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纵断面设计
第4章纵断面设计
(三)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设置凹竖曲线的主要目的是缓和行车时的离心力
Lmin
2.当L>ST:
h1
d12 2R
,则d1
2Rh1
h2
d
2 2
2R
,则d
2
2Rh2
ST d1 d2 2R ( h1 h2 )
R
ST2
2( h1 h2 )
最小长度:
Lmin 2(
S 2
S 2
h1 h2 )2 4
最小半径:
Rmin
Lmin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
竖曲线最小长度相当于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 的3秒行程 。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表4-3)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45
6
7
8
9
城市道路最大纵坡约为按公路设计速度计算的最大纵坡 减少1%
1. 设计速度为120km/h、l00km/h、80km/h 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 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
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 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3. 合成坡度指标的控制作用 : 控制陡坡与急弯的重合; 平坡与设超高平曲线的配合问题。
当陡坡与小半径平曲线重合时,在条件许可的情 况下,以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为宜。
▪ 特别是下述情况,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 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第四章 线路平纵断面设计
第四章 铁路线路平面及纵断面设计第一节 设计的基本要求如图4—1所示,路基横断面上距外轨半个轨距的铅垂线AB 与路肩水平线CD 的交点O 在纵向上的连线,称为线路中心线。
线路的空间是由它的平面和纵断面决定的。
线路平面是线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表示线路平面位置;线路纵断面是沿线路中心线所作的铅垂剖面展直后线路中心线的立面图,表示线路起伏情况,其高程为路肩高程。
各设计阶段编制的线路平面图和纵断面图是线路设计的基本文件。
各设计阶段的定线要求不同,平面图和纵断面图的详细程度也各有区别,绘制时应遵循铁路行业制定的线路标准图式。
图4—2为新建铁路简明的线路平面图和纵断面图,可应用于线路方案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中的概略定线。
简明平面图中,等高线表示地形和地貌特征,村镇、道路等表示地物特征。
图中粗线表示线路平面、标出里程、曲线要素(转角α、曲线半径R )、车站、桥隧特征等资料。
简明断面图的上半部为线路纵断面示意图;下半部为线路基础数据,自下而上顺序标出:线路平面、里程、设计坡度、路肩设计高程、工程地质概况等栏目。
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必须满足以下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1.必须保证行车安全和平顺主要指:不脱钩、不断钩、不脱轨、不途停、不运缓与旅客乘车舒适等,这些要求反映在《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简称《线规》)规定的技术标准中,设计要遵守《线规》规定。
2.应力争节约资金即既要力争减少工程数量、降低工程造价;又要考虑为施工、运营、维修提供有利条件,节约运营支出。
从降低工程造价考虑,线路最好顺地面爬行,但因起伏弯曲太大,给运营造成困难,导致运营支出增大;从节约运营支出考虑,线路最好又平又直,但势必增大工程数量,提高工程造价。
因此,设计时必须根据设计线的特点,分析设计路段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工程和运营的要求、通过方案比较,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
3.既要满足各类建筑物的技术要求,还要保证它们协调配合、总体布置合理铁路上要修建车站、桥涵、隧道、路基、道口和支挡、防护等大量建筑物,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不但关系到这些建筑物的类型选择和工程数量,并且影响其安全稳定和运营条件。
第四章 纵断面设计
7、平均纵坡
定义:某段路线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i平=H/L(%) 作用: ①.衡量纵断面线型质量。 ②.可供放坡定线参考。 规定:①.越岭线高差200~500m时,取5.5%为宜。 ②.越岭线高差>500m时,取5.0%为宜。 ②.任何连续3km内,i平≤5.5%。 ④.要考虑公路等级影响。
三、竖曲线
定义:纵断面上两纵坡线交点称为变坡点。在变坡点处, 为保证行车安全、顺适以及视距而设臵的纵向缓和曲线, 即是竖曲线。 竖曲线形式:二次抛物线 圆曲线
二次抛物线比圆曲线计算方便,设计上多采用,但 仍以竖曲线半径来表示。
1.竖曲线的要素计算
几个参数: 前坡点,后坡点,坡差
i1 , i2 , i2 i1
四、爬坡车道
2.设臵条件
城市道路: ①.快速路及V≥60km/h的主干道,i>5%的路段。 ②.大车V下降,80→50、 60→40 ③. 上坡路段混入大型车辆的干扰降低通行能力时。 ④.经综合分析认为设臵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 合理时。爬坡车道宽3.5m。
3.爬坡车道横断面设计
爬坡车道设于上坡方向正线行车道右侧。 爬坡车道宽度一般为3.5m(含左侧路缘带宽度0.5m。 爬坡车道的路肩和正线一样仍由硬、土路肩组成。 由于爬坡车道上车的速度较低,硬路肩宽度可不按正 线设计,一般取1.0m。土路肩宽度以按正线要求设计。 长而连续的爬坡车道路肩窄,右侧应设紧急停车带
【例4-3】
四、爬坡车道
1.定义:陡坡路段在正线行车道外为载重车上坡行 驶增加设臵的专用附加车道。 设臵原因 在纵坡较大的路段,载重车爬坡时需克服较大的坡度阻 力,使输出功率与车重之比值降低,车速下降并带来不 利影响: 大型车与小汽车的速差变大,超车频率增加,对行车 安全不利。 速差较大的车辆混合行驶,必将减小快车的行驶速度, 导致通行能力降低。 为消除上述种种不利影响,在陡坡路段增设爬坡车道、 把载重车从正线车流上分离出去.可提高小汽车行驶的 自由度,确保行车安全,增加路段的通行能力。
第四章 纵、横断面数据准备与纵断面设计绘图
第四章 纵、横断面数据准备与纵断面设计绘图4.1 纵断面地面线数据输入纬地系统开发了专门的纵、横断面地面线数据输入程序,推荐用户使用它们进行纵、横断面地面线数据输入(特别是对于横断面地面线数据),以便将许多类似键入手误、桩号不匹配、桩号顺序颠倒、格式不符等错误排除在数据录入阶段。
纵、横断面地面线数据均为纯文本文件格式,用户也可以使用写字板、edit 、Word 及Excel 等文本编辑器编辑修改,但请注意保存为纯文本格式。
菜单:数据——纵断数据输入命令:DATTOOL纵断数据输入对话框如图4-1所示,系统可自动根据用户在“文件”菜单“设定桩号间隔”设定按固定间距提示下一输入桩号(自动提示里程桩号),用户可以修改提示桩号,之后键入回车,输入高程数据,完成后再回车,系统自动下增一行,光标也调至下一行,如此循环到输入完成。
输入完成后,用鼠标点击最后一行的序号,选中该行,点按图标工具中的“剪刀”,便可删去最后一行多余的桩号。
当用户需要在某一行插入一行时,先将光标移到该行,再点按图标工具中的“插入”按钮。
系统会自动检查用户输入的每一桩号的顺序,错误时会自动提示。
输入完成,点击“存盘”按钮,系统便将地面线数据写入到用户指定的数据文件中,并自动添加到项目管理器中。
纵断面数据格式请参见数据文件介绍一章的相关内容。
图4-14.2 横断面地面线数据输入菜单:数据——横断数据输入命令:HDMTOOL横断数据输入对话框如图4-2和图4-3所示,系统提供两种方式的桩号提示:按桩号间距或根据纵断面地面线数据的桩号。
一般用户选择后一种,这样可以方便地避免出现纵、横断数据不匹配的情况。
在图4-3的输入界面中,每三行为一组,分别为桩号、左侧数据、右侧数据。
用户在输入桩号后回车,光标自动跳至第二行开始输入左侧数据,每组数据包括两项,即平距和高差,这里的平距和高差既可以是相对于前一点的,也可以是相对于中桩的(输入完成后,可以通过“横断面数据转换”中的“相对中桩→相对前点”转化为纬地系统需用的相对前点数据)。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1资料
2019/1/1
3
在 具 体 设 计 纵 坡 时 ,需 了 解 一 些 关 于 纵 坡 的 基 础 知 识 。第 一 ,对 路 基 设 计 标 高 的 规 定 。 对 于 新 建 公 路 , 高 速 公 路 和 一 级 公 路 采 用 中 央 分 隔 带 外 侧 边 缘 标 高 , 二 、 三 、 四 级 公 路 采 用 路 基 边 缘 标 高 ,在 设 置 超 高 和 加 宽 路 段 则 是 指 在 设 置 超 高 加 宽 之 前 该 处 标 高 ;对 于 改 建 公 路 ,一 般 按 新 建 公 路 的 规 定 办 理 ,也 可 以 采 用 中 央 分 隔 带 中 线 或 行 车 道 中 线 标 高 。对 城 市 道 路 而 言 ,路 基 设 计 标 高 一 般 是 指 车 行 道 中 心 。 第 二 ,纵 坡 度 的 表 示 方 式 不 用 角 度 , 而 用 百 分 数 ( % ) , 即 每 一 百 米 的 路 线 长 度 其 两 端 高 差 几 米 , 就 是 该 路 段 的 纵 坡 , 其 上 坡 为 “ + ” , 下 坡 为 “ - ” 。 例 如 某 段 路 线 长 度 为 8 0 米 , 高 差 为 - 2 米 , 则 纵 坡 度 为 - 2.5% 。 第 三 , 一 般 认 为 道 路 上 3 % 的 纵 坡 对 汽 车 行 驶 不 造 成 困 难 ,即 上 坡 时 不 必 换 档 ,下 坡 时 不 必 刹 车 。对 于 小 于 3 % 的 纵 坡 ,可 以 不 作 特 殊 考 虑 , 只 是 为 了 排 水 的 需 要 ( 公 路 边 沟 的 沟 底 纵 坡 与 路 线 纵 坡 一 般 是 相 同 的 ) , 一 般 要 有 一 个 不 小 于 最 小 纵 坡 的 坡 度 。如 果 排 水 上 无 困 难 ,可 以 用 平 坡 。但 是 采 用 了 大 于 5 % 的 纵 坡 时 ,必 须 慎 重 考 虑 ,因 为 纵 坡 太 大 ,上 坡 时 汽 车 的 燃 料 消 耗 过 大 ,而 下 坡 时 又 必 须 用 刹 车 ,重 车 或 有 拖 挂 车 的 车 辆 都 易 出 事 故 ,对 运 输 经 济 与 安 全 极 为 不 利 。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1
3、 应能提供视觉的多样性,力求与周围的风 景自然地融为一体。充分利用湖泊、树木、水坝、 桥梁、高烟窗、或在路旁设置一些设施,以消除 单调感,并使道路与自然密切配合。
道路勘测设计
[例4-3]:某山岭区一般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k5+030.00, 高 程 H1=427.68m , i1=+5% , i2=-4% , 竖 曲 线 半 径 R=2000m。 试计算竖曲线诸要素以及桩号为k5+000.00和k5+100.00处 的设计高程。
解:1.计算竖曲线要素
ω=i2- i1= - 0.04-0.05= - 0.09<0,为凸形。 曲线长 L = Rω=2000×0.09=180m
(二) 关于坡长
坡长是指纵断面两变坡点之间的上坡距离, 坡长应在最短坡长与最大坡长限制之间选取。坡 长不宜过短,实践证明,坡长以不小于计算行车 速度9S的行程为宜。对连续起伏的路段,坡度应 尽量小,坡长和竖曲线应争取到最小极限值的一 倍或两倍以上,避免锯齿形的纵断面。但不应超 过最大坡长限制。
(三) 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
3、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
暗弯与凸形竖曲线组合,以及明弯与凹形 竖曲线组合较为合理,且给人一种平顺舒适的 感觉。平曲线与竖曲线重合是一种理想的组合, 但由于地形等条件限制,这种组合并不是总能 争取得到的。如果平曲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顶 (底)点位置错开距离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四 分之一时,效果仍然令人满意。但是,如果错 位过大或大小不均衡,就会出现视觉效果很差 的线形。
第四章 纵断面设计(三版)PPT课件
设置位置: •平面的直线或大半径的平曲线上。 •地形困难路段可设在小半径平曲 线上,但应适当增加缓和段长度;
14
七. 平均纵坡
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 H与路线长度L之比(连续升坡或降坡路段)。
ip
H L
(4-3)
《标准》规定: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 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 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
16
八. 合成坡度
合成坡度是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 横坡或路拱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其 方向即流水线方向。
I i2 ih2
(4-4)
合成坡度指标的控制作用 :
•控制急弯和陡坡组合路段的纵坡设计
•纵坡与设超高平曲线的配合问题。
17
最大允许合成坡度: 设计速度 120 100 80 60 40 30 20 合成坡度 10.0 10.0 10.5 10.0 10.0 10.0 10.0
3竖曲线外距E:
ET2, ER 2L T
2R 8 8 4
22
4. 竖曲线上任一点
竖距h:
B
x2
x2
i2
hPQ yPyQ2Ri1xi1x2R
A
凸曲线:设计标高=未设竖曲线时切线标高-h 凹曲线:设计标高=未设竖曲线时切线标高 + h
23
二. 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 1. 缓和冲击
控制离心加速度
a v 2 (m/s2) R
i2D2f
(4-2)
9
四. 最小纵坡 1. 最小纵坡值:0.3%,一般情况下0.5%为宜。 2. 适用条件: 横向排水不畅路段:长路堑、桥梁、隧道、 设超高的平曲线、路肩设截水墙等。
4第四章纵断面设计概述
4)纵坡设计应结合自然条件综合考虑。为 利于路面和边沟排水,一般情况下最小纵坡 以不小于0.5%为宜。在受洪水影响的沿河 路段及平原区的低洼路段,应保证路线的最 低标高,以免受洪水冲刷,确保路基稳定。
5)纵坡设计为保证路基稳定,应尽量减少 深路堑和高填方,在设计中应重视纵、横向 填挖的调配利用,争取填挖平衡,尽量利用 挖方作就近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 工程造价。
道路纵断面设计与选线有密切的
关系,实际上在选线过程中已做了 纵坡大小、坡长分配、纵面与平面 配合等的考虑,纵断面设计是将选 线的预想具体化,因此,可以认为 纵断面设计是选线工作的继续和深 化。当然,在纵断面设计过程中还 将对选线的预想做些适当的修正, 如果在选线过程中对纵坡值考虑不 够,就可能改线。
4.在海拔2000m以上或严寒冰冻地区的 四级公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5.小桥及涵洞处纵坡应按路线规定采用; 大中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 于5%;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引道纵坡应与桥上 纵坡相同;
6.隧道内纵坡不应大于3%,但独立 明洞和短于50m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紧接隧 道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
第二、纵坡度的表示
纵坡度的表示方式不用角度, 而用百分数(%),即每一百米的 路线长度其两端高差几米,就是该 路段的纵坡,其上坡为“+”,下 坡为“-”。例如某段路线长度为 80米,高差为-2米,则纵坡度 为-2.5%。
第三,一般认为道路上3%的纵坡对汽车行 驶不造成困难,即上坡时不必换档,下坡时 不必刹车。对于小于3%的纵坡,可以不作 特殊考虑,只是为了排水的需要(公路边沟 的沟底纵坡与路线纵坡一般是相同的),一 般要有一个不小于最小纵坡的坡度。如果排 水上无困难,可以用平坡。但是采用了大于 5%的纵坡时,必须慎重考虑,因为纵坡太 大,上坡时汽车的燃料消耗过大,而下坡时 又必须用刹车,重车或有拖挂车的车辆都易 出事故,对运输经济与安全极为不利。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缓和坡段的具体位置应结合纵向地形的起伏
情况,尽量减少填挖方工程数量来确定。一般情 况下,缓和坡段宜设置在平面的直线或较大半径 的平曲线上,以便充分发挥缓和坡段的用,提高 道路的使用质量。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将缓 和坡段设于半径比较小的平曲线上,但应适当增 加缓和坡段的长度。
八、 平均纵坡 Average Longitudinal Grade
H=0, λ=1.19
i1 i2 1.7 2.6 1.7 2.8 1.7 2.9 2.1 2.7 4.4 4.9 4.8 4.9 4.9 4.9
H=1000, λ=1.05 i1 i2 1.4 2.2 1.4 2.4 1.4 2.5 1.7 2.5 3.7 4.1 4.0 4.1 4.1 4.1
H=2000, λ=0.93 i1 i2 1.1 1.8 1.1 2.0 1.1 2.1 1.3 1.8 3.0 3.4 3.3 3.4 3.4 3.4
6 78 8 99
备注:海拔3000~4000m高原城市按表值减小1%, 积雪寒冷地区应控制在6%以内
2、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见表4-3。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
表4-3
公路等级
地形
最大纵坡 (%)
高速公路
平 原重 微丘 丘
山岭
3455
一
二
三
四
平山平山平山平山 原岭原岭原岭原岭 微重微重微重微重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500
/
500
300
/
300
/
/
/
/
/
/
/
/
/
二
平原 山岭 微丘 重丘
/
/
/
/
1000 /
800 700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若竖曲线长度过短,汽车行驶过竖曲线的时间也很短,会使驾驶员产生变坡很 急的错觉,乘客也会感觉不舒适。应限制汽车在竖曲线上的行驶时间不过短,即限 制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应满足3秒行程。
四、竖曲线半径选取
(1)尽可能取大半径,一般应大于一般最小半径,只在特殊困难地段才能采用 极限最小半径。
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 竖曲线的形式可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在使用范围二者几乎没有差别。但抛物线在计 算上比圆曲线方便,因此设计中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i2,设它变们坡的点代相数临差用两纵坡表坡示度,分即别,为i1和i2 i1 当 为“+”时,表示凹形竖曲线;
经济性的控制点:山区 道路还有根据路基填挖平衡 控制路中心填挖值的标高点 。如图4-16。
⑶.试坡:以“控制点” 为依据,照顾多数“经济点 ”的原则,在这些点位间进 行穿插于取直,试定出若干 直坡线。(初定坡度线)
⑷.调整坡度线:检查各种指标的利用情况,对初定坡度线进行调整。如:最大纵坡 、最小纵坡、坡长限制、合成坡度、桥隧位置的坡度限制、交叉口限制、净空、平纵 线形组合等。
120 100 80 60 100 60 80 40 60 30 40 20
最大纵坡(%)
3
4 55 4 6 5 7 6 8 6 9
对桥上及桥头路线的最大纵坡: 大、中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引道纵坡应与桥上纵
坡相同。小桥涵不做特殊要求。 隧道部分路线纵坡:
隧道内纵坡不应大于3%,但短于50m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制;
段为设加宽、超高前的路基边缘标高。
⑵. 改建公路:一般按新建公路处理,也可视具体情况采用中线标高。
第4章 纵断面设计
三、汽车行驶力学与运动学
(一).行驶力学 1.汽车的行驶阻力 2.汽车的驱动力 3.汽车的行驶条件
1.汽车行驶阻力
• 汽车行驶阻力:空气阻力、滚动阻力、坡度阻力和惯性阻力。 • (1)空气阻力Rw(N):汽车在行驶中,由于迎面空气质点的压力,车后 的真空吸力及空气质点与车身表面的摩擦力阻碍汽车前进,总称为空气阻力 。由空气动力学知,Rw = KρAvn /2,取空气密度ρ=1.2258(Ns2/m4),n=2 ,将v(m/s)化为V(km/h),则: Rw = K· A·V2/21.15
动力因素修正公式:
D ( f i) a i D f g
• 对不同类型汽车不考虑道路条件而事先通过计算绘出其动 力特性图,即D=f(V)的关系图。
2.汽车的行驶状态
g a (D )
f i
汽车的行驶状态有以下三种情况: • 加速行驶 • 等速行驶 • 减速行驶 • 在动力特性图上,等速行驶的速度称为平衡速度 。 • 每一排档都存在各自的最大动力因数,与之对应 的速度称作临界速度。
二、设计线
路直线的坡度和长度影响着汽车的行驶速度和运输的经济 以及行车的安全,它们的一些临界值的确定和必要的限制, 是以通行的汽车类型及行驶性能来决定的。
坡度=两变坡高差/平距 直坡段 坡长:水平距离
h i L (%)
上坡为正
下坡为负 平坡为0
纵断面设计线 凸型竖曲线 竖曲线段 凹型竖曲线 半径R 长度L(水平距离) 竖距h
(二). 汽车的动力特性及加、减速行程
汽车的动力因数 汽车的行驶状态 汽车的爬坡能力
1.汽车动力特性
• 动力因数D:表征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 ,每单位车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性能。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重庆交通大学
第4章 纵断面设计
§4.1 概述 §4.2 纵坡设计 §4.3 竖曲线设计 §4.4 高等级道路上的爬坡车道 §4.5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4.6纵断面设计方法与纵断面设计图
§4.1 概述
(1)基本概念
1)纵断面(vertical)-----用一曲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剖
坡度的旋转轴为爬坡车道内侧边缘线。 2)位于直线路段时,其横坡度的大小同于主线路拱坡
度,均采用直线式横坡。
爬坡车道的超高坡度
表4—15
主线的超高坡度(%) 10 9 8 7 6 5 4 3 2
爬坡车道超高坡度 5
(%)
4
32
§4.4 高等级道路上的爬坡车道
2.爬坡车道的设计
(3)平面布置与长度
总长度由起点处渐变段长度L1、爬坡车道的长 度L和终点处附加长度L2(见表4.16)组成。
2)凸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①从失重不致过大考虑
RV2 3 .6
(4 -14)
②从保证纵面行车视距考虑:
a. 视距s≤L(竖曲线长度)
Rm in
S2 3.98
( 4 -16)
b.s>L
2s 3.98
Rmin 2
(4 -17)
经比较,式(4-16)的计算结果较小,故作为标准的制定依据。
能力时。 4)经综合分析认为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合理
时。
§4.4 高等级道路上的爬坡车道
2.爬坡车道的设计
(1)横断面组成 爬坡车道设于上坡方向主线行车道右侧,宽度
一般为3.5m,包括设于其左侧路缘带的宽度0.5m。
§4.4 高等级道路上的爬坡车道
道路勘测第四章 纵断面设计
三、理想的最大纵坡和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
1. 理想的最大纵坡i1:是指设计车型即载重汽车在 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理想速度V1等速行驶所 能克服的坡度。 V1取值:对低速路为设计速度,高速路为上述载重 汽车的最高速度。
f i1
D1
i1=λ D1-f i1—理想最大纵坡
理想的最大纵坡固然好,但不是总能争取到。 因此,有必要允许车速由 V1降到 V2 以获得较大 坡度i2。V2称为允许速度。 2.容许速度V2:不同等级的道路容许速度应不同, 其值一般应不小于设计速度的 1/2 ~2/3 (高速路取 低限,低速路取高限)。
7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 等方面的要求。
• 一、竖曲线的计算公式 • 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 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设计上采用二次抛物线 作为竖曲线。
第三节 竖曲线
变坡点:相邻两条坡度线的交点。 坡度差:设变坡点相邻两条直坡段坡度分别为 i1和i2, 规定上坡为正,下坡为负。则相邻两坡度代数差即 为坡度差,用ω 表示,即 ω =i2-i1 i3
六、缓和坡段
在纵断面设计中,当陡坡的长度达到限制坡长时, 应安排一段缓坡,用以恢复陡坡上降低的速度。同 时,从下坡安全考虑,缓坡也是需要的。
《标准》规定: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 度应不小于最小坡长。
缓和坡段宜设置在直线或较大半径的平曲线上。在 地形困难路段可设置在半径较小的平曲线上,但应 增加缓和坡段的长度,使缓和坡段端部的竖曲线位 于小半径平曲线之外。
• 在非机动车交通比例较大路段:平原、微丘区一 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 ~5%。
道路交通设计4第四章 道路纵断面线形
4 700 800 900 1000 1100 1100 1200
5
600 700 800 900 900 1000
6
500 600 700 700 800
7
500 500 600
8
300 300 400
9
200 300
10
200
编辑ppt
三、平均纵坡
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 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相对 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且任意 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
竖曲线要素包括:竖曲线长度L、切线长度T、外距E。
T R
ω E L ω
图4.2 竖曲线要素
编辑ppt
三、竖曲线上的视距保证
夜间汽车在小半径凸形竖曲线上行驶时, 很难照到高 度较低的路面障碍物;而在小半径的凹形竖曲线上行驶时, 车头灯照在路面上的照距很短,也影响了视距。因此,在 夜间交通密度较大的道路,应采用大竖曲线半径。
1、确定最优路线; 2、确定设计速度并制定采用的平纵线形技术标准; 3、规划设计道路中心线; 4、重视环境保护。
编辑ppt
二、平、纵线形的配合
1、平、纵配合的原则 线形能自然诱导驾驶人视线,保持视觉连续性; 平纵线形技术指标均衡; 合成坡度组合适当,利于排水和行车安全。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应注意与自然环境和景观 的配合与协调。
编辑ppt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由几个连续上坡(或下坡) 路段组合而成时,应采用平均纵坡进行检验。
2、公路连续上坡或下坡,连续纵坡大于5%时应在 不大于表4.4所规定的纵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 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 表4.4最小坡长的规定。
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纵坡坡长限制
道路纵断面设计
非机动车车行道纵坡度宜小于2.5%。大于或等于2.5%时,应 按表5.2.5规定限制坡长。
道路纵断面设计
三2、、关最于小设坡计长标限高制的规定 理由:坡长过短,行车频繁颠簸;坡差较大时易造成
视线中断;不易设置竖曲线, 公路纵坡最小长度按下表规定:
道路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的数值,并 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城市道路最小坡长
道路纵断面设计
六、缓和坡段 1、城市道路 当道路纵坡度超过5%,应在不大于最大坡长的坡段之间设
置缓和坡段。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最小坡长的规 定。
2、怎么折减? 位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对道路最大纵坡度折减。
道路纵断面设计
四、最小纵坡 为保证路面、边沟排水顺畅,道路一般应考虑设置不宜小于
0.3%的纵即前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坡长。 1、 最大坡长限制 限制理由:长距离大坡对行车不利。持续上坡易使发
道路纵断面设计
高程 米 554
552
550
548
546
544 542 540 地质情况 坡度/坡长 填挖 地面高程 设计高程 里程桩号 平曲线 ×××设计院
三、竖曲线最小半径 这是对竖曲线半径作出的限制。 竖曲线最小半径要满足: (1)缓和行车冲击(径向的超重、减重不要剧烈); (2)行车时间不应少于3 s; (3)满足行车视距。
道路纵断面设计
§4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一、组合设计的原则 (1)自然地诱导驾驶员视线,保持视觉连续性; (2)平纵线形技术指标大小均衡,保持视觉和心理协调; (3)合成坡度组合得当,有利行车和排水; (4)注重与道路周围景观的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纵断面图的绘制
纵断面设计图是道路设计重要技术文件之一,也是纵断面设计的最后成果。 纵断面采用直角坐标,以横坐标表示里程桩号,纵坐标表示高程。为了明显地反 映沿着中线地面起伏形状,通常横坐标比例尺采用1:2000,纵坐标采用1:200。 纵断面是由上、下两部分内容组成的。上部主要用来绘制地面线和纵坡设计线, 另外,也用以标注数曲线及其要素;坡度及坡长;沿线桥涵及人工构造物的位置、 结构类型、孔数和孔径;与道路、铁路交叉的桩号及路名;沿线跨越的河流名称、 桩号、常水位和最高洪水位;水准点位置、编号和标高;断链桩位置、桩号及长短 链关系等。
第四章 纵断面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的基 本方法。学习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思路, 掌握纵断面设计图的绘制方法。
第一节 概
一、纵断面图
纵断面图主要由地面线和设计线组成。
述
地面线: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着中线 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 设计线:反映了道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 。由直坡段和竖曲线组成。
二、平面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时,其半径大小应保持均衡。平曲线半径如果不大于1000m, 竖曲线的半径应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 为了便于实际应用,把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形象地表示为图4-14所示。竖曲线 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 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如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置可不 受上述限制;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宁可把二者拉开相当距离,使平曲线位 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
当折减后的最大纵坡值小于4%,仍采用4%。
四. 最小纵坡
为使道路上行车快速、安全和通畅,希望道路纵坡设计的小一些为好。但是,在 长路堑、低填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通畅地段,为保证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 影响其稳定性,纵坡不应小于0.3%,一般情况下以不小于0.5%为宜。
五. 坡长限制
1.最短坡长限制 最短坡长的限制主要是从汽车 行驶平顺的要求考虑的。 ①如果坡长过短 ,使变坡点 增多,汽车行驶在连续起伏地段 产生的增重与减中的变化频繁, 导致乘客感觉不舒适,车速越高 越感突出 2.最大坡长限制 主要是对陡坡的坡长进行限制。 原因:车辆在陡坡上行驶时, ①上坡时使行车速度显著下降, 甚至要换较抵挡位克服坡度阻力; ②上坡时易使水箱“开锅”,导 致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 ③下坡行驶制动次数频繁,易使 制动器发热而失效,甚至造成车祸。 当陡坡由几个不同坡度的路段组 成时,应对其进行检验;检验方法有 两种:平均坡度法、百分比法。
②从路容美观、相临两竖曲线 的设置和纵面视距等也要求坡长 应有一定最短长度。
通常取9-10秒的行程距离。
各级公路纵坡长度限制
公路等级 计算行车速度 (km/h) 3
120
高速公路 100
1000
一 60 1200 100
1000
二 60 80
1100
三 40 60 30 40
四 20
80
1100
900
三、竖曲线最小长度
若竖曲线长度过短,汽车行驶过竖曲线的时间也很短,会使驾驶员产生变坡很 急的错觉,乘客也会感觉不舒适。应限制汽车在竖曲线上的行驶时间不过短,即限 制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应满足3秒行程。
四、竖曲线半径选取
(1)尽可能取大半径,一般应大于一般最小半径,只在特殊困难地段才能采用 极限最小半径。 (2)满足最小长度要求。 (3)按切线长度或E值选取半径。 (4)一般情况下,竖曲线半径应取50获100米的整倍数。
⑷.调整坡度线:检查各种指标的利用情况,对初定坡度线进行调整。如:最大纵坡 、最小纵坡、坡长限制、合成坡度、桥隧位置的坡度限制、交叉口限制、净空、平纵 线形组合等。
⑸.核对坡度线: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如高填深挖、地面横坡较陡路基 、挡土墙、重要桥涵以及其他重要控制点,检查坡角稳定、避让不良地质、高度要求 等情况。 ⑹.定坡:经调整核对无误后,逐渐把直线的坡度值、变坡点桩号和标高确定下来 。坡度值要求取值到千分之一,即0.1%。变坡点一般要调整到10m的整桩号上。相邻变 坡点桩号之差为坡长。变坡点标高是由纵坡度和坡长以次推算而得。 ⑺.设置竖曲线:拉坡时已考虑了平、纵结合问题,此步根据技术标准、平纵组合 均衡等确定数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
道路景观欣赏
第五节 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绘制
一、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
⑴.准备工作:纵坡设计之前在厘米绘图纸上,按比例标注里程桩号和标高,点 绘地面线,填写有关内容。收集和熟悉有关资料,并领会设计意图和要求。 ⑵.标注控制点:控制点是指影响纵坡设计的标高控制点。 控制性的控制 点:如路 线起点、终点,越岭垭口, 重要桥涵,地质不良地段的 最小填土高度,等。 经济性的控制 点:山区 道路还有根据路基填挖平衡 控制路中心填挖值的标高点 。如图4-16。 ⑶.试坡:以“控制点” 为依据,照顾多数“经济点 ”的原则,在这些点位间进 行穿插于取直,试定出若干 直坡线。(初定坡度线)
第四节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平纵配合主要考虑的是视觉上的要求,其中包含有安全问题(能否起到 诱导视线的作用),其次是考虑排水要求。设合
1、在两个凹形竖曲线间不要 插入短坡段; 2、平面长直线的末端不宜插 入小半径凹形竖曲线; 3、平面直线上不宜设小半径 凹形竖曲线; 4、尽量避免出现“驼峰”、“暗 凹”、“波浪”等视觉线形。
1200
4
纵 坡 坡 度 (%) 5 6 7 8 9
700
800
600
900
700 500
1000
800 600
800
1000
800 600
900
700
1100
9000 700 500
1000
1100
900 700 500 300
1100
1200
800 600
900 700
100 0 800 600 400 200
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
⑴.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重视景观要求。尤其在规划和选 线阶段,比如对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区、文物保护区等景点和其他特 殊地区,一般以绕避为主。 ⑵.尽量少破坏沿线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比如沿线周围的地貌、地形、天然 树林、池塘湖泊等。纵面尽量减少填挖;横面设计要使边坡造型和绿化与现有景观相 适应,弥补必要填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⑶.应能提供视野的多项性,力求与周围的风景自然地融为一体。 ⑷.不得已时,可采用修整、植草皮、种树等措施加以补救。 ⑸.条件允许时,以适当放缓边坡或将其变坡点修整圆滑,以使边坡接近于自然地 面形状,增进路容美观。 ⑹ .应进行综合绿化处理,避免形式和内容上的单一化,将绿化视作引导视线、 点缀风景以及改造环境的一种技术措施进行专门设计
I
i
2
ih
2
最大合成坡度: 最小合成坡度:合成坡度过小,会导致路面排水不畅,影响行车安全。 各级公路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 排水措施,以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第三节 竖曲线
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 竖曲线的形式可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在使用范围二者几乎没有差别。但抛物线在计 算上比圆曲线方便,因此设计中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
二、设计标高
纵断面设计线上的标高
⑴. 新建公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 二、三、四级公路:为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的地 段为设加宽、超高前的路基边缘标高。
⑵. 改建公路:一般按新建公路处理,也可视具体情况采用中线标高。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路基工程中采用一定的洪水频率作为路基防水设计标准, 称为路基洪水频率。
最⑤ 小。 填平 土原 高区 度应 要满 求足
口⑥ 前。 后桥 纵梁 坡隧 应道 较交 缓叉
二. 最大纵坡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
公路等级
计算行车速度 (km/h) 最大纵坡(%) 120 3
高速公路
100 4 80 5 60 5 100 4
一
60 6 80 5
二
40 7 60 6
三
30 8 40 6
四
20 9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设变坡点相临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和 i2,它们的代数差用 表示,即, i 2 i1 当 为“+”时,表示凹形竖曲线; 为“-”时,凸形竖曲线。
竖曲线长度: 竖曲线切线长:
L R
T L 2 R 2
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
h
x
2
2R
竖曲线外距:
对桥上及桥头路线的最大纵坡: 大、中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引道纵坡应与桥上纵 坡相同。小桥涵不做特殊要求。 隧道部分路线纵坡: 隧道内纵坡不应大于3%,但短于50m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制; 紧接隧道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
三. 高原纵坡折减
高原纵坡折减值
海拔高度(m) 折减值(%) 3000~4000 1 >4000~5000 2 >5000 3
E
T
2
或E
R 8
2
L 8
T 4
2R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1. 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 考虑因素:离心加速度不过大、停车视距要求。 两方面因素中,视距要求的最小半径值更大,因此,《标准》根据视距要求 规定了凸型竖曲线的极限最小半径,并将其值的1.5~2倍规定为一般最小半径。 2. 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 考虑因素:离心加速度不过大、夜间前灯照明距离要求、跨线桥下行车视距 要求。 三方面因素中,离心加速度不过大要求的最小半径值更大,《标准》据此规 定了凹型竖曲线的极限最小半径,并将其值的1.5~2倍规定为一般最小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