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黄颡鱼血细胞数量、大小及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

合集下载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贴士:黄颡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一、出血性水肿病1、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

当水温在25~30℃时,一经出现该病,则明显形成病鱼的大批死亡现象。

该病在黄颡鱼养殖中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3、防治方法:①捞出病情严重的黄颡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重池与原池用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0.2公斤/亩·米,每天1次,连续3天。

②在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1、症状: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

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粘液,血脓充塞肠管。

严重时更有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

2、流行情况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3、治疗方法:①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以下均同),然后全池遍洒,用量为0.7公斤/亩·米。

②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用量为0.35公斤/亩·米。

③全池遍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用量为1.35公斤/亩·米。

三、车轮虫1、症状: 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独游,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

天气多变慎防黄颡鱼一点红”

天气多变慎防黄颡鱼一点红”

天气多变慎防黄颡鱼一点红”今年5-6月以来,黄颡鱼每年例牌病害"一点红'病如期现身,发病率极高,加上不稳定天气因素的影响,病害发生情况比去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养殖户烦不胜烦。

6月26日,记者来到新会沙堆的一黄颡鱼养殖塘,只见鱼塘下风处和塘边的水面上飘着一层白花花的黄颡鱼死苗,规格多在3公分左右,大的有5公分,估计都是在两三天内死亡的。

站在投料台处,水面上还不时有或挣扎、或定住不动的濒死鱼苗从上风处飘来,大约一分钟时间,记者就捞到了近十条这样的鱼苗。

"得了一点红病,已经死了七八成',塘主老陆对此无可奈何。

黄颡鱼"一点红'病又叫"裂头病'、"爆头病'、"红头病'(均为民间叫法)。

资料显示,该病在25-28℃发生较严重,6-8月为发病高峰期,9-10月也有发生;从苗种到成鱼均有发生,1-3两的鱼种发病较多,一般情况下死亡速度并不快,但病程比较长,短的几天、长的可达20天至一个月以上,累计死亡率比较高。

在鱼苗阶段,3公分左右的鱼苗易发此病,主要表现为头顶一点红(充血症状),有的鳍条、下颌充血、瘦身,白天可见病苗在水面打转,活力差,多数没有发展到"裂头'阶段就已死亡。

而较大规格的病鱼也同样多数表现为头部红肿,有的头顶向上隆起形成脓包、头部皮肤溃烂,直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的空洞,发病较重的鱼甚至出现鱼鳍发红、内脏有少量腹水的症状,病鱼体色暗淡。

该病的发生多伴随其他疾病发生,最常见的是败血症发生后易出现裂头病。

利洋水产医院广佛总店店长陈保立在《黄颡鱼"裂头病'病因调查》研究论文中指出,头部"裂开'是"裂头'病的主要特征,"裂头'是发病的末期症状,但并不是发生"裂头'病的黄颡鱼都会出现"裂头'症状,有些在未"裂头'之前便死亡。

养好黄颡鱼关键在防病

养好黄颡鱼关键在防病

养好黄颡鱼关键在防病养殖好黄颡鱼,重点工作在于抓好黄颡鱼的病虫害防治。

从苗种投放到成鱼捕捞,都要精心管理。

一、冬季准备要充分1.清塘培水。

每年冬天,鱼种经并塘或成鱼出池后,排干池水,清理塘底污泥和修整塘基,让池塘暴晒龟裂,这样可以加速土壤风化,并达到控制和消灭病虫害的目的;同时便于清除池塘边杂草,减少寄生虫和水生昆虫对鱼种的侵害。

每亩用生石灰755千克~150千克和晶体敌百虫1千克~1.5千克全池泼洒消毒,彻底杀灭病原生物。

消毒5天~7天后注入新水,每亩施腐熟的粪肥200千克培水,过7天~10天当池中出现大量浮游生物时即可放苗。

2.漂白粉清塘。

一般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其用量为15千克/亩。

先将漂白粉加水溶化后,全池遍洒,一般下药后经4天~5天药力完全消失,即可放鱼。

二、苗种投放看市场大规格商品黄颡鱼受市场欢迎,因此应投放30克/尾左右的大规格鱼种进行成鱼饲养。

鱼种的放养量可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饲料供应和鱼种规格等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每亩可投放30克/尾的黄颡鱼种1500尾左右,并可搭配50克/尾的花白鲢200尾左右。

所放鱼种应要求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体质健壮,入池前需用5%食盐水浸洗10分钟。

黄颡鱼种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投放,搭配的花白鲢鱼要在黄颡鱼入池半月之后再投放,以利于黄颡鱼的生长。

三、健康喂养抓要点1.饵料配制。

天然水域的黄颡鱼的食物主要是小虾、鱼及鱼卵和部分水生昆虫、水生植物等,因此进行人工养殖可采用鲜活的动物性饵料饲养。

采用自制配合饵料进行驯化喂养,饵料采用鱼粉、肉骨粉、血粉、豆粕、菜粕、干鱼虫等与饲料添加剂进行配合而成,前期蛋白含量34%以上,脂肪4%;后期可用小杂鱼替代部分鱼粉,蛋白含量30%,脂肪6%即可。

投喂饵料必须新鲜无霉变、无酸败。

2.投饵驯化。

野生黄颡鱼喜昼伏夜出摄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5天~7天驯化,完全可以白天上饵料台摄食。

在苗种入池2天后采用人工投饵驯化,驯化时配以固定的投饵信号,进行定点、定时投饲训练。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方式,而水体温度作为其中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对鱼类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体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和相应的调节方法。

一、水体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水体温度是水产养殖中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鱼类的新陈代谢、食欲、免疫能力和生理活动等。

合适的水体温度可以提高鱼类的饲料转化率、促进其生长发育,而过高或过低的水体温度则会导致鱼类的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1. 高温环境的影响水体温度过高会导致鱼类代谢加快,消耗过多的能量,从而影响其正常生长。

此外,高温环境还会导致鱼类食欲减退,消化系统功能下降,从而影响其对饲料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同时,高温还会诱发鱼类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增加疾病发生的风险。

2. 低温环境的影响水体温度过低会导致鱼类的代谢减缓,影响其生长发育。

低温环境下,鱼类的食欲会降低,消耗的能量减少,从而影响鱼类的生长速度。

此外,低温环境还会降低鱼类的消化功能和吸收能力,影响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同时,低温还会影响鱼类的免疫功能,使其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增加疾病的风险。

二、水体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原因水体温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主要源于其对鱼类新陈代谢、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首先,水体温度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速率,高温环境加快鱼类代谢,消耗更多的能量,而低温环境则减缓鱼类代谢,消耗较少的能量,进而影响其生长速度。

其次,水体温度还会直接影响鱼类的消化功能和吸收能力,高温环境下消化功能下降,低温环境下消化功能减缓,从而影响鱼类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

最后,水体温度还会对鱼类的免疫功能造成影响,高温环境下免疫功能下降,低温环境下免疫功能减弱,鱼类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

三、调节水体温度的方法为了保证鱼类养殖的良好生长发育,合理调节水体温度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调节水体温度的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1. 温度调控系统在养殖池或箱中安装温度调控系统,通过控制加热器或制冷器的启停来调节水体温度。

如何有效防治黄颡鱼疾病?

如何有效防治黄颡鱼疾病?

如何有效防治黄颡鱼疾病?彭张华一、养殖背景6月份气温升高,黄颡鱼养殖进入生长旺季,投喂量逐渐增大,但6月多“白撞雨”天气,气温变化大,尤其降温下雨易引起返底、倒藻等不良现象。

市场调研发现,80%以上的塘口均有水质问题,其中以亚硝酸盐偏高(≥0.3mg/L)为主。

水质变化初期表现氨氮升高、鱼吃食速度变慢、采食量下降,如不注意及时调水、增加溶氧,则紧跟着亚硝酸升高、鱼体质下降,各种病害和寄生虫亦随之而来。

二、池塘常见的水质及病害问题1、水质问题——氨氮、亚硝酸盐高氨氮、亚盐的来源:养殖池塘水体中氮元素最主要的来源是饲料。

其存在形态主要可以分为5种:溶解游离态(N2)、氨(铵)态氮(TNH4—N)、硝酸态氮(NO3-—N)、亚硝酸态氮(NO2-—N),有机态氮(R—NH2,包括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及其分解产物)。

其相互转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

4种无机态氮(溶解游离态、氨态氮、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之间的转化主要通过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进行。

硝化细菌大部分为好氧菌,反应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反硝化细菌大部分为厌氧菌,可随时将硝酸态氮还原成亚硝酸态氮、分子氨。

因此,在池塘溶氧不足的情况下,反硝化作用要快于硝化作用,造成亚硝酸盐的积累而升高。

亚盐高的主要危害:(1)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将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载氧能力,导致鱼体出现生理性缺氧,黄颡鱼表现吃食不欢,鳃丝末端失血变白;(2)使小血管平滑肌松弛而导致血液淤积,黄颡鱼体表会有出血点,内脏亦有小出血点;(3)长期生活在亚硝酸盐高的水体环境中的水生动物容易出现生长速度缓慢、对病原的抵抗力不强、易患病等情况。

氨氮高的主要危害:(1)离子氨态氮(NH4+-N)一般对生物无害,而且能够被藻类直接吸收利用,但非离子氨态氮(NH3)渗入组织液,则对生物机体有毒害作用,尤其损害鳃组织。

长期氨氮过高,黄颡鱼表现摄食下降,鳃丝组织增生,生长速度减慢;(2)非离子氨态氮毒性与pH值关系密切,pH值越高,毒性越大。

温度对大黄鱼_Pseudosci_省略_cea_幼鱼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_阮成旭

温度对大黄鱼_Pseudosci_省略_cea_幼鱼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_阮成旭

mail: ruancx@ 126. com 作者简介: 阮成旭( 1979 - ) , 男, 讲师, 博士研究生. E* 通信作者. Email: zj99289@ yeah. net
第2 期
阮成旭等: 温度对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 幼鱼生长和养殖水质的影响
37
NO2 - N 含量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 每隔 7 d 于上午 10 : 00 取水样检测. 试验数据使用 SPSS 17. 0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 析, 若差异显著 ( P < 0. 05 ) , 则用 Duncan's 多重比 . 较进行分析 质量相对增加率( % ) = m2 - m1 ˑ 100 , m1 lnm2 - lnm1 , t2 - t1
b bΒιβλιοθήκη 初始体质量 / g 终末体质量 / g 1. 25 ʃ 0. 02 1. 26 ʃ 0. 01 1. 25 ʃ 0. 01 1. 25 ʃ 0. 01 1. 24 ʃ 0. 01 2. 10 ʃ 0. 08 2. 28 ʃ 0. 04 2. 48 ʃ 0. 05 2. 76 ʃ 0. 03 2. 78 ʃ 0. 05
饲料效率 / %
存活率 / %
44. 89 ʃ 1. 45 a 67. 27 ʃ 4. 97 a 44. 71 ʃ 0. 86 81. 18 ʃ 3. 14 48. 48 ʃ 0. 69 b 97. 62 ʃ 4. 42 c 50. 60 ʃ 1. 58 b 118. 40 ʃ 2. 15 d 55. 08 ʃ 1. 82 123. 31 ʃ 2. 70
在生长速率上随着水温的升高大黄鱼幼鱼的质量相对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都跟着升高且存在显著差异p05但温度为28和30黄鱼能量收支的研究认为随着温度升高虽然摄食量增加但由于代谢加快也造成大量食物未经消化就排出体外结合本研究温度对饲料效率的影响可以看出温度升高饲料效率也随之提高且存在显著差异p05但温度为2830的试验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5从这个结论可看出到达28后大黄鱼幼鱼的生长速率和饲料效率都达到最高但当温度升高到30时虽然摄食量达到最高但生长速率和饲料系数没有提高该趋势也反映在温度对其他鱼类生长的影响上因此可以看出适合大黄鱼幼鱼最适的生长温度应该在28左右

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及其管理方法

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及其管理方法

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及其管理方法水温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鱼类作为水生生物的重要代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温极为敏感。

本文将探讨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管理方法。

一、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1.影响代谢和消化:水温的升高会促进鱼类的代谢和消化功能,从而增加鱼类的食欲和摄食量,有利于生长。

相反地,过低的水温则会抑制代谢和消化功能,降低食欲和摄食量,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

2.影响鱼类的呼吸:水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鱼类的呼吸过程。

通常情况下,水温升高会导致水中溶解氧的减少,使鱼类呼吸困难。

此外,高温还会引起鱼类呼吸代谢的增加,使其需求溶氧量进一步增加。

反之,水温过低也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功能,加重其呼吸负担。

3.影响鱼类的免疫系统:水温对鱼类的免疫系统有直接的影响。

高温会削弱鱼类的免疫力,增加其患病的风险。

低温则会影响鱼类的免疫功能,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二、水温管理方法1. 温度控制系统:在养鱼过程中,建立合适的温度控制系统是保持水温稳定的关键。

可根据鱼类的喜温范围和生长需要,设置恒温设备,确保水温在适宜范围内波动较小。

2. 增加氧气供应:当水温升高时,水中溶解氧含量会降低,导致鱼类呼吸困难。

因此,应增加水中氧气供应,如设置增氧设备或增加水流等,以满足鱼类的呼吸需求。

3. 提供良好的水质:水质是影响鱼类健康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定期检测并维持水质的合理指标,如pH值、氨氮含量等,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 饲养适应性强的品种:在鱼类养殖中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对水温的变化更为耐受。

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水质特点,选择适应性强、耐温性好的鱼类品种。

5. 防范温度突变:突然的温度变化对鱼类生长有较大影响,应避免水温突变。

在换水、调整水温等操作时,需逐渐改变水温,避免鱼类受到伤害。

6. 饲养密度控制:合理控制鱼类的饲养密度,避免密度过高导致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7. 饲料管理:根据不同水温条件下鱼类的饲养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饲料管理。

保存温度对黄颡鱼肝组织总 RNA 质量的影响

保存温度对黄颡鱼肝组织总 RNA 质量的影响

保存温度对黄颡鱼肝组织总 RNA 质量的影响杨秀荣;王庆容;刘惠茹【摘要】以黄颡鱼肝脏为试验材料,用TRIzol法提取肝脏组织总RNA,将试验样品置于不同温度下保存,在1%琼脂糖凝胶中电泳检测RNA的质量。

结果显示:在低温没有密封储存的情况下,RNA保存较长时间,完整性好;-70℃下RNA可以保存8个月,-20℃下RNA可以保存4个月;在其他温度条件下,若密封保存,4℃下可保存2周,10℃下可保存4d以上,20℃下保存3d时条带清晰,保存4d时条带模糊,30℃下保存2.5d时条带变得模糊,到3d时全部降解,40℃下保存1 d条带清晰,保存2 d条带变得模糊,保存2.5 d时完全降解。

此外应注意的是,RNA如果暴露于空气中,5 h内所有试验组的RNA大多数降解。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11【总页数】3页(P258-260)【关键词】黄颡鱼;肝脏总RNA;保存温度;RNA完整性【作者】杨秀荣;王庆容;刘惠茹【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贵州遵义563002;遵义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贵州遵义563002;遵义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贵州遵义56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杨秀荣,王庆容,刘惠茹.保存温度对黄颡鱼肝组织总RNA质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1):258-260.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各项技术无论在医学方面还是生物学方面的各个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高质量的RNA则是其他后续试验的基础。

如Northern bolt及杂交分析、寡聚(dT)纤维素选择分离mRNA、cDNA文库的构建、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RT-PCR)、RNA 原位杂交、转基因材料鉴定、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等试验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RNA的质量[1],对于RNA的质量评价,完整性和均一性是其关键因素[2]。

瓦氏黄颡鱼血液生理指标与外周血细胞组成及显微结构

瓦氏黄颡鱼血液生理指标与外周血细胞组成及显微结构

d o i :1 0 . 1 6 0 3 6 / j . i s s n . 1 0 0 0 — 2 6 5 0 . 2 0 1 5 . 0 1 . 0 1 3
瓦 氏黄 颡 鱼 血 液 生 理指 标 与外 周 血 细胞 组成 及 显微 结构
铁 槐 茂 , 石 丹 , 银 龙 , 石 蓉 ,勾玉 晓 , 姜 俊 。
S i c h u a n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W e n j i a n g 6 1 1 1 3 0,S i c h u a n,C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 Ob j e c t i v e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b l o o d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i n d e x e s ,a n d c o n s t i t u t e a n d
细胞 、 血 栓 细胞 ; 白细 胞 分 类 计 数 表 明 血栓 细胞 数 目最 多 , 其 次 是 小 淋 巴细 胞 、 嗜 中性 粒 细胞 、 大 淋 巴细 胞 , 单 核 细 胞
数 目最 少 。
关 键 词 :瓦 氏 黄颡 鱼 ;外 周 血 ;生理 指 标 ;显 微 观 察 中图 分 类 号 : s 9 1 7 . 4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0 — 2 6 5 0 ( 2 0 1 5 ) O l 一 0 0 7 8 — 0 6
胞计数法 、 氰 化 高铁 血 红 蛋 白法和 浓度 梯 度 法分 别 测 定 其 血 液 生理 指 标 中 的血 细 胞 数 目、 血 红 蛋 白含 量 和 红 细胞 脆

黄颡鱼出血病治疗方案与预防措施

黄颡鱼出血病治疗方案与预防措施

黄颡鱼出血病治疗方案与预防措施出血病在黄颡鱼养殖中非常常见,特别是每年的5-9月为该病的高发期,无论是鱼苗还是成鱼都容易感染。

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50%左右,病鱼往往成急性发病来不及治疗,对鱼塘危害大,因此要以预防为主。

一、黄颡鱼出血病的发生条件1、发病时间:黄颡鱼出血病主要发生在每年4-5月的梅雨期和8-10月的高温期,其中5-6月和8-9月为高发期。

2、危害群体:鱼苗期主要是出血性水肿,规格3-5cm的鱼种容易患病,致死率很高;成鱼患病规格在0.1斤以上。

3、发病率:一般发病率在50%左右,死亡率在30%-60%。

4、发病水温、pH:水温在25℃以上,pH6.5-8。

二、黄颡鱼出血病的治疗方案鱼出血病的几个治疗方案,仅供大家参考。

方案1鱼血停用水充分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每1m3水体,0.05~0.06ml。

方案2用出血宁50g均匀拌入50kg饲料中制成药饵投喂,3天为一个疗程。

每天投喂一次,连续使用3-7天,达到疗效。

方案3:克毒先锋用水稀释300-500倍,全池均匀泼洒。

用克毒先锋160-200g/亩•米(0.25-0.30ppm)全池泼洒,连用2-3天。

方案4:菌克100用水稀释500-1000倍后,全池均匀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本品0.18-0.23ml(即每亩水体水深1米用本品120-150ml),每隔2-3天用一次,连用2-3次。

三、黄颡鱼出血病如何预防?1、完善消毒措施鱼种投放前要彻底清淤消毒,养殖过程中要定期用二氧化氯片剂或复合碘制剂等消毒水体。

2.合理搭配放养鱼种主养黄颡鱼除合理放养外,应适当搭配花白鲢以控制水质过肥。

3.加强水质调控尤其在养殖中后期,水位不能低于1.5米,以2米为好,要定期换注新水,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发病期间为避免应激应尽量减少注换水次数。

4.投喂新鲜饲料坚持“四定”投饲,杜绝投喂变质饲料,饲料粗蛋白高于42%为好。

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鱼类是水中生活的动物,在水温变化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水温对鱼类的生长发育、代谢、繁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1. 生长速度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较高的水温有助于提高鱼类的新陈代谢速率,促进其生长发育。

例如,热带鱼在较高水温下生长迅速,而温带鱼在较低水温下生长较快。

这是因为高温可以加速鱼类的食物消化吸收,增加鱼体的能量储备。

2. 饮食需求水温对鱼类的饮食需求也有一定影响。

水温较高时,鱼类的新陈代谢会加快,消耗更多的能量,因此需要更多的食物来满足需求。

相反,水温较低时,鱼类的新陈代谢减缓,消耗的能量较少,进食量也会相应减少。

3. 免疫力水温可以影响鱼类的免疫力。

高温下,鱼类的免疫系统活性通常较高,能够更好地对抗病原体。

然而,过高的水温也可能导致鱼类免疫力下降,增加其患病的风险。

相反,低温环境下,鱼类的免疫系统活性较低,易受到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侵袭。

二、水温对鱼类生长的原因分析1. 鱼类的生理特性不同种类的鱼类对水温的适应性不同,这与它们的生理特性有关。

例如,热带鱼通常适应较高的水温,因为它们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水域中,对高温环境有较强的耐受性。

而温带鱼则更适应较低的水温环境,因为它们生活在温带地区的水域中。

2. 鱼类新陈代谢鱼类的新陈代谢速率会随水温的变化而改变。

温度较高时,鱼体的新陈代谢会加快,消耗更多的能量,从而促进生长。

相反,温度较低时,鱼体的新陈代谢会减缓,能量消耗也减少,导致生长速度较慢。

3. 溶解氧含量水温对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有直接影响。

温度升高,水中溶解氧含量较低,这对鱼类的生长发育不利。

因为溶解氧是鱼类呼吸过程中必需的,缺氧会导致鱼类活动减少、食欲不振,进而影响其生长和免疫能力。

总结: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影响鱼类的生长速度、饮食需求和免疫力。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水温的适应性各不相同,并且鱼类对水温的适应能力与其生理特性、新陈代谢和溶解氧含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鱼类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与环境因素关系

鱼类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与环境因素关系

鱼类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与环境因素关系鱼类作为水生生物的代表之一,对水质的敏感度较高。

当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超过其调节能力时,鱼类身体内部的生化指标往往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鱼类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鱼类血液生化指标简介血液生化指标是指血液中的生物化学成分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计数、血液氧饱和度、血浆蛋白质、尿素氮等。

这些指标通常被用于评估鱼类的健康状态、生长及代谢情况等。

其中,常见的指标包括肝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血清蛋白、血糖等,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鱼类受到环境影响的程度以及其适应能力。

二、环境因素对鱼类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温度变化温度是影响水质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鱼类而言,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其血液生化指标。

一般情况下,温度的上升会导致鱼类血浆中氨基酸、乳酸丙酮酸、尿素、肝糖原等浓度的变化,而低温则会降低鱼类血浆中的葡萄糖含量。

此外,温度变化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心跳等生理代谢过程,因此也会对其他血液生化指标产生影响。

(二)水质变化水质是影响鱼类生长及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水中氨态氮、亚硝酸盐浓度的异常升高,都会对鱼类的血液生化指标造成影响。

高氨、高亚硝酸盐的浓度会降低鱼类血液中的氧合能力,导致肝脏中有毒物质积累,产生肝损伤等病症。

此外,过高的水温、酸碱度、溶解氧含量等参数也会影响鱼类的血液生化指标。

(三)饵料成分饵料的配合合理与否,也会对鱼类的血液生化指标产生影响。

含有过多蛋白质的饲料会使鱼类肝脏代谢负担加重,造成肝损伤或脂肪堆积等现象。

同时,胆固醇及其代谢产物也是鱼类血液指标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胆固醇的高低值会直接影响到鱼类的血清脂质代谢情况,导致鱼肉的硬度、弹性和储存寿命等方面受到变化。

三、鱼类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与环境因素关系的应用如今,鱼类的养殖已成为人类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在实践中,通过鱼类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鱼农准确掌握鱼类之间的健康状态、营养状况等信息,从而进一步了解其生长情况,并采取合理的饲养方式、环境措施等来进行调控。

温度对全雄黄颡鱼日维持蛋白质需要量的影响

温度对全雄黄颡鱼日维持蛋白质需要量的影响

温度对全雄黄颡鱼日维持蛋白质需要量的影响鱼类氨氮排泄率的大小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代谢特征和规律,研究鱼类的代谢,可以了解其生理状况以及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从而为人工育苗、养殖生产等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对黄颡鱼日排泄氮的测定,研究其日维持蛋白质的需要量。

标签:黄颡鱼;日排泄氮;影响;试验全雄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相比具有雄性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抗逆性强、群体产量高、规格整齐、经济效益好等优点。

全雄黄颡鱼可以在全国各地养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黄颡鱼的市场需求量在不断加大,近年来部分黄颡鱼出口到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养殖全雄黄颡鱼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

因此,了解不同温度对不同大小全雄黄颡鱼日维持蛋白质需要量的影响,以了解全雄黄颡鱼用于维持生命的蛋白质需要量,从而确定黄颡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最适需要量,为全雄黄颡鱼的饲料配方提供依据。

1、试验内容不同体重(30.23±0.358、142.29±0.42g)对全雄黄颡鱼日排泄氮的影响;不同温度(20℃、24℃、28℃、32℃)对全雄黄颡鱼日排泄氮的影响。

1.1试验对象本试验所采用的全雄黄颡鱼来自湖北监利县天瑞渔业发展有限公司,选择作为研究对象,试验之前放在水箱中暂养并停食7天。

1.2试验仪器及药品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752S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50ml具塞比色管若干、移液管若干、烧杯、容量瓶、控温棒、增氧设备、温度计等。

药品:过硫酸钾、硼酸、氢氧化钠、酒石酸钾钠、蒸馏水、浓硫酸等。

1.3试验步骤(1)材料鱼的来源。

试验所用的全雄黄颡鱼来自湖北监利县天瑞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暂养于水箱(63×50X×38cm)中一个星期。

暂养期间不喂食,每天换水一次。

试验用水为经过24h充分曝气的洁净自来水。

(2)水温控制。

试验分别在20℃、24℃、28℃、32℃条件下进行试验。

试验进行时应严格控制水体温度,本试验是以控温棒来调节水温,由于控温棒控温,温度变幅较大,因此试验采用大水体来传递温度。

水温回升黄颡鱼养殖着重改水质防病害

水温回升黄颡鱼养殖着重改水质防病害

龙源期刊网
水温回升黄颡鱼养殖着重改水质防病害
作者:
来源:《吉林科技报》2016年第14期
春天万物复苏,水温逐渐上升,黄颡鱼经过一个越冬期,已逐渐开始摄食。

春季健康养殖需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改善水质保持嫩爽
养殖成鱼的池塘,春季多数池水存放的时间较长,加之气温逐步升高,池水变的老化,呈浓绿色、黑褐色,溶解氧低,不利于鱼类生长,有条件的塘口,每隔一段时间要加注1次新水,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如果塘口水源受限制,不能及时得到外源水补充,可以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池塘的水质。

改良底质分解毒害
成鱼塘由于往年养殖投喂了大量的饵料,池底集聚了大量的饵料残渣及鱼类粪便,使池底的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氨等有毒有害物质增多,遇到气温升高,水质就会变肥变老,溶氧差,使用底改剂可分解池底的有毒有害物质,改善底质。

驱虫杀菌防应激
随着气温不断攀升,池水中各种微生物、病虫害及病菌大量滋生,如不及时防治会给鱼类生长带来不利,甚至会致病,可用含氯或者碘制剂进行泼洒,以达到杀灭病菌及改善水质的作用,并用驱虫中药拌料投喂,杀灭寄生虫类的虫卵促进鱼类健康生长。

(周琳)。

温度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与调控方法

温度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与调控方法

温度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与调控方法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但温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对水产养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温度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调控方法。

一、温度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温度是水产养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的生长、繁殖、免疫以及生理代谢等方面。

1. 生长影响:温度对水产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有着明显的影响。

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有助于促进水产养殖生物的生长,使其摄食、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强,从而提高生长速度。

但是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抑制水产养殖生物的生长,导致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停滞。

2. 繁殖影响:温度对水产养殖生物的繁殖有着重要影响。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水产养殖生物繁殖周期和繁殖数量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水产养殖生物的繁殖,提高其繁殖率。

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则会影响生殖细胞的发育和繁殖行为,降低繁殖率。

3. 免疫影响:温度对水产养殖生物的免疫力有明显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能够增强水产养殖生物的免疫功能,提高其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

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削弱水产养殖生物的免疫力,使其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4. 生理代谢影响:温度对水产养殖生物的生理代谢也有很大影响。

适宜的温度能够维持水产养殖生物正常的生理代谢状态,使其酶系统正常运转,消化吸收以及能量代谢得到平衡。

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则会导致生理代谢紊乱,影响水产养殖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温度对水产养殖的调控方法了解温度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后,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调控措施,以确保水产养殖的良好生长和繁殖。

1. 温度监测与调控:养殖池塘或水体中安装温度监测设备,及时监测水体的温度变化,并根据不同种类的水产养殖物种,设置适宜的温度范围。

可以通过调整养殖环境、增加保温设备等手段来维持适宜的水温。

2. 温度适应培养:针对特殊环境下的水产养殖,进行温度适应培养,提高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逐渐将温度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使水产养殖生物适应不同的温度条件,增强其生长和生活能力。

越冬养殖黄颡鱼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越冬养殖黄颡鱼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越冬养殖黄颡鱼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珠三角地区冬季养殖黄骨鱼(学名黄颡鱼)主要的问题有水发黄、吃料差、冬季瘦身、来年春季水酶病、肠炎出血等病害严重。

这些问题直接或者间接的给各位黄骨鱼养殖户造成损失,也给运输、各级鱼中直至餐桌的各环节造成很多损失。

冬季水温逐渐降低,光照相对减弱。

黄骨鱼塘由于常年的有机质偏多,水体中钙镁等离子的缺乏,养殖密度大,更容易水体发黄,藻类死亡、引发水底氧气含量低。

对于冬季黄骨鱼越冬,肥水重要冬季肥水技巧第一步:全塘泼洒生石灰,使水变清,透明度增加,补钙镁等营养因子,给藻类的生长营造一个营养物质充足、光照深度足够的环境,就像什么样的土壤能生长出什么样的植物类似,这一步做的好当然也会因为个别鱼塘的土质底质等原因生长出来各种不同的藻类种群,其中以黑褐色的硅藻种群最佳,以绿藻类为主的藻类种群也非常不错。

这一步很关键,如果有机质过度,冬季生蓝藻也非常常见。

总之这个季节有藻好过没有藻,藻多好过藻少。

第二步:水清后全塘使用EM菌及高效肥水物质如澳华生物净水宝+肥水宝,晴天白天多开增氧机。

这样可以达到冬季快速肥水的目的,肥水一次基本可以维持一个冬季。

因冬季藻类生长速度慢,使用EM 菌分解死藻加速新藻生长,同时通过肥水宝直接增加藻类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而加速藻类的生长。

肥水后就是保障吃料的阶段,很多养殖户老板认为,冬季鱼类的消化吸收能力差,所以不重视冬季的摄食。

鱼类属于变温动物,在珠三角区域,整个冬季的水温普遍高于15度,这是黄颡鱼可以吃料的温度。

而且水温越高,鱼类代谢所需的能量越多,冬季吃料差那么鱼的瘦身会更加严重(吃料差的鱼瘦身基本有20%-30%),如果一张塘每条黄骨鱼瘦20%,那么一万斤鱼一个冬季就要减重2000斤左右,即损失2万元以上。

冬季吃料的消化利用率也比高温季节要明显的好,消化时间长,能耗较低,冬季水温低水体的饱和溶氧高,冬季吃好料的性价比最好。

据在养殖户多年的跟踪中发现,高温季节每天投喂12包的高档黄骨鱼料,在没有顶塘的情况下,月增重0.3两/尾,在冬季12月-2月这三个月的跟踪中发现,肥水情况下,使用高档饲料每天投喂2-4包,平均三包,这三个月的平均增重0.5两/尾。

黄颡鱼鱼塘缺氧后水体指标

黄颡鱼鱼塘缺氧后水体指标

黄颡鱼鱼塘缺氧后水体指标水体中有七个主要的水质指标。

1、温度水温直接影响鱼的生存和生长,不同鱼类要求不同的水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温水性鱼类:适宜生活的水温为20~30℃,生存水温0-35℃。

如:鲢、鳙、草、鲤、团头鲂等。

热水性鱼类:适宜水温为25~34℃,大多在低于15℃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冷水性鱼类:一般认为,冷水性鱼类生存的温度范围为0~20℃,最适温度为12~18℃,超过25℃则不适生存。

如:虹鳟、大马哈鱼等。

通常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鱼类的代谢相应增加,摄食增加,生长加快。

2、PH值《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水体PH值范围为6.5—8.5,这是鱼类生长的安全PH值范围,鱼类苗种培育阶段的最适PH值为7.5~8,成鱼养殖阶段的最适PH值为7~8.5.PH值小于6.0时,水体中鱼类对传染性鱼病特别敏感,呼吸困难即使水中并不缺氧,但对饲料的消化率低,生长缓慢。

PH值过高时,离子铵(NH4+)转变为分子氨(NH3),毒性增大,水体为强碱性,腐蚀鱼类的鳃组织,造成呼吸障碍,严重时使鱼窒息。

强碱性的水体还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

3、DO(溶氧)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5—8毫克/升,至少应保持在3.5毫克/升以上,缺氧时,鱼类烦躁不安,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时,鱼类大量浮头,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死。

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而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类健康生长的程度。

4、氨氮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分子氨浓度应小于0.2毫克/升,这是理想、安全的水质氨指标;分子氨浓度0.2毫克/升以下时一般不会导致鱼类发病;分子氨浓度达到0.2—0.5毫克/升,则对鱼类有轻度毒性,容易发病;分子氨的浓度超过0.5毫克/升,对鱼类的毒性较大,极易导致鱼类中毒、发病,甚至大批死亡。

温度对江黄颡鱼性分化的影响

温度对江黄颡鱼性分化的影响

温度对江黄颡鱼性分化的影响程晓春;林丹军;尤永隆【期刊名称】《动物学研究》【年(卷),期】2007(028)001【摘要】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江黄颡鱼原始生殖细胞(PGCs)迁移、生殖嵴生成和性腺分化,并且探讨在不同温度培育下性腺分化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1日龄仔鱼PGCs位于鱼体中肠背方的脏壁中胚层中;5日龄时,PGCs迁移到背方的腹膜上皮;8日龄时,生殖嵴形成;14日龄时,原始性腺形成;23日龄时,性腺开始分化.从孵化后的第10天开始,分别用(20±0.5)、(24±1.0自然水温、对照组)、(30±0.5)和(34±0.5)℃4种水温培育仔鱼达25天.实验结束后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和(20±0.5)℃组的雌、雄性比接近1∶1(分别为1∶1.09和1.22∶1);(30±0.5)℃组的为1∶4.89,雄性率达(83.3±0.7)%;(34±0.5)℃组的为2.85∶1,雄性率仅为(26.4±0.4)%.提示(30±0.5)℃可使幼鱼性腺发育趋向雄性,(34±0.5)℃则使幼鱼性腺发育趋向雌性.实验结果表明,江黄颡鱼的性分化是属于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总页数】8页(P73-80)【作者】程晓春;林丹军;尤永隆【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育与神经生物学高福建省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育与神经生物学高福建省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育与神经生物学高福建省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4;Q958.112.4【相关文献】1.温度和光周期与丝瓜花性分化及其生理的研究Ⅰ.温度和光周期对丝瓜花性分化和氧化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 [J], 陈日远;关佩聪2.温度和光周期与丝瓜花性分化及其生理的研究Ⅱ.温度和光周期对丝瓜蛋白氨基酸组分含量的影响 [J], 陈日远;关佩聪3.温度和光周期与丝瓜花性分化及其生理的研究Ⅲ丝瓜花性分化与核酸、蛋白质及内源ABA的关系 [J], 陈日远;关佩聪4.黄颡鱼养殖技术讲座(一)江黄颡鱼的生物学 [J], 王武;王峰;张东升5.江黄颡鱼、黄颡鱼、粗唇鮠及其杂交F_1代形态差异分析 [J], 王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辣丁鱼的养殖条件和技术

黄辣丁鱼的养殖条件和技术

黄辣丁鱼的养殖条件和技术
黄辣丁鱼是一种可食用的、以淡水鱼类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中华传统名肴,其制作工艺和调料要求非常复杂,且耗时较长。

黄辣丁鱼的养殖条件:
1. 水温:黄辣丁鱼的生长繁殖最佳水温在20-25℃之间,水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养殖效果。

2. 水质:水质应保持透明、酸碱度在7.0-8.0,低于6.0会导致鱼类不易生长,水质中的钙、镁等微量元素也必须符合要求,才能保证鱼类生长良好。

3. 饲料:黄辣丁鱼以海藻为主要饲料,还可以给予少量的鱼粉和虾米。

4. 抗病能力:黄辣丁鱼容易感染脊髓炎病毒,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防治,另外,也要防止污水污染,以免引起其他疾病。

黄辣丁鱼的养殖技术:
1. 关注水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水质,维持恒定的水质,控制水温,并及时补充水族箱内的盐。

2. 保证饲料营养:为了保证鱼类的健康,饲料的营养成分也必须符合标准。

3. 防治病虫害:黄辣丁鱼容易感染脊髓炎病毒,因此养殖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防止病毒感染。

4. 注意疫��检疫:每批黄辣丁鱼入水前都应进行疫苗接种,以防止病毒病侵害。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黄颖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一、出血性水肿病1、发病原因: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无食,胃苍白,肠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鑫黑点。

3、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眾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

该病在苗种及成鱼饲养阶段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4、治疗方法:捞岀病情严重的鱼,换掉半池水,然后用0. 3 mg/L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续3天。

服氟尔康,每千克饲料添加2 - 3 g,每天投喂1次,连续3天。

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要左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1、病原体:肠型点状气单胞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能吃食。

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黏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壁只有淡黄色黏液,脓血充塞肠管。

严重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岀。

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上皮细胞的顶端及纹状缘受损,黏膜褶顶部的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充血,黏膜褶底部的上皮细胞结构淸晰可辨,杯状细胞显著增加,肠腔中有大量黏液和渗出的纤维素样物质。

疾病后期肠上皮细胞坏死解体,在肠腔中可看到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小片的肠上皮以及少疑红细胞,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充血,炎症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肿胀,平滑肌细胞肿胀、变性。

3、流行情况及危害: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

4、防治方法:彻底淸塘:选择优质健壮的苗种,下塘前用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10 -15分钟:加强饲养管理,掌握好投饲的质量;定期加注淸水:开动增氧机及全池泼洒生石灰,使池水保持弱碱性、溶氧充足、水质肥爽淸新:严格执行“四定”措施:在夏季加深水位,使水温变化较小且不高;发病季节,每100 kg鱼每天用大蒜素粉4 - 8克、食盐200 g拌饲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15 - 20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对黄颡鱼血细胞数量、大小及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杨严鸥;姚峰;吴继鹏;刘涛【摘要】设定10 ℃、16 ℃、22 ℃和28 ℃ 4个温度梯度,研究了温度变化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血细胞数量、大小及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都受到温度的显著影响,两者在10 ℃时数量最高;②红细胞的长径以及长径/短径受到温度的显著影响,10 ℃时数值最大,而短径则不受温度的显著影响;各种白细胞除长径(淋巴细胞除外)与短径受到温度的显著影响,但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随着温度的升高,淋巴细胞的长径/短径显著下降,单核细胞的长径/短径显著上升;③随着温度的升高,血清钙、血清总脂和血清胆固醇的含量显著下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显著上升.【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05(002)011【总页数】3页(P58-59,63)【关键词】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温度;血细胞;血清【作者】杨严鸥;姚峰;吴继鹏;刘涛【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5;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5;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5;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468;Q461血液学指标是鱼类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之一。

当环境因子变化时,血液学指标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1]。

了解这种变化,对了解机体的代谢、营养状况以及疾病的发生都有着重要意义。

温度是重要的环境因子,到目前为止,有关温度对鱼类血液学指标影响的研究很少,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影响更是未见报道。

因此,本试验探讨了温度对黄颡鱼血细胞数量、大小及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以期为黄颡鱼的血液学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及温度梯度的设置试验鱼取自湖北荆州市钟鼓楼市场,共48尾,为同一批黄颡鱼,健康无病,单尾体重41.32~60.25 g。

4个水族箱水温分别设置为10 ℃、16 ℃、22 ℃、28 ℃(试验时自然气温不超过10 ℃),分别放置同等数量的试验鱼,以电加热棒逐渐加温,试验鱼稳定适应后开始试验。

1.2 血细胞计数及细胞大小的测定断尾法采血,肝素钠抗凝。

预先将肝素钠按照1 000 I.U./mL浓度配制成水溶液,试验前吸取1 mL于洁净青霉素小瓶中,70 ℃烘干。

采血样后3~4 h内完成测试。

用20 μL吸血管吸取血置于加有抗凝剂的洁净载玻片上,滴入Wright’s染液1~2滴,染色30 min 后观察结果。

每尾鱼制备5个血涂片,分别按文献[2] 和[3]的方法计数红细胞和白细胞。

每个血涂片各测10个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长、短径,取平均值。

1.3 血清的制备及各项生化指标的测定将新鲜血液(不加抗凝剂)以9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备用。

血清钙、血清总脂和血清胆固醇分别用EDTANa2滴定法、香草醛比色法和高铁—硫酸显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血清球蛋白通过血清总蛋白与血清白蛋白含量相减求得[4]。

1.4 数据处理对4种温度条件下的平均数经方差分析后进行组间差异的多重比较(Duncan’s procedure),数据处理用Excel和SPSS软件完成。

2 结果与分析2.1 温度对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及大小的影响表1 不同温度下黄颡鱼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Table 1 RBC and WBC numbers of of yellow catfish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温度/℃红细胞数/(106/μL)白细胞数/(104/μL)101.80±0.20a33.32±1.79a161.12±0.08b24.63±1.20b220.60±0.16c 29.44±1.07c280.81±0.29bc28.50±0.72c注:表中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3同。

由表1可知,随着温度的上升,黄颡鱼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都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

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在10 ℃时达到最高值,两者分别在22 ℃和16 ℃时达到最低值。

由表2可知:(1)红细胞长径在10 ℃时显著高于其它温度组(P<0.05),短径在不同温度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长径/短径有显著差异(P<0.05),在高温和低温时有增大的趋势;(2)随着温度的上升,嗜中性粒细胞长径和短径值先上升后下降,在16 ℃时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它温度组(P<0.05),长径/短径值没有受到显著影响(P>0.05);(3)嗜酸性粒细胞长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有显著差异(P<0.05),但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短径在16 ℃时显著低于其它温度组(P<0.05),长径/短径值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P>0.05);(4)淋巴细胞长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温度的上升,短径显著增长,长径/短径值显著降低(P<0.05);(5)单核细胞长径和短径受到温度变化的显著影响(P<0.05),在16 ℃时达到最大值。

随着温度的上升,长径/短径值有显著差异(P<0.05),但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表2 不同温度下黄颡鱼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大小Table 2 The size ofRBC,neutrophil,eosinophil,lymphocyte,monocyte of yellow catfish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项目温度/℃10162228红细胞长径/μm4.89±0.25a4.09±0.16b4.16±0.15b3.95±0.07b红细胞短径/μm3.42±0.27a3.27±0.32a3.51±0.05a3.03±0.23a红细胞长径/短径1.37±0.18a1.20±0.07ab1.13±0.04b1.24±0.08ab嗜中性粒细胞长径/μm5.99±1.83ab7.88±2.77a4.88±0.63b3.16±0.35c嗜中性粒细胞短径/μm4.25±0.35b5.87±0.55a4.35±0.33b3.97±0.21b嗜中性粒细胞长径/短径1.10±0.31a0.79±0.43a1.07±0.13a0.76±0.06a嗜酸性粒细胞长径/μm3.19±0.77ab2.43±0.56b3.31±0.86a2.86±0.64b嗜酸性粒细胞短径/μm3.55±0.67b2.68±0.49c4.44±0.45a3.37±0.18b嗜酸性粒细胞长径/短径0.87±0.22a0.89±0.24a0.72±0.22a0.82±0.22a淋巴细胞长径/μm2.45±0.37a2.83±0.16a2.52±0.48a2.81±0.52a淋巴细胞短径/μm2.20±0.72b2.18±0.48b3.20±0.68ab4.26±1.30a淋巴细胞长径/短径1.18±0.45a1.29±0.30a0.76±0.16b0.64±0.07b单核细胞长径/μm5.48±1.28b9.47±0.42a6.94±1.01b6.38±0.17b单核细胞短径/μm7.55±1.17a8.40±1.29a7.64±1.17a5.01±0.83b单核细胞长径/短径0.65±0.11c1.09±0.14ab0.90±0.28bc1.21±0.03a注:表中同行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2.2 温度对黄颡鱼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由表3可知,随温度的上升,血清钙、血清总脂和血清胆固醇的含量显著下降,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

表3 不同温度下黄颡鱼血清的生化成分Table 3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blood serum of yellow catfish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温度/℃血清钙/(mg/mL)血清总脂/(mg/mL)血清胆固醇/(mg/mL)血清总蛋白/(g/100mL)血清白蛋白/(g/100mL)血清球蛋白/(g/100mL)1012.4±0.33a14.81±2.11a23.02±0.89a3.48±0.21a0.85±0.04a2.63±0.19a1611.3±0.19b13.44±3.41a13.91±0.63b3.63±0.17a0.93±0.06a2.70±0.17a2210.5±0.19c7.55±1.75b10.11±0.53c4.28±0.14b1.12±0.11b3.16±0.04 b2810.2±0.21c7.06±0.83b7.14±0.28d5.28±0.37c1.26±0.04c4.02±0.33c3 小结与讨论林光华等[5]发现,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cix)的红细胞数量在11~1月(低水温期)最高,本试验中,红细胞也是在低温(10 ℃时)时数量最高,两者结果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