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代教育体系研究(外国教育史)

合集下载

1.外国近代及当代六国学前教育实践进行总结(英国、法国、德国

1.外国近代及当代六国学前教育实践进行总结(英国、法国、德国

1.外国近代及当代六国学前教育实践进行总结(英国、法国、德国英国贫民幼儿保育政策肇始于17世纪,与救济措施密切相关。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资本家雇佣大量廉价女工和童工,造成幼儿无人照顾、智力落后、道德堕落及死亡率上升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英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与幼保育和教育相关的政策。

1967年政府颁布《国内贫民救济法》标志着政府开始重视贫民的救济管理。

“纺织学校”计划规定:对年收入不足40先令家庭中的6~14岁儿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4~6岁儿童可以自由入学。

“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规定:在每个教区设立“劳动学校”,教区内所有受救济贫民的3~14岁儿童必须进入该学校。

幼儿学校的出现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罗伯特·欧文为改善工人阶级子女的生活环境,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工厂去学前教育机构——新拉纳克幼儿学校。

招收贫民和工人家庭中1—6岁的幼儿,以3—6岁幼儿的保育和教育为中心。

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重视幼儿的智育和道德教育,反对让幼儿识记书本知识,为幼儿设立游戏场。

1.保育学校的创办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大量幼儿涌入小学,既加重小学的负担,也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905年,教育委员会规定地方学习有权拒绝5岁以下幼儿入学。

针对5岁以下幼儿的保教问题,保育学校应运而生。

1913年,麦克米伦姐妹在伦敦创办保育学校。

1923年,英国保育学校联盟成立。

1770年,法国新教派牧师奥伯林创办学前教育结构——编织学校,象征着法国近代学前教育历史的开端。

编织学校专门在农忙季节招收3岁以上幼儿。

学校名称来源于其教学内容。

奥伯林认为学前教育结构的教育英国重于保育,且教育活动应该在游戏中进行。

由于缺乏政府支持,编织学校影响力有限,没有与国内其他学前教育结构形成直接继承和延续的关系。

托儿所的出现托儿所是法国学前教育机构中较早的一种形式,盛行于19世纪上半叶。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近代教育理论(下)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近代教育理论(下)

四、 教学心理学化和要素教育论
(一) 教学心理学化
教学心理学化是裴斯泰洛齐新式教学的总原则。他在《方法》一文中明确指出: “我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化。”只有使教学过程与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相一 致,才能使儿童的天性及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裴斯泰洛齐反对机械灌输的旧式教学,不断在教育实验中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规 律及与之相适应的正确教学方法。
一、 生平、著作与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
1802年,赫尔巴特发表了《直观教学入门》,介绍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学法。 1804年,他发表了《论对世界之审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一文,阐述了教育 性教学的意义和途径。 1806年,其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问世。 1835年,他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
一、 生平、著作与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
一、 生平与教育著作
裴斯泰洛齐生于苏黎世的一个医生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加洛林学院学习法律, 在此期间受到卢梭的深刻影响。
1768年,他在家乡涅伊霍夫开办了“新庄”,进行新的耕作方法的实验,试图帮 助农民摆脱贫困。
1774—1780年,他在新庄创办孤儿院。 1780—1798年,裴斯泰洛齐陆续出版了《隐士的黄昏》、《林哈德和葛笃德》 和《我对人类发展中自然进程的追踪考察》。 1798—1825年的主要教育作品是《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孩子》、《早期教育通 信》和《天鹅之歌》。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完善的,在人的本性中具有一些优良素质, 也具有低级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教育的帮助,人从动物本能状态中解放出来是很 缓慢的。同时,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只是发展的可能性,有赖于合理的教育将 其引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三、 论普及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
(二) 论人的能力的和谐发展
近代教育理论(下)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 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15章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  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15章

第13章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3.1 复习笔记福禄培尔(1782~1852)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其主要著作有《人的教育》、《母亲与儿歌》、《幼儿园教育学》等。

一、论教育的基本原理福禄培尔深受德国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古典哲学的影响,认为宇宙精神是万物存在的根源;从教育思想的渊源来说,裴斯泰洛齐又为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福禄培尔确定了教育的四项原则。

1.统一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人类与周围的世界都统一于上帝的精神。

但人类对上帝的精神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

人类首先须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性,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

教育的实质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即上帝的精神。

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2.顺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人性是善的,因此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仅仅是保护性的、防御性的。

自由与自决是全部教育和全部生活的目的与追求。

克服和清除一切缺点、恶习和不良现象的惟一切实可行的方法,在于努力寻求和发现人固有的善良的源泉,即人的本质方面,然后加以培养、保护,确立和正确引导。

只有在发现人的原始的健全性确已遭到破坏时,才须采取直接的强制性的教育措施。

3.发展的原则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他把人性看成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

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

这种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系的。

福禄培尔认为,人的成长必须服从对立与调和的原则。

对立调和法则是人的发展的原因。

在教育过程中,基本的对立物是内因与外因,即儿童天性与环境的矛盾。

儿童一方面接受外界刺激,了解外界,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教育总是从内因和外因的矛盾入手,在两者之间发现调和的东西,克服差异,最终使二者达到统一。

《外国教育史》第七章___近代世界各国教育_ppt

《外国教育史》第七章___近代世界各国教育_ppt

(一)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
1、国家拨款补助教育。 1833年教育补助金法案 1833年教育补助金法案
福 斯 特
2、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 1839年成立 枢密院教育委员会——1856年改为教育局—— 1839年成立 枢密院教育委员会——1856年改为教育局—— 1899年改为教育署 1899年改为教育署 初步完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 3、制定一系列法令、法案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导生制
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由英国的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创办的一所学校里较早采 用。它主要是由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 成绩较好的人充任导生,以后,也由导生对这些学生进行 检查和考试。在这些导生的帮助下,一位教师在一个教室 里往往能够教几百名学生。 。 采用这种制度的学校被称为导生制学校。 这种制度能够节省开支、能很好地弥补经费和师资不足, 扩大教育规模,也满足了对平民及儿童的初级教育的要求, 同时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一度非常盛行。 但由于导生的水平有限,因此教学质量比较低。
重传授农业、法律、医学、建筑、军事等实用 知识,这种实用倾向代表了近代中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中世纪英国的大学
牛津大学(12世纪) 牛津大学(12世纪) 剑桥大学(1209年) 剑桥大学(1209年)
Merton College of Oxford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新大学运动
1826年,伦敦大学创立 1826年,伦敦大学创立 打破了传统大学垄断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 与传统大学相比,伦敦大学不仅取消了传统 大学中的神学部,代之以理学部和工学部, 而且在各学部引入大量近代新型课程。从而 揭开了英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

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

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

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

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

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

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

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

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

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
有点流水账的感觉,捕捉不到作者的灵魂。
精彩摘录
教育史应既包括学校教育史,也**家庭教育史和社会教育史;既研究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又探 讨教育思想和理论产生与演变的历史。
第一,社会大背景应成为外国教育史分析的中心。 第二,历史的态度是学习外国教育史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代希腊教育是西方教育的开端,其渊源来自古代东方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一是激发未来教师的职业热情;二是以史为鉴,运用教育史的实际经验,提高未来教 师和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影响其教育观,拓展其思路。 教育是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unconscious imitation) 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思辨唯心主义及宗教哲学教育思潮。 古代罗马教育是古代希腊教育的延续。 第三,运用比较历史学的方法将有助于克服狭隘性,能帮助我们探索不同社会教育之间、不同国家之间教育 等问题的共性和个性,还可以进行教育思想的比较,以发现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本质。
第一节夸美纽斯 第二节洛克 第三节卢梭
第一节裴斯泰洛齐 第二节赫尔巴特 第三节福禄培尔 第四节马克思和恩格斯
第十三章现代西方 教育理论
第十二章欧美教育 革新运动
第十四章现代各国 教育(上)
第十五章现代各国教 育(下)
第十六章苏联教育思 想
第十七章现代欧美教 育思潮(上)
第十八章现代欧美教 育思潮(下)
各大家派的各个重大理论点没有一一标明,后续总结几乎的知识点几乎是可有可无。
书中独立章节提到的世界著名教育家的著作思想归纳及补充。 《世界图解》(The World Sensible Thing Pictured,1654)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是夸美纽斯整 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2)教育要适应 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1、成年礼:在史前部落中出现。

一种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

”2、青年之家:与成年礼活动相关,在史前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公共教育机构。

3、智者:公元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以此谋生的古希腊职业教师。

4、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

是苏格拉底在讲学中形成的一种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

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是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追寻知识和意义的教育方法5、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先提出并使用,指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新航路开辟的时间。

6、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要求骑士彪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7、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

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称为导生制。

8、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

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9、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产生于美国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包括帕克的昆西方法、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教育、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拉格的社会课程。

P35610、双轨制:欧洲各国从19世纪开始,面向全体公民尤其是下层民众的初等教育和为上层阶级服务的高级中学、大学是分离并且不衔接的,这样就形成了学制中的双轨制,一轨是中下层阶级子弟的普及教育体系,一轨是从家庭教育开始,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的学校体系。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
19世纪上半期
• 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机构
看管
19世纪下半期
• 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影响
教育
谢谢聆听!
Thanks for listening! 授课教师:安珍珍
外国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学院 安珍珍
第十五章
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
19世纪上半期
• 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机构
19世纪下半期
• 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影响
一、0年代 • 慈善性质的幼儿保 育机构
19世纪20年代——40 年代
• 英国幼儿学校的影 响
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初—20年代)
1851年,普鲁士政府禁止设立福禄贝尔式幼儿园。1860年自由内 阁上台,才解除幼儿园禁令。此后,各地福禄倍尔团体纷纷建立 ,将幼儿园运动推向深入。
别劳夫人推广福禄贝尔幼儿园及教育方法 1860年“柏林福禄培尔主义幼儿园促进妇女协会” 1861年该协会建立四所幼儿园和一个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 1863年“家庭教育和民众教育协会” 1874年,两个协会合并为“柏林福禄培尔协会”
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德国幼教设施,具有以下特点: • ①以保护婴幼儿的健康和解决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的问题
为主,教育是附带的。 • ②幼教设施的费用主要靠慈善捐款,在未能捐款时才由地方公费
负担。 • ③这些幼教设施没有统一的名称,并且多无固定场所。 • ④担任保育的工作的人多半不是正规保育员和教师,而通常是孤
19世纪初——2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是解决妇女劳动就业, 幼儿无人看管的问题,各地纷纷建立不少私立的、冠以各 种名称的学前教育设施,目的是保护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多为季节性设施。

外国教育史讲义12——福禄培尔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讲义12——福禄培尔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12——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福禄培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obel,1782—1852)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创始人。

在裴斯泰洛齐的影响下,福禄培尔对儿童充满挚爱,无私地献身于幼儿教育事业,推动了德国乃至欧美国家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一,教育实践活动1782年4月21日,福禄培尔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地区奥伯魏斯巴赫村。

他的父亲是个牧师,因此,他从小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福禄培尔不到一岁就失去了母亲。

他的父亲忙于教务,后母对福禄培尔感情淡薄,对他缺乏关怀。

他由此意识到母爱和家庭温暖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幼年时,他经常独自在花园中观察植物,养成了热爱自然和沉思的习惯。

福禄培尔入学于当地的国民学校。

11岁时寄居在舅舅家,转到施塔提尔姆国民学校读书。

国民学校毕业后,1797年,年仅15岁的福禄培尔给一位林务员当学徒。

1799年,福禄培尔进入耶拿大学哲学院,学习自然科学和数学。

当时,在该校任教的著名哲学家费希特和谢林对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年后,他因无力缴纳学费而缀学。

此后的几年,他做过见习林务员、土地测量员、农场秘书等。

1805年,福禄培尔到法兰克福准备攻读建筑学时,偶遇法兰克福模范学校校长格吕纳(~ton G~ner)。

福禄培尔应邀到该校任教。

从此,福禄培尔开始了教师生涯。

在这所学校,他开始研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这一年,他在霍尔茨豪森(yonHo~ausen)男爵夫人的帮助下,前往瑞士伊弗东学院,拜访裴斯泰洛齐。

对伊弗东学院为期14天的访问使福禄培尔对裴斯泰洛齐的教学方法增加了感性认识。

1806~1811年,福禄培尔在霍尔茨豪森男爵家任家庭教师。

其中,1808~1810年,他带领两名弟子在伊弗东学院学习。

与裴斯泰洛齐两年的朝夕相处,使他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有了深入的了解。

裴斯泰洛齐对教育事业和儿童的爱戴也深深地感染着福禄培尔。

课教习题--外国教育史

课教习题--外国教育史

外国近代教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1. 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1,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地位、能力,反对绝对依赖和盲目信仰教会的教义和教规。

2,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反对宗教压抑和禁锢。

3,提倡现世的幸福,肯定人是现实生活创造者和乐趣的享受着,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

4,提倡古希腊身心既善且美的和谐发展教育,反对把肉体视为“灵魂的监狱”。

5,提倡学术,尊崇理性,以理性取代神性,反对愚昧无知。

要求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求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人文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解放人的思想,发展个性和才能,提高人的自我意识,追求德智体的和谐发展;要求冲破教会和经院哲学对教育的桎梏,将教育解放出来,以适应社会发展。

1,人文主义教育已不再使仅仅为了培养神职人员以及宗教和神学的目的。

而是:复兴了古典的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完人的教育理想;培养懂得世俗学问,尤其是古代文化,有人道主义精神,有德行,能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人;培养具有资产阶级事业家品质的,懂礼仪,身心健康,具有开拓精神的资产阶级绅士。

2,教育内容发生变化: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热情使其知识和学科成为主要内容,美育和体育得到复兴,并关注自然知识的学习。

3,教育职能发生变化:从训练、束缚自己服从上帝到使人更好欣赏、创造和履行地位所赋予人的职责。

4,教育价值观发生变化:重新发现人,重新确立人的地位,强调人性的高贵,复兴了古希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5,兴起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6,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机构:新的人文主义学校,复兴了大学的改造和发展,推动了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进程。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起源于意大利。

人文主义者打着“复兴古代文化”的旗号,搜集和研究古典著作。

人们从古希腊罗马著作中寻找到自己的理想。

他们崇尚人文学科,创办学习古典学科的世俗学校,教授希腊语和拉丁语,提出人文主义教育的理论并开展实践活动。

外国教育史第八章近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外国教育史第八章近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外国教育史第八章近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近代教育制度是在近代社会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国家为主导、教育普及为目标的教育体系。

近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在世界各国都有所表现。

近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首先要从工业革命的影响谈起。

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这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对于专业技能的需求变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普通劳动者。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家开始重视教育的普及和规范,建立起了现代教育制度。

在欧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现在普通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普通教育的普及是指国家将受教育的范围拓宽到了更多的群体,不仅仅是贵族和富商,也包括了广大的普通民众。

教育普及的核心思想是“公共教育”,也就是每个公民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这种思想体现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建立了普通学校和义务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的发展则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时期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国家建立了职业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熟练工人和专业人才。

这种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在英国得以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伦敦建立了伦敦大学和皇家技术学院。

此外,在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中,还要强调国家的角色。

国家在教育领域起到了主导和规范的作用。

国家制定教育法律和政策,设立教育部门来管理和监督教育,确保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这种国家主导的教育体制在欧洲、美国等国家得以广泛推广。

然而,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教育的私有化和商业化趋势。

随着教育市场的扩大,一些私立学校开始崛起,教育变成了商品,丧失了公益属性。

这种商业化教育的扩张使得教育不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到的权利,而是变成了富人的特权。

另外一个问题是教育的标准化和考试制度的过度强调。

近代教育制度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往往强调标准化和考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

这种过度强调考试的制度导致了教育变成了机械的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外国教育史发展历程介绍经典课件(PPT58页)

外国教育史发展历程介绍经典课件(PPT58页)
• (1)在初等教育方面,特别重视提高师资培养的 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训工作。 (2)在中等教育方面,十分重视文科中学的改革。 (3)在高等教育方面,重视新大学的建设工作。 1810年,在他的倡导下建立起了柏林大学。它不 仅重视教学,更强调专门知识的探索和科学水平 的提高。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 务并重的新的局面,成为各高校学习的榜样。
他强调要废除强制与威胁的制度,主张教师要把 尊重学生、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最高原则。帕 克在教育实践中所创立的原则和方法被称为 “昆西教学法”,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 19世纪末,美国中小学学制由8—4制改成了 6—3—3制,这是美国成功解决教育问题的范 例,它在没有增加太多教育经费的情况下, 收到了普及初等教育和扩充中等教育的双重 实效,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通教育都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 1708年,德国人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 “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这 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 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重视近代科 学知识和实用知识的传播,满足了工商 业对教育的需求和要求。
• 18世纪末,德国兴起了泛爱主义的教育 思潮,其代表人物是巴西多。
(二)十九世纪初洪堡德的教育改革
• 英国的贵族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文法学校 和公学。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 丁文,并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后来文法学校与 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文艺复兴时 期,英国又出现了公学,比较著名的有温彻斯特 公学和伊顿公学等。
• 十七世纪,英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学园” 的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开设了一些近代 的课程如数学、自然哲学、政治科学、历 史等。它为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模式。
三、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 (一)十七、十八世纪的教育改革

外国教育史第15章 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15章 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上台,才解除幼儿园禁令。此后,各地福禄倍尔团体纷纷建立,将
幼儿园运动推向深入
3.第三阶段:19世纪下半期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的发展 别劳夫人推广福禄贝尔幼儿园及教育方法 1860年“柏林福禄培尔主义幼儿园促进妇女协会” 1861年该协会建立四所幼儿园和一个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 1863年“家庭教育和民众教育协会” 1874年,两个协会合并为“柏林福禄培尔协会”
长的女孩子或失业居民及老妇人。
2.第二阶段:19世纪中期以后至40年代末以佛利托娜为代表的幼 儿学校运动。
佛利托娜的幼儿学校运动 建立:1835年建立奥柏林试的编织学校,后改名为幼儿学校 招收对象: 办学目的:
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师资: 历史意义:
2.第二阶段:20世纪中期以后至40年代末以佛利托娜为代表的幼 儿学校运动。
设立目的:
招收对象: 保育时间: 师资: 教育内容: 历史地位:
1.第一阶段:19世纪最初20年——保育所、托儿所的建立
1819年、幼儿教育家瓦德切克,以城市劳动阶级的子女为对象,设立了柏林
最早的托儿所(或称“托儿学校”),开始招收9个月至2岁的婴儿。后由于父
母和社会的需要,大部分招收13岁以下的孤儿,并实行24小时保育。这时它 已不再是单纯的“托儿学校”,而成了“接收一切年龄的孩子的孤儿院”。 瓦德切克的“托儿学校”和以前的季节性托儿所有所不同,它是常设的托儿 所,以城市贫民的子女为对象。
余年;在此期间创办教育研究所及实验学校
1809年—1833年,担任柯尼斯堡大学哲学教授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伦理学)与 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 手段”

外国教育史发展历程

外国教育史发展历程
他强调要废除强制与威胁的制度,主张教师要把 尊重学生、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最高原则。帕 克在教育实践中所创立的原则和方法被称为 “昆西教学法”,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18
• 19世纪末,美国中小学学制由8—4制改成了 6—3—3制,这是美国成功解决教育问题的范 例,它在没有增加太多教育经费的情况下, 收到了普及初等教育和扩充中等教育的双重 实效,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通教育都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 (1)在初等教育方面,特别重视提高师资培养的 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训工作。 (2)在中等教育方面,十分重视文科中学的改革。 (3)在高等教育方面,重视新大学的建设工作。 1810年,在他的倡导下建立起了柏林大学。它不仅 重视教学,更强调专门知识的探索和科学水平的 提高。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 并重的新的局面,成为各高校学习的榜样。
• 1781年,慈善家R.雷克斯出资为工人子弟 兴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主要是利用星 期日传授读、写、算知识和宗教知识,而 被称为“星期日学校”。到19世纪初。星 期日学校的就学人数已达100多万。
4
•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由贝尔和兰开斯特 创立了导生制。在实行导生制的学校里, 由一个年长、学习好的学生做导生。教师 先教导生,然后由导生把刚学到的教学内 容再教给其他学生。这样,一个教师可以 通过导生教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生。导生 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多、 教师少的矛盾,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初等教 育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发展历程
1
第二编 近代外国教育
• 近代外国教育制度
•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 近代外国教育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重点掌握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 和日本近代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史实, 及主要教育改革法案等内容。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第一节德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概况一、政治经济背景17~19世纪初,英国、法国都经历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其时,德国还是由普鲁士、奥地利等大小城邦国组成的封建联盟式的农业国。

农业人口占70%以上,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但向往革命。

1848年3月建立二元制君主立宪之后,工业高速发展,到50、60年代形成了重工业为先导的模式,成为居美国之后的第二工业强国。

二、教育制度的发展1、新教派控制教育时期16世纪中叶,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路德派和后来的虔信派为发展新教势力十分重视教育。

二派的教育势力各有侧重:路德派:初等学校、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文科中学的前身)、大学。

虔信派:贫民学校(免费)、初等学校、拉丁学校和师范学校。

2、各城邦国分权管理时期1)颁布教育法令实现国家化①腓特烈二世学校教育法令(1763)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实行罚款。

②1794年普鲁士颁布《民法》被称为世俗教育的“大宪章”规定各级学校均系国家机构,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学校的职责,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观察。

2)设立学校教育管理机构1787年普鲁士成立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理中等、高等学校。

3)实科中学的建立实科中学最早出现了18世纪的德国,比英国、法国早了一个世纪。

它是一种即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1708年虔信派教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1747年赫克在柏林开办“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

3、洪堡德教育改革时期1)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以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为宗旨,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代表人物是巴西多。

泛爱主义学校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重要课程。

2)新人文主义运动新人文主义运动与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呼应,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它打着学习和发扬古希腊文化一切珍贵和有用东西的旗号,被称为第二文艺复兴运动。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普洛塔格拉智者派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目的:培养治国人才教育主题:伦理道德“知识即道德”是其最重要的命题苏格拉底方法: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理想国》《法律篇》认为学习即回忆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伦理学》《政治学》灵魂论与教育理性部分思维、理解、判断非理性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生长、发育)动物的灵魂(本能、情感、欲望)西塞罗(前106-前43)罗马培养雄辩家通过实际观摩获取雄辩知识昆体良(35-100)罗马《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忏悔录》原罪伦所有人带着原罪来到世界禁欲思想拉伯雷(1493-1553) 法国《巨人传》法国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统治、教会权威,经院哲学名言:没有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主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更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洛克(1632-1704)英国《教育漫画》教育作用:白板说反对天赋观念教育目的:培养绅士不能通过学校,需要通过家庭培育绅士教育内容:体育:教育的第一位“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德育: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强调说理,重视练习对形成习惯的作用;智育: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倡导:及早实践、反对体罚、重视榜样作用、主张用宗教思想规约儿童。

斯宾塞(1820-1903)英国《教育论》提出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传统的“绅士教育”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批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

缺点:过于强调自然科学,忽视人文科学,课程功利色彩浓厚。

爱尔维修(1715-1771)法国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

19世纪德国学制

19世纪德国学制

德国19世纪的学制是在欧洲传统教育体制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德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逐步发展起来的。

以下是对该学制的详细介绍:1. 初等教育:德国在19世纪初开始推行初等教育,以宗教和教育团体为依托,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

这一时期的初等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注重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2. 中等教育:德国中等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

公立中学主要面向工商业家庭的子女,提供普通中学和技术中学两种类型的教育,旨在培养未来的劳动者和企业家。

私立中学则主要面向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子女,提供更加精英化的教育。

3. 高等教育:德国高等教育在19世纪得到了迅速发展。

柏林大学在19世纪初崛起,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中心。

随后,其他城市也纷纷建立大学,形成了以柏林大学为核心的德国高等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的大学注重学术研究,强调学术自由和独立性,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和教师。

4. 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在19世纪得到了高度重视。

政府和学校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和现代化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此外,许多职业学校还与企业合作,实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5. 留学制度:随着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留学制度也逐渐形成。

德国大学以其高质量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留学生制度为德国大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德国19世纪的学制注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旨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学术素养的人才。

同时,留学制度的引入也为德国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然而,该学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在当时并未得到充分解决。

德国当代教育制度

德国当代教育制度

德国的当代教育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联邦制度:德国的教育系统是联邦制的,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负责。

各州拥
有在教育领域的相对独立权力,因此存在一些地区性的差异。

2.三层次结构:德国的教育系统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学段和学制,学生可以在这个体系内逐步提升学历。

3.综合性学校:德国的综合性学校(Gesamtschule)将不同学科的学生纳入同一所学
校,提供统一的中等教育。

这有助于减轻分科制度带来的社会差异。

4.双轨制:德国实行的双轨制度(dual education system)是其成功的一大特色。


生在中学阶段可以选择继续学术教育,也可以选择进入职业培训系统。

这样的制度旨在保障学生在学校和实践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培训。

5.大学自主性:德国的大学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自主制定学科设置、课程内容和招生
标准。

大学课程通常较为灵活,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

6.大学入学考试:进入大学通常需要通过“高考”(Abitur)或其他类似的大学入学考
试。

这个考试通常在中学阶段结束时进行,成绩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资格进入大学。

7.国家援助制度:德国实行的大学免费政策是吸引国际关注的一大亮点。

许多州提供
免费的高等教育,而联邦政府也提供一些奖学金和贷款支持。

外国近代学前教育史-教案

外国近代学前教育史-教案
第三节 法国的近代学前教育
介绍近代法国的历史背景和教育概况。
一、 奥柏林的编织学校
1. 编织学校的创立
奥柏林(Oberlin,1740—1826) 1770年创设了以3岁以上幼儿为招生对象的编织学校,是法国历史上最早有记录的幼儿教育机构、法国近代学前教育的萌芽、法国近代幼儿教育历史开端的象征。
2. 编织学校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2. 柏林最早的托儿学校
1819年,瓦德切克(Wozzeck,1762—1823)创立了柏林最早的托儿学校。面向城市劳动阶级的子弟,是常设托儿所,目的是为幼儿提供营养膳食、细心照料、良好管理和整洁环境。1821年,改名为“瓦德切克”机构,由儿童学校、托儿学校和保姆养成学校构成。
这些幼儿教育机构都是为了帮助父母安心工作而设的,以保护婴幼儿的健康为主,教育为次,与英、法两国的托儿所不同;机构所需费用主要靠慈善捐助。
编织学校专门在农忙季节收容幼儿和学童。教学内容包括标准法语、宗教赞美歌、格言、采集和观察植物、绘画、地理、缝纫和编织等。教学目的是通过把孩子们置于有规律的监督下,创造出一种有秩序的生活。教学方法重视直观教学和实物教学。学校开设时间为每周两次,功能以教育为主。
3. 编织学校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奥柏林创办的编织学校,不仅拉开了法国近代学前教育史的序幕,还对英、德等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 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一) 福禄培尔幼儿园的产生与发展
1837年,福禄培尔(Froebel,1782—1852)在德国勃兰根堡开办了一个旨在发展幼儿本能和自我活动的教育机构,并于1840年将该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其创立使学前教育由“看管”转向“教育”,标志着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幼儿园禁令解除后,德国各地相继成立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团体,把福禄培尔幼儿园推广到各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近代教育体系研究
【摘要】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又地处欧陆中央,欧洲每次大规模的战争都会波及到德国,资源除了煤炭之外大都匮乏。

德国教育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德国分裂公国强化统治,富国强兵的需要,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背景密不可分的。

它极大地影响了欧洲教育的风格,是后世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点典范。

由于德国重视初级教育,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

本文主要研究17-19世纪德国教育体系,即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发展。

德国的近代教育体系主要是从中古世纪以后开始发展,起初,受教育权只属于贵族以及神职人员,随后才逐渐普及至一般人民,使全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兴盛起来。

而义务教育的传统则是建构在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下,普鲁士王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民教育系统的国家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就曾写过一篇《普胜法》,就普法战争全局分析普法小学教育之不同,由教育关系到一场战争的胜负,看民族兴亡。

从整体上看德意志历史上,教育关系一直关系到到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复兴、强大。

德国教育的某些理念对我国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

因此,深入研究德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

1.初等教育方面
德国教育体制,最需要提的就是德国的初等教育。

德国初等教育真正创始于1528年。

16世纪以前,德国教育以教堂学校为主,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丁·路德首次提出义务教育主张,但主要力量放在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

16世纪中期,各公国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例如1559年的威丁堡法令决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女子入学。

魏玛公国1619年的法令要求开列6-12岁男女儿童的名单,以保证适龄儿童入学上课。

特别是进入18世纪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从1713年起接连颁布了教育法令,详细规定了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育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设施。

最为著名的是1763年,普鲁士颁布的《乡村学校规程》,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年龄,适龄儿童不入学的,父母将被罚款;对我完成义务教育的儿童发给证书,作为就业凭证,还规定了教育经费问题和教育收费标准等等,进一步完善的义务教育制度。

但这一时期的法令大多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实施。

直至19世纪初,德国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并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得到切实贯彻。

1885年,普鲁士实行了免费义务初等教育,,到十九世纪末。

德国初等教育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文盲率不到百分之一。

德国大力发展教育是有历史根源的,德国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央,在历史上,又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尤其是拿破仑战争失败后,国王发表了“我们必须以智力来弥补物力的损失”的名言。

初等教育的发展是德国的国民素质得以提高,国家实力也增强了。

毛奇元
帅曾把1871年普法战争的胜利归功于德国的小学教育。

2.中等教育方面
1537年,斯图谟首创了分级教学形式和固定课。

1708年,德国成立第一所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兴起标志着德国近代中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形成。

19世纪初,洪堡被任命为普鲁士教育部长,提出了科尼斯堡计划和立图安尼学校计划,他的计划后来被他的后任苏佛恩付诸实施,对19世界德国中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十九世纪中期,德国中等教育机构进行改革,威廉·冯·洪堡对中等学校进行改革,形成了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相互并存的局面,中等教育季候主要分为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

使中等学校正规化、科学教育逐渐加强。

文科中学是德国十七、十八世纪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由斯图谟首创,他的前身是1528年梅兰克顿倡导的分级式拉丁学校。

斯图谟式文科中学重视古典。

到17,18世纪,文科中学既保持了古典传统,更把升学预备教育和培养职业者作为重要任务。

实科中学是德国近代着重讲授自然科学和实用知识的学校。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那个时候,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以拉丁文和希腊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文科中学,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17世纪末普鲁士神学家A.H.弗兰克就曾计划建立一种加强实科教学的教育机构。

1705年,虔敬派牧师C.择姆勒提出了建立实科学校的设想,并于1708年和1737年
先后建立了实科班,但相继解散。

1747年,另一虔敬派牧师J.J.黑克尔在柏林建立了一所“经济、数学实科学校”,并得到发展。

这类学校通常修业6年,主要培养工、农、商业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学生多为市民阶层子弟。

但学校名称不一,授课内容也不完全一致。

实科中学的发展,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出于对实科的需求,实科教育也就随之兴起。

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生产方式的较量。

可以说德意志民族成为近代史的主角,它可以在几十年内成为世界的中心,也能够在二战后在一片废墟上不用五十年时间就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成为战后欧洲恢复最快的国家。

原因就是教育的成功。

3.高等教育方面
威廉·冯·洪堡领导废除了骑士学校和武士学校等。

大学成为双轨制,它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二轨是职业教育。

学术教育,其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即先有大学,后有中等教育的预备学校(文法学校),再后有初等教育性质的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

负担培养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职业教育,其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即先有小学,后有因工业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职业学校,负担培养熟练劳动力,两轨之间互不贯通。

优点是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职责,
提高了办学效益。

其最大的弊端是严重危害了教育机会均等,背离了现代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的基本精神。

1812年,取消原有的大学招生制度创建柏林大学等新型大学,强调学术自由、教学与科学研究统一,形成现代风格的大学制度,建立研究生班制度,自此德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盛时期。

1810年颁布的有关教师资格考试的敕令,此时各种师范学校应用而生。

1814年出现了以“市民学校”正式命名教育机构
国家影响的加强,实科教育风气的增长,特别是科学发展和发明的涌现,培根,笛卡尔等新人思想的传播,是具有现代理念的大学在德国首先出现的重要原因。

1694年建立的哈了大学,就是一所新式大学。

新大学的特征之一是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为此大胆选用了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富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为大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的基础。

在十九世纪初,对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最有影响的是1810年洪堡建立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在民族丧失精神独立,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建立的,可以说一开始人们就对他寄予民族振兴的厚望。

柏林大学建立后,德国出现了一些按照柏林大学精神建立或整顿大学,如1818年创建的伯恩大学,1826年建立的慕尼黑大学等等。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在十九世纪还建立了和大学功能不同的高等工业学校或其他专业性学院,为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专业人才。

从而奠定了现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基础。

1864年到1869年,世界生理学的100项重大发现,德意志民族占其中89项;1855年到1870年,德意志民族取得136项电学、光学、热力学的重大发明,英法两国合计为91项;到1869年止,德意志民族取得了33项医学发明,英法两国合计29项。

德国的的高等教育同初等和中等教育一样出色。

普及全民教育为德意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办学方针,使德意志在19世纪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参考文献
[1]《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2]《德国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