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练习题(3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五单元综合练习题(一)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放射的光芒替.(dì)黑云镶.(xiāng)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B、车沿着蜿.(wǎn)蜒.(yán)的山道行驶,不一会儿就到了半山腰。
C、那道石缝太狭窄.(zhǎi)了,他通过的时候不小心擦伤了额.(é)角。
D、这种操作不仅.(jǐng)会增加机器的负荷.(hè)还有可能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
二、读拼音,写词语。
jiāo tìtún bùdùjuān zhèjiāng étóu
lùdìnóng yùjùjí
三、课文回顾。
1、《海上日出》的作者是,这篇课文是的顺序来写的。
2、《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作者的先后顺序,
一条是暗线,即多次写到水,以为线索。
3、《海上日出》描绘了和两种情况下的日出奇观。
文中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之情。
4、《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外洞内洞孔隙)的景色。
四、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叙述顺序是:→→→。
(填序号)
A、通过孔隙来到内洞
B、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
C、出洞
D、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
2、《七月的天山》一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描绘了天山(季节)的奇异风光。
(1)下面体现地点转换的句子,按顺序排列依次为、、(填序号)
A、走进天山深处
B、进入天山
C、再往里走
(2)上面这些体现地点转换的句子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填序号)
A、铺垫
B、过渡
C、衬托
五、查字典。
端:duān①端正,不歪斜:五官~正|~坐。
正派:品行不~。
②东西的一头:两~|末~|笔~。
1、事情的开头:开~。
2、起因:无~。
3、项目,方面:不只一~|举其大~。
[端午]{端阳}农历一月初五日。
民间在这一天粽子、赛龙舟,纪念两千多年前的楚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
[端详]1、从头到尾的详细情形:听~|说~。
2、仔细地看:她久久~着孩子的相片。
用手很平正地拿着:~碗|~茶。
预习课文时,乐乐读到“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时,不认识“端“字,准备使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再查画,翻开这个字所在的页,知道读音是。
请帮他选择“端”在句中的意思(填序号).
六、补充四字词语,再选择填空。
()壁断崖盘()而上神清()爽
五()缤纷变化多()金()辉煌
我们沿着山路()。
路途中不仅看到了()的野花,还看到从()倾泻而下的瀑布。
来到山顶一座()的宫殿立在我们眼前,眺望远方顿时让人感觉到()。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海上日出》通过记叙作者在和时所看到的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之情。
2、《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在金华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对的热爱。
八、我国有多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你写出其中五个。
附参考答案
1、选正确读音。
C
2、读拼音,写词语。
交替,臂部,杜鹃,浙江,额头,陆地,浓郁,聚集。
3、课文回顾。
1、巴金,日出的时间,2、游览,流水,3、晴天,有云天,大自然
4、内洞,
4、据文填空。
1、D→B→A→C, 2、秋季,(1)B,A,C (2)B
5、查字典,立,9,duān。
项目,方面。
6、补充词语,填空。
峭,旋,气,彩,端,碧,盘旋而上,五彩缤纷,峭壁断崖,金碧辉煌,神清气爽。
7、按课文内容填空。
1、天晴,有云天,喜爱和赞美,
2、游览,双龙洞,大自然。
八、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皇兵马俑,西藏布达拉宫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五单元综合练习题(二)
学校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37分)
1.根据语境,给下列生字写拼音组词。
刹____() 簇____() 蜿____()
镶____() 臀____()荷____()
2.多音字组词
荷____() 刹____() 系____()
荷____()刹____()供____()
3.填入适当的词语。
()的亮光()的奇观()的石洞
()的金边()的心情()地望着
4.带表示时间短的词语:转眼间一刹那间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示量词的词语:一片浅蓝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照样子写句子
①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句子填空。
①《海上日出》按日出()、日出()、日出()的顺序,描写了日出这一
伟大奇观。
②《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顺序依次介绍了()、()、()、()、()和()的风光。
③随着山势,溪流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溪声也()。
④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
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描述太阳如何上升,生动地写出了太阳顽强的()和势不可当的(),也可以看出太阳跃出海面时作者的()。
⑤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⑴这段话描写了()和()。
⑵外洞的特点是(),用“——”画出这段话中具体表现外洞的特点的语句。
⑶作者在具体介绍外洞的特点时,用了()、()两种方法。
A、打比方 B举例子 C列数字 D拟人
⑷作者在介绍洞口的时候,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你觉得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答:我觉得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实践(33分)
课内阅读训练
《记金华双龙洞》片段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擦伤()。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的空格处。
鼻子额角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孔隙具有、、的特点,表现在。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
(1)小船小到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
(2)船的进出得两个人小心翼翼地划船才行。
()
(3)乘船时可以坐在船头也可以躺在船上。
()
4.假如你乘船经过孔隙,会有哪些感受?
课外阅读练习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
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己,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别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
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
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戏答:
铸就:
心潮难己:
2、选做题
(1)文中提到的“神州”、“海内”、“天涯”“知己”等词语分别指什么?
“神州”指:_______“海内”指:_________“天涯”指:________“知己”指:_________
(2)写出文中下列几句诗词的后半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明月几时有,;
劝君更进一杯酒,;大江东去
3、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汉字中文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4、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三、习作展示。
(30分)
游----,题目补充完整。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五单元综合练习题(三)阅读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学会抓住重点景物去写。
阅读方法
1.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本单元的两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都很适合小学生阅读。
《海上日出》是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写的: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按照:外洞-洞口-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写的。
2.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围绕“游览的顺序”选取了外洞、孔隙、内洞等景物来写的,并在这篇课文学会绘制游览路线图。
在习作例文中,又一次强调制定游览路线图,习作中再次强调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再抓住重点景物,把自己游览的过程写下来。
精彩片段
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
色各异,( )不比作什么,( )很值得观赏。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内洞的特点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即( )(多选)
A.黑
B.怪
C.大
D.奇
3.在描写内洞景色时,作者用了“”“”两个词来衔接,使得描写更有条理和层次。
4.读完本段内容,我知道了“双龙洞”这个名词的来由,就是因为
,所以此洞被称为“双龙洞”。
5.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排序。
( ) 游览外洞的情景。
( ) 在路上的见闻。
( ) 乘船出洞。
( ) 游览内洞的情景。
( ) 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
( ) 洞外的情景。
美文欣赏
九曲溪漂流
大凡去过武夷山的朋友,回来后都会滔滔不绝地介绍九曲溪漂流之奇趣,当我也如愿踏上九曲溪的竹筏时,也立即沉醉其中,并被九曲溪特有的风光所震撼。
九曲溪,顾名思义,九曲十八弯,因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游览而写出脍炙人口的《九曲棹歌》而闻名于世。
端坐竹筏,只觉得两岸青山耸峙,其间一溪碧水穿谷绕峰而过,那些刚刚登临过的天游峰、虎啸岩、一线天等景区,全都倒映在九曲十八弯的溪水里,随风荡漾,扑朔迷离,如梦似幻,成就了一番特有的动静结合、山随水动的景致。
再看两岸群山,有的似虎跃龙腾,(A);有的则雄踞一方,(B);有的像玉女插云,(C);有的则直耸云霄,俯瞰群山。
乘上小竹筏,船工们或轻点石岸,或用力撑篙,或干脆就收篙顺水漂流,但小小的竹筏依然随清波而流淌,飘飘然而前行。
众多游客众多竹筏自觉形成一线,时而迎着耸立的峭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
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抬头可观景色,俯首可视清流,侧耳可闻水声,伸手可嬉浪花。
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而生。
心随景动,景随舟移。
此刻,我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时空里的朱熹的声音:“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
1.给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威武凛然亭亭玉立风骨刚健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2.九曲溪因“_______”而得名。
作者端坐竹筏,观赏一溪碧水和_________;顺水漂流,一路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随舟移,作者此刻又联想到了吟唱九曲溪的诗篇。
3.下列对画“﹏﹏﹏”的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九曲溪山环水绕的特点。
B.这句话写游客在九曲溪漂流赏景玩耍的情景。
C.这句话写出了游客顺流而下惊险刺激的场面。
D.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悠然自在的心情。
4.短文通过写九曲溪的奇景及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精彩片段:
1.即使也
2. A C D
3. 先其他
4. 洞顶的石钟乳像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5. 3 1 6 5 4 2
美文欣赏:
1.风骨刚健威武凛然亭亭玉立
2.九曲十八弯两岸青山峭壁险滩峡谷深潭
3.C
4.表达了作者对九曲溪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