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卫星 大数据

合集下载

中国_碳卫星_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反演算法取得进展

中国_碳卫星_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反演算法取得进展

环境保护,2009,19(3):31-35.[3] 周建军,吴春笃.大港油田含油污泥热解处理实验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10):759-762.[4] 徐如良,王乐勤,李江云,等.原油储存沉降规律及罐底油泥形成机理研究[J].油气储运,2004,23(2):46-52.[5] 萨依绕,李慧敏.新疆油田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19(2):11-13.[6] 徐强.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及装置[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 刘鹏,王万福.含油污泥热解工艺技术方案研究[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0,20(2):10-13.[8] 张立峰,吕荣湖.剩余活性污泥的热化学处理技术[J].化工环保,2003,23(3):146-149.[9] 邵立明,何品晶,李国建.污水厂污泥低温热解过程能量平衡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1996,15(6):19-21.[10]何品晶,顾国维,邵立明,等.污水污泥低温热解处理技术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6,16(4):254-257.[11]Alrishamian R.Two on Site Treatment Methods ReduceSludge Waste Quantities[J].Oil &Gas,1992,90(44):51-56.[12]陈家伟,孙晓兰,王毓仁.国外炼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实践和发展方向[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1997(1):33-39.[13]张小平.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4]张宁生,屈撑囤.一种除硅污泥用作制备高强度混凝土方法,ZL 200510105806.8.[15]李大平,何晓红,田崇民.生物浮选法处理含油污泥[J].环境工程,2006,24(1):58-60.[16]崔世彬,栾明明.湿式氧化法处理炼油厂含油污泥研究[J].广东化工,2011,38(10):42-43.[17]杨志刚,张宁生,屈撑囤.超声波对固体颗粒表面性质的影响[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6):53-55.[18]贾贤补,周利坤,任卫国.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过滤与分离,2012,22(3):7-11.[19]Guohua Chen,Gaohong He.Separation of Water and Oilfrom Water-in-oil Emulsion by Freeze/thaw Method[J].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2003,31(11):83-89.[20]D.S.Jean,D.J.Lee.Seperation of Oil Sludge byFreezing/Thawing[J].Wat.Res,1999,33(7):1756-1759.[21]孙大奎.油田含油污泥处理工艺技术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3):251-252.[22]宋启辉,仝坤,谢加才,等.稠油污泥的综合处理[J].2010,20(4):20-23.[23]孙先长,罗云.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现状与展望[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9,27(9):16-18.(收稿日期 2013-03-29)(编辑 李娟)中国“碳卫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反演算法取得进展 中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TanSat)是依托于“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示范”重大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由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是继2009年日本GOSAT卫星、2014年美国OCO-2卫星后世界第三颗温室气体监测卫星,计划于2015年发射。

卫星遥感二氧化碳监测技术的进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

卫星遥感二氧化碳监测技术的进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

卫星遥感二氧化碳监测技术的进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摘要: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二氧化碳监测的能力和精度已得到显著提升。

本文总结了当前卫星遥感二氧化碳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分析了基本原理和数据获取方式、不同类型的卫星监测内容等特点及数据处理方法和算法,探讨了发展趋势的展望,本研究的结果有望为卫星遥感二氧化碳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对于加深对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的理解,以及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卫星遥感、二氧化碳监测、监测技术、数据、引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二氧化碳(CO2)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地球的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全球范围内连续、准确地监测和量化CO2浓度的变化对于实施全球气候政策、了解碳循环过程以及评估减排措施的效果至关重要。

传统的CO2监测方法主要依赖于地面监测点,然而这些点位的空间分布有限,无法提供全球范围内的连续监测数据。

而卫星遥感技术凭借其广覆盖、高分辨率和连续观测优势,成为了近年来广泛应用于CO2监测的有效手段。

卫星遥感技术能够通过测量大气中CO2浓度,获取全球范围内的CO2分布状况。

通过卫星传感器获取的大数据量,使得我们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全面地了解CO2的分布特征,并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国际上已经投入使用的卫星传感器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NASA的OCO-2(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卫星通过高灵敏度的光谱仪器测量大气中CO2浓度,并绘制了全球范围内的CO2分布图。

欧空局(ESA)的CarbonSat项目也致力于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全球CO2浓度,并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尽管如此,卫星遥感CO2监测技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数据处理和模型验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

此外,全球CO2监测数据的高质量、实时更新和可靠性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碳卫星研究进展中国碳卫星(TanSat)-Dragon4

中国碳卫星研究进展中国碳卫星(TanSat)-Dragon4

中国碳卫星研究进展
中国碳卫星(TanSat)于2016年12月22日成功发射升空,成为中国首颗、国际第三颗CO2探测卫星。

中国碳卫星于2017年2月开始进行在轨对地观测,并获取全球大气CO2监测。

中国碳卫星使用基于最优估计的全物理反演CO2算法,通过对比观测光谱和高精度模拟光谱的差异对包括CO2在内的大气和地表状态(例如:水汽、地表气压、气溶胶、云和地表反照率)进行同步反演,以降低其引入的误差。

报告中将要展示中国碳卫星最新的研究结果,包括初步获得的全球反演产品以及与美国OCO-2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进行的交叉对比结果。

基于全球TCCON地基观测的验证表明中国碳卫星的观测精度优于4ppm。

中国碳卫星首批全球结果预示着数据产品将有效支撑全球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研究。

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
我 国首颗碳 卫星发射成功
2 01 6年 1 2月 2 2日 3 验 卫 星 通 过 定 期 获 取 全 球 和 区
点 2 2分 ,我 国 研 制 的首 颗 全
球 二 氧 化 碳 监 测 科 学 实 验 卫 星 和 三 颗 微 纳 卫 星 在 长 征 二 号 丁 运 载 火 箭 的 托 举 下 ,从 酒 泉 卫 星 发 射 中 心 顺 利 升 空 ,随 后 卫 星 进 入 预 定 轨 道 。此 次 发 射 是
长征 三号 乙运 载火 箭在 西 昌卫星 发射
中 心 成 功 将 通 信 技 术 试 验 卫 星 二 号 送 入 预 定 轨 道 。 本 次 发 射 是 长 征 系 列 火
列运载火箭的第 2 4 4次飞行。 高景一号是 中国航天科技集 团 公司 商业遥感卫星 系统 的首发星 , 由航 天东方红卫星有 限公司抓总研 制 ,中国航天科技集 团公司旗下专 业公 司中国四维测绘技 术有限公司 负责商业化运营 。 “ 八一 ・ 少年行 ”卫星是 由航 天 专 家指 导 、北 京市 八 一学 校 4 0 余名 中学生全程参与研 制并主导载 荷设 计的一颗低轨 道科普卫星 。卫
动 ,由 中 国航 天 科 技 集 团 公 司 所 属
中国航 天科技 国际交流 中心联合北
京 市 八 一 学 校 举 办 。卫 星 入 轨 后 ,
搭载 的载荷将完成对地 拍摄 、无线 电通 讯 、对地传输音频 和文件以及
快速离轨试验 。
模式新 、准备 时间短等特点 。
( 杭文 )
业务 ,并 开展 多频 段 、宽带高 速 率数
据传输试验验证 。
( 杭文 )
快 舟一号 甲 “ 一 箭 三 星” 发射 成功
2 01 7年 1月 9日 1 2时 1 1分 ,由中国航天科工 集团公司第 四研 究院研制 的 快舟一号 甲通 用型固体运载 火箭 ,成功发射 “ 吉林一号 ”灵巧 视频星 0 3星 ,同时 搭载行 云试验 一号 、凯盾一 号两颗 立方体 星 ,实现一 箭三星 发射 。此次 任务不 同 于传统 航天发 射模式 ,采用 商业发 射合 同组织形式 ,按市场 行为运作 ,具有组织

碳排放监视卫星

碳排放监视卫星

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计划于今年7月再次发射一枚“轨道碳观测台2号”(OCO—2)卫星,以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计划于今年7月再次发射一枚“轨道碳观测台2号”(OCO—2)卫星,以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此次NASA计划发射的OCO卫星2号是NASA自2009年的发射尝试失败后,时隔五年再次将这一计划提上日程。

这一发射计划预计将耗资4.68亿美元,卫星届时可监测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以便科学家研究地球气候变化。

目前陆地和海洋吸收了人类化石燃料排放近一半的二氧化碳,但是未来如何变化科学家还不清楚。

NASA希望通过卫星观测了解陆地与海洋吸收之外的二氧化碳在全球大气中的不均匀分布,对碳排放、碳循环进行精确地测量,提高对温室气体的自然来源与人为排放的理解,改善全球碳循环模型,进而更准确地预测全球气候变化。

2009年2月24日,NASA“轨道碳观测台”1号卫星进行首次发射时,因火箭故障未能将卫星送入轨道。

报道称,此次NASA将使用不同型号火箭进行发射。

我国第一颗“碳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碳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碳卫星”发射成功2016年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

此次发射的碳卫星,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专门用于“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卫星。

该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全球、中国及其他重点地区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填补了我国在温室气体检测方面的技术空白,其成果对我国掌握全球变暖的变化规律和全球碳排放分布、提高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火箭发射升空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其下属多个测控站接续开展精准控制。

在火箭飞行约13分钟后,火箭搭载的多颗卫星依次进行星箭分离,相继进入预定轨道。

随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发送指令,控制卫星展开太阳能帆板,建立正常工作状态。

后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还将承担卫星在轨运行长期管理等工作。

碳卫星是科技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能力部署的一项重大任务。

项目目标研制并发射一颗“以高光谱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为主要载荷的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建立高光谱卫星地面数据处理与验证系统,形成对全球、中国及其他重点地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监测精度达到1-4ppm(百万分比浓度),即是说,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超过百万分之四时,“千里眼”就必须发现。

用于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3次飞行。

从厚厚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中,识别出哪些气体是二氧化碳,还要画出一张张“动态图”——碳卫星需要安上特制的“千里眼”。

早在1992年世界各国即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上以防止人类活动严重干扰气候系统。

之后,数次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大会,都显示出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认同,气候变化问题已超越地缘政治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议题。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及其应用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及其应用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及其应用文|王小燕 吕争 李俊杰 龚亚丽 陈卫荣 林军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一、引言2020年9月,中国首次向世界提出“双碳”目标,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精准评估我国陆地碳汇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扩大生态系统调查与监测的范围,提升陆地碳汇的评估精度,量化各类措施对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影响,“碳监测”卫星应运而生。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作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首批科研星之一,于2022年8月4日发射,它是我国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能够以主被动相结合的测量方式探测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物量、大气气溶胶、植被叶绿素荧光等要素。

它可以支撑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监测、高程控制点获取、灾害监测评估、农情遥感监测、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评估、碳监测、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等工作。

句芒号地面系统通过在轨测试评审,目前处于应用测试阶段。

相较于国内外已有的生态和大气监测卫星,句芒号配置了包括多波束激光雷达、多角度多光谱相机等更加全面、更加多样化的成像载荷,它采用主被动相结合的遥感手段能充分满足我国对森林、草原、农田等多要素遥感信息的监测应用需求,将在生态资源监测、碳储量评估等方面发挥其巨大力量。

二、句芒号卫星主要性能句芒号卫星运行于高度为506km、倾角97.4°的太阳同步轨道,搭载了多波束激光雷达、多角度多光谱相机、超光谱探测仪、多角度偏振成像仪等多台载荷(表1),将在森林冠层高度监测、森林类型分类、叶绿素荧光分布、气溶胶光学厚度监测、林火监测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应用价值。

表1 句芒号卫星载荷主要参数载荷名称参数信息多波束激光雷达激光波束:植被测量3波束,气溶胶探测1波束发射波长:1046nm相邻激光地面光斑间距:3~4km测距精度(静态):小于0.3m多角度多光谱相机指向角度:0°、±19°、±41°地面像元分辨率:0°优于2m,±19°优于4m/8m(全色/多光谱),±41°优于6m/12m(红边/多光谱)幅宽:20km(a)多角度多光谱原始影像 图4 多角度多光谱数据生成初始DSM图5 句芒号超光谱探测仪叶绿素荧光(SIF)反演(b)初始DSM(2)森林郁闭度反演森林郁闭度是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是一种把森林茂密程度表示出来的定量指标。

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监测方法、进展与挑战

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监测方法、进展与挑战

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监测方法、进展与挑战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排放量的监测与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其中,全球碳盘点的准确性与实时性对于全球碳减排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卫星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全球碳盘点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卫星遥感监测方法在全球碳盘点中的应用,分析其技术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全球碳减排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介绍卫星遥感监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包括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等关键环节。

我们将综述近年来卫星遥感监测在全球碳盘点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监测技术的创新、监测范围的扩大以及监测精度的提高等方面。

我们还将重点关注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监测所面临的挑战,如数据源的不稳定性、数据处理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监测精度的局限性等问题。

本文将对卫星遥感监测方法在全球碳盘点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全球碳减排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全球碳盘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共同推动全球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二、全球碳盘点的卫星遥感监测方法全球碳盘点的卫星遥感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对地球表面植被、大气和地表温度等关键碳循环要素的监测和分析。

这些方法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优势,能够提供大范围、连续、高效的数据获取,对于理解和评估全球碳循环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植被碳监测方面,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植被绿度、叶面积指数(LAI)、植被覆盖度等参数的测量,间接推算植被的生物量和碳储量。

通过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可以监测植被的生长季节、生长速率和生物量动态变化,进而评估植被碳汇的能力和变化趋势。

在大气碳监测方面,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和分布进行高精度测量,揭示大气碳的来源、输送和沉降过程。

同时,结合大气化学模型和气象数据,可以进一步解析大气碳循环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碳卫星高光谱数据CO2柱浓度反演初步研究

碳卫星高光谱数据CO2柱浓度反演初步研究

收稿日期:2018-09-25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2-Y30B08-9001-13/15)。

作者简介:王鼎益(1945—),男,加拿大籍华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光学遥感研究。

E-mail:************碳卫星高光谱数据CO 2柱浓度反演初步研究王鼎益1*,刘冬冬2(1.纽布朗什维克大学物理系,费德尔顿E3B5A3;2.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西安710049)摘要:大气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国际上开展了大气温室气体探测的研究,中国也先后发射了世界上第三、第四颗专门用于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的碳卫星(TanSat )和高分5号卫星(GF-5)。

本文以碳卫星三种观测模式(天底、耀斑和目标模式)获得的陆地(北京)、海洋(印度洋)和冰川(南极大陆)的高光谱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SCIATRAN 辐射传输模式和最优化算法,反演大气二氧化碳平均干空气柱浓度摩尔分数(XCO 2)。

研究结果为碳卫星的高光谱观测数据处理和验证提供了可行方案,为对温室气体CO 2浓度变化的全方位、高精度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SCIATRAN ;XCO 2;高光谱反演引用格式:王鼎益,刘冬冬.碳卫星高光谱数据CO 2柱浓度反演初步研究[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18,3(4):74-81.Citation format :WANG D Y,LIU D D.Preliminary results of XCO 2retrieval from hyperspectral observations of TanSat[J].Ecology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 ,2018,3(4):74-81.中图分类号:P412;X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347(2018)04-0074-08三峡生态环境监测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2018年12月Dec.2018第3卷第4期V ol.3No.4□碳核查研究DOI :10.19478/ki.2096-2347.2018.04.12Preliminary Results of XCO 2Retrieval from HyperspectralObservations of TanSatWANG Dingyi 1*,LIU Dongdong 2(1.Phys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Fredericton,New Brunswick,Canada E3B5A3;2.School of Science,Xi ’anJiaotong University,Xi ’an 710049,China)Abstract: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caused by the atmospheric greenhouse effect threaten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has become a focus of attention for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The detection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n the world and by TanSat and GaoFen-5satellite of China.Based on the SCIATRAN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and the optimal estimation algorithm,this paper used the hyperspectral data measured by the TanSat satellite over the land,sea and ice terrain under three observation modes (nadir,glint,and target)to retrieve the CO 2column-averaged dry-air mixing ratio(XCO 2).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version scheme is feasible for the TanSat data processing as an alternative option.It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all-round and high-precision monitoring the change of greenhouse gas CO 2concentration.Key words:SCIATRAN;XCO 2;hyperspectral inversion大气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中国碳卫星“把脉”全球大气

中国碳卫星“把脉”全球大气

■Domestic Information国内消息中国碳卫星“把脉”全球大气近H,我国在f®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蠤,这是我国首颗专丨'J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卫星,搭载了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仅和多谱段云与气瘠胶探测仅等设 备。

这也是继美国、H本之后的全球第三颗碳卫星,出于技术难度极高,目前仅有两颗卫星从太空监视地球温室气体排 放:一颗是日本于2009年发射的*•呼吸”(GOSAT)号温案气体观测卫簾;另一颗是山美国2014年发射、专门用于测 盘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OCO-2卫星。

据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介绍,我国发射的碳卫ff:通过地面数报接收、处理与验证系统,定期获取全 球二氧化碳分布图,使我国在大气二氧化碳监测方面跻身国际前列。

“持家先要有账本,这个‘账本’就是我们自己监测 到的碳排放量,在碳排放数搌h知己知彼,对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李加洪说,自备“千里眼”“看”颜色辨气体碳;E星实现大气温隹气体探测是基'丁•大气吸收池原理,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在近红外至短波红外波段有较多的气 体吸收,形成特征大气吸收光谱,对吸收光i普的强弱进行严格定f i测量,应用反演算法即可汁算出卫星在观测路径上二 氧化碳的柱浓度。

通过对全球柱浓度的序列分析,并借助数报网化系统的一系列模型i卜算,可推演出全球二氧化碳的通量变化(单位 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总量),这正是碳循环研究的核心数振基础,要获取高精度的大气吸收光〗普,并识别出哪些是二氧化碳,还要作出一张张“动态Iff”,碳卫星就需要借助特制的—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仅,其工作原理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锘 ••千里眼'它就是碳卫星的主载荷—段,利币分子吸收谱线探测二氧化碳浓度。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通过“看颜色”来识别二氧化碳气体,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玉权解 释,太阳光经过空气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予对许多精细的颜色有了不同程度吸收.通过光学仪器对这些色彩进行非 常精的测量,可以反向推算出二氧化碳分了•数f l,从而得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碳卫星探“碳”——揭秘我国首颗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碳卫星探“碳”——揭秘我国首颗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同化技术 , 最终形成全球碳排放情况的
“ 体 检报 告 ” 。 其实, 早在 2 0 1 0 年, 中国 就 开 始 部
“ 从 人 类有 限的对 大气 二氧化碳
的地 面直观观 测史 来看 , 1 5 0 年来 , 大 气 中的 二 氧化 碳 的 浓 度 已经 从 2 8 0 p p m ( 百万 分 比浓 度 ) 上 升 ̄ J l 4 O O p p m。 这 导 致过去1 0 0 年全 球 平均 气 温 上升 了约 0 _ 7 摄 氏度, 由 此 导 致 灾害 性 天 气 频 发 、 强 度 加大。 ”碳 卫 星首 席 应 用 科 学 家 卢 乃 锰 告 诉 记者 , 目前 主 流观 点认 为 , 如 果 温 度继续 上升, 即 使 此 后 将 二 氧化 碳 浓 度
载 火 箭 成 功 将 全 球 二 氧 化 碳 监 测 科 学
化碳 浓 度 的相 关数 据 , 全球 地面 都设
实验卫星 ( 简称 “ 碳卫 星”j 发射升 空。 继 美、日之后 , 地球 上空 的碳 卫星 “ 家
族” 又添新成员。
摸 清 二 氧 化 碳 的 来 去 “ 踪 迹”
减小, 地球也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全球二氧化碳 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成功发射
碳 卫 星研 制 阶 段
2 0 1 7 . 0 1 总 第21 1 期
7 5

科 技 生 活
碳] 卫 星实现 “ 中囤造 ”
正 是 基 于上 述 认 识 , 2 0 0 9 年 ,日
李 加 洪 回忆 , 早在 2 0 0 9 年, 根 据 “ 8 6 3 ”计 划 地 球 观 测 与 导 航 领 域 办
气 候 变 化 一 直 是 全 世 界 关 注 的 热

“嗅碳”卫星太空起舞

“嗅碳”卫星太空起舞

“嗅碳”卫星太空起舞它是精打细算的“账房先生”,为世界各地碳收支开列清单;它是慧眼卓识的“神算子”,通过深入揭示全球碳循环机制,更靠谱地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它是漫游太空的“华尔兹舞者”,跳着翩然的舞步将二氧化碳、云与气溶胶的状态尽收眼底。

它是我国首颗“嗅碳”卫星,监测精度可达1—4ppm。

12月22日凌晨3时22分,碳卫星于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一飞冲天。

它的发射,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重点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切实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

应运而生,三“星”鼎立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雾霾……气候变化早已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

面对严峻形势,世界各国纷纷将温室气体减排提上日程,而碳排放的量化监测则是重要的技术基础和保障。

“在多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地位非常独特,因为它跟人类活动甚至每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说。

这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外交问题。

如何在全球尺度上实现对二氧化碳的高精度探测?地面监测站早已不堪重任,“嗅碳”卫星应运而生。

由于二氧化碳监测卫星的技术难度很大,目前全球仅有两颗该类卫星在轨工作。

一是日本于2009年发射的“呼吸”号温室气体观测卫星,另一个则是美国2014年发射的OCO-2卫星。

如此大局下,中国人自己的碳卫星已是“星”在弦上,势在必发。

“这颗碳卫星填补了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而且整体水平高于日本的‘呼吸号’。

我们从后发开始,现在实现了并跑。

从这个角度讲,碳卫星的意义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李加洪说。

碳卫星工程副总指挥、中科院空间中心副主任龚建村则自豪地说:“碳卫星包含高技术、高水平、高指标,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跻身世界前列。

”“探测二氧化碳这件事,可不是谁想做都能做的。

”难怪科学家们评价它:这是一颗小卫星,但承载了大期望、承担了大使命。

灵活身段,过硬本领这颗620公斤重的卫星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模块化卫星平台、高精度二氧化碳探测仪及云和气溶胶探测仪载荷。

“碳”秘之旅:碳卫星与二氧化碳的较量

“碳”秘之旅:碳卫星与二氧化碳的较量
原 因 为何 那 就是 以前 的监 测 手段 比 较 落后 ,
点 ,无 法 做 到 有 效监测 。
而“ 空基 ”
无法 获 得 全球 大 气中 二氧 化 碳浓 度 的全 面而 准
确的数据 。
二 氧 化 碳 检 测
世界各 国的科学 方 法 ,是 利 用
家为 了获取大 气中二 飞 机 在 科 学 家
心 ,也就 是说 ,最好 有 一 幅全 球 二氧 化碳 浓 度 包 括 海 洋 和 沙 分布 图 ,才 能对 症下药 。想法虽 然很好 ,然而 ,
漠 , 因 缺 乏 站
… 一 0j 一 一 - i ! ■ ● 0
蠢 j 毫
*: _ - j 0 0囊 棼却 超出 了我 们 的 想象 。
会改 变大 气 的热量 平衡 ,从 而 影响地 气 系统 的辐 射平 衡 ,导 致大 气低 层和 地表 的 平均 温度 上升 ,从而 对全 球 气候 的变 化 造成直接影响 。
在温室气体 中 ,二氧化碳 虽然 占比约 0 . 0 3 ] %,在 空气成
分中排名第三 ,但是却对 温室效应贡 献了 3 0 % 的力量 。所 以 , 研究 和控 制 温室 效应 ,二氧 化碳 是 首要 目标 。而 化石 燃料 的 燃烧和其他相关 的人类 活动 ,每年 向大气中排放 二氧化碳 3 0 0 亿吨 ,如果从 工业革命开始算 起 ,2 0 0多年间排放到 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 ,已经累计 高达 3 0 0 0 f _ 7 _ , r i b,浓度达 到了 8 0万年来 最高 水平 。根据 全 球气 温监 测数 据可 知 ,从 2 0世 纪 5 0年 代 开始 ,约 有 5 0 % 以上 的 地表 气 温升 高 ,而温 室气 体在 1 9 5 ]

专题一面向大数据时代的SKYBOXIMAGING-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专题一面向大数据时代的SKYBOXIMAGING-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专题一:面向大数据时代的SKYBOX IMAGING (1)专题二:主要的碳卫星及其数据处理技术 (8)专题三:SAR技术进展 (14)简讯: (25)从太空看光合作用:荧光测量植物健康 (25)L ANDSAT-8在轨交付并展开工作 (25)P LEIADES 1A/1B与SPOT6/7进展 (27)D IGITAL G LOBE与G EO E YE合并后运行情况 (29)端对端光学成像系统图像仿真 (30)云计算在遥感的应用进展 (31)N OV A SAR-S重新定义雷达成像成本 (33)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研究发展部2013年9月专题一:面向大数据时代的Skybox Imaging四十年前,人类首次看到从太空拍摄的蓝白色地球照片,四十年后,新增的地球照片却少之又少。

在时刻环绕地球飞行的1000多颗卫星当中,大约有100颗发回图像数据。

其中只有12颗发回高清晰图片(分辨率1m),而且12颗中只有9颗进入目前市值约为每年230亿美元的商用卫星成像市场。

更糟糕的是,该市场约80%被美国政府控制,他们相较所有其他购买者拥有优先权:当政府机构需要使用卫星时,提出要求即可。

由于卫星数量不足和政府对卫星经营权的控制,订购地球指定地方的图像可能要花上数天、数周、甚至数月。

虽然政府对商用卫星分辨率有限制,在轨卫星仍能清楚地显示每辆汽车和其他距离几尺远的物体。

它可以看到联邦快递卡车穿越美国,或者白色厢车驶过贝鲁特或者上海。

每天许多对经济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个人和企业行为都通过各种方式记录在从太空拍摄的图片里,包括运输货物、在大卖场零售店购物、伐木、晚上关灯。

所以,当大数据公司在互联网、交易记录和其他在线资源上收集资料分析全球消费者的行为和经济生产的同时,一种几乎从未被开发过的数据来源——有时公司和政府试图保密的信息——正悬挂在我们头顶之上。

这种资源正是Skybox Imaging将开发并赖以生存的卫星影像。

碳卫星探“碳”,一探究竟

碳卫星探“碳”,一探究竟

碳卫星探“碳”,一探究竟再过不久,地球上空,将多一位“中国”国籍的“地球体检师”。

它是我国首颗碳卫星,全称为“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

升空工作之后,它将一探全球二氧化碳分布的隐秘。

而这个“隐秘”,可能是解锁全球气候变化缘由的钥匙。

我们常听到“温室效应”四个字。

全球气候特别,是否就是二氧化碳的“锅”?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究竟增加了多少?假如我们已经意识到温室气体和人类命运休戚相关,那么对于它,人类就不能只有一本糊涂账。

要算账,就得有明细。

为了实现可持续进展,爱护人类居住环境,各国纷纷做出二氧化碳减排承诺。

究竟每个国家每年有多少碳排放?通过数量有限的地面监测站难以获得全球数据。

所以,需要一种全球范围区域尺度的二氧化碳的测量手段。

除了明细,还得算“总账”。

这可以提高人类对全球碳循环机制的熟悉,从而改进气候变化猜测结果的可信度和稳定性。

当今碳循环科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洲际、区域和局部尺度上无法观测猎取量化的、精度高的碳通量(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碳含量的变化)信息。

于是,一种可以不断在全球尺度上猎取高精度通量信息的手段登场——上天!利用卫星进行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手段。

放射碳卫星,能填补我国在温室气体监测方面的技术空白。

把握自己的数据,也能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究竟,以后进行碳交易,不能别人说多少就是多少,咱们自己也要测个清晰。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讨论院工作人员介绍,这颗将于12月下旬升空的碳卫星,由模块化卫星平台、高精度二氧化碳探测仪与云和气溶胶探测仪载荷组成。

怎么个“探”法?原来,大气在太阳光照耀下,二氧化碳分子会呈现光谱汲取特性,碳卫星通过精细测量其光谱汲取线,可以反演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也就是说,一切都能暴露在阳光下。

碳卫星有好几种观测模式。

一种是“斜着看”,即“耀斑观测模式”,利用太阳在海面的镜面反射提高信噪比,猎取海面上空的二氧化碳数据。

一种是“竖着看”,即“天底探测模式”,利用地面的漫反射特性开展地面二氧化碳的观测。

卫星“嗅碳”一“探”究竟

卫星“嗅碳”一“探”究竟

卫星“嗅碳”一“探”究竟新闻背景近日,我国将放射首颗“碳卫星”,这也是继日美之后的世界第3颗特地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布的卫星,将通过所获得的数据,把握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布的状况。

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气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成分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以及毁林、土地过度开发和开垦等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

在过去的150年中,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从280ppm(ppm是百万分率)上升到400ppm,为至少过去80万年来的最高点。

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已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上升了近20%,它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从而导致灾难性天气频发、强度加大。

国际社会提出利用市场机制,即通过增加碳关税方式来限制二氧化碳排放,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因此,在全球范围内高精度地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猎取牢靠的观测数据,已成为开展气候变化讨论、碳交易等工作的关键方面。

其实,监测二氧化碳的工作在地面早已开展了,而且精度、时间辨别率和牢靠性均比较高,那么为什么近年还要放射嗅碳卫星来进行监测呢?这是由于在地面监测二氧化碳存在成本高、难度大等困难,所以用于监测二氧化碳浓度分布的地面观测点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至今全球的二氧化碳地面观测站点仅有300个左右,并大多位于美国、欧洲等地,难以满意监测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和浓度的需求。

虽然近年来不少国家纷纷做出二氧化碳减排承诺,但究竟每个国家每年都有多少碳排放还是一笔糊涂账。

由于通过数量有限的地面监测站难以获得全球的数据,因此需要一种全球范围区域尺度的二氧化碳的测量手段。

而利用卫星进行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就是这种重要手段。

碳卫星如何做“神探”?在目前的全部碳排放量监测手段中,只有星载高光谱温室气体探测技术,既能够实现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高精度探测,又能够猎取全球各区域气体浓度分布数据。

卫星大数据

卫星大数据

卫星大数据
在当今时代,卫星大数据正逐渐成为信息获取和分析的关键工具。

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速度收集数据,这些数据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农业监测、气象预报到城市规划和环境监测,卫星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理解和管理地球的方式。

首先,卫星大数据在农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卫星图像,农业专家可以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预测产量,甚至识别病虫害。

这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和减少资源浪费。

其次,气象预报也是卫星大数据应用的重要领域。

气象卫星能够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大气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等。

这些数据对于预测天气变化、监测极端气候事件以及制定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在城市规划方面,卫星大数据同样具有巨大潜力。

通过分析城市地区的卫星图像,规划者可以了解城市扩张的模式,评估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并预测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这有助于制定更加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计划。

环境监测是另一个卫星大数据应用的领域。

卫星可以监测森林覆盖的变化、冰川的融化速度以及海洋污染的程度。

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最后,卫星大数据在灾害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如洪水、地震或飓风,卫星可以迅速提供受灾地区的图像,帮助救援团队评估灾情,指导救援行动,并为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

总之,卫星大数据正成为我们理解和管理地球的重要工具。

随着技术
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期待卫星大数据在未来将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和精确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中国碳卫星数据的应用现状

中国碳卫星数据的应用现状

图1 第二版TanSat XCO2逐月全球分布图[6] 22.人为排放动态监测人为CO2排放是导致全球显著增温的主要因素,进行准确的区域CO2探测对于监测和控制人为排放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的地面观测通常只能获取较小范围内的大气状态,并且观测站点网络也存在分布不均匀,覆盖不全面等问题。

卫星遥感具有时空连续且覆盖范围广的优点,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

利用卫星探测光谱反演获得的大气CO2浓度数据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区域尺度CO2浓度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有助于快速定位区域CO2排放热点,以便对区域CO2排放量进行定量估算。

TanSat获取的高精度XCO2数据产品能够分辨出高浓度背景下微小的CO2浓度变化特征,因此可以用于准确提取由于人为活动造成的CO2浓度增加量。

同时,TanSat的最佳空间分辨率为2km×2.3km,其在20km的扫描带宽内具有区域范围连续探测的能力,为区域人为活动的CO2排放监测提供了探测条件。

利用TanSat单一轨道探测数据,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卫星扫描轨道上随着地表覆盖类型而改变的大气CO2浓度分布情况。

通常城市地区具有较高的XCO2,在郊区、山区等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XCO2较低。

TanSat卫星数据对区域大气CO2浓度变化的敏感表征,证明了人为活动是造成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最主要原因。

利用单轨高精度TanSat XCO2数据,能够准确地分辨出排放过程导致的区域CO2浓度的增加量,结合风场信息,利用不同的大气化学传输模型可以估算出点源排放(如发电厂、工业排放和火山喷发等)的CO2排放量,将估算结果与排放清单的排放效率进行对比,能够对碳预算和排放政策进行有效评估。

基于卫星探测数据建立由点及面的CO2排放监测体系能够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更丰富且直观的科学依据。

3.碳通量估算人为排放造成了全球气候的明显变化,准确估算全球和区域碳通量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关系着全球碳循环、气候变化研究和国际气候谈判结果。

探索碳卫星奥秘

探索碳卫星奥秘
探究碳卫星的奥秘
目录
发射碳卫星背景
发射碳卫星时间
发射目的及必要性
碳卫星的相关参数
碳卫星测碳原理
发射碳卫星意义
发射背景
从人类有限的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地面直观观测史来看, 150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从280ppm(百万 分比浓度)上升到400ppm。这导致过去100年全球平均气 温上升了约0.7摄氏度,由此导致灾害性天气频发、强度 加大。”当今碳循环科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全球 和区域尺度上无法准确获取二氧化碳通量(单位时间内 通过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碳总量)的信息。 所以,需要通过空间观测手段,完成对全球和区域范围 内二氧化碳的测量,以提高人类对全球碳循环过程的理 论认识,进而改进气候变化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和稳定性 。
发射时间
2016年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全 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 卫星”)发射升空。 这使得继美、日之后,地球上空的碳卫星 “家族”又国家行政边界, 利用星载超高光谱大气探测,可以准确 推算大气成分和不同气体的含量,发展 星载高光谱大气探测,便成为实现对全 球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的唯 一手段。
发射碳卫星意义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上,中国并非是关键 国家。碳卫星的发射,可以有助于提升中国 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大国地位。 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领域,中国将自我定位 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为了更好地掌 握全球气候变化的数据和规律,增强我国应 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大气污染的压力,碳卫星 的发射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从这个角度 上看,碳卫星发射的意义是积极的、巨大的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气候“担当之星”。
相关参数
面向全球变化、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研究前沿,以全球CO2遥感 监测为切入点,研制光谱分辨率达到1/10nm的高光谱CO2监测 仪(立项任务书中比这个指标还高,在研制过程中长春光机所 遇到技术挑战,后经过深入论证,在基本不影响产品精度的前 提下,对原指标有所调整);采用多模敏捷观测平台,建立对 全球重点区域进行高密度观测、可疑点多角度观测以及敏感区 剖面观测能力,使我国在高光谱观测方面总体超过日本GOSAT ,达到美国OCO-2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以高光谱CO2遥感卫星资料为主,同时充分利用 FY-3号等多源国内外系列卫星数据,突破高光谱数据辐射定标 、光谱定标、气溶胶订正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初步形成天-地联 合、全球覆盖的CO2分布探测能力,填补我国温室气体遥感监测 的技术空白,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碳问题话语权。

科普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句芒号”

科普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句芒号”

科普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句芒号”2022年8月4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抓总研制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以下简称“碳星”),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作为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碳星”能够实现对森林植被生物量、气溶胶分布、叶绿素荧光的高精度定量遥感测量。

在“碳星”发射前,我国传统的碳汇测量主要依靠人工抽样监测森林植被,而“碳星”的应用标志着我国碳汇监测进入天基遥感时代。

将天基测绘手段用于森林监测监测森林碳汇需要有高精度的植被数据作为支撑。

为了实现这一要求,研制团队大胆“跨界”,创新性地将天基测绘中以“激光雷达+光学相机”为代表的主被动联合观测手段应用于森林监测。

获取高精度的植被高度和面积信息是森林碳汇监测的关键,对应到卫星设计上,这就对激光雷达和多光谱相机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卫星总设计师曹海翊介绍,为了让“碳星”一步到位,具备高精度森林碳汇监测能力,研制团队基于现有技术基础,从多方面进行创新突破,以“激光雷达波束翻倍,重频提升逾30倍,配置5个多光谱相机进行5角度综合观测”的方案,最终满足了森林碳汇监测的相关需求。

“这种主被动联合观测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激光雷达和多光谱相机的优势,也很好地利用了激光校准多光谱相机精度,可谓基于天基遥感手段监测森林碳汇的绝佳方案。

”曹海翊表示。

打造森林碳汇监测的专业星植被高度、植被面积、叶绿素荧光和大气PM2.5含量是计算森林碳汇能力的核心数据。

作为森林碳汇监测的专业星,“碳星”配置了多波束激光雷达、多角度多光谱相机、超光谱探测仪、多角度偏振成像仪4种载荷支持,以确保所获取的监测数据“准、全、细、精”。

先说植被测高结果“准”。

“'碳星’利用多波束激光雷达对植被测高,通过计算激光到树冠以及地面的时间差计算树木的高度,而卫星一次测量发射出激光的光束数量、发射频次则决定测量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
①2016年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检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发升空。

②据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副主任、碳卫星工程副总指挥龚建村介绍,该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

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重点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检测能力。

对充分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

③中国成功发射的首颗碳卫星,是现实环境的迫切需求。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已经上升到250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并依然呈上升qūshì,地表温度也在逐年升高。

温室效应正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④看来,对人类未来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

本次发射的碳卫星,它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以大气二氧化碳遥感监测为切入点,利用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等探测设备,通过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验证系统,定期获取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大气二氧化碳反演精度将优于4pmm(百万分比浓度),使我国在大气二氧化碳监测方面跻身国际前列。

因此,本次中国发射的碳卫星,工作流程科学合理,科技含量高。

⑤同时,中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首先是科技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能力部署的一项重大任务。

通过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立项实施。

其次是由各研究中心通力合作,其中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工程总体,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负责卫星系统,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有效载荷,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二氧化碳反演验证系统的研制、建设和运行。

⑥中国发射成功的首颗碳卫星,是全球同类卫星的第三颗,它对我国乃至全球通过检测到碳的排放量,而后治理环境,减少温室效应,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著名科学家李加洪“持家先要有账本”,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地球家园治理好。

14、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qūshì
15、第⑥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16、阅读第②—第⑤段,简要概括说明内容。

(6分)
(1)中国成功发射首颗碳卫星是有重要意义的。

(2)
(3)
(4)
17、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4分)
A、中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将使我国形成针对重点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检测能力。

B、中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

C、中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未来可使我国在大气二氧化碳检测方面跻身国际前列。

D、中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其中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负责有效载荷。

18、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哪段来呢?请具体阐明理由。

(5分)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升高,表面温度持续上升,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14、趋势(2分)
15、治理环境,减少温室效应(1分),先要检测到碳的排放量(1分)
16、(2)中国成功发射的首颗碳卫星,工作流程科学合理,科技含量高。

(2分)(3)中国成功发射的首颗碳卫星,工作流程科学合理,科学含量高。

(2分)(4)中国成功发射的首颗碳卫星是国家科技部部署立项实施,各研究中心通力合作的结果。

17、B(4分)
18、放在第③段,(1分)因为这段文字写的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升高,地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将带来的危害,(1分)与第③段写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上升引发的温室效应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说明内容是一致的。

(2分)也与第④段首句照应。

(1分)
大数据
材料一:
日前,2016年“数博会”在贵阳召开。

此次“数博会”是贵州挂牌成为国家大数据产业综合实验区以来,首次举办的一次大数据交易、数字化产品展示、互联网技术交流的大型盛会。

2014年起,大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先后落户贵州,伴随贵阳城区无线WIFi全覆盖的建成,让贵州从昔日工业时代的追随者,变成大数据时代的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

据大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大数据是依托互联网优势,融合数据库资源与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而研发的大型数据交易中心。

大数据存储容量特别大,预计未来全球存储总量将增至40 ZB,即4000万亿亿字节;资源互为关联且覆盖面广;资源实时,更新快,最快可达1分钟,甚至几秒、几十秒的更新速度。

材料二:
东方祥云的负责人李胜在1999年创办企业时,希望利用数据库对洪水进行预报来摆脱传统洪水预报方式的弊病。

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好几次公司都濒临死亡,为了生存,甚至还被迫倒卖过电脑。

直到2015年,恰遇到贵州实施大数据战略,东方祥云获得了机遇。

东方翔云的数据库借助大数据平台得以收集到全球所有公开的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各个主要河流的水文数据及各种图片、视频。

现在可以将洪涝灾害的预测从20分钟延长到72小时。

是大数据技术和水利的结合让东方翔云大数据项目在中国“云上贵州”商业模式大赛中一炮打响,获得最高奖—“云端大奖”,并获得500万元扶持资金。

材料三:
有人时2015年反信息诈骗联盟发布的大数据作了如下统计:
表一:
年龄段20一29岁30一39岁40一49岁50岁以
上受骗者人群比例8% 15% 37% 40%
诈骗者人群比例80% 10% 6% 4%
表二:
年代90年代 2000年一2009年2010年一2012年
2013年一2015年诈骗
手段传统
手段电信互联网电信互联网电信互联网+ 丢包、设圈套电话+
短信发布中
奖信息电话+
短信伪基站、
钓鱼网站电话+短信;
冒充公检法等“线上支付” 转移; “网购退款”等
所占
比例85%以上80% 10% 75% 21% 52% 43% (以上材
12.结合上文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大数据”的主要特点。

(3分)
13.请你结合材料三中表一、表二的内容,归纳出二条有价值的信息。

(2分)
14.材料二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

(7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