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与原子(课时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放一块喷过香水的手绢在讲台上。
读古诗,品自然: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梅》【提出问题】1.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什么?2.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3.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新课引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应用。
3.运用分子和原子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2.分子和原子质量关系的计算,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3.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将分子和原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设计实验:观察水的沸腾、酒精的挥发等,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分子和原子等。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氧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化学世界。
e.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2.实践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以下现象,体会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分析分子和原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
b.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烹饪、清洁等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分子和原子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进行资料查阅、讨论交流,并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分层作业)(原卷版)_1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基础达标】1.(2024·河北邢台·模拟预测)下列现象中,能充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A.春天,尘土飞扬B.冬季室外电线绷紧C.夏季自行车轮胎易爆胎D.在远处我们可以闻到花香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正确的是()A.40L的钢瓶可充入6000L氧气,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小C.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是因为分子不再运动D.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大3.(2024·河南南阳·一模)相同质量的固态氮和气态氮所占的体积不同,原因是因为它们()A.分子间隔不同B.分子体积不同C.分子数量不同D.分子质量不同4.(2024·上海杨浦·三模)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会鼓起来恢复原样。
说明乒乓球内的气体分子()A.间隔增大B.质量增大C.种类增多D.数目增多5.(2024·云南文山·二模)薯片从低海拔地区运送到高海拔地区,包装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A.分子的体积变大B.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6.(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C.干冰升华,体积变大——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7.(2024·河北沧州·三模)透过现象看本质,下列对相关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B.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球内气体受热分子间隔变大C.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D.破镜不能重圆—镜子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8.(2024·河北邯郸·二模)北方秋冬季节的早晨多雾。
第三单元+课题1课时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 D )。
A.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B.水分子分解加快
C.水分子的质量增大
D.水分子的数目增多
目标素养 导航 新知预习 导学 重点直击 导析 素养达标 导练 17
4.按图3-3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
只有品红周围变成了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 C )。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2023
目标素养 导航
目标素养 导航 新知预习 导学 重点直击 导析 素养达标 导练 2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化条件下通
1.认识物质的微粒 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转化”的重要
性,了解物质是由 性。
分子、原子等微观 2.科学思维: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
粒子构成的。
的某些变化或现象;能用分子的基本性质
解释“闻到各种气味、湿衣服变干、物质 的热胀冷缩”等变化和现象。
目标素养 导航 新知预习 导学 重点直击 导析 素养达标 导练 3
续表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3.科学探究与实践:能用类比、
2.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 模型等科学方法推理得出分子等
图3-6
目标素养 导航 新知预习 导学 重点直击 导析 素养达标 导练 21
(1)实验甲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烧杯A中的液体__不__变__红__ (填“变红”或“不变红”,后同),烧杯B中的液体__变__红__。用 微粒观点解释这一现象:_氨__分__子__从__烧__杯__A__运__动__到__烧__杯__B_中__,__使__ _酚_酞__溶__液__变__红___。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分子和原子等微粒特性的探究,构建学生的微粒观,培养学生学习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感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的特征。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活动1:情境创设,引入新课播放杭州G20笔会音乐喷泉《人间西湖》,摆放香料活动2【讲授:微观微粒发现史】感受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是客观存在的活动3【阅读感受】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一:质量和体积很小活动4【探究活动】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之二:总在不断运动活动5【改进实验】活动6【拓展实验】分子运动速率和温度的关系 (投影图片)拓展视野:已知分子的质量越 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且氯化氢分子的质 量大于氨气分子的质量,如图在玻璃管两端 的棉花上分别滴上浓氨水和浓盐酸,已知浓 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 气体•氨气和氯化氢两种气体接触后会产生 大量白烟,则白烟较多较浓的点是()B . B 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阅读题目,完成 学会阅读,能提 练习炼信息活动7【学以致用】谈谈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因为微观微粒运动引起的活动8【探究活动】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三:微粒之间有间隔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老师:知道了分子总在不断运动,下面我们来探究另一个问题。
数学课上我们知道,50+50=100,那在微观世界, 50加50就一定等于100吗?下面我们来重温初二物理课上的一个实猃,50mL酒精与50mL水的混合,观察混合后的体积。
(链接视频,酒精和水的混合)资料:(1)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
【演示实猃】将50mL酒精与50mL 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问题三】根据实验你能得出分子的特点之三是什么?【扳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老师: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当两种物质在混合时,体积一般不能相力□,但质量是可以相加的。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导学案)(解析版)_1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掌握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三、学习过程知识点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交流讨论】走过花圃,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湿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变干?蔗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消失?【答案】花香的微粒扩散到了人的鼻腔内,所以人能闻到花香;水分挥发了,水的微粒运动到了空气中;蔗糖微粒扩散到水中。
【实验3-1】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化学史】阅读教材P61-62科学史话,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1)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间万物是由微小、坚硬、不可分的构成。
(2)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继承古希腊朴素原子论,提出了原子论观点,他认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3)布朗运动实验: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小颗粒时,发现宏观物质颗粒在做无规则运动;经过多年研究得到了理论上的解释,并能为宏观实验所证实。
该实验可以间接显示微观粒子的存在。
【知识小结】物质由、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答案】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原子、原子;分子、原子。
知识点2 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任务一】分析下面的信息,可以知道分子有什么性质?1滴水中约有1670000000000000000000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千克【知识小结】微粒(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和都很小。
【交流讨论】分析以下生活与实验现象,可以知道分子还有什么性质?①花香在空气中扩散①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①蔗糖在水中的溶解①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知识小结】微粒(分子)的性质2:【答案】体积、质量;微粒(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以后知识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3)学习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4)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重点、难点(1)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的特征,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2)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进入情景,认识物质微粒性展示目标,[引入新课]介绍生活中的现象引言:生活中无数现象让我们产生疑问“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微观世界。
展示图片:放大1000万倍的酒精图片、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过渡:同学们,眼见为实。
今天我们用高科技已经能亲眼见到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之一:分子。
学习目标思考,进入情景微观观察思考,感知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了解目标,有的放矢感悟化学源于生活从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启发诱导,探究分子的特征[展示] 分子放大到指甲大,同样比例放大手可以握地球---图片[思考]这幅图片说明了分子有什么特征?。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魔术“消失的水”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水为什么会消失?消失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魔术现象,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微观世界产生兴趣。
-强调化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分子与原子的性质、表示方法等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子与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其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奥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例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同时,本节课也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讲解和区分。
•分子和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的说明。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进行准确理解和区分。
•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棒、显微镜玻片等)、实验材料(盐、纸屑等)•备课资料:课堂展示PPT、实验操作步骤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师展示一张盖有透明玻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是由什么构成的?背后有什么奥秘?通过一系列的导入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2.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一定方式组合而成。
•分子在物质中有自由运动的能力。
2.2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粒子,是物质的最小不可分的单位。
•原子包含有电子、质子和中子,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原子核结构。
3.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实验步骤如下:3.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小块盐和一些纸屑。
3.2 实验操作步骤1.取一小块盐放在显微镜玻片上。
课题1分子和原子课件第一课时
大姚县实验中学 王顺昌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微粒的 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 成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 生活和实验现象。
学习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 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学习难点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实验探究1: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
现代科学 技术已能 将构成物 质的粒子 放大后呈 现在我们 的眼前。
分 子
原 子
结论:分子、 原子是真实存 在的。
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 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多 年才能数完。
氧气、液态都能使带火星的木 条复燃,说明分子有什么特点?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而二氧化碳 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分子有什么特点?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相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 题 1分 子 和 原 子
一、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二.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 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相同
实验探究
1、向盛有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 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溶液为无色
结论
酚酞遇空气和水不变色
2、向上述酚酞溶液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 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理论性知识最集中的一个主题。
其中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不仅可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的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让学生能从学科的微粒观来认识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这“三重表征”的学习模式。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理解分子的构成和特征。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归纳、想象、类比、推理等方法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并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分子的特征②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发生的两类变化上述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是学习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进而学会运用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概念的学习,遵循从对熟悉物质的性质、具体化学反应实例的微观动画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分子性质的学习从展示的数据和实验入手,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难点:①分子、原子是真实客观地存在的;②分子的构成;③形成分子和原子概念,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两种变化。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胡海铭)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教学目的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物。
知道分子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根本特征。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4,浸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初中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样容易理解。
再加上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生活经历和感性知识缺乏,会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化学实验出发并通过学生的抽象思维才能、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才能建构有关核心知识并形成概念。
3重点难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形成正确的微粒观,培养抽象思维才能和微观想象力。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4.1.1[创设问题情境] :你知道为什么吗?请学生根据图片结合日常生活经历,考虑以下问题:1.为什么校园草坪处桂花香气,在教室这能闻到?2.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4.1.2学生考虑、讨论4.1.3活动与探究1:物质的微粒性【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小参加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可观察到的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较长时间后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答复】假设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中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并用这一设想来解释上述问题。
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我能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我能掌握分子的性质。
1.我会使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我能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1.我能树立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2.通过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引导学生愿意接受此局部知识学习的挑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性质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准备大烧杯3个、小烧杯2个、石子、细沙、温度计、100mL量筒3个;酚酞、自来水、品红、酒精、冷水、热水、浓氨水;教学过程【新课探究】活动一浩瀚的沙漠是由一粒一粒的沙子聚集而成,而一杯水能够分为半杯水、一滴水……,分到最后是什么呢?水是由什么所构成的呢?活动二播放水分子的自述的音频A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现象结论现象结论B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变化吗?烧杯A 烧杯B现象解释C取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同时放入等量的品红,观察现象板书设计1.分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2)分子的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处于持续的运动中。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设计亮点1.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水平,在设计时,注重表达了新课程改革中要求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并且突出实验、借助多媒体获得直观效果,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在探究中获得新知,符合素质教育课程理念。
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
我们知道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物质又在不断地发 生着变化,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那分子在这里 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水蒸发或者水蒸汽液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1.从图3-6发生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
反应物是氧化汞,生成物是汞和氧气。
2. 对比汞和氧气粒子模型有何不同?你知道他 们分别表示什么粒子吗? 汞由汞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30
3.从微观角度又如何描述这个化学反应? 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2个 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 成金属汞。书P50第4段 4. 不同类别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
非金属物质一般由分子构成,金属物质一般由 原子构成。 31
6.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变化的情况? 课本P50最后自然段第一句话:“在化学变化 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 的分子。” P50最后一句话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 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原子是化学 32 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为什么
当人漫步在 花园里,能
够闻到花的
香味呢?
同学们为什么闻得到这些气味,而看不见这些气味呢?
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 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 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 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小结: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 --分子或原子等构成的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二课时
【问题】阅读图3-5几种分子模型。 1.分子模型中不同颜色小球蕴含什么信息? 2.氧分子、氢分子模型与二氧化碳分子、氨分 子有何明显不同?有何含义?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分子和原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加深对物质构成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巩固:学生需阅读《分子和原子》课本相关章节,重点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特性及相互关系,并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2. 实验操作准备:准备简单的化学实验工具,如滴管、玻璃棒等,学生需预先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实验原理及过程,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尝试通过实验观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的三态变化、气体的扩散等,并每组提交一份简短的讨论报告。
4. 创作活动:学生需以“分子和原子”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或漫画,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知识巩固部分: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能准确回答问题并完成习题。
2. 实验操作准备部分:学生需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确保实验安全。
3. 小组讨论部分:学生需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认真听取他人意见,最后汇总成一份完整的报告。
4. 创作活动部分:要求作品主题明确,内容丰富,表达清晰,有创意性。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正确性、理解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对于理论知识巩固部分,教师将关注学生的答题思路和解题过程,以及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3. 对于实验操作部分,教师将关注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过程及结果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
4. 对于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部分,教师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及作品的创意性和表达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2. 对于优秀的学生作品及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或小组,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分子和原子
但玉静
大千世界,物质繁多,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实验3-1]
步骤:向盛有水的烧杯里加入少量的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品红在水中会扩散
品红粒子在水中运动,不断扩散而使溶液变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仔细观察物质从可见 变为看不见时,我们往往还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 物质是由无数不可见的粒子所构成的。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固态
液态
气态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
通常状况下:
固体分子 间的间隔
<
液体分子 间的间隔
<
气体分子 间的间隔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 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 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生活中分子运动的事例
思考:桥梁,铁轨,公路每隔一段就要有 一条伸缩缝,为什么?
答: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会增大; 如果没有空隙,夏天膨胀, 轨道就要遭受破坏。
现象 结论
溶液为无色 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只起稀释作用
2、从烧杯A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
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结论
无色酚酞遇浓氨水变红色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5mL浓氨水。用 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 钟,有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 解释
烧杯A
溶液逐渐变红
烧杯B
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变色。
B中氨分子不断运动到A 烧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探究2]分子运动
图中下瓶装的是空气,上瓶装的是不与空气发生反应 的某红棕色气体。当抽走玻璃片后,观察现象。
现象 解释
下瓶气体逐渐变成红棕色,最终 两瓶气体颜色一样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思考:湿衣服为什么在阳 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答:温度越高,水分子 运动越快。
课堂练习
B 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这说明了( )
A. 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分子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
A 2、一壶水烧开了,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 )
A. 水分子间隔变大 B. 水分子体积变大
人教版课件优秀课件课题1 分子与原子(课时1)ppt课件人教版课 件
人教版课件优秀课件课题1 分子与原子(课时1)ppt课件人教版课 件 人教版课件优秀课件课题1 分子与原子(课时1)ppt课件人教版课 件
THAKNS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A. 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则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 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水沸腾时,掀起壶盖,则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 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则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5.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D )
A.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B. 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 C. 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1滴水中的
结论水一分:子为
1,670,000,000,000,000,000,000 个
19 个零
1分个子水分的子质量0.很0000小0000,0000体0000积0000很0000小03千。克
的质量约为
26 个零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 滴酚酞溶液,搅拌 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C. 水分子数目增多 D. 水分子质量变大
A 3、下列因素的改变,能显著改变气体体积的是 ( )
A. 分子间的间隔 B.分子的大小
C. 分子的质量 D.分子的种类
人教版课件优秀课件课题1 分子与原子(课时1)ppt课件人教版课 件
课堂练习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C )
当上下两瓶气体颜色一样时分子还在运动吗?
想一想
[探究2]分子运动
结论二: 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的速度越快。
[探究3]分子间隙
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总体 积是否等于100ml?
50ml酒精 50ml水
结论三: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混合后<100ml
物质
扩散 凝聚
粒子
一、物质由微观 粒子构成
现代科学技术已能 将构成物质的粒子放大 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食盐 食盐晶体
结论: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扫描隧道显微镜
高 倍 显 微 镜 下 的 物 质 图 片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 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 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311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