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10章 视觉实验研究)【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11章 注意与意识实验研究)【圣才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11章 注意与意识实验研究)【圣才

第11章注意与意识实验研究11.1 本章要点1.注意加工的理论2.注意的神经机制的研究3.注意现象及注意加工的影响因素4.注意的实验研究方法5.意识活动与实验研究方法6.注意的实验研究(1)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2)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3)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4)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7.知觉与觉察实验:无觉察知觉的测定;盲视的实验11.2 复习笔记一、注意加工理论及注意的神经机制(一)注意与信息加工1.过滤器理论(1)提出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D.E.Broadbent,1958)提出了解释注意选择性理论,即过滤器理论。

(2)观点过滤器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只能对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而且加工的容量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在神经系统的某一个加工阶段存在着一个过滤机制,这个过滤机制会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地加工,使一部分信息能够通过这个过滤器,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过滤器之外,得不到进一步的加工。

这种过滤机制被称为是一个瓶颈(Bottle Neck)。

因此,过滤器理论又称为瓶颈理论。

(3)实验证据①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②Cherry(1955)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信息的实验③Gray等通道和刺激内容的混淆的研究2.衰减理论(1)提出著名的注意研究专家Treisman提出了衰减理论。

(2)观点Treisman认为,在被试注意追随耳的信息时,追随耳的信息能够通过神经系统的某一过滤器装置,非追随耳的信息也能够通过过滤器装置,但是非追随耳的信息在通过过滤器的时候强度被减弱了。

因此,信息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加工。

(3)实验证据Treisman(1960)的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实验3.后期选择理论后期选择理论观点强调选择注意加工不是发生在注意加工的早期阶段,而是发生在注意加工的晚期阶段。

后期选择理论强调知觉分析、反应选择和长时记忆在信息选择中的作用,因此,研究者将该理论称为注意的后期加工理论。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3.心理学与当代教学改革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主要是美国与苏联)掀起了一场教改试验的热潮。这场教改的主要倡导 者与试验者,如美国的布鲁纳(J.S.Bruner)和苏联的赞科夫都是教育心理学家。 (1)布鲁纳的主张称作“课程改革论”。 ① 任何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的原理、概念、规律与体系,形成并发展其认知结构。他引用 心理学的规律指出,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迁移与运用;知识越简要,就越利于记忆与检索。
育者,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并引导他沿着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成长的过程。教育者对学生施加影响,包括他所提出 的要求、讲授的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等,如果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发展的水平及特点,它就有可能促进 发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教育者若能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就可以参照它们分析学生的实际,去制 定比较合理的教学或教育的方案,预见后果,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剖析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问题的客观原因与心理原 因,采取对策。这样就会把教育工作做得更自觉而有效。
3.教育性原则 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在课题选择上考虑教育
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 影响,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定义 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科学研究的特殊手段,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偶然观察不同,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 觉性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 采用观察法,一般通过与被考察事物的直接接触,先发觉某些问题或事实材料,接着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或问 题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假设,而后有计划地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予以证实或加以否定。 (2)一般程序 采用观察法研究心理,首先要求有明确的计划(包括观察的目的、重点、顺序、要求与次数),不然会出现忙乱或重 要的遗漏;其次应做好尽可能全面而细致的记录,除文字记载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如录像、录音等)录下实况,以 备反复观察与分析所需;最后要善于分析记录材料,避免武断,力求做出切合实际的推断或结论。 (3)优缺点 ① 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 ② 缺点:由于它是在自然(非人为)的条件下进行的,要获得足以说明某些心理现象的表现材料往往需要长期的等 待;加上心理现象的多因性与条件的难以控制,如果没有一定的分析经验与技能,要作出精确的判断是相当不易的。 2.实验法 实验法是近代科学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需考察的现象,对结果作数量分析, 反复验证。心理实验法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它是有意创设或改变条件以引起特定的心理及其变化,并依据外部影响与心 理反应之间的相关情况或数据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心理实验的两种主要形式: (1)实验室实验 ① 定义 实验室实验是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的心理实验。 ② 一般程序 a.实验者在从事实验时先要选择一定数量的被试,并告以参加测试或活动的做法,要求按指示行动; b.实验者要力求控制住一切条件,使之稳定,而仅仅改变其中一个足以成为“实验变量”的条件,而后去考察由此引 起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的变化; c.充分利用仪器设备记录条件与反应改变的情况(数量); d.分析这些情况,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③ 优缺点 优点:实验室实验对于研究动物心理、心理的生理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对于认识过程如感知觉、记忆等的研究也很有 效,其结果不仅精确,而且易于检验。它正被扩展到用来对复杂心理现象,如情感、意志、性格等进行研究。 缺点:由于实验室实验是在人为的情境或孤立条件下进行的,其结果也常常因被试的情绪紧张、难以控制的态度等而 受到影响,或因不合实际情况而难于应用。 (2)自然实验 ① 定义 自然实验是在日常活动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心理实验。它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明显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的被动局面,同时 又保留着实验研究所固有的特色,即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条件,主动引起心理现象进行考察的优点。这个方法在心理学中, 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用得最多,它也被称作“现场实验”或“教学性心理实验”、“教育性心理实 验”。

张学民著《实验心理学》(第3版)题库-章节题库(传统心理物理法)

张学民著《实验心理学》(第3版)题库-章节题库(传统心理物理法)

第6章传统心理物理法一、单选题1.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倾向所引起的误差是()。

A.习惯误差B.期望误差C.练习误差D.疲劳误差【答案】A【解析】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2.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阈限时,控制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的方法是()。

A.匹配法B.消除法C.ABBA法D.恒定法【答案】C【解析】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境,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疲劳误差是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

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系列可以采用ABBA法安排,交替进行,以此平衡练习和疲劳的影响。

3.在使用心理物理法测定感觉阈限时,如果实验前面的操作结果显著高于后面实验的操作结果,说明该实验中存在()。

A.习惯误差B.期望误差C.练习误差D.疲劳误差【答案】C【解析】检验练习误差的方法就是将实验开始的前面实验操作结果与实验后面的操作结果进行比较和做差异检验,如果实验前面的操作结果显著高于后面实验的操作结果,说明该实验中存在练习误差。

4.认为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呈对数关系的心理学家是()。

A.史蒂文斯B.费希纳C.韦伯D.冯特【答案】B【解析】费希纳定律公式是ψ=Klgφ,其中ψ是心理感觉的量值,φ是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K是固定的系数。

这个公式可读为:感觉强度的变化和刺激强度的对数变化成正比。

5.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最小变化法B.阶梯法C.恒定刺激法D.平均差误法【答案】C【解析】恒定刺激法可以用多种方法测量阈限,包括直线内插法、平均二分数法和最小二乘法。

二、多选题1.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方法有()。

A.数量估计法B.分段法C.差别阈限法D.感觉等距法【答案】AB【解析】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方法主要有数量估计法和感觉比例法,数量估计法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

张学民著《实验心理学》(第3版)题库-章节题库(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

张学民著《实验心理学》(第3版)题库-章节题库(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

第2章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一、单选题1.()又称记纹鼓,是早期生理心理研究中常用的一起,当今精密的生理记录仪仍采用其工作原理。

A.单摆微差计时器B.直尺计时器C.时间描记器D.希普计时器【答案】C【解析】时间描记器又称记纹鼓,利用一个等速运动的表面,如记纹鼓或摄影胶片,来记录刺激和反应的痕迹,并根据两个痕迹间的距离算出反应时。

2.测量生理活动的变化或异常引起的血氧含量变化的技术是()。

A.事件相关电位B.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C.脑磁图D.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答案】B【解析】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采用核磁共振仪测量生理活动变化或异常引起的血氧含量变化的技术,通常血氧含量升高说明流入某一组织或大脑功能区域的血流增加,表现出该组织或者功能区的活动处于激活状态。

3.双手调节器通常用来研究()。

A.注意分配B.情绪特性C.思维特征D.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答案】A【解析】双手协调器是一种主要研究注意分配和双手协调技能的仪器。

二、多选题1.眼动的基本方式有()。

A.注视B.眼跳C.眨眼D.追随运动【答案】ABD【解析】眼动有三种基本方式,主要有:①注视;②眼跳;③追随运动。

C项,眨眼是属于一种快速的闭眼动作,分为不自主的眨眼运动和反射性闭眼运。

眨眼不属于眼动。

2.通常用于研究注意分配特性的仪器有()。

A.警戒仪B.眼动仪C.双手协调器D.复合器【答案】CD【解析】注意分配仪、双手协调器和复合器是用于研究注意的分配特性的。

A项,警戒仪研究注意的转移特性。

B项,眼动仪则是从生理学角度来探索注意特点。

3.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的因素包括()。

A.物理因素B.心理因素C.生理因素D.社会因素【答案】ABC【解析】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的因素有:①物理因素。

刺激的概率,靶刺激概率越小,P3的波幅越高,反之,波幅减小。

②心理因素。

被试者的觉醒状态、注意力是否集中皆可影响结果。

③生理因素。

潜伏期与年龄呈正相关,随年龄增加而延长,而波幅与年龄呈负相关。

张学民著《实验心理学》(第3版)题库-章节题库(情绪、动机与归因的实验研究)

张学民著《实验心理学》(第3版)题库-章节题库(情绪、动机与归因的实验研究)

第15章情绪、动机与归因的实验研究
一、单选题
情绪的主观体验的测量方法主要是()。

A.量表法
B.生物反馈技术
C.情绪识别技术
D.情境模拟技术
【答案】A
【解析】情绪的主要体验是通过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到的经验进行测量,其测量方法是量表法。

二、多选题
1.情绪的测量方法有()。

A.形容词核对表
B.维量等级量表
C.面部表情
D.生理指标
【答案】ABCD
【解析】情绪的测量方法有:①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②面部表情的测量,包括早期测量工具、面部表情的直线量表、面部表情的圆形量表和面部表情的三维模式图,现代测量技
术包括面部动作编码系统和面部表情测量系统;③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包括形容词检表、维量等级量表和分化情绪量表、应用性情绪量表。

2.情绪的生理指标包括()。

A.脑电波
B.皮肤电反应
C.生化指标
D.呼吸状况
【答案】ABCD
【解析】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当有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些生理变化可以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包括脑电波、皮肤电、生化指标、循环系统的状况等。

张学民著《实验心理学》(第3版)题库-章节题库(语言认知实验)

张学民著《实验心理学》(第3版)题库-章节题库(语言认知实验)

第13章语言认知实验一、单选题1.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言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是()。

A.词汇知觉B.词汇理解C.词汇加工D.词汇表征【答案】B【解析】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2.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是()。

A.语音知觉B.词汇理解C.句子理解D.文本理解【答案】D【解析】语言理解可以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水平是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第二级水平是句子的理解;第三级水平是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3.()研究为直接探讨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功能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A.双耳分听实验B.割裂脑C.失听症病人D.失语症病人【答案】B【解析】对失语症病人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病人的失语症是与大脑左半球某些脑区的病变相联系,割裂脑的研究也为直接探讨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功能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二、多选题1.影响语音知觉的因素包括()。

A.语音相似性B.语音强度C.语境D.句法【答案】ABCD【解析】语音知觉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语音相似性;②语音强度;③噪音掩蔽;④语境;⑤语义;⑥语法或句法等因素。

2.语音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

A.音调B.音强C.音色D.音长【答案】ABCD【解析】语音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调、音强、音色和音长。

A项,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取决于音波的频率。

B项,音强是指声音的强弱,与音波振幅的大小成正比。

C项,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个性,是声音的本质,是由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造成。

D项,音长是指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持续时间的久暂。

3.句子的理解受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A.句子类型B.词序C.语境D.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答案】ABCD【解析】影响句子的理解的因素包括:①句子类型②词序③语境④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等4.对语言的理解可包括以下几种?()A.语音知觉B.词汇理解C.句子理解D.文本理解【答案】BCD【解析】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 第(9-12)章【圣才出品】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 第(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听觉实验研究9.1本章要点1.听觉生理基础与听觉加工的理论2.听觉现象的实验研究3.听觉实验及实验条件的控制4.听觉实验(1)听觉现象的测定:声音的心理特征;声音的掩蔽;听觉疲劳与适应。

(2)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听觉空间定位的实验方法。

9.2复习笔记一、听觉加工的理论(一)听觉的生理基础1.听觉的生理基础听觉的感觉器官是耳朵,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1)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作用是收集环境中的声音。

(2)中耳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主要功能是声音从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骨膜的机械振动,并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

声音经过中耳声压级被放大20~30倍。

(3)内耳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耳蜗由鼓阶、中阶和前庭阶三部分组成,鼓阶与中阶从基底膜分开,基底膜的柯蒂氏器包含着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等听觉感受细胞,声音经过镫骨的运动产生振动,引起耳蜗液的振动,并带动基底膜的运动,并使毛细胞(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和动作神经电位,形成听觉上行传导的神经冲动——即听觉神经动作电位。

2.听觉的产生过程中枢神经系统的听觉感受是根据这些传入的神经动作电位的加工引起的。

听觉神经电位是不同频率的纯音刺激耳蜗,同时引起不同的听觉神经纤维的产生神经冲动,毛细胞(听觉感受器)产生的复合的神经动作电位通过听觉神经上行传导至脑干,并经过背侧或腹侧的耳蜗神经核,达到下丘的离散区,经过背侧和腹侧的内侧膝状体,形成了两条通路,腹侧通道传导至听觉的核心皮层区产生听觉。

(二)听觉刺激—声音的物理属性人耳对不同强度、频率的声音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通常人耳能够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赫兹~20千赫兹,低于20赫兹频率的声音为次声波,高于20千赫兹的声音为超声波。

在人耳的声域范围内,声音生理心理的主观感受主要受到响度、音高、音色等物理属性的影响,因此将响度、音高、音色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3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3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

第3章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3.1 本章要点1.如何公正地对待人类被试2.如何公正对待实验动物3.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的科学精神4.论文写作与发表应注意的问题由于心理学实验的对象一般是人或动物,因此,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实验者首先应该考虑伦理道德问题。

在这里,伦理道德包括两方面含义:第一方面含义是对实验对象——人或动物的公正对待;第二方面含义是研究者应具备和遵守科学道德。

3.2 复习笔记一、如何公正地对待人类被试(一)公正地对待人类被试1.关于实验参与者对待人类被试的基本原则是:对人的尊重、有益性和公正。

2.实验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实验参与者出于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主动、自愿地参加研究者的实验时,实验者与参与者之间就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由此得出的结果更为真实可靠。

对于实验者来说,与参与者建立积极的关系对实验的实施是非常有帮助的。

3.实验者对待参与者的行为规范(1)如果出现如下情况,实验者应该在实验室等候实验参与者,并向他们做出解释或做出合理的安排。

①实验者忘记预约了实验参与者做实验;②仪器故障或其他原因推迟或取消实验;③实验时间安排的变更;④知情同意;⑤退出实验自由;⑥免遭伤害的保护,消除有害后果。

(2)尊重实验参与者的时间。

(3)做好充分的实验前准备。

(4)以礼对待实验参与者。

(5)保护个人隐私。

(6)营造一个轻松的实验环境和氛围。

因此,在一般的心理学实验中,在伦理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应将实验对参与者可能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伤害降至最低限度。

4.发放实验通知应注意的问题(1)通知内容①通知应该以书面形式发放,措辞简单且容易理解;②通知应告知实验参与者实验的意义;如果中途退出实验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影响他们自愿参加的实验因素(如冒险尝试、身体不舒适、缺乏自信心、其他不利因素等)以及实验参与者希望了解的其他方面的问题;③当实验者与其同事实施实验时,实验者应尽可能避免实验参与者因种种原因退出实验或发生其他的意外情况;④如果实验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某一门科学的学分,实验者应该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学分还是以其他的形式获得回报;⑤如果有的参与者因为一些合理的原因不能参加实验,实验者应该对实验参与者作出合理的解释,征求参与者、介绍人或组织人的同意。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7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7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

第7章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SDT)实验7.1 本章要点1.信号检测论的由来、电子侦察系统中的信号检测问题与人类感知过程的信号检测问题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统计学原理;最优决策原则3.辨别力指数d′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有无法;评价法;迫选法7.2 复习笔记一、信号检测论的产生与发展(一)信号检测论的产生与发展信号检测论是最早在电子通信领域提出来的信号识别理论,最初应用在雷达和通信技术中,用来解决信号接受的正确概率问题。

在军事领域,信号检测论在情报传输和接收以及雷达系统搜索目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心理学研究中,信号检测论主要是用于对不确定的情况做出决定的决策理论。

1.信号检测在电子通讯领域的应用(1)理论依据信号检测论是无线通讯技术中信号甄别的主要理论依据,该理论综合了概率论和无线电通讯的理论,在整个信号的信息处理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接收设备对信号的辨别力和避免错误的概率。

(2)实际应用①1954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W.P.Tanner和J.A.Swets等人将信号检测论应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并采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对感受性进行测量。

②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信号检测论不仅应用于感受性的测量上,而且在记忆、意识和无意识知觉(阈下知觉)等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信号检测论与人类感知觉的测量人类的感知系统在处理刺激信息时与无线电通讯系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一个刺激所引起的个体的判断有四种情况:(1)将信号判断为信号(击中);(2)将信号判断为噪音(漏报);(3)将噪音判断为信号(虚报);(4)将噪音判断为噪音(正确否定)。

根据个体对上述四种情况判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个体对物理刺激的感受性或辨别能力及其反应的倾向性。

(二)信号检测论与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差异1.采用信号检测论不仅可以测量个体的感受性或辨别能力,而且还可以测量出个体的反应倾向或者在做出决策时的判断标准;2.采用信号检测论测量个体的感受性,可以充分地考虑到个体在接受测量时的态度、偏好、反应倾向和所采用的判断标准等因素对测量感受性的影响。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第10章思维1.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利弊。

答: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利的一面①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②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2)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弊的一面①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②容易使人们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

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

③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

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什么是Turing检验?答:A.Turing是杰出的英国数学家,1950年在其发表于Mind杂志上的名作《计算机与智力》一文中提出了一种特殊的思维实验,研究了一种特殊的模拟游戏。

其过程称为Turing检验,用其来说明计算机是否能思维的问题。

其具体内容如下:(1)参加游戏的有3个游戏者——计算机、人和“试验者”。

有2个联系渠道把“试验者”跟人和计算机联系在一起。

计算机装有相应的程序,游戏示意图如图10-2:图10-2 Turing的模拟游戏图(2)试验者游戏的目的是,通过电传打字机提出问题,根据对这些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作出结论,是谁回答了这些问题,是人,还是装有“思维程序”的计算机。

容许“试验者”提出任何问题。

人当然会尽可能好地向“试验者”证实他是“真正的”人,而计算机的任务则是尽可能逼真地模拟人的思维。

《实验心理学(修订版)》 张学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修订版)》 张学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修订版)》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心理学(修订版)》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内容简介基于目前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部心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心理学”名牌课程和国家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本书作者在近六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本书编写过程中,在保证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突出了学习内容的易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全书增加了大量关于心理学各研究领域的前沿性的实验内容,并将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者可以通过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操作的学习,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过程、实验的基本要求、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方法、实验设计方法、实验实施过程中的变量控制、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与基本要求等,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心理实验研究。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哲学与实验生理学的发展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二、1800—1850年生理学与心理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三、科学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四、科学心理学产生初期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五、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六、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新发展第二节实验法与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较一、观察法二、访谈法三、问卷法四、测验法五、实验法六、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比较第三节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一、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二、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三、实验设计与实施四、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五、研究报告的撰写与交流第四节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一、数据整理二、描述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三、推论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四、其他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第五节撰写研究报告的格式与基本要求一、撰写研究报告的格式与基本要求二、实验报告撰写要求和注意的问题第二章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第一节仪器和其他技术手段在心理学实验中的作用一、心理学实验技术手段发展二、仪器和其他技术手段在心理实验中的作用三、心理实验和其他心理实验技术手段的发展趋势四、心理学实验室的基本布局第二节心理实验中常用的实验仪器一、感知觉类的实验仪器二、注意类的实验仪器三、学习与记忆类实验仪器四、动作与技能实验仪器五、情绪和生理心理实验仪器第三节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常用的现代实验仪器一、视野计二、多导生理记录仪三、EEG/ERP脑电记录仪四、多功能睡眠监护系统五、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原理六、脑磁图七、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第三章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第四章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第五章心理学实验设计第六章传统心理物理法第七章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SDT)实验第八章反应时测量技术第九章听觉实验研究第十章视觉实验研究第十一章注意与意识实验研究第十二章知觉现象与知觉组织实验第十三章语言认知实验第十四章学习与记忆实验第十五章情绪、动机与归因的实验研究第十六章如何独立选题、设计与实施实验。

张学民著《实验心理学》(第3版)题库-章节题库(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SDT)实验

张学民著《实验心理学》(第3版)题库-章节题库(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SDT)实验

第7章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SDT)实验一、单选题1.当ROC曲线是斜率为l,截距为0的直线时,则()。

A.辨别力d’等于0B.辨别力d’等于1C.辨别力d’大于1D.辨别力d’大于0,小于1【答案】A【解析】ROC曲线是以虚惊概率为横坐标,击中概率为纵坐标,斜率为1,截距为0的直线,是偶然事件对角线,代表虚报概率等于击中概率,被试的辨别能力为0。

2.对同一个被试来说,在噪声强度不变的情况下,信号强度越大,则()。

A.噪声分布fn(x)与信号加噪声分布fm(X)之间的分离程度越大,敏感性越高B.噪声分布fn(X)与信号加噪声分布fm(X)之间的分离程度越大,敏感性越低C.噪声分布fn(X)与信号加噪声分布fm(X)之间的分离程度越小,敏感性越高D.噪声分布fn(X)与信号加噪声分布fm(X)之间的分离程度越小,敏感性越低【答案】A【解析】信号强度越大,信号与噪声的区别就越大,二者之间的分布分离就越大,被试就越容易对二者进行区分,敏感性也就越高。

3.在一段时间内有l0架飞机飞过,其中6架为敌机,雷达报告到其中的5架,并把2架民用机误报为敌机,那么雷达的击中率为()。

A.0.5B.0.6C.0.8D.0【答案】C【解析】击中是在信号出现的条件下,被试做出有信号判断的概率,计算是在信号出现的条件下,报告“有”的次数被信号出现的总次数除。

漏报是在信号出现的条件下被试报告“无”的概率,具体的数值用1-P(y/SN)计算。

虚报是当噪声出现的条件下,被试做出“有信号”判断的概率,其计算方法是在噪声出现的情况下报告“有”的次数,除以噪声的总次数。

正确否定是当噪声出现的条件下,被试报告“无信号”的概率,其计算方法是在噪声出现的情况下报告“无”的次数,除以噪声的总次数,或用l-P(y/N)计算。

本题,共有l0架飞机(信号加噪声-l0),其中信号(敌机)出现的总次数为6,雷达报告了5架,根据公式就应该为5/6≈O.8。

张学民著《实验心理学》(第3版)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单项选择题)

张学民著《实验心理学》(第3版)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单项选择题)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最先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心理学研究,并对心理学与物理量之间关系进行系统探索的学者是()。

[统考2014年研]A.韦伯B.费希纳C.缪勒D.赫尔姆霍茨【答案】B【解析】1860年,费希纳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是最早系统地阐述感觉测量方法的著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2.波斯纳(M.L.Posner)采用大、小写字母组合的材料进行实验,结果证实了个体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时既有视觉编码也有听觉编码。

他采用的方法是()。

[统考2014年研]A.减法反应时法B.加法反应时法C.开窗实验法D.心理旋转实验法【答案】A【解析】波斯纳应用减法反应时确定了某些短时记忆信息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没有的一个处理阶段,并在其他方面相同,然后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3.在研究交通信号灯亮度对驾驶员反应速度的影响时,交通灯的亮度是()。

[统考2014年研]A.因变量B.自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答案】B【解析】此研究需要控制交通信号的亮度来影响驾驶员的反应速度,所以交通灯亮度是自变量。

4.第一位用实验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现象的学者是()。

[统考2013年研]A.冯特B.艾宾法斯C.铁饮纳D.巴甫洛夫【答案】B【解析】艾宾浩斯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使他成为了第一位对人类高级心理过程进行科学定量研究的心理学家。

5.刺激数目与选择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是()。

[统考2013年研]A.线性关系B.指数关系C.对数关系D.二次函数关系【答案】C【解析】费希纳定律认为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

也称为对数定律。

6.呈现给被试一篇完整材料后,如要求被试回忆某一部分材料,则往往会降低其他部分材料的回忆。

这种现象称为()。

[统考2013年研]A.定性遗忘B.返回抑制C.提取诱发遗忘D.错误记忆【答案】C【解析】提取诱发遗忘是指对于部分记忆材料的回忆,往往会导致对于其他相关记忆材料的抑制,进而使得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的现象。

实验心理学 第3版 第十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第3版 第十章 记忆
结果:在两种学习条件下,被试做出K反应的次数基本相当;在“关注语义”条件下被试做出
“记得R”判断的次数明显多于”关注颜色“条件下的次数
记忆的 类型
1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2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 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 4 回溯记忆和前瞻记忆
2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 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指个体对生活中的事件或情景的有意识回忆。
1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例如:双任务实验
任务:被试一边记忆听觉数字刺激,同时还需完成视觉判断任务,如判断一些简
单句子是否正确。
请替换文
结果:对数字的回忆没有受到同步字任内容务的影响,且被试在数字广度为1和8时完成
同步任务的成绩一样好。请替换文
请替换文
字内容
字内容
表明:视觉空间模板与语音环路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系统。视觉和听觉工作记忆是
字内容
情景记忆(semantic memory)
请替换文 字内容
语义记忆(episodic memory)请。替换文 字内容
1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
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与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的研究证据
研究范式:Remember / Know 判断范式,即R/K范式
第十章 记忆
目录
CONTENTS
01 记忆的类型 02 记忆实验中的变量 03 记忆实验研究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目标
3 了解开展记忆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培养实践 操作基本能力 2 明确记忆科学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并能在设计记忆实验时灵活应用
1 了解不同记忆类型的研究概况,系统掌握各种记忆类型的 研究范式及演变发展,明确其实验步骤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7章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7章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

张学民《实验⼼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7章现代⼼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第7章现代⼼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SDT)实验7.1 本章要点1.信号检测论的由来、电⼦侦察系统中的信号检测问题与⼈类感知过程的信号检测问题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统计学原理;最优决策原则3.辨别⼒指数d′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4.信号检测论的应⽤:有⽆法;评价法;迫选法7.2 复习笔记⼀、信号检测论的产⽣与发展(⼀)信号检测论的产⽣与发展信号检测论是最早在电⼦通信领域提出来的信号识别理论,最初应⽤在雷达和通信技术中,⽤来解决信号接受的正确概率问题。

在军事领域,信号检测论在情报传输和接收以及雷达系统搜索⽬标等领域得到了⼴泛的应⽤。

在⼼理学研究中,信号检测论主要是⽤于对不确定的情况做出决定的决策理论。

1.信号检测在电⼦通讯领域的应⽤(1)理论依据信号检测论是⽆线通讯技术中信号甄别的主要理论依据,该理论综合了概率论和⽆线电通讯的理论,在整个信号的信息处理过程中能够最⼤限度地提⾼接收设备对信号的辨别⼒和避免错误的概率。

(2)实际应⽤①1954年,美国密执安⼤学的W.P.Tanner和J.A.Swets等⼈将信号检测论应⽤到⼼理学的研究中,并采⽤信号检测论的⽅法对感受性进⾏测量。

②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信号检测论不仅应⽤于感受性的测量上,⽽且在记忆、意识和⽆意识知觉(阈下知觉)等研究中也得到了⼴泛应⽤。

2.信号检测论与⼈类感知觉的测量⼈类的感知系统在处理刺激信息时与⽆线电通讯系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个刺激所引起的个体的判断有四种情况:(1)将信号判断为信号(击中);(2)将信号判断为噪⾳(漏报);(3)将噪⾳判断为信号(虚报);(4)将噪⾳判断为噪⾳(正确否定)。

根据个体对上述四种情况判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个体对物理刺激的感受性或辨别能⼒及其反应的倾向性。

(⼆)信号检测论与传统⼼理物理法的差异1.采⽤信号检测论不仅可以测量个体的感受性或辨别能⼒,⽽且还可以测量出个体的反应倾向或者在做出决策时的判断标准;2.采⽤信号检测论测量个体的感受性,可以充分地考虑到个体在接受测量时的态度、偏好、反应倾向和所采⽤的判断标准等因素对测量感受性的影响。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12章 知觉现象与知觉组织实验)【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和典型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12章 知觉现象与知觉组织实验)【

第12章知觉现象与知觉组织实验12.1 本章要点1.知觉现象2.知觉恒常性3.知觉组织与复合刺激加工4.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5.知觉实验(1)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2)知觉恒常性实验研究: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大小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实验(3)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空间知觉实验;运动知觉实验12.2 复习笔记一、知觉现象与知觉加工(一)知觉组织与加工的规律1.接近律在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刺激单元比相隔较远的刺激单元更倾向于构成一个整体,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一系列特征接近的刺激单元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连续的事件。

2.特征相同或相似律刺激在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方面相同或相似时,刺激单元更倾向于知觉为一个整体图形。

3.良好图形的组合律在视野范围内,具有一定意义的一系列相同的刺激单元更容易被知觉为整体图形,也称“良好图形”。

良好图形应符合如下规律:(1)组合封闭性;(2)图形的连续性;(3)图形的对称性。

4.定势和过去经验个体的反应倾向性或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影响对复合刺激单元组成的复合刺激的知觉。

(二)知觉组织与主观轮廓轮廓是形状知觉中的基本知觉单元。

在形状知觉产生前,个体首先是对视野内的对象的轮廓及其相关的物理属性进行加工,形状知觉就是在轮廓知觉的基础上,将知觉对象从知觉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主观轮廓实际上是知觉错觉产生的,受知识、经验、知觉加工的基本规律以及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等因素的影响。

(三)颜色知觉与明度知觉现象1.颜色知觉和明度知觉及其影响因素颜色的物理属性包括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1)色调色调是由物体表面反射光线的主要波段波长的颜色决定的。

(2)明度明度是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光线反射到视觉系统产生的亮度的感觉,与光波的反射系数有关。

(3)饱和度饱和度指某一颜色物体的颜色的鲜明程度。

2.颜色知觉的机制颜色知觉的神经机制包括眼球的光学系统、视网膜对颜色刺激的感受器、视觉信息的上行传导通路、视觉中枢神经系统,颜色知觉和明度知觉的视觉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在视觉区,与颜色知觉有关的特定脑功能区主要在V4区。

张学民著《实验心理学》(第3版)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简答题)

张学民著《实验心理学》(第3版)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简答题)

简答题1.简述心理实验过程的主要流程。

[统考2014年研]答:心理实验过程的流程主要有:(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3)实验设计与实施;(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5)研究报告的撰写。

2.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SAT)曲线[中科院2006年研]答:反应时间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SAT)曲线是表示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的曲线。

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

反应时实验中除了反应速度之外还有反应准确率问题。

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研究者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

研究者们注意到,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

这就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speed—accuracy trade—off,SAT)现象。

这对于以反应时为因变量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3.简述实验法具有的特点或优点。

[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研]答: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在实验法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地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地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实验方法有如下的一些特点或优点:(1)实验者总是带着特定的目的去进行实验。

这样,他至少知道他将要观察行为的哪些方面,什么时候去观察它们。

也就是说,实验者规定了他将要研究的事物。

(2)实验者设置的实验条件为他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他可以在做好去测量和记录的充分准备时开始实验。

这样,通过控制某事件的发生,他就可以使它重复产生,以便确信某种现象是不是前后一致。

(3)实验者设定了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就可以重复实验,对他的结果做独立的检验。

(4)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只改变某一条件,看实验结果是否就是这个条件引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1)明适应 ①定义 明适应是个体从暗室环境或弱照明环境中进入正常照明或者强光照明环境时,个体对光的感 受性下降的现象。 ②适应时间 明适应的时间很短,最初约 30 秒内,感受性急剧下降,之后感受性的下降速度逐渐缓慢, 大约 1 分钟左右就可以达到完全适应的水平。明适应是锥体细胞起作用的结果。 (2)暗适应 ①定义 暗适应是指当我们从正常照明或者强光照明环境中进入暗室或弱照明环境时,视觉感受性逐 步提高的现象。 ②适应时间 暗适应的时间一般比较长,视觉感受性的变化幅度也比较大。暗适应主要是棒体细胞的功能。 (二)颜色视觉 1.光波的波长与颜色知觉 (1)颜色知觉 ①定义 颜色知觉是不同长度波长的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感受。 ②颜色的三要素 a.亮度是指光的作用强弱,它由光的辐射功率及人眼视敏度特性决定; b.色调是指光的颜色,由作用到人眼的入射光波长成分决定;
①棒体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在夜间和昏暗环境下起作用;
②锥体细胞是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负责对物体的细节和颜色知觉。
(2)视觉的中枢神经系统
视觉中枢神经区域在枕叶的纹状区及其临近的脑区。视觉系统存在两条通路:一条是大细胞
通路(M 通路),另一条是小细胞通路(P 通路)。这两条通路的功能是负责视觉识别、运
动和颜色知觉加工。
(二)视觉加工的理论
1.托马斯·扬和赫尔姆霍茨三色说
(1)提出
三色论是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于 1802 提出的。
(2)观点
三色说理论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颜色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分别对红、绿、蓝的
色素敏感,当某种光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从而产生相应的颜色感觉。
(3)局限
三色说理论不能解释红绿色盲。
圣才电子书

第 10 章 视觉实验研究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0.1 本章要点
1.视觉的生理基础与视觉加工的理论 2.视觉实验的影响因素(简介/视觉实验及实验条件控制) 3.颜色知觉现象与实验研究(理论、影响因素及实验) 4.视觉实验 (1)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视敏度的测定;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 (2)颜色视觉: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
研究发现,注视蓝色一段时间再注视黄色,这时会觉得黄色比平时更黄,支持了黑林的观点。
(3)评价
四色说可以较好地解释色盲以及正负后像等现象,但无法解释三元色混合现象。
二、视觉现象及视觉实验研究 (一)视觉现象与视觉加工规律 1.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1)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的大小,与光刺激作用在视网膜的部位有关。 ①棒体细胞多分布在距中央窝 16°~20°处,使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值低; ②锥体细胞聚集在中央窝部位,对光强的差别感受性较高。 此外,明度的感受性还与光刺激作用的时间、面积以及个体的年龄、营养情况等因素有关。 (2)波长和照明变化对视觉加工的影响 在可见光波范围内,人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是有差别的。 ①在明视觉条件下,人眼对 550 毫微米的光(黄绿色)感受性最高; ②在暗视觉条件下,人眼对 511 毫微米波长的光(蓝绿色)感受性最高; ③当照明强度相同时,最敏感的光波波长向偏短波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普肯耶现象。 2.视觉适应 视觉适应是指视觉感受器官在不同强度的光刺激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视觉适
1 / 16
圣才电子书

经电冲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在眼球的内侧视网膜上有大量的锥体细胞、棒体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网膜是眼球
的光敏感层,最外层是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内层是大量的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底层是大
量的神经节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
2.黑林四色说
(1)提出
四色说是德国科学家黑林提出的解释颜色感觉的理论。ຫໍສະໝຸດ 2 / 16圣才电子书

(2)观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四色说理论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
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行为实验和神经电生理学的
4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c.饱和度是指彩色的浓淡。 在颜色知觉中,色调是用于区别不同颜色波长产生的颜色知觉的光学指标。不同波长的光产 生的颜色感觉也不同 (2)明度知觉 明度知觉是指光刺激的强度作用于眼所产生的视觉感受。 2.色光混合的相关理论 (1)互补律 每一种色光都可以由另一种颜色的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 色。 (2)间色律 混合两种非互补色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混合色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色。间色律认为两种非补 色光混合不能产生白光,其混合的结果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中间色光。 (3)代替律 不同颜色混合后可以产生感觉上相同或相似的颜色,而且这些颜色可以互相代替,而不受原 来被混合颜色所具有的光谱成分的影响。 (4)三元色原理 在自然界中所有的彩色都是由三种元色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的,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所 有彩色都可以分解为不同比例的三元色光成分。 ①三元色与混合色之间的关系 a.三元色的混合比例,决定混合色的色调与色饱和度; b.混合色的亮度等于三元色的亮度之和; c.三元色的相加混合原理。
10.2 复习笔记
一、视觉的生理基础与视觉加工的理论 (一)视觉刺激与人类的视觉加工 1.视觉感觉与光波的关系 视觉敏感的波长范围是在 380~760 毫微米的可见光,它占整个光波范围的 1%~2%,也 就是说,有 98%~99%的光波我们是无法直接通过视觉感受到的。 2.视觉感觉的生理基础 (1)视觉的感受系统 视觉的产生与视觉的感觉器官—眼睛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视觉信息的上行和下行传导系统 和视觉中枢是密切联系的。眼睛的构造及其折光系统,通过对视觉刺激的初步加工转化为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