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转)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船的原理和制作过程,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浮力、密度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但在团队合作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积极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制作船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船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
3.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船模型、浮力计、密度计等。
2.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组成员在数量、能力上相对均衡。
3.教师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做好教学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船的形状、大小、用途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和密度在船的原理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浮力计、密度计等仪器,测量不同材料的浮力和密度,探究船的载重能力和稳定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明白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在船的原理中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艘既能载重又能稳定行驶的船?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展示。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研读课件PPT
第6课 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
承接前一课的研究,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 水的浮力作用。
从思维的发展上看,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严 谨和完整。
从科学探究的发展上看,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 行验证,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从科学概念的发展上看,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 排开水的体积与浮力大小的关系,用浮力与重 力大小的比较,揭示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了解人类获得热能的 一般途径
关注热量的变化对 物体的影响
观察热胀冷缩现象, 感受其实际应用
关注热传递现象, 并引导学生明白 科学是要服务于
生活的目的
第1课 热起来了
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 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 方法。
通过两个层面的活动来指导学生对“衣服能给 我们增加热量吗”这样的问题进行验证。
让学生经历“问题一解释一思维论证一实验验 证一产生新的问题……”的探究过程。
教学建议
引人部分,要以现象的发现和体验为主要途径。 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前的假设是开展好活动
的重要前提。 用实验结果来进行解释,是很有意义的。
第2课 给冷水加热
经历给冷水加热的观察活动,重点关注水在加 热过程中的变化。
合理安排活动,不能让太多活动分割课堂的时 间,保证活动的整体性,也不能把活动都抛给 学生,使学生活动的效率得不到保证。
第3课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的体积变化 ,指向水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 化。使学生获得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这样的认 识,而且要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让冷水变成热水,关注冷水除了温度升高了, 还有其他的变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 解释(或推测)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设计出自己的研究方 法并进行研究,这部分是证明推测(或假设) 。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让资源再生》教案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让资源再生》教案6(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让资源再生》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资源再生的概念,以及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现资源的再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资源再生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他们对资源再生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实施资源再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资源再生的概念,认识到资源再生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资源再生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资源再生的概念和意义。
2.如何在生活中实施资源再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资源再生的重要性。
2.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学会在生活中实施资源再生。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在生活中的资源再生实践经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关于资源再生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实物: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如废旧报纸、塑料瓶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资源再生的实例,如废旧报纸回收、塑料瓶再利用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资源再生?为什么我们要进行资源再生?2.呈现(10分钟)讲解资源再生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明白资源再生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实施资源再生,如垃圾分类、废旧物品再利用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组长,组长带领组员讨论自己在生活中的资源再生实践经验,分享如何实施资源再生的方法。
动手实践:根据讨论结果,每组选择一种资源再生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如废旧报纸回收、塑料瓶再利用等。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思路1、“运动和力”单元: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围绕小车的运动展开的探究和制作活动。
研究不同的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重力、弹力、反冲力)研究小车载重以及摩擦力研究控制小车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动力大小、小车重量和摩擦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设计和制造一辆小车,举办一个赛车会2、“时间”单元:循着人类计量时间的技术发展史的轨迹,引领学生感受时间并对不同类型的计时器展开充分的探索。
估算时间活动探究时钟发明之前人类白天和夜间的计时方法研究蜡烛钟、水钟、摆钟的计时原理从摆钟的计时原理深入研究重力摆运动快慢的规律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加深认识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变化来测量时间,还会认识到一些有规律运动和变化的装置也可以计量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时器的计时准确性在不断提高。
3、“生物与环境”单元:侧重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从观察一处花丛开始,从花丛里动物的食物入手,研究生物之间的联系,探讨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从建造和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条件的观察活动,发展到探讨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认识。
4、“地球的运动”单元:引领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
从不同侧面对昼夜和四季现象进行探究和思考,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和逻辑推理的工具,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了解人类为认识这个客观事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从以上内容看出,本册教材的内容已从前出几册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物质的特性以及变化过渡到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方面。
如:相互关系:小车的运动速度和小车质量、摩擦力、动力大小的关系;生物和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重力摆的摆动快慢和摆线长短的关系;昼夜和四季变化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运动规律: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利用;重力摆运动的规律以及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二、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影响着物体的运动状态。
(2019年)最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 太阳钟3 用水测量时间4 我的水钟5 机械摆钟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 昼夜交替现象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 证明地球在自转4 谁先迎来黎明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2022新版)2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2022新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的第一课时,教科书主要包括“我们的地球”、“多样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较片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问题较多,但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环境保护的方法和途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深入探究环境问题。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2.实验器材和材料。
3.学生分组讨论的表格和导学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环保公益广告,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实验: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些简单的环境实验,如水的污染实验,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4.巩固(5分钟)小组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和实验的结果,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鼓励学生提出具体的环保行动。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1.说教材简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四课时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
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共分为三部分内容:一、谁先迎来黎明。
利用地球仪和一个模拟实验确定要研究不同地球谁先迎来黎明的两个先决条件是:确定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关系和确定地球自转方向。
二、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来认识相对运动,并根据地球以外的参照物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后,对于不同地区谁会先迎来黎明就会有正确的判断。
三、时区及时差。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地球自转周期的综合认识。
让学生根据时区图来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
2.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难点: 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可以说明地球在自转的论据:1.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2.地球上水平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向现象,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这些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但这些现象,学生是较难观察到的。
课本选取了“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实证。
傅科摆摆动以后,除受重力外,没有受到其他力的作用,由于惯性,摆摆动方向是不变的。
当观察者推动静止的摆锤沿子午线作南北方向的摆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看到摆动方向与子午线方向发生了偏转,从而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实验要求较高,教师可以简化实验,通过动手实验来认识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从而借助实验来验证地球的自转,理解“傅科摆”何以证明地球的自转。
本课通过观察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来理解傅科摆原理,从而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材安排了四项主要活动:第一,旧知回顾。
第二,摆的特点研究。
通过实验,观察摆摆动起来的特点,知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第三,验证地球自转。
通过实验,对比地球转动,地球不动时摆摆动的特点,从而得出地球转动时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转。
第四,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分析和排除。
最后引导学生收集更多证明地球自转的资料。
【教学目标】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摆的特点,形成科学概念1.出示摆:同学们,这是一个单摆,在上个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摆的知识了,相信大家对它已经很熟悉熟悉了(此时师将摆摆动起来),谁能描述一下现在钩码的摆动方向?(左右)2.猜测:如果将摆的整个装置转动90度,它的摆动方向会发生变化吗?(没有)转动180度、270度、360度呢?3.师直接告知:大家的想法跟一百多年前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的结论是一致的(说明我们……的学生都是非常聪明的),也就是在摆动过程中,摆的摆动方向不会随着底盘的转动而发生改变,即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材本文档包含了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全部教材内容。
以下是各个单元的简要介绍:单元一:生物与环境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内容包括生物的种类、生物的生活环境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等。
学生将了解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并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单元二:物质与能量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
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以及能量的转化等。
学生将了解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物质和能量的特性与变化。
单元三:力与运动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力与运动的基本原理。
内容包括力的作用、力的效果、力的测量以及运动的变化等。
学生将研究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以及力的运用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力对运动的影响。
单元四:光与影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光与影的基本特性。
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以及阴影的形成等。
学生将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以及阴影的形成规律,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光与影的理解。
单元五:听觉与声音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听觉与声音的相关知识。
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点以及声音的利用等。
学生将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深入研究听觉与声音的原理和特性。
单元六:天体运动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内容包括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昼夜变化、季节变化以及月相变化等。
学生将研究地球的运动规律、太阳的作用以及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天体运动的理解。
以上为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材内容的简要介绍。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时间在流逝》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共两页,分3个部分。
第一部分:现在几点了。
“不看钟表,现在几点钟?”教材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学生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对现在是第几节课等信息进行估计。
除了根据太阳可以估计时间,还可以根据什么估计时间?估计活动完成后再对照手表,看我们根据自己的方法估计是否正确。
这为以后的活动作了一个铺垫,并产生了必要的联系。
第二部分:1分钟有多长。
前面部分的活动是让学生对一天中某一个时间点(时刻)进行估计,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某一个时间段(时间)进行估计和感受。
教材首先让学生感受的是“1分钟有多长”。
1分钟到底有多长,学生可能没有真正地去注意过、感受过。
教材这部分要让学生去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引导他们用各种方法来估计1分钟的时长。
学生会发现1分钟原来这么“长”,对1分钟有了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研究时间的兴趣。
紧接着让学生对“10分钟又有多长”“1小时有多长”进行描述。
有了1分钟的感受,相信学生会运用更多的方法对“1个小时”进行描述。
第三部分:过去多长时间了。
在前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上课多长时间了,离下课还有多少时间”进行合理的估计。
估计往往是不太准确的,要么太长,要么太短。
原因就是课堂上过于投入或者没有兴趣,影响了他们的估计。
引出“时间有快慢吗”的讨论话题,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希望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关于时间的学习内容,学生在思品课、数学课中都有所接触,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有类似的体验及思想教育内容。
分析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这课内容显得很简单。
而且本课探究的成分很少,不是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但这样的内容却在科学教材中占不小的比例,面对这样的教材,我们该怎么来把握?如何把“探究意味不浓”的教学内容上出科学的味道来?因此我努力在设计中强化、细化对时间的估算,增加趣味体验的环节,以便让学生对时间有新的认识,上出科学课的味道。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绿豆苗的生长》教案(2022新版)6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绿豆苗的生长》教案(2022新版)6一. 教材分析本课《绿豆苗的生长》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条件,掌握基本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绿豆苗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绿豆苗的具体生长过程和生长条件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条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条件。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条件。
2.难点:如何观察和实验,以及如何进行合作和交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绿豆苗的生长过程。
2.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绿豆苗的生长条件。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观察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绿豆苗的生长视频或者图片。
2.准备实验材料:绿豆、水、土壤、光照设备等。
3.准备小组合作表格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绿豆苗的生长视频或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绿豆苗的生长过程和条件,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绿豆苗的生长条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绿豆苗的生长条件。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深入了解绿豆苗的生长过程。
学生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时间每时每刻都伴随这我们,孩子们对时间是熟悉的,但又模糊不清的,通过本科教学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
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非中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是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和方法1.运用各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2.根据估计一分钟时长的经验,比较合理地估计10分钟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2.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教学难点】如何更准确地估计一分钟的长短【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揭示新课(2分钟)1、猜谜语,引入时间概念。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吧!课件出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但能跑。
每天匆匆过,从来不回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课件出示:师: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上课时,它在我们专心致志的听讲中不知不觉地过去;玩耍时,它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游戏中悄悄溜走;睡觉时,它随着我们的美梦一去不复返……2、小结揭题。
时间真的很宝贵,时刻伴随着我们,很容易从身边流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在流逝”。
(板书课题:时间在流逝)二、探究时刻,体验时长活动一:现在几点了(5分钟)1、同学们,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超过8点)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提示学生分室外和室内)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可能会有:野外:晴:观察太阳高度、炊烟、广播、人影长短。
室内:现在是第几节课,离上课过了多久来估计,然后再看表误差多少?4、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出示时钟)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5、要准确、具体地知道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活动二:认识钟表(3分钟)时钟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下面让我们再来认识它。
小学科学_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科学_⽤⽔测量时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学科学五下第三单元第3课。
【教学⽬标】科学知识在⼀定的装置⾥,⽔能以⽐较稳定的速度往下流,⼈类根据这⼀特点制作⽔钟⽤来计时。
科学探究记录100毫升⽔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根据100毫升⽔流完需要的时间,推测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的⽔流完需要的时间。
初步理解流⽔为什么能够⽤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
科学态度认识到细⼼观察的重要性。
发展研究计时⼯具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具是⼀种物化的技术。
了解时间测量⼯具的发展史,知道使⽤⼯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点】引导学⽣仔细认真地观测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引导学⽣正确完成第⼀次滴漏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1.每⼈课前收集各种⽔钟的资料与图⽚2.每个⼩组⼀个能容纳300毫升⽔的塑料瓶⼦(瓶盖上扎的⼩孔以直径2毫⽶左右为宜,孔内插⼊笔芯,笔芯外套上细橡胶管),⽵夹⼦,⼀个量筒,铁架台,⼀个透明⽔杯,秒表。
【教学流程】介绍古代⽔钟引出滴漏实验。
滴漏实验探究滴漏规律。
利⽤滴漏规律探求古代⽔钟奥秘。
【教学过程】⼀、导⼊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晷、圭表,它们是利⽤光影有规律的运动来计时的,但阴⾬天和晚上不能⽤,你知道古⼈还有哪些计时⼯具?古⼈还曾经⽤流⽔来测量时间,这种计时⼯具叫⽔钟。
(板书课题:⽤⽔测时间)⼆、认识古代⽔钟课前让⼤家搜集⽔钟的相关资料进⾏学习,现在我们⼀起来交流⼀下。
课件出⽰古代两种类型的⽔钟:谁能说说这两种类型的⽔钟时如何计时的?结合学⽣的回答教师梳理:古代⽔钟类型(受⽔型⽔钟、泄⽔型⽔钟)泄⽔型:利⽤⽔下降了多少来计时。
受⽔型:利⽤⽔上升了多少来计时。
古⼈是怎样想到⽤流⽔来制成计时⼯具的?流⽔有规律吗?⽔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钟”的制作必须要解决什么问题?让我们沿着古⼈探索的⾜迹⼀起研究⽔钟的秘密吧!三、滴漏实验1.这是⽼师制作的⼀个简易的⽔钟模型,⽤它来做什么呢?(课件出⽰)在瓶⼦中装300毫升⽔,观察并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需要的时间,重复观察⼏次,每次所需要的时间相同吗?2.为了测量规范准确,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呢?学⽣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松夹⼦和计时要做到同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热》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温度变化,以及温度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教材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过程,掌握热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热的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理解热的基本概念,以及温度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的基本概念,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掌握物体温度变化的现象,以及温度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热的基本概念,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观察并分析物体温度变化的现象,以及温度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体温度变化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让学生掌握热的基本概念和温度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温度计、实验容器等。
2.教学课件:热的基本概念、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并向学生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温度变化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实验现象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热的基本概念。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变化对物体状态的影响,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册教材解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册教材解析总体印象:每册四单元,三四年级每单元7课,五六年级每次8课。
相对来说三四年级教学任务较重。
课题目标指向性较强,如五年级的部分课题,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土壤中有什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等。
一、教材内容归类地球与宇宙:二、教材解析:1.物质世界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点,共有17个单元,占了约53%,这和物质世界的内容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以及小学生的接收能力有关,而且物质世界的内容每册都有,贯穿整个小学科学学习。
2.生命世界的内容明显呈现一个从点到面、从具体到一般、从单一知识到综合理解运用的特点。
在中年级主要通过对单个生命体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理解一些生命个体的常识,如观察蜗牛、养蚕、种凤仙花等,由这些活动触类旁通,逐渐建立与其相类似生命个体的特征,到了高年级,重点放在对生命世界共性特征以及差异性的研究,如归纳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点。
此外,高年级还紧紧将生命世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保护环境、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限塑令等。
3.地球与宇宙知识主要分布在高年级(三年级没有安排),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
该部分内容特点比较明显,即地球与宇宙的研究活动大部分是无法复制或短期内实现的,如火山喷发、地震、日食月食,需要运用好模拟实验、图解、演示等手段。
4.三大领域的目标按单元分布内容,非绝对按单元包含,相对独立,也有交叉包含的情况。
如《声音》单元中关于《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保护我们的听力》就有属于生命科学的内容;《能量》单元《能量与太阳》就涉及地球宇宙的知识。
三、三大课程目标领域内容解读(一)、生命世界1.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分析分析:从内容框图可以看出,生命世界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内容:多样的生物、健康的生活、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
从教材编排看,整个小学阶段的生命科学内容的递进学习也是这样的,先是从小学生最常见的、最喜爱的动植物入手,如大树、狗尾草、蜗牛、凤仙花、蚕宝宝等入手,建立初步的动植物特征的认识,继而从动植物转向对我们自己人类的研究。
(完整版)新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新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本册内容概要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在“沉和浮”单元里,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在“热”单元里,将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在“时间的测量”单元里,感受时间的长短,了解古时候人类计时仪器,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认识钟摆及其原理并制作简单的计时工具。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在“地球的运动”单元里,让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认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二、各单元概述第一单元《沉和浮》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
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
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
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书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书科学是一门让我们了解世界的学科,而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书则是我们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工具。
本教科版科学书涵盖了五年级下学期的各个科学知识点,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书的内容和重点。
这本科学书主要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昆虫的世界”、“绿化我们的家园”、“科学实验”和“科学调查”。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重点和学习目标,下面我将逐一介绍。
第一个单元是“昆虫的世界”,它带领我们进入昆虫的奇妙世界。
我们将学习到昆虫的基本特征、昆虫的分类和昆虫的生存方式等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了解到昆虫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昆虫,我们将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第二个单元是“绿化我们的家园”,它教会我们如何绿化环境并保护自然资源。
我们将学习到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到植物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以及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到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和无性繁殖,了解到不同的植物繁殖方式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三个单元是“科学实验”,它培养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到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实验的规律。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将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合理的结论。
这将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让我们对科学更加感兴趣。
最后一个单元是“科学调查”,它教会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和调查。
我们将学习到观察的方法和技巧,了解到科学调查的重要性和步骤。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科学调查,我们将学会提出科学问题、设计科学实验和收集、分析数据。
这将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科学地思考和行动。
综上所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书是一本涵盖了五年级下学期科学知识点的重要教材。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将了解到昆虫的世界、绿化我们的家园、科学实验和科学调查等内容。
小学科学28船的研究单元整理(教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28船的研究单元整理(教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船的研究导语: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它在人类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次教学单元将着重介绍船的种类与结构,以及船的浮力与推进力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课程目标:1. 掌握船的种类及其特点。
2. 了解船的结构构造。
3. 了解船的浮力和推进力以及其作用。
二、教学内容:1. 船的种类与特点。
2. 船的结构构造。
3. 船的浮力与推进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船的种类与特点1. 导入:出示一幅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船的重要性和用途。
2. 呈现:通过图片、模型、实物等多种方式,依次介绍各类船只的名称和特点,如游艇、货船、小舢板等。
3.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各类船只的特点,如载重能力、航行速度、用途等。
4.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船只进行研究,找出该船只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
5. 归纳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各类船只的特点,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第二课:船的结构构造1. 导入:通过展示船的三维结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船的结构。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船的结构构造,如船体、船舱、舵轮等。
3. 观察实物:分发小组实物或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实物并回答相应问题,如船体的材料是什么?为什么船体要有弯曲的形状等。
4. 对比分析:与学生一起对比不同船只的结构构造,让学生发现不同的船由于用途不同而具备不同的结构特点。
5.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船的结构进行研究,讨论船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展示研究成果。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船的结构构造与功能的关系,并将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第三课:船的浮力与推进力1. 导入:出示一些漂浮在水中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上,而有些物体却下沉。
2.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将物体放入容器中,观察它是否能浮在水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做一只水钟》 探究活动:略 活动结构:思考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 找原因——改进成果 活动价值:体会到一项科学成果的完成,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需要 不断得思考和改进,逐步完善。
6、《用摆计时的钟》
探究活动:略
活动结构:摆钟是怎样来计时的?——做个摆试试——怎么每个小
组的摆摆动次数不一样?——与什么有关?——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生物和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力摆的摆动快慢和摆线长短的关系; 昼夜和四季变化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 运动规律: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利用; 重力摆运动的规律以及利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二、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 向影响着物体的运动状态。物质的质量(载重)也影响着运动。 2、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 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计时工具准确的提高要靠 设计、材料、技术的改进。 3、动植物的生存与环境有关,包括这个环境中其他动植的种类和数 量,可以得到的食物和资源以及空间、水和空气等。当环境发生变化 时,有些植物和动物可以幸存和繁衍,有些则死亡或迁移到其他地方。 4、地球具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人类认识这个客观事实付出了艰辛的 努力。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产生了 四季变化。昼夜和四季变化影响着地球生物的生长节律和生活习性。 三、探究能力 1、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探究活动中获取信息的手段从较多地通过 直接观察到较多地通过人为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实验活动增多。本册教 学中除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外,还根据探究内容的 需要增加了学习模拟实验的内容。 (1)指导学生继续学习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加深对其在科学探究 中作用的理解。 着重指导学生确定改变什么因素,怎样改变这个因素,要保持哪些 因素不变,怎样保持这些因素不变。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的公平性, 进行“公平测试”。并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是验证假 设、寻求因果关系最常用的科学方法。 (2)学习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物体的运动规律及自然现象的成因。 “地球的运动”单元的实验基本上都是模拟实验。生物与环境中的制 作、观察、改变生态瓶的活动也是一种模拟自然界池塘群落的模拟实 验。 2、发展学生运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运用数据对现象进行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判断和结论必 须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假设和猜想必须得到事实和数据的证明。正确 对待“非正常”的事实和数据,不要轻率得出结论,实验数据,是不能随
活动价值: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科学问题和思考解决科学问题的方
法。
7、《测量摆的快慢》
探究活动:略
活动结构:学生发现问题,想出证实的方法(上节课)——运用测
量的方法,对推测进行验证——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活动价值: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充分研究的过
程认识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建立摆的等时性。为后面做个钟摆提供科
的变化。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有十课,除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
本单元的拓展,涉及到生物和环境的内容。其他九课的每个话题基本上 都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 因。可以归结到“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两个方面。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地球的自转”这个内容,编排了1~7课。地 球的公转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只编排了“极地的白天 为什么那么长”(自转到公转的过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两 课。 三、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地球仪,了解有关世界时区的常识,知道北京时间的由来。 2、理解地球上昼夜交替、各地存在着时差,都是由于地球不停地自 转,各地面向太阳的先后不同形成的。 3、知道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 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倾斜方向和角度保持不变。 4、建立初步的相对运动的概念。理解太阳东升西落只是一种视运动, 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 5、知道地球上的四季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阳光直射点和移 动造成的。 6、昼夜和四季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等有重大的 影响。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能力。 3、学习模拟实验,并能够围绕研究课题有条理地进行实验。 4、进一步培养实验、观察、记录的能力。 5、能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受时间并对不同类型的计时器展开充分的探索。 估算时间活动 探究时钟发明之前人类白天和夜间的计时方法 研究蜡烛钟、水钟、摆钟的计时原理 从摆钟的计时原理深入研究重力摆运动快慢的规律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加深认识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 子变化来测量时间,还会认识到一些有规律运动和变化的装置也可以计 量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时器的计时准确性在不断提高。 3、“生物与环境”单元:侧重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从观察一处花丛开始,从花丛里动物的食物入手,研究生物之间的 联系,探讨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从建造和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条件的观察活动,发展到探讨整 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 体的认识。 4、“地球的运动”单元:引领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 从不同侧面对昼夜和四季现象进行探究和思考,运用模拟实验的方 式和逻辑推理的工具,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了解人类为认 识这个客观事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从以上内容看出,本册教材的内容已从前出几册重点指导学生认识 物体、物质的特性以及变化过渡到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运动规律方面。如: 相互关系:小车的运动速度和小车质量、摩擦力、动力大小的关 系;
物特征来计时,以及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补充知识:现代的每二个小时是古代的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换算成
现代的钟点:
1 子 23点 --1 点 7 午 11点 –13点
时前
时前
2 丑 1 点 --3 点前 时
3 寅 3 点 –5 点前 时
4 卯 5 点 –7 点前 时
5 辰 7 点 --9 点前 时:
6 巳 9 点 --11点 时前
下面我们主要讲一讲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教材内容。
《时间》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结构
教材
活动
主线
1、时间的流逝
估算时间
计
2、在时钟发明之前 太阳钟
时
3、夜间计时器
蜡烛钟
器
4、用水测量时间的Leabharlann 5、做一只水钟水钟
科
6、用摆计时的钟
学
7、测量摆的快慢
发
8、调整钟摆
摆钟
展
9、保持时间统一
总结
史
10、寻找时间的痕迹 “看到”时间
学依据。
补充内容:
摆绳长45厘米 摆锤重50克 摆锤重100 摆锤重150克
克
1分钟摆动次数 44
44
44
摆绳长30厘米 摆锤重50克 摆锤重100 摆锤重150克
克
1分钟摆动次数 53
53
53
摆绳长15厘米 摆锤重50克 摆锤重100 摆锤重150克
克
1分钟摆动次数 73
73
73
8、《调整钟摆》
探究活动:略
73次
次数
9、保持时间的统一 探究活动:略 活动价值:使学生了解现在时间精确度的发展程度,以及更小计量
时间精确度单位的产生。是对前面9课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前面8课学习 的一个升华。 10、《寻找时间的痕迹》
探究活动:略 活动价值: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事物也正悄悄地发生变 化。要珍惜时间的教育。
“地球的运动”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 “地球和宇宙”共包括地球的物质、地球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方
面。 前面几册已经出现过:地球的物质:水、土壤、空气、岩石、矿物 地球的变化:天气变化,地表的变化(岩石
风化引起的地貌变化) 本单元指导学生研究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
便涂改的,如果对自己的实验数据有怀疑,只能检查实验的各个环节, 重新获取。(不单纯是重复实验)
发展根据事实和数据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实验结果不等于结论, 科学概念不能自动地从数据和孤立的分析中产生。必须对实验中的事实 和数据进行分析和符合逻辑的推理,在事实和结论之间建立必然的逻辑 联系。如:对昼夜成因的探究,仅通过模拟实验,学生并不能找到地球 上发生昼夜变化的真正原因。要知道原因,还必须指导学生根据我们已 知的常识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和计算,并再次通过事实的验证。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获得关于太阳钟、滴漏、水钟、摆
钟等计量时间工具的直接认识。提高对时间的感知和计量的能力。
2、指导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探究和制作活动过程:
经历一个“设计——制作——验证——反思——改进”计时器的实践
过程。
经历制作太阳钟、蜡烛钟、水钟的活动过程。
经历一个完整的研究“摆”的活动过程(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制
订研究方案-控制变量的实验-结论)。
经历用各种方法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的活动过程。
3、学生在制作记时器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
识和探索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并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