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爱德华氏菌病_病例报告

合集下载

养殖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养殖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文章编 号 :10 7 7 (0 8 0 0 8 0 0 4— 2 l 20 ) 3— 2 0— 5
养 殖 大 菱鲆 迟 缓 爱德 华 氏菌 的分 离
鉴 定 与 系 统 发 育 分 析
杨春志 ,王秀华 ,黄 健
( . 业部 海 洋 渔 业 资 源 可 持 续 利 用 重 点 开 放 实 验 室 ,中 国水 产 科 学 1农
析等方法对该菌进行了综 合鉴定 。结果显示菌株 10 11为革兰氏染 色阴性 、 氧化酶 阴性 、 触酶 阳性 , P2 E鉴 A I0 定系统鉴定为迟缓爱德华 氏菌 , 似率 达 9 相 9% 。测定 了其 1SrN 6 R A序列 , 长度 为 1 1 p 在 G n ak上经 49b , eB n 同源性 比对与迟缓爱德华 氏菌 聚为一类 , 同源性 达 9 % , 9 据此 鉴定为迟缓爱 德华 氏菌 ( w rs l ra 。药 E adiat d ) e a 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 10 对 多粘菌素较敏感 , 1 1 而对其它药物 中度或不敏感。
i s am n S a d n e i s l . Ch le g e tprv d t a h tan ha ihe iu e c n a f h f r i h n o g p n n u a i aln e t s o e h tt e sr i d h g r vr l n e.I e tfi g d ni n y meh d n l ig 1 RNA s q e c e t t o s icudn S r 6 e u n e t s ,ph soo i a a d bic e c l h r ce itc n p yo e ei y il gc l n o h mi a c a a t rsi s a d h l g n tc

新闻稿 大菱鲆疫病

新闻稿 大菱鲆疫病

新闻稿大菱鲆疫病近年来,随着大菱鲆养殖在我国迅猛发展,其细菌病已成为养殖中危害最重的疾病。

因此,必须正确诊断,及早防治。

大菱鲆(Scophthamusmaximus)是原产于欧洲的冷水性底栖鱼类,属鲽形目、鲆科,是英国、丹麦、挪威等许多欧美国家主要的养殖对象。

我国于1992年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成功引进,经过十多年的养殖尝试已初具规模,现已成为我国北部地区海水养殖业中又一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

随着大菱鲆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疾病危害也接踵而至,严重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

一、病毒性疾病1.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原:野村病毒(VER),球形,直径29nm左右,无囊膜,双RNA 病毒症状:病鱼体表发黑,腹部朝上,在水面旋转游泳或上下翻转,严重时沉入水底昏睡,肌肉痉挛呈扭曲状:脑、脊髓和视网膜神经坏死,空泡化,该病死亡率高达11%到60%。

流行:主要危害孵化后50天到70天的仔鱼。

防治: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以预防为主,可对育苗池水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原:胰腺坏死病毒(1PNV),圆球形,直径65nm,无囊膜,双RNA病毒。

症状:病鱼厌食,昏睡,不协调游泳;胃部膨大,并有白色粪便物排出;头部和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肠内无食物,肾脾造血组织坏死,肝窦间淤血,机体呈严重贫血态。

流行:在育苗期间0.1g到3.5g的稚鱼易患此病,当水温由11摄氏度升高到18摄氏度时,死亡率由30%上升到70%。

防治:以预防为主,可用50z/m3碘伏消毒:治疗时,欧美国家采用注射IPNV疫苗,效果良好。

3.病毒性红细胞感染症病原:红细胞感染症病毒,球形,直径80nm,RNA病毒。

症状:病鱼头部、鳍条,肌肉充血,腹部膨大,积水;皮肤和肌肉水肿,鳃丝粘液增多:肝褪色,体内红细胞减少,输氧功能低下,鱼体缺氧,贫血。

流行:在幼鱼红细胞中存活复制,主要危害幼鱼,全年均可发生。

防治:保持良好水质,以预防为主:育苗池水用1500ppm的碘伏处理有一定的效果。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引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引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菱鲆专家组二OO六年十二月前言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原产于欧洲的一种冷水性底栖海水鱼,隶属于鲽形目、鲆科、菱鲆属。

自1992年引进我国以来,以其适应低温生活,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容易接受人工饲料等优点,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一个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是在近几年的大菱鲆养殖过程中,大菱鲆疾病时有发生,养殖者为控制疾病发生,普遍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办法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

在不了解疾病流行特征和病原的情况下,常常盲目、超量使用药物进行预防,进而导致商品鱼药物残留的现象,影响上市销售。

同时过量使用抗生素类的化学药物,从长远来看会给大菱鲆的安全养殖带来较大的隐患,造成大菱鲆体内病原耐药性增强,药物使用加量的恶性循环。

为了广大养殖业者了解大菱鲆疾病,正确使用药物,保证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编写了这本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及用药指南。

希望通过本指南能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养殖观念,了解大菱鲆的常见疾病,掌握疾病预防措施和正确使用药物,实现大菱鲆的健康养殖,生产绿色、安全食品。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及用药指南一、大菱鲆疾病防治原则(一)更新养殖观念,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疾病防治原则大菱鲆养殖是以高密度、集约型工厂化养殖为主的产业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藻、贝、虾室外养殖方式。

它的养殖环境相对狭小,放养密度大,环境胁迫性高,容易诱发疾病;在养殖工艺上也相对复杂而精细,养殖操作则要求比较严格。

因此,对于疾病的防治要从改善养殖观念入手。

充分掌握工厂化养殖的养殖工艺和流程,选择健康苗种、定时监测水质、使用高品质饵料,进行正确、卫生的日常操作,都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治疗则是在疾病发生后所采取的一项辅助性措施,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菱鲆养殖密度较高,在养殖环境因子发生变化时极易引起应激反应,造成鱼体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疾病。

鲆、鲽鱼细菌性疾病症状及防治

鲆、鲽鱼细菌性疾病症状及防治

此信息由水产养殖网——搜渔利整理提供(/sell)1. 腹水病[病原] 由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感染引起,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μm~1μm×1μm~3μm,具有运动性。

[症状] 病鱼腹部膨胀,肛门扩张发红,有的鱼肠道从肛门脱出;解剖发现有出血性腹水,肝脏、肾脏发生脓肿性出血或肿大贫血,也有的出现肝脏局部坏死和出血。

[流行] 7月~8月20℃以上的高水温期为发病高峰期。

夏季水温越高,发病期越长,秋冬季的危害也越大,高水温长期持续,则发病危险性更大;从仔鱼到成鱼都可能患此病。

[防治] 养殖过程中要保持大的换水量,保持养殖环境清洁;要投喂洁净的配合饵料,并严格控制投饵量使鱼处在70%的饱食状态;降低饲养密度,减少鱼的应激性刺激;将病鱼迅速除去。

治疗可投喂抗菌素药饵,如1 kg饲料添加氟苯尼考2 g~3g,连喂7日~l0日。

2. 链球菌病[病原] β溶血性链球菌属 (Streptococus sp.)一种,革兰氏阳性的二链或连锁状的球菌,大小0.7μm~1.4μm,无运动性。

[症状] 病鱼摇摇晃晃,体色变黑;眼球白浊充血、突出;头部和上下颚发红,鳃盖内发红,鳍出血;解剖可发现腹腔内有积水,肠管发炎,肝脏出血。

[流行] 主要发生于高水温期。

[防治] 口服四环素类药物疗效。

但最好的预防措施是降低放养密度,避免过量投饵,清除残饵改善水质。

3. 滑走细菌病[病原] 海岸曲桡杆菌(Flexibacter maritimus)和曲桡杆菌属(Flexibacter sp.)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弯曲而长的杆菌,可滑行。

[症状] 病鱼各鳍糜烂、缺损,游泳缓慢,食欲下降;病症恶化时,头部腹面发红、充血,皮肤溃疡。

内脏一般无异常。

[流行] 春秋两季水温为15℃~20℃时易发生。

对3~10 cm的幼鱼危害最大,可引起大量死亡。

[防治] 掌握合适的饲养密度,提高换水率,投喂优质的饵料,饲养过程中,要防止鱼体受伤,尽量不使鱼的体表黏液脱落,若发现病鱼,早发现、早治疗,捞出病鱼,并与其它养殖池隔离。

中国北方地区养殖大菱鲆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中国北方地区养殖大菱鲆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防治 外用5 p m聚维酮碘溶液 (0%)药浴 p 1
7 巴斯德 氏菌病
病原 杀鱼 巴斯德 氏菌 症状 病鱼食欲减弱 ,继而离群独游或静 止 ,内脏有许多小白点 ,特别是脾脏和 肾脏内的
浸泡2 次 ,结合 内服土霉素 ,每千克鱼体重投 ~3
喂 5~8 ,连 用5 。 0 0mg ~7 d
克鱼体重添加3 ~7mg 0 0 ),连用 7 9 ,并且用  ̄d 4 p 强力霉素+ 0pm乳酸T 药浴5 ; 0p m 1 p MP ~7d
( 千克 鱼体 重添加5 ~8mg 每 0 0 )或者氟苯尼考 ( 每千克鱼体重添加1 ~3 g O 0 ),连用5 。 m ~7 d
8 假 单胞 菌病
4结语
黄鳝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人
病原 当水温过高 ,或黄鳝密度过大 ,或水 质恶化时 ,鳝体 表分泌 大量的粘液 ,在水 中发
酵 ,并释放出高的热能 ,导致水温剧增 ,进而使 黄鳝粘液大量分泌所致 。 症状 病鳝离穴 ,神经质窜游,相互缠绕翻 滚 ;体表粘液脱落 ,头部肿胀 ,极度不安。
2 )平时注重使用大黄苏打散拌料投喂。
5 链球菌病
病原 链球菌
症状
病鱼食欲减弱 ,慢游于水面 ,眼球突
病原 荧光假单胞菌或恶臭假单胞菌。 症状 高温期易发生 ,病鱼皮肤褪色,鳃盖 出血 ,鳍腐烂等 ,少数在体表形成含脓血 的疥疮 或溃疡 ;肠道 内充满土黄色但直肠部为 白色腐烂 状粘液 ,肝脏暗红色或淡黄色 ,幽门垂 出血 。
防治 1 )保持养殖环境 的清洁 ,避免放养密 度太大或投饵太多 ;2 )拌料投喂强力霉素或金
黑 ,鳃盖 凹陷 ,鳃丝发 白呈贫血症 ,有的肛 门微
红 ,腹部膨胀 ,各鳍基部、口部鳃裂后部均有出

大菱鲆养殖主要疾病防治

大菱鲆养殖主要疾病防治

大菱鲆养殖主要疾病防治大菱鲆养殖主要疾病防治【常见问题】大菱鲆养殖主要疾病防治有哪些技术要点?弧菌病:这是大菱鲆常见的细菌性疾病,症状表现于鳍充血、体表有淤斑、皮肤和肌肉组织出血或肠道发炎等,建议投喂海珍宝拌料进行预防控制,在配合饲料饵料中添加比例为4公斤/吨。

车轮虫病:是常见的寄生原虫,寄生于鳃部和体表,可用杀菌药浸浴杀毒。

链球菌病:病鱼眼球突出,眼周充血,鳃盖内侧充血发红或剧烈出血。

预防方法:建议每吨全价配合饲料中添加2公斤海珍宝,对链球菌病预防控制效果较好。

假单胞菌病:病鱼鳃盖出血,鳍腐烂,体表形成含有脓血的疖疮或溃疡,易发于夏初到秋季。

防治方法:①保持适中养殖密度;② 用海珍宝与饲料混合,添加比例为2~3公斤/吨爱德华氏菌病:病鱼腹部及两侧发生大面积脓疡,脓疡的边缘出血,病灶因组织腐烂发出强烈的恶臭味,腹腔内严重积水,幼鱼期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可用氟哌酸等抗菌药物治疗,但易产生抗药性;建议用中草药药物防制效果较好。

滑走细菌病:病鱼头部、躯干、鳍等处都发红出血,在发病后期引起皮肤溃疡或尾鳍腐烂。

低水温期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① 复方新诺明拌料;②每天每公斤鱼用渔必得拌料,连续投喂。

防治体会:①坚持预防为主方针;②早发现,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本人点评】本人为探索大菱鲆养殖方法的你整理了《大菱鲆养殖主要疾病防治》一文,另外,小瓜虫病也是常见寄生虫病,由于大菱鲆喜底栖群集生活,其粗糙不平的表皮使其受小瓜虫感染的机率增高。

同时,养殖密度大,投饵过量,水质过于富营养化等均会引起该病发生,本病一般多发生于夏季,以防为主,加大换水量改善水质,强化饲料营养,增强亲鱼体质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建议使用免疫增强剂海珍宝,添加比例为每吨配合饲料添加3公斤,效果显著;同时建议使用渔必得浸泡控制,增强亲鱼体质,浓度为2ppm。

牙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病及其病原特征

牙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病及其病原特征

经对 发生于 不 同的季 节及不 同月龄 的牙鲆病 例进 行
检验,发病牙鲆在临床症状上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至废 绝、游动迟缓或不正常、表现有上浮的趋势等。经对发
病濒死鱼及新鲜死亡鱼做病理变化的检验,发现外观 多 表现为腹部膨胀 ,个别表现有突眼 ,有的在体表 ( 包括
境,其中尤 以鱼类和受此菌污染的水源分离率为高。
为 1 ̄4 ℃ ,最 适 为3 ℃ ;适 宜p 范 围为5 5 . ,但 5 2 7 H . ~90
果均对供试的头孢唑啉、头孢拉啶、头孢噻肟、头孢曲
松 、头孢 他啶 、头 孢哌 酮 、头孢 吡肟 、氨 曲南 、庆 大霉 素 、妥布 霉 素、丁 胺卡 那霉 素 、新霉 素 、诺氟 沙星 、氧
氟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呋喃妥因、呋喃唑酮、恩
维普资讯
囫日
塑 旦 塑基
牙 鲆 迟钝爱德率氏茵病 及 其病 原 特征
爱德华氏菌属 (d a d J / a 的迟饨爱德华氏菌 E wrse/)
( tFa ,是 多种淡 、海 水养 殖 龟类 的 一种 重 要病 原 叵 a d)
杆 菌;择其 中的2 株做磷钨酸负染色 电镜标本后 ,置透
散) 。
2 生境 与 抗 性 .
对河北部分沿海区域牙鲆养殖场的病害调研中,对在发 病特征及病理变化等方向表现基本一致的病例进行了较 系统的检验 ,在对分离芮进行鉴定并选择代表菌株做人 工感染的致病性试验后,表明其均为迟钝爱德 氏菌感
迟钝爱德华氏菌广泛分布于 自然界,偶尔可从腹泻
病人或健康人的粪便、人和动物血液标本及人的尿液中 分离剑:但在健康人的粪便中极少见,一般带菌率在 1 %
以p . 较好;耐盐浓度 为O ~4 ,有 的在4 5 条件 H 72 % % .%

大菱鲆源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的分离鉴定

大菱鲆源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的分离鉴定

大菱鲆源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的分离鉴定作者:尚琨王斌刘欣高萍曲凌云来源:《河北渔业》2019年第01期摘;要:从患腹水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肝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细菌G1,经人工感染实验表明G1为引发大菱鲆腹水病的致病菌,且半致死浓度为LD50=1.21×105CFU·g-1。

采用常规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G1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1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的同源性达10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G1与杀鱼爱德华氏菌分支聚为一支,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确定G1为杀鱼爱德华氏菌。

药敏试验表明菌株G1对头孢曲松、环丙氟哌酸、左氧氟沙星等8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

关键词: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鉴定;药敏试验爱德华氏菌属肠杆菌科,广泛存在于水体环境中,一定条件下可使不同重要经济鱼类致病[1-3]。

2012年以前,世界公认的爱德华属有3种,分别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保科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Hoshinae)、鲶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

Abayneh等人对13株鱼类迟缓爱德华分离株按照表型和遗传表征进行归类划分,其中12株重新定义为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4]。

研究发现,杀鱼爱德华氏菌常引起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5]、白鲑鱼(Whitefish)[6]、尖吻鲈鱼(Lates calcarifer)[7]、斑点叉尾鮰(Channel catfish)[8]等鱼类病害的发生。

自2013年杀鱼爱德华氏菌从迟缓爱德华氏菌中分离出来重新归类为爱德华氏菌新种属以来,国内杀鱼爱德华氏菌引起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腹水症暴发的报道较少。

海水鱼病害- -

海水鱼病害-          -

海水鱼病害摘要:(一)虹彩病毒病 1、病症:病鱼严重贫血、体色变黑、鳃部苍白、鳃组织凌乱,鳃部微血管肥大,前肾明显肿胀,脾肿大。

如再有寄生虫感染,死亡率可达90%以上。

2、病原:虹彩病毒。

3、流行情况:1992年该病毒被日本学者发现,主要危害真鲷,1999-2001年福建养殖大黄鱼、鲈(一)虹彩病毒病1、病症:病鱼严重贫血、体色变黑、鳃部苍白、鳃组织凌乱,鳃部微血管肥大,前肾明显肿胀,脾肿大。

如再有寄生虫感染,死亡率可达90%以上。

2、病原:虹彩病毒。

3、流行情况:1992年该病毒被日本学者发现,主要危害真鲷,1999-2001年福建养殖大黄鱼、鲈鱼也发生类似症状,未确诊。

2003年4月,深圳进出口检疫局检疫出进口真鲷携带此病毒。

(二)淋巴囊肿病1、病症:病鱼的皮肤上、鳍上和眼球等处出现许多小疱状肿胀物。

这些肿胀物有各个分散的,也有聚集成团或联成片的密布于全身皮肤。

囊肿细胞大小一般为0.1-0.5毫米,大者可达1毫米以上。

除发生在鱼体表外,鳃、咽喉、肠壁、肠系膜、肝、脾、卵巢等器官上也可能出现。

2、病原:淋巴囊肿病毒。

3、流行情况:淋巴囊肿病是发现最早的鱼类病毒性疾病之一,目前已知有100多种养殖和自然水域中的鱼类受其感染。

发生在海水鱼类的有鲈形目、鲽形目和鱼屯形目中的一些种类。

我国养殖的鲈鱼、真鲷、红斑笛鲷、石斑鱼、牙鲆、大菱鲆和东方鱼屯等都曾发现过。

此病在10月至翌年5月,水温10-25℃时为流行的高峰期,在我国全年均可发生。

网箱养殖的感染率可达60%以上,池塘为20%-27%。

此病在2龄以上的鱼,一般不引起死亡,但鱼体较瘦,外表难看,失去商品价值;有的病鱼囊肿可脱落自愈。

对1龄的幼鱼可引起死亡,发病后两个月内死亡率可达30%。

4、防治:(1)人工繁殖用亲鱼应严格检疫,确保为无病毒感染的健康鱼;不购买带有淋巴囊肿病毒病症的苗种鱼进行养殖。

(2)对发病的养殖网箱或鱼池实施隔离,捞除病鱼并销毁,泼洒消毒剂和投喂抗菌药饵,防止继发性感染。

爱德华菌病

爱德华菌病

爱德华菌病(Edwardsiellosis)
【病原】病原为爱德华氏菌,革兰氏阴性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躯干腹侧皮肤及臀鳍发红,严重时鳃贫血。

肾脏型患者,肛门严重充血、发红,以肛门为中心,躯干部胀成丘状,甚至附近皮肤充血、出血,随之出现软化变色区;肝脏型患者,前腹部显著肿胀,严重时,腹壁穿孔,腹部各处皮肤出血,出现软化变色区。

斑点叉尾鮰及鲍鱼患病时,皮下还形成大肿块。

剖开鱼腹,可见病鱼肝肾肿大、软化,形成许多脓疡病灶,并可合并成大病灶。

肝肾表层的病灶,脓汁流出后,留下很大的洞穴,有时肝肾大半溶解消失,流出的浓汁恶臭,其他内脏、腹膜、体壁肌肉及皮肤也充血、发炎、软化,形成转移性病灶,以至坏死、解体、穿孔,引起败血症而死。

【流行及危害】经体表伤口及经口感染,易感鱼类有鳗、罗非鱼、斑点叉尾鮰、大口黑鲈、犁齿鲷、比目鱼、鲻鱼、牙鲆、红旗东方魨等。

该病流行于高水温期,自晚春至秋季均有发生,夏季为流行盛期。

大菱鲆造血器官肿大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

大菱鲆造血器官肿大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

大菱鲆造血器官肿大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作者:邓威徐赟霞赵良炜张丽来源:《天津农业科学》2015年第06期摘要:从患造血器官肿大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肾脏中分离到菌株NY79,对该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等综合分析,鉴定NY79为迟缓爱德华氏菌。

NY79菌株对健康大菱鲆进行人工感染的试验发现,感染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每条鱼的LD50为2.4×104 cfu,表明迟缓爱德华氏菌为大菱鲆造血器官肿大病的病原。

药敏试验发现,NY79对阿莫西林等17种药物敏感,对红霉素等4种药物具耐受性。

关键词: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药物敏感性中图分类号:S965.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6.011Abstract:The dominant bacterial strain, designated as NY79,was isolated from kidney which was diseased hematopoietic organs swelling of Scophthalmus maximus. The bioche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solated strain was studied by conventional method, such as16SrRNA. The result confirmed that the stain NY79 was Eduardsiella tarda. The challeng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by Scophthalmus maximus. with the pure culture of the isolated stain. The symptoms of the artificially infected fish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fected naturally. The LD50 of per fish was 2.4×104 cfu, it confirmed that Eduardsiella tarda was the pathogeny of the hematopoietic organs swelling ofScophthalmus maximus. Antibiotic sensitivity test showed that NY79 strain were sensitive toamoxicillin and other 17 kinds of antibiotics, and were resistant to erythromycin and other 4 kinds of antibiotics.Key words: Scophthalmus maximus; Eduardsiella tarda; artificial infecti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鲽形目(Pleuronectifoanes)鲆科(Bothidae)菱鲆属(Scophthalmus)鱼类,原产大西洋东北部区域,因生长迅速,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种针对多宝鱼疾病的疫苗问世

一种针对多宝鱼疾病的疫苗问世

一种针对多宝鱼疾病的疫苗问世
作者:暂无
来源:《江西饲料》 2016年第1期
科技日报北京1月4日电(房淑芬记者陈瑜)由于肉质鲜嫩少刺,学名“大菱鲆”的多宝鱼为人所爱,但近年来抗生素滥用导致的化学药物超标问题,让人心存芥蒂。

记者4日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历时10年,该校张元兴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望让我们吃上放心的多宝鱼——“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已获得国家新兽药一类注册证书,产品年内有望上市销售。

这是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也是世界首支获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疫苗。

爱德华氏菌病是海水养殖多宝鱼的一种严重细菌性病害。

“2006年我们分离鉴定出了高致病性菌株EIB202,研究了全基因组和主要致病机制,然后根据病原基因组特征,从众多菌株中最后精准筛选出了天然弱毒的、免疫性能好的EIBAV1菌株,并把它做成了疫苗。

”研究团队骨干、华东理工大学刘琴教授介绍说,由于疫苗是天然弱毒活菌,小鱼苗只需要在疫苗配置的水中“泡澡”3min即可增强免疫力。

研究同时发现,对与多宝鱼同属鲆鲽类的牙鲆、半滑舌鳎等鱼种以及鲆鲽类之外的鳗鲡等鱼种,该疫苗同样有效。

“除了做已有疫苗的扩展适应症研究外,我们还计划以迟钝爱德华氏菌为突破口,研制出鳗弧菌等3到5种针对多宝鱼主要疾病的疫苗,组成一个整体的防疫体系,覆盖多宝鱼各个成长阶段所需。

”张元兴说。

目前,张元兴和团队正和浙江诺倍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完善生产线和GMP规程。

(来源:科技日报)。

迟缓爱德华氏菌对大菱鲆巨噬细胞相关生物效应分子产生的影响

迟缓爱德华氏菌对大菱鲆巨噬细胞相关生物效应分子产生的影响
第 37卷 第 2期 2018年 3月
水 产 01.37 N o.2 M ar. 2O18
迟 缓 爱 德 华 氏菌 对 大 菱 鲆 巨噬 细胞 相关 生 物 效 应 分 子 产 生 的影 响
秦 蕾 ,孙 玉英 ,毕 可 然 ,高迎 莉
目前 较为 集 中 深 入 的 工 作 是 关 于 迟 缓 爱 德 华 氏菌各 种毒 力 因子 的研 究 ,包 括 T3SS、T6SS、双 组 份 系统 、溶 血 素 和 外 膜 蛋 白等 [7 引,但 对 迟 缓 爱 德 华 氏菌 复杂 的胞 内寄 生 机制 仍 缺 乏 足 够 了解 ,对 迟
噬 细 胞 凋 亡 ,减 少 活 化 巨 噬 细 胞 产 生 活 性 氧 和 一 氧 化 氮 等 杀 菌 效 应 分 子 来 达 到 其 胞 内 寄 生 和 繁 殖 的
目 的 。
关 键 词 :迟 缓 爱 德 华 氏 菌 ;巨 噬 细胞 ;细 胞 凋 亡 ;活 性 氧 ;一 氧 化 氮
中 图 分 类 号 :¥917.1
相 关 生 物 效 应 分 子 产 生 的 影 响 ,将 为 明 晰 该 菌 的 致 病 机 理 和 胞 内 寄 生 机 制 奠 定 基 础 。用 31 /45
Percoll密 度 梯 度 离心 分 离 大菱 鲆 头 肾巨 噬 细 胞 ,在 L一15细 胞 培 养 基 上 20 C培 养 24 h,Giemsa染 色 显
示 培 养 的 细 胞 符 合 巨 噬 细胞 典 型 的 形 态 特 点 ;体 外 培 养 的 巨 噬 细胞 以感 染 复 数 5O:1进 行 迟 缓 爱 德 华
氏 菌 的 侵 染 试 验 。采 用 比 色 法 ,荧 光 探 针 DCFH—DA 和 Griess法 动 态 分 析 不 同 毒 力 迟 缓 爱 德 华 氏 菌 感

养殖大菱鲆的爱德华氏菌病

养殖大菱鲆的爱德华氏菌病

养殖大菱鲆的爱德华氏菌病王印庚;秦蕾;张正;马爱军;张立敬【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07(31)4【摘要】2004年5月至2005年9月间,先后对潍坊、烟台、威海和青岛等沿海区域养殖的大菱鲆自然发生的6宗爱德华氏菌感染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病原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大菱鲆爱德华氏菌病的致病菌.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病具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感染形式.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可引起大菱鲆肾脏、脾脏、肝脏、肠、鳃、皮肤等器官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显著特点是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使得各器官组织出现巨噬细胞浸润现象.病鱼的组织病理变化以肾脏最为明显,包括巨噬细胞大量增生,多发性局灶坏死伴有渗出性炎症反应以及肉芽肿的产生;肾脏外观则显示异常膨大,正常组织转变为白色脓疡或豆腐渣状.本文属国内首次报道爱德华氏菌感染大菱鲆致病,为该鱼类的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总页数】9页(P487-495)【作者】王印庚;秦蕾;张正;马爱军;张立敬【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淮海工学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连云港,22200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1.42【相关文献】1.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病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J], 贾俊涛;曹际娟;陈吉祥;房保海;姜英辉;李正义2.大菱鲆养殖技术之一大菱鲆健康养殖技术指南 [J],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菱鲆专家组3.大菱鲆养殖技术之二工厂化无害养殖大菱鲆关键技术及探讨 [J], 张邦辉;陆裕肖4.大菱鲆养殖技术之一:利用育苗池工厂化养殖大菱鲆技术 [J], 朱孔文5.大菱鲆爱德华氏菌病:病例报告 [J], 张晓君;房海;陈翠珍;靳晓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鲆鲽鱼养殖常见病爱德华氏菌病防治技术

鲆鲽鱼养殖常见病爱德华氏菌病防治技术

Word
鲆鲽鱼养殖常见病爱德华氏菌病防治技术
1.病原:病原为迟钝爱德华氏菌。

菌体短杆状,革兰氏阴性,具有周鞭毛,运动活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惟独我们仔细的学习了多宝鱼养殖的学问,才干够在后期养殖多宝鱼过程中解决我们碰到的各种突发情况,有效的提升多宝鱼养殖产量。

2.流行状况:是牙鲆、大菱鲆养殖的常见病。

主要流行于夏秋时节(水温高于20℃),累计死亡率较高。

高温时节危害严峻。

3.症状:腹部严峻膨胀,腹腔内积水,呈胶水状,或弥漫气体使腹部膨胀。

肾脏肿大、有白点等,多数病鱼直肠脱落垂肛。

眼球外突,角膜混浊。

有时发生大面积脓疡,脓疡的边缘出血。

4.防治办法:降低养殖密度,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爽。

发觉此病时,天天每千克鱼用四环素药50~70毫克,制成药饵,延续投喂7~10天。

或用氟甲砜,天天每千克鱼用药20~30毫克,制成药饵,延续投喂5~7天。

- 1 -。

大菱鲆常见的几种病情

大菱鲆常见的几种病情

大菱鲆常见的几种病情第四节病害防治在养殖期间对于鱼病的防治应该以防为主。

平时还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新,养殖用水应经过严格消毒;采用新鲜并经严格强化、清洗、消毒的饵料投喂。

可以每15~20天要进行一次药浴,方法是使用(10~20)×10~6浓度抗菌素者(100~200)×10~6的福尔马林药浴1~2小时。

药浴时应在上半夜进行。

几种常见疾病的治疗:一、菌性败血症是由多种原因(如营养失衡、水质变坏等)引起的一种继发性细菌感染性疾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或多种细菌混和感染引起。

药物治疗方法对患病鱼用“药浴素”5ppm~8ppm药浴,每次药浴3小时,连用3天~~4天。

内服“复方盐酸环丙沙星”5g/kg,加“鱼用复方维生素”3e/ks,再加“抗病营养免疫素”1.5g/kg。

在大菱鲆养殖生产中常见的细菌性败血症具体表现为:细菌性出血病、腹水病、出血、肝、脾、肾组织坏死等。

该病流行周期长、死亡率高、患此病的鱼从发病到死亡仅3天~5天,是集约化养殖大菱鲆的主要病害之一。

其病鱼的症状及病理变化为:摄食下降,活动减弱,体色变黑,腹部膨胀。

各鳍基部、口部鳃裂后部均有出血症,病鱼在水体中行动迟缓阵阵狂游;解剖检查,可见肝脏变成土黄色、白色。

心、脾颜色暗红。

胃中无食、肠道有积水,肠壁变薄而透明,心、肝、脾细胞大量坏死,鳃盖凹陷,鳃丝发白呈贫血症。

有的肛门微红,大量坏死,并出现色素沉淀,肾组织结构紊乱,肾小管解体、坏死。

镜检腹水、血液水封片见大量运动细菌,非运动细菌少。

初步诊断为:暴发型细菌性败血症(出血症)。

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由嗜水气单胞菌,或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有些病鱼体表和鳃部有寄生虫寄生)。

引起细菌性败血症的原因为营养失衡:鱼类正常生长及抗病免疫机能需各种营养物质作保障,某一种物质缺乏或过量均会造成相关机能紊乱失衡,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是诱发该病的首要内在因素;水质变化:鱼类在自然生长时,水质生态指标基本合理,鱼很少得病,而高密度人工养殖鱼病频发。

大菱鲆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免疫应答

大菱鲆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免疫应答

大菱鲆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免疫应答冯守明;战文斌;绳秀珍;韩进刚;王菁;杨凯;李军;张丽【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9(039)002【摘要】用制备的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全菌和主要外膜蛋白(OMP)对大菱鲆进行腹腔注射及肛门灌注免疫,以Ig+细胞数量及血清抗体效价为指标,评价和比较大菱鲆对不同抗原的免疫应答水平.结果显示,注射2种抗原后,外周血中Ig+细胞数量及血清抗体效价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注射OMP大菱鲆的外周血Ig+细胞数量及血清抗体效价不显著低于注射灭活全菌大菱鲆(外周血Ig+细胞:P=0.390;抗体效价:P=0.300);肛门灌注2种抗原后,大菱鲆外周血和后肠中Ig+细胞数量及血清凝集效价亦均呈增加趋势,灌注OMP大菱鲆后肠、外周血中Ig+细胞数量和血清抗体效价均不显著高于灌注灭活全菌大菱鲆(外周血Ig+细胞:P=0.056;后肠Ig+细胞:P=0.163;抗体效价:P=0.195).结果表明,注射和肛门灌注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全菌和OMP均能够诱导大菱鲆产生针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本文结果对鱼类疫苗的研制具有参考价值.【总页数】6页(P203-208)【作者】冯守明;战文斌;绳秀珍;韩进刚;王菁;杨凯;李军;张丽【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天津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天津,300221;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天津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天津,300221;天津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天津,300221;天津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天津,300221;天津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天津,300221;天津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天津,3002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1【相关文献】1.养殖大菱鲆感染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毒力基因及ERIC-PCR分析 [J], 于新然;姚洪;叶仕根;黎睿君;李华;李强2.两种多糖作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灭活疫苗佐剂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免疫保护效果 [J], 隋虎辰;谢国驷;边慧慧;王秀华;张晓华;黄倢3.迟缓爱德华氏菌对大菱鲆巨噬细胞相关生物效应分子产生的影响 [J], 秦蕾;孙玉英;毕可然;高迎莉4.养殖大菱鲆感染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毒力基因及ERIC-PCR分析 [J], 于新然;姚洪;叶仕根;黎睿君;李华;李强;;;;;;;;5.“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和应用”项目通过验收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养殖大菱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开题报告

养殖大菱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开题报告

养殖大菱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养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由于如地理位置、养殖条件、养殖密度等因素的影响,病害也成为了水产品养殖的一大难点。

同时,由于水产品的特殊性,很多传统的治疗手段并不适用,因此急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案。

大菱鲆在水产养殖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感染的病理菌种目前尚未得到深入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大菱鲆病原菌,探究其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该种水产品感染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选取不同自然水域中的大菱鲆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经鉴定得到大菱鲆病原菌菌株。

利用生物学、生化学等方法进行菌株鉴定,并评价其致病力及毒力。

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病理学方法对大菱鲆致病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研究,结合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在宿主体内的分布和变化,并对其对病理反应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

最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菱鲆感染病原菌后免疫系统的变化,分析其免疫机制,并评价其免疫效果和安全性,为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预期研究结果1. 成功分离出大菱鲆致病菌并进行了鉴定;2. 对大菱鲆致病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探究,并结合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在宿主体内的分布和变化;3. 对大菱鲆感染病原菌后免疫系统的变化进行检测,分析其免疫机制,并评价其免疫效果和安全性。

四、研究意义和应用本研究探究大菱鲆感染的病原菌的鉴定、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该种水产品感染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和实际的依据。

其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水产品养殖企业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防止由大菱鲆感染病害引起的经济损失,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养殖大菱鲆常用饵料携带的细菌与其疾病发生的相关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养殖大菱鲆常用饵料携带的细菌与其疾病发生的相关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养殖大菱鲆常用饵料携带的细菌与其疾病发生的相关性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大菱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性海水养殖鱼种之一。

然而,由于养殖密度高、委托养殖等多种因素影响,大菱鲆养殖中常出现多种疾病,如内外寄生虫、细菌感染等,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

而养殖中使用的饵料则是影响养殖鱼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携带的细菌可对养殖鱼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

目前,国内外针对大菱鲆饵料携带的细菌进行的研究较少,对于其与大菱鲆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也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大菱鲆常用饵料携带的细菌与其疾病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为大菱鲆科学养殖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将选择养殖密度较高、发生较多疾病的大菱鲆养殖场为研究对象,采集养殖场内使用的饵料样品。

2.采样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随机取样以及重点采样相结合的方式,从养殖场内不同饵料的制备过程中采集潜在的细菌污染源,同时随机选取饲养池水样、鱼体脏器和鱼肉样进行对比分析。

3.实验内容(1)细菌分离与鉴定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鉴定,建立饵料携带细菌的数据库。

(2)细菌数量测定采用平板计数法对饲料样品的细菌数量进行测定,探究不同饵料对细菌数量的影响。

(3)细菌对大菱鲆的感染性试验选择部分鉴定为致病菌的细菌,对大菱鲆进行感染性试验,观察细菌在大菱鲆体内的生长情况以及对大菱鲆免疫系统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4.分析方法采用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绘制采样点分布地图以及饵料携带菌株分布热力图,分析不同饵料污染水平和种类的异同,同时构建感染模型并拟合数据,分析不同细菌菌株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率以及菌株间的竞争关系等。

三、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能够建立饵料携带细菌的数据库,探究不同饵料对细菌生长的影响规律,分析细菌菌株对大菱鲆的感染性差异,进而预测和预防大菱鲆养殖中出现的常见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10-29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02220502D) 作者简介:张晓君(1969-),女,副教授,博士。

*通讯作者,E -mail :fangh aih b @大菱鲆爱德华氏菌病:病例报告张晓君,房 海*,陈翠珍,靳晓敏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动物科学系,河北昌黎066600)摘要:对不同养殖场所发生的3起大菱鲆(T urbo t,S cop hthalmus max imus L.)暴发病害进行了调查,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提示为败血感染症。

经细菌学检验确定系迟钝爱德华氏菌(E dw ar dsiella tar da )所引起的爱德华氏菌病(Edwa rdsiellasis )。

通过对分离后纯培养的18株菌的生物学性状测定,确认均为典型的迟钝爱德华氏菌野生型(E .tar da w ild ty pe )菌株;血清型检定表明均为同一血清型。

人工感染试验更确证了其相应的病原学意义及较强的致病作用。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头孢唑啉等28种抗菌药敏感、对苯唑青霉素等9种抗菌药耐受。

关键词:大菱鲆;爱德华氏菌病;迟钝爱德华氏菌中图分类号:S 85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545(2007)04-0516-05Edwardsiellasis and its pathogen in the turbot (Sco phthalmus maximus L .):A case reportZHA NG Xiao -jun ,FANG Hai *,CHEN Cui -zhen ,JIN Xiao -min (Faculty of Animal S cience ,H ebeiN ormal Univ ersity of S 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li ,H ebei 066600,China ) Abstract :A sur vey was conducted o n t hr ee cases of epidemic disease in turbo t (S cop hthalmus max imus L .)in different far ms of Hebei and L iao ning pro vinces,the r esults sho wed that all ex amined cased was determ ined as Edw ar dsiellasis caused by Edw ards iella tard a t hr o ug h iso lat ion and identificatio n of the pathog enic bacter ia.T he main biolog ical pro per ties of 18str ains w ere det ect ed,all ex amined str ains belo nged to t ypic E .tard a wild ty pe.Ex aminatio ns o f sero type show ed t hat 18st rains hav e the sam e ser ot ype .Ever y one repr esentat ive str ains iso lated fro m these infections w er e pro ved to be t he cor r esponding primitive ca usal a gent of the disease and possess the stro ng pathog enicity by ar tificial infect ion ex per iment o f healt hy turbo t. Key words :T urbo t (S cop hthalmus max imus L .);Edwar dsiellasis ;Ed w ar dsiella tard a *Corr esp onding author ,E -mail :f anghaihb @ 大菱鲆是由欧洲引入我国的名贵经济鱼类,随着大菱鲆工厂化养殖的不断发展,由于养殖设施及管理不规范、苗种和成鱼频繁交易及养殖大环境恶化,大菱鲆病害日渐严重[1]。

2003-2004年间,我们对辽宁及河北大菱鲆养殖场发生的3起病例进行了调查,诊断为由迟钝爱德华氏菌(E dw ardsiella tarda )所引起的感染。

本文报告了有关的发病情况及相应病原的主要生物学性状,为该病的防制提供了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检验 对辽宁、河北3起大菱鲆养殖场发病鱼群进行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检验调查,取病变材料做抹片镜检,并做了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1.2 细菌分离 取上述病例经病理变化检验的病(死)鱼的肝、脾、肾、腹水(含胶胨状物)等为材料,分别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营养琼脂(含7%家兔脱纤血液的营养琼脂)培养基,28℃培养24~48h 做细菌分离;分离细菌后,分别选取纯一或优势生长的细菌菌落移接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做成纯培养(28℃培养24h)供鉴定用。

1.3 细菌鉴定1.3.1 形态特征检查 取上述纯培养菌,分别移接于普通营养琼脂斜面每株各2管,分置28℃、37℃条件下培养18h 后制备成涂片标本,经革兰氏染色镜检细菌形态。

1.3.2 菌落特征检查 取上述纯培养菌,分别做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营养琼脂(分别为含7%家兔脱纤血及含7%绵羊脱纤血的营养琼脂)、庆大霉素琼脂、硫代硫酸钠柠檬酸钠胆酸钠蔗糖琼脂(T CBS)、麦康凯琼脂、伊红美蓝琼脂、沙门菌志贺氏菌琼脂(SS琼脂)、胰胨大豆胨琼脂(TSA)、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琼脂(XLD)等培养基平板,28℃培养24、48h分别检查细菌生长情况及菌落特征。

1.3.3 生长特性检查 取上述纯培养菌,分别接种于细菌生化特性鉴定用的培养基中,按常规进行氧化酶、接触酶、糖(醇及苷)类代谢、H2S、吲哚、OF试验、枸橼酸盐利用(Sim mons)等较系统的生化特性测定。

1.3.4 菌种归类判定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按《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2]、《Bergey's M anual of Deter minative Bacterio logy》[3]、《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 y》[4]、《Bacterial Fish Pathogens:Disease of Farm ed and Wild Fish》[5]等进行较系统的理化特性测定,根据结果进行菌种的归类判定。

1.4 血清型检定 将上述纯培养菌分别移接于普通营养琼脂斜面,28℃培养24h作为凝集原,与用本实验室从牙鲆爱德华氏菌病所分离的典型迟钝爱德华氏菌(HC010907-1株)制备的全菌体(OK)抗血清(强化免疫家兔制备),做玻片凝集试验,以呈现明显凝集(++)判为阳性反应。

在此基础上,将上述纯培养菌分别移接于普通营养肉汤管(5m L/管)28℃培养24h作为凝集原,分别与前述OK抗血清做试管凝集试验,以仍能呈现明显凝集(++)的抗血清最高稀释倍数(管)作为相应抗血清的效价,并以凝集效价相同或仅相差1个抗体滴度判为同种血清型菌株。

1.5 人工感染试验 择上述从每起病例分离并经鉴定后的各1个代表菌株,分别对健康大菱鲆做人工感染试验。

方法为将供试菌株接种于普通营养肉汤28℃培养18h作为供试菌液,经腹腔接种体长15 cm左右的健康大菱鲆,每个菌株按0.3mL/尾接种感染6尾,同时设立同剂量、同批无菌营养肉汤接种的对照,均隔离养殖于试验水簇箱中,每天观察其感染后的发病与死亡情况,以复制出同自然病例样的感染症并能重新分离回收到原感染菌作为相应病原菌的判定指标。

1.6 荧光抗体法检验 用1.4中所述的OK抗血清为一抗、商品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 C)标记的羊抗兔Ig G荧光抗体为二抗,分别对上述菌株的纯培养菌及人工感染死亡大菱鲆的肝组织做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检验,以菌体呈现特异荧光判为阳性反应,同时以嗜水气单胞菌(A.hy drop hila)作为对照进行特异性检验。

1.7 药物敏感性测定 择上述从每起病例分离的各2个菌株,采用琼脂扩散法(K-B)进行对常用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测定,以出现的抑菌圈直径作为相应的敏感与耐药判定指标[6]。

2 结果2.1 发病情况与主要病变特征 所检3起病例(其中病例No.1来自辽宁,病鱼为5月龄左右;病例No. 2和No.3均来自河北,No.2病鱼为3月龄左右、No.3病鱼为15月龄左右)摄食减少或基本不摄食、游动迟缓或不正常、离群飘浮水面或有上浮趋势等,有的病鱼在病死前出现变色现象;分别取其发病频死及新鲜死亡鱼进行主要病变的检验,见表1。

表1 所检3起大菱鲆病例的发病及主要病变情况病例养殖量/尾发病数发病率/%死亡数死亡率/%病检数主要病变No.112000400033.3150012.5106尾腹部膨胀,8尾在体表(头、口、鳃盖、下颌、腹面等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肝、脾、肾等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肿胀,8尾的肝出血、2尾的肝贫血色淡,5尾存在少量不很透明的腹水No.28000300037.520002515均有腹面不同程度出血,9尾有少量不很透明的腹水,均表现肝、脾、肾不同程度的肿胀No.37000150021.480011.485尾腹部充血变红,2尾眼球突出、眼球和眼眶严重出血,6尾腹部膨胀,3尾肠管脱出肛外且肠管红色,均表现肝、脾、肾不同程度的肿胀,6尾的肝、肾、肌肉有出血现象 注:表中所列发病、死亡数量及百分率,为在检验时统计的数字2.2 肝组织中的细菌 随机取上述经病变检验后的每起病例各3尾共9尾鱼的肝组织,做抹片后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均存在数量不等但均较多、同形态且大小基本一致的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散在或个别成双排列、无芽孢、大小多在0.5~0.9 m ×1.0~2.0 m(个别较大的长3.0 m)的杆菌。

2.3 细菌分离鉴定与确定分类位置2.3.1 细菌分离与纯培养 取2.2中所述的9尾被检鱼的肝、脾、肾、腹水等材料,按1.2中所述方法做细菌分离,结果均分离到数量不等但均为多量且纯一的同种细菌的菌落(表2)。

分别取每尾鱼的肝、肾(腹水)分离菌的1个菌落(每尾鱼各2个)按1.2中所述做纯培养2株,如此共9尾鱼的18株,分别按分离地和分离日期(年、月、日)及株数进行编号(每起病例3尾鱼的6株),具体为病例No.1的6株为LH031120-1至LH031120-6、病例No.2的6株为HT040308-1至HT040308-6、病例N o.3的6株为HT040620-1至HT040620-6,置4℃冰箱保存供鉴定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