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歌

合集下载

《古诗十九首》--自觉时代的人生悲歌

《古诗十九首》--自觉时代的人生悲歌

临终的眼(续5)



雅斯贝尔斯所说:“在人们成功地取得对宇宙协 调一致的解释,并在实际生活中与之保持一致的 地方,那种悲剧观点就不可能发生。 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古代中国,特别是佛教之前 的中国所出现的情形。 在这种文明里,所有的痛苦、不幸和罪恶都只是 暂时的、毫无必要出现的扰乱。世界的运行没有 恐怖、拒绝或辩护——没有控诉,只有哀叹。
觉醒(续9)
人的觉醒必然造就“新人”,即海德格尔所 谓新的感触或心情,其一即为焦虑。 面对死亡的“焦虑”将人从他本来所属的芸 芸众生中的“某一”的存在层次,即非自觉 的蒙昧层次,提升到自我存在的层次。 这样人就丧失了日常大众的性质,丧失了非 悲剧的安全地位,在无可逃避的时候,我们 便不得不面对自我以及它所具含的恐惧与尊 严。

(一) 觉醒:对人类终极有限性的体认



鲁迅先生曾指出魏晋时代是人的自觉时代。 何谓“人的自觉”?这还是一个尚未有明确界说的 问题。笔者以为“人的自觉”应是指人脱离对自身 生命存在状况的意识蒙昧状态,而获致一种真实清 醒的感悟与觉解。 这种感悟与觉解不仅是冷峻的智性认识,更是感性 生命的投入与震颤,它包含着激情、祈祷、痛苦、 失望与希望。它要求人以自己整个感性生命的丰富 性来面对、来感受、来体悟自身的存在。
临终的眼(续1)



这种对“死亡”的强烈感受可谓前无古人。它 不再是“他人之死”。死亡的悲凉之气已经透 入了“我”的骨髓,成为“我”的终极关切。 首先,这种毁灭感、死亡感已成为诗人的“眼 睛”。眼前的世界、一草一木,在诗人看来, 无不彰显出毁灭与死亡,以及人类的短暂与自 然的永恒; 其次,这种毁灭感、死亡感之中渗透着一种深 刻的恐惧、孤独、无Hale Waihona Puke 、绝望、惶惑、焦虑与 不安的情绪;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一、《古诗十九首》对生命的思考《古诗十九首》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从许多无名而近于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

从此,原来处于散漫状态的“古诗”就有十九篇被合在一起,有了一个《古诗十九首》的专名,并很快从萧统《文选》所编的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独立单元,继《诗经》《楚辞》以来,成为一种新经典。

萧统没有说明古诗产生的时代,但今天研究者多以为是产生于东汉桓、灵之际,仍有可以探讨的余地。

诗中抒发了当时人的生命意识,写出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反映了世事艰难和下层知识分子不遇的种种悲慨。

社会的动乱、战争的频仍、国势的衰微、文士游患天涯,由此带来夫妻生离、兄弟死别、友朋契阔,从而使相思离乱、生命思索成了主旋律。

《古诗十九首》中人的觉醒、诗的觉醒,成为中国“文的自觉”的起始阶段。

下面将从《驱车上东门》《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这四首古诗来看当时人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不修政事,造成群雄割据、彼此混战的局面。

再加上天灾瘟疫,民不聊生,起义经常发生,最著名者为黄巾起义。

东汉中央政府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处于家国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中的知识分子、失意文人,仕途没有希望,抱负无法实现,甚至个人生命安危也没有保障,更没有能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们对人生、生死、生命意义会有怎样的思索和感悟?《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三首《驱车上东门》为我们展示了东汉末年失意文人对生命的思考。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上东门是洛阳东城三门中最靠北的城门,门北为汉代著名墓葬区,王公贵族死后多葬于此,出上东门即是北邙山,故可眺望“郭北墓”。

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1)

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1)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论《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摘要本文主要从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古诗十九首》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研究汉魏之际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曾提到过“人的觉醒”,认为人的觉醒是在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时期内发生,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文学的自觉。

汉末不仅是政治上也是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一个大变动的时期,时代动荡,政治黑暗,东汉王朝大厦将倾;思想上,儒学思想从兴盛走向衰落,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道家哲学的复归,佛教东来,又使得这个时代的思想界异彩纷呈。

汉魏之际,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以其温厚缠绵的文字、充满人生哲思的语言、哀婉悲伤的情调、质朴自然的语言抒写了个体在面临生存、死亡、离别、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等一系列重要的人生课题时的处境和选择,流露出了汉末文人浓浓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每个生命个体对自我的生存、死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作的自觉探询和思考,其中包括生存意识、死亡意识、安全意识等等。

《古诗十九首》当中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哀叹;对知音难遇、仕途坎坷的感伤;对功名利禄的渴求和及时行乐的态度都从不同方面表明了他们对生命自身的重视,是生命意识觉醒的个性显现。

《古诗十九首》第一次把“人”的主题引入了两汉文学,反映了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体现于《古诗十九首》当中强烈的生命意识,正是“人的觉醒”的重要标志,这也是本文以《古诗十九首》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东汉末期文人生命意识觉醒的原因之所在。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生命意识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about the sense of life according to the NineteenAncient Poems of Eastern Han Dynasty to observe the occasion of literatiand consciousness of life during Han and Wei. The poem was therepresentatives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literati Five-character poem.Mr. Li zehou talked about the "awakening" in beauty progress. He thoughtthat awakening was happened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Eastern Han to Weiand Jin which as a basis to explain th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ure. It is notonly a period of political but also a literary of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thought a big change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The era of turbulence andpolitical darkness in Eastern Han dynasty which will become extinct;ideologically, from the flourishing of Confucianism decline of ClassicalLearning and the New Text school dispute. Both of reversion of theTaoism philosophy and the arrival of Buddhism to make this period to bea splendid legacy in realm of thoughtDuring Han and Wei,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which was the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literati Five-character Poetry, with itsgood-natured touching the text, the language is full of life philosophizing,sad pathos of sentiment,ess is about the survival of each individual life,self-consciousness of life, death, consciou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xistenceand value of the inquiry and thinking, including the survival ofconsciousness, death consciousness, safety consciousness and so on. It isdescribed short of life,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lament Concert epicproportions, and career ups and downs of the sentimental; thirst for fameand fortune and a carpe diem attitude in "Nineteen ancient Poems "whichshows that they eyes on the value of life itself from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life . It is revealed awakening of life consciousness of personality. It wasthe first time for "Nineteen ancient Poems" to put "the human topic" intothe Han literature, which revealed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the literates onthe late Han Dynasty. It is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awakening ofpeople that reflected a strong sense of life in "Nineteen ancient Poems".This is also the reason for this thesis tostudy the "Nineteen ancientPoems"as the object to see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es in the lateEastern Han Dynasty.Key words: Nineteen ancient Poems; The late Han Dynasty literates ;the sense of life目录1.《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 (5)1.1作者及创作年代 (7)1.2社会时代背景 (8)1.2.1汉末黑暗政治 (8)1.2.2党锢之祸 (9)1.3思想背景 (11)1.3.1儒学思想 (11)1.3.2道家哲学 (13)1.3.3佛教思想 (14)2.《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 (15)2.1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15)2.1.1人生短暂的慨叹 (15)2.1.2游子思妇的愁思 (19)2.1.3知音难求的苦阁 (31)2.2文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34)2.3文人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和探索 (37)3.《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生命意识 (41)3.1汉末的“忧生”思潮和《古诗》作者的纾解方式 (41)3.2《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 (43)3.2.1对于人生哲理的掲示 (43)3.2.2悲剧之美 (44)3.3《古诗十九首》独特的生命意识 (46)3.3.1与汉賦的差异 (46)3.3.2与汉乐府的差异 (47)3.3.3与建安文学的差异 (49)1.《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1.1作者及创作年代《古诗十九首》是汉末的一群组诗,最早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萧统从传为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当中选录十九首置于卷二十九“杂诗”之首,此后,《古诗十九首》就成为了这群组诗的专名。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人的诗词,流传千古,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既是文化瑰宝,更是生命意识的宝藏。

以下是古诗十九首中,我所感受到的生命意识,愿与读者分享。

一、《登高》——秋思《登高》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感慨,让人意识到生命短暂却美好,需要珍惜当下,不忘历史。

二、《卜算子·咏梅》——蒋捷“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句诗,让人感受到蒋捷的生命思考,他惋惜时间飞逝,但却仍旧努力去写下自己所有的感悟,以示对生命的珍爱。

三、《登泰山序》——李白“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首诗写下了登上泰山的感受,是对于山的敬畏和生命的肯定。

四、《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用这首诗抒发对于春天和青春的留恋,也让人感到生命无常和短暂,需要珍惜和把握。

五、《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写下了江雪之下的孤寂和宁静,也让人感应到生命的孤独和寂静。

六、《临江仙·滁州西涧》——李后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这首诗写下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让人产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七、《渡汉江》——宋之问“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宋之问在这首诗词中反复强调的是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

八、《石灰吟》——于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首诗写下了春天的美好,也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珍贵。

九、《登岳阳楼》——范仲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范仲淹用洞庭和岳阳楼对比转化,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体悟和闲适人生的向往。

十、《将进酒》——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豁达和索求,让人感悟到现在的真实和人生的浅薄。

十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分析表现为:(1)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的群体力作,这些诗篇透过其写作的时代背景,可以反映出失意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包括对待生死、对待个体、对待社会及对待自我的人生态度。

《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又包括几个方面。

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中下层知识分子仕途渺茫,他们既追求功名富贵又鄙薄显官,即有着满腹的愤怒又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悲观、绝望。

由家国之悲转向人之常情,促使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如“感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反映了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荣誉地位的渴望和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可是这种争竞人世的亢奋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施展开来,这股热情最后只能通过诗歌的形式予以抒发,聊以自慰。

《回车驾言迈》以景物起兴,抒发人世感慨。

通过重重思索,最终得出“荣名”的重要性。

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时序的变化更加敏感,于是“荣身立名”更使他们强调要追求功名富贵。

面对黑暗的现实,他们对社会怀有满腹的愤怒。

如《驱车上东门》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清景色烘托出一片悲凉死寂的气氛,从而使他们对现实充满了失望,用“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青春陵上柏》)来表达对显宦的鄙薄。

②游子思妇的哀怨在游子思妇的哀怨中,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在对待个体方面,愁怅与哀怨交织。

由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游宦、游学或流浪漂泊的中下层文人,他们为“荣身立名”,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在现实的黑暗激流中,他们仕途无望又客居异乡,贫困潦倒;饱受世态炎凉,尝尽权贵冷眼,孤独、寂寞、苦闷、失意相伴。

所以在羁旅、离乱的人生中,乡愁尤为突出,怀人思念之情便接踵而至。

如“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思乡情切。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诗篇中包括了夫妇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思和游子对于故乡的怀念,将爱情、友情等等当作短暂而可悲的人生中聊以自W的意象。

《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 人生寄一世 , 奄忽若飙尘。 ( 今 日良宴会> ”《 )

时之作 。《 古诗十九 首》 表 了汉代 文人五言 诗 的最高成 代
就, 历代学人均对其评价甚高。刘勰《 文心雕龙》 观其 称“ 结体散文, 直而不野 , 婉转附物, 怊怅切情, 实五言之冠冕
也” , … 钟嵘《 诗品》 “ 评 十九首” :文 温以丽 , 日 “ 意悲而 远。
2 1 永恒与有限的矛盾。《 . 古诗 十九首》 以宇宙 自然的永
阳光大道。但 东汉后 期 , 官与 外戚 交替 控制 政权 , 族 宦 土
豪门把持政府官员的任用。在这种情况下, 以察举、 征辟
制来选拔人才的初衷 便成 为泡 影。正如 汉桓灵 时《 童谣》 所唱 : 举秀才 , “ 不知书 ; 举孝廉 , 父别 居 ; 素清 白浊如泥 , 寒 高第 良将怯如鸡 。 此时 “ 识 阶层被 ‘ 缘化 ’ ” 知 边 。王 室 贵族不言而喻地 占据着政治权 力与文化权 力的 中心 , 接近
tm fb l f hc a ese eNiee nAn in o ms e o ei ,w ihc n b e n i t n te ce tP e .W h t h ydd rf cstea t ep r e nh a e i e e t h ci u — t l v s i o eme nn fl e ut ft a igo f. h i
求, 对生命痛苦 的超越 。人 生 的短促 、 光 的飘忽使 人不 时 在“ 党锢 之祸 ” 的打击下 , 有思想与学术 的知识阶层 拥 被权力 中心彻 底边缘 化 了。土人们 纷 纷 由为天 下计 转而
能不面对人类 必 然 的归 宿——死 亡 。这 也是 《 诗 十 九 古
首》 所咏叹的主题 。这种忧叹人生短促 的生命 意识是东汉 末文人个体意识 觉醒的结果。 东汉初期 , 了巩 固统治 , 为 统治者 以察举 、 征辟 的方式 招揽文士。这 种制度 为德 才兼备 的文 士入仕 当朝 开辟 了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感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感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感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抒写了他们在饱尝人间忧患之后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意识和人生永恒价值的深邃思考,表达出一种人物内心深沉而复杂的悲剧感。

这种源自于汉末社会大量出现的异乡游子及闺中思妇这些特殊人群的特殊心态的悲剧感,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任何一类乃至任何一首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表现,因为纪录、表达了人类普遍的痛苦情绪,千年之下仍旧直指人心,打动你我。

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内容解读的方式揭示和细化分析《古诗十九首》中深藏的悲剧感以求从文学角度去认识汉末社会和《古诗十九首》的永恒文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悲剧感思妇游子《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不同凡响的诗歌作品,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得到极高的评价。

刘勰称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2〕确非虚言。

由于诸多原因,《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有各种推测,诸如枚乘、傅毅或曹植、王粲所作,但均无据可考,皆属妄言虚谈。

往昔《文选》的作者萧统曾指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3〕,目前学术界公论以为,《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

尽管这些作品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但它们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共性,即都拥有一个颇为一致的主题: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和空间辽远的恐惧,这是寂寞中的无奈,亦是孤独中的伤痛。

它以其摄人心魄的悲剧感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

陈祚明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第一篇:《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浅析《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诗的典范,是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它在对诗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诸多的疑问和思考。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浓烈诗情以彰显出生命的要义,从而宣告“人的觉醒”和“文的觉醒”时代的来临。

它不但反映出浓烈的生命意识,也体现了文人士子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离别诗;游子思妇;生命意识;觉醒Abstract:China is a poetry state, has glorious and the fine poetry tradition, China’s history of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o substitute.In this so long literary and history ,poem genres and poems are fragrant flowers.It while produces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the poetry development, also leaves behind many questions and ponder to us.The main significance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 lies in its strong poetic grace and its tragic consciousness of tragic songs may make people weep, while distant looking of the times of main consciousness and article conscious.It also embodies the profound thinking about the life value.Key words:Nineteen Ancient poemspoems about departingman travelling or residing in a place far away from homelife consciousnessawakening一、《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汉代的五言抒情诗,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但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笼统地称为“古诗”。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歌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歌

拥有崇高赞誉的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其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和具有的巨大艺术震撼力; 但是更主要的,是其对生 命主题的反复吟咏、无限 感叹和深刻思考。生命无 常,人生易老,自古以来 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诗十九首》正是通过 对这一永恒主题的咏叹而 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诗歌产生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的具体创作年代,学术界一直多有争论,但被 视为汉代作品,则为共识。两汉社会直承先秦而来,无疑也直 接继承了先秦的生命意识。西汉帝国的异常强盛,虽然为当时 的人们提供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但却并不能帮助他们消除 对于生命的忧愁,相反,和平的社会环境,更促使了他们对于 生命的思考,因此并不是从汉末开始,其实在汉初繁荣的景象 下,就已经弥漫着一种对于生命的感叹。只是东汉末年,国家 边患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这种对于生命的感伤就表现得更为 强烈,更为深切,更为普遍。这时以忠君报国为人生目标,以 道德伦常为价值标准的文士们,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 柱,往日本以为美好的东西日趋荒谬,往日本以为牢固的却已 摇摇欲坠,人生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痛苦与困惑,因此对于生命也表现出前所未 有的敏感和恐慌,《古诗十九首》就在这时产生,并成为古诗 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结语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内涵丰富,其核心价值 取向是更看重生存的价值。虽然带有情感化,是时 代造就的被迫无奈的产物,但是它影射的社会内涵 广泛,包容面广。诗篇中建功立业的抱负,对生命 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叹以及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使魏晋时代的文人士子自我生命意识得到强化,他 们寻找到了人生出路,同时促使了建安时期慷慨任 气、悲凉为美的文风的开创。总之,《古诗十九首》 中的生命意识使后世文人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 重个性表现,使他们更能将解放自我的精神注入诗 歌创作中,为中国诗歌相思之诗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与价值追求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与价值追求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与价值追求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被誉为“古典诗经中象征性最
强大的诗歌”。

诗集中的诗歌所表达出的生命悲情主义和价值追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
大特色。

《古诗十九首》描绘的生命悲情主义,体现在这些古老的诗歌中。

比如,屈原的《离骚》
中所表达出的人生无常,以及《桃夭》中所描绘的人生的苦难怅惘,都深刻的体现着生命
的悲情。

另外,《桃夭》中提到的“浮云游子意”,以及《离骚》中的“行乐须及春,登
高作赋应晚”,都蕴含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憧憬,但又觉得无力实现,从而表现出了生
命悲情主义。

另一方面,《古诗十九首》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之一。

在诗中,人们不仅表达了自己伟大的理想,还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以及人们对于
正义的追求。

比如,《桃夭》中“及时当勉励,岂愿搔首踟蹰”,蕴含着作者对价值追求
的见解;《离骚》中“岂无衣与食”,也表明了作者对正义的不懈追求。

此外,《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悲情主义和价值追求的融合,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特色。

比如,《桃夭》中的“沉吟弥懊,挥手欲见”,体现出作者的悲情与愤怒,他认为面对不
公的时候要振作起来,不断的追求正义;《离骚》中的“行乐须及春,登高作赋应晚”,
则暗示着作者希望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但又知道自己很难实现,所以希望可以藉由赋诗
来宣泄自己的悲情。

总而言之,《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悲情主义和价值追求的无穷深度,无论是在内涵上,还
是在形式上,都极具古典文学特色,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精神宝藏。

意悲而远,一字千金——浅析《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意悲而远,一字千金——浅析《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意悲而远,一字千金——浅析《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对于《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年代,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产生于西汉。

古人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及《文选》卷二,古诗十九首唐李善注之主张。

二是产生于东汉,近代文学史家多数主张其为东汉晚年作品。

本文倾向于第二个主张,因为东汉时期,外戚与宦官的交替执政,社会黑暗,到了东汉末年,更是战乱频仍,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士大夫和下层文人的人生价值已被政治现实击得粉碎,于是需要诗歌来抒发自身对生命,对人生的咏叹。

这些文人学士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多数的生命价值是体现在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然而在看透了这些政治黑暗,觉悟到了天地的无序,人生的短促,及时行乐和对亲情、爱情的看重逐渐从五言诗中体现出来,表明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看重。

钟嵘《诗品》中“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以及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这两句评语中体现的《古诗十九首》的风格都是对生命意识强烈的体现。

仕途之困自从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当时文人的精神支柱。

入仕为官,追求功名利禄是这些文人学士实现生命价值的表现。

春秋时鲁国大夫孙叔豹提出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一直被古代文人当作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据说真正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即孔子、王阳明和做到一半的曾国藩。

所以实际做到的文人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其中的前两项。

因此,一般的中下层文人只能通过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东汉初年,政府为了加强统治,进一步完善了西汉以来的养士、举荐、征辟制度,极大鼓舞了文人们求仕进取之心。

但随着东汉王朝的衰败,社会政治的日趋腐败,取士制度舞弊日益严重。

就如汉桓灵时童谣所唱:“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当时的举荐制度日趋腐朽,非但不能很好地选拔人才,反而成为优秀人才进身之途的一大阻碍。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林潇)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林潇)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林潇摘要:东汉中后期游宦之风盛行,文人士子为建功立业远游在外。

个人的孤独、漂泊,使他们对生命、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古诗十九首》吟唱了这种漂泊的孤苦、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功业无成的失意和及时行乐的感伤之音。

一、游子思妇的生命感悟“《古诗十九首》反映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辞”。

[1](一)游子的孤寂、思乡之心。

东汉中后期游宦盛行。

身为异客寻求不到进身之阶,失意彷徨、无助孤寂,便怀人思乡以慰己心。

如《东城高且长》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东城高且长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诗中写一位失意孤寂之客,登高望远,眼前的一切浸染忧伤,建功立业之心无人能识,苦闷无处宣泄,引起对家人的思念:“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渴望夫妻相守两情相悦,以求得心灵的慰藉,如《去者日以疏》就抒发了这种感情。

去者日以疏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久居异乡的诗人面对岁月流逝,世路艰辛,满地新坟旧墓,满眼枯松悲杨,不禁悲鸣哀愁。

本想衣锦还乡却失意落魄。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失意落魄借思乡之情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

(二)思妇的惆怅、哀怨之情。

与游子诗相对应的是思妇诗,写得深刻贴切,传神逼真。

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独守空闺的妇人愁苦难耐,因相思而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思念让人心力憔悴,不如努力加餐以养容颜,以待他日能以美的一面与君相会,更显其情之深、情之真、情之切。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及深层意蕴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及深层意蕴

人生短促何以长存——《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及深层意蕴《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在跨越千年历史长河、经受风霜岁月洗礼后,沉淀为横纵古今、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正如钟竦在《诗品》中发出感慨,“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击节称赞,“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悟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胡应麟更是在《诗薮》中为之倾倒,“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其具体年代早已不可考,大体有东汉末年说、两汉说、建安说三种,当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东汉末年的桓、灵之际。

当是时,秦汉第一帝国处于大厦将倾的边缘,四百年大乱世犹如挣脱牢笼的片羽,一种生命短促、世事无常的伤悲正在吹向人间。

上承诗经楚辞,下启建安魏晋,浅浅寄言,深深道款,不作艰深之语,不写冷僻之词……一曲哀伤的咏叹调弥漫在十九首的字里行间,将离愁别恨、彷徨失意、情调低沉凝练在千余言中。

往事越千年,依稀可见汉末文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烈的生命意识。

在普罗大众的印象中,轻生死、重荣辱似乎才是大汉四百年的浩荡世风。

从田横五百士的义烈有节、以死相从,到飞将军李广的不堪折辱、引刀自尽,再到强项令董宣的义不受辱、以头击楹,滥觞于春秋、麋集于强汉的轻生尚义故事至今仍能攫动人心。

临近两汉的尾声,十九首中飘荡的生命悲歌犹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与死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对待生存与死亡?《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意象”一词,当是“情意”和“物象”的结合,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文心雕龙》将“意象”视为“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为借助客观物象表达的主观情意,“象”是与主体发生情感关系的客观物象。

具体而言,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回溯到上古先民生活时期,时人将四周随处可见的物体当作情感载体,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情绪,并最终汇聚成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与价值追求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与价值追求
败。

儒学一直是汉朝 的正统思想 , 读 书人讲究 “ 修身 、 齐家 、 治 国、 平 天下 ” 忧国忧 民。 然而在这样 的时代 大 背景下 , 下层文士看不到希望 、 找不到 出路 , 理 想的灯 塔轰然坍塌 ,因此文学也 与政治疏离并保 持一定距 离。 《 古诗十九首》 就是伴随着东汉末 年的文化 浩劫 而 生 的一组文学作品 ,文人们对政治不再抱有幻想 , 不 再言志 . 日常 生活及生活感悟却成为 了歌咏的主题 。 二、 时间流逝 、 生命短暂 《 古诗十九首》 中, 《 青青 陵上柏》 、 《 涉江采 芙蓉》 、 《 明月皎夜 光》 、 《 回车驾 言迈》 、 《 东城高且长 》 、 《 驱 车 上东 门》 、 《 去者 日以疏 》 和《 凛凛岁云暮》 八首 , 可大致 归纳为羁旅诗 , 共 同抒写 的是游子在旅途中无所皈依 的落 魄和孤独 , 充满了人生 如寄 的漂 自 感和悲凉愁苦 之情 。 这些 诗也成为《 古诗十九首 》 的主旋律 , 奠定 了 《 古诗十九首》 整体 的感情基础。 正是 因为 出于对 自我生活 困苦 的喟叹 ,仕途坎 坷、 前 途不 明而感 到痛 苦 , 所 以诗人 回顾 自身 的命运 轨迹 , 进行了深刻地 反思 , 这使得 他们对“ 人生 ” 的生 命感受格外敏感 ,发 出诸多感叹 。如 : 《 回车驾言迈 》 “ 人生非金石 , 岂能长寿考? ” 与《 驱车上东 门》 “ 人生忽 如寄 , 寿无金石 固” 诗人不 约而 同将 “ 人生 ” 和“ 金石” 作 比较 , 突 出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 ; 《 青青 陵上柏》 “ 青 青 陵上柏 , 磊磊涧中石 。 人生天地间 , 忽如远行 客” 古 墓上 的松柏郁郁青青 , 山涧 中的石头 四季常在 , 而时

大夫 中的正直激进分子 。 结 成相对坚致 的群体 以反抗 宦 官集团 , 他们被称为 “ 党人 ” , 政 府迫害“ 党人 ” 而发 起 的政治运动 , 当时被称作 “ 党 事” , 对“ 党人” 的迫 害 , 有禁止其 出任官 职并限制其 活动的形式 ,时称 “ 党 锢” , 或者称 为 “ 党禁 ” 。 延熹 九年 ( 1 6 6年 ) , 汉桓 帝在 宦 官势力 的推动下 , 下令 逮捕“ 党人 ” , 李膺 等 2 0 0余 人被捕 , 是 为党锢之祸 。 在两年之后 ( 1 6 8年 ) , 再次大 规模 捕杀 “ 党人 ” 。 这先后 两次文化 大清洗 , 共7 0 0余 人蒙难 , 数千人牵连 其 中。 党 锢之祸是统 治阶级 内部 争权夺利 的产物 ,标志着 士大夫反对宦 官斗争 的失

《古诗十九首》的悲情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悲情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悲情意识刘勰《文心雕龙》称赞《古诗十九首》:“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钟嵘《诗品》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 《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深刻地再现了动乱时期文人的觉醒与痛苦。

诗文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一种悲情意识,有惜春悲秋、同情悲悯,也有伤恨离别。

一、惜春悲秋辛弃疾“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摸鱼儿》),感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诗人用花落可以再开与人老却不复少年作对比,在惜春的苍凉中有一种落寞的滋味。

《古诗十九首》的诗人们同样也借春风荡漾、明媚宜人的春光来抒发时光荏苒、寿命短促的感伤。

《庭中有奇树》篇以年年绿意盎然的“奇树”来反衬女子苦等的青春的不再,可以说这是典型的惜春,但惜的是人的美好青春,所谓“惜春只惜年华晚”,这是无数惜春作品的情感实质。

如《回车驾言迈》:“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 诗里所示应是春天,照理说春天应是生机盎然、生气勃勃的季节。

可是,我们却感受不到希望的光芒,只觉得无比萧瑟。

在“东风” 和“百草”之间着一个“摇”字,这样一来,春天的繁荣就变成秋天的萧索了。

在这种变化之中,包含着感伤缠绵的失意。

《古诗十九首》的诗人们有一种集体的悲秋情结。

在这十九首诗中,其中有六首直接表明了季节,而且大多数都是以“秋” 为背景的。

“悲秋”是古代诗人无法化解的一个情结。

自宋玉以来,以及汉魏、唐宋无数诗人用诗歌描绘了一个个饱含忧愁情绪的“秋”的意象。

在《古诗十九首》中,“秋”在作为激发诗人情感对象的同时,也是诗人表达对象的载体。

再如《明月皎夜光》:“明月皎月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歌与情怀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歌与情怀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歌与情怀作者:丁继承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5期丁继承内容摘要:诗歌意象的选用和意境的打造,体现着诗人的功力几何。

《古诗十九首》中的“飙尘”便是如此。

抒情主人公通过练字、叠词、对比和反语的手法,寄寓“飙尘”以人生恍惚不定、急速逝去而又无可奈何之悲,同时又充满情怀地告慰览者抱定目标、努力餐饭,直而不野、悲而不伤,勉励古今读者砥砺奋进。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飙尘人生悲歌生命情怀《古诗十九首》,可谓字字珠玉,它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借用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景物意象,写出了最丰富绮丽的情感和最深刻无穷的生命体悟。

笔者觉得诗中最好的一个词之一,就是“飙尘”。

“飙尘”阐发了一种奄忽不定、充满悲情的痛彻痛悟。

一.“飙尘”释义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十三風部释“飆”:“飙尘,扶搖風也。

从風猋聲。

颮,飆或从包。

甫遙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飙”:“扶搖風也。

司马注庄子云。

上行風谓之扶摇。

釋天曰。

扶搖謂之猋。

郭云。

暴風從下上。

按爾雅,月令用古字。

陸云。

字林作飇。

不言説文。

此等舉一以包二耳。

从風。

猋聲。

甫遙切。

古音在三部。

”据此,“飚”字意指从下往上刮起的狂风。

由于刮起到了空中,自然引申到飘忽不定、没有根系的恍惚之感。

《古汉语词典》解释“飙尘”:名词被狂风卷起的尘埃,比喻人生无常。

古往今来,“飙”字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形体,有“颮”“飆”“飇”“飚”“飙”等。

但“飙”字的涵义,在各家那里的解释都大体相同,即扶摇风,扶摇直上穹天的风、飓风。

关于这个词的理解,可供参考的东西比较少,如果要形象来说的话,“飙尘”一词的意思就是,用世界上尽可能快的速度,尽可能有力的速度,将一粒粒尘埃,用最短的时间,卷起,飘走,不见。

二.《古诗十九首》里的“飙尘”人生悲歌“飙尘”一词出现在《古诗十九首》第三首《今日良宴会》。

该首诗歌描写了主人公在一个美好的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子意义的理解。

正所谓乐极而生悲,面对如彼美好的宴会,飘逸的筝声,时髦的乐曲,知音的相聚,与会嘉宾高兴至极,但都有共鸣一样的感受,那就是“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意蕴-文档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意蕴-文档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意蕴《古诗十九首》主要表达了游子和思妇的思念、苦闷、彷徨、抑郁、伤感、痛苦以及对人的生死的一些思考。

在这里,不仅有平民百姓生而分离的抱怨,也有知识分子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些情感的表达让《古诗十九首》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悲剧性的意蕴。

一、《古诗十九首》中人物的悲剧性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古诗十九首》中环境的描写给人产生了一种凄凉、萧瑟之感,诗中主人公思想情感的表达更是让人哀伤不止,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对远离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怀才不遇的伤感无不让人心绪沉重。

因此《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意蕴更多的表现为作品中人物的悲剧性。

根据作品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可以将他们分为:平明百姓的悲剧性和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性。

(一)平民百姓的悲剧性《古诗十九首》中的平民百姓主要是旅居在外的游子和深居闺中的思妇。

在诗中,他们主要表达了离别的相思和痛苦。

主要以《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为代表。

这类诗在《古诗十九首》中占的比重最大。

游子客居他乡,远离亲人,面对异地景色不免睹物思人,思念起了家乡和亲人。

《涉江采芙蓉》一诗主要表达了游子对家乡和妻子的思念,游子渡江去采荷花,江畔兰花丛丛,可是采了这么多荷花和兰花又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回望故乡所在的地方,“长路漫浩浩“,不禁让人产生一种无可奈何之感,无比的凄凉;最后一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将这首诗的悲情推向了高峰,虽然夫妻同心,却不得不分离,只能在忧伤悲苦的思念中来聊日度日,孤独到老。

相对于游子思家的主题,《古诗十九首》中更多描写的是深居闺中的思妇。

思妇题材从《诗经》中就已有,比如《卫风?伯兮》就表达了一个贵妇在家对外出丈夫的思念。

在封建礼教要求女子遵从“三从四德“的时代,闺中少妇们向封建礼教喊出了自己的声音,她们勇敢的表达出了自己对于远行丈夫的思念,乃至有的发出了自己的抱怨之声。

古诗十九首,中国文学史上最凄美动人的悲欢离歌

古诗十九首,中国文学史上最凄美动人的悲欢离歌

古诗十九首,中国文学史上最凄美动人的悲欢离歌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河畔草》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二首。

这首曾为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推崇的诗,以一名女子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身世,抒发了思妇在草木茂畅的春景下内心寂寞苦闷的愁思。

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青青陵上柏》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诗与《古诗·驱车上东门》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

《古诗·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今日良宴会》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四首。

这首诗写得很别致。

全诗十四句,是主人公一口气说完的,这当然很质直。

所说的内容,不过是在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这当然很浅近。

然而细读全诗,便发现质直中见婉曲,浅近中寓深远。

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古诗十九首》--灵魂无寄的悲歌

《古诗十九首》--灵魂无寄的悲歌

《古诗十九首》--灵魂无寄的悲歌
郭红雅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古诗十九首》反映了文人们对人生的执着求解,以及他们在追寻的过
程中经历的种种苦痛,体现了一种真诚的人生探索。

只是他们尚缺乏屈原式的执着,也没有《蒹葭》中对在水一方的无怨无悔的求索,因此他们还不足以找到一个支撑人生的支点,只是抒写出一曲灵魂无寄的悲歌。

【总页数】3页(P7-9)
【作者】郭红雅
【作者单位】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河南开封 475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自觉时代的人生悲歌--论《古诗十九首》的人文精神 [J], 章会垠
2.迷惘浮云咏悲歌人生苦短吟绝唱——试析"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的生命意识[J], 叶卫民
3.迷惘浮云咏悲歌人生苦短吟绝唱——试析“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的生命意识 [J], 叶卫民
4.士人的真情悲歌——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性 [J], 董洁
5.人生的悲歌自我的怜情——《古诗十九首》思想意义初探 [J], 刘昌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生短促的生 命意识 (二):个体生命意识 的高扬 (三):及时行乐表面 背后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 )社会时代原因 东汉王朝为了加强统治,一 开始就继承并发展了西汉武帝 刘彻的养士举荐、征辟政策 , 在首都洛阳建立太学。“到了 质帝刘缵时代,太学生一项, 就已发展到三万人。太学生 的 成份 、吸收对象也逐渐宽广 , 并不局限于官僚子弟 ,这样大 批知识分子游走他乡 ,试图寻 求功名。
迹会 点 命容 复 思 离 《 不离 。在 的 意, , 之 别 古 遂别
诗 不 识那 而 作 相 诗 、诗 歌 同 的就 是 并 思 十 仕中 史 , 觉是 增 非 的 九 途的 上 《 醒诗 加 是 诗 首 失生 留 古 正歌 了 传 , 》 下 诗 是中 更 达 但 虽 意命 不 十 因体 为 统 这 有 )意 识 一 九 为现 深 题 些 很 般首 ( 出沉材离多 这 的》 求 的的的别描 一 痕才 官 生内重相写 ,
主 要 内 容
体极种家常品重诗表的了此人战出关 生看精思,记的人达内“带士争自于 命法神想及录感们了容游来子频失《 珍,状崩时和伤的一就子夫或仍意古 爱他态溃行反之愿种是”妻为,的诗 的们,,乐映情望祈反的生避国中十 表认不乱的了。往求映乡离祸事下九 现为过世颓失同往社了愁,,衰层首 。这近人废意时难会这和兄或微文》 是年生情文,以安种“弟为,人的 汉来观绪人《实定漂思死寻面之内 人,盛,仕古现,泊妇别求对手容 生不行这途诗因渴流”,出这。, 命少时类碰十此望离的有路种东一 意学文诗壁九这家之闺朋,社汉般 识者人反后首类室苦怨契纷会末认 的对们映所》诗团和。阔纷现年为 觉这普了产中大圆离《,背实,, 醒类遍东生也都的别古因井,社这 ,诗存汉的有流愿相诗而离中会批 是也在末生一露望思十也乡下动作 对持的年命些了,之九就,层乱品 个积一儒无作浓但痛首有由文,多 ,》
拥有崇高赞誉的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其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和具有的巨大艺术震撼力; 但是更主要的,是其对生 命主题的反复吟咏、无限 感叹和深刻思考。生命无 常,人生易老,自古以来 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诗十九首》正是通过 对这一永恒主题的咏叹而 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诗歌产生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的具体创作年代,学术界一直多有争论,但被 视为汉代作品,则为共识。两汉社会直承先秦而来,无疑也直 接继承了先秦的生命意识。西汉帝国的异常强盛,虽然为当时 的人们提供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但却并不能帮助他们消除 对于生命的忧愁,相反,和平的社会环境,更促使了他们对于 生命的思考,因此并不是从汉末开始,其实在汉初繁荣的景象 下,就已经弥漫着一种对于生命的感叹。只是东汉末年,国家 边患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这种对于生命的感伤就表现得更为 强烈,更为深切,更为普遍。这时以忠君报国为人生目标,以 道德伦常为价值标准的文士们,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 柱,往日本以为美好的东西日趋荒谬,往日本以为牢固的却已 摇摇欲坠,人生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痛苦与困惑,因此对于生命也表现出前所未 有的敏感和恐慌,《古诗十九首》就在这时产生,并成为古诗 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的古 生诗 命十 悲九 歌首 中
收集资料:邓慧琳 整理资料:赵雪君 PPT制作:王君怡 演讲:潘雪
简介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太子萧统 主编的《昭明文选》。因作者姓名失传, 时代难以考定,萧统将其统称为“古 诗”,《古诗十九首》之名由此得来。 《古诗十九首》虽不是一时一地之作, 作者也非一人,思想感情也较为复杂, 但其中却流贯着一个共同的基调,那就 是对于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强烈感伤, 绝大多数诗篇的内容表现与情感抒发都 是基于这一点而展开 。它也代表了汉代 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自其问世以来, 人们就给予了它极高的评价。在中国诗 歌史上,可以说除了《诗经》、《楚辞》 之外,没有任何著作获得过如此崇高的 荣誉。
情《 古 主 诗 题 十 产 九 生 首 的 》 原 因悲
"

(二 )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 中国古代历来 以儒家文化为正统,儒家 关注现实,积极投身社会的人世精神是 大多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在这种 文化的影响下,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功业 意识和高涨的人世情怀。然而东汉时代, 朝纲松弛 ,奸邪当道 ,外戚、宦官横行 霸道 ,陷害忠 良,并公开卖官鬻爵,收 受贿赂。地方官吏,敲诈勒索,兼并土 地,致使富者地连阡陌,贫者身无立锥 之地 ,阶级对立十分尖锐 ,农 民起义此 起彼伏,加以天灾频仍 ,战事连年 ,日 益加剧 的危机显示出西汉王朝 以来统一、 强盛的政权 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两汉 盛世的王霸之气 ,至此茫然无存了
《古诗十九首》中的离别 相思之诗
《古诗十九首》突出表现了 离人相思的主题,包括夫妇、 恋人、朋友之间以及游子对故 乡的怀念。这些相思占了几乎 一半的内容,伴随着感叹人生 短促、生命无常这一中心主题 而咏叹歌唱。十九首里面除了 一些有争议的,主要有“行行 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冉冉孤生竹”、“去者日以 疏”、“凛凛岁云暮”、“孟 冬寒气至”、“客从远人哀抒剧美《 析要综情怨发为的迢 其原合思。了背诗迢 变因运,语诗景篇牵 化。用令言人,之牛 多本,人优与突一星 端文则回美意出。》 的拟是味自中描它是 诗通成。然人写以《 歌过就而,的了牛古 艺对其多情相织郎诗 术整不种感思女、十 。首朽诗真之的织九 作艺歌挚苦相女首 品术艺缠和思的》 的魅术绵离和爱中 疏力手,别愁情最 解的法感的怨悲优 , ,
结语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内涵丰富,其核心价值 取向是更看重生存的价值。虽然带有情感化,是时 代造就的被迫无奈的产物,但是它影射的社会内涵 广泛,包容面广。诗篇中建功立业的抱负,对生命 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叹以及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使魏晋时代的文人士子自我生命意识得到强化,他 们寻找到了人生出路,同时促使了建安时期慷慨任 气、悲凉为美的文风的开创。总之,《古诗十九首》 中的生命意识使后世文人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 重个性表现,使他们更能将解放自我的精神注入诗 歌创作中,为中国诗歌发展演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诗的典范, 是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它在对诗歌 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给我 们留下诸多的疑问和思考。它的重要 意义在于它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 可以当归”的浓烈诗情以彰显出生命 的要义,从而宣告“人的觉醒”和 “文的觉醒”时代的来临。它不但反 映出浓烈的生命意识,也体现了文人 士子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