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
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中西医助理医师——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从古代文献看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经脉与脑在解剖结构上有直接联系。
如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再如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灵枢。
大惑论》中对视觉器官有这样一段论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与脑相连的结构可能是对视神经的描述,也许这是《内经》时代接近发现神经的一个例子。
现代研究揭示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经络系统是人体的调控系统,在生理功能上与神经系统有相似性。
就经络的实质而言,古人发现的具有一定循行路径的十四经脉是否存在,其实质是什么,才是经络实质研究的核心内容。
循经感传以及其他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成为经脉存在的有力证据。
古代文献以及针灸临床实践证实,针刺的疗效依赖于“得气”。
有时可出现针感循古典经脉路径传导的现象。
由于循经感传提示古典经脉存在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循经感传现象成为近年研究经络实质的切入点。
围绕经络实质的研究,近年已提出多种学说。
(1)经络的生物进化观目前已知在脊椎动物体内同时还保留着低等神经系,如人体内除神经管外还有部分链状神经系(交感神经链)和网状神经系(肠壁神经网)的某种保留,主要已转化为植物神经的组成部分。
从进化的连续性来看,子午干神经系在人体无疑也有所保留,可能是经络原型。
经典的经络系统可能依然在已经高度分化的神经系统的调控下起作用,并与神经系统有直接的解剖上和功能上的联系。
(2)神经中枢扩散说截肢者的幻肢觉提示,中枢神经系统与躯体可能存在镜像关系。
当外周肢体离断后,其在中枢的镜像依然存在。
同理,针刺产生的针感传入中枢后可能在中枢定向传递,从而产生循经感传现象。
有学者认为,针刺穴位后循经感觉的产生,是中央后回与皮肤经络路线相对应的大脑细胞被兴奋的结果。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

十二经络歌经络歌诀十二经脉歌1、手太阴肺歌: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月需:音闹)内萦,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为喘满咳,膨膨肺胀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肺所主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结,(月需:音闹—肩膊下内侧,对腋处高起的白肉。
)臂之内前廉痛,为厥或为掌中热,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发报息。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行,网络大肠,再回绕胃的上口,继续上行,穿过膈膜,入属肺脏,治肺系上行,斜出横行经腋下,沿上臂闹内,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一直下行到肘内,然后继续循着前臂内侧下行到掌后高骨的下面,入于寸口,经过鱼际,到大母指内侧,止于爪甲的根部。
另有支络从掌后高骨处,出手腕的后面,直达次指尖端,与手阳阴大肠经相交接。
本经多气少血,所以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肺中膨胀而满,气不得宣布,从而见到咳嗽气喘,缺盆中痛。
变动剧烈时,可见到病人两手交叉,紧按在胸部,同时心中烦闷,眼睛发暗等“臂厥”的症状。
本经属肺,所以主肺脏的病症。
如咳逆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满,(音闹)臂内侧的前面(即肱骨前缘)疼痛,或手足厥冷,或掌中心发热等。
若邪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小便次数频多而量少。
如汗出而恶风寒,是被风邪所伤。
若果肺气虚,也会发生肓背痛而恶寒,气少而呼吸短促低微。
同时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所以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而色深。
2、手阳明大肠经歌: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循臂入肘行闹(月需)外,肩俞前廉柱骨傍,会此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黄口干鼽衄动,喉痹痛在肩前闹(合。
月需),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次指爪甲根部内侧的商阳穴,循着次指内侧上缘上行,经合谷穴,从两指歧骨的中间,出腕侧两筋的---陷处(即阳溪穴),沿前臂上行到肘外侧,继续沿臂闹外侧上行,经肩俞穴,沿肩峰前缘向后到天柱骨傍,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督脉穴名),再向前入缺盆内,络肺脏,下膈膜,入属大肠腑,另有支脉从缺盆处上走颈部,斜行贯穿两颊,入下齿龈,回过来挟口唇,左右两脉在人中穴会合,交叉上行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中西医结合医学

单穴 电针疗 法治疗腰 椎 问盘 突 出症的再 认识 =R — cg io er o nt n e i
o i g e p i t lc r a u u cu e t e a y f r r ame t f u a fs l - on e to c p n t r r p o t n mb r n e h t e o l
龄 1  ̄6 岁 ,平 均 3 - ;男 1 , 女 6例 ;足 部 1 例 , 8 1 64岁 2例 1 小 腿 3例 ,手 4例 . 随机 分 成 3组 :藻 酸 盐 敷 料 与 mE GF联 合 治疗组( 组) E A 、m GF治疗 组( 组 ) B 、常 规 治 疗 组 ( ) C组 ,每 组 6例 . 治 疗 7 4 1 8d后 评 价 其 创 面 愈 合 指 数 ,7d和 1 、1 、2 、2 4 d 时行活组织检查常规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评定 b GF表 达 阳性 细 胞 数 目. F A、B组 创 面 愈合 均 明显 ,A 组 较 B 组突 出( 尸<00 ) . .病理学检查显示 : 5 A组创面修复细胞增殖 明 显 ,表皮增厚,上皮化活跃 ;B组虽也有类似 改变 ,但不如 A 组显著.免疫组织化学 S P染 色 显 示 : 组 b GF表达 均有 上 调 , 3 F 但 以 A 组最为显著( 尸<0O ) . .藻酸盐敷料与 mE 5 GF联合应用 治 疗 难 愈 性 创 面 , 能 协 同 两 者优 势 ,较 单用 mE F疗 效 更 佳 . G 图 3表 3参 1 0 关键词:藻酸盐;表 皮生 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创 伤 愈 合 ; 随机 对 照 试验
g o h a t r c mb n t n t e a y o x r s i n o a i b o r wt f c o o i ai r p n e p so f b sc f r — o h e i
12经络就是人体的天然药库

12经络就是人体的天然药库12经络就是人体的天然药库很多初学者都反映,中医的经络学实在太难理解了。
经络是人体天然药库,而要控制这个天赐的宝藏,只需要明白12经络的运行原理就足够了,这就是中医整个经络学说的要素。
12经络上面有三百多个穴位,我们没必要都去记住,现在,你只需跟著我一步步地往下学,就容易多了。
1.先熟悉一下12经络的名称: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2.搞清楚它们为什么要这样称呼?这12条经络分别连著人体12个脏器,所以这些经络都是用相连的脏器命名。
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是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是心的屏障,其余的都比较容易理解。
记住这12个脏器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就看是哪条经络经过此地,一对应就出来了。
12条经络在人体的循环路线如图。
从12经络的排列上看,是分为两组,一组是按手足分,另一组是按阴阳分。
按手足分是告诉你手及手臂上有6条经络,足、腿上有6条经络。
按阴阳分是告诉你手臂的内侧、腿的内侧各有3条阴经;手臂的外侧、腿的外侧也各有3条阳经。
那么这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又是代表什么呢?它们是代表阴气的重与轻,阳气的足与弱。
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
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阳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阳光,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将阴、阳细分到这样的程度呢?就是让你在使用经络时随时注意阴阳的平衡。
这个阴阳的平衡既包括经络与经络之问的阴阳平衡,也包括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还包括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
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是要你根据身体的强弱去选择经络。
科学证实12经络的存在

科学证实12经络的存在原文地址:科学证实12经络的存在作者:武医养生刘合斌科学证实12经络的存在4780年前,《黄帝内经》指出人体有“精”,并分为阳精和阴精。
人体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经络里流动着精气。
但是这个精气究竟是什么?人们一直都在探索。
上世纪60年代,朝鲜科学家金风汉教授称,他从人体一个穴位上发现了一些可导电的离子,Zn2+、Mg2+等,这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后因实验无法重复而不能证实。
此后,复旦大学费伦教授的团队观察到体内较深层骨筋膜区域有锌,镁,铜等金属离子,为揭开人体经络实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同全盘了解《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十二正经经络的实质还有相当的距离。
直到金日光教授从《黄帝内经》发现“汗为精气”的经言出发,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支持资深发明家钟伟东先生发明了人体十二正经原穴精气抽取技术,进而在国内外首次揭开了十二正经经络实体的秘密。
从经言中发现“精气”的奥秘上世纪80-90年代,金日光教授由于在国际上首创第四统计力学的突出贡献,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随后,他又连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兼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等。
在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学森同志的指引下,他积极参与驳斥当时政协内外反中医思潮的活动,努力学习《黄帝内经》,后来他用他本人在国际上创建的第四统计力学群子理论,及当代量子化学理论,写出了《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的一本专著,论证了《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科学论断。
特别有意义的是,他从《黄帝内经》的二十万字的字里行间里发现了不易被人们关注的一些经文,即黄帝和岐伯有关人体的汗与精气之间关系的论述:如在《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中岐伯所说:......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又如在《黄帝内经·灵枢》的描述:……营卫者,精气也。
……对上述经文,由本院经典医学文献研究所所长陈兆学教授再次证实。
金日光教授指出,所有这些给我们暗示了研究经络精气的实体,可以通过汗来研究。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引言在中医学中,经络是人体内传导气血和调节生理功能的通道系统。
经络的运行路径十分复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十二经络。
掌握十二经络的走向对于中医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记忆经络的走向是学习中医学知识的基本功。
本文将介绍一种记忆十二经络走向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知识点。
方法记忆十二经络走向的核心在于图像化和联想。
我们会将每个经络和一个形象的场景或物体联系起来,通过想象这个场景或物体的特征和运动路径,来记忆经络的走向。
手太阴肺经首先来看手太阴肺经,它是整个十二经络中最为容易记忆的一个。
我们可以将其走向想象为一只白色的小鸟,从手腕内侧开始,向上飞到肘部,再折返贴着前臂内侧向下飞到大拇指内侧,最后再继续飞到食指内侧。
这个形象鲜明且容易记忆,让我们能够快速地回忆起手太阴肺经的走向。
手阳明大肠经第二个要记忆的经络是手阳明大肠经。
我们将其走向想象为树木的轮廓。
从食指指端开始,向上延伸经过手背,经过腕部和前臂外侧,最后进入手臂内侧,与手太阴肺经相交于肘部。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经络。
我们可以将其走向想象为水流的路径。
从大足趾开始,经过足背、腿内侧、大腿前方,最后在腹部与胸部相连。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可以被看作是一串灯泡的连接线。
从内眦开始,经过头部和颈部,沿着背部一直延伸到足心处。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可以被想象成一颗火苗。
从小指端开始,沿着手腕、前臂内侧,一直延伸到心脏位置。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的走向可以被想象成一根花藤。
从小指指端开始,经过腕部、前臂背侧,最后进入肩部。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可以被想象成一条绳索。
从脚心处开始,沿着内踝、腿内侧,一直延伸到腹部。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的走向可以被想象成一棵植物。
从大趾开始,经过足背、腿内侧,最后进入腹部。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可以被看作是一颗种子的发芽过程。
从中指指端开始,沿着掌心、前臂内侧,一直延伸到胸部。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可以被想象成一根电线。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
经络实质的几种假说包括:
1、脉络论:根据《内经》所提出的观点,经络是阴阳交互影响运行
的“气血脉象”,是介于天地之间的通路,可作为人体精神、物质、
灵性活动的传输通道。
2、经络横贯法:根据《黄帝内经》中提出的观点,经络有横渠、经脉、神经三层架构,其中横渠连接器官,经脉供阴阳之气的供应,神
经是精神活动的载体。
3、经络能量论:根据《内经》所提出的观点,经络是人体的能量上
的运行系统,它从器官处获得能量,在体内传输着能量,随着不同经
络的运行,能量也会被分配到不同部位。
4、经络配置论:根据《黄帝内经》所提出的观点,经络可以将体内
能量以恰当的方式分配,使机体能够适应历史变化,维持健康。
5、经络推导论:根据《黄帝内经》中的观点,经络是一种能量流,
可以由病人的临床症状来推导经络的健康状态,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6、经络病理论:根据《内经》所提出的观点,经络病理学可以从病
人的病理状态来推断经络的病变情况,从而指导治疗。
7、经络治疗论:根据《内经》中提出的观点,经络治疗是指通过调
整经络内的能量流动,来改善患者的病情,以达到调节病理结构,改
善脏腑功能。
中医对脑部的经脉的理解

中医对脑部的经脉的理解中医对脑部经脉的理解是深入而独特的,它基于古代医家的观察与实践,形成了对脑部经脉的详尽认识。
以下是关于中医对脑部经脉理解的详细介绍:1、经脉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一个复杂的经脉系统,其中包括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些经脉在人体内纵横交错,负责运行气血,沟通脏腑。
其中,与脑部直接相关的经脉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督脉等。
2、督脉:督脉被视为“阳脉之海”,它起于胞中,下至尾骶,沿脊柱两侧上行,最终到达头顶,并在此与手足三阳经交会。
督脉的功能在于调节阳经气血,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同时,督脉还与脑髓有关,脑为髓海,故而督脉与脑密切相关。
3、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长、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它从眼内角开始,上行至头顶,并经过脑部。
膀胱经在头部有多条分支,与脑相连,因此,膀胱经被认为是脑部经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4、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经过头部侧面、耳周围,下行至肩部,最终到达足部。
胆经与脑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头部侧面和耳周围的分支,对脑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5、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脑部疾病的发生与脑部经脉的异常有关。
例如,脑部气血不畅、阴阳失调、髓海不足等都可能导致头痛、眩晕、失眠等脑部疾病。
同时,中医也认为情志因素、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因素也会影响脑部健康。
6、治疗原则:基于对脑部经脉的理解,中医提出了一系列治疗脑部疾病的方法。
例如,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经络和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中药治疗则通过内服药物来调节脏腑功能、补益气血。
7、预防保健:中医还强调脑部疾病的预防保健。
例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等都是预防脑部疾病的有效方法。
此外,中医还提倡通过锻炼、按摩等手段来增强脑部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总之,中医对脑部经脉的理解涵盖了多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丰富的论述和经验。
中医对脑部的经脉的理解

中医对脑部的经脉的理解中医认为,脑部是人体的主宰之官,掌控着人体的思维、智力、记忆等重要功能。
为了保持脑部的正常运行,中医强调维护脑部的经脉系统的健康。
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存在于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中,包括脑部。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对脑部经脉的理解。
1. 脑部经脉的概念:中医认为,脑部经脉是一种特殊的经络系统,贯穿于脑组织中,与全身经脉系统相互连接。
脑部经脉是脑部血液供给的重要通道,通过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维持脑组织的正常功能和代谢。
2. 脑部经脉的组成:中医将脑部经脉分为主要经脉和细微经脉两个层次。
主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和带脉等,它们作为脑部经脉的主要通道,将气血输送到脑组织中。
细微经脉则分布在脑组织的微血管网络中,将气血输送到微小的脑细胞和神经元之间,起到营养和调理的作用。
3. 脑部经脉的功能:中医认为,脑部经脉的畅通与否影响着脑部的功能和健康。
经脉病变会导致脑血管病、脑循环障碍等疾病。
通过调理脑部经脉,中医能够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增加脑部的营养供给,调节脑功能,提高智力和记忆力。
4. 针灸与脑部经脉:针灸疗法是中医调理脑部经脉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整脑部经脉的功能,促进气血的流动,提高脑细胞的活力。
例如,通过刺激头部的“百会”穴位,可以改善脑血供,增强记忆力。
刺激手掌上的“太冲”穴位,则可以缓解脑疲劳,增加注意力。
5. 草药与脑部经脉:中医药物也可以用来调理脑部经脉。
中草药中有许多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活血、调节气血等功效的药物,它们通过改善脑部经脉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达到促进脑部健康的效果。
例如,桂枝可以活血化瘀,通络散寒;当归可以补血养血,舒筋活血。
这些草药的运用可以根据具体的脑部疾病和临床症状进行配伍使用。
6. 饮食调理脑部经脉:中医饮食调理也可以对脑部经脉进行有效的保养。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不同的气味和性味,可以对气血进行调节。
例如,食用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生姜、香菜等,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维持脑部经脉的畅通。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的原理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的原理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其中有十二经络被认为是人体的主要经脉系统。
这些经络是通过整个身体系统连接在一起的通道,由于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认为,十二经络是将脏腑、筋骨、皮肤等组织结构连通起来的桥梁,通过经络可以实现气血的运行,从而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主要包括气血运输的经脉和气血调节的络脉。
经络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络传导:经络将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的信息传递连接起来,保持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运作。
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输和分布,调节组织器官的功能。
2. 气血运行:经络是气血运输的通道,通过经络的运行,气血能够经过全身各部分,供应养分和能量,排除废物和病邪。
如果经络通畅,气血运行顺畅,身体健康;如果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导致疾病。
3. 气血调节:经络还起到调节气血的作用。
在经络中,气血能够被调节和平衡,以满足人体不同部分的需求。
通过调节经络的活动,可以使气血在整个身体内平衡流通,保持身体的健康。
4. 阻塞和疏通:经络有时会发生阻塞,导致气血运行不顺畅。
这可能是由于内外因素引起的,如病邪、情绪、环境等。
通过采取相应的方法,如按摩、针灸等,可以疏通经络,使气血重新流通,恢复身体的健康。
总结起来,黄帝内经认为十二经络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实现气血的运行和调节。
保持经络的通畅和平衡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武当山道医:祝华英作者简介祝华英,武当山道教协会道医,道号达智子。
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北闸乡的一个农民家庭。
祝道长幼时多病,成人后发奋自学中医。
他在学习和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过程中,被十二经脉、经筋、经络、奇经八脉等错综复杂的经脉路线和分支路线引入了茫茫之境。
为了探索和求征“十二经脉”的玄机奥秘,祝道长于六十年代开始修身炼性,参悟人生长寿之法,逐步将祖国医学与仙学相贯通,终于在“胎息”境界中证悟出“十二经脉”玄妙的运动规律,揭示了数千年来所失传的“十二经脉”真谛;并将古圣人所隐秘的部分详尽剖析阐明,以成全璧。
祝华英道长今年六十八岁。
他因家庭出身原因只读过小学。
后因族人多为疾病所苦发心自学中医,四十多年来行医从来分文不取。
祝道长在武当山出家已二十多年,他修炼数十年经脉早已打通,按照他的十二经脉理论诊治效果极好,除了本地山民,很多人从外地、外省甚至国外来找他看病。
我常说您要是想发财早就有上千万了。
这是祝道长的新书。
祝道长前些年出版他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密》是买书号出的。
花了上万。
印了五千册书,不知道怎么销售,大半从北京拖到了武当山自己卖。
有外地朋友邮购祝道长还要跑到山下邮寄,邮寄费也经常没有规矩,他寄一本亏一本。
老人家长期居住在深山,社会关系不多,他出书实在困难。
这本新写的小册子是自费印刷的,有的是朋友出资助印的。
祝道长花了一两万还被人坑了。
十二经脉是中医经络学说最丰富、最关键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灵枢》的核心所在。
由于对其认识须以修真体悟为基础,而经脉之无形部分运行的实相历来被道家视为天机秘而不宣,因而古今医书之论述或悖谬失当,或语焉不详,世谓道人即指有奇方异术之人,也即先秦的神仙家。
湖北省武当山道教协会道医祝通愚,就是一位有奇方异术之人。
在其所作《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应用》修身炼性方语真谛里言道,他于炼午功的咽津服气之时出现了先天呼吸(胎息),经多年修炼终于悟出了十二经脉运行的真相玄机。
人体经脉汇聚头部脾胃不好梳发际

人体经脉汇聚头部脾胃不好梳发际随着食品的污染,环境的恶化,身体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而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
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处亚健康的状态,没时间做运动,没时间检查身体。
而当真正的病来山倒时,又被吃不消的医药费吓怕。
然而,只有学会调理养生。
健康的生活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何为养生?养生即是保养生命,使之绵长的意思。
而中国源远流长的千年文化中,经络养生神秘高深。
但却是治病保健的核心之一。
中医学认为,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汇聚于头部,通过这些经络,气血通达全身。
人体肾、肝、心、脾、脑等组织器官因此与头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不同体质的人需要调养的脏器、经络不尽相同,但只要找准部位,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多梳梳头,即可达到养生保健的功效。
脾胃不好的人,应多梳前发际线。
因为胃经经过此部位,在发际线上下一寸左右的部位来回多次梳理,可以有效缓解胃肠不适。
体质差、易感冒、容易失眠的人,要着重梳头部正中的督脉和膀胱经区域,即从前额正中央沿头部中线梳到头后枕部,可以前后往复地梳。
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膀胱经是人体循行路线最长的一条阳经,多梳此部位可以通经络、调气血、振奋阳气,使外邪不易入内,内邪得以祛除。
有头晕、后头痛的人,可着重梳梳头后侧枕部区域,促进脑供血,缓解不适。
有肾虚、高血压、脱肛、头顶痛的人,可以着重梳头顶部(百会穴)区域。
百会穴是全身阳经和督脉阳气交汇处,常梳此处可以疏通经络,提升阳气。
有偏头痛、肝胆不适,或气闷、胁肋部胀痛的人,可着重梳头部两侧。
头部两侧是胆经、三焦经循行的部位,经常梳一梳能够疏通肝胆气滞,缓解疼痛。
每天早晚建议多梳梳头,节奏由慢到快,次数不宜超过100次,防止损害头皮。
最好选用牛角梳或木梳等天然材质制作的梳子,因为塑料梳子容易产生静电,长期使用会使发质粗糙蓬松,不利于养生保健随着食品的污染,环境的恶化,身体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而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
(中医)十二经脉的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中医)十二经脉的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会聚于头部。
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2.躯干部
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中,阳明经行于前(胸腹),太阳经行于后(背),少阳经行于侧;足三阴均行于腹胸,由内向外分布顺序依次是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3.四肢部
手三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手三阳经分布在上肢外侧;足三阴经分布在下肢内侧;足三阳经分布在下肢外侧。
其前、中、后的排列次序是:少阴、太阳在后;厥阴、少阳在中;太阴、阳明在前。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即内踝尖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奇恒之府脑的内容

脑,⼜名髓海、头髓。
在⽓功学上,脑⼜称泥丸、昆仑、天⾕。
脑深藏于头部,位于⼈体最上部,其外为头⾯,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度汇集之处,为元神之府。
(⼀)脑的解剖形态 脑,位居颅腔之中,上⾄颅囟,下⾄风府(督脉的⼀个⽳位,位于颈椎第1椎体上部),位于⼈体最上部。
风府以下,脊椎⾻内之髓称为脊髓。
脊髓经项复⾻(即第6颈椎以上的椎⾻)下之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髓。
脑与颅⾻合之谓之头,即头为头颅与头髓之概称。
脑由精髓汇集⽽成,不但与脊髓相通,“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脑,下⾄尾骶,髓则肾主之”(《医学⼊门。
天地⼈物⽓候相应图》),⽽且和全⾝的精微有关。
故⽈:“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
五脏⽣成》)。
头为诸阳之会,为清窍所在之处,⼈体清阳之⽓皆上出清窍。
“头为⼀⾝之元⾸……其所主之脏,则以头之外壳包藏脑髓”(《寓意草。
卷⼀》)。
外为头⾻,内为脑髓,合之为头。
头居⼈⾝之⾼巅,⼈神之所居,⼗⼆经脉三百六⼗五络之⽓⾎皆汇集于头。
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脑的⽣理功能 1.主宰⽣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是⽣命的枢机,主宰⼈体的⽣命活动。
在中国传统⽂化中,元⽓、元精、元神,称之为“先天之元”。
狭义之神,⼜有元神、识神和欲神之分。
元神来⾃先天,称先天之神,“先天神,元神也”(《武术汇宗》),“元神,乃本来灵神,⾮思虑之神”(《寿世传真》):⼈在出⽣之前,形体毕具,形具⽽神⽣。
⼈始⽣先成精,精成⽽脑髓⽣。
⼈出⽣之前随形具⽽⽣之神,即为元神。
元神藏于脑中,为⽣命的主宰。
“元神,即吾真⼼中之主宰也”(《乐育堂语录》)。
元神存则有⽣命,元神败则⼈即死。
得神则⽣,失神则死。
因为脑为元神之府,元神为⽣命的枢机,故“脑不可伤,若针刺时,刺头,中脑户,⼈脑⽴死”(《素问。
刺禁论》),“针⼈脑则真⽓泄,故⽴死”(《类经。
针刺类》)。
2.主精神意识:⼈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于脑的结果。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地秘诀记忆十二经脉循行地秘诀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
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附:记忆要点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
现分述如下:①脏腑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
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
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
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
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
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
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例演示1、手太阴肺经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
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和交接的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和交接的规律通过前面几节《经络》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十二条经脉循行于人体的四肢、头部和躯干,并且知道了如何将“手足”、“阴阳”和“脏腑”这三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给这十二条经脉命名。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十二条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和它们交接的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逆顺肥瘦》有这样一段话,清晰描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循行方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原文中的“脏”指的是“胸”,这段话阐述了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四条规律:(1)手三阴经分别起于胸中,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胸中的脏有肺、心和心包,对应的三条阴经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阴经从胸,沿着手臂的内侧循行到手指末端。
(2)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于足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是从手指的末端向头面部循行。
因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到了手指端要终止,下接的是手三阳经,手三阳经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都是从手指末端沿着手臂的外侧,向头面部循行的,此处的头指的是头面部,而到了头面部,手三阳经也要终止。
(3)足三阳经分别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阳经分别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经。
这三条阳经从头面部向足趾末端循行,此处的足指的是足趾端,到了足趾端之后,足三阳经也要终止,终止以后向下相交的是足的三条阴经。
(4)足三阴经分別起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于手三阴经。
足的三条阴经分别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的三条阴经需要从足向腹部循行,最后,足三阴经再向上行,从腹到胸,到胸中去与手三阴经相交。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的循环路径。
我们可以把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总结为四句容易记住的话,结合下面这张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示意图,就比较容易记住了。
入脑的经脉共有六条

入脑的经脉共有六条。
第一条为督脉。
督脉入于髓海,就是入于脑。
第二条是膀胱经,它从巅顶入络脑,膀胱经是主阳气的,现在有很多人得健忘症,其实健忘症就是阳气虚弱的病,阳气不能随膀胱经入脑,导致人经常丢三落四,遗忘事情。
在我们人体当中,脑、心、肾这三脏是一时一刻都不能缺血的,上脑的主血的经脉就是肝经。
肝主藏血,它交巅顶,入络脑。
奇经八脉中的阳跷、阴跷都是入后脑的,后脑主我们人的运动协调性。
胃经也入脑。
我们吃的营养物质,要通过胃经上输于心、肺,同时也要上输于脑。
胃经也是循目系入络脑的。
三、脑部的保养了解了入脑的经脉,就让我们明白了要想养护好我们的大脑,就需要好好吃饭,好好养血,好好养阳气,这样就会精力充沛,思维敏锐。
1、道教三丹田学说道教有一个三丹田学说。
道家认为脑部为上丹田,是精髓的聚集处;心为中丹田,是神能的聚集处;少腹(小腹)为下丹田,是精气的聚集处。
“田”为何意?中国是个农业文明古国,对土地的认识很深刻,认为田是可以耕耘播种的,就是种下了种子就能生长发芽。
那么三丹田就是可以生发出精、气、神的地方。
精是生于下丹田,神是生于中丹田,气是生于上丹田;而中丹田还是精、气、神三个能量转换之所。
道教非常重视三丹田,尤其重视上丹田脑部的保养。
现在我们都讲“延年益寿”,可是如果得了老年痴呆,活得再久又有什么意思呢?道教养生术上认为真正的长寿是“长生久视”,就是眼睛要特别的好,头脑特别清楚。
用现代话讲,就是长寿要有质量。
道教养脑的方法就是练静坐,通过练习静坐,让心神安定。
现代医学发现,心神安定时人的脑电波非常地稳定且有节律;此外,静坐还可以减少能量消耗,降低乳酸浓度,使人减少疲劳。
所以我们应该每天静坐十分钟,来让自己心神安定,养护大脑。
2、锻炼大脑从动手开始如何锻炼大脑呢?真正的秘密在于动手。
俗话说心灵手巧,锻炼手的灵活性是锻炼大脑的最好方法。
自古中国人就明白这个道理,练习书法、绘画、弹琴、打算盘,甚至包括老人手里玩儿着的核桃等,都是在通过锻炼手来达到锻炼脑的目的。
十二经脉的穴位,隐藏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

十二经脉的穴位,隐藏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本期导读有了身体和情绪过程的参与,这种心灵活动才是生动饱满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洞见各种真相的能力。
潜意识更像是你自己但因为要活在关系中,惧怕失去关系,或者被关系中的其他人惩罚,因此屏蔽了自己的洞见力,因而梦才显得那么富有智慧。
武志红老师举过两个例子:有一个女孩见到了自己的偶像,一位知名作家,当时她兴奋得浑身发抖,但晚上她做了梦,梦见一个丑陋、不讲理的小孩子穿着作家的衣服。
醒来后,这个梦让她有羞愧感,她怪自己怎么能这样贬低偶像。
但这正是她的潜意识对这名作家本质的洞察,熟悉这位作家的人,都知道他是蛮横不讲理的。
又如,一个男孩遇见了一个其貌不扬的女孩,觉得她不够漂亮。
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她和很多女孩站在一起,比谁都漂亮。
这是潜意识的洞察,潜意识告诉男孩,这个女孩比谁都「美」,要珍惜她。
可以说,潜意识更像是你自己,而意识是活在各个层面的关系世界。
最简单的是原生家庭,由此形成了个人历史的潜意识,再大是家族与社会乃至各种大集体,由此形成了家族历史的潜意识、社会历史的潜意识等集体潜意识。
有一位女咨询师,最近做了一个梦:早上,她出现在西安,她想吃一碗馄饨。
馄饨两块钱一碗,但她身上一分钱都没有。
正难过的时候,路上出现了一名男子,借给了她两块钱,于是她才得以买了一碗小馄饨。
「这是什么意思?」醒过来后,她百思不得其解。
她从来没有去过西安,并且她最近做的梦都是,她很富有,什么都买得起,看见漂亮衣服可以买,看见美食也一样买得起,而且每一次都买得很尽兴。
那个男人的面目也很难辨认,她想不明白,他是谁。
既然想不明白,等待就是了。
结果,第二天晚上,她又做了一个梦,梦到了她以前的男朋友。
醒来的一刹那她明白了,原来第一个梦中的男人就是她的前男友。
她已经两年多没有梦见过前男友了,这第二个梦之所以梦见他,无非是潜意识要告诉她第一个梦的答案。
明白这一点后,一切疑问都迎刃而解了。
原来,她最近要出差,既可以选择西安,也可以选择另外一个城市。
中医对脑部的经脉的理解

中医对脑部的经脉的理解
中医认为,脑部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
中医将脑部与其他脏器通过经脉相连,通过经脉的运行来维持脑部的健康。
以下是中医对脑部经脉的理解:
1. 承浆经:承浆经起自胸部,上行至脑部。
中医认为,承浆经主要负责传输血液和营养物质至脑部,维持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2. 督脉:督脉起自脊髓,沿着脊柱向上延伸至脑部。
中医认为,督脉是人体的主要阳经,具有调节脑部功能的作用,如提高记忆力、改善思维能力等。
3. 承筋经:承筋经起自足部,上行至脑部。
中医认为,承筋经主要负责传输气血至脑部,调节脑组织的生理活动,维持脑部的稳定功能。
4. 脑空窍:脑空窍是中医特有的概念,认为脑部内有空窍,通过经脉与其他脏腑相连。
中医认为,脑空窍是脑部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通道,与记忆、思维等脑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对脑部经脉的理解主要是通过经脉的运行来调节脑部的功能和维持脑部的健康。
这些经脉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脑部的正常活动。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理论是基于经验和观察得出的,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和生理学理论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
现代脑科学告诉我们,脑是人体的主宰,与人体各部均有直接联系,并对全身内脏等进行调控。
在中医理论中,联系人体各部的是经络,经络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有效性已被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所证实,经络理论的正确性毋庸置疑。
因此,作为人体组成部分的经络,与脑也应有直接联系。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经络系统中,与脑有直接联系的经脉只有5条,且在脑内的循行也极其简略,这与脑在全身的主宰作用不相符。
而现代研究发现,针灸腧穴产生的信号可传入脑。
因此,笔者提出“十二经脉皆入脑”的假设及脑内经络概念。
现就这一论点分析如下。
1 脑内经脉循行极其简略
经脉的循行十分重要,因为它决定了腧穴的主治,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同时,针灸选穴的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也说明经脉循行的重要性。
然而,对于经脉循行,从古至今皆详于体表而略于体内,在脑内更是如此。
在头面躯干部,经脉循行路线十分具体,且分区明确。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在头部,前额为足阳明经,两侧为手足少阳经,脑后为足太阳经。
但在脑内,经脉循行则极其简略,几乎为空白。
在十二经脉中,直接与脑有线路联系的只有2条,分别是膀胱经、胃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灵枢·经脉》),“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灵枢·动输》)。
在奇经八脉中,督脉、阴跷、阳跷脉入脑。
“督脉者……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
寥寥数语,只能知道这些经脉到达了巅脑部,至于具体部位则不得而知。
由此可知,脑内经络循行的研究是极其匮乏的,实为经络理论的不足和遗憾。
2 针灸信息可传入脑
研究表明,针灸腧穴产生的信号可传入脑,这为脑与经脉的直接联系提供了证据。
电生理技术可记录针刺腧穴时激发脑内各级神经元放电的情况。
有人利用64通道脑电图记录与分析系统探讨经皮腧穴电刺激对镇痛相关的脑电活动的调制作用,发现腧穴电刺激时刺激对侧的中央及顶叶皮层θ波与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有负相关性,腧穴刺激时对侧前额叶、同侧额叶下部、颞叶和顶枕叶的β波也与
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有负相关性;相反,在对照刺激时的脑电图没有发现类似的相关性[1]。
说明针灸腧穴产生的电信号在脑内有其特异的传导通路。
现代影像技术,特别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可实时直接显示针刺腧穴激活脑区的情况。
针刺合谷穴可激活与疼痛有关的多个边缘区;温筒灸健康成人右侧合谷,脑激活区为对侧的额中回、中央前回[2-3]。
电针右侧曲池引起同侧初级躯体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双侧初级躯体感觉区(SI)和次级躯体感觉区(SⅡ)激活,双侧顶上小叶、顶下小叶,对侧扣带回,双侧的楔前叶、颞中回和颞上回、黑质底部、中脑导水管、海马、下丘脑、尾核有明显激活[4]。
针刺足三里可引起植物神经中枢和颞叶变化[5]。
电针内关主要激活额叶,针刺神门主要激活颞叶[6]。
针刺太冲可使双侧前扣带回和丘脑的疼痛任务激活体积下降[7]。
针刺丘墟激活左右顶叶BA 40区,右顶叶BA 2区,左额叶BA 9、10、44区,左岛叶BA 13区,左颞叶BA 22区,右颞叶BA 42区,右壳核,左小脑[8]。
笔者观察针刺肺经五输穴也可激活不同脑区(另篇发表)。
而针刺非穴点则对脑无影响,或影响很小[9]。
说明针灸腧穴激活的脑区有其特异性。
以上两者从不同方面证实了脑内针灸信息通路的存在。
上述实验中,涉及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其中,只有足三里所属的胃经入脑。
这说明针灸多数经脉的腧穴产生的信息均可传入脑,且不以经脉循行是否入脑为限。
而针灸信息的传导是以经络为媒介的,由此笔者推测,十二经脉均入脑,并提出脑内经络概念。
虽然古人有“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的论述,提出十二经脉都联系头面部。
但限于科技水平及发现经络的方法,古人对经络与脑联系的认识还不甚清楚,对经络在脑内的分布区域很模糊;同时,由于中医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理论体系,重心而轻脑,也是导致脑与经络的直接联系少的原因。
这是经络理论需要发展的内容,至今还未见相关报道。
3 脑内经络
3.1 概念
脑内经络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经脉在脑内的循行部位;二是指经络系统在脑内的对应分布区域。
笔者只探讨经脉在脑内的循行部位,“十二经脉皆入脑”假说是其核心内容。
3.2 内容
(1)每条经脉在脑内均有其相对特异性的分布区域,就像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一样;十二经脉在脑内的循行部分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并构成脑内经络的网络。
(2)每条经脉在脑内的分布区域与相应经脉、脏腑的功能相对应。
(3)临床应用:应用脑内经络理论指导脑内疾病的治疗。
3.3 意义
“十二经脉皆入脑”假说的提出,其意义有三。
(1)突破传统,更新思维,完善针灸理论。
(2)可定位经络在脑内的分布区域,阐明脑与外周的联系,为针灸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对于脑内疾病,可根据疾病所在脑内经络循行部位而选择相应经络腧穴进行治疗;对于外周疾病,可根据脑内经络分布脑区,确定与病变内脏、器官相关的经络,依此选择相应腧穴进行治疗。
(3)可促进中医对脑的研究:①可充实中医学对脑功能的认识,特别是认知功能;②可促进脑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研究,为从脏腑防治脑的疾病提供依据。
3.4 研究方法——能否以针灸信号的传导通路作为经脉的脑内循行
在经络的发现过程中,循经感传起了很大作用。
历代医家观察到,针刺腧穴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会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称为“针感”或“得气”。
这种感觉有时沿着一定的径路向远部传导,如《灵枢》所说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已出,气独行”等,温灸时也会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扩散的感觉。
这种向远处传导与扩散的感应路线,可看成是经脉循行。
在气功养生术中,当练功者意守丹田时,往往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的路径流动。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提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
”说明了体内存在着复杂而又有一定规律的联系通路,这种感应传导现象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10]。
而这2种方式都未能发现脑内的经气运行循经感传路线,也许是因为这2种方法都运用感觉这一手段,而对感觉产生之源的脑则不能用这种方式,需借助其他手段。
由于这些欠缺,一方面导致古人对脑与经脉联系认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导致古人即使认识到有经脉入脑,但对其在脑内循行的具体部位也认识不清。
那么,针灸腧穴产生的电信号在脑内的传导、激活的脑区是不是经脉在脑内的循行呢?从经络发现的主要依据——循经感传看,针灸产生的感觉传导通路是经脉
的循行路径;从经络发现的另一依据——腧穴主治看,经络反映了针灸刺激部位(腧穴)与靶器官之间的联系。
因此,针灸产生的信号分布脑区就是经脉在脑内的通路。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条件及认识的局限性,古代医家对经络与脑的联系认识不够全面、深刻,这是经络理论中需要发展的部分。
4 参考文献
1 张蔚婷,罗非,元颖伟,等.穴位电刺激对痛信息处理过程的调制作用之脑电图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5(3):236
2 Wu MT,Hsieh JC,Xiong J,et a1. Central nervous pathway for acupuncture stimulation:localization of processing with functional MR imaging of the brain-preliminal experience.Radiology,1999,212(1):13
3 张苗海.运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析针灸对中枢的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3,25(5):283
4 闫立平,孙忠人,谢兵,等.电针曲池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表现.针灸临床杂志,2005,21(3):61
5 肖叶玉,吴仁华,裴仁全,等.针刺足三里穴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2):106
6 付平,贾建平,王葳,等.电针内关和神门穴对脑功能成像不同影响的观察.中国针灸,2005,25(1):61
7 艾林,戴建平,赵百孝,等.针刺镇痛机制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8):1197
8 方继良,Timo Krings,Juergen Weidemann,等.捻针时真、假穴不同中枢激活效应的脑功能MRI.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2):1281
9 方继良,金真,王寅,等.针刺太冲及其临近穴脑反应区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9):1332
10 谢浩然.对发现经络的不同见解.现代养生,2000,16(3):12
(收稿日期:2007-02-16,王晓红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