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名词
医药学的一般杂质名词解释
医药学的一般杂质名词解释在医药学领域,杂质是指药品或药物制剂中与其主要成分不相容、不纯净、不需要或有潜在危险的物质。
这些杂质可能来自原料、制剂工艺、包装材料或环境等多个方面。
对杂质的控制和管理在药品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性、疗效以及患者的健康。
一、有机杂质有机杂质是指在药品或药物制剂中存在的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杂质可以是由药品自身的化学反应产生,也可以是来自原料或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
常见的有机杂质包括:1. 溶剂残留:在药物的生产过程中,常使用有机溶剂来溶解活性成分和辅助材料。
残留的溶剂可能对人体造成毒性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检测。
2. 不纯物:药物制备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纯的有机物质,如糊精、过氧化物、未反应的中间体等。
这些不纯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纯度和质量。
3. 杂质产物:一些活性成分在制剂中可能会发生分解或降解,生成一些不稳定的杂质产物,如氧化产物或光解产物。
这些产物可能会降低药物的效力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无机杂质无机杂质是指在药物中存在的无机化学物质。
这些无机杂质往往来自于原料、水源、制造工艺等方面。
常见的无机杂质包括:1. 重金属离子:某些金属元素,如铅、汞和镉等,具有潜在的毒性。
这些重金属离子有时会以微量存在于药物中,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因此,对于药物的重金属含量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控制。
2. 硫酸盐:硫酸盐是一种常见的无机杂质,它可以来自于水源或原料中的硫化物。
长期使用含有硫酸盐的药物可能会对人体的肾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药物中的硫酸盐含量也要予以关注。
三、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是指药品中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来自于生产环境、原材料或生产工艺中。
微生物污染对于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和检测药品中的微生物水平。
合理控制和管理药品中的杂质是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中药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于还原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生药学: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鉴定、活性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开发利用的科学。
2.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3.鸡爪黄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互抱,形似倒鸡爪状,习称鸡爪黄连。
4.道地药材:特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5,当门子:野生麝香仁中颗粒状者称为“当门子” 。
6、星点(大黄):就是指大黄横切面上的异常维管束,颜色比切面略深,有排列成环。
7、过桥杆(黄连): 黄连中段常有细长圆柱状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 。
8、蝴蝶片(川芎):指川芎根茎纵切片呈不整齐的片块,形似蝴蝶。
: 9、怀中抱月(川贝母): 指川贝母中松贝的外层鳞叶 2 瓣,一大一小,大瓣紧抱小辩,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9、观音合掌(川贝母)表面白色或浅黄棕色,外层两瓣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习称“观音合掌”。
10、虎皮斑(川贝母)指炉贝药材的外表具有未去净栓皮的黄棕色斑块,似虎纹,称虎皮斑,此种炉贝又称虎皮贝。
11、鹦哥嘴(天麻)指冬麻顶端留有的红棕色干枯芽苞,因头尖色红棕似鹤哥之喙而得名。
12、二杠(鹿茸)指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13、莲花(鹿茸)指马鹿茸体的侧枝有两个分枝,称莲花。
14、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生物上显微结构一般是以细胞为单位,而亚显微结构是以细胞器为单位的,亚显微结构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15、复粒淀粉和半复粒淀粉:复粒淀粉由若干分粒组成,每一个复粒淀粉具有 2 个或多个脐点,每一个脐点各有层纹环绕着。
在复粒淀粉粒外周又有共同的层纹将各分粒包围在内。
呈类圆球形、椭圆形、梨形或扇形,脐点 2 个或多个、层纹明显或不明显。
16、双名法:即一种植物的学名,主要有两个拉丁词组成,前一个是属名,第二个是种加词,后可附上命名人的姓名。
17,秤星点:(天麻)块茎上的芽。
,18,导管和管胞:有多数纵长端壁具有穿孔的管状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1.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4.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5.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6.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8.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9.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1.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14.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16.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7.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8.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19.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1.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4.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5.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6.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8.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9.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1.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14.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16.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7.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8.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19.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1.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4.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5.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6.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8.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9.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1.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14.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16.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7.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8.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19.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
常用药学名词解释
程度。标明“忌用”的药,说明其不良反应比较明确,发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很大,但人有个 体 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故用“忌用”一词以示警告。
禁用(Forbid to use) 药品 “禁用”是对用药的最严厉警告。 用后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带有 TM标识的商标,尚未获得注册,属于未经任何审批的 标 识、文 字、 图案 ,按 照《 药品 包装 标签 和说 明书 管理 规定》(暂 行) 的要 求, 不得 擅自 加入 药品 包装、标签中按注册商标使用。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由于美国的商标通常加注 TM,而在我国只 表示已使用的商标,并未取得商标注册证书;而 R(Register的缩写)才真正表示其为注册商标 。 所以,在购药时,谨防销售人员借 TM之名,大肆夸大疗效,从而受到误导被欺诈。 质量管理规范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999 年 8 月 1 日起施行。 GS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自 2000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GAP: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试行)》,2002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 GLP: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2003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GCP: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2003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GPP: 《优良药房工作规范》,2003 年 2 月 25 起施行。 适应证 系指该种药物适用于某种疾病症状 (或证候)的范围。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强心苷药物 的 适应证;风热外感为辛凉解表药的适应证。 药物的适应证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记载 于 药品说明书者为法定适应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是判断药品选用是否正确的根据之一。
名词解释
药事:指与药品有关的事批:在规定限度内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药品为一批药品标准: 指国家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及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药事管理法: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法律效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体系,是调整与药事活动相关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药事管理:指药事行政,即药事的治理、管理和执行事务。
药品管理立法: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认可、修订补充和废除药品管理法律规范的活动。
药品不良反应: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的反应药品认证: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实施相应质量管理规范进行检查、评价并决定是否发给相应认证证书的过程。
药物依赖性:反复地(周期性地或连续地)用药所引起的状态,即人体对于药品心理上的,或生理上的,或兼而有之的一种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
药物滥用:指人们反复、大量地使用医疗目的无关的具有依赖性潜力的药物。
医疗机构制剂: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的临床需要经过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
医药知识产权:指一切与医药行业有关的发明创造和智力劳动成果的财产权,这种财产权通常被称为无形资产,与动产、不动产并称为人类财产的三大形态。
商标:指能够将一生产者、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生产者、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并可为视觉所感知的标记。
主要由文字、图形或文字与图形结合而组成的标记。
药品: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药品标准物质:指供药品标准中物理和化学测试及生物方法试验用,具有确定性量值,用于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者给供试药品赋值的物质,包括标准品、对照品、对照药材、参考品。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2.本草:本:是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
但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官药:由国家专营的、正规中药书上有记载的,称为官药。
4.草药:相对官药而言,一些流传在民间,在一些正规的药学著作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即为草药。
5.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外国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6.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并且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以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史的一门学科。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9.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10.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11.烫: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
1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3.煅: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14.煨:取净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的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15.燀: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立即取出的方法。
生药学名词解释
⽣药学名词解释⽣药——指未经加⼯会或简单加⼯,具有预防、医疗和保健作⽤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来源的药物。
中药——指依据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于预防、医疗和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提取物和中成药。
化学对照品——是中药检测(定性、定量分析)中使⽤的实物对照,可⽤于确定药品的真伪,评价药物质量优劣,从⽽控制药品⽣产,提⾼和保证药品质量,保证⼈民⽤药安全有效。
是在化学标准品概念基础上衍⽣的专指概念。
有效成分——指⼀种混合物中,对⽣物体代谢或者化学反应起作⽤的成分。
道地药材——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特有的⽣产技术或加⼯⽅法⽽⽣产的质量、疗效优良的药材。
炮制——将⽣药进⾏净制、切制或炮炙等处理使之成为“饮⽚”。
(⽅法:⼀般修制,⽔制,⽕制,⽔⽕共制。
)朱砂点——中药经验鉴别中形容断⾯油室或油细胞所致的深⾊⼩点。
(中药“苍术”的性别鉴别断⾯黄⽩⾊,散有多数橙黄⾊或棕红⾊油点。
)⼤理⽯样纹理——指由深棕⾊的外胚乳与淡⽩⾊的内胚乳交错或种⽪与外胚乳的折合层错⼊内胚乳中⽽成状似⼤理⽯样的纹理。
如⾁⾖蔻和槟榔的种仁的断⾯。
云锦状纹理——中药何⾸乌横切⾯⽪部环列4~11个类圆形异型复合维管束,如同散列的云朵状花纹,并具⾊彩。
⼤挺——指⼆杠茸茸体上部较粗壮的主⼲部分,习称⼤挺。
“鸡⽖”——根或根茎呈簇状分枝,弯曲互抱,形似鸡⽖,称鸡⽖形,味连——鸡⽖黄连。
过桥——⼜称过江枝。
指黄连根茎的节间呈细长光滑圆柱状;两端节部略膨⼤,其细长部分称过桥或过桥杆,桥杆⼜称跳秆。
佛焰苞——天南星科植物特有的佛焰花序中,⾁穗花序被形似花冠的总苞⽚包裹,此苞⽚被称为“佛焰苞”。
门庄——花⿅茸,呈圆柱状分枝,离锯⼝约1cm处分出的侧技,习称门庄,当门⼦——麝⾹⾹体中颗粒呈紫⿊⾊,油润光亮,称“当门⼦”。
当门⼦即麝⾹中种类。
麝⾹别名元⼨,为⿅科动物雄麝体下腹部腺⾹襄中的⼲燥分泌物,名贵中药材。
⽓⾹强烈⽽特异,成颗粒状者俗称"当门⼦",质量较优。
有趣的药学名词解释
有趣的药学名词解释药学作为一门研究药物以及其相关领域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与概念。
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有趣且神秘的药学名词。
本文将为读者解释一些有趣的药学名词,并探讨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1. 药物交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药物交互作用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在共同使用时,相互之间产生的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例如,当我们同时使用抗生素和某些心脏药物时,可能会导致心脏药物的血药浓度增高,进而引发不良反应。
这种交互作用的了解对于合理用药非常重要,可以避免药物使用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2.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人体内被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当我们服用药物时,药物必须经过胃肠道的吸收才能发挥作用。
然而,由于药物的特性以及人体自身的差异,药物的吸收率并不总是百分之百。
因此,生物利用度用来描述药物的吸收效果,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比如,如果一种药物具有90%的生物利用度,意味着在体内吸收了90%的药物,其余10%可能被排泄或者未被吸收。
3. 拮抗作用 (Antagonism)拮抗作用是指两种药物或物质通过相互作用,抵消、减弱或减小彼此的药理效果。
这种作用是通过药物在体内竞争受体结合位点或者干扰药物的作用机制来实现的。
例如,如果我们同时使用一种止痛药和一种抗炎药,它们的药理作用可能会相互抵消,减弱或者延长作用时间。
因此,在合理用药中,了解拮抗作用对于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干扰以及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4. 突破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突破血脑屏障是指药物通过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例如大脑)进入的过程。
血脑屏障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周围的特殊结构组成的,用于保护脑组织不受外界物质的侵害。
然而,有些药物需要通过血脑屏障才能发挥治疗作用,因此,突破血脑屏障成为药物研发中的一项重要目标。
中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学: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地道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炒炭: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置热锅内,用武火(急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的炮制方法。
药物偏性:中药中广义的毒”即为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之所以可以治病,又有毒性,对人体产生危害,关键在如何应用。
药物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配伍: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十八反: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
(十九畏?)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坚阴:是固肾精,平相火的方法【相火:与君火(心火)相对,一般指肝肾的相火,其源在命门。
】清热燥湿药:以清热除湿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
清虚热:治疗阴虚内热,清除因为阴虚而出现的热证。
峻下逐水:运用具有峻烈泻水作用的药物组方,以攻逐水饮的治法。
回阳救逆:运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阴寒内盛危重证的治法。
温阳:温通阳气的治法。
引火归元: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
温肺化饮:即温肺散寒化痰饮之义。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1. 中医学:中医学是传统的中华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
2. 中医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的哲学观念、中医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等。
3. 中医诊断:中医学对病情进行判断和分析的过程,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
4. 中医治疗:中医学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5. 中医药:中医学的药物学科,包括中医药的理论、药物的种类和功用等。
6. 中药材:中医药的原料药,即中药材植物的药用部分。
7. 主治医生:中医学中负责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生。
8. 经络学说: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的气血运行通道。
9. 脏腑学说:中医学中认为人体有五脏(肺、心、肝、脾、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每个脏腑有其功能和相互关系。
10. 五行学说:中医学中基于对自然界五行(木、火、土、金、水)属性的认识,将人体的器官、疾病、五脏六腑等与五行相对应,以使人体保持平衡。
11. 阴阳学说:中医学中认为阴阳是自然界的两种对立面,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12. 病邪:中医学中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外来有害因素,如风寒、湿热等。
13. 气血:中医学中认为人体的精微物质,气与血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
14. 经络:中医学中认为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负责经络中气血的运行。
15. 针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利用针刺入人体经络系统,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
16. 推拿: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按摩,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17. 艾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利用艾草的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熏热灸等方式,刺激皮肤,调节气血。
18. 方剂:中医药中的药方配方,按照定义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单味药方、复方药方和方解药方等。
19. 脉诊:中医学中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其病情。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安装【中医宝典】得手机 >>> 中医名词术语字典总合包含十二个大类,二十多个小类,收
录了快要 3000 条中医术语,是学习中医,理解中医药文化
的基石。
第一类阴阳五行
一、阴阳
二、五行第二类脏象
一、身形脏腑组织
二、脏腑功能及其关系
三、体表部位
四、神气精第三类经络、腧穴
一、经络
二、腧穴第四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第五类诊法
一、四诊
二、辨证第六类治则、方药
一、治则
二、外治及其余
三、方药第七类针灸疗法
一、针法
二、灸法第八类内儿科病症
一、时病
二、杂病
三、小儿杂病第九类妇产科病证
一、经带
二、胎产
三、妇女杂病第十类外伤科病症
一、外科病症
二、伤科病症第十一类五官科病证
一、耳鼻喉科病症
二、眼科病症第十二类医史。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一、介绍在讨论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中医的基本概念。
中医是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防治和调理,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1. Yin and Yang - 阴阳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阴阳学说是一种辩证法,用来分析和描述事物的相对、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阴阳不仅可以用来说明自然界和生命体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还可以用来分析和指导临床诊疗。
2. Five Elements - 五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克制、相生相克,体现了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也被运用到了中医的临床实践中。
3. Qi and Blood - 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
气血的流通和运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临床中,调理气血的平衡是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4. Meridian - 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认为,经络是连接脏腑、肢体、头面等各个部位的通道,它们的畅通与否对身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临床中,针灸、推拿等手法的应用就是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5. Acupuncture - 针灸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不仅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6. Herbal Medicine - 中药中药是中医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利用植物、矿物、动物等天然药材制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tmd药学的名词解释
tmd药学的名词解释引言:TMD药学(TMD Pharmacology)是现代医药领域重要的学科分支之一,它旨在研究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在治疗疾病中的应用。
本文将对TMD药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转化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也可在其他组织和器官中发生。
药物代谢可以使药物更容易被排泄,也可以将药物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或降低药物的毒性。
二、药物动力学(Drug Pharmacokinetics)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吸收过程描述了药物经过口服、注射等途径进入体内的速度和程度。
分布过程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浆和组织中的浓度。
代谢过程探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和路径。
排泄过程描述了药物如何通过尿液、粪便和呼吸系统等途径离开体内。
三、药物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Drug Action)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靶点结合,产生治疗效果的方式。
药物可以与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活性;也可以与酶结合,抑制或促进酶的催化作用;另外,药物还可以通过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产生治疗效果。
四、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药物的疗效和毒性产生影响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分为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与食物、药物与药用植物相互作用。
常见的相互作用类型包括:药物的代谢互相影响、药物的药效相加或相互抵消、药物的毒性增加等。
五、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剂量反应关系研究药物剂量和其所产生效应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其效应也会相应增加。
剂量反应关系不仅是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还可以研究药物的毒性。
本草纲目名词解释
本草纲目名词解释
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国古代药物学专著,该书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所编撰,共42卷,收集了从古代到当时的5000多种药物,并详细描述了这些药物的性质、毒性、功效及用法等方面的知识。
本草纲目为我国古代医药学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全球医学领域宝贵的历史文献。
本草纲目的名词解释是该书中对各种药物、草本植物等专业术语的解释,以下是一些重要名词的详细解释:
1.药材:指用于制作中药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等自然物质。
2.方剂:是中药治疗中的标准处方,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治疗效果。
3.五味:指五种味道,分别为:酸、甜、苦、辣、咸。
在中药的分类及治疗中,五味的概念是非常基础的知识,也是中成药配方的基础。
4.中草药:指中医药学中所使用的各种植物或部分动物、矿物等为原料,用于制成中药的草本植物。
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5.熟地黄:是中药指南中的一种重要药材,其具有益气、养血、补肝肾的功能,被广泛用于中医药治疗中。
6.枸杞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具有滋补强壮、养肝明目等功效,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和调养。
7.大黄:是一种具有疏泻作用的中草药,常用于中医治疗中,如治疗便秘、痔疮等症状。
8.炮姜:是一种常见的辛辣药材,常用于中药治疗中,能够温中散寒、除痰止咳等功效。
总之,本草纲目名词解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且重要的,对中医药学的学习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了解中药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名词术语
医学及药学名词应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名词(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准。
1.现将常易出错的不规范名词纠正如下(括号中为不规范名词)。
氨基酸转移酶(转氨酶)细胞(白血球)红细胞(红血球)
作用机制(机理)侧支循环(侧枝循环)综合征(综合症)
胆固醇(胆甾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网状内系统)
低钾血症(低血钾症)高脂血症(高血脂症)内镜(内窥镜)
固醇(甾醇)发绀(紫绀)反胃(返胃)
分枝杆菌(分支杆菌)肺源性(肺原性)肺梗死(肺梗塞)
脑出血(脑溢血)脑梗死(脑梗塞)心肌梗死(心肌梗塞)
脑卒中(中风)放射性核素(同位素)功能(机能)
肝硬化(肝硬变)核糖体(核蛋白体)晶状体(晶体)
胶原纤维(胶元纤维)假膜(伪膜)咳痰(咯痰)
咯血(咳血)抗生素(抗菌素)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黏膜(粘膜)清蛋白(白蛋白)期前收缩(早博)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中毒症)三酰甘油(甘油三脂)
肾衰竭(肾功能衰竭)食欲缺乏(食欲不振)食管(食道)
嗜酸(碱)性细胞(嗜酸(碱)性白细胞)同工酶(同功酶)
糖原(糖元)畏食(厌食)糖皮质激素(糖皮质类固醇)
围生期(围产期)下丘脑(丘脑下部)心排出量(心输出量)
心源性(心原性)血红蛋白(血色素)血流动力学(血液动力学)
药源性(药原性)医源性(医原性)真菌(霉菌)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