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登泰山记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姚鼐》赏析+教案+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姚鼐》赏析+教案+课件

课文原文登泰山记姚鼐【原文诵读】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知识点总结01【知识目标】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实词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多种文言现象。

2.理清本文思路,学习借鉴本文比喻、拟人的手法,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3.感悟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02【相关资料】1.作者姚鼐,清朝桐城派古文家。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著有《惜抱轩全集》。

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2.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登泰山记》注释、翻译、简答题【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注释、翻译、简答题【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姚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注释默写:①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姚鼐(1732-1815),字姬传,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

④【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⑤【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⑦【以】在。

⑨【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⑩【齐河、长清】齐河县、长清县,都在山东省。

⑪【限】界限。

⑫【是月丁未】这个月的丁未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⑬【朱孝纯子颖】朱孝纯,字子颖。

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⑭【磴】石阶。

⑮【环水】水名,又名“梳洗河”。

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

”⑯【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山。

⑰【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⑱【中岭】山名,又名“中溪山”。

⑲【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

限,门槛。

⑳【云】助词,无实义。

㉑【几】几乎。

㉒【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负,背。

烛,照。

㉓【城郭】指城市。

㉔【徂徕】山名,在泰安城东南。

㉕【居】停留。

㉖【戊申晦】戊申日月底这一天。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㉗【五鼓】五更。

㉘【日观亭】享名,在日观峰上。

㉙【漫】弥漫。

㉚【稍】逐渐。

㉛【樗蒲】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樗蒲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

㉜【极天】天边。

㉝【采】同“彩”。

㉞【丹】朱砂。

㉟【东海】泛指东面的海。

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并不能看见东海。

㊱【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

㊲【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绛,大红。

皓,白。

驳,杂。

㊳【偻】脊背弯曲的样子。

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说“若偻”。

㊴【岱祠】东岳大帝庙。

㊵【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㊶【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㊷【显庆】唐高宗的年号(656-661)。

《登泰山记》姚鼐原文、注释、翻译、背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姚鼐原文、注释、翻译、背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姚鼐资料【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课下注释】①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姚鼐(1732-1815),字姬传,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

②【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

③【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西王屋山,东流到山东入海。

④【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⑤【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⑥【古长城】古代的长城,指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分界。

⑦【以】在。

⑧【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

《登泰山记》原文、课下注释、翻译【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原文、课下注释、翻译【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姚鼐资料【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课下注释】①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姚鼐(1732-1815),字姬传,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

②【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

③【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西王屋山,东流到山东入海。

④【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⑤【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⑥【古长城】古代的长城,指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分界。

⑦【以】在。

⑧【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

乾隆,清高宗的年号(1736-1795)。

《登泰山记》PPT优秀课件

《登泰山记》PPT优秀课件

问 题 探 究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3.试概括这一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明确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 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 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 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从形状、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绚丽壮美的日出图景。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 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 --日观峰。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明确 “皆”。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 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句子显得顿挫有力。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汶水(wèn) 济水(jǐ) 徂徕(cú lái) 樗蒲(chū pú) 绛皓(hào)
初读课文 【思考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明确 以游踪为主线,以时间为辅线。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阳:山的南面 ②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水 ③当:在
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 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 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 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练习题(挖空实词释义+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登泰山记》练习题(挖空实词释义+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挖空实词释义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句式:)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句式:)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成五采.()。

(句式:)日上,..()云一线异色,须臾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二、理解性默写1.《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

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

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表格
何人 何时 何故
何地 何景
赤壁赋
苏子与客
登泰山记
姚鼐与知府朱孝纯子颍
元丰五年,壬戌之秋,七月 既望 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 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赤壁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
乾隆三十九年秋《四库全书》初 稿完成,姚鼐因自己病羸、双亲 高龄需奉养为由致仕。 泰山
月光下的江面及联想历史人 泰山的日落与日出的壮美及人文

景观
结构图示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任务活动二 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
《赤壁赋》
游赤壁经过
观月出景象
历史人物
重点语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
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独立,羽化而登仙。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
各自特点
清幽朦胧的风景
英雄伟业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者
任务活动二 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
苏轼是在人生中采取滚太极的方式,在不断重复自己
经历的状态下前行。而姚鼐是超脱出俗世羁绊,开辟了 一条新路。人的生活时代不同、性情不同、理想不同、 面对的困难也不同,我们很难对二人的取舍做是非判断。 只是以苏轼如此才华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不能 说不是一种遗憾……二人面对自然山水的不同感悟给我 们的启示是:面对困难,融入山水中,我们的心胸会豁 然开朗;面对困难,我们的出路也可以有多种,坚持与 放弃都是一种选择,都是一种智慧。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泰山记》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

学习本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走进本文,可以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同时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鉴赏《登泰山记》的艺术特色三、教学重点文脉梳理、感受与分析本文的简约之美四、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独特的学术趣味五、课前准备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山水游记散文,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已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在前面两节课中,我们已经疏通了整篇文章的大意和重点字词义,对文章的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

(一)、借古名人,说说泰山情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句话是说孔子登上东山后觉得鲁国显得很小,登上泰山后,就认为天下变小了,这是孔子登泰山的独特感受。

其实,在中国古代,登泰山后产生这种独特感受的,不止孔子,比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其中所表之意相似。

历史上诸多诗人都到访过泰山,当然也不乏历史名人,比如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宋真宗赵恒等。

中国古人的泰山情结足以体现。

泰山,五岳之首。

传说泰山为盘古开天辟地后其头颅幻化而成,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中国人自古崇拜泰山,历代帝王君主大多在泰山进行封禅和祭祀,各代文人雅士亦喜好来此游历,因此产生了许多的诗文佳作。

其中姚鼐的《登泰山记》,就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二)、回顾文脉,感受简约之美交代泰山的地理位置-记述登山经过-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交代署名第1段,按照面、线、点的极简顺序,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

第2段,通过详写登山的过程,其中又用几个极简的字“登-循-越-复循-至”记叙了登山路线。

《登泰山记》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五 段
深青色,深绿色 古:平整方正。今:数学名词
山 多 石 , 少 土 。 石 苍 黑 色 , 多。平 方 , 少 圜 。 少 杂 树 , 多
Xià,石缝
同“圆”
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
表并列 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
《登泰山记》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 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结合你的 阅读体会,思考本文在选材和语言上的 特点。
本文写作特点
• 1、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本文对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抓住景物特征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例如:写泰山高峻,主要Βιβλιοθήκη 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
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来进行烘托。作者在严寒中登山,全文无一
• 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
姚鼐:nài
汶水:wèn
子颍:yǐng
砌石:qì
徂徕:cú lái 戊申:wù
绛皓:jiàng hào 少圜:yuán
若偻:lǚ
须臾:xūyú
济水:jǐ 为磴:dèng 樗蒲:chū pú 石罅:xià 人膝xī
第一段: 概括介绍 地理形势
南北分流 南北分界
汶和济 面 古长城 线
干支纪年换算方法
天干:年份(公历)减3,除以10所得的余数 地支:年份(公历)减3,除以12所得的余数
2023年换算成干支纪年: 天干:(2023—3)/10=1010 余数为0 癸 地支:(2023—3)/12=168 余数为4 卯

三 尽,尽头
同“彩”
段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 登泰山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登泰山记》-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答案: ( 1)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2)磴几不可登 (3)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山,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作者简介
姚鼐(1732—1815),字姬传,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 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 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 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 州梅花、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课后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自京师乘风雪 (2)越长城之限 (3)世皆谓之天门云 (4)磴几不可登 (5)苍山负雪 (6)明烛天南
乘:__动__词__,__这___里__是__“__冒___”__的意思 限:__名__词__,__界___限___________ 云:__助__词__,__无___实__义_________ 几:__副__词__,___几__乎___________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 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 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 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资料链接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 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 (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 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条理清晰,简明达意。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 《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 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 等。

部编版高中语文《登泰山记》知识点专练

部编版高中语文《登泰山记》知识点专练

部编版高中语文《登泰山记》知识点专练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
2.在《登泰山记》中,“”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在
“”这四句用很少的笔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以及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

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凸显了天气的恶劣。

5.在《登泰山记》中,“”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6.《登泰山记》,日出之前,“”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

其中“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

7.《登泰山记》,“”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

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了解作者姚鼐及桐城派的相关知识,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 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背诵全文。 3. 学习本文烘托手法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本文简练的 语言特色。
2
作者简介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 (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 “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 《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 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 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重点写了日观亭附近的建筑和下山路上的石刻等名胜 古迹,可说是一幅日观峰古迹图。既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 也有助于表现泰山的整体风貌和悠久历史。
8. 结句“雪与人膝齐”能否删掉?
不能。结句把作者在深雪中迈步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 漫的泰山形象融为一体,既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又留有 令人回味的余地。
13
内容小结
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
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
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
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
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6
资料链接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
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
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
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
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
14
主题归纳
这篇游记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 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 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
15
深入探究
1.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游泰山时的所见所思的?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作者按照“交代泰山地理形势、位置—记叙登山过程—描绘 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的顺序描写的。
4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 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 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 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 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 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5
知识卡片
记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 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小石潭 记》写景,借凄清的景抒发作者被贬后的凄凉之情;《核舟记》状 物,通过对核舟的介绍说明,赞扬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桃花源记》叙事、写景,表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 不满;《岳阳楼记》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议论,表明 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登泰山 记》写景、叙事,描写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 情。
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居雾”以静 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 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 雄伟。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 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 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11
6.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 写景物变化的?突出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
旅程特点:艰苦。“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 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把从京 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与实际情况吻合,又充分表现了旅途 的艰苦。天气恶劣,路途遥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来登山,由此我们看到了 作者的形象特点: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
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的。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
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
偻。
12
7.第4 段写泰山的人文景观,重点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9
3.请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 由南麓登→循中谷入→越中岭 →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是写泰山山顶雪后美景的名句,请赏析。 “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烛”字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10
5.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试 分析。
文章紧紧围绕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 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 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带领我们感受祖国 山河的壮美,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 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 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3
题目解说
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 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 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 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 和所见所感。
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 然 后 以 古 长 城 作 为 参 照 物 , 表 明 泰 山 最 高 峰 —— 日 观 峰 的 位 置 , 是 “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
2.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程的什么特点?由 此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7
碧霞元君 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 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 老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碧 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带 有浓重的道教色彩,是对道教女神的尊称。 传说其为东岳大帝之女,司职为使妇女多 子,并保护儿童。
8
课文探究
1. 开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作者鸟瞰泰山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