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23登上地球之巅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3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简介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2. 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活动简介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

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峰,他们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役”。

4月11日,上升到7300米高度。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5月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

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

于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3.阅读鉴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3.阅读鉴赏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3.阅读鉴赏1.【题目】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王富洲、屈银花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变得非常()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花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

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屈银花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而()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1.文中空白处选词应是()。

A.外形高大大胆果断B.轮廓低矮果断大胆C.轮廓低矮大胆果断D.外形高大果断大胆2.选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析文中两段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显示攀登珠峰最艰难的障碍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障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文表现出运动员怎样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他们想了些什么?请写一段心理描写,模拟他们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该题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赏析《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顿,只带最少最必需的装备,诸如冰镐、登山鞋、毛线衣、夹克衫、短裤、衬衣、绒衣、护耳、围巾、毛巾、手套、袜子以及防寒帽、冰锥、雪锥、望远镜、油画笔、日记本、照相机等。

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样的装备显得异常简陋,但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登上顶峰!越向上攀登,山路越险峻,空气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

但是这四位登山队员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垂死欲睡的魔影。

他们喝着雪水,吃着黑黝黝的生米团,八天八夜还没有离开海拔8500米的登山出发点。

凶恶的夜风像狼嗥似的在珠穆朗玛峰顶附近呼啸不已。

黑暗中,无数荧荧繁星,像撒落在天幕上的颗颗明珠。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果断而毅然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知识点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

即使如此,他们前进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

因为从5月17日上山以来,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消耗巨大。

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 70米。

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一连滑倒好几次。

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

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歪,便扑通一下跌落到原来的地方。

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大家不得不停下来想办法。

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高墙的经历。

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

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

事迹:1960 年 5 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路上危险重重,困 难重重,刘连满甘当人梯,让自己的队友攀登上“第二台阶”。即将达到顶峰时,他 为了不连累队友,放弃登顶。在等待队友胜利返回时,他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 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们。他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 的献身精神,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生命赞歌。 颁奖词:他把别人当成自己,有困难时候,他愿意付出自己,别去问值不值, 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的,坚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四)析景色描写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 哪里? 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 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 “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 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 ” 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 ” 闪耀。 ”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 松, 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 给人美的享受。 (五)辩探险意义 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赞歌不断。回读课文,再迁 移课外,撷取精彩文章、精彩片断共同品读,我们将又是一次心灵的震颤、情感的 升华。
情景导入: 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板书课题——释“巅”。补题:登 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8844.43 米[2005 年]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 其 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1953 年希拉里和丹增首次从南 坡成功登上珠峰,而在 1960 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 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 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可出示相关图片) 一、检查预习 1、字词认读 缭绕 滞留 2、本文节选自长篇通讯 名 砭骨 窒息 履践 匍匐 崔巍 养精蓄锐 ,中国著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登上地球之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登上地球之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word23.《登上地球之颠》【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概括故事内容,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

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4.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①登山队出发。

②X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余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③黑夜中,由于缺氧,X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④处于半昏迷状态的X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

⑤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⑥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二、品味探究1.登顶过程中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三大困难?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寒冷、黑夜和缺氧。

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

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2.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突出队员的精神外,还不时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等等。

这些描写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节阅读的情绪。

1 /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3 .登上地球之巅》研讨课教案_3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3 .登上地球之巅》研讨课教案_3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2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4、学习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团结协作、英勇献身的精神。

□学情分析1、学生对长篇的记叙文的学习普遍感到棘手,需要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2、七年级学生缺乏对当时攀登珠峰的相关情况的理解,需要提供助读资料,引导进入文本。

□教学方法:速读、品味、探究。

□教学重点:理解登山队员的形象和全文主旨。

□教学难点:速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

□教学准备:提前预习,在熟读中产生问题;做好课件,尽量简单实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导入语】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然后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这段视屏记录的是我国的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时的部分情景,在半个世纪以前有一群中国人从北坡登上了环境非常恶劣的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他们为什么能创造这个奇迹?凑巧的是报道这个奇迹的人又是我们湖北黄冈人郭超人,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呀,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景吗?让我们一起化身成小超人,重走珠峰路,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郭超人先生的《登上地球之巅》。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超人带你重走珠峰路)【主问题1】登山队员们是如何登上峰顶的?1、填表格,知内容。

【方法指导】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全文,根据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找出关键词句。

.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珠峰海拔8500米左右王富洲、屈银华、刘连满、贡布登山队出发第二台阶第二台阶以上珠峰海拔8830米左右珠峰峰顶2、展图示,说过程。

【方法指导】结合表格内容,看图回顾。

【过渡语】是啊,登山队员们勇攀高峰的一幕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英雄们仍然能够成功登顶,那么,他们依靠的是什么的支撑?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全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能够体现登山队员们的精神品质。

23 登上地球之巅

23 登上地球之巅

2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砭骨、履践……”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复述文章内容。

3.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4.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5.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诵读法。

指导学生自主快速阅读,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并概括内容要点。

3.讨论与点拨结合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如课文叙事的详略安排和描写自然环境语句的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体悟人物精神风貌,激发民族自豪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奉献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与难点: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2.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理解作者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珠峰景色的目的。

教师准备:1,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2.搜集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简介背景资料。

通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体味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献身精神的探索者。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教师:同学们,高度为8848.13米的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新人教版).doc

创作情 境引入 主题
2 分钟
情景引入 激发兴趣
对新课充满兴 趣
感知目 标
2 分钟
创设目标 情境
1、 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 2、快速浏览问题生成单,明确教学的任务。
学生能够认真 阅读问题生成 单上的问题, 明 确本节目标。 1、 能 够 进 行 二次自学 能够深入 进去,再次 提出疑问。 2、 能 够 解 决 生成单上
创设情 境引人 入胜
2 分钟
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 教学兴趣
展示目 标
2 分钟
创设交流 情境
学生能够认真 阅读并进行记 忆以备新课教 学 1. 能 够 进 行 二次自学能够 深入进去, 再次 提出疑问。 2.能够记录你 的疑问
自主教 学二次 生成
12 分钟
创设思考 情景
小组合 作二次 生成
14 分钟
创设交流 情境
1、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2、 教师重点关注平时交流不积极的同学。 预设问题: 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 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 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班级合 作问题 生成
9 分钟
创设交流 情境
己能够解决的额问题写出思路关键词。 3、 学生展示能够解决 问题的答案,引导其他同学 认真倾听、思考、补充记录。 4、指导语文学科组任记录班级没有解决的问题,准 备问题解决课上解决。 1. 教学中你有何收获与体会?
总结 归纳提 升意义
3 分钟
创设反思 情境生总结知识点 体会自主教 学二次 发现
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 10 分钟 创设思考 情景 2.提示学生记录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要点。 3.对学生进行整个教学过程的督促,和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23登上地球之巅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23登上地球之巅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诊断性测试
1.C 点拨:呼啸xiāo应为:xiào
2.B 点拨:“侦查”应为:侦察
3.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养精蓄锐:保养精神,蓄积锐气。

点拨:结合句子进行解释,如:“崎岖”的意思只能选择“形容山路不平”。

4.B 点拨:应为:支撑
5. (1)C (2)A (3)B (4)D 点拨:此题考查辨析使用同义词的能力,根据句子的意思认真辨析使用。

6. C 点拨:C项是夸张,不是比喻,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该项不符合比喻的要求。

7. (1)完美旺盛砭骨履践侵袭(2)沉重迟缓点拨:此题考查我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词语的运用能力。

涉及到的是一些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要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认真揣摩。

8. 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郭超人新闻工作者四名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攀登珠峰寒冷黑夜缺氧点拨:记住作者的情况,熟读课文后填写。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23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新词,理解“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等词。

2、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知识及人类征服珠峰的有关探险知识。

3、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4、学习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团结协作、英勇献身的精神,激励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中。

登上世界最高峰,成了所有探险家的梦想。

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终于有三位中国登山队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登上地球之巅〉〉,去感受我国登山队员的崇高品质。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内交流作者的情况。

2、检查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抓住主要信息(时间和人物),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峰顶的经过。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登山队员们是怎样克服的?(讨论后教师明确: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寒冷、黑夜和缺氧。

而登山队员们就是靠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协作、视死如归的精神克服的。

)4、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登山英雄们的崇高品质。

四、精读课文,探究质疑。

1、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阳关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诊断性测试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耸.立(sŏng)缭.绕(liáo)冰镐.(ɡǎo)
B.石膏.(gāo)摄.影(shè)陡.滑(dŏu)
C.海滨.(bīn)呼啸.(xiāo)窒.息(zhì)
D.砭.骨(biān)匍匐.(fú)巉.岩(chán)
2.下列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B.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查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

C.他决定,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

D.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
..的山路上。

崎岖:
②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
....,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养精蓄锐: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经过半年来的养精蓄锐
....,国足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了。

B.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
持.点攀登上去。

C.大家齐心协力
....战胜了一个又
一个困难。

D.队员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
....。

5.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1)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
巨大。

(A.消费 B.花费 C.消耗 D.浪费)(2)(三人)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路途。

(A.辨认 B.辨别 C.分辨 D.辨析)
(3)因为他们正着一项多么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啊!(A.背负 B.肩负 C.负重 D.担任)(4)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地呼啸着。

(A.凄凉 B.凄惨 C.凄苦 D.凄厉)
6.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金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夸张)
B.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

(排比)
C.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比喻)
D.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的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

(比喻)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即使有()的体格,()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2)他们的四肢更加()了,他们的行动更加()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8.文学常识填空
《登上地球之巅》节选自《》,作者是,中国著名,前任新华社社长,高级记者。

本文以
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描写了登山队员在登山过程中所面临的、和这三大困难。

重点字音:
缭.绕(liáo)砭.骨(biān)履.践(lǚ)
崔巍.(wēi)滞.留(zhì)窒.息(zhì)
匍匐
..(pú fú)巉.岩(chán)
济:jǐ(人才济济)当:dāng(应当)jì(体力不济) dàng(上当)
背:bēi(背负)颤:zhàn(颤栗)
bèi(背面) chàn(颤抖)
重点词语: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匍匐:爬行。

创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养精蓄锐: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锐,锐气。

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2)什么是通讯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体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诊断性测试
1.C 点拨:呼啸xiāo应为:xiào
2.B 点拨:“侦查”应为:侦察
3.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养精蓄锐:保养精神,蓄积锐气。

点拨:结合句子进行解释,如:“崎岖”的意思只能选择“形容山路不平”。

4.B 点拨:应为:支撑
5. (1)C (2)A (3)B (4)D 点拨:此题考查辨析使用同义词的能力,根据句子的意思认真辨析使用。

6. C 点拨:C项是夸张,不是比喻,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该项不符合比喻的要求。

7. (1)完美旺盛砭骨履践侵袭(2)沉重迟缓点拨:此题考查我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词语的运用能力。

涉及到的是一些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要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认真揣摩。

8.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郭超人新闻工作者四名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攀登珠峰寒冷黑夜缺氧点拨:记住作者的情况,熟读课文后填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