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品教育.doc
2019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7.《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课 八年级 题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 课 型 游》苏轼 新授
知识 1、 教 能力 过程 3、赏析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学 方法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
目 情感 4、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态度 标 教学重点 赏析语言,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设 计 意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图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 久,千里共婵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娟。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 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 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离安置所, 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此事使苏轼深感无用武 认真听 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旷达 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 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 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便于理解作 者复杂的思 想感情。
五、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 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 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 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 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 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资料: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 月,低头思故乡。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联 系学 过 的知识,回忆 积累。 有关月亮的诗
集中精力,听 把学生带入 读课文。 特定的教学 情境中。 齐读并书写。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八年级人教版,短文两篇,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八年级人教版,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3.体会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法学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学习了《三峡》,我们无不为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过之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听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
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文学常识复习导入,进而介绍《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
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
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二、整体感知1.解题“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并非名刹,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
2.听老师范读,掌握重点字词的发音和文章停顿。
3.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元丰六年。
第 27 课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说课稿
第 27 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1、分组读课文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 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六单元 27.记承天寺夜游一、教学目标⒈能正确朗读、翻译、背诵课文;⒉理解凝炼含蓄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心境。
3.鉴赏文中写月色的比喻句。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凝炼含蓄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心境。
三、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一)明确目标。
⒈能正确朗读、翻译、背诵课文;⒉理解凝炼含蓄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心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指导】:1.结合六要素概括内容;2.遇到不懂的文言词做标记【自学时间】:3分钟【明确】:(三)精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心境自学指导二:【自学内容】:1.课文中的“闲人”是谁? 文中哪些语句有所体现?2. 苏轼在夜游时看到了怎样的美景?3. 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呀?【方法指导】:1.圈划课文相应的地方。
2.旁批自己的简介【自学时间】:8分钟1.苏轼是“闲人”,体现:A.闲职、“解衣欲睡”:无事可做。
B.“念无与乐者”:寂寞孤单。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D.欣赏月景。
2.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
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3.A.无奈、落寞、忧怨等。
提示:讲述苏轼当年作为“闲人”的处境: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了。
四年前,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作者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B.豁达、闲适、自得等。
(四)当堂训练(10分钟)1.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2.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怎样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①“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对欣赏月色的自得闲适之情;表面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泽县芙蓉农场中学龙一、教学容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轼被贬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在描写承天寺美丽夜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理念:2011版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文是一篇古文教学,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此文,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可通过诵读,来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但要读懂作者(轼)的心世界并不容易。
本课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资料,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思路:古诗联想导入——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诵读与梳理,整体感知文意——研读赏析(难点突破)从“闲”字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拓展延伸六、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通过情感地朗读、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2合作探究讨论法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合作探究性教学活动。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 - 小学作文】【篇一】《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彭泽县芙蓉农场中学李龙一、教学内容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在描写承天寺美丽夜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理念:2011版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文是一篇古文教学,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此文,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可通过诵读,来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但要读懂作者(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本课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资料,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思路:古诗联想导入——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诵读与梳理,整体感知文意——研读赏析(难点突破)从“闲”字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拓展延伸六、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通过情感地朗读、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自此障碍。
1、课文视频2、疏导字词遂至 ( ) 亦未寝 ( )藻荇 ( ) 竹柏( )3、指导朗诵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甚至当吊念亡妻十年之时,还是一种“悲而不伤”的“自难忘,不思量”。
承天寺在一个适当的时间接纳了一个适当的过客。当一轮圆月毫无征兆的走进一颗落寞的心时,不经意间溅起万丈澎湃。当一名学生问我:“老师,苏轼当时到底脱没脱衣服时”我说:“一个心怀澎湃的人会如此轻易就睡吗,更何况还是在‘满月’的清影下,团圆、完美,可我的生命在哪里停留呢……”走出户外,也许是最好的解脱方式,偶尔想到,这里还停留着另外一颗不屈的生命—张怀民,无语、漫步。“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作者没有任何多余的描写,在一支干净的笔调下,我们看到了两颗洁净的灵魂。此时,我们好似看到了一种矛盾,一份闲愁,却又如此不解。落寞中有欣喜,念无与为乐者之时又有张怀民。其实这正是作者高贵灵魂的反馈。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讲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其实,真正的灵魂是不需要嘈杂的污泥的。那么,真正的月色呢,又有几人可懂。“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当空灵的月色、静淡的闲愁真正幻化为一种生命的寄托时,我想曾经走过秦汉,舞过盛唐的月亮真正找到了他的主人。在一种虚幻与现实的交错中,儒家的出世与道家的入世、佛家的超然找到了一个复杂的寄居体:“被贬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背景展示理解)
(2)月色“美”在哪里,展示一个怎样的意境?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二.教学难点、重点: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课前听《明月几时有》和看《在黄州的苏轼》的文章。
在黄州的苏轼元丰二年(1079)7月18日在湖州被捕,12月29日出狱,历时一百余天,“乌台诗案”苏轼大难不死,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初到黄州,乌台诗案的阴影仍然重重笼罩着苏轼,他做梦都怕说错了话,有空就闭门读书或是倒头大睡,晚上才偷偷跑到寺外散散步喝杯酒,还不敢喝多了,怕醉后失言。
时间稍长,苏轼心情好了点,不过还是尽量少和外人接触,有时到山上溪边转转,钓钓鱼采采药。
苏轼至黄州三个月后,弟弟苏辙护送他的家小到了,虽然房屋不够宽敞条件也简陋,可毕竟看着像个家了。
此时苏轼的情绪由痛苦彷徨而转向霍达开朗,还有了心情欣赏风景。
搬新家不久,在给范镇的儿子范子丰的信中,苏轼把这个“江边别墅”吹得绝美无比,还得意洋洋的要跟范子丰的新宅比美:临皋亭“去江无十步”,苏轼早晚经常到江边走走,看到有小孩子用石子比赛打水漂儿,他也笑呵呵的跟着一块玩。
这一玩还玩上了瘾,路上碰到个薄石头碎瓦片,就跟宝贝似的赶紧捡起来,收集得多了,就乐颠颠的到江边找人比试。
每次都要玩到“弹尽粮绝”,他才意犹未尽的回家。
黄州,给了我们一个“快乐的天才”苏东坡,一个雄浑豪迈的苏东坡。
历史上不乏从各个方面诋毁苏东坡之人格者,然而他以慈悲旷达之心,早已把自己的善良和功绩深深的印满了中华大地,星星点点在人们心中闪耀,编织出一个光辉而伟大的灵魂。
刚才听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的歌,并了解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我们初步感觉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课目的 :知识目标 :1、频频朗读 ,意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认识文章写景抒怀的方法。
3、品尝朴实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经过朗读 ,培育语感。
2、培育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 ,培育自己优秀的个性。
2、领会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觉作者胸襟旷达之美。
教课要点 :剖析文章的风景描绘并体会境界。
教课难点 :领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课过程 :第一稿 :导入 :同学们 ,课前我们赏识了漂亮的月夜风光和先人咏月的诗句。
“月亮”是古诗文中常有的意象 ,由于它总会惹起人们无穷的遐思。
从古到今 ,无数文人黑客借月抒怀,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
有人认为这此中苏东坡对承天寺那一轮明月的描述,可谓咏月的绝唱。
今日 ,我们就一同阅读《记》,去赏识漂亮的月景 ,感悟作者的情怀。
一、读懂文章意思1.自读。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不通或读禁止的地方请做好标志。
2.听读。
关注你标志的地方 ,特别要注意画线的四个字的读音和两个句子的停留。
( “柏”“寢”“荇”“相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齐读。
4.指读。
5.译读。
(1 读得正确流利。
但这还不够 ,还要把文章读懂。
下边请同学们联合课下说明 ,先独立理解文意 ,画出疑难字词 ,再小组合作解决。
关于课下没有说明的词语 ,能够联系从前学过的知识帮助理解。
(2 怀疑问难(3 讲堂练习一。
合上书 ,把答案写到练习本上。
(对了吗 ?不对的更正。
(4 翻译。
念无与为乐者 ,遂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这里“为乐”课下翻译为取乐 ,你感觉适合吗 ?实质意思指什么 ?(观月假如有人一同赏识这漂亮的月色将是多么地舒适啊。
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二、欣观月下美景1.大家看课文 ,哪句话写了承天寺的月景 ?(庭下如2.翻译此句。
3.这句话没有一个“月”字,你从哪里看出写的是月色?(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色? 全句无一“月”字,却到处写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7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赛课导学案_18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导入新课:在九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也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个普通的夜晚,在承天寺苏轼和他的朋友张怀民,因为一轮明月没有睡着觉,饱览了承天寺的夜景,并写下了一篇日记。
这轮明月连同这篇日记至今还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就和这位大文豪作家来一次心灵之约,共同走进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习目标:1、理解所记之事,品味所描之景。
2、说出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诵夜游之文。
2、译夜游之意。
(解释划横线的词语)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上的词语,你还在哪里学过,在那句话中是什么意思?)户:《木兰诗》“木兰当户织”,户:门欣然:《咏雪》“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桃花源记》“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怡然自乐”然:……的样子者:《三峡》“故渔者歌曰”《答谢中书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者,的人遂:《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遂:于是,就《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遂:终于如:《核舟记》“如有所语”,如:像盖:《核舟记》“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但:《木兰诗》“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4、说夜游之事。
(用原文回答)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起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结果:看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自然美景,悟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哲理。
5、赏夜游之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比较以上两个句子,哪个句子更妙,为什么?6、品夜游之情。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主备教师杨红仙第周课时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短文两篇》是两篇文言文,指的是对文言散文的学习。
其核心是文章的内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掌握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了解作者情感,学生学过一定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知识有一定掌握,上学期学过的《口技》、《狼》、《木兰诗》都是文言文,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对文言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兵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一课是本册书中的主要内容,学好它有利于今后的文言文教学。
教学的重点是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及其分析目标定位:1、准确朗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初步分析课文。
4、品味作者情感,理解作者胸襟。
目标分析:1、通过小组朗读训练,准确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2、小组讨论、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划出疑难词语,组内或组间解决。
当堂掌握重点词语:“①欣然②念③遂④寝⑤相与⑥空明⑦交横⑧盖⑨但⑩耳”的意思。
3、深入分析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用叙述、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自己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之情。
4、研读赏析,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基本把握作者胸襟: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三、问题诊断及其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主旨理解掌握,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这篇课文篇幅较长。
且采用平实语言来写,文中情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多读,熟悉课文内容并深入品味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其中关键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感情,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主旨,巩固记叙文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例题和变式训练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因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展示例题,节约时间,更好的进行教学。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
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之《承天寺夜游》教案2(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
”“赚钱干啥?”“娶老婆。
”“娶老婆干吗?”“生娃娃。
”“为什么生娃娃?”“让他放牛。
”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
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边说边出示引号中文字)师: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师: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
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飘零江湖。
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
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
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第一课时教案
记承天诗夜游苏轼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今天我们学习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3.翻译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三、讲授新课自学指导一结合手中资料及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自学检测练一走进作者:苏轼,字 ____ ,号 ________ ,____(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_____、其弟_____,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宋词中有特殊贡献,开创一派,他的词《》(明月几时有)、《》等是宋词中的不朽作品。
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等。
诗《题西林壁》中有“”的名句。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政治上失意的苏轼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
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
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
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
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新党,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资料链接: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与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与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学习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2、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3、.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4、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7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赛课导学案_26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年级
八年级
课时
1课时
单位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2、熟读成诵,分析本文描写月色的方法。
3、领略文中月色之美,体悟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培养乐观进取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翻译全文;熟读成诵,分析本文描写月色的方法。
教学难点
领略文中月色之美,体悟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培养乐观进取的积极情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掌握修辞方法在句子表达上的作用。
培养注重积累的习惯。
理解作者复杂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豁达的情怀。
指导学生面对困境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逐步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板
书
设
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借景抒情
描绘——庭院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乐观积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拓展积累
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由猜人物名字导入。
1、作者简介。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初读课文,读出节奏。
4、指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
5、指导学生根据注解翻译课文。
6、指导学生赏析文中写景句子。
引导学生积累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正确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回顾文章内容主题,培养学生豁达的情怀。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观看大屏幕,听教师出谜面,根据积累猜人物。
1、根据预习介绍作者。
2、读准字词。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教课方案 )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课时:一课时要点与难点:要点:学习朴实自然的语言,领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难点:推测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望的思想感情。
教课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郦道元被后代誉为“善写山川的大手笔”,他的山川游记对后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柳宗元、宋朝苏轼等人的山川散文,都曾受他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一篇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解题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优秀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许多漫笔式的散文,多数取材于平时生活的片断,或衬着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录《东坡志林》,这篇仅83 字的写景小品,看似纯真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回味无量。
(三)学习课文⒈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修业生边听、边在书上勾勒生字、词。
(2)播放应掌握字、词的幻灯片。
幻灯片一:⒈利用工具书、书下说明给以下字注音。
遂寝藻荇⒉利用工具书、书下说明解说以下画线的词语。
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⑶学生借助工具书达成正音、解词。
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思下考以问题:①播放思虑题幻灯片。
幻灯片二:思虑题一: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 用文中词语 )②学生思虑、议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
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
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文学常识复习导入,进而介绍《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
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
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并非名刹,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
2.听老师范读,掌握重点字词的发音和文章停顿。
3.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进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走出门。
(突然)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同游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
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1)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用文中词语)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 (2)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 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闲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慨
可以看出作者感受的复杂: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给人以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有着自豪之感。
二是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是作者自我安慰而已。
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
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五、课堂练习
(一):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三):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四):阅读理解。
(1)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五).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
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