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sj]2015-2016学年历史+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后作业+人民版必修2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
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 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
试比较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 后期停滞不前; ③失败原因:两者都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 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 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 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 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 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 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 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 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 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 混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②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脱离苏联国情,思 想上急于求成。 ③没2008年全国2卷)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 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 •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 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 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 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 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 目标。 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 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 •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 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 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 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 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 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 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 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10分) 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 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精选4篇)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精选4篇)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篇1(教学案+试题试卷)部分课题名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本详案)教学目标:概述赫、勃、戈改革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难点: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活动法;讨论法;团队合作,综合分析。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人先后执政时期,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积重难返、举步维艰、收效甚微,这使苏联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3)改革的结果:①好的一面:经过初步改革,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1953年起连续四年获得大丰收。
②不好的一面:来之不易的转机助长了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他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的乱指挥,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的恶劣气候的影响,苏联农业在1963年再度出现了危机。
(口诀:形势好转四年丰收;人祸天灾再现危机)3.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4.政治体制改革的突出表现之一——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1)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最大的政治事件当属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3)赫鲁晓夫并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而仅仅将错误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4)赫鲁晓夫在大权在握之后,也搞起了“一言堂”,苏联重新陷入个人崇拜泥淖。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
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精品教案
专题七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博白县王力中学吴贤兰)一、[课程目标]1、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人的改革历程,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并能对改革进行正确评价。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解体的原因。
2、运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1、苏联模式既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又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探索。
这种探索对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重要影响。
2、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探索符合本国情模式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1、重点采用比较的方法。
2、运用史料分组讨论的方法。
四、[学法指导]1、课前使用学案预习。
2、课堂列表比较三者的改革,分析苏联解体原因。
3、课后探究中苏改革的对比。
五、[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以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导入。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设问: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2、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7.3【教学设计】《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虽然历经了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但始终没有被打破。
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导致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矛盾日益严重,终于在戈尔巴乔夫失败的改革中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的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挫折,表明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要在改革中不断前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仅仅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着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失败。
社会主义中国正在汲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本国的实际,开辟着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道路。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史实,理解改革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
结合中国改革的情况,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法,比较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合作精神。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改革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反复试验的过程。
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这是师东先生创作的一幅漫画,时间大约是在2007年的4月23日以后,也就是俄罗斯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因心脏病突然去世之后。
整个漫画由左右两部分组成。
左边漫画展现的是叶利钦“终止”苏联。
一座简单的纪念碑,上面的五星是苏联的象征,下面的碑铭上写着“苏联,1922~1991”,其中“1991”的字样刚刚刻完,而完成这个雕刻的正是叶利钦,他的手中还拿着“作案”的工具——锤子和凿子;右边的漫画也是一座小型的纪念碑,上面的头像是叶利钦自己,下面是叶利钦的生卒年月字样“叶利钦,1931~2007”。
【最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1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种学习过程,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通过探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能够清晰认识苏联的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并总结我们中国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导入新课讲述新课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打出一段材料: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
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②斯大林继续推行个人崇拜。
③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改革提供契机,赫鲁晓夫上台。
2、经济改革①农业方面:(设问):为什么会选择农业为改革的突破口?生:看书后回答,指出因为农业发展迟缓,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A、措施: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B、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种学习过程,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通过探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能够清晰认识苏联的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并总结我们中国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建议:1、课前思考:到20世纪50年代时,斯大林模式是否仍然有其优越性呢?导入新课。
讲清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使学生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的解体只能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时期改革所导致的失败,而决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联解体的教训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由于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其弊端阻碍苏联社会经济进步,二战后苏联领导人相继进行改革。
通过对他们改革措施和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坚定改革的信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后,对斯大林模式有了充分认识,这是学习本课的关键,学生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很感兴趣,可以以改革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为线索,调动学生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方法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苏联改革的原因,以此为话题导入新课,并将三次改革串联起来,使学生对苏联改革形成完整的印象。
2.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搜集图片、文字、影视资料,介绍人物性格及改革措施、效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苏联改革的认识。
以探究性问题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情感体验。
3.用比较法概括三次改革的异同点,联系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学生认识苏联解体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
学习方法1.预习教材,形成知识体系,搜集苏联改革的相关资料,训练动手、动脑,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运用到课堂学习中。
2.角色体验法,概括三位苏联领导人的改革特点,分角色叙述改革背景、措施和效果,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深化对苏联改革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
2.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3.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情境法:教学过程中展示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
2.问题探究法:设计探究性问题认识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3.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2015-2016学年人民版必修2 专题7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件(43张)
拜有增无减。
(2)可能性: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病,尝试改革。
专题七 第3课
2.内容: 方面 措施 (1)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 自主权 场的________ (2)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 产品的收购价格 开垦荒地和种植 (3)大规模________ 玉米 结果 (1)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冒进思想 和恶 (2)因为________ 劣气候,农业再度出现 危机
其中“ 1991” 的字样刚刚刻完,而完成这个雕刻的正是叶利
钦,他的手中还拿着“作案”的工具——锤子和凿子;右边的 漫画也是一座小型的纪念碑,上面的头像是叶利钦自己,下 面是叶利钦的生卒年月字样“叶利钦,1931~2007”。 你知道面对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苏联进行了哪些改革,
苏联又是如何一步步被变成“历史”的吗?
变。
3 .解体: 1991 年 12 月 21 日,俄罗斯等 11 国领导人签署 阿拉木图宣言 》。 《______________ 1991 年 12 月 26 日,“苏联”被宣布正式 4 .消失: __哪些? 苏联解体原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
(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
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专题七 第3课
赫鲁晓夫改革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但没有 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业改革侧 重于管理体制,政治改革具有 “以新的个人崇拜取代旧的个 人崇拜”的特点。
专题七 第3课
戈尔巴乔夫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但是政治改 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专题七 第3课
四、苏联解体 1 . 开 始 : 1991 年 8 月 , 将 苏 联 改 名 为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使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
人民版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背景和动因。
2.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3.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遭遇的挫折原因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
2.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遭遇的挫折及其对苏联和全球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和动因1.1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这场革命引发了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始。
1.2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国家所有制。
•计划经济和无货币经济。
1.3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就和局限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许多成就,例如促进全民共同富裕、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但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如经济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等问题。
1.4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提出为解决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苏联领导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案。
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就2.1 《改革方案》的出台20世纪60年代末期,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作为国家的重要任务,制定了《改革方案》。
2.2 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发展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期间,苏联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投资,推进了电子设备、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2.3 经济体制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期间,苏联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
其中包括开放经济、引进外资、鼓励私人经济等举措。
2.4 政治体制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期间,苏联政府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其中包括取消“结构决策”、扩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等举措。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遭遇的挫折原因及其影响3.1 原计划经济体制原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但在推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原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了制约改革的重要因素。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设计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设计内容分析[教材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三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等知识要点,学习本节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后,苏联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并从中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学习本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节内容我们还可以在总结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作用。
[教学资源]除了本节的教科书以外,我们可以通过相关书籍、网络资源、图片、影视资料等了解有关本节内容的更多知识。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涉及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等三次改革的内容,知识点较多,而且经济史的内容较为枯燥单调,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联系当时的国际背景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前面斯大林模式形成等内容的学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可以从分析斯大林模式弊端该如何解决来导入新课,但对于高二的同学来说,还不能适应综合性的、相对复杂的思维活动的学习,因此必须遵循简到繁、由浅入深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简评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总结其经验教训,培养认识和概括问题的能力;3在学习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
作者:丁晓平专题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内容标准: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知识与能力: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简要评价,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畅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苏联历史上几次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2.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五、课时、课型:(1课时)40分钟常规课六、教法、教具:讲述法问答法 PPT 黑板粉笔【二】教学内容分析:导入:(1分钟)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在学习了苏联斯大林时期的改革后,苏联仿佛发展顺利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进入第三节来了解下。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位苏联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赫鲁晓夫,追随着他的脚步,进入本科第一个小节: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6分钟)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同年9月赫鲁晓夫(1894-1971)击败了政治对手贝利亚、马林科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任书记,1958年3月,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集党政大权于一身。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为适应苏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是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上最早打出改革大旗的人。
阅读课本141-142页第一二段,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30秒)下面带大家归纳一下背景1.背景(1分钟)(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word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难点】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教学过程】恩格斯说: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苏联社会主义也经历了几次改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专题七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多媒体课件打出标题)(板书)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改革首先明确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本节课我们回眸历史,重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学习改格史一般从为什么改、怎样改和改的如何三方面去认识。
(板书)为什么改、怎样去改和改的如何那么苏联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改?我们先来看一下改革前的斯大林模式通过“八重八轻”这种模式凸显怎样的弊端?“八重八轻”重计划轻市场重工业轻农业重重工业轻轻工业重军工轻民用重速度轻效益重积累轻消费重政治轻经济重国家利益轻个人利益(问题要说清楚)如果不改变这些弊端,社会主义优越性就难以继续发挥。
在这种背景下,三位领导人对其进行改革。
分别是?(展示)他们怎样改、改的如何呢?分三个组进行讨论完成。
可灵活分组给5、6分钟时间请大家浏览教材,完成下表:课件展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从赫鲁晓夫的冒进改革而下台,到勃列日涅夫“纠偏”求稳定、怕变革、不改革结果造成社会的停滞,再到戈尔巴乔夫一味讲改革、不要改良而引起社会全面失控,苏联解体。
每当咀嚼这一令人伤感的变化过程时,许多人都会感到惋惜,陷入沉思。
反思这段历史,我们会对苏联的改革有认识?我们通过三则材料来感悟一下(板书)认识材料一:赫鲁晓夫时期,还对国民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试验。
主要内容是把以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改为区域性管理,即从垂直管理转向横向管理。
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说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这一节。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分三节内容表述:第一节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并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发展的过程,也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第二节是斯大林模式的的形成过程,并展示了在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失误;第三节是“三夫改革”,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苏联走向解体的历程,是斯大林模式的终点。
本节围绕着改革与挫折展开,其中改革介绍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下, 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我觉得挫折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其一为三位领导人改革收效不大,改革受挫;其二为苏联模式的失败。
本节与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相呼应,相比之下,中国的改革在经过抛弃模式、曲折探索,伟大转折,成功走向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坚定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两者的比较为我国以后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借鉴。
二、学情分析:我教的学生是高三应届生,基础知识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将知识连接起来,通史的意识差,阻碍了他们对一些问题的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所以加大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和熟记过程。
另外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到位,不会总结和概括,可以通过课本作为材料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来提升能力。
所以,本节课也是把“基础知识的梳理和熟记”“阅读训练”两个当作核心问题处理。
三、教法学法:根据对学情的分析,本课主要采用情景导入-----设置问题---探究问题---思维展示的模式,在基础知识上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在学法上主要是小组合作探究,同时综合运用图片法、表格法、对比分析法方法。
[选取意图]由于本课涉及经济史内容,枯燥单调,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选取情景导入吸引学生,设置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
高一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反思总结
高一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反思总结
每做一件事我们应当适时的进行反思,这样更加有利于工作的后续进行。
下文由为大家带来了高一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反思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
这次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这节课,力图把锚式问题设计的巧一点, 想了很久,最后决定既要联系生活又要有意思,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考虑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 周年,刚好自己又看了电影《建党伟业》感受很深,于是在上课伊始,就给学生提问,我们今天祖国的繁荣富强是怎幺来的?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到这个答案: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再给学生设问,我国改革的必要性和肯能性,用身边的变化,使学生思考:改革是中国必由之路,是强国富民的好政策! 接下来再进行设问:苏联的改革如何?改革的风险有多大?我们该怎样吸取苏联改革的教训?以此来引入本课。
我个人感觉这样的设计固然有点繁琐,但可以有效的直入主题改革,这个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的话题。
通过这次研究课,我将心得总结如下:
1.在锚式问题的设计上,觉得能扣住这节课的主要思想。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带着问题学习思考。
2.在链式问题上,设计的简单明了,四个链式问题,前三个问题是苏联三位改革家,最后一个问题是苏联改革的认识。
便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整体把握,了解。
历史人民版必修2同步教案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知识与能力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影响;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主要内容,分析其失败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必然与偶然、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加深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2.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教学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赫鲁晓夫改革——摇摆不定1、背景20世纪50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
农业的相对落后;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契机与可能2、内容(1)经济改革农业为什么会选择农业为改革的突破口?农业发展迟缓,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2)政治改革: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平反冤假错案。
3、失误农业: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工业:虽扩大地方权力,但企业在经济上没有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但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
4、评价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消极: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高中历史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人民版选修2
第七单元第三课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知识链接】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础过关】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日益显露。
(2)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契机与可能。
2、内容(1)农业:改变过分集中的,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扩大(3)政治:批判斯大林。
3、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打开了苏联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打破。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国民经济发展衰退。
2、内容:⑴经济方面:制定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试图以代替行政命令。
⑵政治方面:a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b推出,纵容自由化思想;c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
⑶外交方面:推行“新思维”,放弃对东欧的控制。
3、结果:国家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
4、苏联的解体(1)、经过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苏联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b“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c《明斯克协议》的签定,签署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要求取消苏联。
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2)、实质: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3)、原因a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自主探究】1、阅读下面两副图片资料,请结合图片解释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前苏联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B.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C.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D.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
解析:“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等信息,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急躁冒进、脱离实际,是缺乏实事求是思想的具体体现,但不能体现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答案:C
2.下表是《1951~1965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表》。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信息是
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D.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解析: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表格中的数据不符,B项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
答案:D
3.1970年,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说:苏联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另一只脚踩刹车”。
其中,“脚踩刹车”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 )
A.没有突破原有政治经济体制的框架
B.使苏联成为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C.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D.确保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的地位
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A
4.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它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不包括( )
A.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一定成效
B.直接导致苏联日益走向解体
C.没有解决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D.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解析:苏联日益走向解体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与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相符。
答案:B
5.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公开化”和“民主性”。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
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
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解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必然导致苏联改革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故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6.2003年,俄罗斯社会科学院某院士说:“苏联的所谓民主化、私有化、多元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片面归结为( )
A.经济危机日益严重
B.国内政局动荡不安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解析:“民主化、私有化、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加速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答案:C
7.普京在谈到苏联解体时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
A.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B.体制僵化使社会缺乏活力
C.严重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D.与美国争霸造成经济困难
解析:苏联长期实行斯大林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致使社会发展缺乏活力,故B 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由B项所导致,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的范畴。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0年,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
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
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
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
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材料二赫鲁晓夫……不顾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
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这些地区原来种植的农
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
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的质量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改革的有利条件。
(2)材料二说明推广玉米种植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赫鲁晓夫改革的整体评价。
解析:第(1)问中的“背景”可结合材料一中“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等信息进行概括,“有利条件”可围绕材料一中“1953年”等信息展开思考;第(2)问中的“后果”可依据材料二中“产量并
不理想”等信息进行归纳,“原因”可联系材料二中“生产条件不佳和管理不善”等信息进行提炼;第(3)问应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进行分析和说明。
答案:(1)背景: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发展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有利条件:斯大林逝世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后果:玉米种植挤占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忽视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
(3)整体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
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规划和科学试验,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