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总论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3、伤寒:广义伤寒。
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16、坏病:即变证。
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
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20、甘澜水:又名劳水21、头眩:头晕目眩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
擗,通僻,扑倒。
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24、脚挛急:脚,小腿。
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26、白饮:即米汤水27、烦渴:指口渴难忍28、水逆:指宿水内停,拒纳新水,水入即吐。
伤寒论讲义
一、张仲景其人 我们可以从下列史料中了解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自序》 王叔和的《脉经》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序》 唐 魏征等《隋书·经籍志》 宋· 《太平御览· 何顒别传》 宋版《伤寒论· 序》引甘伯宗《名医录》 明· 李濂的《医史· 张仲景别传》 一些地方志:如《南阳府志》、《襄阳府 志》、《长沙府志》、《邓州府志》等。
(二)学医志向 1、主观愿望 张仲景自幼就喜欢读医学典故、医林逸事, 特别是人相传颂的大医学家的故事。
2、客观事实 东汉末年,①战争频仍。“大兵之后必有大 疫” ②天灾不断:在张仲景生活年代,发生大的天 灾就有 20 多起(如水灾、旱灾、瘟疫、地震、 台风、蝗虫、海水倒灌、泥石流等)尤其是 瘟疫,死人无数。“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据史料载:从公元171~185年间,流行5次大的 瘟疫。
5、终成名医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4、师承名师 张仲景拜同郡名医张伯祖,学习医学。 仲景师承,始见于唐· 甘伯宗《名医录》。然此书约于 南宋时期失传,其有关仲景的记录见于林亿等《校 正伤寒论· 序》中,曰:“张仲景,《汉书》无传, 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 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 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明· 李廉《医史· 张仲景补传》曰:仲景“学医术于同 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工于治疗,尤精经方,遂大 有时誉……。”
伤寒论讲义书电子版
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第18篇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第19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第20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第21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第22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提纲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外邪袭表,正气抗邪,卫外失职,太阳经气不利。
症候: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外邪袭表,卫外失职,分肉失温。
发热——1、发热与恶寒并见,才称之太阳表证2、太阳中风、伤寒均有发热——卫气抗邪,阳盛于外。
意义:反映外感疾病初期的共性规律的症候特征,太阳病的主要症候规律。
二、太阳病的分类(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邪袭表,腠理疏松,营卫失调。
症候:发热——风邪袭表,正分邪争,阳盛于外。
汗出——风邪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处泻。
恶风——外邪袭表,卫外不固,分肉失温。
脉缓——汗出肌疏,血脉舒缓。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意义:太阳中风证(太阳表虚)的主要辨证依据。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5)病因病机:寒邪束表,腠理闭塞,卫阳被竭,营卫淤滞。
症候:或已发热——感邪较轻,正气及时达表抗邪。
或未发热——感邪较重,正气不能及时达表抗邪。
恶寒——卫阳被竭,分肉失温。
体痛——寒邪束表,卫竭营郁,太阳经气不利呕逆——寒邪束表,卫竭营郁,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收引,劲急。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因病机: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津液损伤。
症候:发热不恶寒——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
口渴——内有津伤。
意义:温病过程中总的症候表现和集中概括。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伤寒论》讲义课件
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郭雍
(著《伤寒补亡论》二十卷)等。他们与王叔和、 孙思邈被称为宋及宋以前研究《伤寒论》八大家。
●二是形成二个版本:即宋版本(公元1065年)和 成注本(公元1144年)。
宋版本在其《校定伤寒论序》中云:“百病之急,
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
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方,定有
(二)主要学术成就
1.实现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一体化。 2.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3.保存了大量有效方药。有四个特点: 疗效确切; 配伍严谨; 剂型多样; 煎服独到。 4.寓含了许多先进的思想与方法。
桂枝汤煎服法
• 上五味,(口父)咀⑤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 取三升,去滓,適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 ⑥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温覆令一時許,遍 身漐漐⑦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 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 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 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 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 五辛⑧、酒酪⑨、臭惡⑩等物。
煎服法
• ①浓煎1次,分3次温服。 • ②一服汗出病解,停后服,不必尽剂。 • ③若不汗,可再服。并缩短服药时间,半 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 • ④若不出汗者,可服至二三剂。
调护法
• ①药后喝热稀粥,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 ②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③微 汗,以全身湿润,汗出极微为度,切不可 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④病情较重者, 昼夜服药,故当24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 药。⑤药后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 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以防 损伤胃气,降低抗病能力,或发生其它变 化。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伤寒论讲义精华.
伤寒论讲义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讲义》编委会2008年11月24日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提纲二、太阳病分类(一)、太阳中风(二)、太阳伤寒(三)、太阳温病三、太阳病愈期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2、桂枝汤禁例3、桂枝汤兼证(1)、兼经输不利证(桂枝加葛根汤证)(2)、兼肺失宣降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3)、兼阳虚漏汗证(桂枝加附子汤证)(4)、兼胸阳不振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5)、兼气营两虚证(桂枝新加汤证)(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2、麻黄汤禁例3、麻黄汤证兼证(1)、兼经输不利证(葛根汤证)(2)、兼邪迫阳明证(葛根汤证及葛根加半夏汤证)(3)、兼里热烦燥证(大青龙汤证)(4)、兼里有水气证(小青龙汤证)(三)、表郁轻证1、桂枝麻黄各半汤2、桂枝二麻黄一汤3、桂枝二越婢一汤二、太阳病腑证(一)、蓄水证(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二)、蓄血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第三节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概论(一)、变证成因及治则(二)、辨虚证实证(三)、辨表里先后治法二、热证(一)、热扰胸膈证(栀子豉汤类证)1、栀子豉汤证2、栀子厚朴汤证3、栀子干姜汤证4、栀子汤类方禁例(二)、邪热雍肺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三)、热盛津气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四)、热利证1、葛根黄芩黄连汤证2、黄芩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三、虚证(一)、心阳虚证1、桂枝甘草汤证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4、桂枝加桂汤证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二)、脾虚证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3、小建中汤证4、旋覆代赭汤证5、桂枝人参汤证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三)、肾阳虚证1、干姜附子汤证2、茯苓四逆汤证3、真武汤证(四)、阴阳两虚证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3、炙甘草汤证四、结胸证(一)、结胸辨证(二)、结胸证治1、热实结胸(1)、大陷胸汤证(2)、大陷胸丸证(3)、小陷胸汤证2、寒热结胸(三物小白散证)(三)、结胸治禁及预后五、脏结证六、痞证(一)、成因及证候特点(二)、痞证证治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2、附子泻心汤证3、半夏泻心汤证4、生姜泻心汤证5、甘草泻心汤证七、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八、火逆证第四节太阳病类似证一、悬饮证(十枣汤证)二、胸膈痰实证(瓜蒂散证)三、风湿痹证1、风湿表阳虚证(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2、风湿表里阳气俱虚证(甘草附子汤证)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概说第一节阳明病纲要一、阳明病提纲二、阳明病病因来路三、阳明病脉证特点第二节阳明病本证一、阳明病经证(一)、热郁胸膈证(栀子豉汤证)(二)、胃热津气二伤证:1、白虎汤证。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伤寒论讲义总论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着,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3、伤寒:广义伤寒。
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16、坏病:即变证。
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
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20、甘澜水:又名劳水21、头眩:头晕目眩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
擗,通僻,扑倒。
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24、脚挛急:脚,小腿。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伤寒论讲义重点
1.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2.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3.头项强痛:项颈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4.脉缓: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6.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7.喘家:素有喘证之人,呼吸急促困难的病症.8.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9.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0.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11.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12.消渴: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13.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候,是蓄水重证的表现14.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指无形的邪热。
15.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16.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17.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18.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19.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20.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21.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22.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23.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24.脏寒:脾与肠中虚寒.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桂枝汤证: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伤寒论讲义(郝讲)完整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3)第02讲《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8)第03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14)第04讲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20)第05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 (26)第06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2);太阳病概说 (32)第07讲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 (38)第08讲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44)第0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50)第10讲太阳中风证治 (57)第11讲桂枝汤的适应症. (62)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症、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 (68)第13讲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 (74)第14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 (80)第15讲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86)第16讲伤寒兼证(1) (93)第17讲伤寒兼证(2) (100)第18讲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105)第19讲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 (108)第20讲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水证概说 (113)第21讲太阳蓄血证(1) (117)第22讲太阳蓄血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 (123)第23讲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 (129)第24讲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135)第25讲心阳虚证 (140)第26讲水气病 (145)第27讲脾虚症 (150)第28讲肾阳虚证 (155)第29讲阴阳两虚证 (160)第30讲结胸证 (165)第31讲结胸证(2) (170)第32讲结胸证(3)、脏结证 (175)第33讲心下痞证(1) (180)第34讲心下痞证(2) (184)第35讲痞证及其类证 (189)第36讲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 (194)第37讲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 (199)第38讲阳明病概说 (204)第39讲阳明病纲要 (210)第40讲阳明热证 (216)第41讲阳明腑实证(1) (223)第42讲阳明腑实证(2) (229)第43讲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 (234)第44讲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 (240)第45讲阳明湿热发黄证 (247)第46讲阳明发黄证、血热证、阳明病辨证 (253)第47讲少阳病概说 (258)第48讲少阳病纲要、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 (263)第49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 (269)第50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 (275)第51讲少阳兼证(2) (280)第52讲少阳兼证(3) (285)第53讲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 (290)第54讲辩太阴病证并治(1) (295)第55讲辨太阴病证并治(2) (299)第56讲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 (304)第57讲少阴寒化证(1) (309)第58讲少阴寒化证(2) (314)第59讲少阴寒化证(3) (319)第60讲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 (325)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 (330)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 (337)第63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1) (342)第64讲厥阴上热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 (348)第65讲厥逆证 (354)第66讲辨下利、辨呕吐 (359)第67讲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小结 (364)第68讲辨霍乱病证并治 (369)第69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 (375)第70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 (380)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伤寒论讲义
扶正为主Biblioteka 三阴病攻补兼施八法俱备: 汗—麻黄汤 吐—瓜蒂散 下—承气汤 和—小柴胡汤 温—四逆汤 清—白虎汤 补—小建中汤 消—抵当汤
药物疗法,针刺疗法,艾灸疗法,内服外用,汤、 散、丸、栓、含剂,始终贯穿了扶阳气,存津液精 神。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太阳病的病理特点
太阳病: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 营卫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为特点的一类证候,由于病位在表,又称为表证。 病因:外感风寒 病机: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病位:表 病性:表寒证
• 太阳病的证候类型及治法
1.本证 (发生在足太阳膀胱本经本腑的病变) (1)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及其兼证)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汤) 表证 (2)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及其兼证) —辛温发汗 祛风散寒(麻黄汤) (3)太阳表郁轻证 —辛温解表,小发其汗(桂枝麻黄各 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 二、伤寒表实证 (一)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论太阳伤寒的主要证候与治疗 【分析】 恶风,发热—风寒侵袭,卫阳被郁,正邪相争 头痛 身疼 腰痛 骨节疼痛—风寒侵袭太阳,经气 运行不畅(寒主收引) 无汗而喘—风寒外束,腠理闭塞,肺气不宣,上 逆而喘 脉应为浮紧(第3条脉阴阳俱紧)
越经传:病情不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 本经自病: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也 称“直犯”。 两感:阴经与阳经同时发病。 阳病入阴:病情加重,阴病出阳—病情减轻。
• 六、六经病证治则治法
太阳病—汗法
三阳病
阳明病—清下法 少阳病—和解法
太阴病—温中法 少阴病—温阳育阴 厥阴病—寒热并用
伤寒论讲义书电子版
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第18篇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第19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第20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第21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第22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2)第三讲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3)第四讲 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 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3)第七讲 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8)第八讲 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 治痞诸方的应用 (22)第十讲 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5)第十一讲 关于六经辨证 ............................................................................................................ 28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第18篇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第19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第20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第21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第22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通常我们学习的是《伤寒论》节本――中十篇。
以阴阳辨脉、辨病,辨预后。
二、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一)学内容(二)学思路和方法思路:鉴别诊断的思路例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除外了少阳-呕阳明-渴太阳-见表证。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一、辨病识证用方太阳中风方:桂枝汤古病证结胸热实今胃痛寒凝气滞二、抓主症,对证用方。
注意:症非证例1: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不必辨其为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
例2:刘渡舟柴陷合剂治疗症见“呕而发热”,“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并见的某军工厂中毒事故伤员,其中许多为肺水肿,无特效西药。
三、识病机、扩大应用例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气血两虚,心脏失养。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理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病机:少阳有邪,兼气血不足。
涩:气血虚弦:少阳气郁。
例2: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痢病机:寒热错杂例3:宋孝志应用栀子豉汤治过敏性哮喘例4:白头翁汤:里急后重便脓血,渴欲饮水,腹中痛。
近年:结膜炎,暴发火眼,淋巴结炎,肝炎,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盆腔炎,急性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
――肝经循行部位-抓病机四、抓主症,兼识病机例:真武汤证:心下悸……水邪凌心,心脏病,心功能不全。
洋地黄中毒量和治疗量接近四肢沉重疼痛(水肿)咳……水邪犯肺吐、利……水邪浸渍胃肠头眩……水邪上冒清阳美尼尔综合征(内耳水肿)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或小便利(小便清长)五、抓副症,兼求病本副症:或见症状例1:本以下之,故心下痞。
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口渴,消渴,渴而欲饮水、烦渴………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敷布五苓散主证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失司,废水排泄障碍少腹苦里急…………气化不利,气机不畅水邪上逆使胃气上逆,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水逆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心下痞例2:猪苓汤……阴虚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仅量少,有尿涩痛短赤)…………水热互结主症渴欲饮水…………水热互结,津液不化,阴虚津液不足。
心烦不得眠…………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副症――咳、呕、利…………水邪变动不拘浸渍胃肠,上犯肺藏六、用合方,救治疑难例:五苓散+桃核承气汤治膀胱蓄水、蓄血共见症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一.方法a.查史书;b.看文物·律历制》:千二百黍米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前读shí)晋后:6铢=1分4分=1两文物:汉光和司农铜权,重12斤,汉1斤=250克1两=15.62克;容量:《汉书》千二百黍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文物:1合=20ml1升=200ml温取一升,本云黄耳杯(1黄耳杯=200ml)1斗=2000ml1斛=20000ml《汉书》(一黍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10尺为丈,10丈为引.文物:汉1寸=2.3cm1尺=23cm晋→宋:1斤由250克→600克;1升200ml→1000ml1尺23cm→33cm但医药人命关天,天文涉及国运,仅此二条未改,一律追随古制、汉制。
宋→清度量衡未变,清代实行库平制宋代煮散,连渣服.用量少.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用两、钱、分、厘。
台湾、东北仍循库平制1钱=5克。
宋代后开一次药即一次治疗量,以前为多次治疗量。
例:麻黄汤:麻黄3钱(45克)桂枝2钱(30克)甘草1钱(15克)杏仁70枚(28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
一次治疗量相当于1/3麻黄15g桂枝10g甘草5g杏仁9g煮药:一次提取生药药效45%;第二次提取生药药效30%~35%-仲景弃之所以,换算长沙方应:a.换算成今量b.看药吃几次,以了解一次治疗量。
例如:干姜附子汤(救急)干姜1两(15g)附子一枚(20g)且顿服临床用应记住经方剂量比例,并因时因地因人变化剂量。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共七个方子,伤寒论方中应用最广一、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一)少阳病的特点:1.病位:手足少阳经脉2.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厥阴→少阴无阳明传少阳。
∵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3.生理(三个角度)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里气调和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全身气机的调畅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
焦:燔之近炭也。
《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
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4.少阳病的证候特点: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二)小柴胡汤的方义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针对易气郁化火黄芩:清胆热辛散助柴胡以解郁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
如:麻黄升麻汤作分。
铢(分)两钱厘。
6铢=1分,4分=1两。
但在散中,如四逆散、三物白散,用分=份,作为剂量比例,非衡重单位。
熬:火干也,《方言》凡以火而干五谷类,自山而东,齐楚1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谓之火备,秦晋2之间或谓之炒。
不同字词一意义。
如:杏仁熬黑,巴豆熬去油(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
)。
猪肤汤:白粉熬香。
稻曰白。
《伤寒论》龙牡都写熬,故龙牡均为生品,非煅制。
渍:浸泡。
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取大黄苦泻,防止直下肠胃,非煮泡5~10分钟,10~15分钟优。
烊:把胶质药物在热药液中熔化的过程。
(一般可压碎,放入热水中,不化者应为伪品。
)考《伤寒论》煮后再煎者七方,均为和解剂。
调整半表半里之枢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桂干姜汤三方。
调整中焦半上半下之枢: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四方。
煮后再煎有利于方剂寒热并行、攻补同施。
傅延龄实验:小柴胡汤中柴胡去滓再煎,提高解热作用。
(三)仲景用小柴胡汤:1.少阳受邪,经腑不和(第96、97、263、264、265、266、379条)a.经邪:目赤,耳聋(两耳无所闻),头痛(侧),胸中满而烦。
满:水满谓之满(mǎn);气满谓之懑(mèn)《史记》通用“满”。
汉后作懑,再后悶,简化为闷烦:胆火扰心,足少阳胆经经别贯心→烦;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下焦蓄血见其人如狂举例:协和医院,部分心脏病兼见肝胆系统病,治愈肝胆病,则心脏病缓解。
名之“胆心病”。
胁下硬满(自觉),往来寒热(自觉)--寒邪在经,少阳阳气抗邪之力差,正邪交争互有进退,邪胜则寒,正胜则热∴重点是解经邪。
柴胡半斤(125g)黄芩三两(45g)生姜三两(45g)半夏半升(45g)人参三两(45g)甘草三两(45g)大枣十二枚三服1/3为一次量:如下:柴40g芩15g姜15g夏15g参15g草15g枣4枚对于“柴胡伤肝阴”:从临床看病人无肺肾,肝阴不足又得少阳病,必用柴胡大量。
柴胡解热用20~30g解郁10g升阳3~5g(例:补中益气汤);如病人伴有肝阴不足:如一贯煎解郁疏肝用川楝子代之;林黛玉肺肝肾阴虚(肺结核,盆腔结核),王太医用鳖血拌柴胡――因人而异。
黑龙江解热用上量开;北京,柴胡20~30g余10g――因地而异。
b.腑热:口苦(干苦):少阳郁火上炎,清晨重主症咽干:少阳郁火伤津(轻于阳明热症)目眩:少阳风火循经上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