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疫苗A19与S2株免疫奶牛抗体消长规律与4种检测方法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疫苗A19与S2株免疫奶牛抗体消长规律与4种检测方法比较
作者:乔波严平乐汉桥张健
来源:《畜牧兽医科学》2019年第12期
摘要:为了解奶牛免疫A19疫苗和S2疫苗后的抗体消长规律,比较目前地市级实验室常用的3种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效果,研究分别按厂家说明书对分别对60头试验奶牛进行免疫,使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和竞争ELISA(cElisa)对免疫前1d 至免疫后260d的血清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2组奶牛血清样品经RBT、SAT、cELISA检测,抗体在28d达到峰值,且在21~56d保持较高水平,A19疫苗组260d仍未全部转阴,S2疫苗组在免疫后140d已全部转阴。
A19疫苗的阳转率明显高于S2疫苗组并且抗体持续时间更长。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奶牛;A19和S2疫苗;血清学检测
中图分类号:S855.1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2.001
0引言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原是革兰氏阴性菌、兼性胞内寄生菌[1]。
该病以公畜睾丸炎、母畜流产、产奶量下降等为主要症状[2]。
布鲁氏菌进人机体被巨噬细胞吞噬,会有10%以上的细菌在巨噬细胞内定植。
该菌根据形态差异分为粗
糙型(rough,R)和光滑型(smooth,S)2种,光滑型具有完整的外膜结构,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中的O-侧链的抗体,粗糙型布鲁氏菌没有O-侧链抗原[3]。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中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是以布鲁氏菌细胞壁脂多糖上的O 链抗原作为诊断位点,试管凝集试验(SAT)抗原检测光滑脂多糖抗体(S-LPS),ELISA方法主要以光滑型布鲁氏菌脂多糖抗原检测布鲁氏菌抗体[4-6]。
我国常用的布病疫苗包括牛种布鲁氏菌A19疫苗、猪种S2疫苗、羊种M5疫苗,均为光滑型[7]。
现有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无法区分野毒株和疫苗株。
目前河南省用于奶牛布鲁氏菌防控的疫苗为A19株和S2株,这2种疫苗分别通过皮下注射和口服2种方式[8]。
研究使用3种常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对A19和S22种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消长规律进行检测,结合本地实际探究合适的疫苗和检测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疫苗
布鲁氏菌病A19株活疫苗,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疫苗批号17942005;布鲁氏菌病S2株活疫苗,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疫苗批号2017021。
1.1.2试剂
布鲁氏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抗原及阴阳性血清,试管凝集抗原及阴阳性血清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cELISA试剂盒购自武汉科前公司。
1.1.3主要仪器
布病疫苗全封闭连续投药器(郑州灵格公司);酶标仪(TECANSUNRISE),瑞士TECAN公司产品;洗板机(ELx50),美国Bio一Tek公司产品。
1.1.4试验动物
某养殖企业饲养,免疫前间隔2周连续采血3次,经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和cELISA检测阴性且经流行病学调查无布鲁氏菌病感染史的66头0.5~2岁的奶牛。
试验地点选在隔离圈进行,试验牛群与其他畜群无直接接触。
1.2方法
(1)试验牛随机分组。
见表1。
(2)免疫方法。
将布病活疫苗A19株和S2株按照说明书所标注的含菌数量,用生理盐水稀释。
皮下注射组奶牛(A19组)用连续注射器按1mL/头份注射布鲁氏菌A19疫苗,A19对照组皮下注射1mL/头生理盐水;口服组奶牛(S2组)用改装的连续注射器按2mL/头灌服布鲁氏菌S2疫苗,S2对照组灌服2mL/头生理盐水。
(3)安全性检测。
A19和S2疫苗免疫后7d观察并记录奶牛发热、呼吸、食欲等状况。
(4)分别于免疫前1d和免疫后5、7、14、21、28、
56、84、112、140、168、196、224、260d采集试验组和对照组共924份血清,冷冻保存。
(5)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按照GB/T18646-2018进行;cELISA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2结果
2.1疫苗安全性
疫苗免疫后,A19疫苗组30头奶牛中有5头出现发热、食欲减退,经1~3d均恢复正常,未见其他症状;S2疫苗组未见异常。
2.2转阳率检测情况
对采集的奶牛血清样品,采用RBT、SAT和cELISA檢测,对照组均为阴性。
A19疫苗组与S2疫苗组在免疫21~56d抗体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之后抗体水平随时间推移逐渐回落。
3种血清学检测方法均显示,免疫奶牛后A19疫苗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S2疫苗组,抗体产生速度更快,持续时间更长,见图1。
2.3A19免疫牛群3种血清学方法阳性率
A19疫苗免疫后,应用RBT、SAT和cELISA方法检测显示免疫后28d所有动物均为阳性,阳转率达到100%,说明此时奶牛机体内抗体水平达到最高水平。
免疫84d后,抗体水平开始出现下降,cELISA较RBT和SAT检测抗体持续时间更长,表现出更好的灵敏性。
见表2。
2.4S2免疫牛群3种血清学方法阳性率
S2疫苗免疫后,应用RBT、SAT和cELISA方法检测显示免疫后抗体转阳率始终低于30%,免疫后168d3种检测方法均未检测阳性血清。
见表3。
3讨论
我国现有的A19疫苗是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未缺失序列的S19株,毒力强于S2疫苗株,该毒株不适用于怀孕动物和公畜:免疫怀孕奶牛可引起1%~2.5%的流产和公畜持续睾丸炎[9]。
S2疫苗是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于1960年从猪胚筛选出的猪种布氏菌2号弱毒菌株,安全性较好,孕期家畜仍可使用[10]。
目前认为清除胞内寄生菌主要依赖于细胞免疫,但是布鲁氏菌细胞免疫水平的检测尚不成熟,抗体水平通常与细胞免疫水平呈正比,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细胞免疫水平[11]。
结果表明,A19疫苗能刺激奶牛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阳转率和抗体持续时间明显优于S2疫苗,对奶牛免疫效果较好。
在免疫方法上,口服法使用布病疫苗虽使用全封闭连续投药器,但对牛的保定和人员的操作水平有一定要求,实际免疫剂量和外泄数量较难控制。
相比之下,皮内注射操作更为方便,免疫剂量更易控制。
结合试验数据和2种疫苗的特点,建议本地区牛场有选择的使用2种疫苗:育成牛和产后母牛选择A19疫苗,孕牛选择S2疫苗。
在免疫程序上可采取犊牛3~6月龄首免A19疫苗,6~8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此后及时监测抗体水平,根据需要每年加强1~2次;S2疫苗在使用时间隔3~4个月加强1次免疫。
4结论
对比RBT、SAT.cELISA检测可知,RBT在2种疫苗免疫后5~28d敏感性高于另外2种检测方法。
SAT在免疫后检测到抗体峰值水平的时间较两者晚且操作复杂、费时,判断时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
cELISA表现出较SAT更好的敏感性,结果判定时人为误差较小,操作更为方便。
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建议在进行实验室检测中使用RBT方法进行初筛,用SAT或cELISA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1]ALEIXO MJ, FERRIRA M L, ANTUNES F. Brucellosis[J]. . Acta Med Port, 1999,12 ( 12 ): 323-330.
[2]Gul S T, Khan A. Epidemiology and epizootology of brucellosis: review[J]. Pakistan Veterinary Journal, 2007, 27 (3 ): 145-151.
[3] Cloeckaert A, Grayon M, Verger JM, et al. Conservationof seven genes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the lipopolysaccharide O-side chain in Brucellaspp. [J]. ResMicrobiol, 2000,151:209-216.
[4]Zhan Y, Yang J, Cheers c. Cytokine response of T-cell subsets from Brucella abortus-infected mice to soluble Brucella proteins[J]. Infect Immun, 1993, 61: 2 841-2 847.
[5]丁家波,冯忠武.动物布鲁氏菌疫苗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3,25(1);91-99.
[6]Skendros P, Pappas G, Boura P. Cell-mediated immunity in human brucellosis [J]. Microbes and Infection, 2011, 13 (2 ): 134-142.
[7]錢晶、犬布氏杆菌菌壳疫苗株的构建及实验免疫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4.
[8]Beckett F W, MacDiarmid S C.The effect of reduced-dose Brucella abortus strain 19 vaccination in accredited dairy herds.Br VetJ, 1985, l41: 507-514.
[9]张海霞,孙晓梅,魏凯,等.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8,49(3):402-407.
[10]李建玲,李爱巧,杨启元,等、乌鲁木齐牛羊布鲁氏菌疫.苗免疫效果对比试验[J].中国动物检疫,2013,2(4):47-49.
[11]景志刚,严家瑞,范伟兴、布鲁氏菌病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6,32(2):18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