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正经:流注次序、表里关系、交接规律、命名的原则

合集下载

中医十二经脉命名规则及走向和交接规律

中医十二经脉命名规则及走向和交接规律

中医十二经脉命名规则及走向和交接规律一、十二经脉名称组成十二经脉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如手太阴肺经。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则1.上为手,下为足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

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2.内为阴,外为阳分布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

阴分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

阳分为三阳:太阳、阳明、少阳。

手足各有三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手足各有三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

3.脏属阴,腑属阳十二经脉与六脏六腑各有稳定的配属关系。

1.六阴经属于脏,并冠以所属脏之名,如手太阴肺经。

六阳经属于腑,并冠以所属俯之名,如足阳明胃经。

2.阴经:属脏络腑。

有(手)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

阳经:属腑络脏。

有(手)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

三、十二经脉走向规律1.阴经行内侧,阳经行外侧太阴(前缘)、厥阴(中线)、少阴(后缘),阳明(前缘)、少阳(中线)、太阳(后缘)。

2.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灵枢•逆顺肥瘦》)手三阴经起于胸中,循上肢内侧走向手指端。

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循上肢外侧,走向头面部。

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循下肢外侧。

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经下肢内侧走向腹部、胸部。

四、十二经脉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手、足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络知识点

十二经络知识点

十二经络知识点一、十二经络的概念。

十二经络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二、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1. 手三阴经。

- 从胸走手,即起于胸部,循行于上肢内侧,止于手部。

2. 手三阳经。

- 从手走头,起于手部,循行于上肢外侧,止于头部。

3. 足三阳经。

- 从头走足,起于头部,循行于躯干部和下肢外侧,止于足部。

4. 足三阴经。

- 从足走腹(胸),起于足部,循行于下肢内侧,止于腹部或胸部。

(二)交接规律。

1.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内侧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外侧端交接。

2. 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翼旁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交接。

3.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交接;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

三、十二经络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1. 手太阴肺经。

- 属肺,络大肠。

2. 手阳明大肠经。

- 属大肠,络肺。

3. 足阳明胃经。

- 属胃,络脾。

4. 足太阴脾经。

- 属脾,络胃。

5. 手少阴心经。

- 属心,络小肠。

6. 手太阳小肠经。

- 属小肠,络心。

7. 足太阳膀胱经。

- 属膀胱,络肾。

8. 足少阴肾经。

- 属肾,络膀胱。

9. 手厥阴心包经。

- 属心包,络三焦。

10. 手少阳三焦经。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康复技能》课程标准编写人:审核人:课程编号:094030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学时:96学分:4适用对象:康复治疗学一、课程理念《中国传统康复技能》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包括传统康复方法概论、经络腧穴、针刺疗法、推拿疗法、中药治疗以及传统运动疗法等内容。

该课程强调学生对传统康复技术的技能掌握及其实际应用,在各章节中重点介绍实用传统康复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包括推拿、针灸、中药、刮痧、足部按摩等传统康复保健方法以及在常见疾病康复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经络和循行和交接规律、人体重要腧穴的定位以及刺法、灸法和拔罐法的操作要领;掌握成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等推拿操作;掌握拔罐法和艾灸法的操作要点和适应症;掌握中医运动疗法的适应症。

学会运用针灸和推拿等传统康复知识对常见病制定治疗方案。

在学生学习完本专业主干课等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临床病症的康复治疗上,同时注意掌握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与现代疗法的联系。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获得相应的训练和提高,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初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物质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对临床常见病症能利用传统理论进行分析并将传统康复技术运用于疾病的康过程中,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并认同针灸推拿等传统康复技能在疾病的康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保持对祖国传统康复技能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能够关注与康复治疗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学科交叉、技术过硬、综合各种学科共同服务于疾病康复的观念;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从而做到热爱康复医学,并用传统康复技术解决临床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循行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循行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循行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到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强调流注次序是指每一条经脉中的气血流注而言的,与走向交接规律,从三条经脉来论述走向交接规律,两者不同,区别开来。

我们上一节讲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它们依次流注的次序,总结出来一个规律,从手太阴肺经始,经过表里流注,同名经流注,表里流注,即表里、同名、表里,这样流注。

从手太阴肺经依次推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这是第一组四条经脉。

我们下面看第二组,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它也符合我们讲第一组的时候这个规律。

看手少阴心经流注至手太阳小肠经,气血是这样流注的,那么心与小肠相表里,它符合表里流注的规律。

手太阳小肠经流注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手太阳两者是同为太阳经,同名经流注。

足太阳膀胱经流注到足少阴肾经,肾与膀胱相表里,那么表里流注。

同样,第二组记住手少阴心经,按照表里经、同名经、表里经这样一个规律,就可以推出由手少阴心经,一定是流注到手太阳小肠经,依次流注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这是第二组。

第三组,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手厥阴心包经流注到手少阳三焦经,我们看看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心包与三焦相表里,符合表里流注的规律。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两者为同名经,所以手少阳三焦经的气血一定是流注到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因此足少阳胆经的气血一定是依次流注到足厥阴肝经。

我们将十二经以四条经脉为一组,划分为三个组,便于找出它们的气血流注的规律。

这三组,从以上分析,它们符合表里、同名、表里的分布规律,只要记住每组的第一个经络的名称,就一定能够依次推出其他三条经。

第一组记住手太阴肺经,第二组记住手少阴心经,第三组记住手厥阴心包经,按照表里、同名、表里的规律,就一定能够推出其他几个经脉。

这是第一点。

大家再看第一组和第二组。

1分钟让你记住十二经脉名称,相表里关系,流注顺序

1分钟让你记住十二经脉名称,相表里关系,流注顺序

1分钟让你记住⼗⼆经脉名称,相表⾥关系,流注顺序
⼗⼆经脉的名称及其相表⾥对应关系
要学会理解以下⼗⼆经脉规律,⾸先要具备⼀些中医的基础:
细⼼的朋友会发现,与五脏相表⾥的六腑之中,唯独“ 三焦”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脏”,⽽恰好在⼗⼆经脉⾥,多了⼀条的“腑”,其实这不是巧合。

这就是经络的奥妙所在。

现在我把这五脏六腑按照五⾏顺序列出来,⼤家就会发现规律了
開⽓稈度⼙
少阳⽊阳⾜厥阴肝经⼿少阴⼼经⾜太阴脾经⼿太阴肺经⾜少阴肾经⼿厥阴⼼包经⾜少阳胆经⼿
太阳⼤肠经⾜
阳明胃经⼿阳
明⼤肠经⾜太
阳膀胱经⼿少
阳三焦经五⾏顺序:对应的六腑: 肝(⽊)胆⼼(⽕)⼩肠
'⼀/ 肺(⾦)⼀〉肾(⽔)——:- ⼼包
1
——:' ⼤肠膀胱三焦
名词解释:厥阴阴⽓的程度越来越⼤(厥:将要消失的意思)
少阳——-太阳I [阳明阳⽓的程度越来越⼤邙⽇明:阳⽓最盛的意思)
⼼包经”,没有与之相对应阴⽓程度肝胆
胃肺⼤肠肾
⼼包三焦 ”对⼿称⾜
⼗⼆经脉流注顺序『
⼿外⽉右经■太阳,⼘肠经
⾜太阴脾经⾜阳明胃经⼬
B B □ B H H a n H B B □ B n n gnHBBnaa ^1 a B □ B B a I
⼿⽊阴肺经⼿阳明⼤肠給」
⼿翩⼼包经少P ⽇三焦经?
⼗⼆经脉流注顺序:⼿太阴肺经--⼿阳明⼤肠经--⾜阳明胃经--⾜太阴脾经--⼿少阴⼼经--⼿太阳⼩肠经--⾜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
包经--⼿少阳三焦经--⾜少阳胆经--⾜厥阴肝经专业⽂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法思考和涵盖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络,供参考。

可复制、起始 --⼿厥阴⼼。

【针灸学考点】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针灸学考点】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针灸学考点】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编者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和流注次序,作为是历年中医确有专长、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热门考点,但此考点却容易成为非针灸推拿专业考生的失分点,为此我们为大家归纳总结十二经的命名方法、循行分布规律等以便记忆考点。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別、十二经筋、十ニ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数计的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

首先用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于手六经和足六经;凡属六脏及循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属六腑及循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再根据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阴阳又划分为三阴三阳,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为阳明、太阳、少阳。

按照上述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并具有明确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脏腑相表里。

一经配一脏(腑),一脏配一腑,阴阳配对,这样就形成了脏腑阴阳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

余皆仿此。

具有属络关系的脏腑与经脉以及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外,还与相关脏腑有联系;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以此为依据。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

十二正经——经气活动的主干道

十二正经——经气活动的主干道

⼗⼆正经——经⽓活动的主⼲道⼈体经⽓的运⾏与⾃然界天地之⽓的变化⼗分相似。

地上的⽔,由于阳光的照晒,变成了清阳之⽓,蒸发上升,在天上形成了云;云在天空凝聚、温度降低,吸收了浊阴之⽓,化⽽为⾬,⼜会从天空降落到地⾯。

这就是⽓在⾃然界中的升降循环。

有了这个循环,⾃然界就有了⽣机;没有这个循环,⾃然界就会是⼀潭死⽔。

尽管⽓的运⾏变化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清阳之⽓上升,重浊之⽓下降。

⼈体之⽓的运⾏与天地之⽓的运⾏⼀样,清阳之⽓上出于眼、⽿、⼝、⿐等孔窍;浊阴之⽓下出于前阴、后阴⼆孔窍。

清阳之⽓向外发散于肌肤腠理;浊阴之⽓向内归藏于五脏。

⼈体经⽓的升、降、出、⼊运动是以经络为通道的,其中⼗⼆正经是主要⼲道。

⼗⼆正经的命名:经络系统的主体之⼀是⼗⼆经脉,指⼗⼆脏腑所属的经脉,⼜称“正经”。

⼗⼆经脉的名称由⼿⾜、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先⽤⼿、⾜将⼗⼆经脉分成⼿六经和⾜六经;凡属六脏及循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属六腑及循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根据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阴阳⼜划分为三阴三阳。

所以,⼗⼆经脉的名称分别为⼿太阴肺经、⼿阳明⼤肠经、⾜阳明胃经、⾜太阴脾经、⼿少阴⼼经、⼿太阳⼩肠经、⾜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厥阴⼼包经、⼿少阳三焦经、⾜少阳胆经、⾜厥阴肝经。

⼗⼆正经的分布:它们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躯⼲和四肢,纵贯全⾝。

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三阴经,下肢内侧为⾜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躯⼲(上肢外侧为⼿三阳经,下肢外侧为⾜三阳经)。

⼗⼆正经表⾥属络关系:⼈体⼗⼆经络有⼀个⼗分有意义的搭配,就是每条阳经都有⼀条阴经与之相表⾥,从⽽形了阴与阳的协调。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脏为阴主⾥,腑为阳主表,脏腑相表⾥。

⼀经配⼀脏 (腑), ⼀脏配⼀腑,阴阳配对,这就形成了脏腑阴阳经脉的属络表⾥关系。

⼗⼆经络阴阳表⾥关系:⼿太阴肺经与⼿阳明⼤肠经相表⾥;⾜太阴脾经与⾜阳明胃经相表⾥;⼿少阴⼼经与⼿太阳⼩肠经相表⾥;⾜少阴肾经与⾜太阳膀胱经相表⾥;⼿厥阴⼼包经与⼿少阳三焦经相表⾥;⾜厥阴肝经与⾜少阳胆经相表⾥。

1分钟让你记住十二经脉名称相表里关系流注顺序自创

1分钟让你记住十二经脉名称相表里关系流注顺序自创

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其相表里对应关系
要学会理解以下十二经脉规律,首先要具备一些中医的基础: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与五脏相表里的六腑之中,唯独“三焦”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脏”,而恰好在十二经脉里,多了一条“心包经”,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腑”,其实这不是巧合。

这就是经络的奥妙所在。

现在我把这五脏六腑按照五行顺序列出来,大家就会发现规律了
五行顺序:肝(木)一:心(火)一脾(土)一:肺(金)一二肾(水)——:-心包
对应的六腑:胆——二小肠——胃——> 大肠——■- 膀胱——> 三焦
名词解释:厥阴=•少阴=•太阴阴气的程度越来越大(厥:将要消失的意思)
少阳——:太阳=■阳明阳气的程度越来越大邙日明:阳气最盛的意思)
阴气程度相表里
足魔阴肝胆少阳.
”卜
手少阴小肠却日]
■卜足1I木阴脾........ L胃阳明*
"对手1[太阴肺大肠
£少阴太阳1称
手1尿阴心包三烹脚日1足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阴肺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流注I帧序仪
足艇阴肝经JE少阳胆经2
手勿阴心经太阳小肠经」
足木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心
足少煩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魔阴心包经手少阳三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寻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正经介绍

十二正经介绍

⼗⼆正经介绍⼗⼆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简介⼗⼆经脉⼜名⼗⼆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部位综合⽽定的。

它们分别⾪属于⼗⼆脏腑,各经⽤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于⼿⾜、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经脉的名称为:⼿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

⼗⼆经脉通过⼿⾜阴阳表⾥经的联接⽽逐经相传,构成了⼀个周⽽复始、如环⽆端的传注系统。

⽓⾎通过经脉即可内⾄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

其流注次序是:从⼿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阳明⼤肠经,⾜阳明胃经,⾜太阴脾经,⼿少阴⼼经,⼿太阳⼩肠经,⾜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厥阴⼼包经,⼿少阳三焦经,⾜少阳胆经,⾜厥阴肝经,再回到⼿太阴肺经(表1)。

其⾛向和交接规律是:⼿之三阴经从胸⾛⼿,在⼿指末端交⼿三阳经;⼿之三阳经从⼿⾛头,在头⾯部交⾜三阳经;⾜之三阳经从头⾛⾜,在⾜趾末端交⾜三阴经;⾜之三阴经从⾜⾛腹,在胸腹腔交⼿三阴经。

⼗⼆经脉在体表的循⾏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肝、脾、肺、肾和⼼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三阴经。

凡属六腑(胆、胃、⼤肠、⼩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于四肢外侧、头⾯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三阳经。

⼿⾜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十二经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十二经脉

(一)表里关系的涵义:
十二经脉中的阳经和阴经之间, 通过经别、别络的沟通,相互联系, 相互配合,形成六对 “表里相合” 的关系。即:太阴—阳明,厥阴—少阳、
少阴—太阳。手足共六对。阴经属里, 阳经属表。
(二)属络脏腑:
1、经络系统深入体内,直接与脏腑联系。 2、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脏,络腑。 “属”:十二经脉与其本经的脏或腑 直接相连接的关系。 “络”:十二经脉与其本经相互表里 经的脏或腑的关系。 如手阳明经 ,为大肠经,属大肠,相 表里的手太阴经,为肺经 ,络肺。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沿 下肢内侧中线 (内踝8寸处以下, 行于前缘),至 少腹、胁助,直 至头顶。 其分支从肝分出, 贯膈,注肺中, 与手太阴肺经相 接。
第 三 节 奇经八脉
一、概述
(一)奇经八脉的含义: 指异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的总 称,包括督、任、冲、带、阴跷、 阳跷、阴维、阳维共八条经脉。
(四)带脉:
带,束带、腰带
1.约束纵行诸脉,调节纵行诸脉 的脉气 2.维络腰腹,固护胞胎,主司妇 女带下。
(五)阴阳跷脉:
跷,跷捷、轻踺,
1.濡养眼目和司眼睑之开合。 2.主司下肢运动,使下肢运动灵 活跷踺。 古人还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六)阴阳维脉:维,维系、维络。 阴维脉“维络诸阴”;阳维脉“维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沿 鼻根、前额、胸 部乳中线、腹部 正中线旁开2寸处 沿下肢前外侧下 行。其主要分支 从足背分出,至 大趾与足太阴脾 经相接。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 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 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 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 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 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 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 属脾,络胃。向上穿过 膈肌,沿食道两旁,连 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 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 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交会、走向、交接、衔接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交会、走向、交接、衔接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交会、走向、交接、衔接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为:手少阳三焦经上接手厥阴心包经向下传入(流注)足少阳胆经;如图;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经过食指端流注手阳明大肠经,经过鼻翼旁流注足阳明胃经,经过足大指端流注足太阴脾经,经过中心流注属手少阴心经,经过小指端传入手太阳小肠经,经过目内眦传入足太阳膀胱经,经过足小趾端传入足少阴肾经,经过胸中传入手厥阴心包经,经过无名指传入手少阳三经,经过目外眦传入足少阳胆经,经过足大指传入足厥阴肝经,经过肺中再传入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相传次序歌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为: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

十二经脉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十二经交会:手三阴经,从胸腔内脏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指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相交,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部内脏与手三阴经交会。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顺口溜(颜之推敲原创)肺经食指连大肠,与胃相交鼻翼旁。

下接脾经大趾端,再行心中在心上。

小指小肠内眦胱,小趾肾经胸包鑲。

无名三焦外眦胆,大趾接肝回肺乡。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起于中焦,手太阴肺经→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 鼻翼旁→足阳明胃经→足大趾端→ 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足少阳胆经→足大趾→足厥阴肝经→肺中→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的具体衔接顺序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阳明大肠经在鼻旁和足阳明胃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内侧)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阴脾经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太阳小肠经在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阴肾经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手少阳三焦经在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交接;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外侧)与足厥阴肝经交接;足厥阴肝经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交接。

十二经脉循行顺序记忆

十二经脉循行顺序记忆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附:记忆要点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

现分述如下:①脏腑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

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

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

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

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例演示1、手太阴肺经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

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2、足少阳胆经首先,足三阳从头走足。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
││内 侧│外 侧│
├─────┬─────┼───────────────┼─────────┤
││前│太阴经(肺)│阳明经(大肠)│
│├─────┼───────────────┼─────────┤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一)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五)阴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六)阳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四)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和交接规律》说课稿

《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和交接规律》说课稿

《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和交接规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医学基础》中的第三章第二节《经络系统》第二课《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和交接规律》内容。

我本着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来信息的过程。

所以,我认为学生应以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为基础,实现有意义的自主构建。

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实行今天的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过程以及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内容选自《中医学基础》(第2版)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节《经络系统》第二课《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和交接规律》内容,是学习了经络系统概述知识之后编排的,既是对前面学习过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也为后面即将学习十二正经的分布规律和流注次序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它不但是本章节的重点,也是本章下节学习的重点和关键。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和心理特征,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悉十二正经的命名。

熟悉并掌握十二正经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2)水平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基本能说出什么是免疫?什么是抗原?3)情感目标:①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自主学习的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十二正经的命名。

2)教学难点十二正经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二、说学情本节课教学对象是中职学校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现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了解经络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学习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和交接规律打下基础,这是学习的有利因素;但是学生仅仅从课本和理性角度实行学习,对中医学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这对学习本节课知识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是学习的不利因素。

三、说教法和学法1.教具准备(教学手段):综合利用教科书、黑板、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的良好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十二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穴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诀

十二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穴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诀

⼗⼆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诀⼗⼆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诀2015-06-22 14:20阅读:⼀、⼗⼆正经的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总诀:⼿太阴肺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阴肺原太渊、少商鱼际和太渊,经渠尺泽和列缺、孔最募中府。

注:每条经络9个要⽳。

本书编者取名为《⼗⼆经九要⽳歌》:背诵“⼗⼆正经的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总诀要这样按引号中的3句背诵下同:(1)、“⼿太阴肺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2)、“⼿太阴肺原太渊、少商鱼际和太渊”,(3)、“经渠尺泽和列缺、孔最募中府”。

⼿阳明⼤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阳明⼤原合⾕、商阳⼆间和三间,阳溪曲池和偏历、温溜募天枢。

⾜阳明胃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阳明胃原冲阳、厉兑内庭和陷⾕,解溪⾜三⾥丰隆、梁丘募中脘。

⾜太阴脾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阴脾原太⽩、隐⽩⼤都和太⽩,商丘阴陵泉公孙、地机募章门。

⼿少阴⼼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阴⼼原神门、少冲少府和神门,灵道少海和通⾥、阴郄募巨阙。

⼿太阳⼩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阳⼩原腕⾻、少泽前⾕和后溪,阳⾕⼩海和⽀正、养⽼募关元。

⾜太阳膀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阳膀原京⾻、⾄阴⾜通⾕束⾻,昆仑委中和飞扬、⾦门募中极。

⾜太阴肾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阴肾原太溪、涌泉然⾕和太溪,复溜阴⾕和⼤钟、⽔泉募京门。

⼿厥阴包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厥阴包原⼤陵、中冲劳宫和⼤陵,间使曲泽和内关、郄门募膻中。

⼿少阳三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阳三原阳池、关冲液门和中渚,⽀沟天井和外关、会宗募⽯门。

⾜少阳胆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阳胆原丘墟、⾜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泉光明、外丘募⽇⽉。

⾜厥阴肝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厥阴肝原太冲。

⼤敦⾏间和太冲,中封曲泉和蠡沟、中都募期门。

注:按3句背诵,简单明了,终⾝受益!⼆、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治病作⽤⼝诀春井夏荥季夏输,秋刺经⽳冬刺合。

中医养生篇:十二经络流注图,顺应规律,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篇:十二经络流注图,顺应规律,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篇:十二经络流注图,顺应规律,延年益寿!中医讲究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基础理论,《黄帝内经》记载:“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因此传统中医养生均讲究阴阳调和,顺应规律。

【十二经络流注】是中医中很重要的医学概念,树铭君简单理解就是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中,人体十二条经脉的气血有次序的不断循环,流转。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子时(23:00——1:00 ),归胆经,胆负责贮藏、排泄胆汁,胆汁直接影响到肠胃功能及消化。

因此人在子时要尽量进入熟睡状态,胆才能更好的完成代谢。

丑时(1:00——3:00),归肝经,此时是肝修复的最佳时间,人体内的血液不断循环,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熟睡是,身体及大脑无需分散更多精力,能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

寅时(3:00——5:00),归肺经,此时天将放晓,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此刻肺经最旺。

肝脏把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此时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可能会醒,建议睡到6点左右。

卯时(5:00——7:00 ),归大肠经,排便!此刻大肠经旺盛,是人体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过后,排出渣滓,腾出肠胃的过程。

醒后一杯温水,有利于排便清肠。

辰时(7:00——9:00 ),归胃经,此时胃酸不断分泌,一定要吃早餐,否则饿久了,胃酸分泌过多,会增加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患病危险!巳时(9:00——11:00 ),归脾经: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

此时要注意多喝水,补水,不建议过多饮用饮料。

午时(11:00——13:00 ),归心经,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

午饭过后建议小睡(不超过30分钟,否则影响夜间睡眠)一会,15-30分钟即可,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未时(13:00——15:00 ),归小肠经,小肠可以把吃进去的食物,区分清浊,然后生成气血、津液,传达给全身;同时,还把渣滓交送给大肠、膀胱,排出体外。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经络系统这一章的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的概念,我们定义这个概念的时候从两个要素来进行定义:一、从经络的构成,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二、从经络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功能进行定义,经络是一个网络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系统。

它的功能:一、运行气血;二、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三、调节人的生理功能。

从构成和功能两个要素来定义经络的含义。

经络系统的组成分为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经脉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包括奇经八脉,这是经脉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系统包括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这一节我们讲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分类第一个问题讲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分类。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人体的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下肢的内侧和外侧,背侧和腹侧,每一条经脉都属于脏或者属于腑,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了三个要素:(一)手足的名称(二)阴阳的名称(三)脏腑的名称。

按照这三个要素,第一点我们讲讲它的命名原则:(一)内为阴外为阳,就分布于人体四肢的经络而言在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二)就十二经脉和脏腑的关系而言,属于脏者为阴经,属于腑者为阳经;(三)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手字,称为手经,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足字,称之为足经,这是大致命名的规律。

二、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

按照上述的命名原则,将手足、阴阳与脏腑的名称结合起来,构成了十二经脉的名称。

手经、阴经和阳经,阳经属阳,阴经属阴,阴经手经有三条经脉,全称叫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我们在简称的时候就可以称为肺经、心包经、心经。

这是简称,全称应该(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这三条阴经合称为手三阴经。

与阴经相对,手的阳经叫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简称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学习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就懂得十二时辰养生法

学习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就懂得十二时辰养生法

学习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就懂得十二时辰养生法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

十二经脉流注是指十二经脉内的气血流动不息,向身体各部的循环灌注。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

十二经脉流注的次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即为十二经脉的循行和交接,我们之前的经络课程已经学习了: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气血整体循行系统。

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列出了一个口诀,便于记忆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

”其具体流注次序如图1。

十二经脉流注的意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与十二地支、十二时辰相配,构成了昼夜十二时辰的十二经气血流注规律。

如下表。

明朝杨继洲撰写的《针灸大成》有一首“十二经配十二地支歌”,大家记住了,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也就记住了。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已心午小未中,膀申肾西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歌诀中第一句最后一个“宫”字,是“行宫”的意思,为太阳的居所;第二句最后一个“中”字,是“中间”的意思,表示时辰走到“未”时,就是十二时辰的中间位置了。

十二经脉与十二时辰相配,每一时主一个时辰。

十二经脉气血寅时入肺,卯入大肠,辰入于胃,已入于脾,午入于心,未入小肠,申入膀胱,酉入于肾,戌人心包络,亥入三焦,子入于胆,丑入于肝,至于寅时复从肺起,则十二经气血与十二时辰相循环而行。

基于这一原理,针灸学中创立了按时循经取穴法。

即当某经发生疾患时,即于某经流注之时而采用该经的经穴治疗。

如肺经有病,则在寅时取肺经的经穴治疗,余此类推。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与中医养生人作为大自然的产物,生活、休息、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各种活动都必须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人体经络活动规律正是自然规律在人体中的反应。

十二经脉流注简介

十二经脉流注简介

十二经脉流注简介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解•4参考资料•附:o1古籍中的十二经脉流注1拼音shí èr jīng mài liú zhù2英文参考the circulation of the elve channels[中国针灸学词典]3注解十二经脉流注指人体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贯注。

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渗灌,而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1]4参考资料1.^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古籍中的十二经脉流注•《素问要旨论》:[卷第六]通明形气篇第七所定百刻前第二卷明昼夜二十四气百刻图开说凡此十二经脉流注一遭,谓之一度。

凡一昼一夜百刻,如此流注五十...•《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三·身度]经筋、络脉,筋有大筋、小筋、膜筋。

十二经筋起处与十二经脉流注并起于四末,然所起处有同有别。

其有起维筋缓筋...•《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诸论]论大医习业第一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子午流注针经》:[卷上]流注经络井荥说行也;注者住也。

盖流者要知经脉之行流也;注者谓十二经脉各至本时,皆有虚实邪正之气,注于所括之穴也。

夫...•《普济方·针灸》:[卷四针灸门]流注经络井荣说。

注者、住也。

盖流者要知经脉之行流也。

注者、谓十二经脉各至本时。

皆有虚实邪正之气注于所括之穴也。

夫得...•更多古籍中的十二经脉流注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 │ 后 │ 少阴经(心) │ 太阳经(小肠)│
├─────┼─────┼───────────────┼─────────┤
│ │ 前 │ 太阴经(脾) │ 阳明经(胃) │
│ ├─────┼───────────────┼─────────┤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具体分布特点如下表
┌────────┬───────┬───────┬───────┐
│ 部 位 │ 第一侧线 │ 第二侧线 │ 第三侧线 │
├──┬─────┼───────┼───────┼───────┤
│ │ 胸部 │足少阴肾经(距│足阳明胃经(距│足太阴脾经(距│
│ │ │胸正中线二寸)│胸正中线四寸)│胸正中线六寸)│
│ ├─────┼───────┼───────┼───────┤
├──┼─────┼───────┴───────┴───────┤
│ │ 腋部 │ 手三阴经 │
│侧 ├─────┼───────────────────────┤
│ │胁、侧腹部│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
└──┴─────┴───────────────────────┘
│ │ 前 │ 太阴经(肺) │ 阳明经(大肠)│
│ ├─────┼───────────────┼─────────┤
│ 手 │ 中 │ 厥阴经(心包) │ 少阳经(三焦)│
│ ├─────┼───────────────┼─────────┤
│前 │ │ │ │足太阴脾经(距│
│ │ 腹部 │足少阴肾经(距│足阳明胃经(距│腹正中线四寸)│
│ │ │腹正中线半寸)│腹正中线二寸)│足厥阴肝经从少│
│ │ │ │ │腹斜向上到胁 │
├──┼─────┼───────┴───────┴───────┤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其流注次序为: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一:命名的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气功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其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
│ │ 内 侧 │ 外 侧 │
├─────┬─────┼───────────────┼─────────
脏为阴,腑为阳:内脏“藏精气而不泻”者为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者称腑,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二: 具体名称:
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 ----------------阴经
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 ----------------阳经

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 ----------------阴经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 ----------------阳经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 │ 肩胛部 │ 手三阳经 │
│ ├─────┼───────┬───────┬───────┤
│后 │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 │
│ │背、腰部 │(距背正中线一│(距背正中线三│ │
│ │ │寸半) │寸) │ │
│ 足 │ 中 │ 厥阴经(肝) │ 少阳经(胆) │
│ ├─────┼───────────────┼─────────┤
│ │ 后 │ 少阴经(肾) │ 太阳径(膀胱)│
└─────┴─────┴───────────────┴─────────┘
四: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