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工作关键岗位制衡机制
7工作机制控制建设—权力制衡机制
内部控制工作机制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实行有效分离;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机制。
一、经济活动决策、执行、监督实行有效分离。
进行经济活动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既要服从“九定方案”规定要求,在现有编制内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设计,又要从单位经济活动特点出发,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机制侧重点为:(一)过程分离:决策(授权审批)、执行、监督过程分离。
(二)岗位分离: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决策与监督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财产保管与清查稽核等岗位相分离。
二、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
单位重大经济事项实行班子集体决策制度,防范“一言堂”或者“一支笔”造成的决策风险和腐败风险。
(一)重大经济业务事项内容纳入本制度的重大经济事项包括:1.年度财务预算、决算;2.超过一千元的支出;3.经济分配方案,主要是指职工劳保、奖金及福利待遇分配等;4.非正常经济(资产)损失的处置;5.对外捐赠资金、资产;6.单位基本建设投资;7.资金筹集等其他经济业务重大事项。
(二)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原则1.科学、依法、民主、集体决策的原则。
重大事项必须集体讨论后按规定程序报批,坚决禁止校长独断专行的决策行为。
2.专家咨询和评估的原则。
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必须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
3.公示原则。
坚持政务公开、透明特别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决策,必须进行公示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
4.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
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参与决策有关人员在集体讨论时应明确个人意见(同意、反对、弃权)。
5.财务室充分论证的原则。
财务人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从单位预算资金的安排情况、自有资金状况、资金筹措能力、财务和预算制度等方面对有关重大经济事项的可行性提出意见和建议,对重大经济事项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及预算安排进行审核。
(三)集体决策的程序集体决策采取校长会、教代会的形式,由校长负责主持,财务负责人参加,必要时有关负责人列席参加(会议列席人员由校长确定)。
内控管理制度
内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公司资产安全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促进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各子公司及全体员工。
各部门应严格执行本制度,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第三条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涵盖公司的各项业务活动和管理流程,确保无死角、无漏洞。
2. 重要性原则:针对重要业务、高风险领域和关键控制环节,应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
3.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4.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二章内部控制组织架构与职责第四条公司应设立内部控制委员会,负责全面领导公司的内部控制工作。
内部控制委员会下设内部控制办公室,负责内部控制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内部控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1. 审定公司内部控制政策和目标;2. 审议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案;3. 监督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4. 协调解决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内部控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包括:1. 制定和修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2. 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培训和宣传工作;3. 监督各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4. 定期组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工作;5. 向内部控制委员会报告内部控制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内部控制内容与方法第七条公司应建立涵盖财务、人力资源、采购、销售、研发等各个方面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第八条内部控制应采用以下方法:1.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通过合理设置岗位和职责,确保不相容职务之间的分离和制衡。
2. 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和审批权限,规范审批流程。
3. 会计系统控制: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和核算流程,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一、针对人员的控制。
(1)职责分离。
职责分离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于企业的一切交易或事项都应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地划分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2)工作流程。
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使每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地相互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对每一个岗位设计工作流程图的办法,在工作流程图中明确规定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以及正确进行工作的结果等。
(3)票据与记录控制。
实行票据保管、收款与会计记录人员的岗位分离;对所有票据进行预先编号,所有作废的票据都要妥善保存,对已经使用的票据由会计人员进行定期消号,并及时与票据保管人员进行核对,以防止交易漏记或重复记录现象,保证全部收入、结算款项等能够及时准确入账。
(4)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
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主要是指限制接近资产和接近重要记录,以保证资产和记录的安全。
保护资产和记录安全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实物和技术防护措施。
在采取电算化核算的情况下,每个岗位只能使用自己设置的密码接触由自己负责的数据,复核岗位只能进行数据查询和复核,而不能具备修改已经形成数据记录的权限。
二、针对信息系统的控制活动。
在信息系统的日常使用中,信息系统产生的舞弊现象比手工操作更具隐蔽性,因而对信息系统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具体应通过采取权限控制、数据录入输出控制、手工凭证的控制等方式,各个岗位应通过设置密码口令来防止别人越权使用自己的权限,没有权限的人绝不允许对数据进行查阅或修改。
三、加强企业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査。
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
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
浅析《内部管理控制》中有关制衡性原则
受到利益团体的主导, 所以, 必须经过一个漫长极其艰难的历 行决策或者擅 自 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其次 , 贯彻制衡性 原则要
囵 中国 农业会计21・1 01 0
论
坛
从企业机构设 置及权责分配 出发 , 贯彻在企业 的机构设 置及权 证分配 的方方 面面 。企业在设计 内部控制 系统时 , 应先 明确哪 些 岗位 和职务 是相互不相容 的, 如不相容 的职务有会计记 录与 财产保管 、 业务办理与会计 记录、 业务 办理 与稽 核检查 、 授权 和 批准 与业 务处理 、 权批准与 监督检查 等 , 授 对规定 中各个机 构
21世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还要协调内部资源如何有效的运用企业内部资源的协调性直接影响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故此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及发展就目前形式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还相当脆弱主要是内部控制制衡原则不能有效实施有些企业缺乏制衡机制对管理系统的控制力度不够而且企业内部利益团体占主导权利无法实现理想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何有效的实施制衡性成为企业管理内部控制的关键所在
论
坛
浅 《 部管 控 》 有关 性 i 析 内 理 制 中 制衡 原i l 丑
爻 { 玄 篝
于企业 内 管理控制原 则来说 ,制衡性原 则是非 常重要 部
程:
/ - 的原则之一 , 、 j 是否掌握好这个原则, 将直接影响到内 部控
制工作的整体开展。在许 多实践 中, 由于制衡性 不当存在严 重
分工与职务 的不 同, 将董事会 与经理层 、 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 ,
独立董事 的推选 由董事会完成 , 而监事的人选 可通 过监 事会 完 成, 从而发挥各权利相互监督 、 相互制约 、 相互牵制 的功 能。为 使企业 的内部控制沿着健康 的方 向发展 , 在内控制度建设中董 事会应贯彻制衡性原则 。尤其是 “ 三重一 大” 事项 时, 有决 策 所 的拍案不可凌驾 于内控制度之上 , 不可享有超越 内控制的特 更 权 。应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 任何个人 不得单独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解
(三)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4、评估结果的应用
评估工作完成后,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应当做好汇总、整理和分 析工作,必须形成书面报告,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 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组织情况 发现的风险因素 风险分析 应对风险的措施建议
(四)风险评估的范围 两个层面
1、单位层面风险评估应当重点关注的方面 ----规范第10条规定
一是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 二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 三实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四、如何建立和实施单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试行较好单位的经验
单位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开展内控 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比较健全,岗位职责明确,并
形成工作合力 制度建设比较完备,注重构建一系列相互配合、相
(八)第7种方法:单据控制
假发票问题
国家审计署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报告显示: 在56个中央部门已报销的近3万张可疑发票中,有5170张为假发票, 列支金额1.4亿元
8个部门本级和34个所属单位在无真实经济业务情况下,利用“假发票”套 取资金9784万元,主要用于发放职工集体福利
票据通常是指单位发生经济行为在报销环节使用的 外部凭证,证实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及其金额
(八)第7种方法:单据控制
一是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 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 涉及的表单和票据----单据制度化
二是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 保管单据----使用和管理规范化
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 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等6项业务
内部控制的机制
静态
制度安排:是内部管理系统,包括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落 实制度所需的控制措施和程序
银行重要岗位的内部控制要求
银行重要岗位的内部控制要求
银行重要岗位的内部控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职责分离:重要岗位的职责应该明确划分,避免职责重叠和冲突。
同时,不同岗位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机制,以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2. 授权审批:银行重要岗位的工作应该按照规定的授权审批程序进行,确保各项业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对于重要的决策和业务活动,应该进行集体决策或者上报高层领导审批。
3. 内部审计: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对重要岗位的工作进行定期审计和监督。
内部审计应该独立于业务部门,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 信息安全:银行重要岗位涉及到大量的客户信息和业务数据,因此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银行应该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保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5. 人员选拔和培训:银行应该选拔具有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的人员担任重要岗位,并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其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
公司内控制度制定与执行
公司内控制度制定与执行的一些关键步骤和要素如下:1.明确目标与原则:首先,要明确内控制度的目标,如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保护公司资产、提高运营效率等。
同时,确定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如风险为本、完整性与制衡性、合规性等。
2.组织架构与职责分配:合理设置公司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确保权责清晰、分工明确。
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风险评估与管理:定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建立风险报告制度,确保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公司面临的风险状况。
4.流程规范与操作指南:针对各项业务和流程,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规范,明确业务处理流程、审批权限、责任追究等内容。
同时,加强流程的执行与监督,确保各项规定得到有效遵守。
5.内部审计与监督: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或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定期进行内部审计,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6.持续改进与优化:根据业务发展和环境变化,持续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定期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相关制度,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
7.培训与宣传: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和执行力。
确保员工了解并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
8.沟通与协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信息畅通、协同高效。
定期召开内部控制会议,分享经验和教训,共同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9.责任追究与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和奖惩机制,对于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和表彰。
通过奖惩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
10.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ERP系统、OA系统等,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标准化管理。
同时,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防止信息泄露和非法入侵。
11.外部审计与监管:定期接受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检查和指导。
内部控制的五个原则与五大要素
内部控制的五个原则与五大要素每个企业都会遇到内控问题,这个问题永远都不会过时,你要自己对照一下,这个企业是否做到,是否存在重大和重要的缺陷。
内部控制原则内部控制原则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基本指针。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5项原则,即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空白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重要性原则的应用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所处行业环境和经营特点,从业务事项的性质和涉及金额两方面来考虑是否及如何实行重点控制。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制衡性原则要求企业完成某项工作必须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同时,还要求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
适应性原则要求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具有前瞻性,适时地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须统筹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比。
对成本效益原则的判断需要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尽管某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可能会避免整个企业面临更大损失,此时仍应实施相应控制。
内部控制要素借鉴C O S O(C o m m i t t e e o f S p o n s o r i n g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o f t h e T r e a d w a y C o m m i s s i o n,全美反欺诈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92年颁布了《內部控制—整体框架》,提出了五要素的观点。
内控管理制度
内控管理制度(1)考核各岗位人员一、总则第一条为创建安全文明的生产和办公环境,做好各类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维护公司财产安全,客观,真实,公平地评价保安人员的工作绩效,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本管理规定适用于本部工厂保安人员。
二、考评细则第三条上班迟到10分钟以内,每次扣罚2分;超过10分钟,每次扣罚3分;超过30分钟作旷工处理,每次扣罚5分,值班时间无人每次扣5分。
第四条上班时间内未经批准早退或脱岗者,每次扣罚5分;无故不上班,每次扣罚10分。
第五条严禁上班时间喝酒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每次扣3分。
第六条遗失保安装备者,每次扣罚2分,并按原价赔偿。
第七条工作时要礼貌待人,因态度不好或不周受到投拆,影响公司形象、集体利益,每次扣罚3分。
第八条违反厂规厂纪每次扣罚3分,另按厂纪厂规处理。
第九条违反治安管理条理,影响公司形象、集体利益,每次扣5分,情节严重的开除出厂。
第十条因工作失职致使公司财产受到损失500元以内,扣罚5分;500元以上扣罚10至20分,并赔偿损失。
第十一条严禁利用公司电话办私事,打长途电话,每次扣罚3分。
第十二条工作中徇私枉法,执法不公的每次扣罚5分。
第十三条乱用对讲机及损坏对讲机者,每次扣罚2分,并按原价赔偿。
第十四条严禁乱拿别人物品或翻看别人资料,公物私用,每次扣罚5分。
第十五条在工作中,受到外界表扬者每次奖励3分。
第十六条在工作中查获场内案件者奖励5分,重大案件奖励5~10分。
第十七条对外协厂管理处理妥当,公正执法,按罚款数目的5%进行奖励。
第十八条在集团后勤工作上获奖者或工作中有创新者每次奖励3分。
第十九条表现突出,认真负责,积极上进,有功于集体奖励3分。
第二十条在工作当中有检举舞弊及包庇行为者,秉公办事每次奖励5分。
第二十一条及时发现重大火警并处理得当一次奖10分,并上报管理部奖励。
三、考核程序第二十二条保安组组长负责对保安人员进行日常工作考核,并于每月5日前将考核结果上报到管理部行政后勤主管,由行政后勤主管负责审核。
内控 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
内控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内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组织管理中的一项关键战略工具。
内控是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风险,提高效率、效益的一种管理方法。
内控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帮助组织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确保组织健康、良性发展。
内控相互制衡是指在组织内部,各部门、各岗位都设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实现内控的全面覆盖和有效运行。
通过内部制度和程序的设立,明确工作分工、职责权限,确保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互相约束和相互制约,防止权力过度集中、滥用,减少内部不当行为的发生。
只有通过内控相互制衡,组织才能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保证组织内部的健康运转。
内控相互监督则是指通过内部审计、监察、合规等部门对各部门和各个层级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内控相互监督能够有效弥补内部监督不足、约束不力的问题,确保组织内部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通过相互监督,可以全面了解组织内部的运作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提高管理水平和绩效。
内控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和流程。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和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内控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基础。
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程序,明确工作流程和职责权限,保证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合作,避免工作出现漏洞和差错。
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
在组织管理中,内部沟通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只有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各部门之间才能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确保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
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和合作机制,可以有效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整体绩效。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为了保证内控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的有效实施,组织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对内部员工根据其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内控 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
内控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内控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合规经营和风险管控。
内控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和程序,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风险的及时应对和决策的科学性。
本文将探讨内控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的意义、组成和实施方法。
内控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的意义在于保障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导致资源浪费、欺诈行为和决策失误。
通过建立内控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实现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风险,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内控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内部监控、内部审计、内部稽核和内部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
内部监控是指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程序和规范化的流程,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员工遵守规章制度。
内部审计是指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核,保证其真实性和合规性。
内部稽核是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审查,评估其有效性。
内部风险管理是指对企业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处理,确保企业风险的可控性和可预测性。
内控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的实施方法包括规范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员工意识和培训水平等几个方面。
规范制度建设是指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和程序,包括内部控制标准、内部监控标准和内部审计标准等,确保企业的内控工作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
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企业信息的高效管理和实时监控,提高内控的精细化和自动化水平。
提高员工意识和培训水平是指通过开展内控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员工的内控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应对风险和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示例:内控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其作用在于针对企业内部的各种风险和问题进行预防和解决。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设计与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设计与执行在我们国家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内控制度可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能保证单位的经济效益,还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那么,如何设计和执行一个有效的内控制度呢?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我们要明确内控制度的设计原则。
一是全面性,内控制度要覆盖单位的各项业务,确保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二是重要性,对于单位的关键业务和重要环节,要制定更为严格的内控措施;三是制衡性,通过设置不同的职责和权限,实现各部门和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四是适应性,内控制度要根据单位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我们来看看内控制度的设计内容。
是组织结构设计,要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是制度设计,制定各项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和管理办法,让员工有章可循。
再来是风险评估设计,通过对单位的内部和外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确保单位的安全稳定。
是信息与沟通设计,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机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内控制度的评价与反馈。
通过定期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
同时,要积极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内控制度,使其更加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设计与执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面考虑、精心设计、严格执行。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行。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就像是单位的免疫系统,必不可少,而且要时刻保持高效运转。
设计的时候,得心里有数,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制度得细,细到每一步操作,让人一目了然。
执行的时候,可不能打折扣,人人有责,个个尽心。
制度设计,得抓住核心,关键岗位得严把关,风险控制得前置。
组织结构,清晰明了,人人知道自己的职责边界。
制度流程,图表化,操作起来不迷糊。
风险评估,得定期做,防止老问题复发,新问题出现。
内部控制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内部控制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及取得的成效我单位在内控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紧密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以问题为导向,有效实现了权力制衡,使单位领导从源头上规避了经济责任风险.主要做法是:一、组建领导小组,作为内控抓手单位内控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作涉及到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内外监督等各项经济活动,需要内部各部门的协作和配合.我单位在工作中意识到单位领导重视是推动实施内控的关键.工作中与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结合,使单位领导树立起风险防控意识,为内控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成立了由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财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内部控制规范领导小组.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指出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落实内部控制的整改计划和措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二、构建内控机制,保障内控实施一建立了单位层面的内控运行制约机制.主要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内控管理职责分工,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关键岗位责任机制,关键人员资质能力,财务信息编报要求,信息技术应用要求,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二梳理了单位主要经济业务管理制度及流程.针对预决算管理、经费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模块,在规章制度方面,梳理制度文件,汇编成册.三通过信息化对制度和流程进行“固化”. 要保障内控真正落地,信息化是实施内控的最重要手段.我单位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将内控理念嵌入信息系统中,将制度和流程进行“固化”并达到常态化,真正实现从“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转变.内控规范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且具有相当难度和专业性的工作,单位自身开展内控建设缺乏精力和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手段,很难保证内控建设的效率和效果.下一步管理中将自我纠正、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确保内控规范实施取得良好效果.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现状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内部控制规范适用范围虽然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内,但主要在企业单位实行,却没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度详细解释,而且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1、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2、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3、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内审机构大多与会计部门平行,依附于执行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4、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5、内部控制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影响比较大.下一步内控实施工作计划第一、继续按照内部控制实施工作方案稳步推进,按计划目标完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整改与测评、项目总结与报告等各阶段内控实施工作任务,确保内控实施与评价工作平稳、有序、顺利进行,保证内控管理工作机制得以长效运行.第二、深入贯彻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将制定完善的相关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有助于单位的进一步治理,更有效的实现发展战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夯实发展基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第三、进一步加强全员学习、培训,共同参与.通过加强宣传、培训等方式,促进各部门、各级员工深刻领悟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要求,更新管理理念、掌握内控方法,在全单位形成“人人学内控、人人讲内控、个个受约束”的良好气氛,促使本单位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对当前内部控制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内部控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本单位目前仍缺乏相关的专门人才从事此项工作的制度建设与具体落实,希望上级部门能多组织一些培训,树立几个内控工作示范单位,让我们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领导的重视是内控工作不可或缺的保障,建议上级部门能组织更高层级的领导宣讲与培训,让单位负责人带领相关科室的领导,指导我们财务人员共同参与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让内控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论内部控制中的制衡性原则
论内部控制中的制衡性原则作者:宋新军来源:《财会学习》 2018年第16期摘要:制衡性原则是内部控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则。
如果不能运用好这个原则,内部控制的工作就难以展开。
认真遵循制衡性原则,在关键业务中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确保内审机构或人员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在企业组织架构、机构设置、职责分配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一、内部控制应重视制衡性原则企业在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应遵循以下五项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在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时,如果未能很好的考虑到制衡性原则,出现违规或舞弊的风险会较大。
二、企业内部控制中容易出现的制衡性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日趋完善。
但企业在运用制衡性原则时,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过度的制衡会降低企业的运营效率、影响企业的发展,但长期忽视制衡性原则,也会带来很大的舞弊与违规风险。
在讨论企业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时,我们需要考虑股权架构的设置方面。
股权架构的设置,直接影响公司权力的分配。
如果股权较为分散,且股东间各自为政和勾心斗角,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良好环境已不存在,此时的制衡已成为了内耗。
企业在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在运用制衡性原则方面经常会出现下列一些问题。
( 一) 不相容职务未实施严格分离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可以划分为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五个环节。
如果上述每一环节都有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从而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当某项经济业务活动的不相容职务未实施严格分离时,可能会造成该项业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违规或舞弊的风险。
( 二) 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相对的独立性1. 当企业利益与内部审计人员的利益一致时,审计作用会有所降低。
当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时,内审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往往对企业不正常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
完备的工作纪律、业务范围、岗位分离及制衡等内控管理制度
完备的工作纪律、业务范围、岗位分离及制
衡等内控管理制度
完备的工作纪律、业务范围、岗位分离及制衡等内控管理制度是
组织或企业为确保其正常运营和降低风险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
以下是这些制度的一些具体内容:
1. 工作纪律:规定员工在工作中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包括时
间管理、出勤纪律、保密纪律、行为规范等。
2. 业务范围:明确各个部门或员工的职责范围和权限,确保各
项业务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避免权力滥用和擅自处理他人范围内的
事务。
3. 岗位分离:通过将职责和权限分散到不同的岗位上,防止一
人独立控制和操作所有的业务流程,从而降低潜在的风险和错误发生
的可能性。
4. 制衡:建立相互制约的控制机制,确保不同部门或岗位之间
存在相互监督和制约的关系,以避免利益冲突、错误发生等问题。
这些内控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组织或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具有高
效性、透明度和合规性,并防止损失、欺诈、失职等行为的发生。
可
以帮助管理者监督员工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内部合规文化和信任。
公司内控制度规范
XXX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XXX公司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XXX公司(以下统称公司)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动态过程。
第四条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公司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制衡性原则、重要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
第六条公司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七条公司领导班子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公司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当充分发挥单位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公司可以根据本规范的要求和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置或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岗位,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第八条公司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
大额资金使用、大宗设备采购、基本建设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第九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决算编制和绩效评价、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印章管理、物资和固定资产的采购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债务管理、经济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
单位应当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公司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业务人员和部门负责人的轮岗制度。
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应当替代采取专项审计、部门互审等控制措施。
第十条公司应当综合考虑经济活动的规模、复杂程度和管理模式等因素,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配备能力和资质合格的业务人员。
岗位制衡机制弱化
岗位制衡机制弱化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风险实施的防范和管控措施。
内部控制既是行政事业单一项日常的管理活动,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的基础。
实施好内控规范,对于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规范财经秩序,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分别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入手,关注不同层面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综合运用科学的内部控制方法,贯穿议事决策、人力资源、岗位责任、单位文化、财务体系、信息技术以及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等各个方面,使单位形成决策科学、管理规范的工作氛围。
因此内部控制制度能将各项经济业务管控的关口前移,对违规和违法行为防患于未然,成本低,效益高,能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履职能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1、未制定系统的内控制度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总体上比较薄弱,根据韩东海、李根旺对河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调查问卷显示:5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所在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很差或者一般;在被问及内部控制弱化的原因时,5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建设不到位的现象,虽然涉及经济业务的管理规定很多,但由于每项规定的侧重点不同,工作中分块管理,制衡机制弱化。
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业务素质,没有跟上内部控制理念的发展,其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仍停留在原来简单的会计控制,不能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控制,没有深刻理解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理念,没有站在风险管控的高度去理解内部控制。
在平时的经济工作中,仍然以财务制度代替内控制度,缺少成文的内控制度。
仅凭着财务人员的经验,造成管理不严格、不到位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内部控制意识不强;没有科学的议事决策机制;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约束软化;对绩效重视不足,没有追踪问效机制;未开展以内部控制为主体的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内控 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
内控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内控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控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管理者保障企业利益的基础和前提。
而内控的有效性又取决于内控的相互制衡和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
内控的相互制衡是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内控体系。
在一个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是不同的,相互制衡可以有效避免某一个部门的权力过大、行为发生偏差。
通过内控的相互制衡,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保障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内控的相互监督是指企业内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约束,防止内部的腐败和不端行为的发生。
在一个企业中,如果不进行相互监督,就容易导致某些部门的行为不受任何约束,出现严重的内部问题。
通过内控的相互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内部的问题,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在实践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来实现内控的相互制衡和相互监督。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一个独立机构,主要负责对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和监督,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内部审计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防范各种风险,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
在实践中,企业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和风险意识,从而进一步强化内控的相互制衡和相互监督。
只有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员工都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内控体系的建设和维护,才能有效保障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内控的相互制衡和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内控的相互制衡和相互监督,才能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和挑战,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内控的建设和完善,不断强化内控的相互制衡和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篇示例:内控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防范风险、保护利益、提升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单位关键岗位制衡机制
一、关键岗位控制范围、目标及责任
关键岗位是在指观测国家法规政策、市县单位受托责任目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职位。
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行政执法、内部审计、监督等岗位和财务会计等重要领域。
(一)相关制度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纪委《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
(二)内控内容
1.关键岗位识别确认控制:要识别确定XX的关键岗并予以公布。
2.关键岗位全责配置控制:要确定关键岗位的职责与权限,防止职责不清。
3.关键岗位任职要求控制:要明确关键岗位任职者必备的条件及素质要求。
4.关键岗位职责分离控制:不相容岗位要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相互监督。
5.关键岗位轮岗机制控制:实行关键岗位轮换制度、或强化专项审计监督。
6.关键岗位廉洁从政控制:做好用权风险评估及应对,
提升防腐倡廉能力。
7.关键岗位说明书。
说明岗位名称、任职要求及条件、岗位责任、目标与权力、岗位之间关系,岗位固有风险,工作检查与考核等。
(三)控制目标
1.梳理确定关键岗位,确保被控责权有效运行;
2.确保不相容职责(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衡;
3.确保关键岗位任职条件符合制度要求;
4.确保有效防范关键岗位舞弊和腐败;
5.确保已发执政,有效实施相关法规;
6.提升关键岗位人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二、职责分工
1.主管领导。
负责对单位关键岗位确定、关键岗位职责、目标任务及人员配置等审批;负责对单位关键岗位确定、任职条件及目标任务审核、关键岗位人员配置(招收、轮换、退出)、业务培训、人事政策等。
2.办公室。
负责本部门的关键岗位、任职条件要求、人员配置、职责分工、胜任能力、业务能力提升、执业状况、轮岗安排、廉洁从政、岗位固有风险以及绩效考评等。
负责对关键岗位人员配置、不相容职责分离、岗位轮换、人员培训、廉政风险防控、关键岗位风险控制等实施状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三、关键岗位识别控制
关键岗位识别控制流程:
XXXXX
2022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