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租界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
设立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设立租界对的影响一、租界辟设1842年8月,英国用军舰与大炮压服了清朝政府,逼迫它签订了?条约?。
这一不平等条约,影响了以后一百多年中国历史的进程,把带入了一个突兀而来的巨变时代。
?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据此,被辟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带家眷来此贸易、居留。
1843年10月,清政府在虎门附约中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或常川居住,或不时往来,中国地方官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
这些规定成为英国人到通商、居留的法律依据。
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G. Balfour)到任。
11月17日,正式开埠。
1845年11月,宫慕久宣布将泾浜以北、家厂以南的一块卑湿荒地租给英国人,供其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接着公布了他与巴富尔商妥的?土地章程?。
英租界于是辟设。
?条约?签订以后,美国、法国又逼迫清朝政府于1844年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通商居留的权利。
1848年、1849年,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这些租界开头规模并不大,后来渐次扩。
至1900年,英美公共租界全部面积为33503亩,为英租界初辟面积832亩的四十倍,法租界面积2149亩,为初辟面积986亩的二倍以上。
至1914年,法租界扩到15150亩,为初辟面积十五倍以上。
租界得以辟设的主要依据,便是?土地章程?。
这个章程订立于1845年11月29日,凡23条。
其主要容为:一、租地围。
二、租地具体方法。
三、关于在租界筑路的具体规定。
四、永租制,即承租人在办理租地手续后可自行退租,但原业主不得任意停顿出租。
五、租地使用围,可以建筑房舍,安排眷属、侍从,储藏合法商品,建立教堂、医院、慈善机关、学校、会堂,亦得栽花植树,设置娱乐场所,但不得储藏违禁物品。
浅谈以“租界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浅谈以“租界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摘要】沪上的文化被称之为“海派文化”,“海”乃“海纳百川”之寓意。
海派文化源于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强制性的侵入,然而这种充满矛盾的传统与现代的共存,反而让上海成为多种文化汇聚的集结点,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模式。
本文旨在特定分析“租界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来一窥上海,这座古老又现代的都市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租界海派文化生活方式兼收并蓄一、租界的起源与特质中国近代之有租界,由上海开始。
租界按字面意思解释,是“租借地界”的意思,这自然远不能传达其特殊涵义。
对于租界概念的表述,尚无定论,大体而言,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
其特点是外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由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
1清政府出于“华洋分居”的考虑,对租界内洋人的活动,包括政策规定、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之类几乎没有任何约束,任由大小租界各自发展。
在各个租界中,以英、法、日三国为主,让身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充满了异域风情。
英租界在整个上海最大的,而且也是最发达的地段,位置在当时苏州河以南,静安寺以东,洋金浜(今天的延安路)以北地区,李家庄〔北京东路〕以南的土地,确定英租界西部界线为界路〔河南中路〕。
到1848(道光廿八年),英租界扩张,西部界线至泥城浜〔西藏中路〕。
这一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浦西最繁华的地段,外滩33号留下的原英国领事馆便是这一段历史的象征。
英租界带来的是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尤其是各类商业。
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国侨民达到6221人。
在工部局董事会成员中,英籍董事一直占有多数席位,居于主导地位。
上海法租界,主要位于上海市的卢湾区(已并入黄浦)和徐汇区两区内,东部狭长地带则伸入今黄浦区。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租界对上海的影响是深远的。
租界的出现为上海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租界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
在租界建立之前,上海只是一个普通的渔村,但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瓜分,先后出现了英国人、法国人等列强在上海建立租界。
这些租界的出现为上海带来了巨大的外商投资,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和资本进入上海。
租界内建设了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发展了工业和贸易,形成了独特的是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上海在国内外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
其次,租界的建立也对上海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租界内,外国人享有许多特权,他们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外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上海,租界内的酒吧、舞厅、影院等娱乐场所成为了上海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上海的居民也受益于租界的建立。
租界内出现了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如电灯、自来水、下水道等,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租界的发展还带动了上海的教育事业,许多西方学校相继在租界内建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然而,租界的存在也给上海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租界的发展导致了上海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混乱。
不同列强在租界内分别按照各自的标准和规则建设,城市形成了碎片化的局面。
另一方面,租界也加剧了上海的社会分化和不平等。
外国人和富裕的上海人居住在租界内享受特权,而普通百姓则被排除在外,生活在拥挤狭小的弄堂中。
这种分化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加剧。
总结起来,租界对上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租界的推动。
租界的建立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文化,促进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同时,租界的存在也导致了城市规划和社会分化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租界时期对上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上海留下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和弥补。
论上海租界的文化效应
作者: 熊月之
作者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江海学刊
页码: 119-133页
主题词: 上海租界;文化效应;近代化思想;资本主义国家;地方自治运动;市政建设;中国人民;上海人
摘要:上海租界产生以后,因其与中国原有文化的巨大反差,产生了强烈的文化效应,因其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一般文字传播媒介不可比拟的直接性、实在性、可证性和全息性,这种文化效应显得特别广泛、持久。
租界的市政建设,西人的衣食住行,改交了人们传统的“中华中心观念”,使人们确立了近代世界意识,租界严格、良好的市政管理,先进的市政设施,刺激了上海人的近代市民意识,促进了上海市政的近代化、文明化;发达的商品经济,冲击着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西人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原则,西人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自由、独立精神,刺激了上海人近代民主意识,促进了上海地方自治运动。
租界是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一个封建主义国家的产物,对于上海人来说,租界既是仇人,又是“先生”。
这种特殊情况,使得上海人对租界产生了既大胆学习、又特别警惕的“租界心理”,这种心理是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思想的扭曲表现。
上海租界的历史与国际社会影响
上海租界的历史与国际社会影响上海租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世界上最早设立的租借地之一。
这个曾经的外国租界对上海以及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上海租界成为了各国列强的“避风港”。
自1843年《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随着上海的发展,各国在这里建立了租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法国和美国。
这些租界内部都有自己的法律和行政体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国际租界”。
上海租界的建立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租界使得西方先进的经济、法律和科技理念得以传入中国,推动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租界内的弥散的外国商人和移民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为上海的工业化和商业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另一方面,租界也使上海成为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和社会思潮的交汇地。
许多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人物都是在上海的租界中从事活动,他们的思想和影响力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接触,上海租界成为了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
各国在租界内举办的外交和贸易活动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国际交往和合作的平台。
租界内形成的现代商业机构和组织为上海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租界内聚集了大量的外国移民,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社会群体。
这些外国移民带来了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上海注入了丰富的人文气息。
上海租界的存在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阴暗面。
租界的特权地位使得外国资本和权势在上海租界稳固了自己的地位,限制了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主权。
租界内的不平等条约和外国势力的干涉也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抗争,成为了中国早期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诱因之一。
随着中国革命的兴起和政治形势的变化,上海租界的地位逐渐开始削弱。
1943年,上海租界被逐渐返回中国,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小资之旅漫步上海的法租界
小资之旅漫步上海的法租界漫步上海的法租界,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踏入了一个富有历史与浪漫色彩的世界。
这个独特的地方,曾经是法国在上海租借的地区,保留下了许多西方建筑、文化和风情。
让我们一同展开小资之旅,感受这个迷人区域的魅力。
一、历史渊源法租界的建立始于1849年,是为了满足当时法国商人的特殊需求。
这个区域起初只是一个小型贸易港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人逐渐在这里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社区。
法租界最鼎盛的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法国的文化、艺术、时尚在这里蓬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法国殖民地风格。
二、浓厚的欧洲风情漫步在法租界的小巷中,仿佛置身于欧洲某个古老的城市。
法式建筑遍布街头巷尾,洋气的阳台、雕花的门廊,尽显浓郁的欧洲风情。
还有那些保存完好的老式石库门,它们见证了老上海的繁华与沧桑,给人一种往事如烟的感慨。
三、文化交融的街头小店法租界的街头巷尾,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店。
这里有花店、甜品店、书店、咖啡馆等等,每一个店面都透露着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这里漫步,品味一杯香气扑鼻的咖啡,或者选一本好书,坐在阳台上静静享受悠闲的午后时光,仿佛时光在这一刻变得静谧而美好。
四、美食天堂除了文化与艺术氛围浓厚外,法租界还是一个美食天堂。
这里的餐厅和小吃摊贩汇聚了各种各样的美食,无论是法国料理、意大利面,还是当地的上海菜和小吃,都能在这里找到。
午后时分,来到一家法式餐厅,品尝一道道精致的法国菜肴,配以一杯红酒,仿佛置身于浪漫的巴黎。
而夜晚来临时,法租界的街头小吃便开始热闹起来,各式各样的小吃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勾起人们的味蕾。
五、文化艺术的殿堂法租界不仅是一处浓郁的历史风貌,还是上海文化艺术的殿堂。
这里有许多画廊、艺术展览馆和文化中心,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
无论是绘画、摄影还是音乐、戏剧,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
六、与历史对话的步行街如果你对历史充满兴趣,那么前往南京路步行街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这条步行街连接着法租界和外滩,是上海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
西学东渐、租界对中国的影响
思考:如何看待上海的开埠?被迫的开放:上海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使上海从此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经济联系空前活跃,推动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逐渐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对租界的评价(1)租界是“国中之国”,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2)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促进了中西方交流,推动了近代中国市政建设和城市建设。
(3)租界内特殊的政治环境,也为革命党人活动提供了某些相对有利的空间。
租界的影响(双重影响)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1)租界建立了一套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租界成为“国中之国”,这是对中国领土、司法、行政、贸易、关税等主权的侵犯,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商品输出,并镇压革命力量和进行文化侵略的据点,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冒险家”来到上海淘金,其中包括一些恶性昭著的违法分子,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2)租界的辟设客观上成为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窗口”,一定程度上给上海和近代中国带来新气象:政治上为部分革命者提供政治庇护,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传播近代民主科学、宗教信仰自由等观念,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社会生活上促使上海等城市市政管理和建设现代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等,总之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刺激了中国的觉醒,加速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对“中体西用”的评价(特点和影响)(1)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思潮,是为了解决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给清政府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而产生的;(2)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此口号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洋务,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第一步(军事、经济、教育等);(3)但是“中体西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仅提倡在器物层面零星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不改变中国封建体制,并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中西文化论战——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知识分子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而产生的不同治国救世主张的碰撞。
租界——上海历史近代化的双刃剑
租界——上海历史近代化的双刃剑
李芬兰;李建平
【期刊名称】《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27)003
【摘要】存在百年之久的上海租界,既是外国侵略中国的基地,也是中国了解和接受西方文明的窗口.它的存在,对近代上海乃至近代中国都有着极大的影响.究其成因,既有制度和文化层面的,更有上海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
【总页数】4页(P62-65)
【作者】李芬兰;李建平
【作者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北十堰442000;太原市尖草坪区第六中学,山西太原0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K26
【相关文献】
1.太平天国运动对上海租界近代化的影响 [J], 付清海
2.试析交通近代化过程中的几类矛盾——以上海公共租界为中心的考察 [J], 苏生文
3.租界市政与上海近代化 [J], 满振祥
4.租界——上海历史近代化的双刃剑 [J], 李芬兰;李建平;
5.上海初期的租界和城市经济近代化 [J], 黄逸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租界文化”概念的文学史意义(一)
论“租界文化”概念的文学史意义(一)【内容提要】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
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
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
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
“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关键词】租界;租界文化;上海租界;都市文化;海派漫步上海滩,巍峨的外滩建筑使我们缅怀租界往昔的繁华面影;徜徉南京路,闪烁的霓虹灯令我们遥想30年代的上海风情;探访汉口镇,新旧交错的江汉街诱使我们解读旧日的租界踪迹;游览天津市,繁华的和平区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沉重变迁。
透过岁月的斑驳陆离,造访在华的租界遗址,引发的感情是复杂的。
面对租界遗迹的感受,化用张爱玲的一句话来说,仿佛觉得租界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既惊讶于袍的华美,亦深感虱子的可恶。
从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入侵的60年间,即从1843年第一个外国租界的初步辟设,到1902年鼓浪屿公共地界和天津奥租界的最后开辟,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奥等9个国家先后在上海、厦门、广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苏州、杭州、重庆等城市,设立了近30个租界。
所谓“租界”,是指“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
其特点是外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
租界虽然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但是与割地赔款等丧权辱国条款相比,通商口岸的辟设和其后租界的建立,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现象。
一方面,不可否认,租界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掠夺和军事侵略的“桥头堡”,是帝国主义建立在中国土地上的“飞地”;另一方面,我们也得承认,租界的空气使人自由,租界为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自由言说的话语空间。
上海等级考·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学生版)
上海高中历史·上海的历史变迁考情分析1.掌握上海自古至今的大致历史变化。
2.近代上海的市政变化、在近代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3.对一些与上海有关的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有所了解。
考点梳理崧泽文化1、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文明的雏形,在青浦县崧泽村发现了崧泽文化。
2、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陶器(三口陶器)、玉器(装饰品:石瑝)等。
还发现了粳稻颗粒和一只陶塑小猪,可以推断当时人们已懂得了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
设县与建城(古代)1、古代行政区划的变化:上海地区,春秋属吴。
战国先后属越、楚。
至唐天宝年间(742-756)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
此时,出现了青龙集镇,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
(有“小杭州”之称)到南宋末年,形成上海镇。
至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朝廷正式设置上海县。
2、建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倭寇骚扰而筑城自卫,奠定了开埠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
3、经济发展:棉纺织业从元代开始兴盛。
明代中晚期,上海县和整个松江府已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得到“衣被天下”的美誉。
(有“小苏州”之称)至清嘉庆、道光年间,随着海运漕粮之路的开辟,沙船运输业空前发展,上海县城和周边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客商云集,会馆公所林立,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1、上海开埠1842 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 年上海正式开埠。
2、租界的设立(1)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土地国有化)。
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
大上海璀璨之都上海中西文化的汇流之地
大上海璀璨之都上海中西文化的汇流之地大上海璀璨之都-上海中西文化的汇流之地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连接中西文化的桥梁角色。
这座城市自从19世纪末的开埠以来,就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移民和外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上海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在这里,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相遇、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东西文化汇流之地。
1.历史渊源上海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在近代历史中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1843年,上海成为中国开埠的第一个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开始在这座城市设立租界,带来了大量西方商人和文化。
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德国人等各国人士纷纷涌入上海,带来了西式建筑、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
2.西式建筑风格上海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貌。
在上海的中心地带,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西式建筑,如外滩的洋房、石库门建筑等。
这些建筑展现着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象征着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地位。
3.文化交流上海的中西文化交流不仅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
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和艺术家。
不少西方文化的先驱者来到上海,与当地的文化交流互动,为上海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上海也向西方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融。
4.国际化教育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拥有许多国际学校和外语学校。
这些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
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5.美食文化上海的美食文化也是中西融合的典范。
这里有道地的上海菜,精妙绝伦的中餐;也有国际化的西餐、日韩料理等各种异国口味。
无论是传统的小笼包,还是精致的法式甜点,都能在上海找到,并且有着各自的特色与风味。
总结:上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国际化的城市,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
从建筑风格到文化交流,从教育到美食,上海以其独特的中西文化汇流之地的面貌,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民国时期的上海与近代城市文化 (2)
04 民国时期的上海 与近代城市文化 的互动关系
上海对近代城市文化的引领作用
引领时尚潮流
民国时期,上海作为时尚之都,其服饰、饮食、娱乐等方 面都引领着全国的时尚潮流,对近代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推动文化创新
上海作为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了众多文化人才前来,推 动了文化创新,如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领域的创新 和发展。
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 方法,对民国时期上海与近代城市文化进行综合性研究。
THANKS
感谢观看
民国时期,上海新闻出版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报刊杂志。这些出版物涵盖了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为民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印刷技术的进步
随着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上海的印刷业也取得了显著进步。铅印、石印等先进印刷技 术的应用,提高了出版物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新闻自由的探讨与实践
民国时期的上海新闻出版界对于新闻自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实践,推动了新闻事业的 进步和民主思想的传播。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 传承
民国时期,上海对于历史建筑 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一些具 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得到 了妥善的保护和修缮,为后人 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06 民国时期上海的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中外文化交流概况及影响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01
民国时期,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重要场所,西方文化通过
各种渠道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碰撞与融合。
近代城市文化的创新性
民国时期上海在城市规划、建筑、文化、教育等方 面进行了大量创新,推动了近代城市文化的发展。
民国时期上海对近代中国 城市化的影响
“上下只角”——论租界对上海徐家汇与五角场空间发展差异的历史影响
设计艺术研究 DESIGN RESEARCH Vol.10 No.3 2020120李冰洁LI Bingjie 郭岸 GUO An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 T ongji University,200092 Shanghai )26摘要:徐家汇与五角场地区同为上海城市副中心,然而在最初演化过程中,两者逐渐演变为上海的“上只角”和“下只角”,本文将探讨公共租界这一特殊的历史因素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价值取向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作用,归纳两者变迁与发展差异的成因。
关键词:空间结构; 形态差异;上海;公共租界;五角场;徐家汇Abstract: Xujiahui and Wujiaochang are two sub centers of Shanghai. However, in the initial evolution process, they gradually become the upper and lower corners of Shanghai.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role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 well as value orientation brought by the special historical factor of public concession in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summarize the causes of their differences.Key words: spatial structur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Shanghai ;public concession ;Wujiaochang ;Xujiahui中图分类号: TU-0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0.03.026收稿日期: 2020-01-09作者简介:李冰洁(1996-),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住区与城市设计;郭岸(1996-),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空间、地域建筑、热力学建筑。
租界发生的令华人感到屈辱的事例
租界发生的令华人感到屈辱的事例在租界时期,华人经历了许多令人屈辱的事情。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华人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租界发生的令华人感到屈辱的事例:一是华人在租界中的权益受到侵犯;二是华人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受到歧视;三是华人在文化传承方面受到压制。
我们来看华人在租界中的权益受到侵犯。
在租界时期,虽然华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他们的地位仍然不稳定。
一方面,他们在租界内的居住权、工作权等方面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他们在租界外的行动也受到严密监控。
例如,1920年代,上海的法租界曾经实行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规定,这无疑是对华人的一种极大的侮辱。
华人在租界内的财产权也时常受到侵犯。
一些外国人和租界政府故意侵占华人的财产,使得华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我们来看华人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受到歧视。
在租界时期,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华人子弟往往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许多租界的学校只招收本地人或者外国人的孩子,而对华人子弟则采取排斥的态度。
这种现象在当时的上海尤为明显。
华人在就业方面也受到歧视。
许多租界的企业只雇佣白人,而对华人则采取严格的限制。
即使华人能够找到工作,他们的薪资也往往低于白人。
这种现象使得华人在经济上无法独立,长期处于贫困的境地。
我们来看华人在文化传承方面受到压制。
在租界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华人的文化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许多传统的华人节日和习俗在租界内逐渐消失。
例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当时的上海已经不再盛行。
另一方面,许多传统的华人文化活动也无法在租界内得到发展。
例如,京剧、评书等传统艺术形式在当时的上海已经失去了它们曾经的辉煌。
这种现象使得华人的文化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租界时期的华人经历了许多令人屈辱的事情。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华人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华人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开始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
上海租界史的研究报告
上海租界史的研究报告上海租界是近代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特殊地区,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上海租界史的研究报告,总长度700字。
一、上海租界的成立与发展上海租界最初由中国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规定,在1843年英国强迫中国签署的《南京条约》中开始设立英租界。
此后法、美、德、日等国列强相继在上海开辟租界,形成上海租界区域。
租界的成立使得上海成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外国贸易和工业中心,也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上海租界的行政管理上海租界区域的行政管理是由租界公董局负责,租界公董局是由租界居民选举产生的具有自治权的机构。
租界公董局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租界的行政、安全和公共事务,并与中国政府协商解决一些领土管辖、治安等问题。
上海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对中国政府和外国居民来说都是一种妥协和权力平衡的体现。
三、上海租界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上海租界的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不同国家的居民在此相互交流,形成了独特的公共空间和社交文化。
租界内涌现出大量的外国商业机构、银行、学校、教堂等,为租界居民提供各种生活和文化需求。
同时,上海租界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各类文化团体、刊物和文化名人汇聚于此,对于中国的文化现代化有着重要影响。
四、上海租界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变迁上海租界以外国资本和管理为基础,租界内发展起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和商业企业,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上海租界成为了近代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和城市空间的变迁。
上海租界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样式也受到了西方城市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形态和建筑风格。
五、上海租界的终结与影响上海租界虽然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一些变革和调整,但直到1943年才正式宣告废除。
上海租界的终结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不平等条约的逐步废除,也为中国控制自己的领土和行政权力提供了可能。
上海租界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对于上海的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其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上海法租界:历史遗迹与现代繁华的交融
上海法租界:历史遗迹与现代繁华的交融上海法租界,作为上海的一个重要历史片段,见证了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和上海繁荣的缩影。
这片土地的独特性格和历史沉淀,使其成为了上海市区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这里,古老的石库门建筑与现代摩天大楼并肩而立,历史遗迹与现代繁华的交融,形成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画卷。
法租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时期。
当时,中国经历着西方列强入侵的痛苦时刻,由于中英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口岸逐渐对外开放。
后来,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成功谈判,法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也接连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租界。
法租界的出现为上海带来了许多先进的西方文化和理念,对上海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走进法租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独具一格的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在上海被认为是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之一,它是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风格相融合的产物。
这些建筑呈现出了欧洲风格的门洞和外墙砖石结构,同时内部则保留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这些石库门建筑作为法租界的独特标志,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极富欣赏价值。
除了石库门建筑,法租界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陈毅故居。
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重要将领和建国功勋将领,他的故居坐落在淮海中路,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摇篮。
故居保存了许多他曾经使用过的东西,展示了陈将军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时刻。
故居建筑的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充分展现了当时法租界的大胆创新和多元文化。
法租界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成为上海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
例如,法租界内的新天地商圈是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体。
这里有各式各样的国际和本土品牌的专卖店,香艳刺激的酒吧以及世界各地美食的聚集地。
新天地商圈不仅展示了法租界的现代化改造成果,也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购物与娱乐。
法租界的街区规划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
由于其受到西方的影响,法租界内的街道沿袭了法国巴黎的拱形建筑风格,形成了一条条平直而宽阔的林荫大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淮海路和思南路。
上海租界的故事
上海租界的故事一、上海租界的起源与发展1.上海租界的形成背景上海租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那时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贸易优势,吸引了众多外国商人前来贸易。
随着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外国商人逐渐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最早的租界。
2.上海租界的划分与治理最初,上海租界只是外国商人自发形成的居住区。
后来,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规定外国在上海设立租界,并赋予租界享有治外法权的特权。
自此,上海租界迅速扩大,成为独立于中国行政体系之外的特殊区域。
3.上海租界的发展状况上海租界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租界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宽敞,绿化覆盖率高,公共设施齐全。
同时,租界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使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
二、上海租界的特色与文化1.建筑风格上海租界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
租界内既有欧式建筑,如外滩的历史建筑群,也有中国传统建筑,如城隍庙。
这些建筑成为了上海独特的景观。
2.商业繁荣上海租界是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商业中心。
租界内涌现出了众多著名的商业街区和购物中心,如南京路、淮海路等。
这些街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商家,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景点。
3.文化交流上海租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租界内,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催生了独特的海派文化。
同时,租界还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会、书画展览等,丰富了上海的文化生活。
三、上海租界的历史变迁1.租界的扩张与缩小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租界不断扩张。
至20世纪初,上海租界面积已达到约40平方公里。
然而,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影响下,租界面积逐渐缩小,直至1943年全部收回。
2.租界回归中国的过程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上海租界回归中国。
1945年11月,中国政府正式接管上海租界,结束了租界的历史。
3.租界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如今,上海租界遗址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
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上海租界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
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上海租界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之间,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时期,文化融合成为了上海租界独特的标识,也为上海及整个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上海租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促进了文化融合的发展。
位于黄河下游,面对太平洋,上海地处中国沿海,交通发达。
租界地区以外的中国大陆,为当时的上海租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各种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土壤。
其次,上海租界作为外国势力的据点,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侨民和商人。
这些外国人在租界内建立了自己的住宅区、教育机构、商业企业和文化机构。
他们带来了自己的语言、宗教、风俗和技术,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种互动和交流促使了上海租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热bed,进一步推动了文化融合。
第三,上海租界的经济繁荣为文化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上海租界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开放的政策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和贸易商。
各国商品、技术和思想在这里汇聚,刺激了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商业活动和经济交往不仅为上海租界带来了繁荣,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上海租界兴起的同时,一批中西合璧的街道与建筑物也应运而生。
上海租界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和西方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租界式”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西方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也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和特色。
在这些街道和建筑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完美融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上海韵味。
除此之外,上海租界也孕育了许多文化名流和知识分子。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蒙,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倡导民主、科学和人权等价值观,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移植和本土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总而言之,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上海英租界和法租界英文介绍
上海英租界和法租界英文介绍
【原创版】
目录
一、上海英租界和法租界的概念
二、上海英租界和法租界的历史背景
三、上海英租界和法租界的范围和发展状况
四、上海英租界和法租界的影响和遗产
正文
上海英租界和法租界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
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
英租界和法租界分别由英国和法国控制,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其内的建筑风格与巴黎的建筑风格相似。
这两个租界位于上海市的卢湾区和徐汇区内,是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公共租界)。
英租界是整个上海最大的,而且也是最发达的地段。
位置在当时苏州河以南,静安寺以东,洋金浜(今天的延安路)以北地区。
英租界于 1848 年扩张,西部界线至泥城浜西藏中路。
上海法租界是近代中国四个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
上海法租界在 1849 年建立,其范围包括了今天的卢湾区和徐汇区。
法租界具有高度的独立性,租界内的建筑风格与巴黎的建筑风格相似。
上海法租界于 1900 年经历小幅扩张,1914 年开始大幅扩张成立法新租界。
1943 年 7 月 30 日,汪精卫政权收回最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
称第八区,法租界历史旋即宣告结束,历时近百年。
英租界和法租界的存在对上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个租界是上海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政治中心,对上海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英租界和法租界的存在也加剧了上海的社会不平等和殖民地化程度,对上海的民族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现在的上海,对全国的经济有非常大的辐射影响.如果追溯到近代时期,上海的影响力曾大到让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
近代中国,来自浙江、江苏、广东、湖南等各地的著名人物,他们的革命活动、经济活动都与上海有关。
说起上海的近代史,离不开一个话题-—上海的租借史.提到上海租界,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打开国门的鸦片战争,想到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等等近代史上的灰暗记忆.上海租界就是在这样的灰暗的历史下产生的:它被迫开放,清政府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主权沦为空话.但是,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教授也提到了上海租界的另一面:“上海租界,虽然是被迫开放的产物,却像一个被插入蚌贝的细核,孕育出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熊教授认为,上海租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复杂的,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由浙江省社科联、钱江晚报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第332期浙江人文大讲堂,特别邀请了熊月之教授,和大家聊一聊上海租界的那些事儿,他为我们全方位解读了上海租界的影响.五口通商口岸,上海独占鳌头上海由一个小县城逐渐发展,不断壮大成为世界大都市的过程,是从1843年成为通商口岸开始的。
上海近代以前的城市范围,在今天的上海黄浦区内,如果看地图,便是由人民路、中华路围成的圆圈,那是上海县城.在老上海的北方,就是租界.上海租界开头是三个,后来合并成两个。
熟悉上海的人都知道,两个租界这个分界线在延安东路,以前叫洋泾浜,后来把小河填掉了,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这条线是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分界线。
公共租界是由英租界、美租界合并而成,在苏州河北面是美租界,苏州河南面是英租界,1863年合并为英美租界,1899年改为国际公共租界.上海租界的历史,是从1845年开始的,最早是英租界,然后是美租界、法租界,到1943年结束.租界一共存在了98年时间。
上海开埠是从五口通商开始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口岸,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浅谈以“租界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摘要】沪上的文化被称之为“海派文化”,“海”乃“海纳百川”之寓意。
海派文化源于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强制性的侵入,然而这种充满矛盾的传统与现代的共存,反而让上海成为多种文化汇聚的集结点,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模式。
本文旨在特定分析“租界文化”对沪上生活方式的影响,来一窥上海,这座古老又现代的都市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租界海派文化生活方式兼收并蓄一、租界的起源与特质中国近代之有租界,由上海开始。
租界按字面意思解释,是“租借地界”的意思,这自然远不能传达其特殊涵义。
对于租界概念的表述,尚无定论,大体而言,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
其特点是外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由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
1清政府出于“华洋分居”的考虑,对租界内洋人的活动,包括政策规定、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之类几乎没有任何约束,任由大小租界各自发展。
在各个租界中,以英、法、日三国为主,让身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充满了异域风情。
英租界在整个上海最大的,而且也是最发达的地段,位置在当时苏州河以南,静安寺以东,洋金浜(今天的延安路)以北地区,李家庄〔北京东路〕以南的土地,确定英租界西部界线为界路〔河南中路〕。
到1848(道光廿八年),英租界扩张,西部界线至泥城浜〔西藏中路〕。
这一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浦西最繁华的地段,外滩33号留下的原英国领事馆便是这一段历史的象征。
英租界带来的是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尤其是各类商业。
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国侨民达到6221人。
在工部局董事会成员中,英籍董事一直占有多数席位,居于主导地位。
上海法租界,主要位于上海市的卢湾区(已并入黄浦)和徐汇区两区内,东部狭长地带则伸入今黄浦区。
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其狭长的形状让它和外界的接触更多,独特的法国式生活情趣也由着狭长的土地蔓延至上海的其他角落。
法国式的浪漫与优雅让原法租界的土地成为沪上文化气息最浓的所在,霞飞路、巨鹿路、复兴中路等等,巨大的法桐掩映下的绵长1费成康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研究室《中国租界史》,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1年版384页而又不宽的道路,以及道路两旁掩映这个各式花园洋房,法租界带给上海的是无尽的浪漫气息。
1871年中日建交以后,日本人陆续进入上海。
早期来沪的日本人多数聚集在虹口吴淞路、武昌路一带经营照相馆等小本生意,或经营妓院谋生。
1915年,日租界内的日侨已达到7169人,人数居各国侨民之首。
日租界面积不大,可人数众多,且在后来的日本侵华战争中,更是被日军作为进攻中国军队的基地,并以海军陆战队代替租界巡捕。
与英、法租界相比,日租界留下的大多是苦难的记忆。
二、“租界文化”下的沪上生活方式的改变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受到长江下游杭嘉湖平原的良渚文化的影响,一直是吴越文化的繁荣之所,明末清初的上海老城厢、青浦朱家角镇的水乡街巷、松江醉白池精典的江南古典园林,无不彰显着最正统的吴越文化。
2而租界的闯入无疑是将原本平静如水的吴越文化打乱,将上海由原本的水乡都市推向了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
建筑结构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石库门了。
石库门广泛存在于老上海的弄堂内,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
狭小的土地无法满足习惯了高宅大院的上层阶级的要求,要想在狭窄的空间内营造出不输于宅院的江南风格,商人们选择的是一种创新型的建筑方式—石库门。
早期的石库门仍保留着江南大宅院的余韵,窄小的门厅之后仍有三进、五进,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后围墙与前围墙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闭的外立面。
所以,石库门虽处闹市,却仍有高墙深院、闹中取静的好处,颇受当时卜居租界的华人士绅、富商的欢迎。
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随着更为豪华的里弄式花园洋房的兴起,石库门也弯下了她“落寞贵族”的身段,成为属于最寻常的百姓的住宅。
褪尽铅华的石库门在普通市民们的使用下,反而散发出她最大的魅力。
新式石库门大多采用单开间或双开间,双开间石库门只保留一侧的前后厢房,单开间则完全取消了厢房。
“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符合城市生活的经济与舒适并存。
而随着租界文化的深入,石库门也更加西方化,老式石库门常用的马头墙或观音兜式的山墙也已不再使用,石料的门框也改用清水砖砌,门楣的装饰也变得更为繁复。
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的门楣也变成了三角形、半圆形、2陶松龄陈蔚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城市形态的演化与文化魅力的探究》,《城市规划》2001年第25卷第1期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新式石库门还会在门框两边使用西方古典壁柱的样式,作为装饰。
3一方面,石库门对土地的节约和“向上发展”的建筑理念让寸土寸金的城区留下了更多土地给道路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石库门的存在大多在市区的繁华地段,对于市民而言,地理条件的优越也为其生活带来了最大的便利。
也有人提出,正是以石库门为代表这的狭小的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上海人“小市民”,不够大气的性格特征,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种精明是在快节奏的城市节奏逼迫下无可奈何的生活之道,身处租界,又在最繁华的地段,纵然有着最便利的消费条件,可是经济条件的制约让市民不得不低下头,在一分一厘间为生计做着打算。
租界营造出的繁华和自身栖息之所的狭小营造出的心理落差,带来的是旁人无法理解的压力和失落。
石库门的演变折射出沪上百姓生存方式的变迁和生存的不易,而另一标志—咖啡馆和法国梧桐,折射出的则是上海人独特的优雅和闲适。
咖啡馆和法国梧桐大多是法租界留给上海的遗产,大多分布于静安区、长宁区、徐汇区。
掩映在茂密的法桐之下的咖啡馆,三两个读报、戏猫的老人,这几乎成了王安忆笔下老上海人最悠闲生活的标志。
上海最早的咖啡店为在外滩的“东海咖啡店”,最要供来往商船的外国水手享受,之后,随着租界的不断扩大,各类咖啡馆便如雨后春笋在上海出现。
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中写道:“你见过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吗?纹丝不乱的头发,精致的礼帽,亮亮的皮鞋,举止文雅像个绅士…”咖啡店优雅的气息不同于传统的茶楼、茶馆,少了一份说书人的高谈阔论,店小二的殷切吆喝和茶客们的嬉笑怒骂,多了份安静,这也形成了“海派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优雅与“小资”,让上海在繁华与喧嚣中多了份让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宁静的心绪。
咖啡馆带给上海人的绝不仅仅只是慢节奏的享受生活,更有革命的激情和先进思想的萌芽。
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极端严重的岁月里,“左联”的筹备会议,以及文艺界的有些秘密会议,地点几乎都固定在“公啡咖啡店”的二楼一间可容十二三人的小房间里。
租界内的咖啡馆空间为革命者提供了某种“感觉结构”,而在这一“感觉结构”中,革命者找到的很可能是某种归宿感、安全感甚至是一种存在的自在和认同,并以此对抗着权力中心的控制和压迫。
而这种认同感的背后,是对咖啡馆所表征的西方现代文明的想象与诉求。
43黄岩松上海中星志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石库门住宅的特征和变迁过程》,《安徽建筑》2006年第6期4W. Scott Haine,The W orld of the Paris Café: Sociability among the French W orking Class,1789-1914(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7.)位于租界内的咖啡馆,模拟了一种关于现代的中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想象,这恰恰与“五四”以后左翼知识分子现代化的热望不谋而合,在进入这种模拟想象的时候,作为被殖民国家的经验和这种公共领域所内含的等级秩序与权力关系都被淡化乃至遮蔽。
5作为革命者接头和交换进步思想的场所,作为国内新锐文化的起源,咖啡馆,或者说上海,带给全国的是面对世界的全新视角,和勇于汲取西方之长,以弥补国内之短的思想。
而对于寻常市民,咖啡馆也许没有承载那么多的文化符号和历史使命,但在潜移默化中,上海人还会选择将咖啡店看作是正是交谈的场所,相对于饭店、茶馆,咖啡店沉静的气氛更能促进人的思考。
另一个租界留给上海人的遗产则与具体建筑无关,而事关精神。
租界带给上海的烙印,是政治的、精神的、经济的,也是文化的,租界文化是一种灌输式的文化,租界文化是西方文化,它改变了上海女人的某些气质,以至于上海女人成为了一种被赞慕的符号,它改变了上海男人的某些气质,以至于上海男人成为了一种备受争议的符号。
6这看似无形的改变,恰恰有着对沪上百姓最深的影响。
西方文化强调reputation,这也造成了上海人也许比其他任何省市都强调“面子”问题,这一点归根到底便是忍耐,给自己留面子,给他人留面子,实质上便是一种潜在的默契,是温存背后的坚韧。
于是,在人与人之间便多了一层薄纱,若有若无,这也给初到上海的人以一种“上海人怎么那么磨叽”的错误印象,总觉得上海人办事不够利索,可当你深入去了解这座城市,你就会发现这又很神奇的与我国的“中庸之道”契合,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点在这里得到体现,这并不是懦弱或者缺乏勇气的表现,上海立于江海之滨,看到了太多的兴衰变换,这只是上海人的谨慎,他们深知,在这个局势瞬息万变的大都市,任何一个小错误带来的蝴蝶效应都有可能大大出乎你的意料。
三、“租界文化”带给我们的启示“租界”的存在实质上是对我国主权的侵犯,“国中之国”的做法体现的是过去我国的弱势。
对于城市和百姓,面对外强和西方文化的侵略,除了反抗与斗争,包容更是一种力量的积蓄。
“海派文化”的魅力之源是其多样又兼容,既有西方文化对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又有吴越文化对生活的敏感与细腻。
海派文化的生成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其更深层内涵是它的边缘文化的气质。
75王琼、王军珂《咖啡馆:上海20世纪初的现代性想象空间》,《粤海风》2006年第4期6马尚龙上海散文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租界的"继母文化"对上海男人性格的美化和压抑》,本段摘自其新浪博客2009-08-02博文7陶松龄陈蔚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城市形态的演化与文化魅力的探究》,《城市规划》2001年第25卷第1期安德烈斯••G•汉普尔认为,“人,是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因子”,人们身处城市之中,感受着城市的历史,也在创造的城市的历史。
对租界遗留的保护也体现了对个体的尊重和保护。
西方文化对个人存在的独立性和个体生活多样性的重视与中国传统观念中强烈的群体观念一直格格不入,在上海身上却能得到很好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