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习得熏陶——引导学生语言文字习得的三个维度
语言建构三个维度
语言建构三个维度语言建构的三个维度语言建构是语文教育的四大核心素养之首,是文化、思维、审美之根。
从语文教学尤其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对其进行解释:一维——字、词、句、篇;二维——音、形、义、感;三维——语、修、逻、文。
维度一:字、词、句、篇——渐进式的符号表达。
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是音、形、义的统一体。
打个比方,它如同建筑材料中的泥和砂,没有它,砖和瓦等便无“源本”,更不用说高楼大厦。
所以说,它是最基本的元素。
词是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一方面,它本身是一个整体,表示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可以独立自由地用来造句。
同样的比方,它就如同建筑材料中的砖和瓦,本身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建筑功能,如果对它们作进一步的加工组合,就可以成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建筑物。
句是由词所组成的能够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言语单位。
有的可以很长,长到包含一两百个音节;有的可以很短,短到叧有一两个音节。
不管长句还是短句,都必须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言语单位。
如果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不管多长,都不能算是句子,戒者叧能算是残缺不全的病句。
句子就好像用各种建筑材料制作出来的具有基本功能的建筑物,如门槛、灶台、水池等。
篇是指首尾完成的文章戒诗词,有主题,有结构,有表达,是语言综合运用的结果。
篇是有层级的,它好比是一间房屋,主题是卧室,结构是一室一卫,表达是精装;它又好比是一套房屋,主题是别墅,结构是四室两厅,表达是豪装,等等。
我们常说,由字成词,连词成句,缀句成篇,在语言建构中,字、词、句、篇就是渐进式的符号表达。
维度二:音、形、义、感——螺旋式的意义呈现。
音,就是读音,基本上是针对单个的字。
汉字的读音体系健全规范,即汉语拼音方案。
涉及到“音”的概念,主要有音节、音素、音位、元音、辅音、声母、韵母和声调。
音,作为语言的一种存在形式,除了具有物理性、生理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社会性。
形,就是结构,也是针对单个的字。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另外,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意识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其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一种必备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着眼能力,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一)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
在教学《迟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总起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在品读了描写小海音和父亲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后,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明确是海音激怒了父亲,才会挨打,之后又引导学生练习多角度提问,深入思考父亲是为什么打我,如果不打会有什么后果?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最后抓住父亲送给我花夹袄和铜板这个细节的描写,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质疑,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感受到一个既疼爱孩子,有严格管教孩子的父亲的形象。
从学生的表现看,基本达到高学段“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文本对话,读中悟情。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题库(含答案)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题库(含答案)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部分一、填空题。
1.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 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 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2.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 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 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3.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4.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 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5.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7.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益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 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 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 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 突出基础性,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 提升思想文化修养, 建立文化自信, 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9.语文课程理念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 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 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参考文献综述
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界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语言文字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取知识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关观点和理解。
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重要性可以说,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现形式。
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它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表达观点、沟通交流,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竞争。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策略1.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认知水平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认知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提高词汇量、阅读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通过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各种语言文字游戏和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 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除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认知水平外,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策略。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运用语言文字,例如组织语言文字表达比赛、举办朗诵比赛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除了提高语言文字认知水平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辩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评价观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熏陶引领,,熏陶,,积累,,发现
熏陶引领,,熏陶,,积累,,发现一、引领:尽显语文魅力,引领学生成长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不无偏颇。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不再局限在“传”道、“授”业和“解惑”,笔者认为应该是在“传”“授”“解”的基础上“引”“辨”“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需要充当“引领”作用,而不仅仅是“传授”和答疑。
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引导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把握以下三点:1.引导的前提——充实自我。
如果说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多读书,教师教好语文的前提也应是博学多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处的“源头活水”即为新知。
有了源源不断的新的书本知识的补充,才能逐步提高课文解读的能力,更好的驾驭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虽然无须像学者那样术业有专攻,但勤于读书,有意识的更新拓展原有的知识,丰厚自身的文学积淀,却是有其必要性的。
2.引导的关键——强化诵读。
目前,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多为文学作品。
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来说,诵读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是由文学作品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己也要把诵读作为一项基本功加以锤炼,这样才能有效的指点和引导学生诵读。
3.引导的方向——优化教学。
如上所述,诵读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处于重要位置,除此之外,语文教学的另一重点是对课文的讲解分析。
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行文脉络、思想情感和艺术特点。
二、熏陶:激活文本生命,熏陶感染学生1.以“人文熏陶”为线,注重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建设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默契。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感悟来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透过形象领悟蕴含其中的人文情感。
基于“二维三层四环”教学范式的小学语文任务单设计路径探索
83 广西教育 2024 年 2 月第 4 期
课改论坛
任务一:分一分,填一填。(填序号)
①蒸 ②烧 ③烤 ④煮 ⑤煎 ⑥炒
1. 火:
;灬:
。
2. 我发现带火字旁儿(“火”)和四点儿(“灬”)的字多与
有关。
3. 说说《中国美食》中的菜肴分别需要用到什么烹饪方式。
图 3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美食》一课 预学型任务单节选
二、用导学型任务单推进教学深入 导学型任务单对应《2022 年版语文课标》的 3 个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通常安排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 中,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的课堂语文 学习逐渐走向深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 群侧重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 读、观察,获取和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 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地表达,有效传递信息, 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的需 要[1]23。“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侧重引导 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 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 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 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 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 [1]26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侧重引导学生在语 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 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 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 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1]29。三大任务 群都以阅读为基础,对学生思维品质提升有一些共 性的要求,如都要求学生在情境化的语文实践活动 中整合信息、发挥想象,完成一定的语言输出任务。 导学型任务单的设计,围绕三大任务群的共性要求 进行初步探索,要求教师结合课文特点,为学生搭建 语文实践活动的可视化支架,帮助学生打通语言吸
2022语文课程标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解读及实操
2022语文课程标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解读及实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按照课程内容整合程度的不同,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六个任务群。
其中“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学习任务群是第一层面的,也是六个任务群中唯一的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内涵解读首先,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是该任务群的重要学习内容。
语言材料包括字、词、句、段、篇和优秀传统文化等;语言经验是指关注语言现象和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等的积累与梳理。
其次,语言文字的学习还需要梳理。
要引导儿童对语言文字有初步理性认识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整理等方法,发现汉字构字的特点、遣词造句的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儿童的个体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儿童运用语言文字精准自如表达的能力。
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
不同的年段在学习内容上各有侧重,对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的能力要求不断提升。
总的来说要关注以下三个目标的达成:(一)通过积累与梳理,培养儿童良好的字感,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字感”,是笔者在《“双线”识字,让儿童越识越聪明》一文中提出的观点。
所谓“字感”,就是当我们的眼睛阅读汉字时,看到的不是简单抽象的符号,而是由目及身心,多感官协调呼应,产生直观生动的画面感、组合有序的积木感、亲切熟悉的音韵感和心领神会的意蕴感。
识字教学不是将每一个汉字嚼碎了“喂”给孩子,而是在积累与梳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后,发现汉字的系统性,掌握构字的规律,举一反三,达到“不教”也能自主识字、准确运用的目的。
(二)通过积累与梳理,培养敏锐的语感,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感”看似一种直觉,表现为不需要刻意组织就可以表达思想,不需要刻意分析就能够分辨和判断言语真实的敏锐性。
其实语感也是需要去培养的,它会随着言语经验的丰富而增长,随着积累深度的拓展和数量的增多而提升。
语文教学培训
语文教学培训潜心会文,删繁就简,凸显语文学科特点--- 语文教学培训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准确把握三个维度: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⑵知识与能力,⑶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努力想办法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并使其长久保持。
语文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识字,喜欢写字,喜欢阅读,喜欢交际,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说话有浓厚的兴趣。
要实现这些,前提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共成长。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入学开始进行严格训练,一丝不苟。
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充分重视读。
书、讲普通话等良好习惯的养成。
3、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要依托汉语拼音,通过识字、写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
教师要注意克服繁琐的字形分析、字义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巩固识字成果,克服学得快、忘得快的问题。
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扩大学生的识字量。
在一年级着重抓好写字训练,每一课时都应有 3 3 —5 5 分钟时间让学生踏踏实实写字,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书写水平得到提高。
在二年级要让学生能用《新华字典》识字,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
4、抓好朗读训练。
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要舍得花时间,并持之以恒。
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培养学生语感和节奏感。
让大面积学生尽可能多读,以读代讲。
要给够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一般来说,第二课时后,学生应该能正确朗读课文,基本能背诵课文。
鼓励学生及早开始课外阅读。
在不留书面作业的情况下,要给学生留读书、背书的家庭作业。
教师要坚持“ 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加强写字、尽早阅读” 的新课程理念不要动摇。
5、训练学生写作。
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实现“ 我有话了,很想告诉别人,很想记下来” 的良好状态。
注意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适当时候引导孩子写话,越早越好。
因材施教,抓好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的个别辅导,多激励,增强信心。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五年了。
语文课程和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生了许多变化。
语言建构与运用“三步曲”
语言建构与运用“三步曲”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四个方面。
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也是学生语文其他能力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语言建构与运用主要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与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丰富个体的言语经验,形成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通过以下语言建构与运用“三步曲”,就能有效提高学生建构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内涵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能力。
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能否在交流中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这些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备为基础的。
只有不断地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为我所用。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是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其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基础。
“储备”的主要手段就是背诵。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下措施:1.阅读教学应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教学,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工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工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工夫。
一节课教完了,要经常检查学生是否熟读、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下来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就现有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更为完整、严密。
因此,除了指导学生做课内阅读外,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增长知识,开阔了眼界。
关于语文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相互关系的理解(整理精校版)
关于语文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相互关系的理解教学相长0303 21:50::问题22 关于语文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相互关系的理解要准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的实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一)从教学过程上理解第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对语文学科而言,过程表征语文学科的研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语文学科的探究结果。
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一方面,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
另一方面,探究过程与方法又内在于知识体系之中,并随着知识体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因此,知识能力与过程方法,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第二,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1)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2)认知过程指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情意过程指感受情感意志、性格(包括行为)。
因此,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互渗透,彼此交融。
第三,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
(1)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参与在两个层面展开:接受性参与和体验性参与。
(2)接受性与体验性互为前提、互为因果。
接受世纪初,体验师生升华。
有意义,有规律的接收性与合目的的体验性,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一目标上,统合为一个螺旋上升的整体。
因此,情感体验、知识接受、方法习得相互关连,有机结合。
(二)从《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设计上理解:(1)三个纬度的目标存在彼此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
三个维度作为一条隐性线索,始终贯穿于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之中。
三者之间不分主次,地位同等重要。
考虑到以往大纲的偏失和目前的实际需要,在设置目标时,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并将过程和方法维度置于重要位置。
(2)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程目标共有十条,这十条不是随意排列的,总目标之下设阶段目标,即把义务教育的九年划为四个阶段,然后按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要求各个学段相互关连,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与欣赏 表达与交流是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
积累与运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是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
《尊重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
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就是积累、阅读、表达,毫不夸张地说,恪守这三大维度,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和言语文艺上得到适当的培养。
一、要积累。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高手,一定要以文字为基础,厚积薄发。
孩子们要多积累一些词语,常用句子,熟练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以便日后使用时能快速施展。
二、要阅读。
语文高手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的读书能力乃是其必备之器。
善
于阅读古典诗文,会感受作者的表达情感,以及营造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文的喜爱,增进文化熏陶。
三、要表达。
表达是最贴近实际的,也是考查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当孩
子们把积累的知识的表达出来,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便大有升华。
尊重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才能将语文教学做到深入浅出,把语文课程落实到
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当中,演绎出孩子们自己的国学经典,让孩子们得到一种崇高的文化审美,成就一种真正的文化充实,让未来的中国语文也得以华丽蜕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核心素养”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核心素养”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于今年4月21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
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
创设学生言语实践的四个维度
种很 不 和谐 的现 象 . 制 了 学 生 思 维 扼 想象 的空 间 . 杀 了学 生 的 创造 性 思 扼 维, 应坚 决 予 以制 止 。 究 其 原 因 . 教 师 缺 乏 对 学 生 的 是
一
【 现象 】
案例一 : 光启蒙 》 片段 教学
师 : 果 你 是 作 者 孙 友 田 . 对 如 面
把你 想 到 的写 在 白纸 上 . 配 上 再
他 , 不容易挣 到一点钱 , 有人趁 好 却
阿炳 一 个 铜 板 也 没 有挣 到
美 丽 的 画 .可在 小 组 中互 相 传 阅 、 交 着 阿炳 看 不 见 . 钱 抢 走 了 。 一 天 , 把 这
流。
【 解读 】
案 例 一 中 教 师 安 排 这 个 环 节 时
语 文, 海 撷 英 教
B i 学生 言 语实跬 硇 四个 维度 I ̄ J
江 苏 南 京 市 宇花 小 学 王 成 我 国《 文 课 程 标 准 》 明确 语 中 指 出 :语 文 是 实 践 性 很 强 的 课 程 . “ 应 着 重 培 养 学 生 的 语 文 实 践 能 力 . 培 而 养 这 种 能 力 的 主 要 途 径 也 应 是 语 文 实践 . 不宜 刻 意 追 求 语 文 知 识 的 体 系 和 完 整 ” 文 教 学 只有 着 重 于 言 语 语 的 实 践 .让 学 生 更 多 地 接 触 语 文 材
创设学生言语实践的四个维度
创设学生言语实践的四个维度作者:王成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06期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体系和完整。
”语文教学只有着重于言语的实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才能回归语文的本色。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言语实践,不能只停留于理念上,关键是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依托文本,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训练。
在学生进行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四个维度。
一、温度——尊重学生的体验【现象】案例一:《月光启蒙》教学片段师:如果你是作者孙友田,面对逐渐变老的母亲,会说些什么呢?请动笔写下来。
生开始动笔。
(一分钟左右)师:因时间关系,就写到这儿,没写完的部分可以在汇报时说出来。
教师请了两名学生来汇报交流,交流的内容仅一句话。
此时下课铃响了,老师顾不上评价,让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后宣布下课。
案例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片段师:夏天迷人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在大自然里多么快乐!你还想变什么?能像课文里的“我”一样美美地说一说吗?生:我想变一只青蛙,去捕捉稻田里的害虫。
生:我想变大大的荷叶,做荷花的绿裙,做蜻蜓的停机坪。
生:我想变成一道彩虹,带着小朋友到天边去玩耍。
……把你想到的写在白纸上,再配上美丽的画,可在小组中互相传阅、交流。
【解读】案例一中教师安排这个环节时忽视了学生在写话时需要提笔思考的时间。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常的写字速度是每分钟20个字左右,给一分多钟的时间学生能写出多少内容呢?案例二中教师先让学生说自己想变成什么,接着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
随后的交流显示,上述两个案例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了展示学生的言语实践而进行。
这是一种假实践,它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
在追求真、善、美的课改进程中出现,是一种很不和谐的现象,扼制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坚决予以制止。
浅议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
浅议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山东省诸城市教研室赵学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已经接近两个年头。
课程标准集中了国内一大批教育专家和学者的智慧,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教育研究成果。
它所体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它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起,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和法律上的基本依据。
然而,它毕竟是一个实验稿,里面的很多内容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商讨、实验和论证的。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对于课程目标的规定有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摆正素质教育的方向。
对于课程目标的概括性提法,以前有多种,比如“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体魄健全”、“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健体”……课程标准则提出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置”的理念。
笔者认为,“三个维度”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目标,是基本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但是这一理论的严密性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首先,笔者认为,“三个维度”理论并没有把我们的育人目标概括全面。
比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用一句话说就是养成习惯——可见行为习惯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
但“习惯”方面的教育目标恰恰没有在三个维度里面得到明确的体现。
有人认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中,不就暗含“习惯”吗?人只要有了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不难养成好的习惯。
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诚然,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但二者不是一回事:在人的素质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内含的精神方面的品质,习惯是外显的行为方面的品质;有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未必就有相应的习惯;我们必须内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外塑学生的习惯,从这样内外两个渠道同时加以培养,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格。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制定的新的课程标准。
这个标准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凸现的是语文素养的培养问题。
它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个极具时代性的理念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即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段话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这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三个维度而提出来的。
也就是说语文素养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还要表现为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
也就是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这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我们一线教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
二、关于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及研究的课题,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作业本》中泡泡提示语的使用——以统编版四年级上第四单元为例
《语文作业本》中泡泡提示语的使用——以统编版四年级上第四单元为例一、导航:解得其中意,识得东风面《语文作业本》中经常有泡泡提示语出没,作为导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习题相栖共生,承担着指导教、学、练的功能。
仔细翻翻《语文作业本》,对其中的泡泡提示语进行整理归类,发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第四单元作业本为例,泡泡提示语类型和功能大致如下表:解读上表可以发现:统编版四年级上第四单元《语文作业本》泡泡提示语可以成为语文要素落实、文本特色彰显、学习过程展开的重要抓手:(一)基于教材立场:语文要素的落地与上升统编版教材采用双线结构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
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第三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神话故事”,语文要素为: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3. 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不难发现,在《作文本》的编排上在帮助使用者将语文要素要求显性化,并转为学习内容,泡泡提示语则帮助使用者更加清晰地把握语文要素的落地策略。
以《盘古开天地》一课作业本第3题“读课文,填一填”一题为例,习题与泡泡提示语结合,引导教者与学者沿着“读课文—理内容—讲故事”的顺序开展教与学,最终指向“学习把握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地。
第4题第1小题“照样子,从课文片段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抄一抄,并写一写感受”,是在感受神奇、积累神奇、表达神奇中指向“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这一语文要素的达成。
统编教材以“双线组元”,并将语文要素贯穿在“单元导语”“课后练习”“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处,同时语文要素在单元内成螺旋上升态。
作业本作为“教与学的交汇”,也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
在该单元第一篇课文《盘古开天地》的作业本习题设计中,编者设计的是先梳理故事的重点情节,整理成示意图,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简要复述的框架;第二篇课文《精卫填海》是一篇古文,考虑到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第二课习题的设计是在第一课习得方法的基础上的巩固,即对“读文理解—梳理内容示意图—尝试讲故事”在运用中巩固;第三课《普罗米修斯》一课的作业本习题设计,则在前两课的基础上,通过泡泡提示语提出了“按顺序讲故事”,在要求上有了提升;第四课《女娲补天》一课的习题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读了课文后,写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讲故事中更是要求要将“经过”,也就是女娲拣五彩石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195温儒敏“以一带三”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195温儒敏“以一带三”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看了温儒敏先生的视频《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以一带三》,对其中的有些内容做了记录与思考,觉得这对我们语文教学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课改的大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对课标精神的领会和教法的实践与把握,如何做到守正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语言运用在语文核心素养中起着纲举目张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并且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义务教育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温儒敏先生提出,教学中需要通过以一带三让语文核心素养四方面落地。
“一”即语言运用,“三”即思维、审美、文化自信。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本,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语言运用的教学,把其他方面带起来,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的提升。
温儒敏先生提出“以一带三”来阐释语文核心素养,也是希望教学中能够落实可操作性,有个抓手。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是并列的,不应该一项一项地来完成,教师没必要将每个单元语文要素和核心素养的四方面一一对标,而是应该坚持语言运用为本,整个教学过程都把语言运用作为教学任务,同时用它把其他方面带起来,很自然地,综合地以语文课特有的方式去达到各个素养的学习的指标。
具体到其中一个单元或者其中一课,“以一带三”或者“三”以外的其他方面也不一定都要面面俱到,而应该有重点。
不是说每一课都是以一带三,都是一把其他三方面全都带过来,而是有重点的。
其义务教育和高中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解释,词义表达上是有些差异,但是的指向基本一致,都在强调思维、审美、文化自信必须以语言运用作为基础和载体,语言运用为本。
无论怎么改,总不能离开语言运用这个语文学科的本质的属性。
文化自信是属于更上位的要求。
整个基础教育,整个中小学所有的课程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06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积累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习得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关键;运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终极目标。
摘要
关键词
语言文字;积累;习得;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然而,在一定的时期内,语文教学却将主要目标定位在学习课文内容、思想上,教师把大量的教学时间花在课文内容的分析和人物感情的体会上,而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则是蜻蜓点水或是根本不触及,这正是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
如何让语文教学更有效?笔者认为,“积累、习得、熏陶”正是拉动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提升的“三驾马车”。
一、积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
1.引导学生积累规范的书面语言。
小学生在入
学时,口头语言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
生活环境和方言的影响,语言的发展并不规范和均衡。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不断规范语言。
(1)规范口头语言。
如部编本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一课,运用了大量的叠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弯弯的、小小、闪闪的、蓝蓝”等词语,并学着用这样的词语来描述生活中见到的事物,如“蓝蓝的海水”“青青的草地”等,规范学生的表达。
再如识字课《大小多少》,不仅承载着识字任务,还可以通过规范数量词“一头牛、一只猫、一颗枣”等的积累,进一步纠正平时在口头语言中存在的“一头蚊子、一只鱼”等错误用法。
(2)积累常见句式。
除了词语,课文中还有许多句式对规范儿童的语言很有帮助。
如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规范问答,如“谁的样子最可爱?。
”再如一年级下册《我多想想去看看》
一课,可以引导学生积累感叹句“我多想想去看看,我多想想去看看!”教材中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规范语言的点有很多,课文是最便利、最唾手可得的学习
素材。
2.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教材
的功能除了规范语言外,还可以为学生积累语言提供更丰富的滋养。
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把握文本语言特色。
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但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文体侧重点是不同的。
例如,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恰当的比喻既写出了荷叶的特点,又表现了小水珠对荷叶的喜爱;“躺”“眨”“亮晶晶”等词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小水珠的晶莹剔透与活泼可爱,洋溢着童真、童趣。
把握住课文的语言特色,就能更好地落实《课标》对第一学段提出的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其次,可以从课后习题中寻找积累点。
第二学段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而这些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可以从课后习题中寻找。
例如,四年级上册《猫》一文是老舍的经典作品,老舍笔下的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和不高兴时表现是截然不同的;有时什么都怕,有时又那么勇猛。
这些描写平实无雕琢,字里行间却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值得引导学生熟读、背诵、积累,这也是课后练习题一的要求。
3.课内外积累相结合。
语言的积累仅靠课文教学是远远不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拓展延伸。
如第一学段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除了课本里的“日积月累”以外,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如二年级上册《雪孩子》一课,雪孩子不顾生命危险救出小白兔,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永远比拿愉快”等名言警句。
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积累习得熏陶
——引导—引导学生语言文字习得的三个维度
林彩云
(三明市梅列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三明365000)
教学研究
2018·06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二、习得——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关键
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教给的,而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习得的。
1.品词析句——领悟语言之精妙。
文中表达精妙
之处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品读、领悟,以发现语言的秘妙。
如《猫》一课,“凭……也……”“非……不可……”和“无论……也……”这三组关联词,写出了猫极其贪玩、极其尽职、不高兴时极端冷漠,性格如此“古怪”,而作者却没有丝毫的厌烦,字里行间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爱。
这种明贬实褒的写法,是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创设情境等来领悟,而不是脱离文本情境,独立来分析“猫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这三组关联词有什么作用?”因为对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是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对教师而言,重要的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精心设计寻求答案的过程。
2.把握文脉——感受谋篇之精巧。
随着年级的升高,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秘妙,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特色上,还应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谋篇布局等。
再以《猫》为例,课后第2题提出:“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他描写的那只猫,我们来举些例子说一说。
”这里渗透的就是本课选材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事物特点表达作者情感。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发现本文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与课后链接片断的异同,从而发现:课文是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喜爱;链接1片段通过写猫的外形和神情表达喜爱之情;链接2通过写一家人对小猫的态度来表达喜爱之情。
同样表达喜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
而这些,教师不能当作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这样的过程就是“习得”。
授人以渔之渔是捕鱼的实践过程,而非方法、技巧。
3.练习迁移——内化书面语言。
常用的方式有:(1)模仿语言形式。
儿童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往往从“模仿”开始。
课文中一些常用的句式,有特点的句式、段落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模仿的“蓝本”。
如部编本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课,“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这个句式出现了三次,教师可让学生模仿“……,……也……”的句式来练习说话;《我多想去看看》一课,可以用“我多想……”为开头说说自己的愿望。
(2)进行口头表达。
常见的口头表达方式有表演、复述、讲故事等。
部编本教材尤其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以二上第一单元为例,3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都有说句子、复述课文、讲故事的练习。
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地把握这些训练点,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3)尝试迁移练写。
读写结合,迁移练写是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
中低年级可仿写句子、片段,中高年级可学用课文的谋篇布局的方法进行习作。
如学习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课后,可以指导学生用“借事喻理”的方法进行习作。
三、运用——学习语言文字的终极目标
1.从单一走向多元。
根据《课标》的设计,语文课
程的内容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
内容,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教学中要尤其重视这两个模块的教学。
语文教学方式也应走向多元,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一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如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可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收集与处理信息的方法,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内容,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然后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由课堂链接生活。
《课标》指出:“语言文字的运
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语文教学要从课内走向生活和社会,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如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演讲活动、班级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等;结合传统节日、社会热点,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社会调查、新闻报道等形式多样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要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达到学习是为了运用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忠豪.语文课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J].小学语文教学,2015(1).
[3]傅登顺.举三反一:语文教学的回归之路[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8).
(责任编辑:左小文)
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