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称呼礼仪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办公室称呼礼仪常识
办公室称呼礼仪常识
人与人打交道时,相互之间免不了要使用一定的称呼。
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办公室称呼礼仪常识,希望你会喜欢!
一、工作中的称呼
在职场上,职员所采用的称呼理应正式、庄重而规范。
它们大体上可分为下述四类。
1.职务性称呼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并表达敬意,是公务交往中最为常见的。
在实践中,它具体又可分为如下三种情况:
一是仅称行政职务,例如,董事长、总经理、主任,等等。
它多用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氏,例如,谭董事、汪经理、李秘书,等等。
它适用于一般场合。
三是在行政职务前加上姓名,例如,王惟一董事长、滕树经理、林荫主任,等等。
它多见于极为正式的场合。
2.职称性称呼
对于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者,可在工作中直接以此相称。
如果在有必要强调对方的技术水准的场合,尤其需要这么做。
通常,它亦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仅称技术职称,例如,总工程师、会计师,等等。
它适用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技术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谢教授、严律师,等等。
它多用于一般场合。
三是在技术职称前加上姓名,例如,柳民伟研究员、何娟工程师,等等。
它常见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3.学衔性称呼
在一些有必要强调科技或知识含量的场合,可以学衔作为称呼,
以示对对方学术水平的认可和对知识的强调。
它大体上有下面四种情况:
一是仅称学衔,例如,博士。
它多见于熟人之间。
二是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侯博士。
它常用于一般性交往。
三是在学衔前加上姓名,例如,侯钊博士。
它仅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
四是在具体化的学衔之后加上姓名,即明确其学衔所属学科,例如,经济学博士邹飞、工商管理硕士马月红、法学学士衣霞,等等。
此种称呼显得最为郑重其事。
4.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若不了解交往对象的具体职务、职称、学衔,有时不妨直接以其所在行业的职业性称呼或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
它多分为下述两种情况:
一是以其职业性称呼相称。
在一般情况下,常以交往对象的职业称呼对方。
例如,可以称教员为老师,称医生为大夫,称驾驶员为司机,称警察为警官,等等。
此类称呼前,一般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二是以其约定俗成的称呼相称。
例如,对公司、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人们一般习惯于按其性别不同,分别称之为小姐或先生。
在这类称呼前,亦可冠以姓氏或姓名。
二、生活中的称呼
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合理,一方面不可肆意而为,另一方面又不能煞有介事,不然都会弄巧成拙。
职员在生活中所常用的称呼,大致上有以下三类。
1.对亲属的称呼
对亲属的称呼,早已约定俗成。
其关键是要使用准确,切忌乱用。
不过,有时为表示亲切,也不一定非得符合标准。
例如:儿子对岳父、岳母,儿媳对公公、婆婆,均可称为爸爸、妈妈,以示自己与对方不见外。
2.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称呼朋友、熟人时,既要亲切、友善,又要不失敬意。
大体上应
区分下列三种情况:
一是敬称。
对于有地位、有身份的朋友、熟人或长辈,通常应当采用必要的敬称。
对长辈或有地位、有身份者,大都可以称之为先生。
其前,有时亦可加上姓氏。
例如,吴先生。
对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人士,以及其他在某一领域有一定成就者,往往可称之为老师。
同样,在其前面也可以加上姓氏。
例如,郗老师。
对同行中的前辈或社会上的德高望重者,通常可称之为公或老。
具体做法是在其称呼前加上对方的姓氏。
例如,杨公、夏老。
二是近亲性称呼。
对邻里、至交,有时亦可采用大爷、大妈、大叔、阿姨等类似的称呼。
它往往会给人以亲切、信任之感。
此类称呼前,还可以加上姓氏。
例如,许叔叔、马大姐、于阿姨等。
三是姓名性称呼。
在平辈人之间或长辈称呼晚辈时,朋友、熟人可以直接称呼对方姓名。
例如,卫理、唐芳、刘微,但晚辈却不宜如此称呼长辈。
有时,朋友、熟人还可只呼其姓而不称其名,仅在前冠以老、大、小。
具体做法是:对年长于己者或平辈称老、称大,对年幼于己者或晚辈称小。
例如,老高、小陈。
对关系较为密切的同性或晚辈,朋友、熟人之间还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称其姓,例如,之怡、志强、一萍,等等。
但对异性却一般不宜如此称呼。
3.普通性称呼
在日常交往中,对仅有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交往对象,可酌情使用下述几种称呼:
一是以其职务、职称或学衔相称。
二是以其行业性称呼相称。
三是以约定俗成的泛尊称相称。
例如,同志、小姐、夫人、女士、先生,等等。
四是以当时所在地流行的称呼相称。
三、涉外交往中的称呼
由于国情、文化、习俗与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在对外交往中所宜采用的称呼,往往与国内交往中常用的称呼有所不同。
对此,每一位有可能参与对外交往的职员均应引起重视。
在一般性的涉外交往中,根据交往对象的职业或其他属性的不同,对对方的称呼应有所区别。
1.商界人士
需要称呼商界人士时,通常均应称呼对方为小姐、女士或先生。
有时,可以同时加上对方的姓氏或姓名。
例如,玛丽小姐、比尔·盖茨先生,等等。
在许多国家,人们并不习惯于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
2.政界人士
与政界人士打交道时,一般亦可以小姐、女士或先生相称。
此外,还有两种方式可行:
一是称呼行政职务。
有时,还可同时加上小姐、女士或先生等称呼。
例如,市长先生。
二是称呼职务较高者为阁下。
在多数情况下,阁下这一称呼,可与职务及小姐、女士、先生等称呼同时使用。
例如,先生阁下、大使阁下等。
但在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却并无阁下之称。
3.军界人士
在国外,人们称呼军界人士时,大都习惯于只称呼其军衔,而不称呼其职务。
其基本方式有四种:
一是只称呼军衔。
例如,将军、中校、少尉,等等。
二是在军衔之后加上先生。
例如,少校先生、上尉先生,等等。
三是在军衔之前加上姓氏。
例如,朱可夫元帅、史密斯将军,等等。
四是军衔与姓氏、先生一起相称。
例如,布莱德雷上将先生,此种全称最为正规。
4.宗教界人士
对宗教界人士,一般只宜称呼其神职。
具体方式大致上有三种:
一是仅称其神职。
例如,牧师、阿訇、大主教,等等。
二是神职加上姓氏。
例如,谢尔盖神父。
三是神职加上先生。
例如,传教士先生。
5.教育界、科技界、卫生界、司法界人士
在称呼此类人士时,一般应以其职称、学衔为主要内容。
其惯用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学衔。
例如,教授、工程师、研究员、医生、法官、律师,等等。
二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前加上姓氏。
例如,蒙代尔教授、米罗大律师,等等。
三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后加上先生、小姐之类的称呼。
例如,法官先生、博士小姐,等等。
四是在其职称或学衔前后同时加上姓氏及先生或小姐。
例如,里奈博士先生。
6.服务业人士
称呼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时,一般有下述两种常用方式:
一是称呼对方为小姐或先生。
倘若了解对方的姓氏,有时亦可一并相称。
二是称呼对方为服务生。
此种称呼,在饭店、餐馆、歌厅、商店大都可以使用。
7.社交界人士
在一切社交场合,小姐、女士、先生等称呼均最为适用。
在一些国家里,称呼妇女时必须谨慎:已婚者应称之为夫人,未婚者应称之为小姐,而女士则多在不知其婚否时使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姐、夫人、女士、先生均可与姓氏或姓名一并称呼。
与姓氏合称,适用于一般场所。
与姓名合称,则显得非常正式。
8.王公贵族
称呼来自君主制国家的王公贵族时,必须采用其规范性称呼。
对国王、王后,一般应称为陛下。
对王子、公主及国王的兄妹,通常应称为殿下。
对拥有爵位、封号者,则必须直接以其爵位、封号相称。
例如,大公、勋爵、爵士,等等。
对国君之母,应称之为王太后或太后。
有时,可在王公贵族的头衔之前加上其姓氏或姓名相称。
在某些国家,拥有爵位的贵族亦可被称为阁下或先生。
9.社会主义国家或兄弟党人士
对这类人士,一般可以称之为同志。
同志这一称呼,大都可与姓氏或姓名构成合称。
例如,卡斯特罗同志、金正日同志等。
需要注意的是,同志这一称呼不宜滥用。
四、正式场合的忌称
在公务交往中,有一些称呼是职员所忌讳使用的。
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失敬于被称呼者。
这类忌称主要有下述五种。
1.错误性的称呼
它们均是称呼者粗心大意、用心不专所致。
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误读。
其原因在于不认识被称呼者的姓名,或者念错了对方的姓名。
我国人名中的一些姓氏,例如,翟、冮、郇、眭等,就很容易被人误读。
二是误会。
在此,它是指对被称呼者的职务、职称、学衔、辈分、婚否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例如,把一名未婚妇女称做夫人,显然就属于重大的失误。
2.不适当的称呼
有一些称呼如果在正式场合使用,均为不适当的称呼。
此类称呼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替代性的称呼。
在正式场合,若以下一个、12号等替代性称呼去称呼他人,亦为不适当的做法。
二是跨行业的称呼。
学生喜欢互称同学,军人往往互称战友,工人可以互称师傅,专业造诣高者可称之为大师。
但此种行业性极强的称呼一旦被用来称呼界外之人,通常则会给人以不伦不类之感。
三是不恰当的简称。
某些同事之间使用的非正式的简称,例如,把范局长简称为范局,把沙司长简称为沙司,把周校长简称为周校,均不可使用于正式场合。
另外,与他人打交道时,不使用任何称呼,也是极不礼貌的表现。
3.不通行的称呼
有一些称呼,仅仅适用于某一地区,或者仅仅适用于国内。
一旦它超出一定范围,就有可能产生歧义。
此类非通行称呼主要有两种:一是仅适用于某一地区。
北京人称别人为师傅,山东人则习惯于称呼别人为伙计,这类地区称呼在其他地区往往难以畅行无阻。
二是仅仅适用于国内。
一些中国人常用的称呼,例如,同志、爱人等,绝对不宜用于称呼一般的外国人。
4.庸俗性的称呼
在公务交往中,一些庸俗而档次不高的称呼,绝对不宜使用。
动辄对他人以朋友、兄弟、死党、哥们儿、姐们儿相称,往往只会贬低自己的身份。
应当指出的是,在正式场合,不论对外人还是自己人,最好都不要称兄道弟。
要是张口闭口张哥、李姐、王叔,不仅不会使人感到亲切,反而会让别人觉得称呼者的格调不高。
5.绰号性的称呼
在一般情况下,一名有教养的职员绝对不可擅自以绰号性称呼去称呼别人。
不论自己为别人起绰号,还是道听途说而来的绰号,都不宜使用。
一些对他人具有侮辱性质的绰号,则更是应被禁止使用的。
职场称呼礼仪常识与注意事项:
1.介绍自己
在职场社交活动中,如果想结识某个人或某些人,而又没有人引见,可以自己充当自己的介绍人,把自己介绍给对方。
确定自我介绍的具体内容,要兼顾实际需要、所处场景,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不要“千人一面”。
有时可以把自己的姓名同名人的姓氏或是常用名词相结合,以增强别人的记忆。
比如,姓名是“周英”的,就可以介绍为:周的“周”,英雄的“英”。
但如果介绍人在场,自我介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2.介绍别人
在为他人做介绍时,可以遵循这样的顺序: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把职务低的介绍给职务高的。
如果介绍对象双方的年龄、职务相当,
异性就要遵从“女士优先”的原则,即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对于同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比如把和你熟悉的介绍给和你不熟悉的;介绍双方职务有高有低的时候,就把职务低的介绍给职务高的;也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介绍等。
为别人介绍之前不仅要征求一下被介绍双方的意见,在开始介绍时再打一下招呼,不要上去开口即讲,让被介绍者措手不及。
当介绍者询问是不是要有意认识某人时,不要拒绝或扭扭捏捏,而应欣然表示接受。
实在不愿意时,要委婉说明原因。
当介绍者走上前来,开始为你进行介绍时,被介绍者双方都应该起身站立,面含微笑,大大方方地目视介绍者或对方。
当介绍者介绍完毕后,被介绍者双方应依照合乎礼仪的顺序进行握手,彼此问候一下对方,也可以互递名片,作为联络方式。
不论是给别人做介绍还是自我介绍,被介绍双方态度都应谦和、友好、不卑不亢,切忌傲慢无礼或畏畏缩缩。
职场上该警惕的眼部小动作瞪眼──每个人把眼睛瞪得大大的都十分可爱,如果你对他不满,这种目光会让他产生更大的敌意;如果你只是想强烈地表达你的情绪,这种眼神则太过夸张,有时还会显得有点呆。
盯──不管有意无意,盯着对方都是不礼貌的。
这种目光会引起对方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容易造成误会,让对方产生压力,有受到侮辱甚至挑衅的感觉。
眯眼──眯着眼睛看人,除了让人产生你是否眼镜度数不够的疑问外,不表示你想隐藏自己的心理而窥视他人,让人误会你在打什么小算盘。
另外,对异性眯起眼睛,还眨两下眼皮,是一种调情的动作,可是OFFICE的大忌。
斜视──从眼角把目光投向别人,传递的是一种漠然、漠视和漫不经心甚至是轻蔑的情绪,十分不友好。
称呼礼仪常识:
称呼礼仪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一直都很敏感,选择正确,恰当的称呼,
既反映自身的教养,又体现对他的重视。
称呼一般可以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
职务称包括经理、主任、董事长、医生、律师、教授、科长、老板等;姓名称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秘书小姐、服务先生等;代词称是用“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以“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来称呼。
使用称呼时,一定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年长为先,上级为先,关系远为先。
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
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
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
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可见着你了”。
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称呼问候完的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
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
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
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
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
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
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