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本主信仰中的道教元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本主信仰中的道教元素
白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绵远的文化传承,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滇焚”。

白族信仰本主,本主的白语发音为“武增”,意为“本境之主”或“我的主人”,属于地方性的保护神。

在被当作本主崇拜的神灵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道教神仙。

另外,在迎本主等仪式活动中也融入了一些道教元素。

道教的传入
白族崇拜本主的起源尚无定论,大约可以追溯到唐代。

据明杨慎《南诏野史》记载,白族在南诏时曾建蛇骨灵塔,“王令人剖蛇腹,取赤城骨葬之,建塔其上,毁蛇骨灰塔,名为灵塔”。

并且有封神的活动,如“封十二圣贤为十二山神”等。

这些祭祀活动或可视作本主崇拜的先声。

道教也大体在此时逐步盛行于白族之中,清侯允钦《邓川州治》载,自唐代,族先民们就开始从事各种道教活动,“九月朔日礼北斗”、“尊祀文昌帝君”等“皆自唐代以来”。

并且,《南诏德化碑》中也有“阐三教,宾四门”的记载,表达了南诏王族贵胄对道教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尊崇。

实际上,早在道教初成的蜀汉时期,云南大理等白族聚居地区就已经有了修道之士,其中著名的当属孟获的兄弟孟优。

民国《新纂云南通志》记载了他修道济人、助诸葛武侯的故事,“孟优,蒙化人,居巍宝山(笔者按:此为彝族神山,又为云南道教名山),土帅孟获兄也。

素怀道念,常往来澜沧、泸水间,得异人长生久视方药诸种书,随处济人。

后主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军中误饮哑泉,辄手足四禁不语,或谓优有良药,使人往求之。

优进仙草,立验”。

尽管孟优并非白人(那时白族也没有形成),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很早就有信仰道教的历史。

张道陵所设立的二十四治中有稠梗治和蒙秦治,分别辖犍为郡和越Q郡之地。

《云笈七签》载:“第四稠梗治,在犍为郡新津县。

……第七蒙秦治,在越Q郡台登县西。

”汉时越崔郡大体相当于今云南西北部及四川西昌等地区,犍为郡则大体包括今川南及滇东北地区。

这些地区都与白族居住地很近,且多有往来,正一盟威道在川滇边界上设治使其成为管辖之地,说明了当时道教在这一带已有流行,白族在民族和信仰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和借鉴道教也就不足为奇了。

道教在白族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传布广泛。

据民国《大理县志稿》记载,“境内道教有清虚、火居二种。

清虚道云游方外,居处坛观,离家族社会之关系。

火居道乃与常人无异,唯金铙法鼓、讽诵经文,为人忏悔、祈祷,获资赡家而已”。

并且“火居道分先天、龙门二派。

先天派宗萨氏,行于城内及南乡;龙门派宗邱氏,行于东乡、北乡。

各有薪传,能自述其师弟之系统”。

这表明了道教正一、全真两大支脉在白族都有所传布,萨氏即萨守坚,曾创萨真君西河派,而该派传承自宋代神霄派,故属于正一道。

而邱氏则为丘处机,他创立的龙门派则属于全真道。

并且文中所述清虚派显然与出家住观的全真道有所关联。

而无论全真和正一都被称作火居,也反映出道教在白族民间信仰生活中混融的状态。

此外,在大理关迤等地还有白族洞经会等民间宗教组织,他们大多三教共崇,主要奉道,所奉神仙主要有老子、文昌、观音等,洞经会也分别以这些神仙的诞辰作为庆祝目,在每个庆祝日都会以传统乐调音诵经,即弹洞经,经文包含了《道德经》、《觉世真经》、《太乙经》
和《太上感应篇》等道教经典。

可见,道教在白族地区流传深广,甚至在明清时还曾设立道纪司等机构管理当地道教。

不仅如此,道教还深入到了白族自己的民族信仰之中,尤其是本主崇拜。

本主信仰对道教的吸收
白族所信仰的本主达数百尊,既有通过托梦等形式人格化和神圣化了的石头树桩,也有传说中的灵兽等。

比如,白族也崇拜龙,作为本主的龙显然得到了本族文化的浸润,在洱源的九龙神话中,当地的本主龙王的姓氏就为大理皇族的段姓。

但是被当作本主崇拜最多的还是各种人物,这其中就包含了道教中许多神仙高道。

在《元史》与《云南志略》、《南诏野史》等古籍中都记载了白族人将王羲之尊为圣人先师之事。

元李京《云南志略》言:“其俊秀者颇能书,有晋人笔意。

蛮文云:‘保和中,遣张志成学书于唐。

’故云南尊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天师道世家,神圣化后的书圣也难免不与道教有关。

真正作为本主得到白族民众崇拜的道教神仙高道有很多,以白族最重要的聚居区大理为例,就有被尊称为“点苍昭明镇国灵帝”、“玉局持邦灵昭文帝”的孟优和“文教开滇、唐御史奉直大夫杜老夫子合堂之神”的杜光庭;以及二郎圣帝、关云长、文昌等。

鹤庆县和迎邑等一些村镇的本主庙的大殿两侧也有判官、财神等道教神仙共祀。

据张乔贵《道教与中国少数民族关系研究》所言,城隍是白族民间信仰中香火最旺的神,具有监察善恶的职能。

大理深长一带及剑川县向湖村等都以城隍为本主,许多白族人将城隍称为古城隍本主。

此外还有一些有待考证的本主,如“大圣东海灵元玉辟天帝”、“东岳主宰仁封景帝”、“西岳巡江帝主八部元帅”等,从中或许也可以挖掘出他们与道教的渊源。

在鹤庆县和怒江等地的白族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本主崇拜形式,这里存在着名为朵兮(或译为朵西)的祭司。

白语中“朵”意为大,是尊称,“兮”的意思是“中间介绍人”,朵兮的意思就是人和本主神的中间人。

鹤庆的本主按水系划分,本主下辖水系中的龙王,而朵兮则负责传达本主和龙王的意图和将人的祈求告诉给他们。

所以朵兮都成为固定本主的弟子,侍奉本地域范围内的本主。

当地百姓把男的朵兮波(笔者挠白语发音“波”或“博”指男性)称作朵兮子,女的则称作朵兮婆,数量上以朵兮婆为多。

无论男女,朵兮在清代都归管理道教的道纪司管理。

并且当地传说太上老君传授所有手艺给人之后要回天上,突然有一群来迟的男女跑来抱住青牛,恳请太上老君传给他们一样糊口的手艺,老君想了想,摘下一只柳条编成圈递给他们说:“你们仿这样弄个圈儿摇着给人们送祟吧。

”从此便有了朵兮和他们所用的法器师刀。

在这里,本主信仰与道教融为一体。

白族人每年迎送本主的活动也浸润了道教的元素,所谓迎本主即是几个村子或村子中的几个里巷将本主像从庙中迎到村中轮流供奉。

而送本主则是村民们将本主像送回庙中。

在洱源县的凤羽地区,每年二月初一举行迎本主仪式,人们将本主像用彩绸扎好的轿子抬着在村内外巡视,并把本主太子像架在用彩绸扎着菜籽花的马鞍上,由4个小伙子拉着奔跑。

在这期间,要把一些儿童扮作八仙形象,吕洞宾、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等都在其中,这些扮成八仙模样的孩童要骑在马上与本主像一同巡游。

道教神仙成为了本主巡境的参与者。

结论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也是这一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较早地接触到了道教,并且有不少的信仰者与巴蜀、江南等地频繁往来交通,不可避免地有相互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种融合表现为本主信仰中所发现的道教神仙的身影。

况且道教自身的生成就得到了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养分,它作为跨文化的宗教也不存在民族的隔阂,因而白族等民族很容易受到它的影响,并且把它接纳进自己的信仰体系之内。

可以说,道教已经扎根于白族的信仰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