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目前世界上哈萨克族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及中亚其它地区,以哈萨克语为母语的族人占全部哈萨克族的近95%。
哈萨克族是中亚历史上的一个独立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哈萨克族以家庭聚居为主要形式,居住在新疆及中亚其它地区,少数在其他地区也有分散的哈萨克群落。
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哈萨克族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信仰,还有一小部分信仰基督教、东正教及其他宗教。
伊斯兰教信仰在哈萨克族聚居地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对哈萨克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教义、法律习俗深植于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并对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源远流长,传统习俗受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的影响,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哈萨克风俗文化。
这些风俗体现了哈萨克族民族特征,是哈萨克人民精神家园的无形象征。
婚嫁习俗是哈萨克族传统习俗中最具特色的一项,婚配过程要求家长在数量及质量上具有一定的标准,比如马匹、衣物、文具、家具等,更是可以代表和体现新郎新娘家庭的财力状况。
家庭和社会习俗是哈萨克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哈萨克人生活的核心内容,哈萨克族人民以宗族为基础,家族关系至关重要,一个人家族关系复杂、紧密地联系着上千亲戚,这构成了哈萨克社会的特征。
哈萨克族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哈萨克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手艺和传统活动也丰富了哈萨克族的精神世界。
哈萨克族民间艺术有民歌、民间小说、草书、剪纸、印章刻制、织毯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哈萨克族的民歌,是对哈萨克族特殊的生活习俗体现,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历史和传统在今天仍然萦绕在哈萨克族人民的心中,他们将把蒙古族、哈萨克族文化传承下去,给后代延续。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之一。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下面是一些哈萨克族的主要风俗和传统文化:
1.牧民文化:哈萨克族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
牧民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他们骑马、放牧、饲
养羊、马等动物,把草原作为家园,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迁
徙。
2.骏马文化:哈萨克族以骏马闻名,骑马技艺是他们的传统
技能之一。
哈萨克族人热衷于马术表演和马球比赛,并视
马为自己的朋友、亲人和财富。
3.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在哈萨克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
要地位。
他们善于演奏和制作各种乐器,如马头琴、揉镲、依普孜等。
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独特多样,如独舞、群舞等。
4.狩猎和射箭:作为一个民族传统,狩猎和射箭在哈萨克族
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以射箭技艺闻名,举行射箭
比赛和狩猎活动以展示自己的技艺和勇气。
5.民族服饰:哈萨克族有着自己特色的民族服饰。
男子通常
穿着长袍短袖的夹克、马裤、高筒靴、以及环腰刀。
女子
则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维吾尔族袍、长裙和高筒靴,头戴
斗笠和头巾,头饰丰富多样。
6.篝火晚会:哈萨克族喜欢在特定的日子举办篝火晚会,把
篝火点燃,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享受美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这些风俗和传统文化是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独特的民族特色。
通过庆祝和传承这些传统,他们展示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身份和传统价值观。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哈萨克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特点:1.游牧传统:哈萨克族以牧民为主,拥有丰富的游牧传统。
他们繁衍于广袤的草原地区,以养殖牲畜为生,如马、羊和驼鹿等。
游牧生活使他们与自然紧密相连,并形成了独特的牧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哈萨克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表演,代表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
他们常用一种叫做"dombra"的弦乐器演奏音乐,舞蹈则以婚礼、节日和庆典等场合为常见表现形式。
3.饮食文化:哈萨克族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以肉食为主。
他们擅长制作马肉和羊肉菜肴,如马肉烤串、博尔苏奶茶和手抓饭等。
马奶制品也在他们的日常饮食中扮演重要角色。
4.狩猎和射箭:哈萨克族传统的游牧生活赋予他们出色的狩猎和射箭技巧,这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体现。
他们参与射箭和马背上的游牧狩猎活动,并以此展示和传承他们的生活技能和传统价值观。
5.波斯风格的传统服饰: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通常采用波斯风格的设计,以鲜艳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为特点。
男性常穿长袍、乌纱帽和皮靴,女性则常穿马褂、头巾和长裙等。
6.高度尊重和待客之道:哈萨克族文化强调对长辈、客人和尊贵客人的尊重和礼遇。
他们有独特的待客之道,如丰盛的款待、热情好客和分享。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并且与他们的牧民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这只是对哈萨克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一些简要介绍,实际上还涉及许多其他方面,如诗歌、民间故事、马球运动等。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是中亚和西亚地区最大的民族之一,居住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家的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族。
其文化和习俗源远流长、深具时代性,一直流传至今。
哈萨克族风俗习惯包括家庭习俗、宗教习俗、风俗衣着、传统文化气氛等多方面。
哈萨克族的家庭习俗主要体现在以家为尊、长者为至尊、尊重老人,长辈绝不允许年轻人放纵行为,鼓励年轻人学习并努力工作,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以后代子孙以家为尊为宗旨,扎根当地文化,从而形成哈萨克族的独特的家庭传统。
哈萨克族的宗教习俗,以伊斯兰教为主,在有关宗教的场合,哈萨克人人人都会尊重老人,特别是男性,给他们留出座位供他们坐,从容不迫。
在宗教传统中,还有闻传定要把aidak母牛乳酪面包献上宗教仪式上的习惯,祭祀神灵和祈求上天的保佑。
哈萨克族的风俗衣着,以裹头袍、哈萨克式头部饰物等为代表,裹头袍常用新羊毛制作,以示哈萨克族人在家庭及社会生活中的孝顺,哈萨克式头部饰物主要以发夹、新羊毛及上面装饰有五颜六色绣花、金丝等比较常见,是哈萨克族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气氛,源自古苏烈文化,其古老特色的文化气氛一直浸润在当代哈萨克族人的思想中,把道德准则、农民的智慧、女性的美德、健康的生活方式、贤淑的风俗和文化底蕴融汇贯通,形成了哈萨克族独特的文化特色。
总之,哈萨克族是名副其实的古老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家庭习俗、宗教习俗、风俗衣着等,以及传统文化气氛,总的来说,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都极其独特、多样、丰富,值得大家去收藏与了解。
哈萨克族传统礼仪
哈萨克族传统礼仪
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其传统礼仪包括许多方面,包括婚丧礼仪、社交礼仪、待客礼仪等。
婚丧礼仪:哈萨克族的婚丧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婚丧礼仪中,哈萨克族注重尊重长辈、尊重传统和尊重自然。
在婚礼上,哈萨克族会遵循传统的习俗,如敬酒、献花、敬茶等。
在葬礼上,哈萨克族会遵循传统的仪式和流程,如默哀、鞠躬、献花等。
社交礼仪:哈萨克族在社交礼仪方面也十分注重礼貌和尊重。
在交往中,哈萨克族会主动打招呼、问好、道别等,以示尊重和礼貌。
在聚会和宴席上,哈萨克族会遵循传统的待客礼仪,如让座、敬酒、敬茶等。
待客礼仪:哈萨克族在待客礼仪方面也十分注重礼貌和热情。
在客人到来时,哈萨克族会主动迎接、问候、递茶等。
在客人离开时,哈萨克族会送别、敬酒、敬茶等,以示感谢和敬意。
总之,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仪注重尊重、礼貌和热情,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哈萨克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友好和真诚。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如下:
1、饮食文化。
哈萨克族以肉食为主,尤其偏爱羊肉、牛肉和马肉,常见的烹饪方式包括炖肉和火锅,他们的饮食文化中,火锅的清香、丰富的配料和营养价值非常重要。
2、舞蹈文化。
哈萨克族舞蹈丰富多样,其中包括“黑走马”和“鹰舞”,这些舞蹈反映了哈萨克族对马和鹰的崇拜,以及他们游牧生活的特点。
3、服饰文化。
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以实用和保暖为主要特点,通常包括三角帽、长袍、高筒靴等,男子一般穿深色长袍和裤子,而女子则穿着华丽刺绣的裙子和头巾。
4、婚俗文化。
哈萨克族的婚姻习俗中,终身婚姻是主流,离婚的情况非常少见,女方在嫁妆中还会收到彩礼,此外,哈萨克族还有独特的婚礼仪式,如“姑娘追”和“叼羊”。
5、节日文化。
哈萨克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古尔邦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和娱乐的场合,也是传承和展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时刻。
哈萨克族的不同礼仪
哈萨克族的不同礼仪 哈萨克族的⼈⽣礼仪独具⼀格,别有特⾊。
他们主要有诞⽣礼、摇篮礼、满⽉礼、婚礼和葬礼等。
你还了解哈萨克族的什么礼仪呢?下⾯店铺就为⼤家整理了关于哈萨克族的不同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哈萨克族的不同礼仪 诞⽣礼:哈萨克⼈把⼩孩诞⽣视为阿吾勒的喜事,婴⼉诞⽣后要举⾏“齐勒⼤汗库再头”仪式,要宰哈勒加⽺(为产妇宰的⽺)。
青年男⼥要来为产妇和婴⼉祝福,要唱《齐勒⼤汗库再头》即《出⽣歌》,祝福母⼦平安健康,⼈丁兴旺。
⼀般《齐勒⼤汗库再头》要连续唱3个晚上,主⼈要宰⽺款待来客和产妇。
在《齐勒⼤汗库再头》晚会上,阿吾勒的中⽼年⼈带上钱、财等礼物,分批来到产妇家,看望⼤⼈⼩孩,以表恭喜祝福之意。
“齐勒⼤汗库再头”仪式上吃⾁有讲究,吃⽺脖⼦⾁,不准⽤⼑⼦。
双⼿端着⽺脖⼦⾁,⽤嘴啃着吃,吃完了⾁要把脖⼦⾻放在毡房的最⾼处,过上⼀段时间才能扔出去。
禁⽤⼑⼦削⾁或将脖⼦⾻拆断,怕孩⼦得软脖⼦病。
并要唱⼀⾸歌:“ 孩⼦降临在温暖的毡房, 草原的鲜花为你怒放。
愿你成为勇敢的骑⼿,阿吾勒中有名的摔跤⼿。
” 摇篮礼:哈萨克族在长期的游牧⽣活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独特的育⼉护理经验,哈萨克族牧民通常使⽤摇篮(别斯克)养育婴⼉,婴⼉出⽣后⼀周或满⽉(40天)时要举⾏摇篮礼(别斯克吐依),这是哈族重要的⼈⽣礼仪之⼀。
摇篮由优质⽊材卯榫⽽成,头尾两端的下⽅有弧形⽊条着地,可左右摇摆。
别斯克的设计与哈萨克世世代代游牧⽣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当家⾥男⼈外出放牧,⽽⼥⼈需要在户外⼲家务(如挤奶,制作奶制品)时,可以将婴⼉固定在摇篮⾥,防⽌⼩孩因⽆⼈照看⽽发⽣意外。
在转迁牧场的时候也可以将⼩孩固定在摇篮⾥,避免⼩孩遭受长时间奔波之苦。
哈萨克摇篮⼏乎陪伴了所有哈萨克⼩孩的婴幼⼉时期,对于哈萨克族⽽⾔别斯克具有⼗分重要的意义,多少年轻母亲不分⽇夜的守护在摇篮旁,哼着摇篮曲,精⼼呵护着⾃⼰的⼩宝宝,盼着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满⽉礼:与汉族⼈的满⽉礼有所不同,哈萨克族的满⽉礼是在婴⼉出⽣后的第四⼗天举⾏。
六年级上册作文家乡的风俗哈萨克族
六年级上册作文家乡的风俗哈萨克族《六年级上册作文家乡的风俗哈萨克族》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新疆,这里生活着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有许多独特的风俗,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吧!在哈萨克族的家庭里,长辈们非常受尊重。
每当有客人来访,年轻人都会主动让座,端茶倒水,以表示对长辈和客人的尊敬。
记得有一次,我去哈萨克族小伙伴家做客,一进门,他就拉着我走到长辈面前,让我向长辈问好。
那种对长辈的敬爱之情,让我深受感动。
哈萨克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在节日或者喜庆的日子里,大家都会聚在一起,欢快地跳舞。
他们的舞蹈动作优美,节奏感强,让人看了忍不住也想跟着跳起来。
有一次过年,我看到哈萨克族的人们在广场上跳舞,他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整个场面热闹极了!哈萨克族的美食也很有特色,比如那香喷喷的手抓肉、美味的奶茶。
手抓肉煮得鲜嫩多汁,用手抓着吃,那叫一个香!奶茶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饮品,喝上一口,浑身都暖洋洋的。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这里的哈萨克族风俗!《六年级上册作文家乡的风俗哈萨克族》我生活的地方,有哈萨克族的兄弟姐妹,他们的风俗可有意思啦!哈萨克族是个特别重视礼仪的民族。
要是去别人家做客,可不能随便进屋子,得等主人邀请才行。
而且,进门后,不能坐在主人放东西的地方。
我有个哈萨克族朋友,有一次我去他家玩,差点就坐错了地方,还好他及时提醒了我。
他们的婚礼也很特别。
结婚的时候,大家会骑着马,穿着漂亮的衣服,一路上欢歌笑语。
新娘的嫁妆更是丰富,有漂亮的衣服、金银首饰,还有各种生活用品。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哈萨克族的婚礼,那热闹的场面至今让我难忘。
哈萨克族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就是在孩子出生后,会给孩子举行“摇篮礼”。
亲朋好友都会来送上祝福和礼物,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这就是我家乡哈萨克族的风俗,是不是很有趣呢?。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哈萨克族历史上是一个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在长期与草原接触中创造了独特的草原文化。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习俗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
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
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
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
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右面额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
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
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食俗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
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杰恩特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
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
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
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等等。
婚俗哈萨克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还有各种贺礼前去娶亲,女方会迎接招待他们。
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
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
在这一天,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这时伴郎要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蠃了方能进门接新娘。
有时,其中的伴郎会乘其不备,从马背上跃进毡房,并从众伴娘围攻下夺门而出,如果跑不出来,就会招来嘲讽,没脸见人,还要向伴娘送礼。
哈萨克族的含义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60万,全世界哈萨克族有1500万。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是蒙古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也是中亚地区最大的一个民族,它们继承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它们由来已久,贯穿了数代人的生活。
1、关于家庭结构,哈萨克文化比较注重家庭纪律,尤其是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经由家庭纪律,子女毕生服从父母,尊重父母、服从父母是他们的家庭责任。
一般来说,父亲作为家庭的核心,他有权利决定家庭的大事,比如子女的婚事和就业等,同时,他需要保护和照顾家庭成员,以维护家庭的安全和幸福。
2、哈萨克族也很重视仪式,尤其是宗教仪式和社会典礼,如婚礼、洗礼等。
与中国的传统婚礼不同,哈萨克族的宗教婚礼更强调敬畏神,向神献礼表达感恩,而且更重视家庭统一,重视到家庭统一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以及朋友们都会在婚礼现场分享喜悦的时刻。
3、哈萨克族的人们也很重视传统仪式,比如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都会按照传统习俗来举行习俗仪式,在此期间,人们会认真地参加各种活动,如歌舞、宗教仪式、游戏等,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4、此外,哈萨克族也有很多有趣的文化习俗,例如,每年元宵节很多哈萨克族人都会去“赶马车”,在朋友们的陪同下,搭乘“赶马车”到处游玩,欢度元宵节。
另外,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叫“塔拉宾”,也就是在节假日或者家庭聚会时,大家一起围绕一个圆桌,唱歌、讲故事、谈话等,融洽友好的空气笼罩着这个家庭。
以上是哈萨克文化比较独特的几种民俗习惯,它们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是哈萨克文化中独有的精华,也是哈萨克文化最闪亮的一面。
因此,为了保护哈萨克文化的瑰宝,保持哈萨克族民族的传承,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哈萨克文化使它永久流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哈萨克族文化的精髓,这才是最佳的结局!。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而又有特色的民族,从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可以看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和认识一下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吧。
首先,哈萨克族的家庭称谓是很有特色的,他们用叫做“蓄畜牧民”的叫法来区分不同的家庭成员,“蓄”、“畜”和“牧”分别表示其父亲、母亲和子女的关系。
如果说一个人的父亲叫做“蓄”,那么他的母亲就会被称为“畜”,而他的子女就被称为“牧”。
其次,哈萨克族在节日庆典上也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比如他们在春节期间会举行一种称之为“队伍赛跑”的节日活动。
参加赛跑的人会把自己穿戴的服装分为四组,以代表家族中的四个种类成员:父亲、母亲、哥哥和弟弟。
每一组都会带着自己的旗子,在比赛中互相竞争,最后家庭中的人会都集合起来,一起参加这欢乐的庆典活动。
此外,哈萨克族还有多种特殊的礼仪,比如当他们见到长辈时,就要以三跪九叩的方式来打招呼;当长辈对自己说“升”时,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直接跪地膜拜,不能说话、不能动,直到长辈把自己的话说完,才能抬头离开。
最后,哈萨克族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婚礼习俗。
哈萨克族的男子在婚姻前都要完成一次“婚前竞猜”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男方要把自己的未婚妻打扮得标致漂亮,然后对外招募其他未婚男子参加竞猜活动,最后男子们根据答案给出判断,胜出者就可以娶到这位未婚妻为妻。
以上就是关于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的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哈萨克族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独特家庭称谓和礼仪以及丰富节日活动的民族,值得被敬仰和研究。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说到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很多都是在草原游牧的独特环境下形成的,包括他们的饮食方面,服饰方面,以及婚俗和葬礼,这些都是很有特点的。
朋友们,你们知道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吗?不知道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定居的教民建有清真寺,成年男子按时进寺礼拜。
哈萨克人崇拜太阳和月亮,所以所住毡房和清真寺的门都是开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哈萨克族过去主要从事牧业生产,饮食带有明显的牧区特点,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肉食有手抓肉,红烧肉、灌肠肉、熏肉等。
经腌制、风干的肉和马肠不但味道鲜美,而且便于储存。
主食有炒米、馕、馓子、包尔沙克、抓饭、面条、油饼等,奶制品有奶疙瘩、奶酪、奶油等。
喜喝用砖茶加牛奶和适量的盐煮成的奶茶,奶茶醇香且营养丰富,是每个家庭中必备的饮料。
过去的哈萨克族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做衣料,布衣主要在夏秋天穿用。
男子多穿用白布做的衬衣和长裤,冬天套以坎肩、短大衣,再套袷袢(棉衣),戴狐皮尖顶四棱皮帽。
妇女喜穿连衣裙,年轻女子的连衣裙下摆有二到三层褶子,色彩艳丽,领口袖子绣有花边,胸襟上饰有银元等饰物。
少女喜戴小花帽,以珠子玛瑙作装饰。
新中国成立后,年轻人服装紧随潮流;男子穿西装、夹克衫,妇女穿西装套裙,只有节日时才穿传统服装。
哈萨克人在婚嫁上,提倡本民族通婚,但血缘须隔七代以上。
婚姻有浓厚的买卖婚姻色彩,男方须交足够的彩礼,方能迎娶,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现象有所好转。
近几年,索要彩礼现象又有所抬头。
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按伊斯兰教礼仪进行,一般是人死后隔天埋葬,葬前要请毛拉、阿訇为其诵经,尸体洗浴后用白布包裹,不用棺木,抬到墓地挖穴土葬。
葬后7天、40天和周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称过“乃孜尔”,进行缅怀和悼念。
哈萨克族的小男孩一般5-7岁要举行割礼仪式,即割除少部分生殖器的包皮,并大宴宾客。
哈萨克人的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热孜节。
哈萨克人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刁羊、姑娘追、阿肯弹唱、赛马和摔跤活动。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习俗习气哈萨克族次要散布正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乱州、阿勒泰、塔乡地域以及木垒、巴面乾哈萨克自乱县及黑鲁木全等天,长数散布正在甘肃阿克赛战青海等天。
人心138多万人,崇奉伊斯兰学。
衣饰正在汗青上,哈萨克族续年夜大都人过着逐火草而居的游牧糊口,因此其衣饰带有浓烈的草本畜牧糊口的特色。
牧平易近次要用家畜的外相做衣服的本料。
哈萨克族女子怒悲脱棉毛衣裤,怒悲以条绒、华达呢等做衣料。
颜色上多选用玄色、咖啡色等深色。
冬日次要脱皮年夜衣、皮裤。
选材以羊皮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其余名贵兽皮。
为了就于上、上马,裤子用羊皮缝造成年夜裆裤,因而宽容牢固,耐久耐磨。
衬衣多为下发,上绣花边。
衬衣中套坎肩,坎肩上脱欠衣,有时借再套“袷袢”。
哈萨克族女子怒悲扎一条牛皮造成的腰带,腰带上镶嵌有金、银、宝石等各类粉饰品,腰带左侧佩有精巧的刀鞘,内插腰刀,以备随时运用。
正在夏日,哈萨克族女子正常摘一种用厚皂毡造做的翻边帽,分为二瓣,颇有特征。
而正在冬日,则要摘“咽马克”或“库推帕冷”二种差别的帽子。
“咽马克”有二个耳扇,一个首扇,呈四棱尖顶状,顶上借饰有猫头鹰毛。
“库推帕冷”则形似方锥体,内缝狐皮或乌羊羔皮,里面饰以色调素丽的绸缎,雅观真用。
哈萨克族女子的鞋、靴比力考究,依据游牧外差别的须要造成差别的品种,夏日的靴子根柢较厚,狩猎时的靴子后跟很低,笨重柔硬、难止,却不容易为猎物察觉。
少筒靴子有下跟,少及膝盖,齐牛皮造成,正在靴底上钉上铁掌,牢固耐用。
脱此靴经常脱毡袜,袜心用绒布镶边,非常雅观。
硬鞋子望文生义为硬皮造做,出有下后跟,往往战套鞋一同运用。
正在牧区,套鞋运用比力宽泛,套鞋既能掩护硬鞋没有蒙雨雪腐蚀,异时入帐篷时只穿来套鞋便否,因此非常圆就,很蒙人们青睐。
哈萨克族夫父的衣饰较女子去说愈加丰盛多彩。
她们依据春秋选择差别的款式。
年青的密斯怒悲脱连衣裙,裙袖有斑斓的绣花,裙显摆年夜做作成褶。
下身中套松身坎肩,坎肩上绣有斑斓的图案并缀有五颜六色的饰品,已没娶的密斯头上摘的是“塔克亚”、“别我克”或“特特我”。
哈萨克族饮食风俗
都应高兴的接受,喝奶茶不应喝一半剩一半而离席,喝马奶酒也应一饮而尽, 不会喝酒也要少许啜上一口,以示谢意,不然主人会不高兴的; ◆ 六、 吃饭时,不必脱帽,或戴上白衬便帽; ◆ 七、 就餐前后,主人会给客人倒水洗手,洗完手,不要乱甩动,应用毛巾擦 手,并有礼貌地送还毛巾; ◆ 八、 年轻人不许当着老人的面喝酒; ◆ 九、 吃馕时,不能把整个拿在手上用嘴啃; ◆ 十、 妇女怀孕后忌食骆驼肉、免肉以及狼咬过的动物的肉。
◆ (2)包尔沙克(油果子):用奶子(或水)或用适量盐水和面(发酵的面为 佳)将和好的面切成菱形,用煮沸的牛、羊、驼油或植物油炸熟。
◆ (3)油饼。 ◆ (4)面条分肉面条和奶子面条。 ◆ (5)蒸饼牛、羊肉上盖上一层薄面片,然后蒸熟。 ◆ (6)面炸小饼(哈语称奥卡撒克馕)。
包尔沙克
19
面类食品的种类及做法二
油炸奶皮子
奶皮子、奶酪、奶疙瘩等
15
奶类食品的种类及做法
(l)鲜奶子是刚挤下的牛、羊奶,倒在铁锅里煮熟,称鲜奶子。
(2)胶奶子奶牛、羊产养后第一二天挤的奶,这种奶子稠,脂肪多,没有 鲜奶甜,但营养价值高。
(3)酸奶子:鲜奶通过发酵后制成,营养极为丰富。 (4)奶皮子是鲜奶煮沸放凉后表面凝积的一层油脂。21ຫໍສະໝຸດ THANK YOU11
食肉的礼仪二
◆
吃手抓羊肉,要重新铺上干净的餐布,主人把肉盛在大盘内端
来。把盛有羊头、臀部肉、肋条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中年长
者必须先将羊头上的腮帮肉割一块回敬给年老的主人,再削下羊头上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在新疆有110.7万人,占全疆人口的7.3%。
主要分布在北疆沿天山一带,他们大多数从事畜牧业。
在牧区,除了少数定居以外,大部分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一、风俗住所:哈萨克毡房因与游牧的蒙古族所居住的蒙古包相同,内地人一般称为“蒙古包”。
哪里有白云,哪里就有哈萨克的毡房,“毡房”因使用羊毛等擀好的毡子搭制而得名。
婚礼:哈萨克人为避免血缘相近的婚姻,配偶都要到较远的部落选择。
一旦成婚,女子便很少有机会回到父母家中。
因此,结婚对姑娘来说,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悲伤的时刻,所以“边哭边唱”是哈萨克族姑娘出嫁的一大特色。
丧葬:是先用清水沐浴尸体,再用白布缠身,然后进行土葬。
习惯: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
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禁食猪肉、狗肉和驴肉,禁食动物血、不食自死动物之肉。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 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
饮食:哈萨克的饮食有着浓厚的游牧生活特点,主要食物皆取自牲畜,奶类和肉类为日常生活之主要食物,面食是次要食物,很少吃蔬菜。
肉食多以牛、羊肉为主,也食马肉、驼肉、野生动物肉、鱼等。
牛羊肉做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种。
奶类主要有羊奶、牛奶、马奶、驼奶等。
奶茶是哈萨克人生活的必需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除了喝奶茶之外,有时也喝鲜奶。
奶子除了煮奶茶、喝鲜奶,还制成奶油(酥油)、奶豆腐、奶疙瘩等食品。
自制的马奶酒和酸奶子,是哈萨克族最喜欢的饮料。
二、传统文化节日:哈萨克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热孜节, 诺鲁孜。
服饰:哈萨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有广泛分布。
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哈萨克族有着多样化的风俗习惯。
本文将对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详细介绍,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民族。
首先,在结婚时,哈萨克族传统上非常重视家庭名义,为了保持家庭名誉,他们关注婚姻的稳定。
一般而言,男性可以在20岁以上,女性则在18岁以上结婚,男子要通过家宴来纪念新婚。
婚礼上,客
人们会穿着节日服装,唱着歌曲,跳着舞蹈,欢聚一堂,把祝福赠送给新婚夫妇。
其次,哈萨克族有著传统的宗教习俗。
一般而言,他们信仰伊斯兰教,被称为“伊斯兰教哈萨克族”。
他们会安排每年两次宗教节日,分别为穆斯林斋月和耶路撒冷日。
此外,他们也会有宗教仪式,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
这些宗教仪式有助于他们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此外,哈萨克族还有很多特色的礼仪。
比如,在他们的社交场合,如果到访者比主人更贵重,主人应该向到访者礼貌有礼并多讲几句话。
同时,主人也会准备一些饮料和小吃,与那些来访的客人一起享用。
另外,男性和女性在社交活动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女性要更加婉转有礼,而男性则要礼貌大方,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最后,哈萨克族还有很多特色的文化,如音乐节、舞蹈节和体育节等,可以给他们带来欢乐和温暖。
这些节日既可以让他们放松身心,也可以粘贴民族之间的情谊。
总的来说,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反映出这一民族的独特性。
无论是结婚还是宗教节日,都有着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仪式,充分体现了哈萨克族人对家庭和宗教的重视,以及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
哈萨克族的礼仪知识
哈萨克族的礼仪知识
哈萨克族的礼仪知识
哈萨克民族以热情好客闻名。
凡客人来都要宰羊待客,如果客人辞行,主人要立即去马厩抚摩马的肚子,看是否吃饱了,然后在小心地牵出来,否则便为失礼。
如果天色以晚,则一定要挽留客人住宿,否则会遭到左邻右舍的指责。
哈萨克族中还盛行相互济助的`良好习俗。
互相帮助被哈萨克人看作是美德,如果谁拒绝帮助有困难的,那么他就失去了被别人帮助的权利,同时还会被同部落的人看作是破坏礼俗的人。
哈萨克族在遇到喜事时,要撒奶疙瘩、方块糖、水果糖、包尔沙克等,让人们抢着吃,分享欢乐。
哈萨克人将这种表示祝福和欢乐的仪式称之为“恰秀”,即“撒”的意思。
尊老爱幼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美德,年轻人见到老年人得主动打招呼问候,进门或行走时,要让老年人先走,吃饭喝茶时要请老年人坐上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萨克族风俗习惯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已阅325次评分:3 发布时间:2009-5-24 17:44:58“哈萨克”翻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勇敢的自由人”。
哈萨克族是世界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跨国民族,总人口现已超过千万。
哈萨克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汉代,他们分布很广,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欧亚大陆中心腹地,从阿尔泰山、天山向西直到里海约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都有哈萨克民族活动的痕迹。
目前仅在新疆的哈萨克族就有12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一、文体娱乐哈萨克族的娱乐活动,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其娱乐方式与骑马、放牧、狩猎等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主要有赛马、摔跤、叼羊、姑娘追、马上角力等。
据说叼羊活动起源于中世纪。
当时,牧业上的狼害相当严重,牧民对狼特别仇视,一旦猎获了狼,大家便一涌而上争相抢夺,以此开心取乐。
后来就逐渐由叼狼演变为叼羊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在哈萨克族中,赛马不仅是参赛者个人的事,而且是关系整个氏族部落荣誉的事。
赛马中得到的奖品,主人一般都不会占为已有,而是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分给亲人、朋友,和大家一起分享。
姑娘追:“姑娘追”哈萨克语“克孜库娃”,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特殊方式。
青年男女通过“姑娘追”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节空旷、平坦的草甸上举行,远近牧民都骑马前来参观。
据说很早以前,有两个哈萨克部落的头人结成了儿女亲家,在姑娘准备过门那天,来接亲的人有意夸赞他们新郎的马是最好的千里马。
新娘的父亲听后便说:“我女儿骑的马才是最好的马,不信可以比一比,如果你们的马能追上我女儿的马,今天姑娘就过门,否则就改日再说。
”于是比赛开始了。
姑娘因为对小伙子早有好感,于是故意放慢速度假装让小伙子追上,借机进行交流和沟通,返回时她又让小伙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后面追赶,结果把“追姑娘”变成了“姑娘追”。
于是“姑娘追”就由此产生了。
从此以后,哈萨克族有许多青年男女就是通过这种嬉戏式的相互追逐和交流产生了好感,萌发了爱情,并结为终身伴侣。
如今的这种活动已不再拘限于青年男女,有时一些结了婚的成年男女也会参与其中,但一般要求男女双方要年龄相近,因为这样才可以随意的做游戏和开玩笑。
关于“姑娘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只白天鹅化为女子,和一位猎人结为夫妻,成为哈萨克人的始祖。
他俩结婚那天,骑着两匹白色的骏马,像白天鹅一样,飞来飞去,互相追逐。
据说这就是“姑娘追”的由来。
这个传说反映了“姑娘追”这种马上游戏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习俗。
“姑娘追”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是民俗风情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热情好客的哈萨克姑娘会邀请远道而来的游客共同参加这种马上娱乐活动。
叼羊:叼羊是哈萨克民族为祈祷祝福而举行的一种马上娱乐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对抗性强、争夺激烈、集勇猛、顽强和机智于一体的马背体育竞赛。
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长这种马上运动。
盛夏时节,牧场绿草如茵,草茂马壮之际,牧民在休闲时,成群结队自发地组织叼羊活动。
摔跤:摔跤是哈萨克族传统的体育活动之一,是一种力量和技巧的对抗性运动。
每逢婚礼、割礼、周年祭祀都会举行摔跤活动。
马上角力,又称马上摔跤。
其方式是参加活动的人分成两组,一对一进行比赛,二人比力量、比技巧,看谁能把对方从马背上揪下来,或直接拉到自己马上,即算胜利。
赛马:赛马是哈萨克族人十分喜爱的一项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
赛马有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
赛走马,是比马的速度耐力、稳健美观。
一般用的是五岁以上的成年马,骑手也是成年人。
赛奔马也多用五岁以上的马,参加赛马的骑手大多是十二三岁的男孩。
在哈萨克族中,赛马不仅是参赛者个人的事情,而且是关系整个氏族部落荣誉的事。
赛马往往在婚礼和重要的节日里举行,而且经常是最后的压轴节目,也就是说,赛马一结束,庆典也就最终收场。
马上角力:亦称马上摔跤,其方式是参加竞赛的人分成两组,一对一进行比赛。
两人比力量、比灵巧,看谁能把对方揪离马背并扔在地下,或抱到自己马上即算胜利。
比赛时有许多人围观,围观者都希望本部落的选手获胜,不时地为选手呐喊助威。
马背拔河:两个人骑在马上,拉一条两米多长的皮绳,中间地上划一长缍为界,谁骑的马配合得好,谁就可以把对方拉过界河。
骑马抢布:这是哈萨克族年轻人锻炼身体骑马本领的娱乐活动之一。
布长一米左右,颜色或红或绿。
开始时,先由一个小伙子拿着布骑马飞跑,其他人乘马尾追。
被追上人发现快要被追上,必须迅速将布交给先追上自己的人,然后大家继续追赶第二次拿到布的人。
这样连续不断,犹如接力赛车一样。
骑手们跨过河流,越过高山,冲破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险阻,直玩到大家尽兴方罢。
这种活动主要是锻炼年轻人骑马的本领和意志。
射元宝:射元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箭射元宝;另一种是用枪元宝。
前者是自古相传的选拔神箭手的娱乐活动;后者是近代形成的。
古时候用箭射金葫芦,后来改作箭射元宝。
其方式是立一高杆,上端拴一横木,把用红绸布包着的元宝用细绳拴在横木的一头,用箭射断吊着元宝的绳子。
比赛者从百余步外策马飞奔,到五十步左右处向目标射箭。
如射断绳子,元宝落地,则可得元宝,并被人们称为“神箭手”,以后这一活动改为步枪射银币了。
哈萨克族的“恰秀”:各个民族都有向人们表示祝福的方式,如藏族人献哈达、蒙古人敬奶酒,而哈萨克族在遇到喜事时,却要撒奶疙瘩、方块糖、水果糖、包尔沙克等,这种表示祝福和欢迎的仪式,哈萨克人称之为“恰秀”即撒的意思。
哈萨克草原上遇到喜事,都要搞“恰秀”,让人们抢着吃,分享欢乐。
草原上来了尊贵的客人,也要搞“恰秀”,表示尊重和欢迎。
一般“恰秀”都是由妇女来搞,这位妇女必须是年纪较大、儿子齐全、丈夫健在、本人德高望重、深受群众爱戴者。
人们相信由这样的妇女来搞“恰秀”,会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幸福。
有些“恰秀”则由自己人来搞。
如在夏季第一次挤马奶时,则要在挤马奶的地点喝奶茶,并要邀请邻居和亲友们一起来喝。
同时还要在马驹头上和拴马驹桩子上抹些酥油,这时,由家里的年长的妇女来撒喜食,以祈求人畜两旺,吉祥平安。
阿依加勒克舞:阿依加勒克舞,即月亮舞,是一种广泛流行于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民间集体舞蹈,可由男女几人或多人列队成环形圆月状共舞。
舞蹈特点是两人对跳,多为拍手、踮脚,自拍、互拍、自点、对点、双双旋转,并排旋转,换位旋转,交换舞伴。
节奏欢快,动作幅度较大,颇具美感,感染力强,且动作简单易学,初学者十分钟内便可掌握要领,半小时后便可成为熟练的舞伴。
月亮舞是哈萨克青年男女传递感情的一种方式。
每年草原上举办阿肯弹唱盛会时,经过一天的热闹,老人和小孩们都已疲倦,回毡房休息,成年人聚在毡房里举杯畅饮,情窦初开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的精力仍然充沛未尽,他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在月亮下翩翩起舞,成双成对消失在朦胧月色之中……游人可和当地的青年男女在额尔齐斯河畔的篝火边,尽情地载歌载舞。
阿肯弹唱会:阿肯弹唱会是哈萨克民族古老的、最具有群众性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乃至有朋友来临,亦或在每年山花烂漫之际,能歌善舞的牧民,聚集在一起,怀抱冬不拉,即兴作诗,自弹自唱,这就叫阿肯弹唱会。
它的形式与规模大小不一,有数十人,百人,乃至数千人,具有娱乐性和竞歌性两种,场面欢快热烈,形成草原上一道奇异、优美的民族风景线,若此时游客亲临其境,一定会体验到原始、浓郁的民族风情,流连忘返。
二、禁忌哈萨克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骑着快马直冲主人家门,因为这会被认为是挑衅或是报丧和传送不吉利的消息;做客时,不能坐在主人放有食物的箱子或其它生活用具上,他们认为食物是上天赐予的,是圣洁的;在毡房内不要坐床,应盘坐在地毯上,最好不要把两腿伸直,也不要脱掉鞋子;在交谈和吃饭时,不要剪指甲和打哈欠,否则就是对主人的极不尊重;主人做饭时,客人不要动餐具,更不要用手拨弄食物或掀锅盖;主人割给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给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绝,要愉快的接受,否则主人会认为你瞧不起他;饭前饭后,主人都会给客人倒水洗手,洗完后不要乱甩手,而应直接用毛巾把手上的水迹擦干;还有不能当面夸主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能说他的孩子“胖”,也不能当面赞美主人家的牲畜和猎犬等;不能追打主人家猎犬和看门狗,也不要当面清点主人家的牲畜数量;不能跨越拴牲畜的绳子;走路时遇到羊群应绕道而行,更不能骑马直冲羊群;不能用手或棍棒指点人数,否则会认为你在把人当作牲畜清点;在哈萨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过两天;借用的马在归还时要卸下马鞍,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的。
三、毡房哈萨克族长期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早就发明创造了适合游牧生活便于搬迁近似于蒙古包式的流动房屋——毡房。
哈萨克族的毡房主要由骨架、围墙、房顶、房毡、门5个部分组成,其中毡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圆栅和顶圈构成,围墙用横竖交错相连的柳木栏杆构成,可以自由拆合,圆形顶圈既是屋顶又是窗户,外观与蒙古包相似,白天揭开用来通风透光,夜间盖上以防风寒,房门通常都面朝东南。
毡房里布置有一定特色,中间是火塘,右半部摆放食物、炊具,右上方是床铺,毡墙上有各种图案的挂毯,地上铺着地毯,毡房正上方摆放箱子等,左侧毡墙处放置垫桌,垫桌上放被褥、枕头。
城镇居民都喜欢在卧室或客厅墙上布置挂毯,喜欢色彩鲜艳的饰物,在享受现代化生活同时,仍保留着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四、葬礼在哈萨克民族中,存在着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所以特别注重死后的葬礼。
葬礼基本上是按照伊斯兰教规进行的。
与其他一些民族有所不同的是,每当有人前往吊唁与遗体告别的时候,通常由死者的女亲属相互拥抱,一起哀唱挽歌,并通过这种哭唱的方式,告诉人们死者的生平。
吊唁结束后,按规定由宗教人士依麻木用清水为亡者净身,再用白布裹身,最后举行祷告仪式进行土葬。
五、宗教还要炸馓子、做点心、熬果酱,购买各种水果和干果,准备招待贺节的客人。
节日的清晨,穆斯林们聚集在清真寺做礼拜,然后开始庆祝活动。
这天人们将不计过去的“疙瘩”和“磨擦”,而会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兴高采烈地相互拜节问候。
七、礼仪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独具一格,别有特色。
他们主要有诞生礼、摇篮礼、满月礼、割礼、婚礼和葬礼等。
与汉族人的满月礼有所不同,哈萨克族的满月礼是在婴儿出生后的第四十天举行。
在这一天,要专门给洗净后的婴儿全身擦上羊油并剃发。
在基层牧区的哈萨克家庭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被称为“还子”的习俗。
“还子”是指每对新婚夫妇要把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送给男方的生身父母。
祖父母会把这个孩子当作自己亲生的最小的儿女来对待。
从小到大,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彼此之间都以父(母)子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