苦抉择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 第三,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可观赏性,常常出现出人意料的剧情逆转,造 成震撼人心的强烈艺术效果。
萨特
英雄自己使自己成为英雄
● 作家简介
●让-保罗·萨特 ,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二战”后 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将存在主义哲学与存在主义文学有机地 统一了起来,其哲学思想和文学实践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整一代人。
● 其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还有存在 主义小说《厌恶》《墙》等。萨特发表过《苍蝇》《禁闭》《死无葬身之 地》《毕恭毕敬的妓女》等11部剧本,其中《苍蝇》《禁闭》被誉为现代 戏剧的经典作品。
● 三幕剧《苍蝇》是萨特对于古代传说进行的改造。它以俄瑞斯忒斯回到故 国开篇,在一连串的事件中俄瑞斯忒斯发现了阿耳戈斯的秘密。尾随他前 来的朱庇特想把他引出城邦、阻止他走向复仇之路,于是不厌其烦地向他 描绘阿耳戈斯的恐怖景象——苍蝇满城飞舞、民众失去人性。阿伽门农被 害以后,所有的臣民都感到罪孽深重;每年的亡人节,都要在一个据说最 接近地狱的深不可测的岩洞举行仪式,召唤亡人回来过一天人间生活,以 表达活人的悔恨之意;他们无休止地哀叹自己的罪过、忏悔自己的罪孽。 在朱庇特看来,他们曾对阿伽门农的遇害缄默不语,理应感到愧疚;而俄 瑞斯忒斯见此则郁郁寡欢,想马上离开阿耳戈斯。这时,他遇上了他的姐 姐厄勒克特拉,随后目睹了王后母女的口舌之战。
● 第三幕里,面斯忒斯杀死弑兄篡位的埃癸斯托斯和淫乱杀夫的克吕泰墨斯特拉而为父报 仇,实现了厄勒克特拉的梦想后,她失却了存在的依托,不相信复仇的正 义性,开始感到恐惧和悔恨。俄瑞斯忒斯同样感受到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酷 性,但他把杀死国王和母亲看作一件天经地义的行动,他勇敢地面对现实、 承担全部责任。因此,当朱庇特到神庙来劝诱他们赎罪时,厄勒克特拉甘 愿领受复仇女神的惩罚;她的行为同母亲杀害阿伽门农以后的行为如出一 辙,她将在忏悔中痛苦地了却一生。但是,俄瑞斯忒斯却公然反抗朱庇特, 坚守自由的意志,他没有让朱庇特勾起丝毫的负疚感;他鼓动阿耳戈斯民 众重新认识他们的自由,并引着穷追不舍的苍蝇离开了阿耳戈斯,使城市 得到了净化。

存在主义文学作品

存在主义文学作品

存在主义文学作品
存在主义文学是一种强调人类存在意义的文学形式,它认为人类存在是独立的、自主的、自由的,并且必须对自己的存在负责。

以下是一些存在主义文学作品:
《局外人》(阿尔贝·加缪):这本书被广泛认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之一。

它讲述了一个人在荒谬的世界中的孤独和疏离,以及对生活的无助和绝望。

《鼠疫》(阿尔贝·加缪):这本书同样揭示了人类面临荒诞世界时的困境,以及在面对死亡和苦难时的人性。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海明威):虽然海明威并未自称为存在主义者,
但他的作品却表现出了存在主义的许多特征,如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孤独和生命的无意义等。

《荒原》(艾略特):这首诗描述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空虚和疏离,以及
在荒芜的世界中寻找意义和价值的渴望。

《等待戈多》(塞缪尔·贝克特):这部戏剧揭示了人类的无助和绝望,以
及在荒诞世界中等待希望的无意义。

以上是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了人类存在的孤独、无助和绝望,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对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现代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主题剖析

现代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主题剖析

现代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主题剖析存在主义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它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主张人应该自主选择和承担自己的人生。

这一思想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表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剖析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主题的体现。

一、人的存在与无意义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人的存在与无意义的思考。

作家们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来探索人生的意义。

例如,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是一个冷漠而无情的人,他对周围的世界和他自己的存在感到迷茫和无趣。

小说通过梅尔索的视角,展现了人的存在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意义,而是需要个体自己去创造和寻找。

二、自由意志与选择的困境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但同时也意识到选择的困境。

现代文学中的作品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选择和决策来探讨这一问题。

例如,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主人公昆汀·科姆斯是一个内心矛盾的人,他面临着家庭的束缚和个人的追求之间的选择。

小说通过昆汀的思考和行动,展现了自由意志与选择的困境,以及人在选择中所面临的痛苦和无奈。

三、孤独与他者的存在存在主义思想中,个体的存在常常与孤独和他者的存在相对立。

现代文学中的作品经常通过描写人物的孤独和与他人的关系来探讨这一问题。

例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主人公渡边以及他周围的人物都是孤独而迷失的灵魂。

小说通过渡边与他人的交往和对爱情的追求,展现了个体在孤独与他者之间的挣扎和迷茫。

四、死亡与存在的边缘存在主义思想中,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对存在的一种提醒。

现代文学中的作品常常通过描写死亡和存在的边缘来探讨这一问题。

例如,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经历了世代的兴衰和死亡。

小说通过对死亡的描绘和对生命的反思,展现了人在死亡面前的无力和无奈,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思考。

五、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存在主义思想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常常模糊不清。

荒诞·他人·选择——简论《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荒诞·他人·选择——简论《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 海外艺术5荒诞·他人·选择——简论《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李瑶/文作为美国“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著名作家海明威描绘了一个充满战争和绝望的世界,其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徘徊在迷茫、痛苦和死亡的边缘。

从存在主义视角考察海明威的作品,可以发现“在海明威看似粗犷而简略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存在意识。

[1]”以法国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常常把人物置身于对其生存极为不利的环境之中,使其“在近乎挑战极限的境遇中通过自由选择领悟自己的存在。

[2]”海明威则惯于将人物置身于困境之中,由此来考验他们的能力、勇气和毅力,这也是海明威与存在主义的相通之处。

1937年至1938年,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前往马德里报道西班牙内战。

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海明威。

1940年,海明威创作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三个昼夜里的有关战争、人性、选择的故事。

三天时间里,主人公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痛苦和迷惘,经历了他人带来的冲突和破坏,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作出了牺牲自己、保卫正义的选择。

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来分析《丧钟为谁而鸣》,旨在揭示打破生存困境以及自由选择的重要意义,启迪人们直面荒谬和残酷的世界,以积极的态度来获得存在的价值。

1 “信仰缺失”的荒诞世界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在遍布丑陋和罪行的世界里,人们有冲突、有恐惧、有斗争,一切都是荒谬的。

荒谬的世界,带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和失望。

西班牙内战不仅给西班牙带来了巨大的伤亡,更严重的是造成了人们信仰的丧失和西班牙社会的撕裂,这伤痕至今也没有愈合。

在海明威的笔下,西班牙内战如同暗堡和深渊一样,极为险恶的环境里遍布暴力、丑恶和罪行,人们切身感受到荒谬和痛苦的存在,却又无能为力、无法抽身。

小说开篇,海明威借比拉尔之口讲述了发生在西班牙内战初始的暴力事件。

巴勃罗夜袭民防军兵营,击毙了四名从来没有杀过人的民防军。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以"边境三部曲"为例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以"边境三部曲"为例

50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以“边境三部曲”为例闻丹丹 信阳学院 外国语学院摘要:科马克•麦卡锡的“边境三部曲”是其西部小说中的典范之作,作者花重笔墨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母狼、人与骏马的关系,更探索了西部牛仔追寻梦中田园的历程。

“边境三部曲”折射出麦卡锡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力图唤醒现代人类的生态意识,以重新建构和谐、平等的生态整体。

关键词:生态批评;“边境三部曲”;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美国当代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边境三部曲”(包括《骏马》、《穿越》和《平原上的城市》)是其西部小说中的典范之作。

“边境三部曲”向读者展开的是一副恢宏的历史画卷:在美国与墨西哥的边境地带,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牛仔们不得不放弃世代相沿的田园生活,背井离乡,甚至跨越边境,到异国他乡去寻找失去的乐园。

雄浑、壮美的大自然是人类生息、劳作的所在;而人类的生息、劳作恰恰又毁灭着大自然。

挪威著名生态哲学家阿伦•奈斯于1973年提出了“深层生态学”的概念,他强调,我们不仅仅要从人出发,而应该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自然”作为统一整体,来认识、处理和解决生态问题。

2000年鲁枢元教授在《生态文艺学》中指出,“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他自己的关系” [1]。

一、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人与野狼的联系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它们对于维系生态平衡至关重要,麦卡锡的西部小说,尤其是《穿越》一书,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比利与母狼的联系。

《穿越》开篇展开一幕这样的描写:六岁的比利在希格达尔县城的一个冬夜,被野狼的嗥叫从睡梦中惊醒。

乘着月光,比利看到,狼群在旷野上追捕着羚羊,“亡命中的羚羊在白皑皑的雪野上像幽灵似的急速逃窜……这群急转着、狂跳着的狼……变成了灰蒙蒙、白茫茫的几个小点,直至消失。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审美情境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审美情境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审美情境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

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并在现代文学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存在主义审美情境常常被描绘和探索,为读者呈现出一种深刻而独特的体验。

一、人类存在的无常和迷茫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描绘人类存在的无常和迷茫。

人们常常感到存在的虚无和不确定性,对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感到困惑。

这种迷茫和无常常常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来表达。

例如,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尔姆突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他的家人和社会对他的变异感到困惑和恐惧。

这个故事暗示了人类存在的无常和迷茫,以及社会对不同的存在形式的排斥和恐惧。

二、自由意志与责任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责任。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人物常常面临选择和决策的困境,他们的选择和行为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重大影响。

这种自由意志和责任的主题常常引发读者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例如,在杜拉斯的《情人》中,女主角与一个年长的男人展开了一段禁忌的恋情。

她面临着选择,是否要放弃这段关系并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这个故事探讨了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责任,以及选择对人生的影响。

三、孤独与人际关系存在主义思想中,人类的孤独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现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助感,以及他们与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例如,在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以及他周围的人物都面临着孤独和无助感。

他们试图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来寻找安慰和归属感,但往往无法真正摆脱孤独的困扰。

这个故事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孤独的普遍存在。

四、对死亡的思考存在主义哲学中,对死亡的思考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现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探索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接受,以及对死亡意义的思考。

例如,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人物们面对死亡的无常和不可避免感到恐惧和无奈。

他们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和超越死亡的可能性。

存在主义 主要著作

存在主义 主要著作

存在主义主要著作
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思潮的一种,主要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存在主义的主要著作包括以下几部:
1.《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代表作,于1943年出版。

这部著作探讨了人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问题,强调人的自我决定和责任。

2.《疯狂与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代表作之一,于1961年出版。

福柯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现代社会对疯狂的定义以及对疯狂者的治理方式,反映了存在主义对社会和权力的批判。

3.《绝对的自由》(Absolute Freedom)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代表作之一,尼采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强调个体的超越和自我创造。

4.《局外人》(The Outsider)是法国作家艾伯特·加缪
(Albert Camus)的代表作之一,于1942年出版。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梅尔桑的视角,探讨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对世界的态度,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

以上是存在主义的一些主要著作,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的存在、自由意志、责任和社会等议题,对20世纪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适合初中生看的存在主义哲学

适合初中生看的存在主义哲学

适合初中生看的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对初中生来说可能会有些难以理解,但以下几个人物和作品可以作为入门,引导他们了解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
1. 卡缪《异乡人》:讲述主人公梅尔索的生命观念和自我价值的追寻,展示了存在主义者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

2. 萨特《蒙田之旅》: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与内心发生的冲突,表现出对意义、责任、自由、选择等问题的探讨。

3. 奥古斯丁《忏悔录》:是早期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对于对存在意义的探讨,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4.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阐述了尼采关于超人和道德的概念,提出了道德评价和人性解构的重要命题。

以上是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存在主义哲学入门读物,同时,初中生可以参加一些在线哲学课程或者参加哲学讨论,深入探讨和理解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e)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e)
■ Albert CAMUS(19131960)提出“荒诞哲学”。
存在主义
· L’ être et le néant 一书提出存在主义三 原则:存在先于本质;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 是痛苦的;人首先存 在着,然后才能规定 自己。
《自由之路》三部曲(1945-49)
• 第一部《不惑之年》,写1938年西班牙内战, 法国人普遍的冷漠态度。马蒂厄并非不同情西 班牙人民的解放战争,但下不了决心去介入。 《缓期执行》以慕尼黑会议为背景,描写战争 阴云笼罩下法国各地区、各阶层人民的思想动 态。《痛心疾首》,法国溃败。马蒂厄认识到 自己对战败并非无责任。他一直生活在个人小 天地里,从未想到应对社会尽一份责任。于是
萨特
萨特和波伏瓦
加缪
加缪
萨特的戏剧
• 《苍蝇》(1943)通过主人公俄瑞斯特斯毅然 决然的复仇行动,召唤人们摆脱消极悲观的绝 望情绪,奋起与法西斯的统治作斗争;《恭顺 的妓女》(1946)描写妓女丽瑟在种族主义社 会偏见的压力下,屈服于白人统治者的威胁利 诱,放弃了良知的选择,为维护达官贵人的利 益作了诬陷黑人的假证,从而不仅丧失了意志 自由,身子也失去了人身自由。1944年5月首 演的《隔离审讯》对萨特的自由观做了最清晰 地说明。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e)
存在主义首先在基尔凯廓尔的 《忧郁观念》一书里被提到,
称“基督教存在主义”。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无神论存在 主义诞生,代表人物是萨特和
加缪。
存在主义
■ Jean-Paul SATRE(1905-1980)哲 学的基本命题是: “存在”即“自我”。 反过来,他人即地狱 (L’enfer,c’est les autres)。

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22页)

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22页)

13
7. 3. 2 关于艺术的沉思
第一, 对艺术与“真”的关系的思考。海德格尔 的 “世界”与“大地”这一对概念充满隐喻性, 就 其以之阐释 艺术作品的本源而论, 它们主要指“意义化”( 世界)和 “无意义化”(大地)的对立冲突。 第二, 对艺术的现代异化的揭露。
•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71.43.3 诗论
• 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2 7. 1 哲学背景与发展概况
7. 1. 1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简介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指出,现象学首先“标志

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 。胡塞尔认为 20世纪初欧
洲精神文化危机的实质是知识的基础性危机,由
于没有确实可靠的知识基础,各门科学的研究陷
入了没有统一中心的分裂之渊。哲学被实证主义
维态 度”又是针对“历史的态度”而言的。为了防止这种
自以 为是的盲视, 胡塞尔认为必须将既有的观念与思想放
在一边, 暂时对它们的正确与否存而不论, 此即所
4
“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有三大步骤: 第一步是“现象的还原”。即把那种在自然的态 度 中看作是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看作(还原为)在感知意 识中呈现的现象。
•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9 7. 2 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
7. 2. 1 文学的艺术作品本体论
第一, 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第二, 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 第三, 伟大作品的形而上质。
•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10
7. 2. 2 文学的艺术作品认识论
首先看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过程的阐述。 其次看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方式及其结果 的论述。
20世纪现象学文论的主要代表有三: 波兰哲学美 学家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法国哲学美学家杜夫海纳 的现象学文论以及日内瓦学派的理论与批评。

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生态批评解析

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生态批评解析

Vol.36No.11Nov.2015第36卷第11期2015年1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一、生态批评理论与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其他流派有所不同,生态批评源起的动力来自于全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的逼促。

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引导下,人类把自然视为可以榨取的资源为所欲为,肆意地贬低自然的价值,夸大人的主观作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害,威胁到人类的生活生存环境。

生态批评思想是人类对于减轻生态灾难,保护生态环境在文学批评领域的表现,产生于文学研究者强烈的保护生态平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人类社会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形成并发展。

对于生态批评,多数人认同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罗特费尔蒂定义:“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批评。

”①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

麦卡锡的《边境三部曲》被美国《旧金山记事》称之为“具有本世纪最高文学成就的美国经典名著”,在美国本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三部作品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声誉,不仅因为作品中雄伟壮阔的大自然描写,更因为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的内涵。

本文正是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意识,生态观念,以及作者对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所采取的解决办法。

二、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边境三部曲》(一)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西方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引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在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环境。

尽管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经济科技各方面都取得了极大地进步。

然而,隐含在发展背后的危机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而生态主义者认为人类应当用“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来应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从生态角度”研究考察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试图打破以人类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对人类企图征服统治自然的欲望展开批判。

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生态批评解析

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生态批评解析

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生态批评解析摘要:以麦卡锡《边境三部曲》之《骏马》,《穿越》,《平原上的城市》为文本分析基础,结合生态批评理论,从三部曲中“反人类中心主义”,尊重动物生命及人文关怀三个角度,分析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意识,展现作者在呼唤生态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唤起人们对于生态的关注。

关键词:生态批评;动物;自然;人文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201-03一、生态批评理论与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其他流派有所不同,生态批评源起的动力来自于全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的逼促。

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引导下,人类把自然视为可以榨取的资源为所欲为,肆意地贬低自然的价值,夸大人的主观作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害,威胁到人类的生活生存环境。

生态批评思想是人类对于减轻生态灾难,保护生态环境在文学批评领域的表现,产生于文学研究者强烈的保护生态平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人类社会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形成并发展。

对于生态批评,多数人认同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罗特费尔蒂定义:“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批评。

”①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

麦卡锡的《边境三部曲》被美国《旧金山记事》称之为“具有本世纪最高文学成就的美国经典名著”,在美国本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三部作品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声誉,不仅因为作品中雄伟壮阔的大自然描写,更因为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的内涵。

本文正是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意识,生态观念,以及作者对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所采取的解决办法。

二、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边境三部曲》(一)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西方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引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在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环境。

尽管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经济科技各方面都取得了极大地进步。

孤独、荒诞与自由选择--电影《完美的世界》存在主义阐释

孤独、荒诞与自由选择--电影《完美的世界》存在主义阐释

孤独、荒诞与自由选择--电影《完美的世界》存在主义阐释王伊林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6(000)014
【摘要】电影《完美的世界》自1993年上映以来颇受好评。

在故事情节设置上,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突破了一般警匪片僵化的传统模式,发掘出了人物身上隐藏的个性内涵,成功塑造出布奇和菲利普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部电影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意蕴,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王伊林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荒诞世界里的孤独抗争—存在主义视角下的《野草在歌唱》 [J], 段淑丹
2.荒诞世界中辛德勒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辛德勒名单》 [J], 吴慎之
3.荒诞世界中辛德勒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辛德勒名单》 [J], 汤晓军
4.荒诞世界中辛德勒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辛德勒名单》 [J], 汤晓军;
5.存在主义文学家在荒诞世界的自由选择——《鼠疫》对加缪“反抗哲学”的文化阐释 [J], 魏善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荒诞的世界与反抗的精神_试析加缪的存在主义作品_冯克红

荒诞的世界与反抗的精神_试析加缪的存在主义作品_冯克红

既然人在荒诞中无可逃遁,那么,人该如何面对荒 诞呢 ! 加缪认为,任何人都以某种既有态度面对荒诞, 即: 生理上的自杀、 哲学上的自杀和反抗。既然人生始终 摆脱不了荒诞的处境,有人就认为,自杀是最简单的摆 脱荒诞的方法。哲学上的自杀寄希望于来世和天堂,是 《局外人 》 一种自我理性的窒息与自戕。前两种态度在 中 通过默尔索和他妈妈的死有所预示,而反抗荒谬,就是 《西西弗的神话》 《鼠疫》 加缪在 和 中所提倡的主张。 “局外人” 在《局外人》 中, 是默尔索最突出的特征, “怎么样 他冷漠、 对一切都无所谓, 表现出漠然和超脱。 都行”是他遇事表态的口头禅。他以消极的态度来反抗 《鼠疫》 《局外人》 着荒诞。在 中, 加缪继续了 对世界荒诞 《西西弗的神话》 的一贯看法, 又进一步阐释了 中的哲学 思想。作品用鼠疫的泛滥象征了法西斯的侵略,它不但 揭示了人类处境的荒诞,更重要的是指明了抗争是唯一 的出路,在此默尔索冷漠消极的态度被里厄积极的反抗 意志所代替。 在《西西弗的神话》 中, 巨石不断地滚下山, 西西弗 又不断地将巨石推回山顶。他永无止境地重复着没有意 义的事情。加缪认为人生就是处于这种荒诞的绝境。人 的推石上山是一种对抗力量,这种力量虽然永远无法使 世界达到任何质的改变,但是正因为这种看似徒劳的抗 “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 争, 使人的内心有所充实,
"# $ % &’() * 实人的心灵” 。一旦选择了这种反抗, 人就显示了 " # $ % &’() * “西西弗是一个荒谬的英雄” “他以 他是自由的。 ,
《鼠疫 》 抗争。 中的里厄就是一个西西弗式的英雄。里厄 作为一名医生, 当瘟疫蔓延时, 他深知医学力量的有限, 但他选择了自己应尽的职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 病人。正如西西弗的不断推石上山表示了对上帝的蔑 视,里厄医生以自己的行动表示了对荒诞处境的反抗, 从而使人在绝境中赢得了自由。加缪的一生也可以这么 看, 在悲观中乐观地生活, 与命运抗争, 与一切不正义的 现象抗争;他热爱生命、热爱艺术,他承认生命的荒诞, 但是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虚无主义者。面对荒诞的生 活, 尽管反抗无法解决一切问题, 但至少能面对现实。 综上所述,加缪所代表的存在主义及其作品产生于 充满了荒诞和人性沉沦的二战期间和战后。独特的背景 使得存在主义思潮本身就糟粕与精华互现。比如存在主 义鼓吹人生虚无,活着没有目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徒 劳的。 对于这些消极的思想, 要有理性的认识。 而加缪在 其作品中所提倡的反抗荒诞的精神,直面人生的态度, 对于我们今天正视社会中遇到的困难和迷茫具有积极 意义的。 " 参考文献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2月第29卷第2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Feb.2010Vol.29No.2收稿日期:2009-12-17基金项目:2008年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JSCX2008-153HLJ )作者简介:刘元直(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教,硕士,从事美国文学和英语教学研究;姜涛(195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从事美国文学和英语教学研究。

直面荒诞与自由的生命悲歌──“边境三部曲”的存在主义初探刘元直,姜涛(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80)摘要: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 ,1933—)是一位获普利策奖的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 )把他和托马斯·品钦、唐·德里罗、菲利普·罗斯一起,列为当代美国最主要的四大小说家。

《骏马》、《穿越》、《平原上的城市》构成了科马克·麦卡锡的“边境三部曲”。

在三部小说中,麦卡锡记述了两名年轻的牛仔少年在美国西南部与墨西哥边境的生活状况。

为了寻求理想的天堂,他们盘旋于世界的边缘。

《边境三部曲》中充满了悲痛与荒诞,是一部精妙的美国边境挽歌。

关键词:荒诞;存在;自由;孤独;死亡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0)02-0108-04“美国当世四大一流小说家”之一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 ,1933—),虽年过七旬,犹笔耕不已。

《骏马》(1992)、《穿越》(1994)、《平原上的城市》(1998)构成了科马克·麦卡锡的“边境三部曲”。

在那些史诗般的恢弘叙述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恶劣的生存环境及其中令人发指的暴行,也能看到纯洁似水的柔情以及大自然优美无私的馈赠。

社会的纷繁复杂,人性的善恶美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历史画卷。

麦卡锡的小说极具思想性,同时也富于艺术感染力,被评论家誉为“地狱与天堂的交响曲”。

已得到评论界的普遍赞誉,这一切奠定了他在当今美国文坛上大师的地位。

存在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关注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

形成于全面危机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哲学思想认为生活充满了苦难、暴力及罪恶。

因而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人要通过行动抓住现实,并通过行动承担自己的境遇,在行动中超越它。

只有我们的行动才能判定我们。

”[1]21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是一连串不停歇的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不同的选择创造展示了不同的人性即人的本质。

然而对存在主义者来说人生一连串的选择只意味着一连串的失败”[1]34。

“边境三部曲”以一个充满战争、物质性、欺诈的荒诞世界为背景,体现了生存于世上的人类的荒诞、痛苦、绝望与虚无。

环境的严酷和社会的强大势力使麦卡锡意识到生存于世上的人类是无助的。

小说主人公为了寻求失去的天堂与真爱,投身于世界并与荒诞抗争。

但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即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的现实世界与想象中的世界截然不同。

牛仔少年们的自由选择导致他们心中怀有的幻想破灭与厄运踵至。

他们感到迷惘、悲怆,逃脱不了孤独与死亡,这一切充斥在作品之中。

本文将借用存在主义观点,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分析“边境三部曲”中荒诞的世界、个体的存在与自由及孤独与死亡。

一、荒诞的世界“荒诞”一词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上的“荒诞”是“表达欧洲知识界对二战以及战后世界绝望情绪的思潮”;而“荒诞”在广义上的含义则是指“非逻辑性,失去了清晰语义的全面无意义性,它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生活无意义的观念为基础的”,“通常是对社会感到极度失望的结果”,“与荒诞相伴的是绝望、无出路的感受,对阐释人类当前存在的一切世界观和各种理论的崩溃的体验”[2]。

由此看来,荒诞感是人对世界和人类自身存在感到陌生,感到无法认识所引起的。

随着传统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道德价值观念的解体,西方社会对人能够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信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世界在人的面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陌生性,世界变得不可认识和无法解释,就如加缪所言:“一个哪怕可以用极不像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感到熟悉的世界。

然而,一旦世界失去了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

他就成为无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失去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

这种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真正构成荒诞感。

”[3]战争是“边境三部曲”的中心背景,《骏马》和《穿越》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而《平原上的城市》则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同时,“三部曲”中弥漫着墨西哥革命的硝烟。

约翰逊老爷子关上收音机后说道:“什么新闻也没有,都是打仗,或者是打仗的谣言。

”[4]58“我想他们要把整个图拉洛萨盆地都占了去……就白占,老百姓被赶出去了。

”[4]59战争使得政府干扰牧场生活,侵占家乡土地。

整个故事弥漫着暴力与革命,格雷迪和比利不能扭转战争带来的不幸,但战争却为他们构建了一幅地图,将他们与自然和自身疏远,找不到生活的方向。

“不管怎么说,这块地方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什么东西都不是原样了,永远不再会是原先那样了。

战争把什么都改变了。

”[4]75世界是荒谬的,是由不可理解的偶然性构成的一片混乱,既无规律可循,也无理性可言。

萨特在其本体论中将客观世界的存在称为“自在”,认为自在的特征是“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5]。

就是说,客观世界是纯粹地、无条件地存在着的,但是,它是一个没有任何目的的结构。

从根本上说,它是偶然的、不可思议的、荒诞的存在。

所以,“自在”是一个巨大的虚无,它既没有存在的原因、目的和必然性,也没有任何合乎人的预料、想象和意象的东西,而是混沌一片、杂乱无章。

同时,它脱离了时间性,只是它现在所是的样子。

在麦卡锡看来,荒诞与虚无不仅显现为这个世界的本质,而且也贯穿于人的存在之中。

置身于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上,人对其自身的存在产生了一种根本性焦虑,即人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依据、目的和意义,不知自身是从何而来,又到何处去。

在麦卡锡的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都存在这种丧失自我的焦虑和困惑。

在小说的尾声,麦卡锡试图概括和归纳他在“三部曲”中的种种思索。

“可你的生活又是什么呢?你能看见它吗?生活一出现,马上就开始消失,一直消失到再也没有什么东西。

你仔细看看这个世界,在什么时刻你看见生活中发生着的东西变成了你记忆下来的东西了呢?这两者又如何区分呢?生活,你既不能拿在手里让人看,又不能标在地图上,也不能表现在你画展的图形里,而我们又只能努力去做这一切。

”[4]267二、个体的存在和自由自由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萨特曾说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由的学说”,存在即自由。

当然,这里的“自由”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指的是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纯粹意识活动,它所体现的是人格的尊严和独立的思考。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将存在分为两种基本的形式,即“自在的存在”(being-in-itself)和“自为的存在”(being-for-itself)。

前者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是物质的存在;后者是个体在世界上按照自己的欲望来塑造自己时所获得的一种存在。

按照自己的欲望来塑造自己,实际上就是自由选择、积极行动、追求真实的自我。

人注定是自由的,注定了必须自由选择。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还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先于本质。

这意味着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

萨特还进一步将这一观点在其戏剧《苍蝇》中借俄瑞斯忒斯之口表述为“我就是我的自由”。

“边境三部曲”的第一部《骏马》,讲述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两个年仔少年,主人公格雷迪和一个流浪儿阿莱文斯,不甘于大工业的侵袭及家乡的丧失,而纵马天涯、南下墨西哥,追求新田园生活的一系列甘苦交杂的经历。

格雷迪果断刚毅,有责任心和荣誉感,也有乐观向上的精神。

虽然他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在社会中饱受欺凌和折磨,也没能享受美好的爱情,但他最终仍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念,继续自由的选择与存在。

他们遵循自己的选择,超越了世俗的礼节和他人的阴谋;超越了自身的弱小;超越了荒谬。

超越了不安的现实,他们寻找着真诚,寻找高尚的友谊与爱情。

在第三部《平原上的城市》中,格雷迪根本不考虑别人对自己的意见,毅然一次次地穿过国界,与在妓院一见钟情的玛格达琳娜相会。

他不顾世俗的成见,不顾包括挚友比利在内的所有朋友们的反对,决定娶多病的玛格达琳娜为妻。

他依靠爱情来唤醒自己的自由意识,他在爱情的体验中来体验自由。

这正如萨特所认为的,当一个人蹂躏另一个人时,并不是、也不能剥夺别人的自由,反而为别人提供了一种自由选择的境遇,促使别人对自己面临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

格雷迪从纵马南下到追求爱情的苦难历程,一次又一次地自我放逐,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自己的人生定位,为生活赋予个人的意义。

“白湖”妓院的老板爱德瓦多不但是个阴狠毒辣的冷血恶棍,更把玛格达琳娜控制做自己泄欲的性奴。

格雷迪对玛格达琳娜的追求最终使她惨遭杀害。

正如存在主义者所言,“男性是欲望主体,女性是欲望客体,男性是拯救者,女性是等待救赎的对象的二元对立。

”[6]在格雷迪与玛格达琳娜的关系中,玛格达琳娜一直是需要同情、帮助的对象。

按照萨特的观点,人们在自己的眼中都把他人互相视为客体,但在读者眼中,格雷迪完全是行动的主体,玛格达琳娜却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客体。

在这个意义上,格雷迪俨然是充分体验意志自由的存在主义的英雄。

在小说的结尾中,格雷迪向爱德瓦多寻仇,在一场血腥的白刃决斗中,杀死了仇敌,自己也身受重伤。

“可现在我并没有撒谎。

我不那么想,也从来没那么想过。

一些个人追求自己爱的人,是永远没有错的。

哪怕是送了命也不顾惜。

”[4]196这里,我们似乎听到了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所说的:“……人就要对自己是怎样的人负责……并且把自己的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

”[7]也正如萨特所说:“我们在要求自由的时候,发现自由完全依赖他人的自由,而他人的自由,又依赖于我们的自由。

”因此,“我就不得不在要求我自己的自由的时候,同时也要求他人的自由。

”[8]三、孤独与死亡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

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都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

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

在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1946)中,天性软弱的索比埃正是通过对艰难环境中自我人性的不断超越,在关键时刻自主选择了自杀———以此方式杜绝了滑向懦夫和变节者的危险———成就了自己的英雄定位,决定了自己的有意义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