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题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e19547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a.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理解物理变化的本质。
3.通过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读唐诗、撕纸片、拟人自述、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模型构建。
用蔬菜搭建起分子、原子的模型,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观,化学变化的本质。
教具准备大、小土豆、牙签、胡萝卜、烧杯、尖嘴玻璃管、注射器、浓氨水,酚酞,滤纸、蒸馏水、酒精、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师:多媒体展示:《咏梅》墙角竖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怎么解释遥远处就能区别梅和雪呢?就要进入我们今天的微观世界了。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49637b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d.png)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放一块喷过香水的手绢在讲台上。
读古诗,品自然: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梅》【提出问题】1.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什么?2.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3.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新课引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d62f44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a.png)
(一)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应用。
3.运用分子和原子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变化中的作用。
2.分子和原子质量关系的计算,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3.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将分子和原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设计实验:观察水的沸腾、酒精的挥发等,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分子和原子等。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氧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化学世界。
e.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2.实践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以下现象,体会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分析分子和原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
b.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烹饪、清洁等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研究课题,如“分子和原子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进行资料查阅、讨论交流,并撰写研究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86b285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b.png)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溶于水、铁生锈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思考。
2.基本概念: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比较它们的异同。
3.表示方法:教授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让学生动手练习。
4.性质与作用: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关注化学与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如分子的扩散、原子的颜色等,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5.知识应用: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
7.课后反馈: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现象的看法,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想象。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并简要介绍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书写化学符号。
6.结合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巩固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https://img.taocdn.com/s3/m/8232536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b.png)
B.分子质量减小
C.分子间隔变大
D.分子种类改变
【答案】C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据感受分子的微小,从而理解分子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特性。
设计实验通过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现象,直观地展示分子的运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分子运动特性的理解。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到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一性质的理解,还能体会到不同状态下分子间的间隔差异。
【交流讨论】你知道如何解释以下现象?
①走过花圃,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②湿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变干?
③蔗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消失?
【学生1】是因为扩散,分子热运动
【过渡】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生活中,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个实验当中的现象吧!
【实验3-1】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板书】二、微观粒子(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以下生活与实验现象,可以知道分子还有什么性质?
【图片展示】花香在空气中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总结】微粒(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任务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这些核心概念展开,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科学实验,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微观粒子的存在及其性质。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化学世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还培养了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问题】怎样才能认识分子运动呢?
【预测】氨(NH3)分子易溶于水,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氨分子的运动。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2d300d10740be1e640e9aa0.png)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1) 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 方法的教育 教法分析分子、 初中生物、 样的粒子, 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采取情境教学, 联想推理, 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1、知识与技能(1)(2)(3) 子。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 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教学策略分析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 创设好教 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 助生动的比喻、 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 另一方面, 在进行探究 活动时, 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并在分析现象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观赏图片 1、遥知不是雪, 2、酒香不怕巷子深。
(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变少?(学生 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题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题](https://img.taocdn.com/s3/m/2d19737533687e21af45a98c.png)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1。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①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是化学与物理、生物的一个结合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等宏观现象。
学生分析: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
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
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
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法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没有认识,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体会,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应多联系一些生活实际、多运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在学生脑海里建立分子观,运用分子的特征,辨析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45b1ed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0.png)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本溪市第十中学2021年9月20【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够相互结合成分子。
(4)运用微粒的观点说明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说明日常现象;(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2)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2)明白得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如何明白得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1、糖块溶于水为何不见了?2、湿衣服什么缘故能晾干?3、为何能闻到远处的花香?[得出结论] 物质差不多上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板书]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图像展现] 苯分子、硅原子图片。
1、学生进行猜想、讨论2、学生从实例中逐步感知到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从日常的现象感知微观世界,建立微观粒子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授新课—引导学生探究发觉一、分子[提出问题]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性质呢?[情形感知]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因此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
假如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f3e41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8.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试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探究氨分子集中试验时,留给同学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大胆猜想。
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
让同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试验奇妙,预备充分的资料。
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
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试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同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2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同学的奇怪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学问,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
其次,引导同学依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同学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集中为演示试验和氨分子集中试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试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转变。
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进展同学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培育了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力量,又使同学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胜利后的喜悦,从而使同学产生亲近化学、喜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2、其次课时教学反思鉴于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学问,同学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力量,假如按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同学产生枯燥的感觉。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4a6df204a1b0717fd5ddb7.png)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
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单位:永和中学
姓名:王庚文
日期:2011、10。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28286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4.png)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以后知识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3)学习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4)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重点、难点(1)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的特征,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2)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进入情景,认识物质微粒性展示目标,[引入新课]介绍生活中的现象引言:生活中无数现象让我们产生疑问“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微观世界。
展示图片:放大1000万倍的酒精图片、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过渡:同学们,眼见为实。
今天我们用高科技已经能亲眼见到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之一:分子。
学习目标思考,进入情景微观观察思考,感知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了解目标,有的放矢感悟化学源于生活从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启发诱导,探究分子的特征[展示] 分子放大到指甲大,同样比例放大手可以握地球---图片[思考]这幅图片说明了分子有什么特征?。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abf54fa16fc700aba68fc7b.png)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
2.知道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也可以结合成分子间接构成物质,初步建构分子概念。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能够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1.知道宏观与微观的必然联系,建立“见微知著”的化学方法论。
2.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模型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科学假设、想象类比、事实验证、模型等化学学习方法。
3.用定量的角度对分子质量和个数形成初步认识和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手实验培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间接或直接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化学变化中关系。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过PPT 图片从宏观世界引导到微观世界。
【导入】许许多多的星球组成了浩感知微观世界。
瀚的宇宙,星球又是由许许多多的物质组成,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本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
【引导学生体验】这些现象,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
【体验】请同学们打开实验盒,你们闻到了什么?还有湿衣服经过晾晒后变干了,水到哪里去了呢?糖块放到水里会在感知自然现象时,体会微观粒子的存在与运动。
分子、原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逐渐“消失”,而水却有小粒子。
本课题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甜味,这是怎么一回事——分子和原子。
呢?【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体验并思考,感受微小粒【过渡】物理课上,其实同学们已子的存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fccfb5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c.png)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魔术“消失的水”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水为什么会消失?消失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魔术现象,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微观世界产生兴趣。
-强调化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分子与原子的性质、表示方法等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子与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其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奥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fe895220740be1e640e9a0f.png)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理论性知识最集中的一个主题。
其中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不仅可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的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让学生能从学科的微粒观来认识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这“三重表征”的学习模式。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理解分子的构成和特征。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归纳、想象、类比、推理等方法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并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分子的特征②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发生的两类变化上述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是学习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进而学会运用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概念的学习,遵循从对熟悉物质的性质、具体化学反应实例的微观动画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分子性质的学习从展示的数据和实验入手,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难点:①分子、原子是真实客观地存在的;②分子的构成;③形成分子和原子概念,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两种变化。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e399447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62.png)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
间隔
问:从以上实验你们得到什么启发?请举例固体液体气体
设问:分子是什么呢?
【展示实物】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模型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讲解引导:
水的蒸发过程中,
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变化)没有变,仍为原来的水分子。
水的分解过程中,
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O
H
H
H
H
O
O
O
H
H
H
H
O
O
H
H
H
H
O
O
H H
H H
O
更直观的使学生感
受到分子的变化,形
成分子概念,通俗易
懂。
(六)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选择题:
1.为预防“非典”(SARS)病毒,教室喷洒过氧乙酸溶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气味,这说明()
A.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
2.在加压条件下,25 m3的石油气(含丙烷、丁烷等气体)能够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由此能够说明的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的体积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持续地运动
填空题:练习
联系生活,加深理
解,学以致用,能用
分子的观点解释日
常生活的现象和问
题,体会“生活处处
有化学”。
O
O。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215413cda38376bae1fae63.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内丘县第四中学刘素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分子的特性。
③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分子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现象的方法。
②通过对课本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①对分子特点的理解。
②能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难点:①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②对微观粒子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的认识。
【教法、学法】★教法: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探究实验,培养缜密思维,发展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学法: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充分想象,将宏观知识形象化,微观知识表面化。
【教学准备】①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实验。
②50ml酒精和50ml水的混合实验。
③热胀冷缩实验(细玻璃管中装入酒精水浴加热)。
④改进的氨分子扩散试验。
⑤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微观世界的开始,而分子、原子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大多数学生对于生活中湿衣服的晾晒、蔗糖溶解、闻到花香、等现象司空见惯,在初中物理也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
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分子是初中生首次接触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因此对本节课知识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困难。
【设计思路】分子、原子是抽象的微观概念,对于初三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的。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选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简单易懂的实验引入概念,并将课本上的分子运动实验改进,从而变演示为分组实验,尽量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合理猜想、分析推理,自己体会到分子的存在及其性质,从而建立分子的概念。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胡海铭)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胡海铭)](https://img.taocdn.com/s3/m/baf2b29d01f69e31423294e4.png)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教学目的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物。
知道分子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根本特征。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4,浸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初中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样容易理解。
再加上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生活经历和感性知识缺乏,会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化学实验出发并通过学生的抽象思维才能、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才能建构有关核心知识并形成概念。
3重点难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形成正确的微粒观,培养抽象思维才能和微观想象力。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4.1.1[创设问题情境] :你知道为什么吗?请学生根据图片结合日常生活经历,考虑以下问题:1.为什么校园草坪处桂花香气,在教室这能闻到?2.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4.1.2学生考虑、讨论4.1.3活动与探究1:物质的微粒性【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小参加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可观察到的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较长时间后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答复】假设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中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并用这一设想来解释上述问题。
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c42fbc30029bd64783e2cf4.png)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第一初级中学彭美玲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够成的奥秘》的第一课题。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过程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五、学情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学生完成对分子基本性质的认识。
六、教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七、教学准备:仪器:烧杯、药匙、试管、胶头滴管、滴瓶、注射器、量筒等。
药品:品红、冷水、热水、浓氨水、酚酞、蒸馏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分析:
1、教材容:
本节课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1。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①本节课的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是化学与物理、生物的一个结合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等宏观现象。
学生分析:
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
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
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
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
认识分子;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比较
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法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没有认识,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体会,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勇于探索的精神。
应多联系一些生活实际、多运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在学生脑海里建立分子观,运用分子的特征,辨析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
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流程图:
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容
知识归纳:
1.体积小、质量轻
2.分子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空隙
1. 用分子观点理解日常生活现象
2. 用分子观点理解物质的变化
3、用分子的观点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
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
特征应用
定义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
(一)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气〉液〉固∴V总<V1+V2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二)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
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