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租界史,对孕育东方明珠的积极影响

合集下载

历史教案设计——了解东方明珠背后的故事

历史教案设计——了解东方明珠背后的故事

历史教案设计——了解东方明珠背后的故事导入环节:1.通过讲述东方明珠的名字来带领学生了解东方明珠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建造东方明珠。

2.介绍东方明珠的基本情况——建造时间、高度、建筑风格等。

3.向学生介绍东方明珠的鲜为人知的一面——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上海和中国现代发展的背景和进程。

知识讲解:1.上海的发展历程上海曾是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城市之一。

1927年,上海向世界宣告,宣布其脱离国家实行独立,成为全球公认的特区之一。

上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2.东方明珠的背景上海东方明珠是上海的旗舰建筑,是一座260.5米高的摩天大楼。

设计灵感来自源自中国古代人们通过玉石、金属制成的珠宝,旨在把东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科技融合,愿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传递给全世界。

3.东方明珠的设计和建造东方明珠的设计和建造历时六年,使数百名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在广泛的国际协作下取得了成功。

4.未来发展随着经济和人口增长的速度,上海城市的结构和外观都将发生变化,东方明珠作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将继续发挥它的重要角色和价值。

课堂练习:带领学生分组阅读《东方明珠的背后》一文,并就文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1.东方明珠的意义在于什么?2.东方明珠建筑背后的故事,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设计风格?3.这个建筑如何与上海的历史和文化相联系?4.现代建筑带来的变化有哪些?5.未来发展的建筑是否应该考虑文化传承?纠错与提醒: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纠正并提醒他们注意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画册、DVD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更加直观生动的内容,以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

教学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东方明珠建筑的背景和历史,理解了这座建筑在上海和中国现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们也学会了如何用历史和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建筑和城市发展,从而培养了对美学和艺术的敏感和认知。

上海法租界旧址:领略历史名人足迹

上海法租界旧址:领略历史名人足迹

上海法租界旧址:领略历史名人足迹上海法租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位于上海徐汇区、黄浦区、静安区一带的法租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在上海租界的特殊存在,现如今成为了一处众多历史名人足迹的地方。

法租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南京条约》签订,该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沿海各地开埠的大门,允许外国商人进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

罗马教皇庇护九世将法国设置在中国主要沿海城市上海的租界,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法租界,与天津、广州等地的法租界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

上海法租界的特殊地位吸引了许多历史名人来此居住、工作和留下足迹。

其中最著名的名人之一是中国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

他在19世纪30年代曾经在上海法租界定居,他的大部分重要作品也是在这段时间创作完成的。

徐霞客对中国的地理、文化、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之一。

在法租界的日子里,徐霞客与当时的外国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也搜集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地理文化信息。

除了徐霞客之外,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曾在上海法租界留下了他的足迹。

鲁迅在上海从事医务工作期间,居住在法租界内。

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创作完成的。

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冷酷现实和封建思想的批判,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次文化思潮的革命。

另外,上海法租界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其中包括法国哲学家沙特波利。

他是法兰西共和国的代表之一,也是法租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沙特波利在上海法租界的居住期间,积极参与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交流活动中。

他倡导文化多元化和自由主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深远。

上海法租界不仅有徐霞客、鲁迅等历史名人的足迹,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展示着这个区域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外滩,这座长500米的滨江大道是上海法租界的象征之一,也是上海城市风貌的代表。

外滩两侧的俄罗斯别墅、意大利风情街等建筑都是上海法租界历史的重要遗迹。

东方之珠上海

东方之珠上海

东方之珠上海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交通中心,被誉为“东方之珠”,其发展壮大的经济实力和繁华的城市景观吸引着来自全球的目光。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旅游、经济等多个方面来介绍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

一、历史悠久的东方弄堂上海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

早在数百年前的唐宋时代,上海就是一个农村小镇。

然而,随着长江交通的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沿海地区交易中心的重要枢纽,吸引了大量商人和移民。

这些中外商人在上海营造了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了著名的“东方弄堂”。

这些弄堂是石库门房屋的特色,如今成为上海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二、繁华的滨江景观上海坐落在长江三角洲的嘴巴位置,拥有长江和黄浦江的交汇处,因此拥有众多的滨江景观。

外滩是上海最著名的景区之一,这里充满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和现代城市的繁华。

站在外滩,可以欣赏到陆家嘴的现代高楼大厦和黄浦江的壮观美景。

此外,上海还拥有众多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如东方明珠塔和上海中心大厦,这些精美的建筑物让人目不暇接。

三、多元文化的交汇地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这座城市拥有多元的文化传统。

上海既保留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如戏曲和上海菜,又受到了众多国际文化的影响。

在上海可以找到众多的博物馆、艺术画廊和文化中心,如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和上海音乐厅等。

这些场所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国际交流和文化碰撞的重要平台。

四、独具魅力的风景名胜上海不仅是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还有许多迷人的风景名胜。

豫园是上海最古老的古典园林之一,以其精美的园林设计和传统建筑而闻名。

此外,世博园、迪士尼乐园和上海野生动物园等也是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

这些景点展示了上海的独特风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五、经济腾飞的国际大都市作为中国最富有、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上海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广阔的市场。

上海的经济以制造业、金融和服务业为主导,涵盖了众多行业和领域。

许多国际著名公司和机构在上海设有分支机构,使得上海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上海历史高考知识点

上海历史高考知识点

上海历史高考知识点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和商贸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了解上海的历史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上海历史高考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上海的开埠历史在19世纪中叶,因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封闭政策的失败,上海成为外国殖民势力的入口。

在1843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中国最早开埠的港口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开埠政策的背景,以及上海在此期间的运作和发展情况。

二、上海租界的建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上海成为列强势力的争夺地。

根据《辛丑条约》和《赫尔辛基条约》,上海租界分为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等。

考生需要熟悉各个租界的划分、权益以及租界在上海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三、上海的近代工业与商贸发展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工业和商贸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工业中心之一,拥有纺织、造船、机械制造等行业。

同时,上海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贸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商人。

考生需要了解上海在这一时期的工业和商贸发展情况,以及其对整个国家的影响。

四、上海的都市风貌变迁20世纪以来,上海的都市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老城厢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上海见证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阶段。

考生需要了解上海的城市规划、建筑形象以及都市风貌变迁的原因和意义。

五、上海的文化与艺术上海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20世纪初,上海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摇篮,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考生需要了解上海的文化氛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以及上海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六、上海的近现代历史事件上海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上海一直是中国社会变革和抗击外侮的重要战场。

考生需要了解上海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事件对上海的影响。

综上所述,了解上海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对于高考历史考试非常重要。

通过熟悉上海的开埠历史、租界的建立、近代工业与商贸发展、都市风貌变迁、文化与艺术以及近现代历史事件,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考试,并更全面地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东方明珠简介介绍

东方明珠简介介绍

水景设计
塔基周围的水池和喷泉增加了 景观的层次感和动态感。
周边建筑
东方明珠塔与周边建筑形成呼 应,共同构成上海城市天际线
的重要组成部分。
03
东方明珠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
历史沿革
东方明珠位于中国上海市,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 文化背景。
文化传承
东方明珠承载了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是文化传承的重 要载体。
东方明珠建成于1994年,是上海 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亚洲著 名的旅游景点。
建筑风格与特点
建筑风格:东方明珠以现代设计为主, 结合了东西方的建筑元素,呈现出独特 的“东方”风格。
- 旋转餐厅:位于第二个球体的旋转餐 厅可容纳300人就餐,每小时旋转一圈 ,为游客提供独特的用餐体验。
- 高耸入云:东方明珠高达468米,是 亚洲第一高塔。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
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建设高 品质的酒店、餐饮、娱乐等配套设 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推广特色旅游活动
策划和推广具有东方明珠特色的旅 游活动,如传统艺术表演、手工艺 制作等,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 感。
文化交流合作建议
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积极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 动,如艺术展览、文化节 庆等,加强与世界各地文 化的交流与合作。
东方明珠的建设和发展为上海旅游产 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了旅游 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对文化交流促进作用
展示中国文化
东方明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和造型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促进文化交流
东方明珠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家前来参观和交流,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搭 建了桥梁。

上海租界的故事

上海租界的故事

上海租界的故事一、上海租界的起源与发展1.上海租界的形成背景上海租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那时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贸易优势,吸引了众多外国商人前来贸易。

随着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外国商人逐渐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最早的租界。

2.上海租界的划分与治理最初,上海租界只是外国商人自发形成的居住区。

后来,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规定外国在上海设立租界,并赋予租界享有治外法权的特权。

自此,上海租界迅速扩大,成为独立于中国行政体系之外的特殊区域。

3.上海租界的发展状况上海租界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租界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宽敞,绿化覆盖率高,公共设施齐全。

同时,租界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使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

二、上海租界的特色与文化1.建筑风格上海租界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

租界内既有欧式建筑,如外滩的历史建筑群,也有中国传统建筑,如城隍庙。

这些建筑成为了上海独特的景观。

2.商业繁荣上海租界是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商业中心。

租界内涌现出了众多著名的商业街区和购物中心,如南京路、淮海路等。

这些街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商家,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景点。

3.文化交流上海租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租界内,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催生了独特的海派文化。

同时,租界还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会、书画展览等,丰富了上海的文化生活。

三、上海租界的历史变迁1.租界的扩张与缩小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租界不断扩张。

至20世纪初,上海租界面积已达到约40平方公里。

然而,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影响下,租界面积逐渐缩小,直至1943年全部收回。

2.租界回归中国的过程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上海租界回归中国。

1945年11月,中国政府正式接管上海租界,结束了租界的历史。

3.租界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如今,上海租界遗址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租界对上海的影响是深远的。

租界的出现为上海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租界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

在租界建立之前,上海只是一个普通的渔村,但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瓜分,先后出现了英国人、法国人等列强在上海建立租界。

这些租界的出现为上海带来了巨大的外商投资,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和资本进入上海。

租界内建设了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发展了工业和贸易,形成了独特的是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上海在国内外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

其次,租界的建立也对上海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租界内,外国人享有许多特权,他们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外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上海,租界内的酒吧、舞厅、影院等娱乐场所成为了上海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上海的居民也受益于租界的建立。

租界内出现了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如电灯、自来水、下水道等,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租界的发展还带动了上海的教育事业,许多西方学校相继在租界内建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然而,租界的存在也给上海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租界的发展导致了上海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混乱。

不同列强在租界内分别按照各自的标准和规则建设,城市形成了碎片化的局面。

另一方面,租界也加剧了上海的社会分化和不平等。

外国人和富裕的上海人居住在租界内享受特权,而普通百姓则被排除在外,生活在拥挤狭小的弄堂中。

这种分化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加剧。

总结起来,租界对上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租界的推动。

租界的建立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文化,促进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同时,租界的存在也导致了城市规划和社会分化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租界时期对上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上海留下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和弥补。

上海租界的历史与国际社会影响

上海租界的历史与国际社会影响

上海租界的历史与国际社会影响上海租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世界上最早设立的租借地之一。

这个曾经的外国租界对上海以及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上海租界成为了各国列强的“避风港”。

自1843年《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随着上海的发展,各国在这里建立了租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法国和美国。

这些租界内部都有自己的法律和行政体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国际租界”。

上海租界的建立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租界使得西方先进的经济、法律和科技理念得以传入中国,推动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租界内的弥散的外国商人和移民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为上海的工业化和商业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另一方面,租界也使上海成为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和社会思潮的交汇地。

许多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人物都是在上海的租界中从事活动,他们的思想和影响力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接触,上海租界成为了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

各国在租界内举办的外交和贸易活动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国际交往和合作的平台。

租界内形成的现代商业机构和组织为上海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租界内聚集了大量的外国移民,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社会群体。

这些外国移民带来了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上海注入了丰富的人文气息。

上海租界的存在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阴暗面。

租界的特权地位使得外国资本和权势在上海租界稳固了自己的地位,限制了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主权。

租界内的不平等条约和外国势力的干涉也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抗争,成为了中国早期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诱因之一。

随着中国革命的兴起和政治形势的变化,上海租界的地位逐渐开始削弱。

1943年,上海租界被逐渐返回中国,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上海东方明珠的历史传承与文化繁荣

上海东方明珠的历史传承与文化繁荣

上海东方明珠的历史传承与文化繁荣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以下简称东方明珠)作为上海的地标建筑之一,不仅是中国现代广播电视事业的发祥地,也是上海城市发展和文化繁荣的象征。

东方明珠在其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繁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上海提供了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创意。

东方明珠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当时,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为了满足人们对新闻、娱乐和信息传播的需求,上海决定兴建一座拥有现代化广播和电视设备的塔楼。

1986年,东方明珠的建设开始,历时三年,于1995年完工。

东方明珠的塔楼高度达到468米,成为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

其外观设计独特,塔身以红、黄、蓝三种颜色相间的玻璃球构成,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

其醒目的外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上海普陀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除了外观的吸引力,东方明珠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塔内设有中国广播电视博物馆,陈列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历史图片、器材和文物,展示了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史和上海在广播电视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中国广播电视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到上海在传媒领域的卓越贡献。

此外,东方明珠还融合了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意。

在塔内观光层,游客可以一览上海的城市景观,欣赏黄浦江两岸的美景。

观光层还设有360度旋转餐厅和高空玻璃走道,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

这些现代化设施不仅提升了游客的观光舒适度,也展示了上海城市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东方明珠还成为了上海人文艺术的重要场所,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

在塔下的广场上,常常举办音乐会、演出和庆典,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上海与国际文化交流,为东方明珠的文化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可以说,上海东方明珠在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繁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作为一座纪念性的建筑物,见证了上海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成为了上海城市形象的代表。

上海法租界:历史遗迹与现代繁华的交融

上海法租界:历史遗迹与现代繁华的交融

上海法租界:历史遗迹与现代繁华的交融上海法租界,作为上海的一个重要历史片段,见证了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和上海繁荣的缩影。

这片土地的独特性格和历史沉淀,使其成为了上海市区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这里,古老的石库门建筑与现代摩天大楼并肩而立,历史遗迹与现代繁华的交融,形成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画卷。

法租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时期。

当时,中国经历着西方列强入侵的痛苦时刻,由于中英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口岸逐渐对外开放。

后来,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成功谈判,法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也接连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租界。

法租界的出现为上海带来了许多先进的西方文化和理念,对上海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走进法租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独具一格的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在上海被认为是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之一,它是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风格相融合的产物。

这些建筑呈现出了欧洲风格的门洞和外墙砖石结构,同时内部则保留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这些石库门建筑作为法租界的独特标志,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极富欣赏价值。

除了石库门建筑,法租界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陈毅故居。

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重要将领和建国功勋将领,他的故居坐落在淮海中路,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摇篮。

故居保存了许多他曾经使用过的东西,展示了陈将军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时刻。

故居建筑的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充分展现了当时法租界的大胆创新和多元文化。

法租界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成为上海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

例如,法租界内的新天地商圈是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体。

这里有各式各样的国际和本土品牌的专卖店,香艳刺激的酒吧以及世界各地美食的聚集地。

新天地商圈不仅展示了法租界的现代化改造成果,也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购物与娱乐。

法租界的街区规划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

由于其受到西方的影响,法租界内的街道沿袭了法国巴黎的拱形建筑风格,形成了一条条平直而宽阔的林荫大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淮海路和思南路。

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

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

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上海租界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

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上海租界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之间,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时期,文化融合成为了上海租界独特的标识,也为上海及整个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上海租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促进了文化融合的发展。

位于黄河下游,面对太平洋,上海地处中国沿海,交通发达。

租界地区以外的中国大陆,为当时的上海租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各种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土壤。

其次,上海租界作为外国势力的据点,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侨民和商人。

这些外国人在租界内建立了自己的住宅区、教育机构、商业企业和文化机构。

他们带来了自己的语言、宗教、风俗和技术,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种互动和交流促使了上海租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热bed,进一步推动了文化融合。

第三,上海租界的经济繁荣为文化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上海租界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开放的政策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和贸易商。

各国商品、技术和思想在这里汇聚,刺激了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商业活动和经济交往不仅为上海租界带来了繁荣,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上海租界兴起的同时,一批中西合璧的街道与建筑物也应运而生。

上海租界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和西方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租界式”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西方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也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和特色。

在这些街道和建筑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完美融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上海韵味。

除此之外,上海租界也孕育了许多文化名流和知识分子。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蒙,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倡导民主、科学和人权等价值观,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移植和本土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总而言之,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上海人文地理作文素材

上海人文地理作文素材

上海人文地理作文素材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为写作作文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下面将介绍上海的人文地理特点,以及能够作为作文素材的相关内容。

一、上海的历史文化背景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港口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 上海的港口文化: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港口文化深植于这片土地。

可以介绍上海港口的发展历程、船舶进出的繁忙景象等。

2. 外国租界的历史:19世纪末,上海成为了多个外国国家的租界,留下了很多西方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外国租界风貌。

可以探讨租界的影响以及如今的保护与利用情况。

3. 上海的历史名人:上海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如鲁迅、宋庆龄、陈独秀等,他们的事迹可以充实作文内容。

二、上海的人文景观上海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提供了丰富的作文素材。

以下是其中几个值得一提的景点:1. 外滩:外滩是上海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可以感受到老上海的魅力。

可以写作外滩的历史渊源、夜景的美丽等。

2. 东方明珠电视塔: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可以观赏到上海的全景,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

可以描述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体验和所见所闻。

3. 豫园:豫园是上海传统园林的代表,有着精致的建筑和美丽的园景。

可以描绘豫园的特色、游客的参观体验等。

4. 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

可以介绍博物馆的藏品和举办的展览,以及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三、上海的城市发展与变迁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发展与变迁,这也是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

1. 上海的城市建设:上海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可以写作上海的高楼林立、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城市规划等。

2. 上海的文化产业: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蓬勃,承办了多场文化艺术盛事,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音乐节等。

可以探讨这些活动对于上海文化的推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浅谈以“租界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

浅谈以“租界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浅谈以“租界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摘要】沪上的文化被称之为“海派文化”,“海”乃“海纳百川”之寓意。

海派文化源于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强制性的侵入,然而这种充满矛盾的传统与现代的共存,反而让上海成为多种文化汇聚的集结点,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模式。

本文旨在特定分析“租界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来一窥上海,这座古老又现代的都市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租界海派文化生活方式兼收并蓄一、租界的起源与特质中国近代之有租界,由上海开始。

租界按字面意思解释,是“租借地界”的意思,这自然远不能传达其特殊涵义。

对于租界概念的表述,尚无定论,大体而言,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

其特点是外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由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

1清政府出于“华洋分居”的考虑,对租界内洋人的活动,包括政策规定、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之类几乎没有任何约束,任由大小租界各自发展。

在各个租界中,以英、法、日三国为主,让身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充满了异域风情。

英租界在整个上海最大的,而且也是最发达的地段,位置在当时苏州河以南,静安寺以东,洋金浜(今天的延安路)以北地区,李家庄〔北京东路〕以南的土地,确定英租界西部界线为界路〔河南中路〕。

到1848(道光廿八年),英租界扩张,西部界线至泥城浜〔西藏中路〕。

这一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浦西最繁华的地段,外滩33号留下的原英国领事馆便是这一段历史的象征。

英租界带来的是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尤其是各类商业。

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国侨民达到6221人。

在工部局董事会成员中,英籍董事一直占有多数席位,居于主导地位。

上海法租界,主要位于上海市的卢湾区(已并入黄浦)和徐汇区两区内,东部狭长地带则伸入今黄浦区。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设立租界对的影响一、租界辟设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条约?。

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据此,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

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

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

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

11月17日,正式开埠。

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泾浜以北、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土地章程?。

英租界于是辟设。

?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通商居留的权利。

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

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

至1914年,法租界扩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土地章程?。

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凡23条。

其主要容为:一、租地围。

二、租地具体方法。

三、关于在租界筑路的具体规定。

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顿出租。

五、租地使用围,可以建筑房舍,安排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立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

上海租界史的研究报告

上海租界史的研究报告

上海租界史的研究报告上海租界是近代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特殊地区,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上海租界史的研究报告,总长度700字。

一、上海租界的成立与发展上海租界最初由中国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规定,在1843年英国强迫中国签署的《南京条约》中开始设立英租界。

此后法、美、德、日等国列强相继在上海开辟租界,形成上海租界区域。

租界的成立使得上海成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外国贸易和工业中心,也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上海租界的行政管理上海租界区域的行政管理是由租界公董局负责,租界公董局是由租界居民选举产生的具有自治权的机构。

租界公董局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租界的行政、安全和公共事务,并与中国政府协商解决一些领土管辖、治安等问题。

上海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对中国政府和外国居民来说都是一种妥协和权力平衡的体现。

三、上海租界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上海租界的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不同国家的居民在此相互交流,形成了独特的公共空间和社交文化。

租界内涌现出大量的外国商业机构、银行、学校、教堂等,为租界居民提供各种生活和文化需求。

同时,上海租界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各类文化团体、刊物和文化名人汇聚于此,对于中国的文化现代化有着重要影响。

四、上海租界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变迁上海租界以外国资本和管理为基础,租界内发展起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和商业企业,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上海租界成为了近代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和城市空间的变迁。

上海租界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样式也受到了西方城市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形态和建筑风格。

五、上海租界的终结与影响上海租界虽然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一些变革和调整,但直到1943年才正式宣告废除。

上海租界的终结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不平等条约的逐步废除,也为中国控制自己的领土和行政权力提供了可能。

上海租界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对于上海的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其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上海东方明珠发展史

上海东方明珠发展史

上海东方明珠发展史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市的一座地标性建筑,也是中国第一高塔。

它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上海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上海东方明珠的发展史。

一、规划建设阶段(1986年-1991年)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政府决定在浦东新区建设一座高塔,以展示上海的现代化形象。

1986年,上海市市委决定在陆家嘴地区建造一座高塔,命名为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1988年,塔的地基开始施工,1990年,主体结构完工。

1991年,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正式对外开放。

二、迅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0年)1992年,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成为上海的新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塔内不断开设新的展览馆和观光设施,如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等。

这些展览馆向公众展示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规划,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

三、多元化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的旅游综合体。

塔内不仅有展览馆和观光设施,还有餐饮、购物、娱乐等各种业态。

游客可以在塔内品尝各式美食,购买纪念品和特色商品,还可以参与各种娱乐活动,如VR体验、摩天轮等。

此外,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还成为了举办各类活动和展览的场所,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观众。

随着科技的发展,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也不断进行更新和改造。

2007年,塔顶的球形观光层进行了全面翻新,增加了更多的观光设施和旅游体验项目。

2014年,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进行了全面的WiFi覆盖,为游客提供了更便捷的网络服务。

2018年,塔内启用了智能导览系统,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获取塔内的导览和讲解。

至今,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已经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塔内举办的各类活动也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发展,不仅见证了上海的城市发展,也展示了中国的现代化成就。

东方之珠知识点

东方之珠知识点

东方之珠知识点东方之珠是指中国的上海市,这个美丽、繁华的城市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地方。

下面将逐步介绍东方之珠的一些知识点。

第一步:历史渊源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19世纪,上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和移民。

在20世纪,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第二步:地理位置上海位于中国的东部,东临东海,濒临长江入海口,地处长三角地区,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

这个地理位置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航运枢纽,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第三步:经济中心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是许多国内和国际公司的总部所在地。

这里拥有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吸引了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

上海还是中国证券交易所的所在地,是中国股票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步:文化和旅游上海是一个拥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这里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

上海的文化遗产包括许多历史建筑和风景名胜,如外滩、城隍庙和豫园等。

此外,上海还拥有丰富的艺术和表演艺术场所,如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大剧院,吸引了许多游客。

第五步:教育和研究上海拥有一流的教育体系和研究机构。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大学和研究中心,如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还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所在地,吸引了众多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

第六步:交通和基础设施上海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先进的基础设施。

这里有多条地铁线路和公交线路,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出行。

此外,上海还拥有现代化的机场和港口,是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

第七步:人民生活水平上海的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这里的人们享受着良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还有丰富的娱乐和购物选择。

上海的市民生活节奏快,但也注重生活质量,追求健康和幸福。

总结:作为中国的东方之珠,上海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繁荣的经济和便捷的交通而闻名。

这个城市吸引了无数的人们慕名而来,同时也为国内外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的空间。

东方明珠的地理优势

东方明珠的地理优势

东方明珠的地理优势
(实用版)
目录
1.东方明珠塔的地理位置
2.东方明珠塔的历史背景
3.东方明珠塔的象征意义
4.东方明珠塔的旅游价值
正文
东方明珠塔是中国上海的一座著名地标建筑,位于浦东新区黄浦江畔、陆家嘴嘴尖上,与外滩隔江相望。

该建筑于 1991 年 7 月 30 日动工,1994 年 10 月 1 日建成,高 468 米,是上海国际新闻中心所在地。

东方明珠塔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 1990 年代,当时上海市政府决定在浦东新区建设一座标志性建筑,以促进该地区的开发和吸引外资。

经过激烈的竞争,建筑师贾维因的设计方案被选中,该方案采用了东方民族喜爱的圆体作为基本建筑形态,并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规划相结合,使东方明珠塔成为上海的重要地标之一。

作为上海的象征,东方明珠塔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其独特的球体结构和高耸入云的塔身高度,寓意着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繁荣和进步。

此外,东方明珠塔还承担着广播电视信号的发射任务,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广播电视网络提供服务。

东方明珠塔不仅是一座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建筑,同时也是上海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

游客可以乘坐观光电梯到达塔内的观景台,从高处俯瞰上海市区的美丽景色。

此外,东方明珠塔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和设施,包括旋转餐厅、购物商场、会展中心等,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租界史,对孕育东方明珠的积极影响
现在的上海,对全国的经济有非常大的辐射影响。

如果追溯到近代时期,上海的影响力曾大到让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

近代中国,来自浙江、江苏、广东、湖南等各地的著名人物,他们的革命活动、经济活动都与上海有关。

说起上海的近代史,离不开一个话题——上海的租借史。

提到上海租界,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打开国门的鸦片战争,想到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等等近代史上的灰暗记忆。

上海租界就是在这样的灰暗的历史下产生的:它被迫开放,清政府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主权沦为空话。

但是,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教授也提到了上海租界的另一面:“上海租界,虽然是被迫开放的产物,却像一个被插入蚌贝的细核,孕育出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熊教授认为,上海租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复杂的,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由浙江省社科联、钱江晚报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第332期浙江人文大讲堂,特别邀请了熊月之教授,和大家聊一聊上海租界的那些事儿,他为我们全方位解读了上海租界的影响。

五口通商口岸,上海独占鳌头
上海由一个小县城逐渐发展,不断壮大成为世界大都市的过程,是从1843年成为通商口岸开始的。

上海近代以前的城市范围,在今天的上海黄浦区内,如果看地图,便是由人民路、中华路围成的圆圈,那是上海县城。

在老上海的北方,就是租界。

上海租界开头是三个,后来合并成两个。

熟悉上海的人都知道,两个租界这个分界线在延安东路,以前叫洋泾浜,后来把小河填掉了,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

这条线是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分界线。

公共租界是由英租界、美租界合并而成,在苏州河北面是美租界,苏州河南面是英租界,1863年合并为英美租界,1899年改为国际公共租界。

上海租界的历史,是从1845年开始的,最早是英租界,然后是美租界、法租界,到1943年结束。

租界一共存在了98年时间。

上海开埠是从五口通商开始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口岸,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

上海是在1843年开埠的,成为了通商口岸,在那以前,外国人不能在这里进行正式的中外贸易。

按照地理位置来讲,广州距离欧美最近,发展应该最快,但事实上上海成为了发展最快的一个口岸。

从1852年以后,上海的发展一直远远领先其他城市,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对外贸易一度占全国总额的80%,这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英国人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觉得上海港口很好。

鸦片战争前,他们已经来考察过了,觉得上海外滩这个地方不错。

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清朝在上海的地方政府觉得,将外国人安置在城外,可以省去不少麻烦,于是就将租界设在县城北面。

后来,法国人也把租界放在县城的北面,靠近黄浦江边。

奇特格局:一市三治四界
所谓租界,就是把土地租给外国人居住、经商,这个土地还是中国的。

不要以为租界是殖民地,租界的土地从来都是中国的,这在租界条款第23条,写得清清楚楚。

在租界里,中国人是不可以住在里面的,但可以进去做买卖,这叫华洋分处。

在开头8年时间里,确实是华洋分处,租界也没有很大的发展。

为什么?里面居住的外国人太少了,不到两千人,很容易管理。

1853年,上海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情,就是小刀会起义,改变了上海的格局。

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以前,上海有35万人,小刀会起义之后,就剩下不到4万人,有一部
分就逃到租界里面去了。

原来租界是不让华人居住的,但是战乱一发生,租界就不能拒绝华人躲进来避难。

于是,租界人口一下子增加到10多万人。

这个时候租界的性质就变了,由华洋分处变为华洋混处,并设立了工部局、巡捕房等。

这个是上海租界自说自话的改变的,那个时候清朝中央政府没有能力去管这个事情,所以租界就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改变了它的性质。

后来,租界就是变成了国中之国,这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改变的,这个改变对上海来讲,对整个中国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改变。

这个改变带来了上海三个大的变化:一、华洋分处变为华洋混处;二、居留地变成了国中之国;三、城市边缘变成了城市中心。

从此以后,上海租界变成了奇怪的格局,叫做一市三治四界,即一个城市,三个管理机构,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各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华界又分为南市与闸北。

产生四个效应:示范、缝隙、孤岛和集散
上海租界“一市三治四界”的奇特格局,对城市管理带来了难以想像的影响,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是这样的,巴黎、纽约这些城市可能比上海大,但是没有哪一个城市是这样的格局。

这个格局是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之下产生的,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其他的格局所不具备的。

“三治”就是三家分头管理,各有各的政权,各有各的法律,各有自己的文化认同。

公共租界法庭开庭是用英文,法租界法庭开庭用法文;门牌号码,是各有各的编法;各家电车轨道不一样,能源系统不一样,卫生系统也不一样。

因此,一个人从闸北要乘车到南市的话,要经过公共租界、法租界,必须要换车。

由于“一市三治四界”给城市带来了极其复杂的影响,我归纳为四个:示范效应、缝隙效应、孤岛效应和集散效应。

先说示范效应,上海租界的体量特别大,人口特别多。

我算了一个帐,上海两个租界有48000多亩地,这是全国其他23个租界面积总和的1.5倍。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影响有多大了。

那个时候,外国设在中国的所有银行总部都在上海。

正因为外国银行都在这里,经济中心就在这里。

那时中国银行的大多数总部也设在这个地方。

当时外国人到上海来,把上海作为自己的家园来经营的,并不是把上海只看成一个旅游的地方。

他们很多人一辈子生活在这里,甚至很多人是在这里出生,几代人都在这里。

他们把欧美国家的东西都引了进来,包括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诸如电灯、电话、教育制度、自治制度等。

上海在1846年就有旅馆,1863年有缝纫机,1865年有煤气灯,在物质文明方面远远走在中国其他城市前面。

与天津相比,上海煤气的使用早19年,电灯早6年,自来水早14年,晚清人说天津、苏州发展很好,便说它们像“小上海”,是把上海作为现代化城市的一个范本。

第二个是缝隙效应。

由于不同的政府有不同的法律,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是在上海开的,开会的地方都是城市管理的边缘地方,就是利用了上海租界的缝隙效应。

第三个是孤岛效应。

上海是中央政府管不到的地方,每当上海周边发生战争,上海租界总是宣布中立。

中立意味着安全,很多人一遇到战争就往租界跑,平时会到上海买房子投资,所以上海就变成了一个“孤岛”,集聚了很多人才和财富。

上海有那么多的名人故居、历史保护建筑,这就是上海孤岛效应的一个结果。

第四是集散效应。

上海的人口是全国最多的,1949年有546万人,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从20多万人发展到500多万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

所以上海形成了一个集散效应。

移民人口发展了上海的文化
今天的上海人口是2480万人,改革开放以后,新来的常住人口是一千万人,原来的一千多万人中有85%不是上海人,或者至少两代以上不是上海人,原来的上海人占现在的总数不
到10%。

上海从1843年以后为什么发生那么快,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移民人口。

美国历史没有我们历史那么长,美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原因有多种,但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不同的文化在一起,互相交流、交融创新才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才能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有海纳百川的意思。

也有上海人担心,说现在上海的年轻人不会说上海话说,上海话要逐渐失传了。

他们来找我问这个问题。

我说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就像昆曲一样,时代不一样了,文化也会跟着变。

所以我就讲一讲上海的未来。

“上海本身是靠着中国的文化传统,靠着移民人口发展起来的。

”美国《时代周刊》在2004年的时候,用了12页的篇幅,来阐述上海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的一个城市。

《时代周刊》认为,上海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

我以为,如果从上海的文化跟中国文化血脉的联系来看,从上海的文化跟移民人口角度来看,我觉得美国《时代周刊》说得很有道理。

上海沿着改革开放这个路走,是会越来越灿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