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

现代脑科学告诉我们,脑是人体的主宰,与人体各部均有直接联系,并对全身内脏等进行调控。在中医理论中,联系人体各部的是经络,经络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有效性已被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所证实,经络理论的正确性毋庸置疑。因此,作为人体组成部分的经络,与脑也应有直接联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经络系统中,与脑有直接联系的经脉只有5条,且在脑内的循行也极其简略,这与脑在全身的主宰作用不相符。而现代研究发现,针灸腧穴产生的信号可传入脑。因此,笔者提出“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及脑内经络概念。现就这一论点分析如下。

1 脑内经脉循行极其简略

经脉的循行十分重要,因为它决定了腧穴的主治,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同时,针灸选穴的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也说明经脉循行的重要性。然而,对于经脉循行,从古至今皆详于体表而略于体内,在脑内更是如此。

在头面躯干部,经脉循行路线十分具体,且分区明确。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在头部,前额为足阳明经,两侧为手足少阳经,脑后为足太阳经。

但在脑内,经脉循行则极其简略,几乎为空白。在十二经脉中,直接与脑有线路联系的只有2条,分别是膀胱经、胃经。“膀胱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灵枢·经脉》),“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灵枢·动输》)。在奇经八脉中,督脉、阴跷、阳跷脉入脑。“督脉者……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寥寥数语,只能知道这些经脉到达了巅脑部,至于具体部位则不得而知。由此可知,脑内经络循行的研究是极其匮乏的,实为经络理论的不足和遗憾。

2 针灸信息可传入脑

研究表明,针灸腧穴产生的信号可传入脑,这为脑与经脉的直接联系提供了证据。电生理技术可记录针刺腧穴时激发脑内各级神经元放电的情况。有人利用64通道脑电图记录与分析系统探讨经皮腧穴电刺激对镇痛相关的脑电活动的调制作用,发现腧穴电刺激时刺激对侧的中央及顶叶皮层θ波与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有负相关性,腧穴刺激时对侧前额叶、同侧额叶下部、颞叶和顶枕叶的β波也与

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有负相关性;相反,在对照刺激时的脑电图没有发现类似的相关性[1]。说明针灸腧穴产生的电信号在脑内有其特异的传导通路。

现代影像技术,特别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可实时直接显示针刺腧穴激活脑区的情况。针刺合谷穴可激活与疼痛有关的多个边缘区;温筒灸健康成人右侧合谷,脑激活区为对侧的额中回、中央前回[2-3]。电针右侧曲池引起同侧初级躯体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双侧初级躯体感觉区(SI)和次级躯体感觉区(SⅡ)激活,双侧顶上小叶、顶下小叶,对侧扣带回,双侧的楔前叶、颞中回和颞上回、黑质底部、中脑导水管、海马、下丘脑、尾核有明显激活[4]。针刺足三里可引起植物神经中枢和颞叶变化[5]。电针内关主要激活额叶,针刺神门主要激活颞叶[6]。针刺太冲可使双侧前扣带回和丘脑的疼痛任务激活体积下降[7]。针刺丘墟激活左右顶叶BA 40区,右顶叶BA 2区,左额叶BA 9、10、44区,左岛叶BA 13区,左颞叶BA 22区,右颞叶BA 42区,右壳核,左小脑[8]。笔者观察针刺肺经五输穴也可激活不同脑区(另篇发表)。而针刺非穴点则对脑无影响,或影响很小[9]。说明针灸腧穴激活的脑区有其特异性。以上两者从不同方面证实了脑内针灸信息通路的存在。上述实验中,涉及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其中,只有足三里所属的胃经入脑。这说明针灸多数经脉的腧穴产生的信息均可传入脑,且不以经脉循行是否入脑为限。而针灸信息的传导是以经络为媒介的,由此笔者推测,十二经脉均入脑,并提出脑内经络概念。

虽然古人有“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的论述,提出十二经脉都联系头面部。但限于科技水平及发现经络的方法,古人对经络与脑联系的认识还不甚清楚,对经络在脑内的分布区域很模糊;同时,由于中医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理论体系,重心而轻脑,也是导致脑与经络的直接联系少的原因。这是经络理论需要发展的内容,至今还未见相关报道。

3 脑内经络

3.1 概念

脑内经络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经脉在脑内的循行部位;二是指经络系统在脑内的对应分布区域。笔者只探讨经脉在脑内的循行部位,“十二经脉皆入脑”假说是其核心内容。

3.2 内容

(1)每条经脉在脑内均有其相对特异性的分布区域,就像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一样;十二经脉在脑内的循行部分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并构成脑内经络的网络。

(2)每条经脉在脑内的分布区域与相应经脉、脏腑的功能相对应。

(3)临床应用:应用脑内经络理论指导脑内疾病的治疗。

3.3 意义

“十二经脉皆入脑”假说的提出,其意义有三。(1)突破传统,更新思维,完善针灸理论。(2)可定位经络在脑内的分布区域,阐明脑与外周的联系,为针灸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对于脑内疾病,可根据疾病所在脑内经络循行部位而选择相应经络腧穴进行治疗;对于外周疾病,可根据脑内经络分布脑区,确定与病变内脏、器官相关的经络,依此选择相应腧穴进行治疗。(3)可促进中医对脑的研究:①可充实中医学对脑功能的认识,特别是认知功能;②可促进脑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研究,为从脏腑防治脑的疾病提供依据。

3.4 研究方法——能否以针灸信号的传导通路作为经脉的脑内循行

在经络的发现过程中,循经感传起了很大作用。历代医家观察到,针刺腧穴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会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称为“针感”或“得气”。这种感觉有时沿着一定的径路向远部传导,如《灵枢》所说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已出,气独行”等,温灸时也会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扩散的感觉。这种向远处传导与扩散的感应路线,可看成是经脉循行。在气功养生术中,当练功者意守丹田时,往往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的路径流动。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提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说明了体内存在着复杂而又有一定规律的联系通路,这种感应传导现象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10]。

而这2种方式都未能发现脑内的经气运行循经感传路线,也许是因为这2种方法都运用感觉这一手段,而对感觉产生之源的脑则不能用这种方式,需借助其他手段。由于这些欠缺,一方面导致古人对脑与经脉联系认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导致古人即使认识到有经脉入脑,但对其在脑内循行的具体部位也认识不清。那么,针灸腧穴产生的电信号在脑内的传导、激活的脑区是不是经脉在脑内的循行呢?从经络发现的主要依据——循经感传看,针灸产生的感觉传导通路是经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