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的对比及分析
课例分析范文
课例分析范文课例分析是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下面我们以一堂语文课为例,进行课例分析。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理解她的人物命运和情感变化。
教学内容,《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节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红楼梦》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课文,教师先以朗读的方式呈现课文,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林黛玉的形象特点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 教师点拨,教师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林黛玉的形象特点。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课外阅读。
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的表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中积极参与,表达了对林黛玉形象特点的理解和个人看法。
2.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小组讨论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林黛玉的形象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理解她的情感变化,对《红楼梦》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林黛玉展开,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林黛玉相关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她的性格特点。
2. 学生表现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表现虽然积极,但也存在一些浅显的理解,需要教师在点拨中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3. 教师角色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扮演了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但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这堂语文课的课例分析,我们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对比精彩课例 感悟数学教学——两堂“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课的评析与反思
天 翻一 番.
生 : 出 日储 蓄量 和 累积储 蓄量 的表 格 , 察数 列 观
据完 成选择 . 1 3 观 点 与评 析 . 项老 师创设 故事 情境 , 以故 事 激起学 生 的兴趣 ,
以问题带 动学 生 的思 维 , 让 学 生感 受 到 指 数效 应 并 之下 , 数据增加的速度惊人 , 借而提出本课的研究课 题.反思 其设 计发 现 , 情境 只强调 指 数爆 炸增 长 , 此 虽然 能给学 生在 “ 据”上有 较大 的 冲击 , 未 能 给 数 但 学生 学 习如何研 究 函数 的 增 长速 度 提 供 有效 帮助 , 学生 在课 后 也 只对 “ 据 ”上 “ 数 爆 炸 ”留有 印 数 指 像, 与接下 来要 研究 的例 1 连结 也 显得不 太 自然. 张老 师用 与学 生 贴 近 的 “ 礼 物 ”做 为背 景 引 选 入, 不仅能 充分 激发学 的兴趣 , 而且 把例 1的题 意 简
洁 的表达 出来.此 设计 的关 键是 张 老师 先 给 出两个 方案 , 就让 此 问题 具 有 起 点 低 , 操 作 性 的特 点 , 这 可 学生 很 容易人 手 , 在学 生 顺 利 解 决 两 个方 案 的选 择 后, 再给 出一 个新 的“ 物 ” 具 有一 定 的“ 礼 , 冲击 力 ” , 保持 住学 生思 维状 态 , 既符合 学生 的认 知规律 , 为 又
乏 0 0年第 5期
对 比精彩 课 例 感 悟数 学教 学
— —
两堂“ 几类不 同增长 的函数模 型”课 的评析 与反 思
温 州 市 第 二 十 三 中 学 浙 江省苍 南县 灵 溪第二 高级 中学 350 200 350 280 谢 尚志 林 光来
前不久, 在浙 江省 高 中数 学课 堂 教学 评 比活动 中 , 者 有 幸 听 到 了温 州 二 中 张启 津 老 师 执 教 的 笔
《老王》课例对比研究
《老王》课例对比研究《老王》是一篇闻名的现代小说,作者王小波通过该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描写,揭示了当代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深刻反映了当今社会的许多现象和问题。
在教学中,针对本书的教学实践,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被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比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剖析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旨在为中文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 教学目标的规划在教授《老王》这一小说时,教师需要合理规划教学目标,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智力方面的训练,同时也包含对学生情感发展方面的考虑。
例如,在深入分析和讨论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特色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小说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 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手段是导读式授课。
导读式授课主要是教师在课前通读全文,掌握文本要义后进行解读。
教师通过语言图像、情感诉求等全面的讲解,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视觉和思维刺激,使学生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情感经历、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学生的思想精神的锤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只是单纯的传授和解释不足以碰触到学生的内在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借以扩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能力。
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每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表达方式。
这种授课方式可以消除学生对晦涩难懂的感觉,让学生们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
三. 多元化阅读例如,在深入探讨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对题材和文化内涵的解读,让学生了解作者王小波的背景和思想,激发学生对文化多元化的思考和认识。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表演、研究等形式,进一步挖掘和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
四. 结合现实生活教授文学作品时,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断寻找文化活动的内容,将文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文化背景,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小学语文课例分析报告
小学语文课例分析报告一、引言小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思维的基础。
本文将分析一节小学语文课例,从目标设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含义、抓住关键信息,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马过河》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只小马在羊群中感到自卑,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成功跳过河流的故事。
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和关键词,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河流、马、羊等词汇的了解,并引发学生对故事的猜测和期待。
2.阅读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整体阅读故事,并进行理解提问,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故事中的关键词和情节,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4.个人写作: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写一篇感想或以此为蓝本创作一个结局,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5.作品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相评价和点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策略1.问题导入策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策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写作练习策略: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增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4.合作评价策略:通过互相评价和点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合作和团队意识。
六、教学评价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观察和评价,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并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回答问题,展开讨论。
《老王》课例对比研究——以黄厚江、肖培东、秦晓华老师课堂实录为例
-073-2020年第4期︵总第204期︶教学案例JIAOXUE ANLI引 言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非常不理想,很多课例都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认与作品语言的赏析,人为地割裂为两个教学环节。
散文教学所关注的重点,不是文学的丰富而多元的象征世界,而应将其视为思想教育、道德教化的载体[1]。
概言之,现阶段散文教学并没有真正成为“文学的教学”,而是以散文为手段的教学。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了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表达了作者的反思与救赎的情感。
作为语文教材的经典散文,很多特级教师都曾执教并呈现了精彩的教学案例。
本文结合黄厚江、肖培东、秦晓华老师的课堂实录进行研究,对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名师在散文教学领域如何独到地处理教学内容、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精彩地生成教学细节等。
一、从“教什么”角度分析1.教学目标的制定层面三位特级教师在教学这篇散文时,都是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实施教学的,但是他们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肖培东、秦晓华老师选择的教学重点是教材,然而黄厚江老师选择的教学重点是文体。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他们采取的目标输出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秦晓华、肖培东老师输出教学目标的方式比较含蓄、委婉,并没有直接向学生透露本次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逐渐让学生自己找到本次课堂的目标及要学习的内容。
黄厚江老师则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把本次教学目标告知学生,让学生能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学习。
他让学生特别注意,在读写人的散文时,不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关注文章中的“我”,即作者。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不至于盲目地学习。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散文的学习。
2.教学内容的确定层面拘泥于“形散神不散”的教学套路,很多教师在教学《老王》这篇散文时,都会把教学重点落在对“神”的挖掘和理解上。
对于这篇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内容,部分教师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侧重思考杨绛怎样描述老王其人及怎样抒发个性化的感受。
课例分析范文
课例分析范文《课例分析范文》课例分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课例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下面将通过一个具体的课例来进行分析,以展示课例分析的过程和作用。
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数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灵活使用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际情境进行操作性教学。
教学过程:1. 引入活动: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游戏和歌曲等形式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示例教学: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和方法。
3. 练习与巩固: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让他们在交流合作中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课例分析:1. 教学内容合理:教师选择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作为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理解和掌握。
2. 教学方法灵活:教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歌曲、示范和合作探究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3. 学生参与程度高: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参与机会,课堂秩序良好,学生表现活跃。
4.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经过课堂练习和合作探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达成。
课例分析能够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上面的课例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因此,课例分析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报告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报告引言高中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课例分析是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和总结的方法。
本文将从学生学习情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多个角度对一堂高中语文课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探讨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课程背景本课是高一下学期的一堂语文课,教师选择了《红楼梦》中的一个章节《贾琏遗诏之事》作为教学内容,时间安排为一节课,总时长为40分钟。
课堂上有45名学生参加,班级整体学习情况较好。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贾琏遗诏之事》,深入了解《红楼梦》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贾琏遗诏之事》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之一,通过贾琏遗诏的事情展现了贾家家风的荒淫腐败和族谱中的权力斗争。
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展开:1.阅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课文,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细节、人物情感和情节发展等内容。
2.分析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贾琏遗诏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道德、伦理和社会议题。
教师通过提问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3.创作与表达: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相关的读后感或写信。
学生们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1.导入法:教师通过引入《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认知框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合作学习法: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共同理解课文和思考问题。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激发了对故事情节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3.互动探究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
通过学生提问、讨论和回答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参与度。
4.归纳总结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和梳理思路,教师在课堂结束时进行了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报告范文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本文将以某一高中的一节语文课例为对象,进行分析报告。
该课例的主要内容为《红楼梦》中贾母的教诲和思想内涵,探讨贾母作为一个复杂多面的形象在小说中的功能与意义。
通过对课例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贾母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以及《红楼梦》整体故事的主题和思想。
2. 课例内容概述本节语文课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课前导入、教学环节和课后延伸。
2.1 课前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红楼梦》的封面和插图,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贾母的性格特点和关键事件。
2.2 教学环节第一部分:贾母的长寿寄语教师根据小说中贾母的长寿寄语,针对其中的几个关键词逐一进行讲解和分析,如“好丈夫”、“三从四德”、“勉励孩子”等。
教师通过解释这些词语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贾母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并反思这些观点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第二部分:贾母的温情教诲教师选取小说中几个关于贾母与贾琏、宝玉的对话片段,带领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温情和关爱。
教师通过师生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贾母对于后代的期望和教育方式,以及这些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第三部分:贾母形象的多面性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说中贾母的形象描写和行为表现,分析其多面性。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贾母身上的矛盾和复杂性,如她公正严厉的一面和温柔慈爱的一面等。
通过这一部分的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贾母作为一个形象在小说中的丰富意义。
2.3 课后延伸课后,教师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则现实中的新闻或故事,通过贾母的教诲进行分析和解读。
教师还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以扩展学生对于贾母形象的理解和了解。
3. 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贾母的形象和教育观的深入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文本和探究复杂人物形象的能力。
同时,通过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思考和思想拓展的能力。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生能否对贾母的形象和教育观进行准确理解和分析。
教案的案例分析及特点总结
本文将对优秀教案进行案例分析,并总结其特点。
教案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编写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的一份教学指导材料。
好的教案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学习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和特点总结,进一步了解优秀教案。
一、案例分析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于现代科技的认知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智能家居。
教学时长:1个学时。
教学方式:小组合作。
教学教具:智能插座、智能舒适仪等。
教学流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智能家居产品的应用和作用。
2.探究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自行选择一种智能家居产品进行探究。
例如:智能插座了解智能插座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在小组内,分别尝试使用智能插座进行控制。
3.交流每个小组向其他小组介绍自己选择的智能家居产品,并展示使用效果。
4.总结引导学生对于智能家居的探究过程和体验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5.评价对于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特点总结优秀的教案具有以下特点:一、紧扣教学目标:教案的编写应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对于目标的明确,才能将教学的每个环节之间进行衔接,避免教学的跑偏和散漫。
二、注重活动设计:教案的设计应尽可能的注重活动的安排和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究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语言简明:教案的语言应简明易懂,同时要保证表述的准确和规范,避免给学生带来阅读障碍,提高教案实施时的效率。
四、细节处理到位:教案对于细节的处理应到位,从课前的准备到课后的反思,每一个环节都应注重细节的处理,让学生和教师能够充分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五、突出个人差异:教案的设计应能够突出个人差异,让学生在个体差异中得到满足感,避免教学的单一化和固化。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和特点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的教案具有相似性,同时也应根据教学的特殊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实验内容的比较与分析——以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
小组建设,如果小组建设做不好,组内缺乏凝聚力、合 作意识,该模式也很难推行。例如在该课例中,有的小 组会出现组内不团结,只靠一两个成员完成,组内缺乏 合作分工,长期这样组内其他成员无法很好地参与可 能会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在组内活动时捣乱。所以小 组建设中涉及到的建组、小组分工、小组合作、组内规
(2) 在淀粉鉴定方面,苏教版描述为在淀粉溶液 中加入稀碘液,碘分子与淀粉结合产生变色反应,使溶 液变成蓝色;沪科教版描述为淀粉与碘液作用,利用碘 分子被包在淀粉分子的螺旋结构中,会改变淀粉的吸 光性质从而使淀粉显示出蓝紫色;浙科版则用碘-碘化 钾溶液来对淀粉溶液进行检测$ 3相似内容的探究性实验比较
沪科教版的实验设计与苏教版基本一致(图3), 同样设置了“有氧”和“无氧”两组进行对比实验。向 两组锥形瓶同时接入了 8?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可通 过计算机软件中的“8?—时间”图线来显示8?浓度 的变化,从而判断出两种条件下8?的产生量。
酵母菌和 葡萄糖溶液
图2苏教版酵母菌细胞呼吸装置图
图3沪科教版酵母菌细胞呼吸装置图
表1五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实验类型及数量分布(单位:个)
实验类型
人教版 苏教版 浙科版
沪科 教版
北师 大版
观察 4Biblioteka 5466
验证性 鉴定 3
4
3
5
5
模拟
1
2
3
3
1
探究性
4
7
程翔、肖培东、邓彤、孙立权《锦瑟》课例比较
。
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程翔老师的课例教学,使得学 生对《锦瑟》有了更深入的理 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
热情和兴趣。
课堂氛围浓厚
程翔老师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 师生互动频繁,营造了浓厚的课 堂氛围。
07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对比不同课例,研究发现使用《 锦瑟》课例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和成绩。
02
培养学生思维
课例中融入了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 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有助于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好 地运用所学知识。
03
促进教师成长
02
程翔《锦瑟》课例分析
教学设计及实施
教学目标明确
程翔老师在《锦瑟》课例中, 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 、技能和情感目标,使得课堂
教学有明确的方向。
教学内容丰富
程翔老师在课程中,不仅对《 锦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还 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和引用典籍 中的相关内容,使得教学内容
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对诗歌理解深入
通过肖老师的引导,学生对《锦瑟》这首诗的理解更加深入 ,能够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课堂氛围浓厚
肖老师的课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课堂氛围浓 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总结与反思
教学思路清晰
01
肖老师的课例中教学思路清晰,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邓彤老师有时过于注重对诗歌细节的解读,导致 学生对整体意境的理解有所欠缺。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分析报告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分析报告引言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阶段,而优秀的课例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析一篇小学语文优秀课例,探讨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特点。
课例信息本文所选的优秀课例为《故乡的亲人》。
这是一篇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课文。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亲人与家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亲人与家庭的重要性,掌握描述亲人特点的词语和句型。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家庭、亲人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课文内容:课文《故乡的亲人》是一篇以亲人和家庭为主题的散文,通过描述亲人的特点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
2.词语和句型:课文中出现了描述亲人特点的形容词和句型,如“慈祥的面庞”、“黝黑的皮肤”、“一双明亮的眼睛”等。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本篇课例而言,以下教学方法具有可行性:1.预习导入:通过展示课文中一些描写亲人特点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亲人的思考和想象,为学习课文创造兴趣。
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和讨论课文。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思考,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思维碰撞。
3.问答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思维活跃。
4.情感启发: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注重情感教育,通过真实的亲人故事和情感的诠释,引导学生对亲人的感恩和关注。
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学习成果:学生对亲人和家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理解和描述亲人的特点,增强了对家庭和亲人的归属感。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的比较研究(邓朝霞)
新课引入部分
课例一
课例二
话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
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案例:电磁感应现象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 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 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问题2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情境?
1.基于生活
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 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教学情境的资源 。
(3)矫枉过正,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 主学习,教师的精讲、点拨和提炼缺失,导致 学生的知识系统被肢解。
(4)不能恰当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过分追求课堂 教学的生成性,导致教学管理失控,不能完成基本的教 学任务。
(5)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针对性
(6)课标意识淡薄,凭经验教学,要么照本宣科教教 材,要么丢掉教材一味拔高。
问题 课例一中课堂教学的生成以及教师的教 学机智具体体现在哪里?
话题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问题1 课例一和课例二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 现在哪几个方面?
问题2 课堂低效的原因有哪些?
(1)对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设计牵强附会贴标 签,在实施层面上虚化,导致“双基”目标落 实不到位。
(2)重视教学方法多样,但不能优化,导致满 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假自主、假 合作、假探究、假渗透。
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规律形成部分
课例一
课例二
话题二: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主 构建概念和规律
任何概念和规律的建立,都有一个先破后立的 过程,破什么?怎样破?立什么?怎样立?
问题1 如何利用实验探究,打破错误的前概 念,转变固有经验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学 生的原有认识,学生原有认识与科学概念和规律 发生冲突时,不急于纠正学生的原有认识,而是 针对这些认识与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差异设计教学 情境,为学生提供与原有认识不一致的经验,创 设促进学生认识转变的条件,引领学生进行探究 活动,使学生的原有认识向科学概念和规律转变 。
英语课例分析报告
英语课例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对一堂英语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深入观察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情况,总结了教学亮点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2. 课堂背景本节课是一堂八年级上册英语课,教材中的一个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和关系。
课程时长为40分钟,班级人数约为40人。
3. 教师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家庭成员的英语表达,能够用英语描述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安排了以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概念讲解:教师首先简要介绍了家庭成员的英语词汇,并通过图片和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听力理解:教师播放了一段关于家庭成员的对话录音,要求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填写相关的问题。
•口语练习: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口语练习,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用英语进行对话,描述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合作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互相询问家庭成员的情况,并用英语表达出来。
3.3 教学准备教师事先准备了以下教学准备:•教材和课件:教师准备了相关的教材和课件,包括家庭成员的单词和例句,以及听力材料。
•录音设备:教师准备了录音设备,用于播放听力材料。
•图片和图片卡片:教师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图片卡片,用于辅助教学。
4. 课堂观察和评价在观察和评价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亮点和问题。
4.1 教学亮点•温馨的课堂氛围:教师在上课前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感觉轻松和愉快。
•具体的示范和指导:教师在讲解和演示时,用具体的例子和图片进行了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词汇和句型。
•多种交流形式:教师通过听力、口语练习和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促进了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提高。
4.2 教学问题•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在口语练习和合作学习中表现得不够积极,参与度较低。
•时间安排不合理:由于某些内容花费的时间较长,导致后面的内容匆忙进行,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
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
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是指对于一次或多次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目的是评价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不仅对于教师个人在这次教学中的表现和收获有所帮助,同时也对于其他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应该从教学目标出发,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评估。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评价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和评估,可以确定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评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目标的合理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如果教学目标合理、明确且可操作,说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是科学的、合理的,因此教学结果也会比较理想。
其次,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应该注重对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评估。
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其有效性和适用性对于教学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分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可以评估其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也可以从其他教师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中借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再次,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应该从学生参与和学习成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
教学是面向学生的,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和参与度,是否能积极参与,是否能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完成的作业质量、考试成绩等。
通过对学生参与和学习成果的评估,可以了解教学的效果和问题,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最后,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因此,教师在分析和总结教学案例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老王》课例对比研究
《老王》课例对比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一,《老王》一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智慧的故事而闻名。
在教育领域,《老王》也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生道理、培养素质和品德。
而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中,对《老王》的课例设计也各有不同,今天我们将对比不同课例对《老王》的研究进行探讨,从而探究更好地利用这个经典作品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
一、不同课例在教学设计上的对比我们将对比两个不同的《老王》课例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例子是一节语文课,主要目的是通过《老王》这个故事来教学生学习阅读与理解以及文学知识;第二个例子是一节德育课,目的是通过《老王》这个故事来引导学生探讨品德与人生的价值观。
在教学设计上,两个课例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教学方法。
在第一个例子中,教师主要通过导读、背景介绍、阅读训练和文学知识引导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老王》这个故事的内容,把握其中的文学技巧和意义。
教师设置了一些问题和讨论环节,帮助学生提升文学鉴赏和思维能力。
而在第二个例子中,教师主要通过情感营造、价值观引导和案例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老王》这个故事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品德的培养以及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
两个课例的教学设计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方法,但从侧重点和教学形式上来看,有着各自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对比两个不同课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在第一个例子中,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来看,学生们对《老王》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文学知识的掌握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他们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故事情节、把握其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内涵,同时也对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运用。
而在第二个例子中,学生们对《老王》这个故事的认识和思考更多是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品德表现上。
通过课后的观察和反馈,可以发现学生们在情感态度、困难克服、人际关系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来看,两个不同课例对《老王》的教学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语文课例中,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经典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而在德育课例中,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道理和培养自己的品德素质,提升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东北好课例分析和评价1
东北好课例分析和评价1音乐学四班张艺洁学号:090914294(1)3-6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什么?答: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
(2)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答: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3)联系上述要求以及八大教学原则,分析和评价"东北好"课例。
答:看完以后我觉得整个课讲得非常好。
首先老师通过提问对学生说出东北的印象,然后又对东北进行整的介绍,这跟一二年级的比起来三四年级的学生视野开阔了体验感受也增加了。
又通过播放特色有名的搞笑的小品把赵本山拿出来了借用名人效应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并且还一直保持。
还用了当地的特色东北二人传让学生欣赏感知,引出东北好,并让学生一个个说出来,不仅说出东北好的特色还说出东北的特点这就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在音乐教育中让学生了解一点东北的历史文物自然地理特色。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的做法,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老师通过提问学生通过回答这种互动行式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延续了课程的主题性又引出课程难点”打节奏”,老师让学生用特产打出节拍还分为三个组完成节奏的训练,利用教学中律动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参加演唱.演奏等活动区理解和掌握住节奏和音乐,并打出规范又强弱对比的音乐,又让学生提高分辩音乐的好如何让去欣赏音乐认识各种音乐怎样辨别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得到提高,.这样分组也会提高学生的合作性团结性,.练习完节奏就好唱了,再由老师示范东北好歌曲,重复播放歌曲让学生学会并带着学生唱,学生有个特点那就是重复,重复让学生记忆深刻记住歌词,会背词了歌曲也就会唱了,其中一个教学也就做到了.这些远远不够老师又要让学生把歌唱得原汁原味,,并就要学生结合当地的特点以人的特性纷纷说出了东北人的特点豪爽,火爆等等让学生联想的带到歌声中更自然的有表情的去歌唱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教学让学生有感情的表现进而谓动学生丰富的情感意识,,又接着通过道具让学生集体互动提高对音乐自由发挥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对音乐做各种编创活动如让学生用东北好的音调唱出南京好更好发挥即兴创造力培养了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在课堂的尾声学生们又唱又跳,让课堂动静结合完整的在歌声和欢笑中结束了整堂课.这堂课不仅从专业上看各个都顾及到了全面培养学生各个方面,上的有声有色老师水平也很高能说会弹还会唱,学生们都很喜欢,所以这是一堂非常出色的一堂课!张艺洁音乐学四班学号:090914294。
《老王》课例对比研究
《老王》课例对比研究在中小学教育中,语文课一直是重中之重。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教育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
其中,如何教好文化课程成为了教师思考的重点。
本文将对比分析两位不同老师所授课程《老王》,以探究不同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
第一堂课:老师A老师A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充分利用教案进行教学。
课程采用阅读理解的方式进行,老师A采用了创新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组并自由探究。
学生们积极探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A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多向外拓展。
老师A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他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老师A在课程设计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语文的魅力集中表现在学生自主思考和群体讨论的过程当中,学生从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
老师B在课前编写教案上花了很长时间,但是在课堂上的表现却比老师A低效。
课时中老师B主要采取了讲解和提问的方式,讲述了一些事实,但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以及思想启发。
老师B在课堂中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对学生进行考试指导上,给学生带来了压力,课程失去了原有的学习乐趣。
老师B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课堂掌控不佳,让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成效的直接关系。
在老师A的课堂中,学生更能够自主思考和提问,探索学习的乐趣;而在老师B的课堂中,学生缺乏兴趣,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
相比而言,老师A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更具有活力和引导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参与式的学习方式中获得了真正的学习体验。
老师B的教育理念虽然重视学生学习结果,但是并未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在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秋天的怀念》课例比较
•引言•不同版本的《秋天的怀念》课文比较•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比较•学生对《秋天的怀念》的理解和感受比较•总结与展望目录原文背景教学背景课例背景介绍目的意义目的和意义范围本次课例比较将涵盖多个中小学教师的《秋天的怀念》教学课例,包括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
方法采用文献研究、课堂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课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和评价。
课例比较的范围和方法课文选材及表现主题比较版本一选材自现代诗人海子的诗作《秋》,主要表现诗人对秋天的深深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主题较为沉重、感伤。
版本二选材自当代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秋天的怀念》,聚焦于作者对童年秋天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亲人、故乡的深深思念,主题较为温馨、怀旧。
课文结构和语言风格比较版本一版本二更多地体现了海子的个人情感和诗歌艺术风格,文化内涵较为抽象,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度解读。
版本二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文化的怀念,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内涵较为具体,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故乡文化的思考,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版本一课文中的文化内涵比较VS教学目标设计比较教师A•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秋天的基础知识,如秋天的气候、植物变化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
教学目标设计比较教学目标设计比较•知识目标:除了基础的秋天知识外,还引入秋天的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与方法比较•内容:以秋天的自然现象为主线,结合课本内容展开教学。
教师B•方法:除了常规的讲解、示范,还引入现场体验、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师A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内容:在自然现象基础上,增加秋天的历史、文化、010203040506教学评价与反思比较01教师A02•评价: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重视量化评价。
03•反思:认为自己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倍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综合对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数学
教学课例名
《倍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综合对比》
称
《倍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综合对比》是一节原
创的解决问题综合对比课。“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
占有重要地位,而倍数、分数应用题更是教学中的难点
之一。现行的教材,教学倍数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
的方式进行解答,增加了学生解题的难度,通过多年的
研究实践,找出两种题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出解决
此类应用题的最佳方法。 二、从基础对比练习中找出两种题型基础知识的联
系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 通过复习倍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
找出“1”倍量或者单位“1”的练习可以明显看出两种 题型的联系:找“1”倍量的时候,是谁的几倍,谁就 是“1”倍量。找单位“1”的时候,是谁的几分之几或 者百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两种题型分析的方法 是一样的。学生把低段找“1”倍量的方法应用到分数 和百分数应用题中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后面 的教学做好铺垫。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来计算,解题的
关键是弄清以哪个数量作标准,也就是把哪个数量看作
单位“1”。在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中,一部分是数
量关系与整数除法应用题相同的,一部分是以乘法的逆
运算来定义,教材中十分注意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联
系,而且与分数乘法应用题一样,加强分析题里的数量
关系,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的以判断解答方法。以往倍数、分数应用题是以两种不 同的方式进行解答,增加了学生解题的难度,通过我多 年的研究实践,找出两种题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出 解决此类应用题的最佳方法,让学生把在低段学习倍数 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迁移到高段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上 来,这样减轻了学生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难度, 让倍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和方法有机地衔 接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是发生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期的两个初中英语教学案例,两位教师所采用的教材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Junior English for China,(2001,3),第一册(上)第一课(参见附件一)。
以下是当时所记录的教学过程(听课教师根据教学录像资料整理)。
教学案例一这是某中学初一(3)班新生的第一节英语课。
班级很大,有68个学生。
英语老师正用中文向学生介绍自己:“李老师”和“英语”这门新科目,并向学生宣布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七个英文字母:A , B, C, D, E, F, G。
开始教字母之前,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他出示的卡片,上面写着“ABC”, “BBC”, “CAAC”, 和“CD”等字母组合的大写和小写形式,然后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字母组合的意思。
不少学生们用中文高声回答老师的问题:“美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中国民航、光碟”等。
教师问学生是否会读这些英语字母,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还有些沉默不语。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A a, B b, C c D d, E e, F f, G g”等七个字母的大、小写形式,并请两位学生大声、逐个地说出来。
教师在学生说得不准确时通过重复加以纠正,然后要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示范和手势分别用“升调”和“降调”齐声朗读这些字母。
教师用汉语向学生解释如何书写英文字母,并要求学生们一边大声读,一边根据自己在黑板上示范的笔画顺序,用手指在空中练习“写”字母,持续了好几分钟,直到大多数学生能够说和写出这七个字母,教师才叫学生将这些字母的大小形式抄写在练习本上。
教师请一位女生高声重复字母“G”的发音,并要求其他同学判断她是否说得正确,由于这位学生老是将英文字母“G”发成中文的“机”,教师让学生反复操练该字母的读音。
随后教师在黑板上简笔画了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并用英语向学生介绍“This is Han Mei, a girl. This is Jim, a boy”,并翻译这两个句子的中文意思,然后模仿女声说“Hello, I‟m Han Mei. What‟s your name?”,学生们都乐了,教师接着用汉语问全班学生:黑板上画的男孩是谁,有些学生回答:“Jim”,教师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黑板上的句子:“My name is Jim”。
学生跟着录音机操练以下英文句子,并分男、女角色齐声表演对话:Girls: Hello! I‟m Han Mei. What is your name? Boys: My name is Jim Green.Girls: Nice to meet you. Boys: Nice to meet you, too.(在以上操练活动中,学生看着课文边听录音边读,共三遍,然后,教师邀请四对学生到教室前面轮流表演对话,并对每对学生的读音和表演都作了评价。
)最后,教师让学生打开练习册,做练习三(“read and copy the 7 letters in both the “big”& “small” forms”)。
学生完成后,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朗读今天所学七个字母和对话,预习第二课要学的另外七个字母(H/ h, I/ i, J/ j, K/ k, L/l, M/ m, N/ n).教学案例二这是另一中学的初一(2)班,是该学校的英语实验班,班级不太大,共有46名学生。
开始上课时,老师首先用简单英语进行自我介绍(I am your teacher, English teacher…)并对学生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然后,她把自己名字的汉语拼音写在黑板上,一边语速缓慢地用英语说:“My name is Chen Hua, Please call me …Miss Chen‟.”一边用英语指令(Stand up, please!)和手势示意学生“起立”,并模仿英语句子“早上好”(Good morning! Miss Chen.)。
开始只有少数学生开口说,在教师重复了三遍之后,几乎所有学生都根据教师的指令起立,并用英语大声地回应教师的问候(“Good morning, Class!”)。
教师走到一个学生前,先指着自己说:“My name is Chen Hua”, 然后指着对方问:W hat‟s your name?”该学生有些迟疑,回答道:“Li Cheng”,教师将这个汉语拼音名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猜她们在说什么,接着用同样方式问了另外三个学生的名字。
教师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汉语拼音名字写在一张卡片上,并与同桌相互交换卡片,进行新同学之间的相互介绍:“I’m …. What is your name?”; “My name is …” 。
在学生进行结对介绍期间,教师连续三次播放了课文对话录音,学生都听得很认真。
教师问学生能否用英语拼读自己卡片上的名字,一个男生拼读了自己的名字:“Deng Fei–D-e-n-g-F-e-i ”。
教师把他的名字和七个英语字母写在黑板,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英语字母和在写英语名字时该如何使用大、小写形式,并让学生检查自己卡片上的名字是否写得正确,如果有误,就参照课本1-7页上的字母书写要求加以纠正,同桌之间还要做相互检查,确保自己卡片上汉语拼音名字(实际上也是英文字母)书写正确。
学生按座次四人一组开展“学英文名”的活动:每组从教师提供的“英文名单”(共10个英语名:五个男孩名:Clay, Gray, David, Peter, Edgar, 和五个女孩名: Amy, Faith, Kate, May, Betty)中随意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男孩名和一个女孩名,然后小组通过合作,学会用英语说、拼读和拼写这两个英文名字,检验的方式是全组向全班报告。
(当学生按照编号选出自己小组的英文名时,教师会大声示范该名字的英文读音和相关字母的读音,学生必须认真听,并尽快速记自己名字的发音;教师在小组活动时还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以便帮助没有记住或发音有困难的小组,教师教一个组读“Edgar”,重复了四次。
)小组准备好后就按照下列方式依次向全班报告自己选择的英文名:两名成员分别在黑板上用正确的字母大小形式写出该组的男孩名和女孩名,另两名成员口头介绍和拼读这两个名字。
选择相同名字的小组要相互评判字母书写和发音是否正确,如果发现有误或不当要加以修正,最后全班在教师的主持下为各组评分(最高为“5”分),最佳评价也会得到奖励。
当十个英文名字都呈现在黑板上并进行修正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A a, B b, C c D d, E e, F f, G g”十个名字中的七个首字母(e.g., A my, B etty, C lay, D avid, E dgar, F aith, G ray),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七个字母中含有/ei/, /i:/ e/等音素的字母,并让学生把含有相同发音的名字和相应的字母进行了以下归纳:/ei/ –A (A my Cl ay D a vid Gr ay F ai th K a te M ay)/i:/ – B C D E G (P e ter)/e/ – F (B e tty E dgar)学生根据黑板上字母、名字的读音归类进行朗读和语音对比的训练。
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他们将学到更多英语字母和英文名字,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性别和与中文名相近的谐音,选择自己喜欢的英文名,但要记住名字的首字母要用大写,注意英文名的性别;在选定名字后,还要制作一个“姓名卡”放在自己的课桌上,上课时向全班报告,以免班上其他同学选择相同的名字。
.很显然,以上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策略、手段显然都很不相同,说明即使教材内容相同,由于教师对教与学的个人理解或课堂决策环境、条件的不同,都可能演绎成完全不同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完全不同的学习经验与学习效果。
让我们用更简明的方式归纳和描述这两个教学案例中主要的课堂事件或活动:案例一:1. 教师通过卡片向学生呈现生活中常见的英语缩写字母组合,如:CCTV,BBC,从而导入初中一年级第一节英语课:介绍什么是英语和英语学习的意义;2. 教师用黑板呈现当天要教的主要内容:7个英语字母,让学生分别用升调和降调齐声模仿、朗读这些字母;3. 教师向学生介绍7个英语字母大小写的写法,并进行英语字母的书写练习:让学生边听、边读,边用手指跟随老师在空中比划英语字母的笔法顺序和写法;4. 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字母“G”的发音难点:检查学生是否了解该字母的正确读音,区别“G”与汉语“机”的不同发音方式,确保学生发音正确;5. 让学生看图听录音:学习英语问好的句式:“Hello, I‟m Han Mei.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im.”。
反复模仿、操练英文名字“Jim Green”的读音;6. 教师解释课文对话的中文意义,并让学生分角色操练课文对话;7. 听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模仿或修正自己朗读课文对话时的语音、语调;8. 鼓励学生进行对话示范表演,为此,学生需进一步与同桌分角色操练课文对话,尽可能熟悉或记住每一个音、词和句的读音、书写形式与汉语意义;9. 家庭作业:朗读当天所学过的英语字母和课文对话、抄写7个英语字母大小写各10遍。
案例二:1. 教师用简单英语介绍自己的英文名字(汉语拼音名),并让学生在课堂中模仿、猜测、相互借鉴怎样用英语进行师、生问好;2. 教师向学生示范怎样用英文做“相互介绍”,并让学生与同桌伙伴交换“英文名片”(汉语拼音书写的“英语名”卡片),然后用英语相互介绍;3. 在同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拼读自己汉语拼音名中的英语字母;4. 通过一位学生所拼读的英语名来介绍英语字母的功能及大小写形式,提示学生根据课本上关于英语字母的介绍和教师关于英语字母大小写使用规则的解释,修正自己在原“英文名片”上可能不正确或不规范的书写形式;5. 字母应用任务:4人一组开展小组活动:每组挑选2个首字母由A B C D E F G组成的英、美常用名(1个男孩英文名、1个女孩名),学会用英语报告本组所选英文名的读法、写法和拼法;6. 任务准备:通过合作交流(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上英语课,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就学习过英语字母,因此小组同学之间可以互问、互学,或参看课本、请教教师)尽可能听清、记住并熟悉本组所选英文名的读法、写法和拼法,准备向全班报告;7. 小组报告:作好准备的小组报告自己所选择的两个英文名,并接受集体的评价。
选择相同名字的小组需要相互评价和修正对方的读法、写法和拼法,最佳表演者和最佳评价者都有可能获得1-5不等的小组得分。
8. 对10个英文名所含的英语字母读音进行归纳,英语字母及其发音规则,包括名字中7个首字母的拼读、所含元音因素的比较、大小字母在英文名中的用法等;9. 家庭作业:从教师提供的英文名录中自选个人英文名,并制作成台式“英文名片”,向全班同学公示,以免其他同学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