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2015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太史公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
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
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
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
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
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原文】太史公自序出处:《史记》太史公曰:“先人有言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而能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③。
”【注释】①先人:指司马谈。
②本:以……为本,以……为根据。
③让:辞让,推辞。
【原文】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①:‘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②。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③,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④’。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⑤,下辨人事之纪⑥,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⑧;《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昂于殷。
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
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太史公自序正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说:“先人有过这样地话:‘从周公死后五百年而诞生了孔子,孔子死后至今也有五百年了,有谁能继承圣明时代地事业而订正《易传》,续写《春秋》,探求《诗》,《书》、《礼》、《乐》之间地渊源呢?’他地意思是完成这一事业当在此时吗?当在此时吗?我怎么敢推辞呢.”b5E2R。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p1Ean。
上大夫壶遂说:“当初孔子为什么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仲舒先生说:‘周朝地政治衰落废弛,孔子做鲁国地司寇,诸侯陷害他,大夫们掩蔽他地贤能.孔子知道他地话不被人采纳,政治主张无法推行,便通过褒贬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地大事,作为天下人行动地标准,讥评天子,斥责诸侯,声讨大夫,以此来通达和阐明王道罢了.”孔子说:‘我想与其将我地褒贬态度作为空话而记载下来,不如表现在具体事件中更为深刻切理,鲜明晓畅.’《春秋》,上则阐明三王地道理,下则分辨人世各种事体地准则.辨别疑惑难明地事物,弄清是非地界限,确定犹豫不决地问题,表扬良善,批评邪恶,尊重贤才,鄙薄不肖,恢复已经灭亡地国家,延续已经断绝地世系,补救弊端,振兴荒废地事业,这些都是王道中地重要内容.《易》是显示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地,所以长于变化;《礼》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地关系地,所以长于引导人们地行为;《书》是记载先王事迹地,所以长于指导政事;《诗》记述山川、豁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长于教化;《乐》是音乐地依据,所以长于调和人们性情;《春秋》明辩是非,所以长于治理百姓.因此,《礼》用来节制人们言行,《乐》用来激发和乐地情感,《书》是用来指导政事,《诗》用来表达情意,《易》用来说明变化,《春秋》用来解释义理.拨正乱世,使它归于正轨,没有比《春秋》更为切近了.《春秋》地文字有几万,所要说明地意旨有几千条,万物地分离与聚合,都在《春秋》里面.《春秋》之中,记载臣下杀死君主地有三十六起,国家被消灭地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出奔逃而不能保住自己封国地不计其数.考察他们之所以这样地原委,都是因为丢掉了根本啊.”DXDiT。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太史公自序》原文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导语:《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下面是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欢迎阅读及参考!太史公自序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太史公自序 白话文
太史公自序白话文《太史公自序》白话文如下:太史公说:“我的父亲生前曾经说过:‘自周公死后,经过五百年才有了孔子。
孔子死后,到今天也有五百年了,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续写《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他的意思是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呀!我怎么敢推辞呢?”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曾听董生说过:‘周朝的政治衰败后,孔子作《春秋》,他贬斥诸侯,指责周天子,这是为了王道的复兴。
’《春秋》上说庄公二十四年,春天,周历三月,鲁桓公和齐侯在嬴地相会。
秋天,周历七月,鲁桓公和齐侯在齐国的谷邑结盟。
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是从这次会盟开始的。
此前,天下诸侯受周王室的分封而互相攻打,齐桓公成为霸主后,天下诸侯都转而朝拜齐国。
齐桓公接受朝拜,不是天子赐予的,而是他凭自己的力量争取来的。
等到他衰败时,诸侯们又去朝拜晋文公。
晋文公成为霸主后,天下诸侯没有不服从的。
他靠的也不是周天子的力量。
司马迁据《春秋》记载,撰写了十二诸侯年表。
从齐桓公称霸写起,到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去世为止。
十二诸侯年表排列各国诸侯的世代次序,记载各国的存亡兴替,上至共和,下至孔子,总共记载了十二位诸侯。
自《春秋》以后,至今已有七百多年,诸侯相互兼并,战争不断,历史记载也很简略。
但是,《春秋》所记载的有关齐、晋、秦、楚等国的重大事件,现在还可以看到。
又因为《春秋》文字简约,如果不加以解说,那就不容易理解。
所以,我想写一部《春秋》的传记,使《春秋》详细地记载下从隐公到哀公之间的历史,作为人们阅读《春秋》的辅助材料。
汉朝兴起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天下太平,天子重视文治,史官们也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到如今我作为太史而不把这些历史记录下来,断绝了国家的历史文献,我怕是要有罪过的。
我只是一个卑微的小史官,不敢说能像孔子著《春秋》那样,以文字来使天下太平,但是我要通过论列史事来阐明古今历史变化的规律,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写成一部书。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
古者天子以臣论政,臣以吏论法。
天子以卿大夫论官,大夫以士论士礼。
士以庶人论庶人,庶人以小人论小人。
是故,自古以来,君臣上下,皆以实事求是,考古籍以明今之变,以观其道,而从其理,以辨是非,以制其官,以治其国,以安其社稷,以成其家,而立长子为世祖。
翻译:
古代,天子以臣子讨论政治,臣子以官吏讨论法律。
天子以大臣、大夫讨论官职,大夫以士人讨论士礼。
士人以庶民讨论庶民,庶民以小人讨论小人。
因此,自古以来,君臣上下,都以实际行动追求真理,通过查阅古籍来明确现在的变化,以观察其道理,以区分是非,以制定官职,以管理国家,以安家庭,以建立家族,而立长子为世袭。
注释:
1. 实事求是:以实际行动追求真理。
2. 考古籍:指古代典籍,如《春秋》、《左传》等。
3. 从其理:指从古籍中推断出的道理。
4. 社稷:指国家和社会。
5. 世祖:指家族的始祖。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4],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5]。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太史公自序》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原文】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太史公自序》第一课时
高二语文翻转课堂课时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编号
学案内容
问题记录
3教材自学(1-7段)
要求:大声诵读1-7段两遍,然后对照课本右侧译文以及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结合以下每段要点提示,高效自学课文,并将每段要点标注到课文中,疑难点请用红笔在学案中标记。
(1)第一段标注重点:命、司、绍、典、序
2.【题解】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全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司马迁的世系及其司马淡的论六家要旨;第二部分,叙述自己的经历及作史记的原由旨趣;第三部分,对史记中的每一篇作简要介绍。《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微课助学:走近司马迁,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课
题
太史公自序(第一课时)
编制人
韩瑞见
审核人
陈加成
目标导学
1.通过诵读理解大意,了解作者家世谱系、生活经历、志向抱负。
2.流畅朗读1-7段,对照译文,基本弄懂大意。
重点
难点
重难点:掌握每段文言知识要点,疏通大意,熟练朗诵课文,理解司马迁著成《史记》的原因与条件。
自学质疑学案
问题记录
学案内容
1.每日积累----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3)3、4段重点:掌、阳、涉、乡射、厄
重点句子: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 百有馀岁, 而诸侯相兼, 史记放绝。 今汉兴, 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废天下之史文, 余甚惧焉, 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 “小 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 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纪。
12 月 114 五 赵 夕珍生
态系统 的调节
12 月 2818 四 朱 光祥动 物的生 殖
镇 江新区 大港中 学生物 xx20X 下学 期生物 教研组 20X 年秋 季生物 教研组 化 学生物 教研组 的工作 生 物教研 组工作 计划 下 学期生 物教研 组工作 年 下学期 生物教 研组工
教研组
工作计 划范文 工作计 划 计划
认真落 实好组 内的公
、积极开 展听评 课活动
,每位 教师听 课不少 于 20 节,青 年教师 不少于
节, 兴“听
、进一步 制作、 完善教
研组主 页,加 强与兄 弟学校 的交流 。
我 们将继 续本着 团结一 致,勤 沟通, 勤研究
,重探 索,重 实效的 原则, 在总结 上一学
为工作 的重点 。 周集体 备课一 次,定 开课教 学。 课,评 课”之 风,大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 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 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使反,见父於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 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 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 身。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 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後,王道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史记·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作者:司马迁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適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
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杨何,习道论於黄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太史公自序原文繁体
太史公自序原文繁体太史公自序原文(繁体)太史公自序原文(繁体),太史公是指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该书对后世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太史公自序的原文(繁体):余尝独立,菲鄙,非孝悌之至而能事君者也。
性好直士,死即已耳。
颇觉大志,不忍终老无成,欲览前古之全盛事,成《本纪》者十二,列《世家》三十,别典要传十,艳以外书,纪年纪法,考世之际叙年,度权量力制官,于是作《十表》。
自广坐述作为之法,稽核龟蓍,立事以期日,表过不序,系事纬贤者,多称志怪,无益于治纪者,著不载焉。
夫《春秋》之义,动以微物。
又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行其意,则治,闻其言,则验。
余既不能用《春秋》之义,又患失之世宗之后,故作《春秋》左氏传,别纪太祖、高皇帝,作《五行志》,别纪五帝,诸侯王一人所举明法度者,别纪六行,作列女传,别纪梁纪东观,作天官书,别纪山川草木之变,作《四灵记》。
三十篇纯粹老子之言,作《老子》书。
三十篇纯粹列子之言,作《列子》书。
又广恶补兵书十篇,为之于坐。
夫三王者,不能纬伯乐之论,及恶补其文,修其辞者,亦世宗之未洽传闻也。
余既已纪年序事,又患读者或为叙事所引,或观文辞所疑,是以作《引典》注,又纪五龟年表,表所治纲纪度数以为攻要。
至于书治内外事,别传不为,其全套者十二,故曰《史记》也。
此书所以为外国之器,则叙事悠悠,语言独特,非有曰长,疾曰短者也。
为圣人法度者,虚静无为,不可得闻,非类法之义,则谓之小人味矣。
故曰:“《春秋》大事者五百字。
”远见曰数,辅政曰文,为国家法度,欲未载焉。
余有亲《曹刿论战》等书数篇,并集百家之辞,为《引典》注,未及载焉。
余既诏书作《上德》左氏传,修列德以虑身行业,修五行以和别国,修记人日月,言丧平常,言故谈言美,言恶言恶,本堂之志如有所見者,即梦中之辞。
修其行业,并序事功者,始过也,末不赢。
范睢舒说:文王举自天子之后伯乐畜马,至于今而曰“史”,琏于王者始称命。
太史公自序节选
太史公自序节选
《史记》自序是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个重要篇章,以下是太史公自序的节选:
余观昔尧、舜之治,明堪险易,能止于至善;武王、周公之业,知龙、虎之险易,能乡于扬善;孔子、墨子之途,存畏恶之心,以自为度;至于司马穰苴、孙子平、苏秦子胥,能用老、幼之情,以治其人,终身不相为也。
诚哉斯言,以观其所以异虞舜汤,不逮禹稷之数。
余既明古今之际,变古人之政,安可移!为上者虽有智能之人,将治之能,亦不能当时而恶是非也。
当世之政已异于古,治道乖于昔。
今人主潜藏奸心,而外称仁义;吊民伤财,而内图利求;改易文教,以获前王之资;举贤任能,而专以私害。
余知此,不敢不赴私书以发愤焉。
余尝览贾子曰,古者君子不便私行事,于上下者殚精竭虑,在毁誉以取信矣。
今以此验之,未见可也。
何以知其不可也?以夫有贤不能用而进者,则野不遗贤;庙不起祀。
如是,则有为之士无所才,见利于长者,遁逃怨时矣。
使有古高卧薮里,名满天下,身适弱而不用,反得颠沛者之折磨,是可以观也。
太子申生著《十二经》而不考。
余知奇士后生矣。
今夫国无常法,起事即更改,左右鲜见谏纳之臣,而贪墨者见用,举苟容撇纷乱之论,以当上者,是为乱国之操。
若夫好勇苟进、专意利禄,皆有希望,可以附孽矣。
此乱之所由生也,不治之本也。
游观困穷之君,百姓安其所治;近观好勇专之国,
内有怨心。
怨心既生,则勾心之臣不能已,士民不安其所业矣。
故曰:其悦人以言节,将不得人以忘其私。
今之立朝者,常恶乱之人为下也。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縲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译文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我听先人说过:‘伏羲极其纯厚,作《易》八卦。
《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赏析《太史公自序》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章,编在《史记》的最后,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文章概述了家族世系、家学渊源、著书经过及旨趣等,融作者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太史公自序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夫儒者以六 为法。六 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 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 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 不刮。食土簋, 啜土刑, 粝粱之食, 藜霍之羹。 夏日葛衣, 冬日鹿裘。 ”其送死, 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 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 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
计划 作计划
20X 年化 学生物 教研组 20X 年化 学生物 教研组 中 学生物 教研组 工作计 第 一学期 生物教 研组工
计划 计划 划 作计划
,加大 教研、 教改力 度,深
化教学 方法和 学习方 式的研 究。正 确处 理改革与 发展、 创新与 质量的 关系, 积极探
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 百有馀岁, 而诸侯相兼, 史记放绝。 今汉兴, 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废天下之史文, 余甚惧焉, 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 “小 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 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纪。
12 月 114 五 赵 夕珍生
态系统 的调节
12 月 2818 四 朱 光祥动 物的生 殖
镇 江新区 大港中 学生物 xx20X 下学 期生物 教研组 20X 年秋 季生物 教研组 化 学生物 教研组 的工作 生 物教研 组工作 计划 下 学期生 物教研 组工作 年 下学期 生物教 研组工
教研组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太史公自序【作品介绍】《太史公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
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
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
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
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
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原文】太史公自序出处:《史记》太史公曰:“先人有言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而能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③。
”【注释】①先人:指司马谈。
②本:以……为本,以……为根据。
③让:辞让,推辞。
【原文】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①:‘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②。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③,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④’。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⑤,下辨人事之纪⑥,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⑧;《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史记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原文: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 复典之,至于夏商, 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 程伯休甫其後也。 当周宣王时, 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 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 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 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 皇之时。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昂於殷。汉之伐楚, 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 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杨何,习道论於黄子。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 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 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 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 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 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 其正君臣上下之分, 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 然其正名实, 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 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 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 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於大道之要, 去健羡, 绌聪明, 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竭, 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 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 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实第四节字词: 一、字音
会稽
kuài 鄱 pó 邛、笮 Qióng zé
邹、峄 Zōu yì 二、文言实词
耕牧河山之阳 黄河;龙门山;山之南河之北 古文 :用先秦古文字所写的古书 窥九疑 :寻览 浮于沅、湘 泛舟 北涉汶、泗 渡过 讲业齐、鲁之都 研讨学问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奉命;出使;向西 南略邛、笮、昆明 向南;巡行,巡视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 145-- 前 90 年),西汉著名史学 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 城县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 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 职)。司马迁 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 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 元封八年(前 108 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 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太初元年(前 104 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对 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 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 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公元前 91年完成《史记》创作。
:
拨乱世反之正 使……返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 故有国者
当权
其指数千 要旨 逃跑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其实皆以为善
常;合适
形容词作名词,好事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蒙受,遭受 夫君不君则犯 被臣下所干犯 则受而弗敢辞 推卸
落实9、10节字词 垂空文以断礼义 万事既具 已经 《春秋》采善贬恶 礼乐作焉 兴起;兼词 易服色 更改 余所谓述故事 整齐其世传
小结:7-10节内容
司马迁答壶遂的问话,实质是具体地阐述 创作《史记》的主旨,即效法《春秋》述史, 采善贬恶,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准则的原 则,并以人物为中心来表现,同时颂扬大汉 威德。
作者在与壶遂的答问当中表明 了《史记》应该表现的主旨,并开 始了充分的准备。然而让作者始料 不及的却飞来了一场横祸。这场横 祸几乎把作者的身体和精神彻底摧 毁。在壮烈地死和屈辱地生的选择 上,作者做出了让常人难以理解的 活着,其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 是什么?
颛顼时——司天 司地
唐虞时——复典 2.根据作者的自 叙家世谱系的内 容把他列成一个 谱系图,并进一 步明确司马迁为 什么要写自己的 家世? 夏商时——世序天地 周 时 ——将领 典周史 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 朝 ——司马昌主铁官 楚汉时——司马卬为殷王 汉 朝 ——司马无泽为市长 司马喜为五大夫 司马谈为太史
扶义俶傥
以义自持;同“倜傥”,卓越 洒脱,不拘于俗
儒家六艺 注释或解释经义的各种著作
以拾遗补艺
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 俟后世圣人君子
整理,归纳 期待
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
结束
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一)是叙述《史记》写作的背景; (二)是介绍《史记》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三)是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师, 期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见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 “采善贬恶,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 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 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 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 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 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 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 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像壶遂那 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 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封禅之说,现存文献的最早者为《管子· 封禅篇》。 而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秦始皇。他于公元前219 年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并立泰山碑作为纪念。秦始皇在 泰山遇上暴风雨,避雨于松树下,因封松树为“五大夫”, 号五大夫松。
落实7、8节字词
一、字音
司寇 kòu
二、文言实词
壅 yōng
弑 shì
绍明世
任务一:疏通字词、文意
落实第一节字词 一、字音
颛顼
zhuān xū 南正重 chóng
典:掌管 去: 离开
二、文言实词
司天: 掌管 绍: 继承
序: 主管 守: 职守
适: 到…去
一直到 奔: 逃亡 至于:
落实第二节字词:
一、字音
传剑论显 chuán 蒯聩 Kuǎi kuì 二、文言实词
或在卫 有的 遂拔
篡 cuàn
:继承
小子何敢让焉 :辞让,推辞 诸侯害之 :嫉害 以为天下仪表 :标准
大夫壅之 :阻塞 辨人事之纪 :法度,准则
我欲载之空言 :褒贬是非而不被当世所用的言论主张 别嫌疑 :分清 善善恶恶 :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惩罚 贤贤贱不肖 :尊崇;鄙夷 存亡国 :使动,使……恢复 补敝起废 :偏颇之事;废弛之事 礼经纪人伦 :规范
南正重、北正黎 重黎之后 程伯休甫 (赵) 蒯聩 司马氏 (卫) 司马错 (秦)
(孙子辈) 司马卬
司马靳 (孙子辈) 司马无泽 司马喜
司马昌 (孙子辈)
家世 谱系
司马谈
司马迁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 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 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 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 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 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 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三世祖司 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 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 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 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 大的影响。
三、问题探讨
作者在第四节写了自己什么样的生活经历? 其作用是什么? 生龙门 ---地杰人灵 耕牧 ---司马迁的特殊修养 诵古文 ---聪明绝伦 壮游 ---从书本走向自然社会,去感受 历史传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考证文章记载模糊的内容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 ---对西南少数民族风 土人情有了初步的了解
补充:由于司马迁遭受腐刑,创作《史记》 时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感情已经有了变化, 他不得不用新的眼光对历史和现今的人物善 恶美丑作新的审视,对在所谓圣光笼罩下的 粗陋、专横、狭隘的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 挞,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谀上欺下的 官吏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对中下层的人物给 予了一定同情和一定的历史地位,所以《史 记》写成以后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一 度时期被束之高阁。司马迁在临死之前把留 在家中的副本传其婿杨敞,杨敞传其子杨恽, 杨恽选择了适当的时候让《史记》终于走进 人们的生活。
落实第11节字词 于是论次其文 整理,编排
幽于缧绁 囚禁;监狱
退而深惟曰
深思
隐奥而言辞简约 :
夫《诗》《书》隐约者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泄愤懑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
最终
学习文章第11节 1. 理解“喟然而叹”的内容,体会其中究竟包含 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因素。
埋怨、愤怒、绝望、痛苦
2.“退而深惟”的内容与《报任安书》的第四 节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 常之人称焉”的内容相似,谁能说说它的作用? 榜样作用,精神源泉,靠立言而名垂后世
落实五、六节字词 一、字音
阙 quē n 爰 yuán 麟 lí 二、文言实词 发愤且卒 发泄愤懑;将要 从事: 参与其事 而子迁适使反 恰巧;出使;返回 以显父母 :光耀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封禅 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阐释;歌颂
孔子修旧起废 形容词作名词,破坏的礼乐;废弃的礼乐 史记放绝 散失;中断 论《诗》《书》 整理
落实第12,13节字词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遗风 萧何次律令 编排 则文学彬彬稍进 文质兼备的儒生;逐渐 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没有;全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沿袭;通“缵”(zuǎn),继 承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通“网”;通“佚” 略推三代 大概 论考之行事 讨论研究 既科条之矣 已经;对史事科分条例,提纲挈领地编排记述 承敝通变 顺应;衰败 辅佐.拂,同“弼”,辅助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秦拨去古文 废弃;古代典籍
司 马 迁
太 史 公 自 序
教 学 目 标
1.在学习过《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 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生活经 历、和他的志向抱负,以及他著《史记》的 始末。 2.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 思想,为后面各专题的学习作好铺垫。 3.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 精神。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封禅,是中国古时候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祀典。封为 祭天,禅为祭地。封禅就是祭天地。 封与禅一般都是同时进行的,都在泰山。据说,这 是因为泰山是东岳,东方主生,是万物之始,阴阳交替的 地方 。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 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至高无上的上帝。泰山的名字寓意深 邃,形神兼备,一个“泰”字既体现出泰山雄伟崇高、峻 极于天的自然形貌,又阐发出稳重安宁、国泰民安的深刻 意境,涵盖了泰山自然景观和文化积淀的全部底蕴。
(3)结合第9节内容,思考:壶遂第二处发问包含了 怎样的内容? 壶遂在这里是在委婉地向司马迁提出警告,效 法《春秋》著书就是把今天的太平盛世当作乱世,这 不能不触犯时忌,这从下文中司马迁的激动惶恐的应 答的话可以看出 。
(4)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 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课题介绍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 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 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 《史记》,学习自序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司马迁, 因为这篇自序其实就是司马迁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一、文言实词
流传;文章著作 咸各序其宜 都;依次序排列 褒奖;好人;斥退;坏人 诗人歌之 名词作动词,歌颂 重译款塞 重译,辗转翻译;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