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综述_张垚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二十年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综述
张垚蕾
(山东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摘要】建国初期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一直都是学术界和理论界研
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将近二十年研究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总结为六个热点问题,分别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原因的研究、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关系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体评价和经验教训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经验;评价【中图分类号】
D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1)05-0002-03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而又深刻的变革,是党史上的重要篇章。建国以来,国内学者们从多种视角对它进行研究分析,发表有关论文700余篇,根据对这些文献的跟踪与研究,本文就国内研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七个热点问题及观点作一梳理和评述,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对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原因的研究
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在1953—1956年间实行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它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原因。学者们从不同的历史角度进行了考察研究。
有些学者从理论信仰方面、社会实践方面、国际形势方面、文化传统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原因。游庆括指出,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理论的、实践的,国内的、国外的、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进程。[1]
有些学者从经济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刘德萍指出,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集体经济,避免农村两极分化,使农民共同致富;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私人工商业进行限制,避免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对国计民生的破坏;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解决国家工业化与小农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之间的矛盾。[2]
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是针对农业
改造的必然性、经验教训、总体评价等方面开展的。
(一)对改造必然性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学者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多持肯定态度,认为个体经济无力扩大再生产,生产效率极低,极易产生两极分化等,合作化运动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道路。李建忠指出,中共将农业合作化道路视为解决建国初期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时的制度性选择,也是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大农经营优越论兴起、
社会主义公有制价值观的渐趋主流、苏联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必然性。[3]
沈淑兰认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客观性,建国初期我国农村中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薄弱落后的小农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任凭小农经济自由发展势必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这将严重危害工农联盟。小农经济可能走向社会主义,也可能走向资本主义,但农业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4]
(二)对改造经验教训的研究
黄德超认为,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始终坚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以增产增收为根本目的和衡量合作化成败的标准,将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互助促进,使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业生产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成功经验。[5]
在教训方面的研究,白战锋指出,生产关系中某些具体形式“超越”生产力状况是农业改造中的严重教训。过去
【作者简介】张垚蕾(1986-),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2011年05月总第165期第05期
May.2011
Serial No.165No.05
2··
DOI:10.14054/23-1120/c.2011.05.014
我们没有认真总结这一历史教训,以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中强调提高人民公社的“纯度”和“程度”,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甚至不管生产力的实际大搞“穷过渡”。结果是生产队贷款不断增加,粮食产量连年减少,园林树木被破坏,群众积极性遭挫伤。[6]
(三)对改造总体评价的研究
房成祥认为,在我国,用比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五亿农业人口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从传统的个体分散经营的小生产转入集体生产,纳入计划经营的经济轨道。这个根本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对我们的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7]
赵熙盛、杨基龙认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正确的,成功的,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胜利。首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符合中国国情,其次,从发展的实际效果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非常成功的。[8]周含华、曾长秋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生产力的推动,农业合作化推动了中国农村的全面进步方面肯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价值。[9]
三、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
手工业改造虽然和农业、工商业的改造一样,是三大改造的一部分,但是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和考察资料相对农业和工商业来说比较匮乏。
刘素新指出逐步实现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法是通过合作化的道路,把分散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伟大变革。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0]
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是围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然性、该时期所采取的政策、经验教训等方面展开的。
(一)对必然性的研究
张丹莉认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本身的软弱性和狭小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11]
任民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因而出现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企业内部资本家剥削工人,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对资本主义经济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12](二)对政策的研究
焦以爽指出,限制政策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的核心,它的实行对于顺利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处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角色、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关系以及如何界定哪些是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成分及范围等问题方面存在着不足。[13]此外,李晓勇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在与资产阶级结成政治联盟基本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批评斗争、和平赎买、逐步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改造与国家工业化并举及思想教育等一系列完整而又正确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最后消灭了资产阶级。这一改革不仅没有像一般的生产关系变革那样给社会生产力造成破坏,反而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4]
(三)对经验教训的研究
沙建孙将经验总结为,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在一个时期内全面地贯彻执行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为对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创造条件。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既巩固工农联盟又保持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并使之相互起作用。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在变革生产关系的同时,注意保护和发展生产力。[15]
五、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关系的研究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两大转折点。二者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内容各异,但是本质上是相通的。学者们针对二者的关系分歧较小。
张锋、宋明光指出,没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革会丧失现实的基础而无从谈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所创造的辉煌会因“左”倾的泛滥而丧失殆尽。[16]顾晓静认为,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在本质上毫无二致,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7]刘振强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重大胜利,但由于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遗留了一些耐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又没有其他好的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靠自己摸索,另一方面对我国国情认识不深刻。解决社会主义改造遗留问题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改革。[18]
六、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体评价和经验教训的研究
(一)对总体评价的研究
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历来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术界、理论界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分歧。
方曙指出,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极其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第二,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亿万人民受到了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第三,社会主义改造造就了一大批聪明、能干、公道、积极的领袖人物以及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第四,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经受了考验,得到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