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思潮与中国经验

合集下载

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

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

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在近年来逐渐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既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唤。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潮,以期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首先,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出现,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和要求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偏见和不公平。

女性被视为柔弱、依附、从属的对象,而男性则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自由。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并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就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辛酸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不公平待遇的不满和反抗。

其次,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兴起,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唤。

在当代中国社会,尽管女性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性别歧视和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

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歧视,妇女权益保护仍然不完善。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呼唤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重视。

比如,王安忆的散文《长恨歌》中,通过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和反思社会现象,揭示了女性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关注。

此外,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兴起,也是对女性自我认同和自我解放的呼唤。

女性主义文学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个体经验,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

通过文学的表达和呈现,女性主义作家试图为女性赋予更多的话语权和主体性。

例如,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性和自我追求的重要性,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思考性别问题的视角。

通过对女性的经历和体验的揭示和表达,女性主义文学呼唤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为女性自我认同和自我解放提供了空间和平台。

浅析中国当代主要社会思潮

浅析中国当代主要社会思潮

·总第437期·2010第4期□尹刚浅析中国当代主要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特定时期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的产物,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核心是一定阶级、阶层价值观念的反映,其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客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某种程度的冲击。

尤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与引领形态各异的社会思潮,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能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社会思潮1.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这种思潮以强调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其主要观点。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社会福利政策和民主化措施时,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的替身,始终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近几年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传入我国,特别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强调民主法制、社会保障的时候,这种思潮蔓延很快。

它不仅极力鼓吹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而且反对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也就是他们通常宣扬的“第三条道路”。

民主社会主义者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反对社会主义,号称社会主义应该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然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中亚的颜色革命均是由于推行民主社会主义,导致了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的沉重灾难。

这种思潮严重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把民主和社会主义简单相加,不仅与科学理论相悖,而且与我国具体国情不符。

2.新自由主义思潮。

这种思潮以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为其主要观点。

具体来看,在经济理论上,主张“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和市场化;在政治理论上,全面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在战略和政策方面,它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是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思想武器。

在我国,新自由主义者崇拜西方的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推崇个人权利,限制公共权力,贬低和否定集体主义,这与我国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提倡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背道而驰的。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思潮的结合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思潮的结合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思潮的结合在当代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女性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也在这个背景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为中国女性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深度,使得女性作家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首先,女性主义思潮为女性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传统的文学中,男性视角占据主导地位,女性的形象往往被边缘化或者被刻板地描绘。

然而,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女性作家们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验,通过自己的文字来探索女性的价值和存在。

她们用自己的笔触塑造了更加真实、立体和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使得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女性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新的视角使得女性文学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其次,女性主义思潮为女性文学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女性主义思潮强调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解放,呼吁女性摆脱传统的束缚和压抑。

在这个背景下,女性作家们开始关注女性的身体、性别、婚姻、职业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反思和探索。

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来揭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她们对于自我解放的渴望和努力。

这种深层次的探索使得女性文学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而是能够引发读者们对于女性地位和女性权益的思考和关注。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也为中国女性文学带来了更多的创作题材和风格。

女性作家们开始涉足各个领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生活和情感表达。

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关注社会的不公和性别的歧视,探索女性在政治、职场和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同时,女性作家们也开始尝试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使得女性文学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面貌。

她们通过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不同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得女性文学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然而,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反对声音。

有人认为女性主义过于偏激,过于强调女性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忽视了男性的权益和需求。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
潮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系列不同的文学潮流和思想趋势。

这些思潮的兴起与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一、鲁迅主义思潮:鲁迅主义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鲁迅主义强调文学要以现实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感性主义思潮:新感性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是对前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新感性主义强调个体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追求对生活的直观感知和情感共鸣。

代表作家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深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1990年代,强调对权威和传统的怀疑,对语言和叙事形式的颠覆,以及对现实和历史的多元解读。

代表作家如莫言的《檀香刑》、巴金的《家》等,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象,探索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四、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强调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为创作出发点,呈现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
批判和反思。

代表作家如王安忆的《红高粱》、张弓的《干校兄弟》等,通过女性的生命历程展现了对性别歧视的抗争和探索。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人 所 接 受 从 而 成 为 共 产 党 的建 党 和建 国 思 想 ,实 质 在 于 马 克 思 主
任何社会 思潮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环境的产物 , 是重要的社会意 识现象 。 是社会生 活的晴雨表。它以时代为背景, 以社会为场所 , 以 社会群体为主体 , 同社会思潮并存 、 不 继起 、 冲撞 和消长 , 构成一定 时期社会思想 变动 的宏观 图像。透过对 社会思潮 的观察 , 我们可以
义对实践 的指导意义 。民族独立的任务结束之后 , 党的主要 任务即 是带领全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前所未 有性 决定了没有经验的执政党必然要 向西方寻求一些理论和技术
中国即处于这种复杂和多变 的过程当中。前所未有 的改革开放带来 了前人未曾预料和经历过的新现象 , 全球化的大背景使得各 情况 中 更加敏感和复杂。这使得中国的社会思潮也具有“ 中国特色” 。
考察形态万千 、 主张要求差异甚为巨大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的背
后, 当时的人们所 面临的时代任务和作 出的时代选择。中国当今社
会 中, 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外 , 除 还存 在着众多其他 的各
种社会思潮 , 它们在主流意识和主流文化之外 , 反映着社会现实 以
及社会现状 , 同时叉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 每一个时代都有代表不同阶级 、阶层和群体利益需要的社会思 潮, 尤其是在一个发生着剧烈变化、 进行着复杂变革的时代, 当下 的
的大动荡之后 同样也将这一 目标 划入到 国家的建设 日程 中。对于 现代化 , 对于改革 , 由于不 同的利益 阶层的变动和产生 , 自然会有众 多不同的看法 , 导致 了不 同的社会思潮的流行 和并存 。 这 第四 , 当代 中国的社会思潮在 “ 西方 中心论 ” 成为主流 的认识 、 西方思 想把持学术 和思想话语 霸权 的强 流的 冲击激 荡下而产生 。 当代社会思潮 自然离不开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 而且无论是我们的 现代化 目标 , 还是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 都是在全球 化 的大背景下进行 。 有人认为全球化实际上就是“ 西方化” “ 、美国化” 。 实际上 , 总的来说 , 国当下 的主流 意识 形态马克思主义也是 产生 我 于西方 , 其理论根源在西方 ,0世 纪初 马克思 主义传 人我国并被 国 2

4当代中国文化思潮

4当代中国文化思潮

文化思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所致。是 现代化变迁的结果。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 化争论,事实上发轫于19世纪中期的洋务运动。 只是在新的历史背景——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 变奏下发生了语境的转变。如“全球化”与 “本土化”、“民族化”与“全球性”、“国 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等等.
3例:北京文化峰会及甲申文化宣言。 (2004年9月3日至5日,以许嘉璐、季羡林、 杨振宁、任继愈、王蒙五位的名义发起,由中 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共有72位名流参加的 “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 4例:民间悄然兴起的读“经”之风,截 止2003年底,中国已经有五百万个家庭、六十 多个城市少年儿童加入诵读儒家经典的行列; 等。 2010年春晚小孩背 《百家姓》
(三)、 80年代文化讨论的得与失: 1、80年代“文化热”的积极意义: (1)立足于中国现实,对10年浩劫和1957 年以来的“左”倾错根源进行探究,对总结历 史教训,迅速结束“左”倾错误产生了积极影 响。
(2)对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文化角度加以研究。论证了改革开放 的合理性,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政策上的 依据。 (3)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提 供了有益的思路。
2、 80年代“文化热”存在着明显的偏激 和错误倾向。 (1)突出的表现是文化讨论中带有强烈的 目的指向性。有的观点带有鲜明的政治目的性, 如“全盘西化”。 (2)研究者在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 缺陷:即表现为非历史的思维和方法,提出 “告别革命”;否定传统;否定历史;重破轻 立等。
第二个阶段:90年代的“文化热”——文化 保守主义思潮。 (一)文化保守主义出现的标志:
(4)、在反思中国近代思想史时,一方 面批判激进主义,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对近现代 文化保守主义给予充分肯定,以至于过分偏袒。 表现:一是为“中体西用”正名;二是在 学术上,从多角度论证文化保守主义的进步性 合理性。三是在高扬文化保守主义精神的氛围 下,陈独秀、鲁迅、胡适遭冷落,而王国维、 陈寅恪、吴宓等被推向前台。

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

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

秀、批判落后 , 得以实现并不断完善。当今中国,处于经济 全球化和社会转型 的重要时期 , 关起 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 的, 闭关 自守 、固步 自 封 只能被 世界淘汰 。当前 ,我 国社会思潮


建设注入新鲜 的、充满活力 的血液 ,为转型期我 国社会主义 建设提供 了丰富 的文化资 源,进一 步完 善和充实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 ( 二 )为我 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提供 了借鉴作 用 多样化 的社会思潮是 由于不同国家 、不 同民族 、不同社 会群体之间 由于文化背景 、风俗 习惯等方 面的差 异而形成的 具有明显特征标志的思想意识和观念 。这些不 同的思 想观念
值体 系引领 社会 思潮的 有效途径 ,主动做 好 意识 形 态工作 ,既尊重差 异 、包容 多样 ,又有 力抵 制各 种错误 和腐朽 思想的 影
响。”
【 关键 词 】 社会 思潮 ;价值观 ;多元化
社会 思潮的涵义及其表现 社会思潮属 于社会意识 , 形成 于一定的社会历史 环境中 ,
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差异 ,也就是说 ,任何一种社会思 潮的产 生和发展 都是针对当时社会 出现 的特定 问题 和状况 。一种 社 会 思潮所 对应的社会 问题和社会矛盾得 以解决 , 那 么这个 特 定 时代的社会思 潮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必然要被新 的社 会 思潮 所取 代。社会思潮都能够帮助我们把握那个 时代人们 价 值取向和心态趋势 ,有助于社会矛盾 的化解 。为 我党制定 路 线方 针和政策提供了参考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 中出 现的各种 问题提供 了解决措施 和思路方案 。 ( 三) 是我 国社会发展 的 巨大精神 力量 社会思潮有着广泛 的社会基础 ,因而具有 巨大的鼓舞力 和号 召力 。社会思 潮作 为社 会发展的精神力量突 出的表现在 社会变革 的过 程中。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马克思 主 义为代表 的先进 的社会思潮的引领下而取得胜利 的。当前我 国处 于急剧变化 的社会 转型期 ,各种社会思潮并存 ,而那些 积极 向上 的社会思 潮作 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人心 、凝 聚 力量 , 推动我 国社会 主义 的建设 , 促进社会 转型的顺 利进 行。 三、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 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 上的讲话》,随后,中央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 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在创作和批评方面、在文艺队伍建设和文艺工作领导 方面,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自身规律。 ○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 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正确评价和对待知识分子,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 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 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 的理论思想。
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艺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3.文革期间,彻底与“旧文化”决裂, 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真正的 无产阶级文学”。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中心作家”:新中国 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而 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现 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速 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 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经 历“中心作家”。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 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 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 演化为题材决定论。 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 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 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 “三突出”。 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 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 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 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中国到80年代初,已正式推行改革开放,有机会提供多层结构性话语空间,但要获得合法性,还是有条件的。

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的完全政治化的一元话语受到质疑。

在1977-1979年三年中出现了中共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场运动通过对“两个凡是”的反思,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

1978年4月25日《光明日报》上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春天,北京的西单出现了“民主墙”。

这些意味着言论自由的空间出现了,后者也体现出中国民间话语权的要求。

1978年已出现了“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为女性说出她们真实的体验提供了必要前提。

因为,伤痕经验也可以说是一种女性化的经验。

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起步80年代初,也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第一阶段。

标志是:在中国当代文学通常的三大体裁小说、诗歌和散文领域中,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女性的声音:说出的是女人受压抑的经验,并喊出了对这种经验的不满,发出了要求改变女人受压抑处境的呼声,小说家张洁、张辛欣,散文家叶梦,诗人翟永明在当时因发出这种女性的声音而引人注目。

“为了女人,干杯!”这句象征性的话,出现在张洁的中篇小说《方舟》中。

有意思的是,说这句话的女主人公荆华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者。

张洁《方舟》中塑造的三个女人“寡妇俱乐部”实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的第一个“女性性别群体”。

张洁在小说中喊出“为了女人,干杯”后不久,诗人翟永明在她1984的《女人》组诗前,专门写了一个“黑夜意识”的序言。

提出女人生来就与男人不同,有自己的黑夜意识。

她的诗歌就是这种意识的体现。

她们的宣言体现出中国女性文学思潮特色:它在根本上是代表了中国中国妇女一次话语权力的觉醒和表述。

换句话说,中国近代以来一直没有独立身份的女权主义运动,关于妇女问题每一次不过是民族或政治问题的一部分。

这一次很不相同,似乎与民族或政治问题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女人有“黑夜意识”要表达。

当代中国的八种思潮

当代中国的八种思潮

当代中国的⼋种思潮听完徐进功教授风趣幽默的讲座之后,⼼⾥突然感到⼀丝茫然与困惑,回到宿舍⼜在⽹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并读了马⽴诚先⽣的《当代中国⼋种社会思潮》,我的脑中则⼀直浮现着狄更斯的⼀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当代中国⼋种社会思潮”,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只有⼋种。

改⾰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开始进⼊⼀个群雄初起的春秋时代”。

“这⼋种思潮”不仅其存在与涌现客观上都有“合理”(合乎逻辑)的社会基础,⽽且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也都有⼀定的合理成分,⾄少在理论上有相反相成的影响,在对现实的判断上可起警钟作⽤。

徐进功教授的讲座介绍了在当代社会中颇为流⾏的⼋种思潮,展现了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邓⼩平思想我们⽣活在今天都能感觉到这是主导性的意识思潮。

我们平常在⼤学课堂⾥以及⼯作都有很多接触。

邓⼩平思想的主要特点:经济上⼤胆突破,政治上多⽅设限,不能开展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

在政治体制改⾰⽅⾯,邓⼩平其实也做出了他最⼤努⼒。

中国政治体制改⾰的议题是邓⼩平提出的,另外中国要⾛向法治社会也是邓⼩平⼒倡的,这是他了不起的地⽅。

在邓⼩平当政期间,经济发展放在第⼀位,并且把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移植在了社会主义上,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世界经济改⾰的⼀个创举。

“不管⿊猫⽩猫,能抓到⽼⿏的就是好猫”,只要能促进⽣产⼒发展,不管姓“资”还是姓“社”,都可以作为经济改⾰⼿段。

邓⼩平的这⼀改⾰思路,为中国经济带来“腾飞”。

以邓⼩平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给中国带来了经济崛起,但其政治改⾰措施的缺失,权⼒缺乏制约制衡,造成了现在官员腐败、特权横⾏的怪象,社会⽭盾不断积聚。

如何进⾏政治改⾰,应该就是21世纪执政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了。

⼆、⽼“左”与新“左”⽼左派年龄⽐较偏⼤,⽼左派思想有⼀个特点是和中国改⾰开放相始终,认为中国的⼀些问题、灾难都是由于改⾰开放造成的。

新左派跟⽼左派很不同,新左派主要粉丝在⼤学校园⾥,提出贫富分化、腐败问题⾮常严重,这个观察是⽐较理性的,提出的⼀些问题也是对的,崔之元有⼀篇名⽂《⽂化⼤⾰命有积极因素》,其中提出⽂化⼤⾰命有积极因素,应该从⽂化⼤⾰命中学习群众运动经验,学习⼤民主。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

读书报告——《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姓名:学号:学院:专业:联系方式:读书报告——《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马立诚)读书笔记马立诚老师作为一位敏锐而深刻的社会政治评论家,对中国当代社会思潮的分析和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批判性,同时也寄托着他本人的思考和忧虑。

作者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归纳为八种,即除了居于主导地位的邓小平思想外,还有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

通过对八种思潮的介绍和阐释,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的过去,认识中国的现在,探知中国的未来。

一、邓小平思想1989年,邓小平面对“新威权主义”时说“我就是这个主张”,简单总结:1.“经济市场化先于政治民主化,市场化的终点是民主化的起点”;2.“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在集权条件下才能完成”;3.当前政治领域的的改革是“实行集权制和政治垄断”;4.集权制具体是“一个伟大领袖以及配合默契的决策集团,强制性地推进经济现代化”;5.“强力推进市场化和私有财产制度”,“压制政治上的反对派以维护稳定”,待“中产阶级发展壮大”后,“自动让位于民主政治时代”。

邓小平思想的主要特点是经济上大胆突破,政治上多方设限,不能开展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革。

1992年“南巡谈话”,突破禁区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用市场经济制度再造了中国。

在“南方谈话”以后,竞争观念、自由观念、平等观念和追求私人财富的精神在大陆崛起,认为其是对中国突破与发展所做的最大贡献。

一、老左派思想老左派思潮的基本要点是:“坚持斯大林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坚持毛泽东晚年左倾思想,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否定改革开放,批判市场经济,压制私营经济。

在国际上,则主张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

”最早的“两个凡是”,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抵制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批评、抵制对文化大革命的批评、打击包产到户、压制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指责经济特区、压制作家艺术家的自由探索、反对商品经济的提法、更反对市场经济的提法,主张什么事都要问一个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认为计划经济不容否定。

当代电影中理性与经验的中庸之道——由《中国合伙人》引发的对我国当代社会思潮的思考

当代电影中理性与经验的中庸之道——由《中国合伙人》引发的对我国当代社会思潮的思考

《 合伙人》 引起 了相 当程度 的社会反响。这一反 响作 为社会 现象 , 意味 着 它 准确 地 迎 合 了某 种 社
会需要 , 在 当下 触发 了 一种 社 会 观 念 导 向 。按 照
青 而言 , 先有 经验决 定 出路 , 然 后才是 方 法决定认 识 。但 即便有 诸 多不 同 , 他 们 的思维 观念 中都 把 握 住 了两 个重 要 的思维节 点 : 不 断 涌 现 的“ 改变”
而不断地进 行知识 和能力储备 。但 他 的缺 陷在 于, 一旦 “ 梦想 ” ( 美 国梦 ) 这 一 最 终 目标 无 法 达 成, 他会 自 然地丧失继续前行的勇气 , 因为随着现 实 的失败 , 逻 辑思 维 自动宣 告 失灵 , 他无 法再 通过 理 性分析 来 构 建 自己 的 未来 。所 以 , 只 能在 神
寒, 高考 三考 两落 的成东 青 则 是 在 为 了避 免 失 败 的不 断 努 力 中 , 才 逐 步 清 晰 和确 认 自己 的 梦想 。
甚至 , 还 不能 称之 为梦想 , 而 只是方 向 。对 于成 东
的是, 作 为 国 内首 部 真 正 意 义 上 的励 志 型 电影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8—0 4
作者简介 : 陈萌 , 男, 陕西西安人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政治发展 。

6 6—
陈萌 : 当代 电影 中理性 与经验 的 中庸之 道
孟 晓骏 的逻 辑思 维促 使他 为 了达 到最终 梦想
最后 , 是 三个 主 角 中戏 份 最 轻 , 存在感最弱 ,
文章编号 :1 0 0 8— 5 6 4 5 ( 2 0 1 3 ) 0 6— 0 0 6 6— 0 4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特征及价值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特征及价值

中国现当代⽂学思潮的特征及价值论中国现当代⽂学思潮的特征及价值中国现代⽂学是在积极的思想⽃争中向前发展的现代中国⾯⼀个动荡的⼤变⾰的时代,处於这样历史时代的中国现代⽂学,呈现出不同阶级、不同趋向的⽂学作品和⽂学思潮纷然杂陈,彼此冲突⽽⼜互相影响与吸收的复杂⾯貌。

这种情况决定了现代⽂学在尖锐激烈的⽃争中取得⾃⾝的辩证发展。

在现代⽂学的历史发轫期,新⽂学即是通过⽂学⾰命与思想⾰命,在对封建传统⽂学的猛烈批判中,为⾃⼰开辟道路的。

此后,新⽂学每前进⼀步,都遇到旧⽂学的顽犟反抗。

从20年代封建主义的国粹派、学衡派、甲寅派、鸳鸯蝴蝶派⽂学,到30年代国民党政府的⽂化“围剿”、法西斯民族主义⽂学,直⾄40年代的战国策派、“勘乱⽂学”,以及⽇本帝国主义卵翼下的汉奸⽂学,构成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学发展中的逆流。

反帝反封建的新⽂学与上述形形⾊⾊的⽂学逆流的⽃争,决定著新⽂学的命运。

新民主主义⽂学所具有的反帝反封建的统⼀战缐性质,决定了其内部各种成分的⽂学之间,存在著既团结⼜⽃争的关系。

⽆产阶级和⾰命民主主义⽂艺思想同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艺思想之间,展开过反覆的讨论和⽃争。

从20年代的现代评论派,到30年代的新⽉派、“第三种⼈”、论语派,直⾄40年代的⾃由主义⽂学,尽管政治倾向⼗分复杂,就其⽂艺观⽽⾔,则是属於资产阶级范畴的。

通过这些讨论和⽃争,⽆产阶级和⾰命民主主义的⽂艺从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都获得了更健康的发展,为⽂学向社会主义⽅向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命民主主义⽂学与⽆产阶级⽂学⼀起构成了现代⽂学的主流;⽽⽆产阶级⽂学运动的兴起,也⾸先是“经过⾰命的⼩资产阶级作家的转变,⽽开始形成起来,然后逐渐的动员劳动民众和⼯⼈之中的新的⼒量”(瞿秋⽩《〈鲁迅杂感选集〉序⾔》)。

如何对待⼩资产阶级作家、⼩资产阶级思想及⼩资产阶级⾰命民主主义⽂学,对於现代⽂学,特别是⽆产阶级⽂学的健康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现代⽂学史上的多次论争都与这⼀问题直接相关。

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李亚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思潮,当代青年群体作为我国国家富强,社会和平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指向都将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造成影响。

因此,本文通过对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思想行为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对策,为我国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奠定基础。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及特征(一)社会思潮的内涵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反映了一定的民族、阶级、阶层或者社会群体的利益,它是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和社会影响力的一种思想倾向。

我国最早提出社会思潮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的人是梁启超,他在《论时代思潮》中提出了社会思潮这一概念。

在随后的时间里,后人对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社会上的众多学者对社会思潮的内涵都有着不同的界定。

有的学者认为,不管在社会上出现了何种社会思潮,这些思潮都会反映着当时时代的现实状况以及人们的心理情况,对社会和人们都具有一定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等到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就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意识形态,但它最基础的本质仍然是人们的心理。

尽管目前对于社会思潮的内涵还具有众多的争议,但本人认为,它都反映了一定阶级、阶层或者一定群众的真实思想、想法与观念,作为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它通过不同的手段、方法与形式向人们传达了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对人们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二)社会思潮的特点1.社会思潮具有传播迅速、覆盖范围广泛的特点。

当今社会思潮产生速度迅速,种类繁多,能使其得以传播的途径和媒介也是非常之多,它能通过各种传播途径,比如它可以通过对互联网的使用,就能使得各种社会思潮迅速的覆盖全社会,在社会上大量涌现,影响着人们。

2.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时代性。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实定位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实定位
作为规范社会、 凝聚人心的主流意识形态, 即马克思主义及其在
维普资讯
12 5
兰 州 学 刊
政治学 ; 赵桂 欣 , 阳农学院人文 与公 共管理学 院助教 。 莱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指当代中国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和改革 导、 包容量很大、 伸展性很强的思想文化范畴; 它所涉及的问题。 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各方面发展而对此做出适应性 既有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的问题, 也有现代资本主义遇到的 变化的诸多思想潮流的总和。作为对时代状况的精神反映, 它 问题 , 更有现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 ; 它所包含的内容 , 在某 折射出当代中国在时代背景下 , 面对外来挑战和内在忧患 , 重构 种意义上说有“ 补课” 的内容 , 而在根本的方面, 更有“ 超越” 的内 自己的生存方式 , 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艰难历程。当代 中国社 容。这显然是欧洲启蒙时期和中国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所不能 会思潮处在多种错综复杂因素的交叉点上, 这就构成了其作为 理论现象的现实定位。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把握人们思想观念的
姜 志 强 2 赵 桂 欣 2 ,
(. 1 山东大 学 政 治 学与公 共 管理 学 院 , 山东 济南 20 0 : 5 10 2 60 ) 6 19 2莱 阳农 学 院青 岛校 区 . 人 文 与公共 管理 学 院 , 山东 青岛
[ 摘要] 作 为对时代状 况的精神反 映 , 3代 中国社会 思潮有 其特 定的性质 、 - " 地位 、 能、 功 表现 形态 以及 与 时代相 对应的发展 程度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7 期 总第 14期 5
兰 州 学 刊
La h u x ek r n z o u al
No 7 2 0 . 0 6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分析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分析

新时期文学产生的历史机遇
1976年“文革”的结束
1978年“真理标准”的讨论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
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了 比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更宽泛也更宽容的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 号。
二、新启蒙文学思潮初期的文艺争鸣
1、关于“伤痕文学”的论争
“新民歌运动” 内容上是“现实主义与浪 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这次“新民歌运动”跟工农业生产上的浮 夸风是一致的。
2、“三次会议
1960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经济领域的调整, 文学领域的政策调整也在相应地进行。张 光年执笔的社论《题材问题》,在肯定描 写“重大题材”的同时,提倡“题材多样 化”,是文学政策调整的一个信号。随后 召开的几次会议及相关文件的颁布,标志 着“双百方针”之后的第二次调整时期的 到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次会议”。
《纪要》是对建国十几年来极左文艺思想的总 结,也是“文革”极端激进文艺实践的导火索。
3、“文革”文艺 “文革”文艺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及创 作原则 1) “两结合”——生产方式 2) “三结合”——组织方式 3)“三突出”美学原则
激进文艺实验的结果——样板戏
第二节:新启蒙文学思潮(1976- 1992)
“新侨会议”
1961年6月1日至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 在北京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审议中宣部 提交的《关于当前文艺工作的意见(草 案)》(“文艺十条”);文化部同时召 开故事片创作会议,审议文化部提交的 《关于当前电影工作的意见(草案)》, 通称为“新侨会议”,会议发出了发扬民 主,尊重文艺规律的呼声。
四、政治化文学思潮中的微调
1、“双百”方针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提出:“艺术 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 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当代中国的八种思潮

当代中国的八种思潮

“ 克服官僚主义 , 提高工作 效率 ” “ ,调动基层和工人 、 民 、 农 知识
子的积极性 ” 这说明了邓小平在政治体制改革方 面的谨慎 。 。 经’
改 革 的大 胆 突破 和政 治 改 革 的慎 重设 限 ,是 邓小 平 思 想 的特 点


老左 派—— 仍 以 阶级 斗争 为 纲
甚、 压制 不 同意 见 等 。 自由主 义—— 在 “ 缝” 夹 中承 受 压 力
19 9 8年 l 2月 , 自由主义 代表 人 物 朱学 勤 发 表(9 8 自由主义 ( 9: 1 学 理 的 言说 》文 中说 : 自由主 义 究竟 是 什 么? , “ 它首 先 是 一 种学 理 , 然 后 是 一 种现 实 要 求 … …它 的变 革 观 是 渐 进 主 义 的扩 展 演 化 , 与 激 进 主义 的 人 为建 构相 对 而 立 。 在 经济 上 要求 市 场机 制 , 计 划 它 与
帮” 平反 ……这 些 都 是过 来 人耳 熟 能详 的记 忆 。 老 左 派 的主 张 , 言 以蔽 之 : 持 毛泽 东 晚 年思 想 , 以阶级 斗 一 坚 “ 争为 纲 ” 。老左 派 也受 到 压 力 , 日趋 边 缘 。他 们 的语 调 也 许过 激 , 但
他们 提 出 的一 些 问题 很 值 得 思 考 。 两 极 分 化 、 商勾 结 、 败 日 如 官 腐
或 资本 主义 社 会 , 国市 场 导 向 的改革 弊 端 丛生 , 使 中 国出 现贫 中 致 富分化 等 一 系列 “ 恶 的 现实 ” 丑 。但 是 , 这些 弊病 是 怎样 产 生 的 呢? 新左 派很 少 剖 析 国 内政治 体 制 方 面 的弊端 ,也很 少 提 出政 治体 制 改革 的要 求 。

关于我国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

关于我国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

037当代思潮关于我国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的开放性、包容性进一步增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界,更有隐性蔓延到整个社会文化领域之态势,尤其是在网络与新媒体领域的泛滥。

这种思潮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代网络媒介与新媒体对于这种思潮的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探究历史虚无主义是什么,怎样在我国开始传播的,当代主要传播途径和规律是什么。

对于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这种思潮本身的意义,而且对于维护促进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唯心主义价值观一个主要的外在体现,其主要价值表现为认为世界是人类主观意志的产物,否定人类社会是基于人类历史不断劳动而形成的客观存在,否定人类历史的客观发展进程,否定一切基于客观民族历史而存在的民族性精神与思想。

历史虚无主义会随着社会现实情况发展不断变化,但没有变化的是其敌视瓦解社会主义价值的政治意图。

本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争的无形武器,目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对于领导中国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下,历史虚无主义总是利用学术自由的名义、尤其是在某些涉及历史学科研究领域,歪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事实,输出英雄人物史观,突出英雄个人因素对历史走向的决定性,否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根本错误和极其混乱的研究方法来隐性的渗透我们社会主义的学术价值。

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思潮,而是利用伪科学来兜售政治目的的渠道。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领导劳动人民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唯物主义史观下,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历史不容抹黑,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同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深刻揭露其错误和荒谬。

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发展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以失败收场,开启了近代中国“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等学习西方各国的运动。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思潮,这些事件和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晚清时期开始,过渡到民国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战争、政治改革和社会转型。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社会变革和思潮,并分析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新思潮1. 经济现代化对社会变革的推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入侵迫使中国接触西方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现代化建设,如铁路、电报和工业化等。

这些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并带来了新颖的思潮。

2.“百日维新”运动中涌现出的新思想在光绪皇帝统治下,中国尝试进行政治改革以应对国家危机。

“百日维新”运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运动。

维新派致力于吸收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推动现代化。

在这个运动中,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潮,如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和梁启超的“立宪共和”。

二、辛亥革命与社会变革1. 辛亥革命:从帝制到民主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标志性的事件之一。

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基础。

辛亥革命使得权力从皇帝手中转移到了人民手中,并对中国未来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辛亥革命后,在新型学校和报刊等载体下,新文化运动兴起。

“归根到底”的口号倡导反对传统观念、崇尚科学与民主。

这也催生了一批杰出学者和思想家,如胡适、陈独秀等,他们提倡科学思维方法,并推广西方知识,对中国社会产生重要作用。

三、五四运动及其影响1. 提倡新文化与反对封建礼教五四运动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社会为目标,号召废止封建制度以及传统礼教。

运动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激进思潮,如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这些新思潮对中国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探索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并强调知识分子应起到社会改革的引导作用。

不只限于青年学生的运动行动,它们也给予大众思考权力,并影响了继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思想解读与研究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思想解读与研究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思想解读与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思想解读与研究是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涌现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思潮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过程。

这些思想观念和思潮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间,对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于现代化、国家建设和社会变革的探索与思考。

在近代中国社会中,涌现了诸多思潮和思想观念,其中包括洋务思潮、维新思潮、立宪思潮、革命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等。

这些思潮的出现与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外部冲击以及国内问题的累积有着密切的关系。

洋务思潮是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所涌现的思潮之一。

在晚清时期,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先进的技术文化,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并推动政府进行自强改革。

他们希望借助洋务运动来提升国家实力,摒弃封建制度的陈旧观念。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反对声音,最终导致了洋务思潮的短暂而失败的结束。

维新思潮是中国近代又一次追求变革的思潮。

维新思潮的提出主要集中在晚清时期,倡导者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主张变法维新,推动国家进行社会、政治、文化的变革,以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

维新思潮主要通过提倡选举制度、平等原则和法治观念等,试图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国家解放。

然而,由于政府的保守和社会的分裂,维新思潮的推进遭受了严重的阻挠和终结。

立宪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追求民主政治的思潮之一。

20世纪初,面对敌人的进攻和国家的危机,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推动实施宪政体制,以期实现民主和法治。

立宪思潮的倡导者们追求人权、平等和自由,希望推动国家的政治制度从专制到立宪的转型。

虽然立宪思潮最终没有成功实施,但其思想对于后来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革命思潮是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国革命的重要思潮之一。

革命思潮的提出与中国社会的内外压力有密切关系。

在列强侵略和封建政治的双重压迫下,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旧有政权,实现国家独立和社会解放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思潮与中国经验
2010年12月17日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吴晓明浏览: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和思想方面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对当代思潮(特别是当代西方思潮)的引进、介绍和研究也迅速地开展起来。

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巨,堪与我国20世纪初叶的情形相比拟。

在经历了思想领域数十年的“闭关自守”状态之后,当代思潮的快速涌入极大地改变了这一领域的话题方式与基本结构;流风所被,深刻地影响了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几乎每一个角度。

在亲身经历了这一转变的整整一代人那里,所谓“现代思潮”的含义与其说是指西方近代以来的古典学说(古典哲学,以及古典的经济学、政治学或社会理论等等),毋宁说更多地是指“当代的”思潮,亦即当今正在流行并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学术思潮。

对于当代思潮的吸纳和引进首先是与解放思想的进程相联系、相表里的。

正像这一进程瓦解了思想领域和学术领域中先前存在的“孤立主义”一样,当代思潮在这些领域中的“出场”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推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与深化。

我们由此而极大地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并学到了诸多不同的理解方式与分析方法。

当我们直接面对各种当代思潮时,我们便有可能使自身的发展问题与当代世界、与这个世界的整体发展问题联系起来,而当代中国的发展不能不在这样一个整体中实际地开展出来。

在这个意义上,了解当代思潮,从而了解当代世界及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来说,是绝对必要的。

然而,我们在引进和吸纳当代西方思潮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明显的“食洋不化”倾向,并已成为思想和学术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这种倾向之最普遍、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黑格尔所谓的“外部反思”。

在黑格尔看来,外部反思从属于“主观思想”:它从来不能真正地深入于事物的客观内容之中,但它知道一般原则,并且知道把一般原则运用到任何内容之上,约言之,所谓外部反思就是忽此忽彼的推理能力,这种能力会把一般原则运用于任何内容之上。

不难看出,在引进和吸收当代思潮方面,无论这种思潮是否得到恰当的认识,“外部反思”却总已构成了极为通常的理解方式——亦即从“事物自身”的外部取得一般原则,并把它运用到我们遇见的随便哪一种内容之上。

问题不仅在于这种理解方式在思想界和学术界极为盛行,而且在于外部反思本身的局限性甚至还根本没有被充分地意识到。

在黑格尔看来,这种从属于主观思想的外部反思离真正的科学无比遥远,它毋宁应当被称之为“诡辩论的现代形式”,并且应当被看做是“浪漫主义思想及其虚弱本质的病态表现”。

因此,在引进和吸收当代思潮方面,首先必须批判地脱离外部反思,也就是说,从主观思想中摆脱出来。

而这种批判的脱离又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进入到事物自身的内容之中,亦即深入于“社会现实”之中。

伽达默尔曾指证说,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最有特色之处是他对外部反思所作的尖锐批判;正是通过这一批判,黑格尔开辟了一条理解人类社会现实的道路。

很显然,在外部反思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社会现实”是不可能绽露出来并同我们照面的。

与单纯的“事实”——在知觉中被直接给予我们的东西——不同,所谓“现实”意味着实存和本质的统一。

既然外部反思从未试图去把握作为本质的实体性内容,那么真正的现实就必定只能在它的视野之外。

如果说,黑格尔对主观思想的批判意味着开辟出一条理解社会现实的思辨道路,那么,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则意味着把“现实”从思辨唯心主义的神秘幻想中拯救出来,并将它牢牢地置入社会—历史科学的意识之中。

因为这个缘故,海德格尔说,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是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一度(即社会现实)中去了;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理论上的优越性在于,它懂得我们这个时代“两重独特的现实”,即经济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所需要的架构。

这是衡量和评判我们借鉴当代思潮之能力的基本尺度。

全部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当代思潮的引进、学习和吸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去揭示并切中社会现实(特别是中国的社会现实)。

如果说,从属于主观思想的外部反思从来没有真正触动过——事实上它也从来没有想要去真正触动——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那么,现在的任务恰恰首先是要从这种天真的无知的状态中摆脱出来。

诚然,以外部反思的方式来占有当代思潮的观点很可以出自“饱学之士”,但其天真和无知之处恰恰在于“学而不思”,在于这种知识不是通达于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而是实际地阻碍并中止对这一现实的真正理解。

在我们的思想界和学术界,这样的经验和教训决不少见。

由当代思潮而来的某种新鲜理论往往被预制成一种强制结构,它或者仅仅通过辞令的推演而声称其完成了征服各种经验内容的凯旋;或者,当经验内容拒不服从这种强制结构时,它就把这些内容本身宣布为虚假的、“堕落的”或完全无意义的。

在这样的情形下,关于当代思潮的知识就转变为一种“先验构造”,它不仅未能揭示并切中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相反却使之遮蔽起来并陷于晦暗之中。

这样的说法决不意味着出自当代思潮的各种知识天然地就是疏离于社会现实的,恰好相反,这样的知识对于把握社会现实往往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当代思潮的真正把握起源于批判性的对话,并经由这种对话而显现其整个意义领域,以及这一领域的前提和界限(“批判”的基本含义就是澄清前提、划定界限)。

为了真正占有当代思潮的积极成果并使之成为开启社会现实的思想资源,就必须与之进行批判性
的对话,必须使这种批判性的对话本身成为其意义的实际确定者。

很显然,批判性的对话不是没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保有自身之立场(用中国传统的话来说,叫做“自作主张”);正像批判性对话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理论立场一样,这样的理论立场又总是以某种方式植根于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之中。

对于当代思潮的引进和吸收会遇到某种所谓“纯学术”的观点。

这种观点会争辩说,问题的关键是对当代思潮进行纯客观的——因而也是纯学术的——研究,这种研究的客观性应当对于任何一种立场来说都是“中性的”。

我们并不一般地拒斥这种观点,因为它在一定的意义上和范围内是合理的,因为对于当代思潮的引进和吸收来说,较“纯”或更“纯”的学术研究总是必要的和基础性的东西。

然而其意义范围仅限于学术的纯粹形式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谓学术规律起作用的地方。

因为只要牵扯到某种思潮的实际内容,牵扯到其根源和本质来历,问题就立即超出上述范围而突出地显现其社会—历史定向了。

如果“纯学术”的观点试图在这里抹杀其社会—历史的内容与定向,那么它就只能表明自身是一种意识形态幻觉,并使“中性的”观点表现为德罗伊森所谓的“阉人般的客观性”。

只有立足于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才有可能与当代思潮进行批判性的对话;只有通过这种批判性的对话,才有可能在引进和吸收当代各种思潮的过程中实际地摆脱主观思想及其外部反思。

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去揭示并切中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并从而才有可能来谈论真正的“中国经验”。

海德格尔曾指出,重要的是做出关于物自身的基本经验;但只要从“意识”出发,就根本无法做出这种经验。

与之相类似,重要的事情乃是构成我们自身的历史经验,但只要从主观思想(外部反思)出发,就再也不可能构成这样的“中国经验”。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那里,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经验,有的只是“俄国经验”的某种延伸或变相的形式。

在今天,对当代西方思潮采取外部反思的观点中,也根本不可能构成由我们自身的历史性实践而来的经验,有的只是“西方经验”之改头换面的,但终归是不那么纯粹的或较为劣等的形式。

毫无疑问,在我们面向未来之发展的持续筹划中,引进和吸收当代思潮仍将是一项重要而极具意义的工作,而这项工作达于成熟状态的确切标志是:它服务于揭示并切中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并从而有助于“中国经验”的积极构成。

惟其如此,这种经验方始有可能作为立足于自身的经验而呈现其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吴晓明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