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剖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故乡》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是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少年生活",《故乡》这篇文章以鲁迅1919 年12 月从北京回乡搬家的现实经历为素材,描写了一个还乡故事,是一篇经典的小说。
小说在“我”的叙述中,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于鲁迅的文章,由于其语言表达和思想深度的特殊性,学生可能会感到一定的阅读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
二、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小说的语言特点,如对话、描写、叙述等,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社会背景等的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小说的艺术魅力,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并能够尝试创作类似的文学作品。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小说中传统乡村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中“我"的人物形象以及“我”与闰土、杨二嫂等人的关系。
- 掌握小说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点。
- 探究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 理解鲁迅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 掌握阅读和分析鲁迅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024版《故乡》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01背景与作者简介Chapter时代背景0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020304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等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被誉为“民族魂”作者生平及主要成就010204创作背景及动机鲁迅的故乡情结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通过文学作品揭示社会弊端,唤起民众觉醒以“我”为视角,展现故乡的变迁与人性的扭曲探讨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和毒害,呼唤新生活的到来03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闰土形象杨二嫂形象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情感表达主题思想03文学手法与技巧分析Chapter比喻拟人排比030201修辞手法运用描写技巧展示细节描写色彩描写感官描写叙事策略探讨回忆与现实交织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叙事,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和时代变迁的感慨。
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故乡的小人物、小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开放式结尾留下悬念和思考的空间,让读者在回味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乡的意义和价值。
04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体现Chapter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01突出方言、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02探究故乡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031 2 3弘扬家庭美德和亲情观念倡导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传递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社会价值观念反映当代意义启示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故乡变迁01探讨乡村振兴与故乡发展02启迪学生对故乡文化的创新思考0305跨学科拓展与应用举例Chapter历史学视角下的《故乡》解读时代背景分析通过介绍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揭示社会变革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地域文化特色探讨作品中呈现的地域文化元素,如民俗、方言等,以及它们对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塑造作用。
历史事件与人物关联分析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探讨它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影响。
《故乡》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分享
学习态度与方法
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态度和有效方法,如主动预习 、认真听讲、及时复习等。
学习成果与收获
学生总结了自己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思维拓展等方面的学习成 果和收获。
学习不足与改进
学生坦诚地分析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 应的改进措施,如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写作能力等。
创意写作
01
引导学生以《故乡》为蓝本,进行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想象
力和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
02
组织学生扮演小说中的人物,通过表演形式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和内心世界。
美术创作
03
鼓励学生以《故乡》为主题进行美术创作,通过绘画、手工等
形式表现对小说的理解。
学生作品欣赏与点评
优秀创意写作作品欣赏
选取学生优秀创意写作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欣赏和学习。
多具有民族特色和普遍价值的优秀作品。
CHAPTER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文学背景与作者简介
介绍了鲁迅的文学地位、代表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故乡》一文。
文本解读与赏析
通过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主题思想探讨
阐述《故乡》所蕴含的乡愁情感、社会变迁、人文关怀等主 题在当代社会中的普遍意义,引讨如何借鉴《故乡》中的智慧,处理 好现代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引导观众关注自身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培养家 国情怀。
CHAPTER 04
《故乡》公开课一等 奖ppt课件
《故乡》公开课一等奖
社交媒体营销
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 台,发布课程宣传内容,提高
课程知名度。
口碑营销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让 学员成为课程的忠实拥趸,通 过口碑传播扩大课程受众。
线下活动推广
组织线下交流活动,邀请课程 讲师进行分享,吸引更多人关
注和参与课程。
推广效果
学员数量增长
通过推广,课程学员数 量大幅增长,吸引了大
情感目标
通过《故乡》的学习,激发学生对 鲁迅及其作品的热爱,培养学生对 文学艺术的情感和兴趣。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
教师对《故乡》的背景、人物、情节 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 本内容。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问题,让学生自 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法
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乡》的主题、艺 术手法等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 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 达能力。
公示
获奖名单会在官方网站上进行公 示,确保评选过程的公正、公平
和公开。
荣誉证书
证书内容
证书上会注明获奖者的姓名、获 奖作品、奖项等级和颁奖单位等 信息。
证书作用
证书是对获奖者教学成果的认可 ,也是对其教学水平的肯定,对 于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教学 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获奖感言
感谢评委和组织方
获奖者首先会对评委和组织方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给予的机会和 肯定。
传承发展
《故乡》对中国现代文学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广泛传承和改编。
02 《故乡》公开课内容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故乡》,学生能够了 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掌握 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故乡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教案
故乡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德育目标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
《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
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二、研读,分析人物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插播幻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说明、分析: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
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三、程序设计说明: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
(幻灯展示)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
(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
(看前四个自然段)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15课《故乡》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5课《故乡》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故乡》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选自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这篇文章通过主人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反映了中国农村在封建势力压迫下的悲惨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愤慨。
该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但是,由于鲁迅的文章语言简练、含蓄,有些句子可能比较难懂,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能不够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和讲解。
【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和理解《故乡》这篇小说,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学习和模仿鲁迅简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阅读《故乡》这篇小说,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进行文学创作。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小说的学习和讨论,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学习鲁迅简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含蓄、深刻的语句和段落。
-对小说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法: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故乡》这篇小说,通过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课堂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对小说中的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一等奖说课稿3篇
1、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一等奖说课稿这节课是第四单元小说部分的起始课,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一、初二曾学过几篇小说,在课外也可能阅读过小说,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对小说的认识和阅读上存在着一些误区,因此,本节课把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作为重点,这样虽然使本课的教学时间延长了,但如果学生掌握了学习技巧,对本单元其它课的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削除学生在小说认识上的误区;2、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小说的方法;3、运用所学方法初步学习《故乡》一课。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主要是:开始还是“今天我推荐”这个固定栏目,实践证明这个栏目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口头表述能力的培养还是很有效的。
第二个环节由辨析《故乡》的体裁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学生畅谈他们对小说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们阅读小说的方法,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削除大家在小说认识上的误区,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合作、创造等诸多能力;最后一个环节是运用总结出的小说阅读方法去学习《故乡》一课,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只是从宏观上把握作者、时代背景、及小说三要素在本文中的体现,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主题的`理解等等可专门用两至三课时来完成。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任务,我采用“竞赛制”教学法教学,这种教法就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试题化,通过竞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它是我于三年前开始摸索出的,现以被列为省级教研课题。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1、激趣性,它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竞争性,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3、合作性,由于采用分组比赛,组内合作必不可少,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达到“实现问题共解,过程共同经历,结果共同分享”的合作目的。
4、主体性,这种教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教学资源的选择者,比赛活动的组织者、主持人和裁判员,而把学生变成了参赛选手,每位学生都感觉自己既像演员,又像观众,使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参与性都得到了体现,使他们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内容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故乡》课时一、二教材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名篇,收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教材中。
本文通过“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深刻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社会的衰败、农民生活的艰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变化。
教材选择此篇,旨在引导学生从人物变化入手,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体会鲁迅作品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对闰土这一典型形象的剖析,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进而理解小说的主旨——对旧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社会的期许。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情节结构。
然而,对于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复杂情感,学生可能还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通过对比分析闰土等人物的变化,逐步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和鲁迅的创作意图。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能够准确理解《故乡》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会从细节入手分析闰土的外貌、行动、语言之“变”,并能用表格等形式梳理闰土的前后变化。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剧本编写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闰土变化的原因,探究小说的主题。
体会鲁迅作品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精神,理解旧中国农村社会的衰败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细节入手分析闰土的外貌、行动、语言之“变”,探究闰土的形象。
这是理解小说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探究小说主题的基础。
教学难点:分析闰土变化的原因,探究小说的主题。
这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深入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故乡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教案
故乡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猹”“胯下”“祭祀”等。
(2)能够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3)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现实的思考。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变化原因。
(2)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探讨作品主题,理解作者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现实的批判。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故乡的变迁和个人的责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的韵味。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语言、描写等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如《故乡的云》,营造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故乡对于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
2、初读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词。
3、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线索。
4、精读课文(1)分析闰土形象①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段落,学生分小组讨论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概括其性格特点。
②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思考闰土发生变化的原因。
《故乡》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故乡》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故乡》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故乡》教案一.教学目的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4.体会作者在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
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
尤其是日本,对这篇小说的更是十分重视。
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写作手法。
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此文。
二、简介小说创作背景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
《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
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
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
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的主题。
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4. 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小说中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它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和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去感受他笔下的故乡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 背景介绍《故乡》选自《呐喊》,写于1921 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鲁迅看到故乡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深感痛心,于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阴晦(huì) 苍黄刺猹(chá) 五行(xíng) 竹匾(biǎn) 胯(kuà) 下髀(bì) 骨愕( è) 然嗤(chī) 笑廿(niàn) 年心绪(xù) 谋(móu) 食瓦楞(léng) 寓(yù) 所缚(fù) 住鹑(bó) 鸪(gū) 伶(líng) 俐(lì) 瑟(sè) 索秕(bǐ) 谷隔膜(mó) 深黛(dài) 獾(huān) 猪鄙(bǐ) 夷(yí) 大抵(dǐ)2. 思考: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我"回故乡的活动和感受。
优质课件精选《故乡》课件市级公开课一等奖
将游戏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融合多元文化,开阔视野
跨文化交流
引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比较研究
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培养学生的 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多元文化展示
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展示多元文化,让学生在欣赏中 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讲解背景,了解作者
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代表作品及时 代背景等元素。
通过讲解《故乡》的创作背景,帮助 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所表 达的主题。
分析文本,理解主题
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 章内容。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深入分 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语句,理
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指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
成为学习的主体。
情境模拟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 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
课文,增强体验感。
个性化学习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 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满足不同
学生的学习需求。
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兴趣
互动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 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启发式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受。
拓展延伸,深化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城乡差距、人际关系等问题,与课文内容进行 对比和联系。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加 深对文章的理解。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思考和表达,可以是对文章的续写、改编或者评论等形式,培 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故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3.提升学生对家乡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提问:“你们对鲁迅的哪些作品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
(二)课堂讲解1.让学生自由朗读《故乡》,感受作品的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3.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如“我”、“母亲”、“闰土”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
4.讲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象征手法等。
5.讨论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如“我想起了我的故乡,我的母亲,我的兄弟”等,让学生体会鲁迅的语言魅力。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小组代表发言: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2.强调作品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四、课后作业2.搜集鲁迅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的设计要富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作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课堂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作品。
4.教师点评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5.课后作业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解析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主题思想:通过鲁迅《故乡》中“我”与闰土的童年回忆和现实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反映的城乡差异、时代变迁对人的影响。
《故乡》公开课一等奖2
农民问题
通过闰土的形象展现了农 民在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 主义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知识分子问题
以“我”为代表的知识分 子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 苦闷和彷徨。
女性问题
通过杨二嫂等女性形象揭 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 缚和压迫。
历史背景下人民生活状态揭示
贫困和饥饿
作品中描绘了农民因贫困和饥饿 而挣扎求生的场景。
往和追求。
03
文学手法鉴赏
讽刺手法运用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夸 张描绘,讽刺社会上 的丑恶现象。
以幽默诙谐的语言, 嘲笑和批判时弊,表 达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利用反语、双关等修 辞手法,揭示现实的 荒诞和不合理。
对比手法展示社会现象
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性格、命 运和遭遇,展现社会的阶级差 异和不公。
将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进行对比,揭示人性的复杂和 多变。
《故乡》公开课一等奖2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文学手法鉴赏 • 社会背景与历史价值探讨 • 艺术特色与审美体验分享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01
引言
课程背景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 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
学价值。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解读《故乡》 这一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
含蓄蕴藉的意境营造
作品通过含蓄蕴藉的语言表达,营造出一种深远而耐人寻味的意境, 使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读者审美体验分享和交流
01
情感共鸣与心灵触动
作品通过深入挖掘人性、情感等普遍主题,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心灵
触动,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02
地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THANKS
故乡一等奖教案
故乡一等奖教案教案标题:故乡一等奖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故乡”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和认同感。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内容:1.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故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阅读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并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和思考,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乡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4. 引导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关于故乡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故乡的认识和感受,激发他们的思考。
步骤二: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并回答相关的阅读理解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适当调整难度。
步骤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故乡的意义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故乡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故乡对社会的意义是什么?”等。
步骤四:作文撰写(2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讨论结果,撰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
步骤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作文,或者将作文展示在班级或学校的展板上。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教学资源:1. 关于故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关于故乡的文章和阅读理解题目。
3. 小组讨论的问题指导。
4. 作文写作指导和评价标准。
教学评估:1. 学生对故乡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在阅读理解练习中的表现。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4. 学生作文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故乡的特点和魅力。