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2012CB518700-G
中科院揭示水稻-稻瘟菌互作过程新机制或为稻瘟病防控提供新思路
28-29/809论证。
在中国,随着百草枯的退市,抗性问题将会是国内除草剂市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抗药性种类多、抗性水平高和速度快、范围广为主要特点的抗性杂草,日益表现出单抗性、多抗性和交互抗性共发的现象。
而田间单一群落化学除草剂几乎很难防治,导致农民习惯了防治不住时就加大除草剂的科技与产品*接上页*防治剂量,但这样往往会导致更高抗性的产生,加剧药害发生的可能性,并且会增加防除成本、污染环境。
目前业内寄予草甘膦复配制剂较大的希望,以解决相关难题。
草甘膦复配制剂将会对杂草抗药性的延缓和治理、降低植保成本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完)中科院揭示水稻-稻瘟菌互作过程新机制或为稻瘟病防控提供新思路 近日,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国梁研究团队题为“Immunity to Rice Blast Disease by Suppression of Effector-Triggered Necrosis”的研究论文在Cell 子刊Current Biology 杂志上发表。
该研究通过分析鉴定稻瘟菌效应蛋白在水稻中靶标蛋白,揭示了水稻-稻瘟菌互作过程中的新机制。
稻瘟病俗称水稻“癌症”,往往造成水稻严重减产。
深入研究水稻-稻瘟菌互作机制,对提出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培育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王国梁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克隆了水稻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z-t,然而水稻R 蛋白Piz-t 与其稻瘟菌相应的Avr 效应蛋白AvrPiz-t 之间不存在直接相互作用。
为了研究Piz-t-AvrPiz-t 介导的水稻免疫反应,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得到了AvrPiz-t 在水稻中的12个互作蛋白(APIP1-APIP12),已有研究结果表明AvrPiz-t 通过靶标水稻的E3泛素连接酶APIP6和API10抑制水稻的基础免疫反应(PTI),靶标APIP10负调控R 蛋白Piz-t 蛋白水平的累积(2012, The Plant Cell;2016, PLoSPathogens)。
病原菌与宿主互作机制的研究
病原菌与宿主互作机制的研究病原菌与宿主之间的互动是世界上最复杂和最长久的科学之一。
病原菌是具有进化和适应性的有机体,可以引发各种疾病,从轻微的感冒到致命的肺炎、结核、霍乱、流行性感冒和艾滋病等。
对于病原菌,宿主就像一个“生物反应器”,提供了养分和环境,使得病原菌得以在宿主体内繁殖生长。
虽然宿主的免疫系统可以对抗病原菌,但是宿主面临的新的病原菌和病菌毒株的不断崛起不断挑战着人类的健康。
在病原菌与宿主互作机制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病原菌如何感染宿主典型的细菌感染方式包括进入组织和细胞、刺破皮肤或粘膜的表面、被摄入到宿主细胞或迁移到宿主细胞等。
病毒通过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使得宿主细胞生产更多的病毒,从而引起病毒感染。
真菌或寄生虫会通过寄生或侵入宿主器官或组织的方式来感染宿主。
2.病原菌如何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宿主免疫系统是宿主身体内的天然防御系统。
当病原菌侵入宿主后,宿主免疫系统就会迅速出击。
但是,许多病原菌有抵抗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方法。
比如,一些细菌可以伪装成宿主细胞表面的糖结构,从而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一些细菌也会释放毒素来杀死宿主细胞,并阻止免疫系统进一步攻击。
更广义地说,宿主免疫系统与病原菌之间的博弈是一个复杂的进化过程,其原则包括病原体的适应和宿主抵抗的进化。
3.宿主如何抵御病原菌的攻击宿主的免疫系统可以提供对多种病原体的保护。
但是,病原菌经常产生突变和抗药性,从而使得免疫系统真空漏洞。
除此之外,许多病原体会操纵宿主代谢和细胞死亡程序,从而导致宿主疾病。
因此,要抵御病原体的攻击,就需要维持身体健康和免疫力,保持清洁和卫生习惯,充足的休息和锻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总而言之,病原菌与宿主互作机制的研究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领域。
该领域的进展有助于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进一步取得成功。
另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要对病原菌和宿主免疫系统的复杂互动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植物-病原菌互作的分子机制
M. grisea
Plant disease
C. fulvum
B. cinerea
P. infestans
I 植物病原菌的侵染机理
侵染途径 特征 寄主范围
植物病原菌寄生方式
腐生 (necrotroph)
活体寄生 (biotroph)
半活体寄生 (semibiotroph)
分泌胞壁降解酶、毒 菌体进入寄主细胞内 先活体寄生,
有菌系均有抗性。是植物防御潜在病原菌的主要机制,也是 植物最基础最普遍的抗病类型
• 抗病(resistance):植株能限制病原菌在侵染点附近、病斑不 扩展或只产生小斑点: 非亲和性反应(incompatibility))
• 感病(susceptibility)病斑扩大形成典型病斑: 亲和性反应 (compatibility)
素
后腐生
寄主组织死亡、病原 寄主细胞一般保持成 侵染早期寄主
菌定殖、大面积组织 活状态
组织仍成活,
软化
而后死亡
广
窄,一般侵染个别植 两者之间
物
病原真菌在植物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Haustorium)从寄主内吸收营养
病原细菌定殖于寄主细胞间隙
植物病毒可在寄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并通过 胞间连丝进行“cell to cell”扩散
抗病反应。
I. 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 PAMP的作用:病原菌的适应性与生存
已知的主要PAMP
Bacterial flagellin (flg22) Bacterial PAMPs EF-Tu Xoo Ax21 Fungal xylanase Fungal chitin Oomycete glucans
科技部公布973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共批准94个项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CB013300
人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生机电一体化科学基础
朱向阳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
2011CB013400
机械装备再制造的基础科学问题
张洪潮
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
2011CB013500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高陡边坡全生命周期性能演化与安全控制
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12CB719900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处理和空间信息智能转化的理论与方法
单杰
武汉大学
教育部
2012CB720000
行星表面精确着陆导航与制导控制问题研究
崔平远
北京理工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2CB720100
大型客机座舱内空气环境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陈清焰
天津大学
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祝之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2CB517900
儿童孤独症的遗传基础及其致病的机制研究
夏昆
中南大学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
2012CB518000
重大心血管疾病相关GPCR新药物靶点的基础研究
肖瑞平
北京大学
教育部
2012CB518100
严重创伤重要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
付小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2012CB518200
高原低氧环境的快速习服与长期适应机制研究
范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2011CB504700-重要病毒跨种间感染与传播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项目名称:重要病毒跨种间感染与传播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高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本项目根据国家新发人类传染病防治上的战略需求,聚焦国际上病毒病研究的前沿,立足于我国重要病毒性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现状,选择新型冠状病毒、乙脑病毒、登革病毒、狂犬病毒和流感病毒等对我国具有严重危害或潜在危害的代表性病毒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等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手段,揭示重要病毒尤其是新型病毒在动物宿主中的生态分布特征;解析病毒基因变异和进化规律,阐明病毒跨种间感染与致病的分子基础,在病毒跨种间传播研究基础理论方面有突破,进一步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新发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支撑。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不仅培养一批在病毒学研究领域国际创新型拔尖人才和学术骨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团队,而且将建立分子病毒学、分子免疫学和病毒生态学研究等科研基地,为我国新发人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水平的持续提升奠定稳固的科学基础。
五年预期目标1.建立自然贮存宿主重要病毒病原生态学研究平台从野生动物中分离新型冠状病毒、尼帕或类似副粘病毒、汉坦病毒、流感病毒;弄清楚SARS病毒直接动物溯源和生态传播链;阐明我国境内蝙蝠体内感染和携带的几种已知人类重要病毒的种类、分布和病毒在蝙蝠等重要贮存动物贮存和传播的分子机理,揭示乙脑病毒在不同动物宿主之间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关系;明确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主要疫源地(青海湖流域、洞庭湖)生态的分布、储存方式、生存及消长规律,以及流感病毒在家禽和哺乳动物的生态分布,建立自然宿主动物病毒资源库。
2.阐明重要病毒分子变异和进化的规律以及生物学特性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乙脑病毒、尼帕或类似副粘病毒、流感病毒等进行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揭示功能基因组的遗传变异特征;通过基因组信息学特征分析,揭示病毒基因组进化规律。
辣椒DUF966_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1341·辣椒DUF966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韩晓文1,韩硕1,朱永兴2,王飞3,高升华3,刘奕清2,尹军良1*(1长江大学农学院/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荆州434025;2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4)摘要:【目的】鉴定辣椒DUF966基因家族成员,并分析其表达模式,为揭示该家族基因对辣椒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的调控机制及辣椒抗逆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从Pfam 数据库下载DUF966(PF06136)的隐马尔可夫模型种子序列,并以拟南芥和水稻DUF966家族蛋白序列作为参考序列,从辣椒基因组中鉴定出DUF966家族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基因结构、保守基序、蛋白质特征、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miRNA 和DUF966基因家族间的靶向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并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辣椒DUF966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生长发育及不同激素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
【结果】共鉴定到7个辣椒DUF966基因家族成员,将其命名为CaDUF966-1~CaDUF966-7。
将辣椒DUF966基因家族成员分为3个亚群,其中,CaDUF996-2和CaDUF996-7属于I 亚群,CaDUF996-3和CaDUF996-5属于II 亚群,CaDUF996-1、CaDUF996-4和CaDUF996-6属于III 亚群。
7个CaDUF966s 基因分布在1、2、6、11和12号染色体上。
7个CaDUF966s 基因含有2~5个内含子,外显子数为3~6个。
所有CaDUF966s 均为亲水的不稳定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内,共含有20个Motif (Motif 1~Motif 20),同一亚群CaDUF966s 蛋白含有的Motif 越相似。
除CaDUF966-3蛋白外,其余6个CaDUF966s 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相似,均以无规则卷曲所占比例较大(36.31%~51.80%),以β-转角所占比例较小(8.56%~10.71%)。
2012CB518800 动物重要病原菌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致病机理研究
项目名称:动物重要病原菌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致病机理研究首席科学家:周锐华中农业大学起止年限:2012.1-2016.8依托部门:教育部湖北省科技厅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1.病原菌在动物和人中的流行与传播机制结核病是全球死亡人数最高的人类传染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但在发展中国家,牛结核是人结核的重要传染源,10%的人结核是由牛结核引起的。
牛结核主要由牛分枝杆菌引起,但国内外关于牛感染人结核的证据越来越多。
在上一个973计划项目中我们发现,我国分菌证实的牛结核中,46%为人结核分枝杆菌,54%为牛分枝杆菌;牛结核呈上升蔓延趋势,但我国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在牛和人间的相互传播尚缺乏系统研究。
猪链球菌有33个血清型,除在动物间流行外,1型、2型、4型、14型和16型对人致病,是致成人脑膜脑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前期研究证实,除2型外的其它血清型有增加趋势。
副猪嗜血杆菌虽然未见感染人的报道,但它是当前危害世界养猪业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其血清型和致病性的多样性是兽医临床诊断与防控的最大挑战。
因此,结核和猪链球菌在动物和人中的流行与传播规律、猪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优势血清型和致病性的动态变化、病原菌毒力多样性和抗原多样性的遗传基础等,是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
2.病原菌的蛋白质互作与基因调控网络在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面临的问题不再仅仅是某个基因、某个蛋白质等单个分子的功能,而是由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极其复杂的调控网络,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规律。
结核分枝杆菌和猪链球菌是两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研究病原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与基因调控网络是理解其基因和蛋白质网络结构及功能的基础和关键,继而理解病原菌的生长、代谢、毒力调控、致病机制、耐药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并为病原菌防治提供新的药物靶标和策略。
3.病原菌的致病与免疫逃避的机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是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病原菌有其特殊的感染、致病、免疫应答和免疫逃避的机制。
973计划2011-2012年项目清单
附件:973计划2011-2012年项目清单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1CB012800多时空脉冲强磁场成形制造基础研究李亮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2011CB012900 新型能源装备中大型锻件均质化热制造的科学基础李建国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2011CB013000激光微纳制造新方法和尺度极限基础研究姜澜北京理工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CB013100 高性能LED制造与装备中的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刘岩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2011CB013200 空间光学先进制造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李圣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CB013300 人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生机电一体化科学基础朱向阳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2011CB013400机械装备再制造的基础科学问题张洪潮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2011CB013500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高陡边坡全生命周期性能演化与安全控制周创兵武汉大学教育部湖北省科学技术厅2011CB013600 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杜修力广州大学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国地震局—1—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1CB013700深海工程结构的极端环境作用与全寿命服役安全滕斌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2011CB013800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基础理论朱合华同济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2012CB113900 主要蔬菜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与分子改良黄三文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农业部2012CB114000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害控制的基础研究彭友良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2012CB114100害虫暴发成灾的遗传与行为机理康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114200作物应答盐碱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郭岩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2012CB114300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与调控的基础研究宋纯鹏河南大学河南省科学技术厅2012CB114400 海水养殖动物主要病毒性疫病爆发机理与免疫防治的基础研究宋林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2012CB114500木材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卢孟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2012CB114600 家蚕关键品质性状分子解析及分子育种基础研究夏庆友西南大学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2012CB214700 中国南方古生界页岩气赋存富集机理和资源潜力评价肖贤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2CB214800 中国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大型油气田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刘文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2CB214900低品质煤大规模提质利用的基础研究刘炯天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2012CB215000 绿色低碳导向的高效炼油过程基础研究卢春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12CB215100大规模风力发电并网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袁小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2012CB215200 智能电网中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基础研究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教育部2012CB215300 草本能源植物培育及化学催化制备先进液体燃料的基础研究马隆龙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12CB215400碳基燃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体系基础研究韩敏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育部2012CB215500 基于贵金属替代的新型动力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和理论基础研究孙公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315600 新型宽带大动态毫米波器件及应用中的微波光子学基础研究郑小平清华大学教育部2012CB315700 面向宽带泛在接入的微波光子器件与集成系统基础研究纪越峰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2012CB315800 面向服务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与机制研究刘韵洁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3—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2CB315900 可重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体系研究兰巨龙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省科学技术厅2012CB316000能效与资源优化的超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基础研究牛志升清华大学教育部2012CB316100 高移动性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重点理论基础研究范平志西南交通大学教育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2012CB316200海量信息可用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李建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CB316300面向公共安全的社会感知数据处理谭铁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316400 面向公共安全的跨媒体计算理论与方法庄越挺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2CB316500基于新一代测序的生物信息学理论与方法张学工清华大学教育部2012CB416600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翟明国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416700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蒋少涌南京大学教育部2012CB416800 我国富铁矿形成机制与预测研究张招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2012CB416900 我国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调控研究朱教君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4—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2CB417000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环境生态效应与调控杨桂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2012CB417100 典型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碳氮气体交换关键过程、规律与调控原理郑循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417200 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翟盘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2012CB417300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成矿过程与硫化物矿区预测周怀阳同济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417400 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暖池的结构特征、变异机理和气候效应王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东省科学技术厅2012CB517500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肝及高脂血症发生的机制管又飞北京大学教育部2012CB517600 常见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及其早期诊断刘志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2012CB517700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研究侯凡凡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12CB517800 环境代谢因素致高血压机制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祝之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517900 儿童孤独症的遗传基础及其致病的机制研究夏昆中南大学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5—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2CB518000 重大心血管疾病相关GPCR新药物靶点的基础研究肖瑞平北京大学教育部2012CB518100 严重创伤重要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付小兵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2012CB518200 高原低氧环境的快速习服与长期适应机制研究范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2012CB518300 前列腺癌分子机制与干预的研究孙颖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518400 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效方剂组分配伍规律研究张伯礼天津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518500 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基础研究梁繁荣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科学技术厅2012CB518600 基于微血管病变性疾病的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研究吴以岭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河北省科学技术厅2012CB518700 重要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戈宝学同济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518800 动物重要病原菌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致病机理研究周锐华中农业大学教育部湖北省科学技术厅2012CB518900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导致炎症的基础研究吴建国武汉大学教育部—6—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2CB519000 重要病毒持续性感染形成和维持的分子机制研究袁正宏复旦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619100 新型医用材料的功能化设计及生物适配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王迎军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2012CB619200 高性能近红外InGaAs探测材料基础研究及其航天应用验证龚海梅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619300 全组分可调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及其器件应用沈波北京大学教育部2012CB619400铁性智能材料的高性能化研究任晓兵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2012CB619500 航空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的基础研究张新明中南大学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2012CB619600 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科学基础张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719700城市高层建筑重大火灾防控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孙金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公安部2012CB719800 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陈云敏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2CB719900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处理和空间信息智能转化的理论与方法单杰武汉大学教育部2012CB720000行星表面精确着陆导航与制导控制问题研究崔平远北京理工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7—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2CB720100 大型客机座舱内空气环境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陈清焰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720200大型客机主要气动噪声机理及先进控制方法研究孙晓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CB720300 乙炔法聚氯乙烯生产过程的高效、节能、减排科学基础张金利石河子大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学技术局2012CB720400钢铁生产过程高效节能基础研究张欣欣北京科技大学教育部2012CB720500 化工过程物质与能量高效利用的集成优化基础研究钱锋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2CB720600基于核酸的重大疾病诊断新策略和新技术研究周翔武汉大学教育部2012CB720700 中国语言相关脑功能区与语言障碍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谭力海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2012CB720800 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基础研究陈坚江南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2012CB720900 脆弱性硅酸盐质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罗宏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2012CB721000微生物药物创新与优产的人工合成体系冯雁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8—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2CB721100 新功能人造生物器件的构建与集成赵国屏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821200 空间合作目标运动再现中跨尺度控制的前沿数学问题贾英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CB821300 光频标关键物理问题与技术实现高克林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821400 高通量中子散射在凝聚态物质磁相互作用方面的前沿研究戴鹏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821500 高分子非晶液-固转变的基本问题研究安立佳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821600 若干重要元素的有机化学前沿周其林南开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821700有机分子基框架多孔材料的前沿研究苏成勇中山大学教育部2012CB821800 射电波段的前沿天体物理课题及FAST早期科学研究李菂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2012CB821900 四亿年以来中国陆地生物群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周忠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822000晚中生代温室地球气候-环境演变王成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部2012CB822100肿瘤的糖化学生物学前沿研究叶新山北京大学教育部—9—。
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素V质粒研究进展_贺常亮
动物医学进展,2007,28(9):91-94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素V质粒研究进展*贺常亮1,褚秀玲2,付本懂1,韦旭斌1*(1.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62;2.河北北方学院动物医学系,河北张家口075131) 摘 要:大肠埃希菌素V(ColV)质粒是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重要的毒力质粒之一,能够编码大肠埃希菌素V、血清抗性、铁摄取系统等与致病相关的毒力基因。
目前虽然对鸡的大肠埃希菌病研究的比较广泛,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需继续深入研究。
文章综述了ColV质粒与鸡大肠埃希菌病的联系,及其3个表型与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毒力的关系,为防控鸡大肠埃希菌病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素V质粒;血清抗性;铁摄取系统中图分类号:S852.612;S85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38(2007)09-0091-04 鸡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 vian patho 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在自然感染的条件下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1],导致鸡的大肠埃希菌病。
它主要能引起4周龄~6周龄肉鸡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2],家禽出现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败血症、脐炎、肉芽肿、卵黄性腹膜炎和全眼球炎等一系列病变。
鸡大肠埃希菌病能引起相当比例的死亡率和生产性能的下降,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3],严重影响了养禽业的发展。
一般认为,鸡大肠埃希菌的致病性是由多种毒力相关因子共同作用所决定的[4],例如菌毛、荚膜、外膜蛋白、内外毒素等,而不是单独一种致病因子作用的结果。
这些毒力因子在鸡大肠埃希菌的致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存在ColV质粒[5]、ColBM质粒[6]、pH K11质粒[7]和pKI100质粒[8]等一些致病性质粒,而在APEC分离株中,Co lV质粒是最普遍存在的一种与菌株毒力相关的质粒,它编码的各种表型参与到了APEC感染的各个阶段。
正大加快推进蛋鸡种养循环产业园项目
行业动态:Update of the Industry☆中国畜牧业议,也进一步明确和强调要进一步完善防控机制,全面实施分区防控等措施。
区域调运政策的调整是点对点调肉措施的完善,有望缓解主产区的压栏压力以及销区的供给压力。
公司养猪业在全国多个区域布局,前一阶段部分区域因防控疫情而压栏的生猪有望得到缓解。
产区销售压力释放之后价格预计回升,而原来的调入区将进入新的供给平衡状态。
圣农集团恒冰物流基地幵工2018年12月140,圣农集团旗下福建恒冰物流有限公司的物流基地,在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和顺工业园区开工。
该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工期三年,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
新建的恒冰物流基地,将按照农业养殖4.0体系要求对原有维修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投资3800万元,引进50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牵引车、冷藏挂车、制冷机组和2部行吊车、车辆检测线设备,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维修水平,解决长期困扰公司的车辆年检、检测等瓶颈问题,打造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的运输新模式。
恒冰物流基地建成后,将成为集中运输配送圣农集团新鲜鸡肉、熟食品及闽北优质农产品等为主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年配送产能达160万吨,成为闽北农副产品对外输出与外部经销商的连接枢纽。
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3亿元,实现利润400万元,新增税收20万元。
海垦畜牧与龙江农场签订合作协议2018年12月120,海垦畜牧集团与龙江农场公司在海南省海口市签订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合资成立海南农垦龙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据了解,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后,下一步将加快推进项目进度,以此次合作为着力点,带动企业今后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
此次合作的意义在于,通过盘活龙江农场公司的闲置生猪养殖场,充分利用国有资产,建立一个高效的生猪种苗场,并建设成为示范场,扩大海垦畜牧集团的生猪养殖规模。
该集团依靠输出种苗、饲料、技术等方式来获取营收,并采用“公司+农场+合作社”模式,带动龙江农场公司生猪养殖和整合工作.逐步实现垦区内部生猪存量整合。
escherichiacoli名词解释
Escherichia Coli名词解释引言E s ch er ic hi ac ol i(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动物和人类肠道中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
它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E s ch er ic hi ac ol i的相关信息,包括其基本特征、生长环境、病原性及预防控制等内容。
Esche richia coli的基本特征E s ch er ic hi ac ol 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杆菌,通常为直杆状,有一定的运动性,常具有鞭毛或附着体。
其细胞内含有单环D NA分子,可以通过快速繁殖形成菌落。
E sc he ri ch ia co li还具有以下特点:1.好氧细菌:E sc her i ch ia co li属于好氧菌,对氧气的要求较高,可以在富含氧气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2.可变性:E sc he ri c hi ac oli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存条件。
3.原核细胞:E sc her i ch ia co li是一种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简单,没有真核细胞的核膜和细胞器。
Esche richia coli的生长环境E s ch er ic hi ac ol i存在于各种环境中,主要集中在动物和人类的肠道中。
在肠道中,E sch e ri ch ia co li能够与宿主共生,发挥有益作用,例如帮助食物消化、合成维生素和抵抗有害菌的入侵。
此外,E s ch er ic hi ac ol i还可以在水体、土壤、食品等环境中生长繁殖。
Esche richia coli的病原性尽管大部分E sc he ri c hi ac ol i对人类和动物是无害的,但某些菌株具有致病性。
这些致病菌株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如腹泻、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Es ch er ich i ac ol i致病菌株:1.肠毒素产生菌株(E nt er ot ox ig en ic E.c ol i,简称ET EC):E TE C 菌株是引起旅行者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通过产生肠毒素引发腹泻症状。
核盘菌通过类似整联蛋白SSITL...
核盘菌通过类似整联蛋白(SSITL)抑制寄主的抗病反应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V)缩略词表 (VIII)1. 前言综述 (1)1.1 核盘菌的危害及其防治 (1)1.1.1 核盘菌的危害及其生物学特性 (1)1.1.2 作物菌核病的防治研究 (1)1.2 植物病原菌与寄主植物的互作 (5)1.2.1 植物天然的的物理及生理生化防卫屏障 (5)1.2.2 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 (6)1.2.3 植物的后天免疫系统 (10)1.2.4 植物的非寄主抗性 (13)1.2.5 不同类型植物病原菌的侵染策略以及互作方式 (14)1.2.6 核盘菌的侵染策略 (16)1.3基因功能研究的策略 (19)1.3.1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9)1.3.2基因的超标达、敲除和沉默 (20)1.3.3 蛋白质的定位 (24)1.4 Integrin以及Integrin–like基因的研究进展 (26)1.4.1 整联蛋白的结构 (27)1.4.2 整联蛋白的信号传导 (29)1.4.3整联蛋白在微生物中的生物学功能 (30)1.5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2)2. 材料与方法 (33)2.1 菌株及植物材料 (33)2.2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2.3 核酸的实验操作 (34)2.3.1 DNA的提取 (34)2.3.2 质粒的提取 (34)2.3.3 总RNA的提取 (35)2.3.4 RT和Real–Time PCR (35)2.3.5 Northern blot (36)2.4 蛋白质的实验操作 (37)2.4.1 SSITL的原核表达 (37)2.4.2 抗体血清的制备、效价(ELISA)以及特异性(Western blot)的检测 (37)2.4.3 SSITL的免疫胶体金亚细胞定位 (39)2.4.4 核盘菌侵染洋葱表皮过程中SSITL的免疫荧光定位 (40)2.5 相关载体的构建 (40)2.6 ATMT介导的真菌和植物转化 (41)2.7 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43)2.7.1 生长速度、致病力、菌丝顶端分支以及菌落形态的观察 (43)华中农业大学2012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7.2 菌核的培养、大小及重量的测定和菌核萌发的研究 (43)2.7.3 核盘菌产草酸能力的测定 (44)2.7.4 核盘菌侵染拟南芥叶片过程的观察 (45)2.8 SSITL与植物诱导抗性的关系 (45)2.8.1 核盘菌侵染拟南芥过程中SSITL基因的表达情况 (45)2.8.2 核盘菌侵侵染拟南芥过程中拟南芥局部抗性的动态变化 (45)2.8.3 核盘菌侵侵染拟南芥过程中拟南芥系统抗性的动态变化 (46)2.8.4 SSITL在植物中表达对植物的抗病性的影响 (46)3. 结果与分析 (47)3.1 SSITL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7)3.1.1 SSITL的序列分析 (47)3.1.2 SSITL蛋白的同源比对分析及高级结构预测 (49)3.2 SSITL对核盘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53)3.2.1 SSITL基因在核盘菌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 (53)3.2.2 SSITL基因沉默对核盘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53)3.3 SSITL抗体的制备以及免疫胶体金亚细胞定位 (61)3.3.1 SSITL的原核诱导表达 (61)3.3.2 抗血清效价以及特异性测定 (63)3.3.3 SSITL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63)3.4 SSITL基因在核盘菌与植物互作过程中的作用 (67)3.4.1 核盘菌侵染拟南芥时,SSITL基因的表达情况 (67)3.4.2 核盘菌SSITL对拟南芥局部防卫反应的影响 (68)3.4.3 核盘菌SSITL对拟南芥系统防卫反应的影响 (70)3.4.4 SSITL在寄主植物中瞬时表达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 (74)3.4.5 SSITL在寄主植物中组成型表达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 (79)3.4.6 SSITL的表达对烟草的影响 (81)4. 讨论 (83)4.1 SSITL基因生物学功能的深入探讨 (83)4.1.1 SSITL基因的序列分析 (83)4.1.2 SSITL基因的功能分析 (85)4.2 SSITL参与抑制植物诱导抗性 (87)4.2.1 SSITL基因在核盘菌侵染过程中被诱导表达 (88)4.2.2 SSITL参与抑制植物的局部抗性 (88)4.2.3 SSITL参与抑制植物的系统抗性 (89)4.2.4 SSITL基因在植物中表达后,植物的抗性受到抑制 (90)4.3 研究SSITL的互作蛋白以及作用机理 (90)4.4 结论与展望 (92)5. 参考文献 (94)附录: (116)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21)致 谢 (122)核盘菌通过类似整联蛋白(SSITL)抑制寄主的抗病反应摘 要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属于子囊菌门,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典型的死体营养型病原真菌。
大肠杆菌致病基因的鉴定及其分子作用机制
大肠杆菌致病基因的鉴定及其分子作用机制近年来,大肠杆菌的暴发性疫情频频发生,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肠杆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是肠道菌群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虽然大多数大肠杆菌对人体无害,但是某些毒性菌株通过分泌毒素及其他因素,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如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等。
因此,对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对于防治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肠杆菌致病基因的鉴定大肠杆菌致病基因的鉴定主要通过与不同毒性菌株的比较来实现。
目前已经鉴定出了许多与大肠杆菌毒力相关的基因,例如,从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EHEC)中鉴定出了一个名为Shiga毒素的基因。
此外,还发现了其它许多跨菌株共有的致病基因,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大肠杆菌细胞壁、刺激免疫系统、导致胃肠道炎症等方面。
多个研究组通过比较EHEC和其他大肠杆菌菌株的基因组,挖掘出了一些可能与EHEC感染相关的基因。
其中,遗传毒性岛(LEE)位于EHEC染色体上,包含多个毒素编码基因,这些毒素可引起肠道黏膜细胞死亡及脱落,导致胃肠道炎症和出血等症状。
此外,EHEC还编码了保护性抗原群(Proteus-Antigen-43,PAG)和鞭毛相关基因等。
除了LEE和PAG,还有一些其他的毒素编码基因也与大肠杆菌的毒性相关,比如Shiga毒素,它是一种强毒素,可通过清除小肠细胞上的细胞因子受体而导致严重的炎症和出血性疾病。
大肠杆菌致病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大肠杆菌致病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非常复杂。
以EHEC为例,其引起病症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LEE岛基因编码的毒素和基因编码的表面蛋白。
LEE岛基因中编码的毒素能够通过Shiga毒素绑定蛋白(SLP)介导黏膜细胞和白细胞的凋亡。
该基因编码的表面蛋白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如抗补体、抗吞噬和抗病原体的活性,使EHEC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增加病原性。
同时,大肠杆菌内化过程中的细菌细胞外蛋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株鸡源宋内氏志贺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一株鸡源宋内氏志贺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鸡源宋内氏志贺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缩写为SE)是一种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常见于家禽和家畜的消化道中,也是人类食源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对鸡源SE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鸡源SE的分离鉴定主要包括:样品收集与预处理、培养与分离、生化特性测试和分子鉴定。
1. 样品收集与预处理从鸡的粪便、肠道、食源性病例中的食品等样品中采集,避免交叉污染。
将样品放入含有缓冲液的稀释液中,通过液体悬浮,以获得菌落。
2. 培养与分离将预处理后的样品在选择性培养基(如MacConkey琼脂)上培养。
将培养基接种于含有Lysine铁琼脂的斜面培养基上,并在37℃条件下孵育。
在培养基上产生红色的菌落,形成具有黑质的氢化铁亮黄色等,是SE的特征。
3. 生化特性测试可通过革兰染色,检测SE的形态特征。
SE属于革兰阳性杆菌,其形态为短小的革兰阳性杆菌。
还可以进行生化鉴定,如亮氨酸脱羧试验、尿素分解试验、氧化酮酸试验等。
4. 分子鉴定利用PCR技术进行分子鉴定。
通过提取细菌DNA,并进行PCR扩增,使用SE特异的引物,扩增目标基因序列。
PCR产物经电泳分离后,根据特异的带型来确定鸡源SE的存在。
接下来是对鸡源SE的耐药性分析,主要包括:耐药性筛查和耐药基因检测。
1. 耐药性筛查将鸡源SE分离株接种于含有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上,根据菌落的形成与生长情况来判断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在耐药性分析中,需要注意不同抗生素的选择,并根据临床和实验室的标准,对耐药性结果进行解释。
鸡源SE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是对该病原菌进行全面研究的重要步骤。
通过这些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鸡源SE的存在与传播途径,并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012CB518700 重要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
项目名称:重要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首席科学家:戈宝学同济大学起止年限:2012.1-2016.8依托部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本项目将紧密围绕细菌性传染病防控和国家安全(生物反恐)等国家重大需求,以重要胞内病原菌土拉杆菌,结核杆菌和鼠疫菌为模型,系统地研究病原菌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拟重点研究解决以下关键科学问题:1.胞内病原菌侵入宿主细胞的分子调控机制?2.胞内病原菌在宿主细胞内存活的分子调控机制?3.胞内病原菌因子如何干扰宿主细胞的关键信号通路?主要研究内容为了解决以上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拟以重要胞内病原菌土拉杆菌,结核杆菌和鼠疫菌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筛选发现鉴定与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相关的病原菌致病因子和宿主因子,研究病原菌和宿主的功能非编码RNA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病原蛋白-宿主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泛素及类泛素化蛋白修饰等如何调控病原菌进入宿主细胞并在胞内存活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具体为以下六方面的研究:1. 发现和研究与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相关的宿主细胞因子及分子调控机制:1)研究一些宿主关键免疫分子对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调控的分子机制;2)筛选与病原菌侵入或存活相关的新的宿主细胞因子并研究其功能机制。
2. 发现和研究与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相关的病原菌因子及分子调控机制:1)利用转座子技术筛选和研究与病原菌侵入或存活相关的病原菌致病因子;2)利用过表达病原菌分泌蛋白组筛选与研究与胞内存活相关的致病因子。
3. 研究非编码RNA-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1)大规模发现病原菌和宿主新的非编码RNA;2)构建非编码RNA-蛋白相互作用网络;3)研究非编码RNA-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4. 研究病原-宿主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1)筛选和文献挖掘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蛋白;2)构建和分析病原菌-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网络;3)进行病原和宿主相互作用蛋白的结构免疫学研究;4)研究重要的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蛋白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5. 研究泛素化或类泛素化蛋白等修饰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1)研究一类具有重要免疫调控功能的宿主泛素系统中的关键分子在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2)探寻与胞内菌在宿主巨噬细胞中的存活相关的新的泛素连接酶,并研究其免疫调控功能和分子机制;3)发现与宿主泛素及类泛素化系统相关分子相互作用的病原菌蛋白分子,并研究其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4)研究胞内菌中含pupylation修饰的蛋白酶体底物蛋白分子与宿主的泛素及类泛素系统相关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5)泛素及类泛素系统关键分子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结构免疫学研究6. 研究胞内病原菌干扰宿主免疫细胞的功能及分子机制:1)检测临床结核杆菌感染病人肺巨噬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对信号通路的影响;2)研究重要差异分子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及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3)检测临床结核菌感染病人CD4+T细胞功能的分化及对信号通路的影响;4)研究重要差异分子对CD4+T细胞功能的影响及通过CD4+T调控病原菌侵入巨噬细胞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以重要胞内病原菌土拉杆菌,结核杆菌和鼠疫菌为模型,阐明胞内病原菌侵入宿主细胞的分子调控机制;阐明胞内病原菌在宿主细胞内存活的分子调控机制;阐明胞内病原菌因子如何与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干扰宿主免疫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发现诊断与治疗病原菌的新靶点,为控制病原菌感染和提高病原菌感染相关疾病的治愈率奠定基础。
作物重要病原菌基因功能与致病机理
作物重要病原菌基因功能与致病机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随着种植业的快速发展,作物疾病的防治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和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和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李正平;杨倩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32)001
【摘要】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EPEC)属于胞外菌,主要通过粘附在肠上皮细胞上引起宿主的发病.EPEC形成基座、产生粘附和脱落(A/E)损伤的细菌因子、导致宿主信号转导改变的途径及其发病机制的遗传基础都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对近年来关于EPEC和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着重论述EPEC对于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
【总页数】3页(P141-143)
【作者】李正平;杨倩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
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
【相关文献】
1.疱疹病毒与宿主细胞骨架间的相互作用 [J], 李一柯;陈利玉
2.饲料中的纤维物质和胃肠道黏膜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单胃动物消化功能的影响 [J], 沈美英
3.肠出血型大肠杆菌VI型分泌系统调节宿主细胞ROS机制 [J],
4.不同质粒在大肠杆菌宿主细胞中的不稳定性研究 [J], 杨海燕;方呈祥;张珞珍;陶
天申
5.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中肠道聚集粘附大肠杆菌耐热肠毒素1基因的检测 [J], 周志江;西川祯一;长谷笃;春木孝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技部关于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等5个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等5个项
目验收结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
•【公布日期】2018.08.14
•【文号】国科发基〔2018〕128号
•【施行日期】2018.08.14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
正文
科技部关于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等5个项目验收
结果的通知
国科发基〔2018〕128号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科技部组织完成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承担的“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等5个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5个项目达到了预期目标,予以通过验收。
附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17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
科技部
2018年8月14日附件。
2024CB518700重要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
2024CB518700重要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重要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微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病原菌通过与宿主相互作用来侵入宿主细胞,感染宿主并引起疾病。
了解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病原菌侵入宿主细胞的机制病原菌通过多种途径侵入宿主细胞,其中一种常见的方式是依赖蛋白质与宿主细胞发生相互作用。
例如,一些细菌通过表面蛋白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细菌能够侵入宿主细胞。
此外,还有一些细菌通过分泌毒素来损伤宿主细胞的膜,从而进一步侵入细胞。
2.免疫逃逸机制病原菌具有一些免疫逃逸机制,能够干扰宿主的免疫系统,从而保护自己免受宿主的攻击。
例如,一些病原菌能够产生针对宿主细胞的蛋白质酶,从而破坏宿主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
此外,一些病原菌还能够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使它们对病原菌免疫反应产生敏感性。
3.病原菌感染的信号转导通路病原菌感染宿主后,会激活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导致宿主细胞发生相应的改变。
例如,细菌感染会激活宿主细胞的炎症反应,产生炎症因子,从而吸引更多的免疫细胞进入感染部位。
此外,一些病原菌还能够利用宿主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来促进自身的增殖和传播。
4.宿主的免疫反应宿主细胞感染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以抵抗病原菌的入侵。
这些免疫反应包括炎症反应、抗菌肽的产生以及细胞免疫等。
研究表明,一些病原菌能够通过激活宿主细胞的信号通路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感染的持续进行。
以上是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一些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这些分子机制,能够更好地理解病原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发展新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从而减少感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辣椒炭疽病菌效应因子NIS1-PCR-RFLP标记系统的建立
辣椒炭疽病菌效应因子NIS1-PCR-RFLP标记系统的建立作者:欧阳超,刘思珍,满益龙,盛家伟,陈岳,张鑫,刘勇,张德咏,谭新球来源:《南方农业学报》2021年第09期摘要:【目的】基于辣椒炭疽病菌种群复杂、田间复合侵染种群组成不清,导致防控相对困难的问题,建立一种快速直观的辣椒炭疽病菌区分标记系统,为其病害田间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利用rDNA-ITS通用引物克隆田间分离的22株辣椒炭疽病菌rDNA-ITS,通过其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初步确定22株供试菌株的种类和分类地位;选用效应因子NIS1基因为靶标,根据辣椒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黄瓜炭疽菌(C. orbiculare)NIS1基因比对分析,设计NIS1基因简并引物,克隆22株辣椒炭疽病菌的NIS1基因,利用其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比较rDNA-ITS和NIS1基因区分供试菌株的差异,进而对22株不同辣椒炭疽病菌NIS1基因进行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分析NIS1基因的PCR产物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差异,建立NIS1-PCR-RFLP标记系统。
【结果】rDNA-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2株辣椒炭疽病菌属于5种炭疽病菌,即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短孢炭疽菌(C. brevisporum)、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平头炭疽菌(C. truncatum)和黑点炭疽菌(C. capsici),其序列同源性为85.6%~99.8%,但C. capsici和C. truncatum处于同一混合组群;22株辣椒炭疽病菌的NIS1基因两端序列较保守,中间存在可变区,与已报道的C. orbiculare的NIS1基因同源性在34.6%~78.9%;NIS1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能将22株辣椒炭疽病菌分成5個组群,C. capsici和C. truncatum处于不同组群,表明其区分度优于rDNA-ITS;NIS1-PCR- RFLP主要差异片段显示C. gloeosporioides和C. brevisporum的最大片段均为210 bp,但片段数目不同,而C. acutatum为292 bp,C. capsici为685 bp,C. truncatum为345 bp,参照菌株C. orbiculare为497 bp,能够直观观察区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重要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首席科学家:戈宝学同济大学起止年限:2012.1-2016.8依托部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本项目将紧密围绕细菌性传染病防控和国家安全(生物反恐)等国家重大需求,以重要胞内病原菌土拉杆菌,结核杆菌和鼠疫菌为模型,系统地研究病原菌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拟重点研究解决以下关键科学问题:1.胞内病原菌侵入宿主细胞的分子调控机制?2.胞内病原菌在宿主细胞内存活的分子调控机制?3.胞内病原菌因子如何干扰宿主细胞的关键信号通路?主要研究内容为了解决以上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拟以重要胞内病原菌土拉杆菌,结核杆菌和鼠疫菌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筛选发现鉴定与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相关的病原菌致病因子和宿主因子,研究病原菌和宿主的功能非编码RNA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病原蛋白-宿主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泛素及类泛素化蛋白修饰等如何调控病原菌进入宿主细胞并在胞内存活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具体为以下六方面的研究:1. 发现和研究与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相关的宿主细胞因子及分子调控机制:1)研究一些宿主关键免疫分子对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调控的分子机制;2)筛选与病原菌侵入或存活相关的新的宿主细胞因子并研究其功能机制。
2. 发现和研究与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相关的病原菌因子及分子调控机制:1)利用转座子技术筛选和研究与病原菌侵入或存活相关的病原菌致病因子;2)利用过表达病原菌分泌蛋白组筛选与研究与胞内存活相关的致病因子。
3. 研究非编码RNA-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1)大规模发现病原菌和宿主新的非编码RNA;2)构建非编码RNA-蛋白相互作用网络;3)研究非编码RNA-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4. 研究病原-宿主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1)筛选和文献挖掘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蛋白;2)构建和分析病原菌-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网络;3)进行病原和宿主相互作用蛋白的结构免疫学研究;4)研究重要的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蛋白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5. 研究泛素化或类泛素化蛋白等修饰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1)研究一类具有重要免疫调控功能的宿主泛素系统中的关键分子在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2)探寻与胞内菌在宿主巨噬细胞中的存活相关的新的泛素连接酶,并研究其免疫调控功能和分子机制;3)发现与宿主泛素及类泛素化系统相关分子相互作用的病原菌蛋白分子,并研究其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4)研究胞内菌中含pupylation修饰的蛋白酶体底物蛋白分子与宿主的泛素及类泛素系统相关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5)泛素及类泛素系统关键分子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结构免疫学研究6. 研究胞内病原菌干扰宿主免疫细胞的功能及分子机制:1)检测临床结核杆菌感染病人肺巨噬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对信号通路的影响;2)研究重要差异分子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及调控病原菌侵入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3)检测临床结核菌感染病人CD4+T细胞功能的分化及对信号通路的影响;4)研究重要差异分子对CD4+T细胞功能的影响及通过CD4+T调控病原菌侵入巨噬细胞及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以重要胞内病原菌土拉杆菌,结核杆菌和鼠疫菌为模型,阐明胞内病原菌侵入宿主细胞的分子调控机制;阐明胞内病原菌在宿主细胞内存活的分子调控机制;阐明胞内病原菌因子如何与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干扰宿主免疫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发现诊断与治疗病原菌的新靶点,为控制病原菌感染和提高病原菌感染相关疾病的治愈率奠定基础。
同时在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为我国培养一批优秀人才。
五年预期目标1.发现和确定一些新的调控病原菌侵入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2.发现和确定一些新的调控病原菌在宿主细胞内存活的分子机制;3.发现和确定一些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中的新的关键信号转导分子;4.通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扶植一批在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具备攻坚能力的国际先进水平研究队伍。
5.以研究论文和独立开发的技术成果(专利)的形式公布项目研究成果,五年内SCI论文50篇左右,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学术论文30篇左右,争取在国际高水平刊物(影响因子大于10)上发表论文4-6篇, 在国际顶尖杂志Cell, Nature或Science上发表论文,并申报专利3-5项。
三、研究方案学术思路病原菌的感染性和致病力是病原菌-宿主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胞内病原菌侵入宿主细胞,胞内存活及干扰宿主的免疫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极其复杂,提示病原细菌必然通过大量与宿主因子的相互作用来干扰免疫细胞的信号通路,从而侵入细胞并抑制宿主细胞吞噬溶酶体途径、炎症小体的形成、自噬、炎症等过程来实现其在胞内存活。
本项目针对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本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发挥我们已有研究工作基础以及各课题组研究队伍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在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上,综合应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结构免疫学、以及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手段,以重要胞内病原菌土拉杆菌,结核杆菌和鼠疫菌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筛选鉴定与病原菌侵入细胞,胞内存活相关的病原菌致病因子和宿主因子,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病原菌和宿主的功能非编码RNA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病原-宿主之间的蛋白的相互作用,及泛素及类泛素化蛋白修饰等如何调控宿主细胞的免疫信号通路从而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以调控病原菌进入宿主细胞并在胞内存活,及在感染动物水平和临床感染水平上研究这些病原菌因子与宿主因子的相互作用对病原菌的感染性和致病力的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图一),这些研究将不仅能发现其胞内病原菌与宿主互作中的新的作用机制;而且能为诊断和防治传染性病原菌疾病提供新的药物靶点和重要的理论基础。
技术途径及创新性技术途径本项目在总体目标的架构下分为六个主要的课题方向(见课题设置),各课题方向的主要技术途径总结如下:课题一:1)研究分析一些宿主关键免疫分子对胞内病原菌感染的调控的分子机制利用宿主细胞的一些模式识别受体如TLR2, TLR4, TLR7, TLR9,CARD9, NOD2, NLP3等,及宿主免疫系统中的一些关键受体信号转导分子如SHP-1, SHP-2, IL-17, MKP-5, β-arrestin1, β-arrestin2等基因敲除小鼠分离巨噬细胞来图一:重要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示意图感染土拉杆菌,结核杆菌或鼠疫菌以检测分析其对病原菌侵入及存活信号通路机制的影响;进一步利用基因敲除小鼠感染模型来检测分析其感染病原菌后的存活,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亚群数量的变化及功能;选择调控胞内菌致病性的关键受体或分子进一步以细胞转染模型,RNA干扰,抗体封闭,Westernblot,酵母双杂交等手段来检测这些宿主分子如何调控胞内菌侵入和存活的免疫信号通路机制;2)基因组RNAi技术筛选和分析与胞内菌侵入或存活相关的宿主细胞因子用转入GFP或报告基因质粒的胞内菌如土拉杆菌或鼠疫菌感染经过基因组NAi转染的巨噬细胞,然后在30分钟或6小时后通过荧光扫描,报告基因分析或细菌培养和计数分析侵入巨噬细胞中的胞内菌及在巨噬细胞中存活的胞内菌数量;对筛选到的候选基因通过新一轮的RNAi和胞内菌感染实验进行确定;选择3-6个巨噬细胞表面细胞受体或关键信号转导分子进行重点研究;通过RNAi或基因敲除后研究其胞内菌在侵入和胞内存活的作用机制;用基因敲除小鼠感染模型研究其在土拉杆菌或鼠疫菌感染致病过程的作用机制。
课题二: 1)筛选和分析与土拉杆菌侵入或存活相关的病原菌致病因子以土拉杆菌为模型,采用转座子插入突变方法,构建该菌的随机突变文库。
将土拉杆菌突变株文库中突变株分别感染体外培养巨噬细胞,通过细菌培养和计数筛选出有侵入/存活缺陷突变株;选择与细菌侵入/存活有关的细菌外膜蛋白和主要表面结构成分进行重点研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和纯化蛋白制备特异性抗体,采用免疫共沉淀分离宿主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蛋白电泳分析纯化后进行质谱分析;采用RNA 干扰技术、细胞转染技术及共聚焦显微分析技术确定受体表达对细菌感染的影响。
进一步通过基因mRNA检测、免疫组化染色等确定受体分子在小鼠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通过检测受体相关细胞信号传递和细胞反应,阐明细菌源配体在土拉杆菌感染治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选择主要的细菌黏附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分析和预测,合成或表达不同长短的多肽片段确定配体分子中与受体结合的关键区域。
2)土拉杆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筛选与研究在巨噬细胞感染模型中,采用包括生物信息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胞内差异荧光筛选等手段,在土拉杆菌基因组范围内,高通量地分析菌体分泌蛋白在宿主细胞中的诱导表达。
针对在宿主细胞内特异表达的靶蛋白,将对其编码基因采用敲除、互补等遗传分析方法,构建相应的基因工程菌株,并结合质粒转染表达以及Microarray等技术,在相关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中,进一步鉴定和确认靶蛋白与土拉杆菌的胞内生存是否相关;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在宿主细胞模型中表达土拉杆菌致病相关蛋白。
利用RT²Profiler™PCR Arrays技术,研究病原菌致病相关蛋白对宿主细胞不同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包括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cytokine andinflammation)、自体吞噬、SHIP、NF B 以及 PI3K-AKT 信号传导等途径。
同时采用 ELISA、multiplex FACS、ELISPOT以及Western Blot等手段,验证PCR Arrays 的分析结果。
结合崭新的 "反转录病毒介导的蛋白互补方法”与酵母双杂交系统,在基因组范围内,筛选与土拉杆菌重要致病相关蛋白作用的宿主细胞蛋白。
进一步用蛋白质标记、免疫沉淀以及相关蛋白质组学等方法,验证土拉杆菌蛋白与宿主细胞蛋白间的特异结合反应,并采用RNA干扰和抗体干扰等技术,阐明宿主细胞蛋白在土拉杆菌感染中的应答及信号路调控机制;利用荧光标记、免疫组化以及细胞实时成像(Realtime Imaging)等技术,研究土拉杆菌在胞内所分泌蛋白的定向运输和分布定位,从“时空”角度分析土拉杆菌致病蛋白与宿主细胞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从而了解在宿主细胞内生存的机制。
课题三:1)大规模地发现与结核病相关的病原菌(结核菌)和宿主(小鼠)新的非编码RNA以结杆核菌为模型,用结杆核菌标准株H37Rv感染小鼠,分别提取宿主不同组织(肺,淋巴,脾,肝)总RNA,进行RNA-Seq测序分析非编码RNA的差异表达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蛋白质的差异表达;从生物体内特异提取非编码RNA,并利用纯化的ncRNA建立非编码RNA的文库;通过高通量、快速的短串RNA测序技术对文库进行测序,发现候选的新的非编码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