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协同社区分析模型的构建_基于实证研究方法_沈惠敏

合集下载

科技创新之星

科技创新之星

科技创新之星2021简介为适应信息时代IT人才培养的需要,营造创新进取的学习气氛,计算机学院从2021年开始将每年开展一次“科技创新之星〞评选活动。

此项活动旨在表彰一批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同时鼓励广阔同学,特别是低年级同学,以他们为典范,并不断超越,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增强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充分发挥出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使计算机学院的学风更加和谐向上,让更多同学脱颖而出,在今后就业和学习中能够更具竞争力。

本项活动由同学们提供自荐材料,学院老师根据材料进行评选。

2021年面向2005级和2006级同学征集,2021年将进一步面向低年级征集。

评选出的科技创新之星必须在各项大赛、工程实践、自主开发、学术研究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评选不限定最低名额和最高名额。

2021年,根据参选材料,学院评定黄勇辉等8名同学为计算机学院2021年度科技创新之星,另有崔明、冯明明等两名同学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较好成绩,予以表彰。

希望此项评选活动能够引导广阔同学在掌握好课堂讲授知识的根底上,不断开拓专业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广阔同学的创新能力,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今后的开展奠定坚实根底,在日趋剧烈的就业和学习竞争中能够占据有利位置。

衷心希望广阔同学们能够不断努力,开拓进取,成为计算机学院的骄傲!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2021“科技创新之星〞获得者:张仁勇,徐奥,潘玉云,刘宇翔,李祺,黎璨,黄勇辉,黄强,以下为获奖者简介资料。

科技创新之星一:黄勇辉同学获奖人:黄勇辉同学专业班级:2005级网络工程1班毕业去向: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推免研究生〕获奖情况科技竞赛获奖2021.4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国际性2007.10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全国性2007.11 "电工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全国性校内荣誉2007.9 国家奖学金国家级2007.12 重庆市科学技术创新先进个人省市级2007.9 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创新先进个人校级2006.9 重庆大学优秀学生校级2006.3 重庆大学丙等综合奖学金校级2006.9 重庆大学乙等综合奖学金校级2007.3 重庆大学甲等综合奖学金校级2007.9 重庆大学丙等综合奖学金校级2021.3 重庆大学乙等综合奖学金校级2021.9 重庆大学丙等综合奖学金校级证书2021.7 重庆市信产局与HP公司“IT5000公益培训〞结业证书2021.10 重庆市信产局与HP公司“IT5000公益培训〞优秀学员证书2007.11 第一届重庆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结业证书2007.12 IBM DB2全球700认证2006.11 入党通知书2007.12 CET4证书2021.1 IBM University Program Certificate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情况科技创新之星二:徐奥同学获奖人:徐奥同学专业班级:信息平安2005级毕业去向:腾讯公司总部获奖情况荣誉2007年4月 2007年微软“创新杯〞软件设计比赛中国区半决赛优胜奖国际性2021年5月微软亚洲研究院Silverlight大赛全国第二名全国性2007年11月国家助学金全国性2021年4月重庆市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大赛三等奖省市级2006年10月重庆大学第四届程序设计大赛三等奖校级2006年4月年度优秀团干〔全校1/12〕校级2007年11月重庆大学“争先创优〞先进个人〔科技创新标兵〕校级社会工作2005年10月-2006年10月校团委组织部担任素质拓展中心主任2006年2月-2006年9月微软技术俱乐部工程部核心会员2006年9月-2007年9月微软技术俱乐部工程部部长2006年3月至今重大网络中心亦彩音乐站管理员2007年10月至今微软技术俱乐部技术副主席2007年11月至今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生招聘信使2021年5月重庆电视台“5•12”汶川大地震赈灾晚会现场志愿者2021年7月-2021年9月腾讯公司深圳总部后台开发工程师实习生2021年9月四川华迪信息技术信息平安实训生证书2021年1月 Java程序设计培训及Eclipse认证2007年8月 2007微软学生夏令营participate证书2021年1月北京挑战体验式培训证书2005年10月重庆大学学生干部聘书2006年6月全国英语4级考试证书2007年1月全国英语6级考试证书科技创新情况个人信息获奖人:李祺同学专业班级:网络工程2005级毕业去向: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推免研究生〕获奖情况科技竞赛2021.2 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一等奖国际性2007.9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重庆市一等奖省市级2007.4 微软创新杯全球软件设计大赛中国赛区Enter Semi-Final奖全国性2021.6 重庆市高校第一届数据库设计大赛三等奖省市级校内荣誉2021.3 丙等综合奖学金校级2021.9 丙等综合奖学金校级2021.10 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级社会工作2005.11 担任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会科协副主席资格证书2021.8 惠普公司“IT5000公益培训〞结业证书2021.1 IBM University Program Certificate2007.6 全国英语6级考试证书(491分)2006.12 全国英语4级考试证书〔547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情况论文完成情况:✓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参赛作品:Take a bath。

湘教通[2015]291号(附件1: 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名单)

湘教通[2015]291号(附件1: 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名单)



邢立宁 郭 正
姚煊道 王 王 王 鹏 晓 晓
邓劲生 麻震宇 周 李 敏 颖
王雪宇 鲁亚飞 刘雄伟 赵 侠
杨希祥 李 周 颖 敏
朱健民 李建平 尚建忠 洪华杰 计科峰 库锡树 孙多勇 肖卫东 龙 刘 军 燕
罗自荣 文晓希 唐 波
梁科山 张智永 张汉华 翟庆林 迟 妍
杨军宏 张连超 黄海风 关永峰 李 赵 博 翔
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教学的深化改革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优化与实践 矿冶工程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及实践 基于3D技术的课程设计改革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能源动力本科生交互式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以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学科 方向为例 适应国际工程教育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大班教学环境下交通运输专业基础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的教学质量评估模型研究 力学课程综合素质能力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现代设计方法的“工程图学”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混合式微课的大学物理教学新模式探索 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互联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解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应用研究 基因组医学推进临床医学教育 “5+3”一体化培养改革的口腔医学课程体系研究 诊断学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新型网络技术用于临床教学的研究 360度综合评价在临床医学课程考试与教学质量评价改革中的研究与 实践 基于翻转教学法的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彭金定 李 阎 瑶 坚
陈晓勤 文 灿
王华玲 李中旗 郭坤琨 温 和
胡爱平 郭斯羽 王 敏
唐群力 孟志强 石 冰

知识协同社区分析模型的构建——基于实证研究方法

知识协同社区分析模型的构建——基于实证研究方法
关 键 词 知识 协 同社 区 网络 密度 成 员 连接 强 度 协 同氛 围 知识创造
中图分类 号 C 9 3 1 F 2 7 0 . 7
文献标6 5 ( 2 0 1 3 ) 0 2 — 0 1 2 1 — 0 7
Bu i l d i n g An a l y t i c a l Mo d e l f o r Kn o wl e d g e Co l l a b o r a t i o n
例如信息系统领域 著名 的国际会议 I C I S 2 0 1 1曾将 在
线社 区与数字协 同问题列 为主要 的会议 内容之 一 , 此 外, F ra a j e t 1. a ( 2 0 1 1 ) 也 曾深 入论 述在 线社 区 的知
识协 同问题等 。
基于以上认 识 , 本文将知识 协同和社区进 行结 合 ,
t i o n . Th e n t h i s p a p e r c o n s t r u c t e d KCC na a ly t i c a l mo d e l , wh i c h i n c l u d e d s o c i l a n e t wo r k, c o l l a b o r a iv t e c l i ma t e, k n o wl e d g e c r e a i t o n a n d he t t h e o et r i c l a r e l a io t n s h i p o f t he t h r e e . La s t l y t h i s p a p e r ma d e n a e mp i r i c l a s t u d y o n KCC na a ly i t c l a mo d e 1 . Ke y wo r ds k n o wl e d g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c o mmu n i t y n e t wo r k de n s i t y t i e s t r e n g t h c o l l a bo r a i t v e c l i ma t e k n o wl e d g e c r e a i t o n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以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结合的视角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以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结合的视角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以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结合的视角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虚拟学习社区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虚拟学习社区是一种网络平台,通过在线交流和协作,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合作建构。

在这个环境中,知识的构建和传播是基于集体智慧的,并且知识管理和e-Learning的结合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知识建构是虚拟学习社区的核心活动之一。

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教师通常起主导作用,知识的传授和构建是单向的。

然而,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和分享知识。

学习者可以通过提问、回答问题、发表评论等方式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个体学习效果,也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形成。

这种知识的集体建构使得虚拟学习社区成为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新性的环境。

知识管理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实施对于知识的有效整合和传播尤为重要。

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存储、获取和应用的过程。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学习者可以方便地获取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如课件、学习材料、案例分析等。

此外,知识管理还可以通过检索和分类等方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组织和理解知识。

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学习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学习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e-Learning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e-Learning平台进行支持和管理。

e-Learning平台可以提供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和教学工具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此外,e-Learning平台也提供了学习者之间互动和交流的机会,学习者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协作和合作等方式,与其他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共享和建构。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是相辅相成的。

知识的建构需要基于集体智慧的协作和合作,而集体智慧的形成又依赖于知识的共享和建构。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社区发现算法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社区发现算法


社区发现算法
为解 决复杂网络的社区发现问题通 常将 网络 映射成 图的形式 。 假设
已知 网பைடு நூலகம் G_ ( V, E ) 有 m 个节 点 ,n 条边 ,其 中 V= { Vl , V2 …, V ml ,
E = { E l I = V × , i : 1 , . } . 。 我 们 只 考 虑 简 单网 络, 即 无 向, 无 权
值取 1 , 否则取 0 。 设 A是对 象集合 G的一个子集 , B 是 属性集 合 M的

个 子集 , 如果 A , B 满 足条件 f ( A ) = B且 f ( B ) = A,则称序对 ( A , B) 为形
的社 区发现测试数据集 ,该网络包括 3 4 个节点用 了代表俱乐部成员 ,
En d Re t u r n<c . d >
B e g i n
s e t d 啪= O
s umd =s u md 一1
本文针 对现今 的社 区发现算 法较 多地 依赖于 实现给定 的社区个数 进行社 区发现 的缺点 , 提出了基 于形式概念分析 的社 区发现算法 。 形 式 概念分析是德 国的 Wi l l e 教授 于 2 0 世纪 8 0 年代提 出的。目前 , 形式 概 念 已经在软件工程及数据挖掘等领域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 形式概念分析
的网络。
三 、 总 结
本 文所 提 出的基 于形 式概念分析 的算法能够克 服以往需要提前输
我们将形式概念 中的形式背景 ( G , M , I ) 理解 成一个 网络图 ,G 和 M都是点 的集合 , I 是点与点之间边的集合 。 在这里 , G和 M都是点 的
集合 ,这点与传统的形式背景 中 G是对象的集合 ,M 是属性 的集合有

知识构建社区知识图谱自动构建的关键问题研究

知识构建社区知识图谱自动构建的关键问题研究
(二)知识建构教学平台对知识的结构化处理及不足
知识建构教学平台是以发展社区知识为核心的知识论坛。[12]从哲学层面说,知识论坛是用于支持“世界3”的显性化表达;[13]KF也是以Applet的形式嵌入一些基于统计的评价工具,如Contribution Tool(贡献量分析工具)、Semantic Overlap Tool(语义重叠工具)、Social Network Tool(社会网络分析工具)、Vocabulary Growth Tool(词汇量增长评价工具)等。这些工具从社区成员活动关系、互动用语关键词等角度进行了量化统计,极大地支持了学生知识可视化表征与发展。[14][15]
知识图谱构建的关键技术,包括实体及关系抽取技术、知识融合技术、实体链接技术和知识推理技术;知识图谱构建包含从数据来源到应用等各个环节的相关技术:最初实体关系识别任务在1998年信息理解会议(Message Understanding Conference,MUC)中以MUC-7任务被引入,目的是通过填充关系模板槽的方式抽去文本中特定的关系;1998年后,在自动内容抽取(Automatic Content Extraction,ACE)中被定义为关系检测和识别的任务;2009年ACE并入文本分析会议(Text Analysis Conference,TAC),关系抽取被并入到KBP(Knowledge Base Population)领域的槽填充任务。[7]
知识构建社区知识图谱自动构建的关键问题研究
作者:张义兵徐朝军
来源:《数字教育》2019年第04期
摘要:知识建构理论(KB)及其技术环境知识论坛(KF)是当今国际学习科学界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创新学习理论与技术,代表着21世纪“教与学”的变革方向。从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看,知识建构研究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在持续的知识建构过程中,社区成员在KF平台里形成了海量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碎片,KF平台目前只能做浅层次的可视化表达,而难以对其进行结构化的深度分析。本研究围绕知识建构学习社区知识图谱自动构建的关键问题,力图通过建构“人—活动—知识”之间的理论模型,提出借助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实体关系发现等知识图谱技术,研发知识图谱构建引擎的方案,进而结合教学实践过程,展示实际应用的路径。

科研课题论文:28095 基于协同学视角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构建实证研究

科研课题论文:28095 基于协同学视角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构建实证研究

职业教育论文基于协同学视角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群构建实证研究[作者简介]徐秀维(1961- ),女,陕西西安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蒋春霞(1980- ),女,江苏苏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和建筑工程;顾艳阳(1972- ),女,上海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

(江苏常州 213164)[基金项目]本文系20xx年度江苏省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例”(课题编号:B-a/20xx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师能力标准研究”(课题编号:CDGZ20xx年度课题“高职土建类专业平台课程群教学质量标准研究”(课题编号:CDGZ2013021,课题主持人:顾艳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03-02一、引言协同学是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

无论事物大小,都处在一个系统之中,组成系统的相关要素之间具有关联性、依存性、互补性、竞争性、促进性等特性,从而不断优化和促进事物发展,由此产生协同效应。

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随着现代产业集群体系的建立和协同发展,产业关联度不断提高,促进产业链不断延伸,并推动高职专业建设向着集群方向改革和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由此可见,所谓专业群就是基于企业产品生产与服务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专业或者是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系统。

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经验,基于协同学的视角,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建设和改革理念与方法,是探索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建筑工程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对高职专业群构建的路径和基本方法予以实证研究,以供同行商讨。

论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系统的CAS理论观

论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系统的CAS理论观

理与企业知识管理的密切联系 ,王众托 院士对企业 知 识管 理所 做 的如下 描述 J 具 有 高度 复杂性 以及 :“ 跨 学科 特点 … …如 果 利 用 系 统 方 法 对 知 识 系 统从 整 体上加以分析和综合 ……尤其是现代 系统科 学与系 统 工程对 复 杂 系统 的研 究 思 路 和 方 法 ,可 以作 为 知 识管理的犀利武器” ,对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研究同样 适用 。本 文运 用 系统 科 学 中的 复杂 适 应 系 统 ( o . C m pe d pieS s m,C S 理 论 的基 本 观 点 ,将 企 l A at yt x v e A) 业协 同知识管理系统视为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 , 以期 明确 C S理 论对 企 业 协 同知识 管 理研 究 的重 要 A 指导意义。很 明显 ,这里 的企业协 同知识管理系统 有别于纯粹从技术和工具角度所研究 的系统,后者 也可称之为企业协同知识 管理 软件 系统,其 比较准 确 的说 法应 该是 :支 持企 业 协 同知 识 管 理 实施 的 I T 系 统 。或者 说 ,本 文 应 该 是 站 在 系 统 观 而 非 技术 与
柯 青 ,沈 惠敏
( . 东工业 大学管理 学院 ,广 东广 州 5 0 2 ; 1广 150 2 .广 东外语外 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 学院 ,广 东广州 50 0 ) 10 6
摘 要 :应用 C S理论的基本观点 ,论述 了企业协 同知识 管理 系统 既满足 C S的基本要 求 ,更能体现 出 C S的众 A A A 多特性 ,由此将 企业协 同知识管理 系统视为一个典型 的复杂适应 系统 ,以期 明确 C S理论 对企业协 同知识 管理 A
论 述
形 成新 的经 验 ,通过 交互 作用 不 断调 整 自己 的行 为 。 因此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中的主体是典型 的具有主 动性 的 、适 应性 的 、 “ ” 的实 体 ,这 个 基 本 特 点 活 使得 C S A 理论特别适合用于类似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这 样 的社会 复 杂 系 统 的 研 究 ,这 其 中 同样 包 括 企 业 协 同知识管 理 系统 。

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基于IMSA分析范式

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基于IMSA分析范式

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基于IMSA分析范式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基础与实证表现,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人才集聚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并梳理国内外关于人才集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

在此基础上,引入IMSA分析范式,即创新驱动、市场导向、社会支撑和行政引导四个维度,构建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框架。

这一框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人才集聚的动因、机制和效应,还能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指导。

本文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人才集聚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

具体而言,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手段,收集我国各地人才集聚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揭示我国人才集聚的空间分布、行业结构、流动趋势等特征。

结合IMSA分析范式,深入剖析我国人才集聚的动因、机制和效应,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人才集聚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

这些建议旨在通过创新驱动、市场导向、社会支撑和行政引导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优化我国人才集聚的环境和条件,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国际人才流动与集聚(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Skill Acquisition, 简称IMSA)分析范式为基础,构建了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框架。

IMSA分析范式是近年来国际上用于研究人才流动与集聚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它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因素对人才流动的影响,并着重于技能获取与提升的机制分析。

在IMSA分析范式中,人才集聚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2016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拟立项课题名单公示

2016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拟立项课题名单公示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再设计 基于水平测评和策略学习的词汇认知行动研究 --暨Blackboard词汇学习网络 课程开发 “网络+教育”翻转公共数学课课堂模式的教学探索 行业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机制研究 依托多层次行业平台的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于大金融时代 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视角 专业核心课程群共享资源及平台建设--以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高职《SMT工艺与设备 电子商务创业背景下高职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探析--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为例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浙江余姚为例 基于移动终端的高校智能心理咨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以“新青年下乡”为载体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 高职生情商训练课程开发研究 会计伦理教育效果评价及模式构建:以浙江省高校会计教育国际化项目为例 运动教育模式运用于独立学院足球选项课的实验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视角下的创业学院运行机制研究 感恩心理视角下95后贫困大学生抗逆力提升研究 面向教育大数据的教学行为分析研究 面向大数据的教育效益提升研究 创新创业型大学视角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北卡黑山学院艺术教育现代性研究 生活场域视野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研究 团体心理动力学视角下体验式教学效果因子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为 例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摄制类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华人生命教育的发展与反思:海峡两岸生命教育范式及策略比较研究 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法律课程设置研究 网络涵化对浙江省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创新研究 基于本土化的本科院校音乐表演专业钢琴课课程建设研究 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其优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商科教育中模拟学习教学法的设计与效果评价研究:心智模型理论的视角 “翻转课堂”模式下设计实践性理论课程课堂生态的构建研究 高校本科 “旅游+”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学习分析的移动学习系统-以软件基础课程为例 国际化创新环境下高校学术英语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基于“产出导向法”理 论框架的分析视角 多元·融合·创新——基于水文化引领的学校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知识建构社区课堂互动分析工具的设计与应用

知识建构社区课堂互动分析工具的设计与应用

知识建构社区课堂互动分析工具的设计与应用*胡金艳1蒋纪平1张义兵2(1.河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河南新乡453003;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如何评价和改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一直是国内外知识建构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之一。

文章以H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例,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重新构建了知识建构课堂互动分析系统。

该系统改进与优化的地方包括:精简教师言语部分,增加自由人角色编码等;丰富学生言语部分,细化学生提问-应答编码等;沉寂细分为思考性和混乱性沉寂。

课堂应用结果表明:KBIAS能够反映互动主体从教师权威机械到师生民主平等;体现互动模式从单向线性到立体多维的转变;呈现出互动问题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

关键词:知识建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课堂互动;互动分析【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9)04—0061—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9.04.009传统工业时代的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教授主义”,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氛围中,课堂互动多是“浅层互动”,即便是在大学课堂中也多是如此。

在互动主体上,教师占绝对权威地位,学生多是被动应答、很少主动提问,参与度低;在互动模式上,教授主义主要是师生一问一答的单一互动,生生互动少,缺乏多样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在互动内容上,封闭性问题居多,启发思考、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开放性问题极少,不注重互动过程中问题的动态生成。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如何展现以“学”为中心,形成“深度互动”,成为了学习科学的一大核心主题。

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尝试以最基础的方式重塑教育,并试图将学生引入一个创造知识的文化中[1],学生参与真实的、以观点改善为中心的知识建构和持续的创造性工作,成为学科教育的重要方法。

知识建构强调去中心化的开放互动,而非权威控制的互动[2],其课堂从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到师生的角色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多元性。

“知行用耦合,产教研融合”:我国高校工程硕士培养路径探索

“知行用耦合,产教研融合”:我国高校工程硕士培养路径探索

2018年4期前沿视界高教学刊“知行用耦合,产教研融合”:我国高校工程硕士培养路径探索*沈秋红,邵荣,杨婷婷,李海莲,洪林(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51)前言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知识的快速更新和经济的转型升级,加速了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工程硕士教育,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教育,是针对工程职业领域的学位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性”①,培养的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紧密相联的、集“学术性、实践性和职业导向性”于一身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

因此,工程硕士教育,应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突破“学术性”人才培养的“藩蓠”,努力探索“知行用耦合、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之路。

一、“知行用耦合,产教研融合”内涵“知行用耦合,产教研融合”是在“知行耦合,产教融合”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延伸,旨在强调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知和行”、“产和教”的融合,又要注重“用”和“研”的能力培养。

(一)“知行用耦合,产教研融合”内涵从工程教育角度来看,“知”即工程理论知识,“行”即工程实践,“用”指知识的实际运用,是“知和行”的最高境界;耦合原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等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③,在这里指相互转化。

“知行用耦合”指个体的知识和实践相互转化,并内化为能力,最终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产”指企业生产,“教”指学校教育,“研”指科学研究,是“产和教”的升华;融合,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

“产教研融合”指企业生产、学校教育和科学研究等环节的无缝对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创新。

(二)“知行用耦合,产教研融合”,重在“用”和“研”工程硕士培养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更与本科生培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侧重于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解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总目录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总目录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62019NO.320162014《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总目录2019年第1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特色:从民主革命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奚建武(1)全球治理视域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价值探析谷合强(8)【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对劳动者获取专业技能的社会学分析王毅杰董鹏(21)制度文化认知与职业发展——迈向关系性社会治理:一个元框架的构建杨超(32)城市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社会网特质研究———以北京市Z社区为例刘艳霞徐永祥(40)从“单向决定论”到“双向互构论”:社会工作理论的演进逻辑李伟杨彩云(48)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内涵探究孟洁(55)医务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临终关怀的伦理困境及重塑路径刘博芦恒(65)【经济学与经济管理】贫富差距、房价与经济增长任伟陈立文(74)—基于俄罗斯农产品进口市场的实证研究出口产品向量空间权重矩阵构造及扩展边际空间效应分析——文峰杨逢珉(82)【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风险生成机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权利对称视角吴磊徐家良(93)转型社会城市社区服务合作供给模式的现实思考———以“社会信任”为考察视角俞楠(101)【环境法研究】建设项目环评制度中社会许可法权化探究李飞(108)2019年第2期【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结构-行动视角下社区动员理论谱系和影响因素研究赵欣(1)社区动员何以可能——后现代语境下再识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钟耀林王笃强(12)宗教慈善与社会工作:历史、流变与关系互嵌吴限红杨克李芹(20)家庭资产建设与儿童福利发展:研究回顾与本土启示方舒苏苗苗(28)关系网与生命周期:家庭抗逆力本土化研究的维度拓展魏爱春李雪萍(36)【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从运动式到分布协同式:县域改革的实践困境与范式转型杜仕菊刘林(43)构建北极区域治理制度性框架的法律问题研究章成(51)【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赋权与认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价值激活农民主体性的路径毛安然(60)乡村振兴背景下“清河实验”社会治理思想的再研究(1928—1937)萧子扬马恩泽石震(70)【大数据立法研究】大数据时代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权初探项焱陈曦(81)大数据时代数字版权保护“焦虑”的刑法治理探析向鹏张婷(92)2019年总目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融合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吴蓉(101)—基于互构性治理的视角万艳(110)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结构性困境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回应——2019年第3期【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践知识的意涵与发展路径———兼论反映实践取向行动研究路数王海洋王芳萍夏林清(1)社会工作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付双乐(13)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实践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刘玉兰(25)属地贤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主体发现———以上海市X区基层社会矛盾化解为例邓泉洋费梅苹(35)【经济学与经济管理】“一带一路”电力投资项目安全成本分担的博弈模型分析杨太华李志翔秦静(43)保荐机构、风险资本声誉与公司IPO前后盈余信息质量李建军唐松莲(51)【政治与法律】美国印太战略的演进及对地区局势的影响王竞超(63)—基于犯罪行为类型化缺失的考察熊波(72)信息网络犯罪构成要件并行类型化的模式提倡——【人工智能研究】“擅智”与“善智”: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双重任务梅立润(83)人工智能技术对取证的影响及应用价值吴照美曹艳琼杨海强(93)【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城市公共物品安全风险治理行动逻辑、属性特征与创新思维何继新何海清韩艳秋(100)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张丽华鲍宗豪(109)2019年第4期【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国际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省思———兼论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示尹新瑞(1)循证单元:时间向度中的本土循证社会工作模式刘玲彭华民(14)催婚:现代社会家庭再生产的困境及其代际冲突———基于一位待婚女青年的生命历程研究王阳马小雷(26)【社会组织研究】中国社会组织的话语功能研究———基于公共领域的视域邱雨(35)借力于政治的嵌入式发展———“党社关系”视域中的民办社会组织发展考察唐文玉(46)—兼论社会服务项目效果评估的新转向刘江(57)自由目标评估:一种可行的社会服务项目效果评估法——【政治与法律】中国北极治理话语权:分类、评估与进路张佳佳王晨光(65)气候变化趋势下海洋边界线位置面临的问题及应对黄哲东(75)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司法逻辑———基于106件裁判文书的考察刘金祥毕劲松(84)日本债权二重让与中通知的法律效果潘运华(9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感染性:属性、功能与发生机制王子刚王爱祥(99)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620192014NO.32016“复兴一代”:“95后”大学生的时代特性剖析陈立明刘炳辉(107)2019年第5期【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人类学视野下的食物与身份认同张沐阳(1)党建社会化、社会工作本土化: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温州实践张良郭圣莉(9)论“文化转型”与老年社会工作创新陈昫(19)影像发声疗法:全媒体时代社会工作赋权实践的新路径刘斌志王李源(28)依恋理论在亲子关系服务中的行动过程框架及其适应性王美华(40)【政治与法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政治文化透视崔美娜张平(47)新时期中国参与北极治理:身份、路径和方式秦树东李若瀚(55)3D打印相关主体版权侵权研究喻玲范娅(64)【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一个难题考察曾莉(71)公公合作,还是公私合作?——从激励性到强制性: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实践模式、逻辑转换与实现路径钱坤(83)【传播学研究】—基于Twitter信息传播的数据挖掘和实证分析全球社交网络中用户“社会互动位置-信息位置”同质效应研究——徐翔刘悦(92)—基于Web of Science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孙海荣(103)移动新媒体文献研究脉络、主题和热点——2019年第6期【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基于治理情境的分析关爽(1)城市社区治理中“三社联动”的发展条件与支持体系建设——柔性力量:社区教育嵌入社会组织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刘子悦冷向明丁秋菊(10)—基于2015-2017年全国数据的分析曾守锤(19)中国社工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研究——问题、政策与政治:社会工作项目生发的决策议程机制探析魏成(28)【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制度理论中的混合组织:一个案例研究框架胡锴(37)【政治与法律】权力创设空间:我国战略功能区发展的政治逻辑赵吉(48)大学校园财产犯罪的空间视角李旭冯承才(55)【人工智能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歧视的法律规制:欧美经验与中国路径章小杉(63)电车难题、隐私保护与自动驾驶唐兴华郭喨唐解云(73)【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兼论上海城市原型及其发展罗建平(80)城市原型视角下的城市发展研究——社区基金会的兴起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从参与主体多元到资源渠道多元周晓梅任雷(88)【语言研究】动词语义与话题结构对汉语主从句间回指的影响张林楠(96)重读《中式英语之鉴》王建国(104)。

《民主与科学》2019年总目录

《民主与科学》2019年总目录

卷首语百年五四,再话民主与科学/张培富 尚国敏 1.P3本刊专稿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视阈/翟晓梅 1.P5发挥政协优势 落实“精准商量”/印红 2.P3以法治利器严惩环境违法/黄润秋 2.P4传承五四精神 建设新时代参政党/刘忠范 3.P3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许进 3.P9参政党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发展/穆建民 4.P3在九三学社中央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武维华 5.P3封面人物“天麻之父”周铉/赵国英 1.P11赵春华:俯身细胞 抬头星空/王卓 2.P6刘红:女科学家的真心/王卓 3.P12屠鹏飞:苁蓉,也从容/王卓 4.P8“养猪院士”印遇龙/黄璐 5.P7苏俊武:心无杂音/王卓 6.P19九三论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径——九三学社中央第19次科学座谈会 1.P17现代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祁春节 1.P18山区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路与举措/翁伯琦 罗旭辉 1.P22南方山地农业的发展策略/李加纳 1.P25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重庆实践/路伟 1.P28以科技创新推动三峡库区柑橘产业转型升级/陈善春 谭志友 1.P31彰显党派特色发挥九三优势 为新时代发展持续献智出力——九三学社中央全国两会部分重点提案解读 2.P12关于整合科技资源,推动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钱锋 2.P13补短板 提升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马小霞 2.P16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其对策探究/陆杰华 2.P18鼓励民众参与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王云月 宋一青 2.P21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谢新洲 2.P24科技创新与科技型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九三学社中央第20次科学座谈会 3.P18我国当前高等院校成果转化体系状况之调研与思考/陈晔光 杨涛 唐贺 3.P19优化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张旭 3.P22适应新经济需要,发展好多层次资本市场/王汝芳 3.P25成都科技金融工作经验:搭建“科创通”服务平台 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场景/曾蓉 3.P28推进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九三学社中央第21次科学座谈会 4.P15我国质量兴农的关键点/郑风田 4.P16以数字经济促乡村振兴发展/王文生 4.P18科技小院:新时代农业科研、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的新模式/李成成 李晓林 4.P20中国农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现状、问题与前景展望/胡志全 4.P23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与思考/罗应平 4.P26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九三学社主题教育专题 5.P13主题教育正当时 履职尽责勇担当/秦顺全 5.P14九三学社山西组织在新时代思想建设针对性和实效性上的探索/九三学社朔州市委员会 5.P15光辉历程 伟大时代/许进 5.P19弘扬爱国情怀 继续为祖国作贡献/张钟宁 5.P20推动国家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王元丰 5.P22慎思以达明辨 笃行不负青春/郭艺 5.P24弘扬新时代参政党人爱国主义精神/贾国哲 5.P26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九三学社中央第 22 次科学座谈会 6.P25人工智能正在从感知走向认知/李生 苏功臣 6.P26人工智能安全的密码学思考/曹珍富 6.P30人工智能安全及应对思考/周鸿祎 6.P35关注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张旭 6.P39民主经纬技术化社会的3.0版/邱泽奇 1.P35历史遗留问题为何难解/吕德文 1.P37借势借力 共建平台 融合发展——九三学社杭州市江干区基层阵地建设实践/九三学社杭州市江干区基层委员会 1.P41法律与文明的交互关系论/徐爱国 2.P27城市化进程中的基层社会治理动向之特殊形态社区治理/陈承新 3.P31新媒体代表性人士如何有序参与政治/张淑瑛 罗筱宁 3.P35城市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动向之乡村党建创新/陈承新 4.P31民主党派专项民主监督工作研究/方炎 程恳 4.P35城市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动向之虚拟社会管理/陈承新 5.P30迎接信息社会治理的新挑战/泮伟江 5.P34人工智能的治理困境/庞金友 6.P43践行科技向善,筑牢可信人工智能的道德藩篱/栾群 6.P47关注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是发展之本/陈利浩 1.P44中产的焦虑与移民的经济分析/马俊杰 1.P46上海、成都和南通长期照护试点的调查报告/覃可可 唐钧 2.P31市场与文明的共生演化——阅读《致命的自负》第三章“市场的进化:贸易与文明”/冯兴元 2.P36医保信用体系建设为何重要/张英杰 张林 3.P39后人类时代的教育/陈宇 3.P43大力推进地方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翁鸣 4.P41《民主与科学》2019年总目录79重视和消除产权保护中的“非制度性”因素/陈利浩 4.P45从小群体到大社会:规则的转换与儒家伦理问题/冯兴元 5.P39科技型民营企业营商环境面临的困境及其改革路径探究/陆杰华 刘烁瞳 龙家榕 5.P43为何不可照搬美国医疗体系/张林 5.P48整体健康观和健康管理国家行动/唐钧 李军 6.P58科学传播优化评价 加强培养 协同创新——九三学社科学家谈“强化基础研究,促进重大原始创新” 1.P49卢柯:形成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制度 1.P49孟安明:优化国家科研项目评审要素与程序 1.P50钱锋:构建包涵创新链和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体系 1.P51李景虹:改善基础学科人才选拔和培养状况 1.P52新世界的崛起和意义——区块链定义的虚拟世界/叶毓睿 2.P41开启科研课题经费“拨转贷”管理新机制/刘尧 2.P45构筑科学与艺术的共同体——当下科学秀表演之本体研究/潘希鸣 2.P47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中国特色/陈笑然 汪梦欣 陈乐生 3.P46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新的颅相学吗/李侠 霍佳鑫 3.P49大数据与技术治理/刘永谋 3.P53中国教育的药方中到底缺少啥/李侠 霍佳鑫 缪秋民 4.P49区块链监管政策的困境和出路/邓建鹏 4.P54构建审度的技术治理理论/刘永谋 5.P52是AI向善,还是人类向善/刘永谋 6.P51前台与后台的边界设置与科技界的表演与抵制/李侠 霍佳鑫 6.P54沿黄生态与经济建设(栏目主编:周建军)黄河流域湿地的保护与管理/崔丽娟 1.P53黄河:不朽的大河文明/张小军 1.P57黄河流域灌区节水农业高效管理对策/王素芬 3.P58人物风采“救援队长”叶真/陆靖基 3.P61胡友耕:常怀赤子初心/陈欣 5.P61郭雪峰:在科学“无人区”探索前行/程恳 6.P63刘萍:水一样的女子 山一样的情怀/魏三多 苏海玲 6.P66精准扶贫扶贫——我们永远在路上/彭向荣 2.P51“通、改、治、提”: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通城实践/吴林森 2.P54赵良栋:情系老茶村的扶贫队长/蔡文怡 王博 3.P64当前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吴林森 4.P56大力支持社会组织投身脱贫攻坚/陈凯 5.P58那山,那水,那情——郭峻在黔西南州的挂职故事/周舟 6.P69倾情解民困 全力助脱贫——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定点扶贫工作掠影/罗筱宁 6.P72史海钩沉程开甲:赤子之心,为国铸盾/王卓 1.P65我的二舅叶恭绰/严行聪 2.P58洪深的父亲洪述祖/张耀杰 2.P63张启恩:塞罕林海九三情/杜红梅 3.P66严济慈的法兰西故事/严慧英 王卓 4.P59浙大与王淦昌的湄潭岁月/胡英明 4.P65复旦大学农学院九三学社社员寻踪/张晓鹏 5.P64仰望初心——李士豪与新中国的成立及建设/宁桂玲 夏春光 孔艳梅 5.P69九三学社先贤谭其骧/张晓鹏 6.P74开卷有益科学精神在中国/刘亚东 1.P60以智识推动科学,以科学贡献社会/饶 毅 1.P62当代文化艺术的警醒与提撕/高全喜 2.P55浮士德精神的另一种解读/曹卫东 2.P57《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融艺术与科学于一体——访学苑出版社总编孟白 3.P69一枝一叶总关情——访《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绘画张浩 3.P72《国王神迹》与年鉴学派/张绪山 4.P69逍遥“法”外:一位法学“业余者”的人间情味/毕苗苗 5.P72人文茶舍伟大时代的个人命运——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陈美琼 1.P70钱煦:科学的天空没有止境/徐迅雷 2.P67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到来了吗?/黄鸣奋 2.P70建国七十载,浓缩方寸间/李芳 4.P73纪念《民主与科学》创刊30周年李大钊论民主(上)/李醒民 1.P72对模拟民主投票的再思考/马岭 1.P77李大钊论民主(下)/李醒民 2.P72回忆讲真话的文字岁月/赵振宇 2.P77勇立潮头唱大风——革命精英参加五四运动写实/叶介甫 3.P76五四运动学生领袖文化基因的思考——以江西地方文化为例/习罡华 4.P77沉住气,柔韧致远/宋牮 5.P75在庆祝《民主与科学》创刊 3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丛斌 6.P3庆祝《民主与科学》创刊 30 周年座谈会综述 6.P5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伟大旗帜/李醒民 6.P9今天我们还要继续谈民主与科学/高全喜 6.P11愿《民主与科学》永葆生命活力/孟白 6.P12百年五四精神昭日月,三十载民科杂志写春秋/应楚洲 6.P13“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传承与践行/方炎6.P14《民主与科学》创刊 30 年随感/徐爱国 6.P15还是一个小伙子,正当年!——贺《民主与科学》30 岁生日/李传玺 6.P16三十而立,整理行装再出发——纪念《民主与科学》创刊 30 周年/《民主与科学》编辑部 6.P17《民主与科学》2019年总目录 6.P7980。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管理行为研究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管理行为研究

Study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Behaviors in the Teachers'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作者: 张敏霞[1] 刘霜[2]
作者机构: [1]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北京100048 [2]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北京
100083
出版物刊名: 中国电化教育
页码: 120-12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9期
主题词: 知识管理 实践社区 社会网络
摘要: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热点课题,而且知识管理一直被视为
实践社区的一种重要使命。

该文以“北京市东城区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项目(第二期)”中的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对为期半年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与内容分析,重点研究了核心人物和边缘人物的知识管理行为,发现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形成了一个稀疏的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为主要形式的社会网络结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核心人物和边缘人物的知识管理行为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并通过访谈法提炼出了核心人物的典型知识管理行为。

生活实践: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的考察

生活实践: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的考察

生活实践: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的考察
童敏
【期刊名称】《社会工作》
【年(卷),期】2024()1
【摘要】中国社会工作作为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它需要在社区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实践。

这种依据生活实践建立起来的“人—场景”的双主体实践框架是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需要中国社会工作从场景自我出发,把个体自我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的主体性发挥作为专业服务的目标,根本改变西方科学实证主义二元对立的哲学观。

【总页数】6页(P15-19)
【作者】童敏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社会工作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6
【相关文献】
1.中国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体系的建构
2.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逻辑转换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3.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
4.中国社会保障学知识体系论纲——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角的考察
5.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以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暨中国新闻学丛书(二十种)座谈会为考察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式现代化社区参与机制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社区参与机制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社区参与机制研究
倪秋思
【期刊名称】《合作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24()16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及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治理逻辑要求构建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制度,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当前,社区参与机制尚不健全,存在缺少稳定的价值共识、缺少有效的衔接媒介和缺少成熟的环境载体等问题。

为此,本文从充分发挥社
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力量、健全社区信息公开机制、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以及改进社区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出发,以期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式现代化治理逻辑的社区
参与机制。

【总页数】2页(P174-175)
【作者】倪秋思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82
【相关文献】
1.“数字+需求”驱动社区居民参与共治机制构建研究——基于F社区居民参与情况的调查
2.嵌入视角下社区自组织推动社区参与式治理的生成与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C市H社区的个案分析3.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长沙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点方向、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研究4.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党组织参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探索——评《党组织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研究》5.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低碳社区建设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知识建构社区中多主体模拟支持的观点涌现模型构建:复杂性科学的视角

知识建构社区中多主体模拟支持的观点涌现模型构建:复杂性科学的视角

知识建构社区中多主体模拟支持的观点涌现模型构建:复杂性
科学的视角
胡金艳;杨霞;高兴启;满其峰;张义兵
【期刊名称】《电化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4(45)1
【摘要】以观点为中心的知识建构理论强调学习者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真实问题,多个观点持续交互使得社区逐渐演变成一个复杂系统,非叠加态的观点呈现出不能被还原的涌现现象。

然而目前对于观点涌现的研究止步于理念上对其系统属性的认识,仍然惯性地沿袭还原论的研究视角及范式,将复杂的涌现现象切割为单个观点甚至是片段化的关键词进行挖掘与分析,未能真正触及观点涌现的实质。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多主体建模来探索观点涌现的规律和特征。

研究发现,观点涌现层级越高需要的时间越长,难度也越大;高层级的观点会限制低层级观点的交互域;观点涌现过程中的能量值呈现从正态分布到指数分布的不均衡态势,从而为观点涌现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对知识建构社区的教学实践具有多层次的解释力。

【总页数】8页(P100-107)
【作者】胡金艳;杨霞;高兴启;满其峰;张义兵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34
【相关文献】
1.经济系统涌现和演化--复杂性科学的观点
2.知识建构社区\"观点\"发展变化的理论模型构建研究
3.知识建构社区中观点流驱动的群体智慧涌现研究:基于社会物理学分析的视角
4.知识建构社区中观点演化模型的构建--基于多主体模拟的分析方法
5.复杂性科学视角下肿瘤涌现性特征与中医诊疗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uilding Analytical Model for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Community: An Empirical Study
Shen Huimin1 Ke Qing 2 Liu Gaoyong 2
( 1. School of M anage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006 ; 2. School of M anage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Guangzhou 510520 )
[8 ]
, 知识创造四阶段中的三
个阶段, 即社会化( Socialization) 、 外在化 ( Externalization) 、 组合化( Combination ) , 都包含着个体间的社会 互动
[10 ]
。个体间的社会互动必然导致社会网络的形
该社会网络连接了相关个体, 使其成为社会化社区 成, 的一员, 知识创造便在社会化社区中产生 。 从认识论 的角度, 知识创造有三种模式, 分别是认知主义( Cognitivists) 、 自创生主义( Autopoietics) 和连接主义( Connectionists) , 很显然, 与社会化社区中的知识创造相一 致的是连接主义, 尤其在知识协同社区这种典型的社 会化社区中, 社区成员通过协同问题求解过程触发了 相互之间的连接, 新知识便在连接之中产生 。进一步, 连接主义也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到社会化社区中的 知识创造 。社会资本是由社会连接和社会互动所产生 的利益 、 价值或资产等, 当分析知识创造, 研究者都将 社会资本作为主要研究要素之一
第 32 卷 第 2 期 2013 年 2 月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Vol. 32 No. 2 Feb. 2013
知识协同社区分析模型的构建
— — — 基 于 实 证 研究 方法
沈惠敏
1
!


2
刘高勇
2
(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
知识管理和社区的结合一直是部分研究者感兴趣 Earl ( 2001 ) [1] 曾将知识管理研究分为七 的研究内容, 大流派, 其中组织流派( Organizational School ) 便认为 知识管理的研究单元正是社区 。 随着知识管理的发 展, 其研究内容正在从以数据 / 信息传递和知识共享 / 隐性知识管理为主要标志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逐 该阶段主 渐进入以知识协同为主要标志的第三阶段, 要通过各种社区形式( 如实践社区 、 学习社区 、 兴趣社
广州 510006 ;
广州 510520 )
提出了知识协同社区的概念及知识协同社区的二维协同性,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知识协 同 社 区 的 分析 模型,
该分析模型包括社区社会网络( 社区网络密度和社区成员连接 强 度 ) 、 社 区 协 同 氛 围 和 社 区 知 识创 造 及 其相 互间 的 理论假设关系, 并进一步对该分析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 知识协同社区 网络密度 成员连接强度 文献标识码 协同氛围 A 知识创造 文章编号 1002 - 1965 ( 2013 ) 02 - 0121 - 07 中图分类号 C931 F270. 7
“数字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与服务研究” ( 编号: 11CTQ006 )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沈惠敏( 1980 - ) , 女, 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柯 管理; 刘高勇( 1975 - ) , 男, 博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 信息管理理论与应用。 青( 1979 - ) , 男, 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 知识管理与客户关系
2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基于前述内容, 一个自然而然的分析思路便是, 知
第2 期
沈惠敏, 等: 知识协同社区分析模型的构建
· 123·
解是知识协同社区运作中的主要协同形式, 伴随着协 同问题求解过程, 社区成员间的社会网络关系也自然 而然形成了
[17 ]
享和知识创造行为和意愿的价值 、 信仰和设想等, 它可 以从员工态度( EA ) 、 工作群组支持( WGS ) 、 直接管理 每个方 者( IS ) 和组织文化( OC ) 四个方面展开测量,
0引言来自例如信息系统领域著名的国际会议 ICIS 2011 曾将在 此 线社区与数字协同问题列为主要的会议内容之一, Faraj et al. ( 2011 ) [4] 也曾深入论述在线社区的知 外, 识协同问题等 。 基于以上认识, 本文将知识协同和社区进行结合, 提出知识协同社区的概念, 并将知识协同社区视为社 会关系所构成的网络, 以构建出知识协同社区的分析 模型, 并进行实证研究 。 这无疑能够加深对知识协同 并能进一步提供知识协同社区 和社区相结合的理解, 研究的新方向 。
· 122·




第 32 卷
[6 ] [7 ] nity ) 的概念与实践社区[5]、 知识社区 、 协同社区
识协同社区成员在协同问题求解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 网络特征和结构是否在社区协同氛围的中介作用下影 响着社区成员的知识创造活动? 由此我们将依据知识 协同社区内部社会网络 、 社区协同氛围 、 社区知识创造 以构建出知识协同社区的 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探讨, 分析模型 。 2. 1 社区社会网络与社区知识创造 知识协同社 区成员在协同问题求解过程中所形成的网络是一个典 型的社会网络, 该社会网络存在的价值在于协同氛围 中的有效知识创造 。知识创造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化过 程, 在经典的 SECI 模型中
[15 - 16 ]
。连接强度和网络密度分别是从纵向与横向
来考察社区成员间的社会互动是否充分, 纵向上的互 动程度是指社区成员在一段时间内的互动深入程度, 而横向上的互动程度则是指某个时间水平上不同社区 成员之间接触的广泛程度, 两者都将对整个社区的知 识创造产生积极作用, 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a: 社区网络密度对社区知识创造有正向影响; H1b : 社区成员连接强度对社区知识创造有正向 影响 。 2. 2 社区社会网络与社区协同氛围 协同问题求
[9 ]
的概念密切相关 。第一, 知识协同社区是以实践社区 (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oP) 的基本形式表现出来, 能满足实践社区的一些基本要求, 如共同的兴趣爱好 、 专门的主题内容 、 持续的沟通交流等; 第二, 知识协同 社区具有知识社区 ( Know ledge Community ) 的 特 点, 社区成员都是对某一特定知识领域感兴趣的知识型个 体, 他们自愿组织起来, 围绕这一知识领域共同工作和 并共同分享和发展这类知识; 第三, 知识协同社 学习, 区也具有协同社区( Collaborative Community ) 的特点, 社区成员在社区结构 、 共享价值观 、 角色地位等方面都 知识协同社区的概念可 采用协同的组织形式 。 由此, 以描述为: 围绕某一感兴趣的特定知识领域, 并采用协 同的组织形式以实现社区知识创造的一种新型的实践 社区 。 如上所述, 知识协同社区在实践社区的基础上, 分 别吸收了协同社区和知识社区的概念 。 其中, 协同社 区强调协同的组织形式, 在知识协同社区中我们将其 延伸理解为社区成员如何通过协同工作实现问题求 解 。在协同问题求解过程中, 由于人们的经验 、 知识和 认知能力各不相同, 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 有不同的问题空间 。 事实上, 若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 问题空间, 协同便没有意义 。因此, 群体协同工作以求 解问题的能力将远远超过个体, 而群体在协同问题求 解过程中本身便形成了社会网络结构 。就知识协同社 协同问题求解过程的实质是在社区成员组成 区而言, 的社会网络中寻求有效的问题解答者的过程, 以产生 个体知识的关联和交互, 并最终实现成功的协同问题 解决 。而知识社区则强调特定知识领域的知识分享与 创新, 在知识协同社区中我们将其延伸理解为社区成 员对知识协同效应的追求, 其中的知识协同效应是指 “多个行 为 主 体 在 协 同 过 程 中, 通 过 知 识 的 关 联、 交 互、 共享、 碰撞 、 整合和激活等一系列知识活动, 将使协 同团队整体获得的效应大于各行为主体独立完成任务 的效应之和 ” 。我们不妨将知识协同效应的实现描 述为协同氛围中的知识创造过程, 这里的协同氛围是 群体协同工作的文化和环境, 而这里的知识创造则是 知识协同的真正体现和终极目标 。 因此, 知识协同社 区存在着二维协同性, 其中社区成员间的协同问题求 解属于人员协同维度, 而社区成员对知识协同效应的 追求则属于知识协同维度, 知识协同社区的运作本质 正是通过人员协同过程以实现知识协同效应, 因此两 者都是社区运作的关键, 缺一不可 。
[2 - 3 ] 。 由此, 区、 目的社区等) 进行知识的协同和交互
知识协同和社区的结合将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已 有不少最新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反映了这一趋势,
收稿日期: 2012 - 10 - 16 修回日期: 2012 - 11 - 29
1
知识协同社区概述
知识协同社区 (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Commu-
[18 ]
文化与知识创造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 他们通过对 195 家西班牙企业的调查, 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 , 实证研究了协同文化如何影响组织学习并进一步影响
[11 ]
。 现有不少研究
往往都是从社 成果针对知识创造所进行的实证研究, 会资本 对 知 识 创 造 的 影 响 入 手 的 ( Wilton Chun Wa Hung , 2006[12]; Gonzalez - Brambila et al. , 2008[13]; Artigues, 2009[14]) 。社会资本存在经典的三维框架 — — — 1998 ) [11], 结构 、 关系和认知( Nahapiet & Ghoshal , 它们 分别主要反映了主体间通过社会互动获得资源的接触 交换意愿和认知能力 。根据研究实际需要, 本文 机会 、 关注的是结构维度, 该维度和社会网络的概念相重合, 一般可以采用连接强度和网络密度两个子维度来测 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