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断层重点总结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医学影像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运用不同的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结构、功能和病理变化。
在临床医学中,医学影像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将对医学影像学中常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X射线片(Radiographs)X射线片是医学影像学中最常见和最早的成像技术之一。
X射线片可以呈现骨骼、软组织和腔隙等结构。
在进行X射线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软组织可见性:X射线片能够显示骨骼结构,但在显示软组织方面有局限性。
肺部、胸腹部脏器和血管等对X射线有较高的吸收,因此在X射线片上呈现为阴影。
2. 骨折检查:X射线片对骨折的检查十分有效。
骨折通常呈现为断裂的骨头、畸形的关节和周围软组织肿胀。
3. 密度差异:X射线片能够显示不同组织的密度差异。
例如,钙盐沉积物会在X射线片上呈现亮白色,而其他软组织则呈现中等至深灰色。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源围绕患者旋转,通过不同角度的扫描来获取多层次的断层图像的技术。
CT扫描可以用于检查各种组织和器官,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1. 学习解剖结构:CT扫描可以提供骨骼和器官的高分辨率图像,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解剖结构。
2. 病灶检测:CT扫描能够发现和识别肿瘤、感染、结石和其他异常病灶。
通过对比剂的使用,CT扫描还可以增强病变的可见性。
3. 导航手术:CT扫描可以为手术提供重要的信息。
通过重建图像和三维重建技术,医生可以在手术前虚拟进行手术计划,并在手术中进行导航。
三、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基于水和脂肪的不同信号特性来生成图像的技术。
MRI在医学影像学中有以下特点和应用:1. 解剖结构对比:MRI提供了解剖结构的高对比度图像。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名詞解釋1、骨齡:在骨的發育過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繼發骨化中心的出現時間,骨骺與幹骺端骨性癒合的時間及其形態的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性,這種規律以時間(年和月)來表示即骨齡。
2、骨質軟化:指一定單位體積內骨組織有機成分正常,而礦物質含量減少,尤其是骨的鈣鹽含量降低,骨組織會發生軟化。
3、骨膜三角:惡性骨腫瘤的骨膜新生骨引起骨膜增生的病變進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壞,破壞區兩側的殘留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稱為骨膜三角。
4、假腫瘤征:絞窄性腸梗阻或閉袢樣腸梗阻時,引起腸腔內充滿液體,在腹平片上表現為軟組織密度的腫塊。
5、龕影:胃壁局限性潰瘍形成的凹陷為鋇劑充盈,故在切線位時呈現局限性向胃輪廓外突出的鋇影,稱為龕影6、天然對比:由於人體組織、器官的密度和X線照射方向上厚度的不同,在X線片上或透視電視屏上形成有對比的圖像,這種自然存在的對比稱為天然對比,即組織結構和器官的密度和厚度的差異7、IVP :靜脈腎盂照影,根據有機碘在靜脈注射後,幾乎全部經腎小球濾過而進入腎小管,最後排入腎盂,腎盞,輸尿管,膀胱,使尿路顯影。
8、腦膜尾征:見於腦膜瘤,在CT及MRI增強檢查上鄰近腫瘤的硬腦膜可見明顯的強化9、模糊效應:腦梗死後2-3周,梗塞區因腦水腫消失和吞噬細胞浸潤,CT上密度相對增高而成為等密度。
10、介入放射學:在影像診斷基礎上,利用導管等器械,在影像設備導向下,對疾病進行非手術治療或取得組織學、細菌學、生化和生理等資料以明確病變性質的技術。
11、腎自截:腎結核、病變波及全腎形成腎大部分或全腎鈣化,腎功能消失。
填空題1、影像診斷的主要依據或資訊來源是影像的圖像;2、影像的圖像是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形如黑白照片一樣;X線、CT圖像反應人體相鄰組織間的密度差別;MR圖像反應組織間MR信號差別;超聲圖像反應組織間超聲回聲差別;3、觀察分析病灶時需注意:病變的位置、病變的分佈、病變的數目、病變的形態、病變的大小、病變的邊緣、病變的密度、信號或回聲、病變的周圍或鄰近情況;4、影像診斷原則:合理檢查、熟悉正常、辨別異常、結合臨床、作出診斷5、x線本質為電磁波,特性:穿透性、感光效應、螢光效應、電離效應。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经典资料名词解释1、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年和月)来表示即骨龄。
2、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尤其是骨的钙盐含量降低,骨组织会发生软化。
3、骨膜三角:恶性骨肿瘤的骨膜新生骨引起骨膜增生的病变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称为骨膜三角。
4、假肿瘤征:绞窄性肠梗阻或闭袢样肠梗阻时,引起肠腔充满液体,在腹平片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的肿块。
5、龛影:胃壁局限性溃疡形成的凹陷为钡剂充盈,故在切线位时呈现局限性向胃轮廓外突出的钡影,称为龛影6、天然对比:由于人体组织、器官的密度和X线照射方向上厚度的不同,在X线片上或透视电视屏上形成有对比的图像,这种自然存在的对比称为天然对比,即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密度和厚度的差异7、IVP :静脉肾盂照影,根据有机碘在静脉注射后,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而进入肾小管,最后排入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使尿路显影。
8、脑膜尾征:见于脑膜瘤,在CT及MRI增强检查上邻近肿瘤的硬脑膜可见明显的强化9、模糊效应:脑梗死后2-3周,梗塞区因脑水肿消失和吞噬细胞浸润,CT上密度相对增高而成为等密度。
10、介入放射学:在影像诊断基础上,利用导管等器械,在影像设备导向下,对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化和生理等资料以明确病变性质的技术。
11、肾自截:肾结核、病变波及全肾形成肾大部分或全肾钙化,肾功能消失。
填空题1、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是影像的图像;2、影像的图像是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形如黑白照片一样;X线、CT图像反应人体相邻组织间的密度差别;MR图像反应组织间MR信号差别;超声图像反应组织间超声回声差别;3、观察分析病灶时需注意:病变的位置、病变的分布、病变的数目、病变的形态、病变的大小、病变的边缘、病变的密度、信号或回声、病变的周围或邻近情况;4、影像诊断原则:合理检查、熟悉正常、辨别异常、结合临床、作出诊断5、x线本质为电磁波,特性:穿透性、感光效应、荧光效应、电离效应。
医学影像学重点(自己整理的)
5、骨龄:是指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及骨骺和干骺端骨性愈合的年龄。
(对诊断内分泌疾病和一些先天性畸形综合征有一定价值)6、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
(见于炎症、肿瘤、肉芽肿) 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消失,骨皮质边缘模糊。
1、骨质疏松:指一定体积单位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
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故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变细,间隙变宽。
2 骨质软化: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7、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形成死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中断(多见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也见于骨缺血性坏死和外伤骨折后)。
3、骨膜增生: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
通常有病变存在。
X线:骨骼密度上升,骨皮质、小梁增厚。
8、骨膜三角(Codman三角):恶性肿瘤累及骨膜及骨外软组织,刺激骨膜成骨,肿瘤继而破坏骨膜所形成的骨质,其边缘残存骨质呈三角形高密度病灶,称为骨膜三角。
是恶性骨肿瘤的重要征象。
9、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动,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Colles’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答:Colles’骨折为桡骨远端3cm范围内横行或粉碎性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跌倒时,前臂旋前,手掌着地,引起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
观察患肢呈银叉畸形、刺枪刀样畸形。
X线表现为:桡骨骨折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掌侧成角,可见骨折线。
常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尺骨茎突骨折。
10、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骨小梁和骨皮质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医学影像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利用各种成像技术,如X光、超声波、核医学、磁共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对人体进行非侵入性的检查和诊断。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医学影像学的一些重点总结:1. X光影像学X光影像学是最常见的临床成像技术之一,它能够提供详细的骨骼结构和某些软组织的图像信息。
通过X光影像学,医生可以初步判断骨骼是否存在骨折、错位等问题,还可以检查肺部、胸腔等内脏的情况。
2. 超声波影像学超声波影像学是一种安全无害、无辐射的成像技术,它能够提供详细的内脏、血管和胎儿等细节信息。
超声波适用于各种部位的检查,如肝脏、肾脏、心脏、血管等。
它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内脏是否存在肿块、结石等问题。
3. 核医学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示踪剂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成像技术。
核医学主要通过显像、计数和测量放射性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来判断疾病的位置和性质。
核医学常用于心脏、甲状腺、骨骼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4. 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测量和分析人体组织结构的成像技术。
它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可用于检查各种组织和器官,如脑部、脊柱、关节、肌肉等。
MRI对软组织的对比度更好,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肿瘤、脑梗塞、骨折等疾病。
5.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将X射线成像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的成像技术,它能够提供更详细的横断面图像。
CT适用于所有部位的检查,如头部、胸部、腹部、骨盆等。
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肿瘤、感染、血管病变、创伤等疾病。
6. 影像学与临床应用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生通过对影像学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类型、病灶的位置、大小和性质,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和手术方案。
影像学还可用于随访和评估治疗效果,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进展和变化。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各种成像技术的应用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医学影像中的断层重建算法优化
医学影像中的断层重建算法优化一、医学影像中的断层重建技术概述断层重建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通过计算机算法从一系列二维影像中重建出三维模型。
这项技术在医学诊断、手术规划和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断层重建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参考。
1.1 断层重建技术的核心原理断层重建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算法,从二维的影像数据中恢复出三维结构。
这通常涉及到图像的采集、预处理、重建算法的选取和最终的三维模型的生成。
1.2 断层重建技术的应用领域断层重建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放射学:用于X射线CT扫描,帮助医生观察人体内部结构。
- 核磁共振成像(MRI):用于软组织成像,提供更清晰的组织对比。
-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用于观察生物体的代谢活动。
- 超声成像:用于实时观察内部器官的活动。
二、断层重建算法的分类与发展断层重建算法是实现断层重建技术的关键,不同的算法适用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数据和应用场景。
2.1 断层重建算法的分类断层重建算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基于滤波反投影的算法:如经典反投影算法(BP)和滤波反投影算法(FBP)。
- 迭代算法:如代数重建技术(ART)和期望最大化(EM)算法。
- 基于模型的算法:如基于统计模型的重建算法。
2.2 断层重建算法的发展历程断层重建算法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主要使用简单的反投影算法,重建速度慢,图像质量较差。
- 发展阶段:引入了滤波反投影算法,提高了重建速度和图像质量。
- 成熟阶段:迭代算法和基于模型的算法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重建的准确性和效率。
2.3 断层重建算法的关键技术断层重建算法的关键技术包括:- 图像预处理技术:如噪声抑制、对比度增强等。
- 重建算法的优化:如算法的加速、正则化方法等。
- 多模态影像融合:将不同成像技术的数据进行融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医学影像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医学影像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它通过使用不同的成像技术,如X射线、超声波、核磁共振等,为医生提供了直观的内部结构图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信息。
在医学影像学中,有一些重点知识是每个从业人员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
本文将对医学影像学的一些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1. 医学成像技术医学影像学包括了多种成像技术,其中最常见的包括X射线、CT扫描、MRI和超声波等。
X射线是一种常见的成像技术,通过射线的穿透性来观察和检查人体内部的骨骼和组织结构。
CT扫描则是采用了多层次和多角度的X射线成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内部结构信息。
MRI则利用了磁场和无线电波,可以产生高分辨率的图像。
超声波则是通过声波的反射和回声来识别和检测内部组织。
2. 影像学诊断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影像学图像,可以判断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比如,肺部X射线片可以用来检测肺炎、肺结核和肺癌等疾病;脑部MRI可以用来鉴别和定位脑卒中和脑肿瘤等疾病。
3. 影像学解剖学影像学解剖学是医学影像学中的关键知识。
影像学解剖学通过对正常人体解剖结构的研究,对临床影像学诊断和解剖位置的准确判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影像学解剖学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腔和四肢等解剖结构的形态、位置、分层和表面标志等内容。
4. 影像学病理学医学影像学病理学是疾病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和特点的研究。
通过对病理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结合影像学图像,可以判断出病变的类型、性质和阶段等。
比如,肺恶性肿瘤的CT表现包括肺实质结节、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等。
而肝癌的超声表现则包括肝内低回声结节和血液动力学异常等。
5. 影像学鉴别诊断影像学鉴别诊断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影像学图像,对不同疾病进行鉴别和诊断的过程。
影像学鉴别诊断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比如,对于颈椎病变,鉴别诊断包括了脊髓炎、脊髓肿瘤、血管畸形等不同病变。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第一篇: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X线为波长极短,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损害血细胞、生殖细胞,不适用儿童;▲高密度对比剂(阳性)有钡剂和碘剂,低密度对比剂(阴性)为气体,已少用。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受激发产生磁共振信号。
▲大叶性肺炎经积极治疗,一周后可转入消散期,病程至少为两周。
▲胃肠道穿孔X线检查中,以游离气腹最重要,但没有游离气腹征象并不能排除~。
▲动脉瘤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
▲X线具有穿透性(成像基础)、荧光效应(透视检查的基础)、感光效应(X线摄影的基础)、电离效应(引起生物学改变,即生物效应)。
▲CT扫描为断层图像,常用横断位,分平扫、对比增强扫描和造影扫描。
▲MRI成像的主要参数有T1、T2和质子密度等。
▲肺炎长按病因分感染性、理化性、免疫和变态反应性,感染性最常见;按病变解剖分大叶性、小叶性和间质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病理分四期:充血期,少量浆液渗出;红色肝变期,肺泡内充盈大量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等渗出物;灰色肝变期,肺泡内红细胞减少→大量白细胞;消散期,渗出物大量溶解吸收,肺泡重新充气。
▲肺癌按发生部位分三型:中央型,肺段和段以上支气管,以鳞癌多见;周围型,肺段以下支气管,各类型均可见,以腺癌为主;弥散型,细支气管、肺泡或肺泡壁,成弥散性生长。
根据生物学行为分小细胞肺癌(15%~20%)和非小细胞肺癌(鳞癌、腺癌、腺鳞癌和大细胞癌)。
▲检查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有超声、CT和MRI。
▲肠梗阻一般分为机械性(单纯性和绞窄性)、动力性(麻痹性和痉挛性)和血运性(见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有血循环障碍和肠肌运动失调,于肠系膜上动脉,右半结肠部分)三类。
▲肠道穿孔的特点是起病骤然,持续性上腹剧痛,不久可延及全腹,产生腹肌紧张,全腹压痛与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
▲胃后壁穿孔,全部局限于小网膜囊内,形成局限性气腹;胃前壁穿孔,胃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气腹。
断层解剖学常用知识点整理
回声:指B超将超声发射到人体内,在经过不同组织或器官界面时,超声发生反射或散射形成的回声CT值:CT图像不仅以不同灰度反映其密度的高低,还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是一个人为的量化标准,单位HU空间辨别力:指区分空间结构大小的能力,图像中的像素越小、数目越多,空间辨别力越高密度辨别力:指区分两种组织之间最小密度差别的能力,图像中的像素越小、数目越多,密度分辨力越低窗位:指窗的中心位置,一遍应选择欲观察组织的CT值为中心窗宽: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含的CT值范围,高于和低于此范围的组织被分别显示为白色和黑色部分容积效应:指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物质时,所测得的CT值是它们的平均值周围间隙现象:是指在同一扫描层面上,与层面垂直的两种相邻密度不同的结构,测其边缘部的CT值也不准确T1加权像:在MRI检查中,主要用于获取组织间T1弛豫时间差别的成像技术,称为T1WI T2加权像:在MRI检查中,主要用于获取组织间T2弛豫时间差别的成像技术,称为T2WI 流空效应:心血管内的血液由于流动迅速,使发射MR信号的氢原子核离开接受范围,所以测不到MR信号,在T1加权像或T2加权像中均呈黑影心包窦:在心包腔内,浆膜心包的脏、壁层转折移行处形成的腔隙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柄后方、两侧壁胸膜前折返线之间及大血管以前的间隙,内有胸腺或胸腺遗迹主肺动脉窗:上方为主动脉弓,下方为左肺动脉,右侧为气管下端和食管,左侧为左肺。
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及脂肪组织、淋巴结等隆突下间隙:从气管杈开始向下至右肺动脉下缘,前为右肺动脉,后为食管和奇静脉,两侧为左右主支气管,内有隆嵴下淋巴结肺段:是每一个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域肺组织的总称,无论是形态上或是功能上都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解剖学肺门:肺内侧面贴近纵膈,其中央凹陷处称为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与神经穿入影像学肺门:在影像学上,肺门指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总和投影肝裂:由Glisson系统或肝门静脉走形,可以看到在肝的叶间和段间存在缺少Glisson系统分布的裂隙,这些裂隙称为肝裂,是肝叶与肝叶之间和肝段与肝段之间的分界线椎管侧隐窝:位于椎弓根内侧,是椎管最狭窄的部分,其前壁是椎体后外侧部,外侧壁为椎弓根内面,后壁是上关节突和黄韧带,窝内有神经根半卵圆中心:为横断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因横断面上呈半卵圆形而得名reid基线: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面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AC-PC线(连合间线):为前联合后缘中点与后联合前缘中点的连线门腔间隙:由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间较小的间隙奇静脉食管隐窝:是右后纵隔隐窝,位于奇静脉弓下方,食管与奇静脉之间的纵隔胸膜反折,上界是奇静脉弓,后为奇静脉和脊柱前胸膜,内侧为食管与临近结构,右肺下叶向该隐窝突入形成肺嵴,构成外侧界,隐窝内的小病变在X线胸片上常见不到。
影像学各章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影像学是一门研究医学影像技术及其应用的科学,它为临床医学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在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程中,各个章节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
本文将对影像学各章节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参考。
二、影像学各章节总结1. 影像学基础影像学基础主要包括影像学的基本原理、成像技术、影像设备等。
本章介绍了X射线、CT、MRI、超声、核医学等常见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备特点,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X线成像X线成像是最早的医学影像技术之一,本章详细介绍了X线的产生、传播、吸收和成像原理。
此外,还介绍了不同部位的常规X线检查方法、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3. CT成像CT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等优点,本章介绍了CT的成像原理、设备特点、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重点讲解了CT图像的重建、伪影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4. MRI成像MRI成像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章介绍了MRI的成像原理、设备特点、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重点讲解了MRI成像过程中的序列选择、参数设置及常见伪影的处理。
5. 超声成像超声成像具有无创、实时、经济等优点,本章介绍了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设备特点、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重点讲解了超声图像的显示、测量、诊断及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
6. 核医学成像核医学成像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方法,本章介绍了核医学成像的基本原理、设备特点、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重点讲解了核医学成像的原理、示踪剂的选择及常见疾病的核医学表现。
7. 影像诊断学影像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介绍了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诊断方法及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重点讲解了影像诊断的流程、诊断标准及与其他检查方法的比较。
8. 影像学新技术影像学新技术不断涌现,本章介绍了CT、MRI、超声等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如CT 灌注成像、MRI功能成像、超声弹性成像等。
重点讲解了新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优势。
《医学影像学》背诵重点
《医学影像学》背诵重点医学影像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各种影像技术来观察和诊断人体疾病。
在学习医学影像学的过程中,有一些重点知识需要进行背诵和记忆。
本文将介绍一些医学影像学的背诵重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
一、医学影像学概述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研究利用不同影像技术观察和诊断人体疾病的学科。
它包括放射学和超声学两个主要分支,其中放射学又可分为X线摄影学、断层摄影学和核医学。
二、放射学背诵重点1. X线摄影学:X线平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通过吸收不同程度的X射线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
在胸部X线摄影学中,我们要掌握不同肺纹理的表现,如纵隔纹理、膈肌韧带和肺门阴影等。
此外,在骨骼系统的X线摄影学中,了解骨骼的解剖结构和不同骨折类型的特征也是重点。
2. 断层摄影学:断层摄影学主要包括计算机断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
在CT影像学中,我们需要学习和背诵不同组织的CT值范围,以及常见疾病在CT上的特征表现。
在MRI影像学中,了解各种脉序的影像特点,以及脑部、脊柱和关节等部位疾病的MRI表现也是必备。
3. 核医学:核医学主要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观察和诊断人体疾病。
在核医学中,我们需要掌握各种核素的生物分布和摄取机制,以及不同疾病在核医学图像上的表现特点。
三、超声学背诵重点超声学是以声波作为检查手段的影像学技术,它可以观察和评估人体内部各种组织与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在超声学中,我们需要熟悉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超声特征,如肝脏的回声模式、甲状腺的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等。
此外,了解不同超声检查方法的适应症和操作技巧也是重要的。
四、其他影像学技术背诵重点除了放射学和超声学,还有一些其他影像学技术也有其特定的背诵重点。
例如,核磁共振波谱学(MRS)可用于检测脑部肿瘤和神经代谢异常,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CT)可用于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和淋巴结转移等。
五、注意事项在学习医学影像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多进行实际影像学图像的观察和分析。
断层解剖学重点总结
断层解剖学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四叠体池:居中脑四叠体后面与小脑蚓部前缘之间,两端向外连于环池翼部,向前外通环池本部。
四叠体池和环池位于小脑幕切迹内,幕上或幕下的病变可经过这些脑池延伸。
例如,小脑幕切迹疝可使这些脑池变窄或消失。
2.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央偏后,呈半透明胶状外观,主要由软骨基质和胶原纤维构成。
3.纤维环:一系列呈同心圆排列的纤维板层结构,围绕于髓核的周围,含水量较髓核低4.翼腭间隙:在上颌窦后壁和蝶骨翼突之间可见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此窝内容有上颌动脉、翼腭动脉、上颌神经和翼腭神经节等。
此窝交通广泛,在颌面部深层解剖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临床常依此窝是否受累,作为手术适应征的选择或估计病人预后的依据。
翼腭间隙:位于上颌骨后壁与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及翼突、腭骨垂直板之间,为一狭长的三角形间隙,其中主要有上颌神经、翼腭神经节、上颌动脉第三段及其分支。
交通广泛,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向下经腭大管通口腔,向后上经圆孔通颅中窝。
5.咽旁间隙:位于咽隐窝后外侧,位于翼内肌、腮腺深叶与咽侧壁之间,其内有颈内动、静脉和第9~11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
6.颞下间隙:在上颌骨的后外侧与颞肌及下颌支上份之间,其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
7.翼下颌间隙:翼内肌与下颌支内侧面之间为翼下颌间隙,其前方为颊肌与颊咽筋膜,后界为腮腺,间隙内主要有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及舌神经等。
8.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前界为咬肌前缘、紧邻磨牙后区,后界为腮腺。
9.椎前间隙:枢椎体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的冷脓肿可由此间隙直接流入后纵隔。
10.咽后间隙:咽缩肌后面附有颊咽筋膜,其与椎前筋膜之间为咽后间隙,内含脂肪及淋巴结,该间隙向上延伸达颅底,向下通食管后间隙,外侧为颈动脉鞘,故咽后间隙是口、咽、喉感染蔓延到纵隔的途径,又称危险间隙,咽后间隙向两旁通咽旁间隙。
医学断层分析报告断层问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1. 半卵圆中心:为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与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2 主肺动脉窗: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之间的间隙3 肺段: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与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4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与肝管的各级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内的分布根本一致,并由结缔组织鞘包裹,此三者组成Glisson系统。
5.髓突:6 眶耳线:又名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7 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为非筋膜间隙。
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8 门腔间隙:下腔静脉与肝门静脉之间的间隙,含尾状突。
9 第一肝门:第一肝门就是肝脏代谢所需物质进入和出来的第一个通道。
在肝脏的脏面,H形的沟,是门静脉、肝总管、肝动脉出入肝脏的位置,称为第一肝门。
10 辐射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
11 禽距:是指禽距沟分布区。
在大脑皮层处为距状沟。
而从脑室内观察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隆起为禽距, 由距状沟突向室腔内形成, 为视区的一局部 12 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其内有小血管,肺切除时应结扎。
13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与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14 肝段: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
15 腰神经通道:是指腰神经根从离开硬膜囊至椎间管外口所经过的一条骨纤维性管道,可分为神经根管和椎间管两段。
此通道任何局部的病变,均可刺激和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
16 膀胱精囊角:膀胱后壁与精囊之间有一充满脂肪的三角区,称为膀胱精囊角。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结构和病理生理变化的学科,通过各种成像技术可以对人体进行无创的检查和诊断。
医学影像学主要包括X线摄影、超声影像学、CT(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和放射治疗等多个学科。
本文将重点总结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技术和临床应用。
1.基本概念:2.主要技术:(1)X线摄影:X线摄影是医学影像学最早、也是最常用的成像技术之一、它通过向人体放射离子辐射,使被检查部位的组织吸收该辐射并生成X射线影像。
(2)超声影像学: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超声检查仪向人体内部发射超声波,并记录其回波,通过对回波进行处理和解释,生成图像。
(3)CT:CT是一种通过多个方向的X射线成像来重建人体断层图像的技术。
它使用旋转的X射线源和探测器,通过多次成像生成一系列图像,然后利用计算机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和重建,得到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
(4)核磁共振成像(MRI):MRI通过在强磁场中,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水和脂肪分子的旋转特性,引入无创激发和检测的放射信号,然后通过计算机分析和生成图像。
(5)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如X射线、γ射线)对肿瘤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通过控制放射线的剂量和方向来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3.临床应用:(1)疾病诊断:医学影像学可以对各种内外科疾病进行无创检查,提供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如通过X线摄影可以检查肺部病变,超声可以检查器官肿块,MRI可以检查脑部病变等。
(2)疾病评估:医学影像学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如通过CT可以评估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MRI可以评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
(3)导向治疗:医学影像学可以用于导引手术或放射治疗。
如放射治疗时使用CT来确定肿瘤的形态和位置,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放疗计划。
(4)随访观察:医学影像学可以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如通过CT或MRI来判断肿瘤的缩小情况,或复查X线片来判断骨折的愈合情况。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总结一、X线成像1 .X线的基本特性:穿透性可吸收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2 .X线成像:物质密度越高对X线吸收越多,物质厚度越大透过的X线就越少(厚度越大越白)(1)高密度组织(骨。
r钙化)呈白色影像,(2)中等密度组织(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体液)呈灰白色影像(3)低密度组织(脂肪、含气组织)呈灰黑或深黑色影像3 .注意X线图像上骨骼(包括胸椎肩胛骨锁骨肋骨)呈高密度白影or中高密度灰白影纵膈(主要为心脏大血管)属软骨组织,但是厚度大呈高密度白影肺组织其内主要为气体呈低密度黑影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效避免血管影与邻近骨和软组织影像重叠,可清晰显示血管,DSA图像反映为普通X线照片上的反转图像即普通X线上血管为白色DSA上血管为黑色5 .DSA能够清晰显示直径200μm以上的血管6 .平片:靠自然对比获得的X线摄影图像,即没有造影剂(对比剂)X线对比剂成像基本原理:将能高吸收X线的物质(硫酸铁)或少吸收X线的物质(油脂,气体)导入体内,以提高病灶与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对比度,显示其形态与功能7 .X线特殊检查软X线检查:钳靶或铐靶X管,专门用于乳腺X线检查X线减影技术:单纯软组织或骨组织,〃一次采集,两次曝光,三幅图像”体层容积成像:任意深度、厚度8 .诊断描述时称为低密度,中等密度,高密度。
当病变造成影像密度改变时,描述为密度增高或密度减低二、计算机体层成像(CT)1 .CT是真正的断层图像,X线扫描2 .平扫:不用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普通扫描/非增强扫描)3 .增强扫描: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提高病变组织同正常组织的密度差4 .CT造影:指对某一器官或结构进行造影再行扫描的方法5 .CT成像:含气肺组织呈黑色影像(低密度);肌肉或脏器等软组织呈灰色影像(中等密度力骨组织呈白色影像(高密度)6 .CT能清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软组织间形成对比7 .CT密度不用X线吸收系数表示而用CT值(亨氏单位HU)表示。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在医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各种影像学技术,医生能够对人体内部的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总结医学影像学的重点内容,从基本原理到临床应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第一部分:影像学基本原理医学影像学是以各种成像设备为工具,利用不同物质的特性差异来获取和解读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包括放射学(X 线、CT、MRI等)、超声影像学和核医学影像学等。
这些影像学技术有各自的原理和特点。
放射学是使用X射线来进行成像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X射线被不同组织和器官吸收的程度不同。
通过拍摄并解读X射线的影像,医生可以发现患者是否有骨折、肺部感染等疾病。
超声影像学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部的反射和传播来成像的技术。
超声波在体内的传播受到组织密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显示出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孕妇产前检查、肝脏、胰腺疾病的诊断等领域。
核医学影像学则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来成像的技术。
这些核素会进入患者体内,通过放射性衰变释放出放射性射线,并被探测器捕获。
医生可以通过分析探测器的信号来获得关于患者内部状况的信息。
核医学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
第二部分: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判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概述。
1. 肺部疾病:在X线胸片上,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肺实变、肺纹理增加以及积液等。
而CT扫描可以更为精确地显示肺部病变,如结节、肺癌等。
2. 骨折:X线影像是最常见的检查手段,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折断端的错位和骨折线。
CT扫描和MRI则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折情况和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3. 脑部疾病:常见的脑部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
CT扫描适用于发现脑出血、肿瘤等急性病变,而MRI则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脑部结构的细节,如白质病变、脑梗死等。
第三部分:未来发展方向和创新应用医学影像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不断创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应用。
(完整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总结,推荐文档
不受侵犯,可有 压迫性改变 不受侵犯
缓慢 少
见无
常受侵犯,可有骨质破坏
常被波及,广泛侵 入周围软组织中 迅速
多见
常有转移
呼吸系统
一、肺纹理(lung markings):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
为肺纹理。
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肺野。
息肉等 周围型肺癌:肺段一下支气管。 早期:肺内结节影,可有空泡征,多有分叶征或胸膜凹陷征。
中晚期中央型肺癌影像 直接征像 1. X 线表现肺门肿块,呈
分 页状或边缘不规则形 。 2. CT 显示支气管内或壁 外 肿块、关闭不规则和 管 腔呈杯口状截断。
间接征像
1. 伴有阻塞性肺炎、肺不张
中晚期:肺内球型肿块,有短细毛刺征,胸膜凹陷征。 分叶征:由于肿瘤边缘部分的瘤细胞生长率不一致→瘤内纤维组织增生收缩或不同生长方向受支 气管、血管阻挡所致,也可由多个致密结节融合而成。
a 支气管狭窄或阻塞 b 肺门肿块:突破支气管壁向腔外生长时,在肺门形成肿块,可伴肺门淋巴结肿大; 间接征象 a 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部分阻塞 b 阻塞性肺炎--分泌物引流不畅 c 肺不张--支气管完全阻塞
早期中央型肺癌影像 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延管壁浸润生长 间接征像为主
1. 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呼气相较好; 2. 阻塞性肺炎:早期最常见表现,反复同一部位出现 3. 阻塞性肺不张:息肉型易致,单独或合并阻塞性肺炎 4.阻塞性粘液嵌塞:远端粘液堵塞,呈棒状或分支状阴影; 直接征像关键 1. 支气管壁的局限性病变:CT 显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狭窄、
b 大叶性干酪性肺炎:为一个肺段或肺叶呈大片致密性实变,密度中心较高,边缘模糊 c 增殖性病变:呈斑点状阴影,边缘较清晰,排列成“梅花瓣”或“树芽”状阴影,为结核 病的典型表现 d 结核球:圆形、椭圆形阴影,边缘清晰,轮廓光滑,偶有分叶,密度较高,内部常见斑点、层 状或环状钙化。 结核球周围常见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称“ 卫星灶” e 结核性空洞: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内,见透亮区,空洞壁薄。
医学影像学中的断层扫描技术
医学影像学中的断层扫描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也实现了快速进步。
其中,断层扫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成为了医学界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断层扫描技术的原理、技术发展历程、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断层扫描技术的原理断层扫描技术是以X射线的吸收变化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对进行的计量化的检查,对患者体内不同部位的立体结构进行成像,属于无创伤检查技术。
具体而言,医生将患者放置在一个圆形的扫描器中,该扫描器能够以不同方向进行横向层次图像的成像,获得对人体组织及器官不同方向的影像切片。
通过数以千万计的图像切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确定患者的身体结构、器官功能和异常情况等。
二、断层扫描技术的技术发展历程断层扫描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最早的断层扫描技术是由英国的物理学家GodfreyHounsfield开发的。
他利用成像原理和体谱法,创造了一种在临床上可以应用的断层扫描技术。
这个技术到1972年被应用在人类医学诊断的真实情况下,而Hounsfield也因此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医学奖。
从那时起,断层扫描技术就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到了大量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计算能力的进步使得断层扫描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磁共振成像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多普勒成像技术等的逐渐普及以及成像分辨率的不断提高,断层扫描技术也得到了深入改进和完善。
三、断层扫描技术的应用领域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在临床检查中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这项技术已成为不同医疗领域中的基础调查技术,包括神经学、骨科、脑外科、慢性疾病诊断、儿科、眼科和口腔领域等。
下面是具体的一些应用领域。
1. 神经学神经学是断层扫描技术的最早应用领域之一。
利用该技术对神经系统进行成像诊断,医生可以更准确地检测神经和毛细血管的结构,进而对神经障碍的诊断进行辅助。
2. 骨科断层扫描技术的另一大应用领域是骨科。
例如人体的颈椎、腰椎、肘关节、膝盖、肘骨、手腕和踝关节等关节都可以通过断层扫描技术进行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脑的血液供应系统,在颅内主要的分支分布。
答:脑的动脉来自左、右颈内动脉和左、右椎动脉,且在脑底部吻合成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主要分支有:(1)颈内动脉主要有:眼A 、大脑前A、大脑中A、脉络丛前A、后交通A
(2)椎-基底A主要有:a,大脑后A、脑膜支、脊髓前后A、延髓A、小脑下后A 。
b,小脑下前A、迷路A、脑桥A、小脑上A。
c,颞下前A、颞下中A、颞下后A、距状沟A、顶枕A
(3)大脑动脉环主要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A、颈内A、后交通A、大脑后A吻合而成。
大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分为浅、深静脉俩种:(1)大脑浅静脉主要有:大脑上V、大脑中V、大脑下V、三者吻合成网分别注入上矢状窦、海绵窦和横窦(2)大脑深静脉收集基底核区、深部髓质和脑室旁的静脉血,注入直窦。
二、鞍上池在横断层的形态,其内部有何结构,各角和什么结构相交通。
答:六角形:前角与大脑纵裂池相通,俩个前外侧角与大脑外侧窝池相通,俩个后外侧角与环池相通,后角通向脚间池。
内有:视交叉或视束、颈内A、漏斗或垂体柄、乳头体、动眼N和大脑后A水平段。
五角形:前角与大脑纵裂池相通,俩个前外侧角与大脑外侧窝池相通,俩个后外侧角与环池相通。
内有:视交叉、颈内动脉、垂体柄、鞍背和基底动脉末端。
四角形:前角与大脑纵裂池相通,俩个前侧角与大脑外侧窝池相通,后角通向脚间池。
内有:视交叉和视束、漏斗、乳头体。
三、肺的分叶和分段。
答:1,右肺分为上、中、下3叶,共有10个段
上叶:尖段、后段、前段中叶:外侧段、内侧段下叶:上段、内侧底段、前底段、外侧底段、后底段
2,左肺分上、下2个叶,共8个段
上叶:尖后段、前段、上舌段、下舌段下叶:上段、内前底段、外侧底段、后底段
四、肝脏的分叶和分段,各个叶和段之间的裂的名称和位置
答:肝脏根据Couinaud肝段划分法分为五叶八段。
左半肝:尾状叶(段Ⅰ)左外叶:上段(段Ⅱ)下段(段Ⅲ)左内叶(段Ⅳ)
右半肝:右前叶:下段(段Ⅴ)上段(段Ⅷ)右后叶:下段(段Ⅵ)上段(段Ⅶ)
①正中裂:在肝膈面相当于从胆囊切迹中点至第二肝门下腔静脉左前缘的连线,该线略弯向右侧,其脏面相当于自胆囊窝中线经尾状叶至第二肝门下腔静脉左缘的连线。
将肝脏分为左右半肝。
②左叶间裂:在肝膈面为镰状韧带左侧1cm处和下腔静脉左前缘的连线;于脏面为肝圆韧带裂和静脉韧带裂这俩个天然标志。
将左半肝分为左内叶和左外叶。
③左段间裂:在肝膈面自下腔静脉左缘,向外至肝左缘的中、上三分之一交界处,转向脏面,止于肝圆韧带裂的上端。
将左外叶分为上段与下段。
④右叶间裂:在肝膈面,相当于从下腔静脉右缘引弧形线至肝的右下角与胆囊切迹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转至脏面,连于肝门右切迹。
将右半肝分为右前叶和右后叶。
⑤右段间裂:在肝膈面为正中裂中点与肝右缘中点的连线,转至脏面连于肝门右切迹。
将右半肝分为平面上方的前上段和后上段,平面下方的前下段和后下段。
⑥背裂:位于尾状叶前方,上起第二肝门的下缘,下至第一肝门后缘。
分隔尾状叶与前方的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
五、胰腺的CT、MRI表现,胰腺的周边结构。
答:CT横断面影像上胰腺呈带状,实质密度较均匀,CT值低于肝脏,与脾的CT值接近。
增强时呈均一强化,且强化时间早于肝实质。
在SE序列,胰腺T1WI 表现为均匀的中等信号,T2WI表现信号明显低于脾。
胰腺周围有脂肪包围,边缘多清晰可见,其前方紧挨着肠系膜上静脉,而与脾静脉和肠上动脉之间有脂肪间隙。
外侧为十二指肠降段,下方为十二指肠水平段,脾动脉沿胰尾后缘上行。
六、腹膜后(肾旁)间隙的划分,各间隙的内容物。
答:腹膜后间隙以肾筋膜为中心分为三个间隙,即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
(1)肾旁前间隙:位于腹后壁腹膜与肾前筋膜和侧椎筋膜之间。
内有:胰、十二指肠、升降结肠等。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
内有:肾上腺、肾、肾血管、输尿管和肾脂肪囊等。
(3)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侧椎筋膜与腹内筋膜之间。
内有肾旁脂体,而无任何器官。
七、前列腺的带区解剖现代概念。
答:前列腺:腺性组织:内腺(尿道周围腺、移行区)外腺(中央区、周缘区)非性腺组织:前纤维肌肉基质区
八、椎间盘向侧后方及正后方突出会分别推压哪些结构?
答:正后方:后纵韧带,硬膜囊,脊髓,椎内静脉丛前部。
侧后方:硬膜囊,神经根,椎静脉椎间支。
九、小脑幕在横断面上的形态及整体认识?如何区别幕上和幕下结构?
答:小脑幕在窦汇以上层面呈“Y”字形;在窦汇层面呈“V”字形或“M”形;在胼胝体压部层面呈“高脚杯”形;在窦汇以下层面呈“八”字形;前与四叠体相连,后连于大脑镰。
内侧为小脑半球,外侧为颞叶。
区别:①位置上:位于四叠体和小脑幕之间的闹组织为幕下结构,而小脑幕外侧为幕上结构
②形态上:呈沟回状的闹组织为幕上结构,呈羽毛状的闹组织为幕下结构。
十、肝门的定义,及三个肝门。
答:肝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3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第二肝门:是指肝腔静脉沟上份肝左、中间、右静脉出肝处,多出现于第10胸椎椎体上份水平。
第三肝门:有若干条肝静脉系统的小静脉,在静脉沟的下段内汇入下腔静脉,该处称第三肝门。
十一、纵隔间隙及内容物。
答:①胸骨后间隙: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胸廓内血管及其周围小淋巴结。
②血管前间隙:脂肪、左头臂静脉、胸腺及淋巴结
③气管前间隙:脂肪、淋巴结、好发肿大
④主动脉肺动脉窗:脂肪、淋巴结、动脉韧带、喉返神经
⑤隆嵴下间隙:此区有3-5个淋巴结,CT图像上紧在百分之十人中见到一个淋巴结。
内有隆嵴下淋巴结,百分之百出现
⑥气管后间隙和后纵隔间隙:食管和奇静脉、脂肪、疏松结缔组织
⑦膈脚后间隙:食管、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淋巴结、椎外丛和脂肪
十二、肺门断层解剖的一般特点?
答:(1)肺门上界为气管隆嵴,下界为肺静脉,呈现在4-6个断层中,在横断面上可清晰观察肺门各结构的前后、左右关系。
(2)肺叶、肺段支气管变异较少,大多数在CT图像上易辨认,肺动脉的分支与其伴行,故支气管可作为辨认肺门结构的标志。
(3)在俩侧上叶支气管、右肺中间支气管等层面,后肺门区无血管成分,大支气管后壁直接与肺相邻,故在CT图像上能清晰显示。
(4)各层面见到的肺门边缘主要由大的肺血管构成,比较恒定
(5)肺静脉变异较多,且不与支气管伴行,辨认相对较难。
(6)各底段静脉相对同名支气管呈中心性分布,而同名动脉呈周围性分布(7)在CT图像上,追踪观察段级支气管、动脉和静脉时,由于支气管内充满气体,向其远端追踪很短的长度就难以识别,而段动脉和静脉中含有血液,密度高,能向其远侧追踪相当长的距离。
十三、胆管胆囊的大小和胆囊壁的正常厚度。
答:胆总管:长4-8cm,直径0.6-0.8cm
胆囊:长8-12cm,宽3-5cm,容量40-60ml,壁厚1-2mm(<=3mm)
胆囊管:长3-4cm,直径0.2-0.3cm
十四、肾上腺的位置、大小、形态。
答:位置:肾上腺分别位于俩肾的上内方,与肾共同被包裹在肾筋膜内,横断面上位于T10/11-L1之间,右位于下腔静脉与膈角间,左位于膈角内侧。
大小:左:男性重7.17g,女性重7.20g。
右:男性重7.11g,女性重6.86g。
形态:左肾上腺近似半月形;右肾上腺近似三角形。
可分单肢型,双肢型,三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