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综述_张垚蕾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探讨了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
在引言部分中,提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当代社会主义的背景以及研究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分别分析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特点、理论创新、实践探索以及国际影响。
结论部分则探讨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启示、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对其展望。
通过全面的研究,发现当代社会主义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未来,应继续深化研究,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发展,为建设更加和谐、公平的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当代、理论基础、发展历程、特点、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国际影响、启示、未来发展方向、展望1. 引言1.1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剥削制度的否定和超越。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导致社会分化和剥削的根源,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基础。
第二,劳动的社会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基于社会化劳动的生产方式,劳动者通过共同劳动实现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管理,实现劳动的社会化,消灭劳动的异化。
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
社会主义经济是基于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实现计划经济的一种经济形式,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通过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1.2 当代社会主义的背景当前,全球范围内大国竞争激烈,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差距、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社会主义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同时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挑战。
当代社会主义的背景中还包括了科技进步、文化交流、民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使社会主义理念和实践更具有活力和创造性。
【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关键字】理论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度性的社会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政治上: 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度性质的社会。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度性的社会?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度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度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但是对于何时过度?怎样过度?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一)过度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向社会主义过度的设想: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度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度,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度。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度时期。
党在这个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八大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探索
的八大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探索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程。
本文将从八个方面介绍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探索。
一、土地改革1949年后,中国面临着土地问题严重的困境。
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进行土地改革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首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实行了农村土地的平均分配,为农民赋予了重新翻身的权利,使农村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建国初期,中国经济主要由国有企业主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企业存在着管理不善、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国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城市工业化建设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中国发起了一系列的工业化建设项目。
通过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管理,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培养技术人才,中国实现了城市工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
四、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又一伟大探索。
通过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中国农民得以集体化经营,共同合作,分享农业生产所取得的成果。
这一措施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对外经济合作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关注国内经济建设,也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
中国参与了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项目,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同时,中国积极开放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六、教育事业发展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中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十年来我国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综述彭婧孜①摘要: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宝贵的历史遗产。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空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概括他们关于研究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所阐述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综述空想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无产阶级宝贵的历史遗产。
空想社会主义从托马斯·莫尔到19世纪中叶欧文时期达到顶峰,其间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16—17世纪为第一阶段,17世纪中叶—18世纪为第二阶段,19世纪为第三阶段②。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
研究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弄清楚它所包含的科学成分及其时代局限,有助于我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
为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来源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状况。
一、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又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
王玉琼提出,每个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社会与个人的自觉与和谐的统一是未来联合体最高的理想与最大的特点。
③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④这也主要是源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他们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利不平等、人的发展受到严重约束等状况,主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李媛媛在其研究中指出,莫尔的乌托邦是一个由诸多城市组成的联邦,由元老院和民众大会这两个政治机构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其管理方式完全是公开性①作者:彭婧孜(1989—),女,江西安福人,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2010级研究生。
十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研究综述
“正确说”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是在国家不同 的时期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 二者都是必要的, 具有一 脉相承的关系。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 “社会主义改造 的胜利, 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有关 的统计数字表明, 这一论断是符合实际的。在有系统地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即从 1953 年到 1956 年, 全国 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 19.6%, 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 4.8 %。社会主义改造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
32 北京党史( 2007.5)
BEIJ INGDANGSHI
突出, 以及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结果, 同时理论认识 上 的 片 面 性 、观 察 形 势 上 的 失 误 和 地 方 各 级 领 导 人 大 哄大嗡的人为造势, 都是促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期 出现“四过”的重要因素。! " #邱济舟等学者认为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后期失误的原因有: 一是在客观上是因为 当时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而想 通过合作化促使农业迅速发展; 二是在指导思想上, 毛泽东把个体经济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绝对对立 起来, 急于消灭个体经济; 三是毛泽东对当时农村中 的两极分化情况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 认为惟一的解 决途径是尽快实现农业合作化; 四是毛泽东对主张稳 步前进的邓子恢的错误批判, 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步伐人为地加快了; 五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陷 入了教条式的理解, 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 #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范文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范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成功地开展了政治动员,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强大推动力,重塑了社会意识形态,推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帮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奠定了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政治前提,意义非常重大。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主义改造论文范文篇1浅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摘要: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本文旨在客观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得”与“失”,把这一历史事件置于当时的历史范围和历史条件中去反思和总结,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必要性及其成就与偏差进行了辨证地分析,并且结合现实审视了当前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稳定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大有裨益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必然性得失1949到1956年,是党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一次深刻的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新民主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土地改革也得以完成。
在此良好基础上,1952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首先,建国初期,我国农村中大量存在着的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个体农业在中国所创立的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生产力的发挥达到了极限。
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摘要: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造的基本社会主义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了“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又如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保护和发挥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因此,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体来说是成功的。
我们在一个几亿人中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前提。
第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运用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工农业联盟,孤立了城市资本主义,五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我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但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特别是合作化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简单划一等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第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个体经济分散经营,生产规模狭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局面,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但在改造后期出现了过多过急的不加区别地实行合并和集中的偏差,以致影响到手工业产品质量下降,给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不便。
第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存在着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粗、公私合营面过宽,对许多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当等偏差,但它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和平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重要发展。
近二十年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综述
性 ,建 国初期我 国农村中大量存在 的小农经济严重影响我 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薄弱落后 的小农业不能适应社会主 义工业的发展, 任凭小农经济 自由发展势必导致农村贫富两
极分 化 , 严重 危 害工农 联 盟 。小 农 经 济可 能 走 向社会 主 这将
义, 也可能走向资本主义 , 但农业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H
【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改造 ; 经验 ; 评价 【 中图分 类号 】 D 4 【 2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0 — 0 6 2 1 )5 00 - 3 0 9 33 ( 0 10 — 0 2 0
社会 主义改造是 中国历史上 一次伟大而 又深刻 的变 革, 是党史上 的重要篇章 。建 国以来, 国内学者们从多种视
【 摘
要】建国初期 时农业、 工业 、 手 资本主 义工商业所进行的社 会主义改造一直都是 学术界和理论界研
究的 热 点 和 重 点 。本 文 将 近二 十 年 研 究 的社 会 主 义改 造 问题 总结 为 六 个 热 点 问题 , 别 是 对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历 史 分 原 因 的研 究 、 农 业社 会 主 义改 造 的研 究 、 手 工 业社 会 主 义 改造 的 研 究 、 资 本 主 义 工 商 业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研 对 对 对 究、 对社 会 主 义 改 造 与社 会 主 义 改革 关 系的研 究 、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总体 评价 和 经 验 教 训研 究 。 对
我 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根本指导思想 、 根本成功经验 。御 在教训方 面的研究 , 白战锋指 出 , 生产关 系 中某些具
对农 业社会 主义改造 的研究 , 学者们主要是针对农业
体形式“ 超越” 生产力状况是农业改造 中的严重教训 。 过去
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组长:郑凯笛 演讲人:郑凯笛 PPT制作:王倩 组长: 组员:喻烊、 厉航飞、 郎子章、 吴奕帆
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 的社会主义改青,陆晓强,彭元培
PPT制作:陈浩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 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农民技师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 的方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其自愿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当制定并贯 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和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 最后消灭富农阶级的农村政策 。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进行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的过错城中,各级领导机关主动加强领导,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 使农民容易接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 个发展阶段。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 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 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 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 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 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对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从这一实际出发,党制定并实行了 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 积极组织 引导
遵循原则
正确分析 基层情况
坚持基极 领导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革命完成后,我国广 大农民积极性大大提高。主要体现在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党中央正确分析了农民的这两方面积极性,提出党在农村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 民组织起来,使农业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 困状况过上共同富裕的好日子。这一政策受到农民拥护。
近30年来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研究综述
社会主义改造的发生具有多方面的 历史原因,多年来专家学者们从不同历史 角度开展了必要的研究。游庆括在论文 中指出,形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原因应 以多角度展开分析,其改造起因融合了理 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等不
渡的原因始终与工业发展战略推行有着 密切联系。
三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与 社 会 主义改革的关系
意志为转移。刘德萍等学者主要从经济 统观近 30 年来的学者意见,可看出学者 为后期农村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农
方面来分析缘由,其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正 们在处理两者关系上产生的分歧不多。 业的改造经验能够为改革提供更客观的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之选,能够有效解 如张锋强调,社会主义改造正是社会主义 理论依据。改造总体成果评价方面,房成
的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研究成果;评价
缘由
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出现了“要求过
措施。张佳颖在纪念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60 周年之际,重新论述社会主义改造与改 革的关系,其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改革的 基础。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由社会主 义改造确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 到确认,为改革实现公有制基础上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 我完善提供了前提;改革是社会多年来, 资本家的反限制斗争推动了社会改造,使
国内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探索研究 成果较多,本文通过对近 30 年来有关社会主 义改造问题的研究进行综合评述,力求从不同
得社会主义改造成为了社会各阶级相互 作用的必然结果。
的方面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
二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失 误
自 1953 年起,我国为顺利实现从新 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过 渡,在新中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同时,开始有意识地在国民经济领域开展 针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 制度建设的必然步骤,是顺应时代发展的 必然趋势,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变 革。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仍保持理性 客观的态度以多种视角开展对社会主义 改造的研究,与该课题相关的文献数达万 余条。本文将围绕社会主义改造的几大 热点问题对代表文献进行梳理。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论析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论析作者:郭建包婕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0年第03期摘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及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通过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理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用和平方式消灭了资产阶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和平赎买理论;通过强调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特色;科学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20)03-0010-05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2]毛泽东同志对马列主义的这一个重大贡献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极大丰富与发展。
一、通过合作化,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引导农民通过互助合作走上集体化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
1874年,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但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
”[3]1894年,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进一步指出:“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绝不会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补偿,都是一样),像我们将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所有者那样。
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数说探究
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数说探究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这一转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在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出现的一个新问题。
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解放和发展的渴望与封建残余势力的斗争。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要矛盾在我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愈发强烈。
新的矛盾也随之出现。
主要矛盾的转化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具体来说,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长足的改善。
汽车、家电、房产等传统意义上的物质需求日益得到满足,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健康、环境、教育、文化、旅游等日益增长的非物质需求。
与此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民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城乡、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扩大,富裕阶层的财富积累迅猛增加,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
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使得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当前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状况之间形成了新的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社会制度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
人们对于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公正性和依法治国的追求日益强烈。
特权、腐败、权钱交易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会公正和人民权益保障的需要日益凸显。
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既表现为经济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也表现为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矛盾。
经济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主要的矛盾,其他方面的矛盾则是在经济矛盾基础上的次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社会主义改造是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造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主义改造论文篇1浅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历年来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多集中于对其采取的政策、步骤、方法及其结果和影响方面,而对于在此过程中人们认识和心态的变化涉及甚少,本文试图从决策层特别是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的心态和认识,还有民族资本家在改造中的心态的调整这方面入手来分析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一、决策层核心对于资本主义的心态和认识随着政权的逐渐稳定,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恢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在这样的形式下作为决策层核心的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的心态和认识是非常复杂的。
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了相对比较完整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又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尤其是与同民主党派、工商界一些代表座谈时,他进一步肯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最终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就是国家资本主义。
三大改造开始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变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毛泽东不再是特别的强调保护和利用了,他开始考虑“限制”政策,他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不要受限制甚至任其泛滥,中国的资本主义必须被加以限制。
首先,开始消极地认识资本主义。
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更着重资本主义的积极方面,如进步、前进和上升的空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开始转变了他以前的认识,他说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观点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在加强认识资本主义的消极方面。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论文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论文1988年10月15日至20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会、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钢厂在庐山联合举办“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就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展开了讨论。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全文如下:摘要对我的研究生导师董艾辉老师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现状分析研究的相关论文,对其论文的方向、观点进行一个总体介绍。
通过对导师论文的研究和学习,深入了解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情况,进一步学习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以及对待社会主义的正确态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与感想。
“社会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六十多年的建设、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不懈探索。
但事实证明,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还是有教条、有误解、有空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要树立起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真正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破除人们头脑中多年来关于社会主义的旧观念。
一、对社会主义内涵新认识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到了资本主义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社会主义是从天地境界的高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是一种历史学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具体问题的解决,就像数学家解方程式一样,只有在它本身包含着解题的条件和因素时,才能作出答案。
(一)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主要是一种社会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这个现实的基础上的。
他不仅看到劳动积极的一面,还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即异化的、强制的一面,消极面是同社会的对抗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变成同资本对立的雇佣劳动。
社会主义改造 论文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论文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历史经验与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系别:班级:姓名:[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前景[摘要]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怎样过度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基于这些相似性,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可以被视为一场新的社会主义改造。
因此,回顾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能够提炼出我国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基本规律,从而认清当前改革的战略定位、关键对象、成功保证和持续趋势等决定其前景的基本要素。
随着我们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得知,我们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根据这一精神,近年我国在分配领域逐渐加大了改革力度。
2010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列为年度工作任务之一,用较大篇幅阐述了改革思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在醒目位置提出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呼之欲出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是一次单纯的生产关系调整,而是具有明确政治承诺和强烈民生关怀的社会关系重构,其实质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部分改良,使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产生正向反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在新中国历史上,曾有一次规模空前的生产关系变革——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与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回顾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反思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将有助于透视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景。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研究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研究
韦湘燕
【期刊名称】《广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学术界和社会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是否必要、是不是搞早了和值得重视的经验教训等问题的研究,进而论定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在解放初期中国客观务件下的正确选择;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搞早,而是搞得太快、太纯了;它所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失误是次要的.
【总页数】3页(P7-9)
【作者】韦湘燕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社科部,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0
【相关文献】
1.近30年来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研究综述
2.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
4.关于青海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研究
5.正确认识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政治动员——一种社会空间理论分析视角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政治动员——一种社会空间理论分析视角闫义夫
【期刊名称】《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8)001
【摘要】以社会空间理论作为分析视角来论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分析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进行的政治动员之所以对社会转型升级产生了极为强劲的推动力,与“面对面”的社会结构、城乡之间相互独立的空间场域,以及聚合跨地域跨行业的变革联盟力量这三种要素密不可分,最终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总页数】6页(P50-55)
【作者】闫义夫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4
【相关文献】
1.“五四宪法”在社会主义改造政治动员中的作用 [J], 徐成芳;闫义夫
2.多元协同精准扶贫:理论分析、现实比照与路径探寻——一种社会资本理论分析视角 [J], 何炜;刘俊生
3.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政治动员——一种社会空间理论分析视角 [J], 闫义夫;
4.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黎族社会——以黎族民众入社为视角 [J], 丰姣
5.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黎族社会——以黎族民众入社为视角 [J], 丰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二十年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综述张垚蕾(山东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353)【摘要】建国初期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一直都是学术界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本文将近二十年研究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总结为六个热点问题,分别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原因的研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关系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体评价和经验教训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经验;评价【中图分类号】D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1)05-0002-03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而又深刻的变革,是党史上的重要篇章。
建国以来,国内学者们从多种视角对它进行研究分析,发表有关论文700余篇,根据对这些文献的跟踪与研究,本文就国内研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七个热点问题及观点作一梳理和评述,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对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原因的研究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在1953—1956年间实行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它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原因。
学者们从不同的历史角度进行了考察研究。
有些学者从理论信仰方面、社会实践方面、国际形势方面、文化传统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原因。
游庆括指出,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理论的、实践的,国内的、国外的、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进程。
[1]有些学者从经济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刘德萍指出,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集体经济,避免农村两极分化,使农民共同致富;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私人工商业进行限制,避免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对国计民生的破坏;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解决国家工业化与小农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之间的矛盾。
[2]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是针对农业改造的必然性、经验教训、总体评价等方面开展的。
(一)对改造必然性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学者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多持肯定态度,认为个体经济无力扩大再生产,生产效率极低,极易产生两极分化等,合作化运动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道路。
李建忠指出,中共将农业合作化道路视为解决建国初期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时的制度性选择,也是历史条件下的必然。
大农经营优越论兴起、社会主义公有制价值观的渐趋主流、苏联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然性。
[3]沈淑兰认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客观性,建国初期我国农村中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薄弱落后的小农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任凭小农经济自由发展势必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这将严重危害工农联盟。
小农经济可能走向社会主义,也可能走向资本主义,但农业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4](二)对改造经验教训的研究黄德超认为,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始终坚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以增产增收为根本目的和衡量合作化成败的标准,将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互助促进,使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业生产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成功经验。
[5]在教训方面的研究,白战锋指出,生产关系中某些具体形式“超越”生产力状况是农业改造中的严重教训。
过去【作者简介】张垚蕾(1986-),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2011年05月总第165期第05期May.2011Serial No.165No.052··DOI:10.14054/23-1120/c.2011.05.014我们没有认真总结这一历史教训,以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中强调提高人民公社的“纯度”和“程度”,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甚至不管生产力的实际大搞“穷过渡”。
结果是生产队贷款不断增加,粮食产量连年减少,园林树木被破坏,群众积极性遭挫伤。
[6](三)对改造总体评价的研究房成祥认为,在我国,用比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五亿农业人口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从传统的个体分散经营的小生产转入集体生产,纳入计划经营的经济轨道。
这个根本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对我们的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7]赵熙盛、杨基龙认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正确的,成功的,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首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符合中国国情,其次,从发展的实际效果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非常成功的。
[8]周含华、曾长秋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生产力的推动,农业合作化推动了中国农村的全面进步方面肯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价值。
[9]三、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手工业改造虽然和农业、工商业的改造一样,是三大改造的一部分,但是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和考察资料相对农业和工商业来说比较匮乏。
刘素新指出逐步实现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办法是通过合作化的道路,把分散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伟大变革。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0]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是围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然性、该时期所采取的政策、经验教训等方面展开的。
(一)对必然性的研究张丹莉认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本身的软弱性和狭小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11]任民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因而出现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企业内部资本家剥削工人,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对资本主义经济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
[12](二)对政策的研究焦以爽指出,限制政策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的核心,它的实行对于顺利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处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角色、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关系以及如何界定哪些是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成分及范围等问题方面存在着不足。
[13]此外,李晓勇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在与资产阶级结成政治联盟基本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批评斗争、和平赎买、逐步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改造与国家工业化并举及思想教育等一系列完整而又正确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最后消灭了资产阶级。
这一改革不仅没有像一般的生产关系变革那样给社会生产力造成破坏,反而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4](三)对经验教训的研究沙建孙将经验总结为,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在一个时期内全面地贯彻执行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为对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创造条件。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既巩固工农联盟又保持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并使之相互起作用。
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在变革生产关系的同时,注意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5]五、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关系的研究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两大转折点。
二者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内容各异,但是本质上是相通的。
学者们针对二者的关系分歧较小。
张锋、宋明光指出,没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革会丧失现实的基础而无从谈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所创造的辉煌会因“左”倾的泛滥而丧失殆尽。
[16]顾晓静认为,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在本质上毫无二致,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7]刘振强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重大胜利,但由于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遗留了一些耐人深思的问题。
我们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又没有其他好的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靠自己摸索,另一方面对我国国情认识不深刻。
解决社会主义改造遗留问题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改革。
[18]六、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体评价和经验教训的研究(一)对总体评价的研究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历来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学术界、理论界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分歧。
方曙指出,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极其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第二,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亿万人民受到了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造就了一大批聪明、能干、公道、积极的领袖人物以及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
第四,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经受了考验,得到3··□编辑/齐伟〔参考文献〕[1]游庆括.社会主义改造原因的多视角探析[J].许昌学院学报,2010,(01).[2]刘德萍.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前进行的经济原因[J].社科纵横,2009,(08).[3]李建忠.是主观选择还是历史必然———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动因的再认识[J].广西社会科学,2008,(07).[4]沈淑兰.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03).[5]黄德超.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功经验补说[J].福建学刊,1997,(04).[6]白战锋.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谈我国当前农村改革的方向[J].翰林学院学报,2004,(04).[7]房成祥.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国情[J].陕西师大学报,1991,(03).[8]赵熙盛,杨基龙.坚持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评价[J].教学与研究,1992,(03).[9]周含华,曾长秋.对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意义的再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3).[10]刘素新.试论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J].北京党史,2003,(05).[11]张丹莉.对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必然性的再认识[J].东北大学学报,1990,(02).[12]任民.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J].广西社会科学,1995,(02).[13]焦以爽.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限制政策[J].邢台学院学报,2004,(01).[14]李晓勇.论毛泽东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J].天中学刊,2007,(04).[15]沙健孙.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09).[16]张锋,宋明光.继承中的超越———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关系刍议[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02).[17]顾晓静.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04).[18]刘振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03).[19]方曙.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历史的重要篇章[J].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91,(04).[20]马慧芳,雷甲平.近五年来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研究综述[J].历史教学,2006,(06).[21]李新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及其存在问题[J].唯实,2000,(03).了锻炼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